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论趣素材
【精编文档】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阿芳.docx
阿芳林语堂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
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
现在大约十八岁了,喉管已经增长,说话听来已略如小雄鸡喔喔啼的声调了。
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
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
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
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
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
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
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我可以安然读柏拉图的《共和国》,不会奉旨释卷去修理自来水马桶,或是文章做得高兴不至于有人从厨房里喊着:“喂!水管漏了.”单单这一层的使我放心,已经足以抵补我受阿芳的损失而有余了。
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尤其是有一件事,使我佩服。
自从到我家之后,他早已看准了我的英文打字机,每晨我在床上,他总在书房里打扫两个钟头,其实正在玩弄那一部打字机。
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
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
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
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先生,机器修理好了。
”还有许多方面,确乎非有阿芳莫办。
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
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吧。
只消教他一次便会。
他说Waiterminit,而不像普通大学生说Wait-a-meenyoot。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论趣》素材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论趣林语堂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
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那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怎样说?”皇帝问。
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
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乾隆点首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
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
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
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
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
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
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
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做去。
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薰心,就失了人的本性。
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但是排脱最不容易。
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
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
”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
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巴斯德发明细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
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
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
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趣。
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见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的趣味使然的。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 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 林语堂(寻找诗意的人生陈斌)素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寻找诗意的人生陈斌)素材不分版本走近林语堂:寻找诗意的人生陈斌王兆胜在《闲话林语堂》一书以促膝闲谈方式,带着读者“轻松〞地走近林语堂:从文化到文学,从中国文化到国外文化,从读书创作到日常生活,从女性到家庭,从文坛恩怨到个性癖好……一个活生生的林语堂恍假设眼前。
“幽默〞一词的翻译与引入,并得到大力推广的源头正是林语堂。
林语堂并非天生的乐观派,他可能比一般人更悲观。
比方他认为人难逃一死,总是以死亡的悲剧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如果深陷悲剧不能自拔,那么原本只属于漫漫人生中极小一环的死亡,将可能为短暂的人生蒙上灰暗的色调。
于是他认为,“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义的。
但是要靠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在林语堂眼里,“幽默本是人生之一局部,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所以,他不仅文字力求幽默,而且生活中也尽可能幽默化。
如果说幽默只是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佐料〞,那么作为幽默根基的生活,理当为林语堂所“器重〞。
生活中的林语堂算得上“精致〞,比方他就曾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居所,对美食也极为热爱。
他平时还喜欢喝茶,并把这些当成了生活乐趣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林语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文中对陶渊明的野外桃源式生活推崇备至。
在王兆胜看来,林语堂对陶渊明的羡慕之情,“不仅不是避世,而且是更为热爱人生的表示。
陶渊明是一个和谐者,而不是一个叛逆者〞。
言外之意,林语堂虽羡慕陶渊明,但他没有选择逃避现实,他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立足当下,并积极改造现实。
对传统文化愈是坚守,往往意味对非传统文化愈可能大加排斥。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风格〞的林语堂对快节奏的美式生活不以为然。
在林语堂看来,美国的“整个生活的模型是像消防队那样组织起来,每一个人都像铁路那样,按照时刻表而动作〞,“而更突出地表现为忽略人生、对天地自然之道的忽略及其无知〞。
有趣的是,当年林语堂将自己的生活理念以《生活的艺术》推向美国读者,并引起强烈反响。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心中的“乐活”素材2
林语堂心中的“乐活”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周游列国、学富五车,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突出贡献。
或许是距离产生美,林语堂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民性理解,有着跟同时代文人截然不同的关注视角,那就是“乐活”国民。
林语堂有两句关于品茶的名言:“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表面看来,描写的是茶趣,实际上却在阐述着中国人特有的“乐活”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深深植根于普遍国民性当中。
乐活(LOHAS)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是一种针对人类“健康衰退、心灵空虚、关系疏远、资源紧缺”提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林语堂眼中的“乐活”国民,正是以其独特的关注视角倡导着一种以知足常乐为底色的健康生活方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可在林语堂心中,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处固存着他族鲜有的“乐活”基因,在“仓廪不实”与“衣食不足”的生存状态下,中国人照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潇潇洒洒。
