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左思创作

合集下载

洛阳纸贵和故事

洛阳纸贵和故事
《三都赋》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洛阳纸贵
【发音】luòyángzhǐguì
【释义】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洛阳纸贵 - 幼儿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 - 幼儿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 - 幼儿成语故事
.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必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7篇

(必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7篇

(必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7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篇1形容文章好,流传广。

连纸都涨价了。

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

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

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

”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

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

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

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

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

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

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篇2成语释义:形容作品价值高、流传广。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的典故【解释】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故事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释义
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很广。

故事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从不追求多产速成,因此,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

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篇《齐都赋》。

后来,因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全家迁居京城洛阳,他被任为著书郎.
从这时起,左思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

他整天苦心构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甚至厕所里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不论一句半句,立刻记录下来.
这样努力了10年,才写成这篇《三都赋》。

《三都赋》一问世,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有极高,于是,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一致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三都赋成语典故

三都赋成语典故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源自于西晋时期左思所写的《三都赋》。

左思是西晋的文学家,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一篇《三都赋》。

这篇赋文词华美,描写细致,富有艺术感染力。

但是,最初它并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当时,有一个叫陆机的人,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他看到了《三都赋》,认为这篇赋虽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并不符合他的个人风格。

于是,他决定写一篇《三都赋序》来推广这篇作品。

他在序中高度评价了《三都赋》,称其为“辞人赋之英杰”。

由于陆机的推广,《三都赋》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人们开始争相传抄这篇赋文,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这时,洛阳的纸价也因此而上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作品并不缺乏欣赏者。

只要我们能够发掘出它的价值,并且让更多的人知道,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成功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如果没有陆机的推广,《三都赋》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传颂。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竞相传写,洛阳纸贵[3]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

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

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成语故事: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既顽皮,又不爱读书,加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说话又结结巴巴的,他的父亲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我好后悔生了这么个儿子。

”有一天,左雍与朋友们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虽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看来啊,他真是没多大出息了。

哎!”说完,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左思知道这些后,难过极了,不甘心受到这种鄙(bǐ)视。

于是,开始发愤读书。

由于左思坚持不懈地发愤读书,他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也非常好。

当他读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章中宏大的气魄(pò)和华丽的词语,文章也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但他觉得文章有点虚而不实。

于是,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yè)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好《三都赋》,左思拜访专家,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还到蜀都、吴都、魏都三地去做实地调查,真是称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有位自高自大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然而,左思却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没,于是,找到了著名的文学家张华。

洛阳纸贵的意思含义和典故故事

洛阳纸贵的意思含义和典故故事

洛阳纸贵的意思含义和典故故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部优秀作品的广泛流传与高度受欢迎程度,以至于造成相关物品(如纸张)的需求增加而价格上涨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比喻一部文学或学术著作因为深受读者喜爱,被广为传抄或印刷,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洛阳纸贵”这一成语源自于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创作《三都赋》的故事。

该作品在完成后,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华丽的辞藻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深受当时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一时间,众多文人墨客及权贵之家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使得洛阳城内的纸张需求量激增,供不应求,进而导致纸价大幅度上涨,形成了著名的“洛阳纸贵”现象。

左思出身于儒学世家,尽管幼年时才情并不突出,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学习,最终其才华得以显现。

在完成《齐都赋》后,左思对创作有着更高的追求,他将目光投向了《三都赋》的构思与写作上。

为完成这部巨作,他特地移居至文化中心洛阳,并积极向当时的学术权威张载请教,广泛搜集各类资料,潜心研究,用心雕琢每一字句。

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努力,左思终于完成了令人瞩目的《三都赋》。

当《三都赋》问世之后,得到了当时著名学者如张华和皇甫谧的高度评价,尤其是皇甫谧亲自为其撰写序言,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