按照林语堂的理解,中国人固有的“乐活”特性,膺受于两千多年来儒道思想尤其是老庄哲学的浸润式影响,而这,从林语堂推崇老子、庄子、陶渊明、苏东坡、李渔等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超凡脱俗人物,亦可见一斑。
在国民性批判方面,林语堂与鲁迅有着明显不同,林语堂惯常选取“静看花开花落”视角,鲁迅则习惯采用“金刚怒目式”批评,二者虽然迥异,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民族自立自强祈愿上却殊途同归,这类似于两个老师面对懵懂学子,一个摆出和颜悦色姿态,一个现出严肃兮兮面孔。
诚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疗救麻木不仁的看客”一样,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可以把她(中国)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 “乐活”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特异性文化认同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然饱受外族劫掠与欺凌,可在族群文化认同上却大体呈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乐活”特质。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素材
苏东坡传·原序(节选)林语堂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
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
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
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
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
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
由一个多才多艺、多彩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
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
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的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像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
林语堂优美语段
林语堂优美语段1. 林语堂散文的优美段落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此理解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2. 有没有林语堂的经典语录两脚踏东西文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彻悟与痛苦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稀罕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 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倘无幽默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倘无女子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
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
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人之渺小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对林语堂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
阅读民国文士的绰号杨海亮绰号,又叫外号、诨号,既非父母所赐,又非个人所愿,而是外人所取。
绰号的形成,或用事功,或用事件,或用秉性,或用爱称,五花八门,取法不一。
虽然,绰号多有调侃意味,寥寥几字却能道出人物一个公认的形象特征。
仔细琢磨,也颇有趣味。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更是近代有名的学人,道德文章,堪称一代之雄。
不过,章太炎的外表和言行,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首如飞蓬,衣衫褴褛,邋里邋遢,不拘小节,这模样当然不受欢迎。
而他的个性与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常常持论偏激,疯话连篇,见谁恶心,想骂就骂,从“狗屁皇帝”到“猫腻总统”,一个都不放过。
章太炎自称有“神经病”,而时人据其奇言怪论、特立独行,送一绰号叫“章疯子”,也算恰切。
作为20世纪的大师之翘楚,胡适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
虽说胡适博闻强识,著作等身,却落了个不雅之号——“半部先生”。
黄侃就曾在课堂上放言:“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
”学生们不解,黄侃道:“监者,太监也。
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原来,胡适的学术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及《中国白话文学史》都在早年完成,影响甚大,却都只有上部。
那部倾心写就的自传《四十自述》也只作了一半就停笔了。
在台湾时,胡适曾想在有生之年还清“债务”,可惜又把晚年有限的宝贵时间花在了《水经注》的考据上,几本著作的“下部”最终没能补上。
这恐怕是胡适一生最大的遗憾。
蔡元培执掌北大期间,进行了不少改革,北大风气为之一变,尤其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影响深远。
正是因为蔡元培虚怀若谷、温和尔雅,对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各类人才兼收并蓄,才有了旧学与新知既分庭抗礼又相处一校的奇闻。
只是,就算蔡元培处事公平,无适无莫,教员之间的阋墙与摩擦还是不可避免。
旧派中的黄侃喜欢攻击新学中的教员,骂他们曲学阿世。
于是,众人暗地里戏称蔡元培为“世”,谁往校长室跑谁就是去“阿世”。
可就是这个“世”,乃“中国一完人”,其“大德垂后世”。
高考热点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高考作文素材: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
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
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话题:“春风化雨”“为师之道”高考作文素材:李立三做自我批评高考作文素材:李立三做自我批评,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
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
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话题:“正确对待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名人的勇气”。
《论趣》课文解读
《论趣》课文解读《论趣》课文解读《论趣》课文解读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扈(hù)从手足胼胝(piánzhī)摩顶放踵(zhǒng)鞠躬尽瘁利禄熏心癖嗜索然寡味掮(qián)客术词解: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兴趣。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
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经典语录素材
林语堂经典语录1、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林语堂2、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林语堂3、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
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4、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林语堂5、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6、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林语堂7、诗歌为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8、智慧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林语堂9、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
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向,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
——林语堂《苏东坡传》10、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林语堂《苏东坡传》11、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12、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林语堂13、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
——林语堂14、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林语堂15、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论趣》
人性化乞讨
四、联想,拓展,思考……
品林语堂的趣,你是否领悟到什么?