随着《三都赋》在洛阳乃至全国范围内迅速流传开来,人们争相诵读并抄录收藏,从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洛阳纸贵”的社会现象,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形容一部著作极其流行、广受追捧的经典象征,在句子中可作为宾语、定语或补语使用,常带有褒义色彩。

关于“洛阳纸贵”的研究

关于“洛阳纸贵”的研究

关于“洛阳纸贵”的研究“洛阳纸贵”这句成语,按约定俗成的见解,是用于赞誉他人文章之佳、流传之广,语见《晋书·文苑传》,典由左思作《三都赋》引出。

据传晋代左思花了十年工夫,遍访吴、蜀、魏三都,搜罗事迹、披览载籍,问俗采风、炼词铸句。

《三都赋》成,洛阳豪贵之家竞相传抄,纸价因而昂贵起来。

于是,后人常用“洛阳纸贵”称赞别人的文章写得好并且广为流传。

不过,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三都赋》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文章,若论文章之佳,扬雄《甘泉赋》和《羽猎赋》、张衡《西京赋》、郭璞《江赋》、木华《海赋》、班固《西都赋》,华词丽句不输《三都赋》。

但何以“洛阳纸贵”的情景,唯《三都赋》所独有呢?对此,前辈学人早就提出过质疑。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回想四十八年前事”一则记云:“相传左思写了《三都赋》轰动一时,你也抄,他也抄,弄得洛阳纸价都涨起来了。

后来从《文选》上,读到了这三篇名作,实在没有什么道理,连念都不想念,何况叫我抄一遍?章师(即章太炎,曹为章之弟)告诉我们:古代没有字典可查,一般人识字不多,这些赋篇,有如《千字文》一样,供给了许多新字,所以大家抢着去抄了。

听了他的话,才恍然大悟!”章太炎的解释,颇有道理。

《三都赋》之所以传颂一时,致使洛阳纸贵,并非由于它的文学价值,而是因为它起到了类似辞源字典等工具书的作用。

如《蜀都赋》有“傍挺龙目,侧生荔枝”句,按“龙目”即是今之“龙眼”,与荔枝俱为南方佳果,对于中原、北方士人来说,不但是新奇的东西,而且是新鲜的词儿。

正因为《三都赋》中出现了大量的这些新事物、新词汇,才使它一纸风行,竞相传抄。

二十年前,当我读到曹聚仁这段记述后,深深佩服章太炎先生之识力过人,能于人不经意处溯其本源,发前人所未发。

不过,随着闻见日拓、涉猎渐宽,始知早在太炎先生之前,清儒袁子才(枚)和章学诚(实斋)已抉发其义。

袁枚《随园诗语》卷一谓:“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西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

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

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

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洛阳纸贵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洛阳纸贵你们知道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洛阳纸贵的成语解析洛阳纸贵luò yáng zhǐ guì[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

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

[近义]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用法] 含褒义。

洛阳纸贵-来自于一个父亲的“激励”(中楷左思《招隐》二首)

洛阳纸贵-来自于一个父亲的“激励”(中楷左思《招隐》二首)

洛阳纸贵-来自于一个父亲的“激励”(中楷左思《招隐》二首)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来自商人利益驱动下哄抬物价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

西晋文学家左思以一己之力使得“洛阳纸贵”,乃至脱销,都是源于他的一篇文章《三都赋》。

《三都赋》虽然曾名动京城,但这篇文章从诞生,到为大众所认可,却经历了坎坷波折。

左思幼时并无过人之处,甚至和同龄人相比,更显得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痴痴呆呆一些。

以至于他做御史的父亲常常喟叹,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笨儿子!我们现在流行的是赏识教育,但左思父亲的负面情绪却无形中刺激到了左思,也催生了千年名赋。

父亲对自己的轻视,左思心中自然看得明白,他不甘就这么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暗自发奋读书。

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都让左思非常钦佩,但他认为仍有虚而不实的弊端,决心自己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既然明确了方向,他就四处收集三个都城的资料信息,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推敲字句。