做一个有趣的人
*怎么说一样的话*
有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赴 宴。席间,他对一位夫人说: “您太漂亮了,夫人。” 不 料,那夫人却说:“可是, 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 话来回答您。”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 克· 吐温笑着说: •“这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论趣
林语堂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趣”的感悟。
•
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 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有 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 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 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 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 收拾起来就够了。
字音:
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 顶放踵(zhǒng) 掮(qián)客术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 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 的技术。
3、抽烟斗的人不会和太太吵架。理由很简单,他 不可能一面抽烟斗,一面大声咆哮。一个聪明的 妻子在看到丈夫即将发脾气时,会立刻把烟斗塞 在丈夫的嘴里说: 「算了吧!」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太太也许发生不了 作用,但烟斗却永不失败。 4、食人族和文明人有什么区別呢?区別在于食人族 杀死敌人后就把他们吃掉,而文明人却在杀死敌 人后把他们埋在坟里,为他们插上十字架祈祷。這 不是在暴戾上更加了几分愚昧吗?
(一)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3)用故事导入, 写出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 为动机。 ——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 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
(二)研读课文
《论趣》林语堂解析
到“趣”,是否偏离题意?
参考:不偏离题意。 原因:1、虽未言“趣”,然而却是由“趣 事”引入议论,道出对人生活动动机的看法。 2、为下文界定“趣”的概念作好铺 垫,明确之间的区别。 补充了解: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 , 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 范围。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 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 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
Ⅱ 从第二部分中找出“趣”的定义,并 说说如何理解。 •“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 为动机,叫做趣。” 理解:知道它是这样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 这样,意思是目的性不强。
Ⅲ 第二部分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论“趣”的?
1、在做学问上要有“趣”;
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教育、读书上,要能“知趣”。
归纳主题
主旨句:人生快事莫如趣。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 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 “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 想文化修养。
——课内
•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 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赏析:这个说法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 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 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 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 人拍案叫绝。
文段1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 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 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赏析:这段话信手拈来如顺手推舟,却打 捞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回味无穷,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岸,墨子摩 顶放踵而利天下的兼爱,无不让人敬仰。 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知识渊博,文化的厚 重,让人获益匪浅。
高中语文2009年高考语文精品阅读(3)
2009年高考语文精品阅读(3)林语堂的生活艺术竺晓我们这一代的人知道林语堂,大多还是从鲁迅先生的著作里知道他的大名的,那时林语堂似乎还是个反面人物,在《鲁迅全集》中关于“打落水狗”或者是批判“幽默”的注释里,往往才露出他的名字。
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一致认定:凡是被鲁迅先生骂过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林语堂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反动文人”,早期的印象是难以很快磨灭的,只有等待时间长河的冲洗。
后来,开始陆陆续续地读到林语堂的幽默散文,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章大家。
譬如在林语堂的《有不为斋文集》一书中,其散淡幽默的文字就很令人喜欢,他是这样写读书的情形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
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近几年也有不少版本和读者见面。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是独具一格。
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
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
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
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攫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攫取材料。
”此话说得确实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的赚钱之道素材
林语堂的赚钱之道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
这与中国文人讲求的“君子固穷”背道而驰,成了很多人诟病林语堂的原因。
不过,林语堂仍是该要的钱一分不少,该花的钱也慷慨解囊。
初闯上海滩的林语堂,本想安分地靠爬格子吃饭,却发现这碗饭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容易。
吃饭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他想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一稿两投”。
同样的内容,写一份中文的,写一份英文的,这样可以得两份稿费,而不至于有道德上的限制。
林语堂当仁不让是会赚钱的主儿,有经济头脑。
他靠《开明英文读本》居然拿了30万大洋的版税。
在那个时候,钱还很值钱,几千块钱就能买个四合院。
据传说,那时候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每期都要由出版社时代公司带着稿费和编辑费去,他才给稿件。
林语堂在收入上斤斤计较,可该花的钱,一点都不吝啬。
林家出国前一年,夫人廖翠凤的大哥吸鸦片死了,余下的20多口人都没有工作,靠着早年的一点积蓄,坐吃山空。
林语堂的姐夫去世了,留下瑞珠和8个孩子;大哥也走了,留下孤儿寡母;二哥玉霖失业,他有7个孩子;三哥处于半失业状态,三嫂体弱多病,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有这些,都是靠林语堂接济。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由于版税丰厚,林家生活富裕。
1938年,林语堂总共收入3.8万美元,全家开支及接济国内难民、亲戚花去1.2万美元。
林语堂对中国货币有信心,1939年初,他用1.6万美元兑换了10万银元,存在中国银行;后又用2.3万美元兑换13万银元,分别存7年、10年、14年,预备每个女儿22岁时,都可以领得10万银元。
谁知随着抗战的深入,国内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林语堂的几万美金变成废纸。
1939年,林语堂的收入为4.2万美元,那时,他的《生活的艺术》成为全美畅销书冠军,稳居榜首达52周。
他用英文写的《京华烟云》出版后,在美国多次再版,仅抗战期间销量就达25万册。
虽然这么畅销,林语堂却不肯自己译成汉语,认为最合适的翻译人选,是比他小两岁的郁达夫。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演绎尘世的精彩素材
林语堂,演绎尘世的精彩
林语堂,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大师,他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幽默、快乐,闲适、平和”,因为他深知,“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尽管知道自己只是个过客,但林语堂又不是甘愿平平淡淡过一生,他选择了“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正因为如此,尽管林语堂是个基督教徒,但他却脚踏实地,对人生有着实事求是的展望,他相信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堂。
正是这种脚踏实地,让林语堂即使是风筝,也有一条线扯着,有一个坠子拉着,而不是在半空中漫无边际地飘荡。
林语堂的婚
姻、林语堂的美食、林语堂的闲适、林语堂的享受等等,莫不是因为林语堂把尘世作为自己风筝的坠子,以致这尘世有了极为强大的吸引力,让林语堂在现实中演绎诸多人生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趣
林语堂
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
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那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怎样说?”皇帝问。
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
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乾隆点首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
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
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
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
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
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
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
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做去。
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薰心,就失了人的本性。
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但是排脱最不容易。
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
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
”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
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巴斯德发明细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
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
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
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趣。
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见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的趣味使然的。
我想这趣字最好。
一面是关于启发心知的事。
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
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
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就做到如米颠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
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
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
而且就变为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
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
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人的灵机。
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大学念心理学。
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
”这就是遵师制的作用。
据李考克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
尊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
就是靠一支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
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
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第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
那位说,他选“掮客术”及“宗教”两课。
每周共六小时。
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
“掮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
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
远必不成器。
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暗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
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赏析】林语堂先生的《论趣》一文,从乾隆的轶事开篇,讨论人生宗旨。
从那篇乾隆轶事的“名利说”开篇,进一步扩展为名、利、色、权说。
指出这名、利、色、权是许多人的人生宗旨。
文中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之人,对机械教育的方式很是不满,在清淡自然的文字的谈吐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智者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