十年磨一剑,凝结左思十年呕心沥血的《三都赋》终于问世。

但当时左思还是无名之辈,大文学家陆机就对他不屑一顾,连赋文都没看,认为他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写这么大的题材。

碰了一鼻子灰的左思并没有放弃,他对自己的呕心之作还是充满希望和信心,又拿着文章找到了当时名气很大的文学家张华。

很多人对张华不了解,实际上他在两晋文学史上的地位颇重,他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十六世孙,也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对左思的《三都赋》颇感兴趣,仔细询问了他创作的动机和过程,又逐字逐句品读全文,频频点头,对其中的精彩篇章赞叹不绝。

出自提携后进的考虑,张华又把《三都赋》推荐给当时在官方和民间都声望正隆的名士皇甫谧。

皇甫谧对这篇赋文也是连连称赞,还亲自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有了张华和皇甫谧这两位大咖的加持,《三都赋》逐渐在洛阳流传开来。

陆机听闻张华和皇甫谧都对左思的《三都赋》极力推荐,不由得又仔细品读了文章。

这次,陆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感慨万千地说,同样的主题,我也写不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啊!有了文学家张华和名士皇甫谧的站台,又有陆机前倨后恭的故事加分,左思《三都赋》的春天来了,洛阳城的王公贵族竞相抄录这篇佳作。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左思洛阳纸贵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左思洛阳纸贵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左思洛阳纸贵【故事】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左思自幼家境贫寒,且相貌丑陋,但却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诗佳作。

左思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落笔时再三斟酌,为了写好一篇《三都赋》,前后竟花了十年工夫。

创作《三都赋》期间,左思的妹妹当时有名的才女左芬被选进宫中,左家大小也搬到京师洛阳去居住。

这对左思写作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洛阳后,左思虚心向文学家张载等人请教写作方法,还亲自到各地去进行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生动。

几年后,左思又感到自己学问不深,所见不博,就请求担任秘书郎的职务。

因为秘书郎负责掌管图书经籍,便于博览群书。

到任后,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摘抄,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

为了更好地写作,他在家中的走廊、庭院甚至厕所都备有纸笔,只要一有灵感,就随时随地记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推敲,一部构思奇巧、语言优美的《三都赋》终于完成了。

《三都赋》刚问世时,并没有人叫好。

于是,左思向大学者皇甫谧求教。

皇甫谧看后,认为《三都赋》是难得的奇文佳作,就主动为左思作序。

随后,张载等名家也为《三都赋》作了注释。

司空张华看后赞叹说:左思的《三都赋》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相媲美,读后余味深长,过了一些时候再读,仍然觉得新鲜。

著名文学家陆机本来看不起左思,读了《三都赋》后,也不由得拍案叫绝。

有了这些名家们的推崇,《三都赋》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京城洛阳都引起轰动了。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

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

那么,能够让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到底是怎样一篇文章呢?原来,赋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

《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都对当地的形势、特产和制度进行描绘和评论,可谓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状况的最好写照。

洛阳纸贵的来源

洛阳纸贵的来源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左思(约250~305),约生于魏齐王嘉平二年,约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字太冲,一作泰冲,是战国时齐国公族左公子的后代,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仕途失意诗赋成名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

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

其母早逝。

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晋书•左思传》)。

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向学,得以精通儒家典籍、善阴阳之术。

他貌寝口讷,自幼闲居,不喜交游,以著述为务,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其家乡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构思精微,辞藻壮丽,可惜今已佚。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左思的妹妹左芬以文名被选入宫作贵嫔,左思想借此机会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功业抱负,遂举家迁到京师,住在洛阳城东。

左思满腹经纶,有远大的抱负,但他生活的时代是门阀社会,出身下层的才俊之士只能沉沦下僚。

西晋实行“门选”制度以维护士族的利益。

所谓“门选”,就是依据士族子弟的籍贯及祖、父的官爵来安排官位。

晋王朝内,虽设有中正官、吏部尚书,但门选制度的实施,使中正官、吏部尚书形同虚设,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势。

左思出身寒微,貌寝口讷,虽然与晋武帝攀上了亲戚,但其妹左芬是以文才被选入宫的,并未受到晋武帝的宠幸,在仕途上他很难飞黄腾达。

左思的一生并未做过重要官职,当张华作司空时他作过张华的祭酒。

惠帝时,权臣贾谧做秘书监,左思曾替贾谧讲《汉书》,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成为当时浮华贵游集团的一员。

他为了作《三都赋》,希望看有关图书资料,曾要求做秘书郎,可能是通过贾谧的关系如愿以偿的。

永康元年(300),贾后密谋废愍怀太子,引发了晋宗室内的“八王之乱”,贾谧因参与谋废太子案与贾后一起被诛。

这年的三月,左芬去世,左思于是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不再追求仕宦。

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洛阳纸贵指的是什么

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洛阳纸贵指的是什么

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洛阳纸贵指
的是什么
洛阳纸贵所指的是左思所写的《三都赋》。

在《三都赋》完成之后,由于人们竞相抄写其内容,导致纸张的需求激增,价格也随之上涨。

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著作广为流传、备受赞誉的情景,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宾语、定语或补语,含有褒义。

据传,这一现象源于当时的人们对《三都赋》的极度推崇,以至于豪门贵族竞相抄写,使得洛阳的纸张变得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自幼学习儒学。

然而,他小时候并不出众,甚至被父亲认为无法超越自己。

然而,左思并不气馁,他发奋读书,将原本用于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

他创作的文章辞藻华丽,备受赞誉。

他曾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一篇《齐都赋》,而后又倾注十年心血创作了著名的《三都赋》。

这篇文章在完成之后,得到了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极高评价。

张华将文章拿给学者皇甫谧品评,皇甫谧也对其赞赏有加,并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都赋》的名声越来越大,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以至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飙升。

这一现象被称为“洛阳纸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洛阳纸贵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竞相传写,洛阳纸贵[3]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洛阳纸贵_9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洛阳纸贵_9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洛阳纸贵_900字事例内容左思是西晋著名作家。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左思的才华和外表并不出众。

他个子矮,相貌平平,口吃,看起来像个傻瓜。

他的父亲经常对外人说,他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到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

为了写三都赋,左思开始收集大量有关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和人情的资料。

收藏结束后,他关上门开始创作。

他日夜在一间堆满书籍和文件的房间里写作,常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子。

十年后,这部《三都赋》终于在左思的努力下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

一看是无名小卒写的文章,文人们根本不认真读就把它批得一无是处。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甚至说,“左思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后来找到了著名作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不值一提。

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读了《三都赋》之后,黄福美也情绪激动。

他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并高兴地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文人们都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古往今来,人们争先恐后地抄袭这部著名的赋,这使得这张纸一下子贵了好几倍。

结果,每把刀1000文的纸张突然上升到2000文和3000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左思(约250~305),约生于魏齐王嘉平二年,约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字太冲,一作泰冲,是战国时齐国公族左公子的后代,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仕途失意诗赋成名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

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

其母早逝。

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晋书•左思传》)。

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向学,得以精通儒家典籍、善阴阳之术。

他貌寝口讷,自幼闲居,不喜交游,以著述为务,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其家乡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构思精微,辞藻壮丽,可惜今已佚。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左思的妹妹左芬以文名被选入宫作贵嫔,左思想借此机会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功业抱负,遂举家迁到京师,住在洛阳城东。

左思满腹经纶,有远大的抱负,但他生活的时代是门阀社会,出身下层的才俊之士只能沉沦下僚。

西晋实行“门选”制度以维护士族的利益。

所谓“门选”,就是依据士族子弟的籍贯及祖、父的官爵来安排官位。

晋王朝内,虽设有中正官、吏部尚书,但门选制度的实施,使中正官、吏部尚书形同虚设,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势。

左思出身寒微,貌寝口讷,虽然与晋武帝攀上了亲戚,但其妹左芬是以文才被选入宫的,并未受到晋武帝的宠幸,在仕途上他很难飞黄腾达。

左思的一生并未做过重要官职,当张华作司空时他作过张华的祭酒。

惠帝时,权臣贾谧做秘书监,左思曾替贾谧讲《汉书》,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成为当时浮华贵游集团的一员。

他为了作《三都赋》,希望看有关图书资料,曾要求做秘书郎,可能是通过贾谧的关系如愿以偿的。

永康元年(300),贾后密谋废愍怀太子,引发了晋宗室内的“八王之乱”,贾谧因参与谋废太子案与贾后一起被诛。

这年的三月,左芬去世,左思于是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不再追求仕宦。

太安三年(303),河间王司马 的部将张方在京师作乱,于是左思又全家迁往冀州(今河北一带)。

几年后,左思病死,时间大约在晋惠帝永兴三年(306)。

左思的作品被清人丁福保辑成《左太冲集》,编入到《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丛书中。

《三都》、《咏史》千秋绝唱左思的代表作是《三都赋》和《咏史诗》,所以刘勰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文心雕龙•才略》)《三都赋》最早构思于左思居临淄故家时,却晚成于陆机入洛(289年)后,是左思呕心沥血、历经十余年撰成的。

左思为写作《三都赋》作了长期的准备,他一到洛阳,就拜访到过蜀地并写成名震遐迩的《剑阁铭》的张载,他感到自己的才识不足,就请求为秘书郎,以便广泛涉猎有关典籍,一旦条件成熟,左思便“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着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

”(《晋书》本传)陆机在吴国灭亡之后,在家闭门苦读十年,然后与弟弟陆云一起来到洛阳,也想写作《三都赋》,当听到左思在写的时候,陆机自恃才高,根本不把左思放在眼里,对陆云嘲笑说,这里有个北方佬要写《三都赋》,等他写好了,我就拿它来盖酒瓮。

可是等到左思赋出,不禁大加叹服,以为自己不及,于是辍笔。

《三都赋》完成后,左思自谓地位低下,担心以人废言,就请当时的高士皇甫谧为自己作序,张载、刘逵为之注,卫瞨又作略解,时文坛领袖张华读后也大加激赏,谓“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于是“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同上)。

左思也因此名噪京师。

《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

它的体制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写法和体制上并无创新,宏丽巨衍,铺张扬厉,所不同的是注意讲求实际。

他在《三都赋•序》中写道:“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

”《三都赋》长达一万多字,虽然写得有些呆板,但由于重视实际,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成为博物、考据的重要典籍。

1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其中《咏史》八首为代表作,这八首并非写于一时。

《咏史》一题,始于班固,兴于魏晋,左思遂为绝唱。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二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

魏杜挚《赠?(音ɡuàn)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

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振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左思的这组《咏史》诗在前人咏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名为“咏史”,着眼点却不在古事,而是以抒情为主,借一点古人古事来衬托和印证,咏古人史实自吐胸中块垒,反映了他由积极入世到绝意仕进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出身寒门的士人在门阀制度下所受的压抑,显示出蔑视士族权贵的气概。

风格苍凉浑厚,不事雕琢,与“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的西晋诗坛迥异其趣: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此为咏史诗的第一首,因为晋灭东吴是在太康元年(280),所以从诗中“左眄澄江湘(指东吴),右盼定羌胡”二句可推断,此诗应作于灭吴之前。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指研读司马穰苴的兵法。

魏晋期间,门阀士族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清华矜贵,染上其他杂业就被认为不纯粹,左思能研读兵书,是难能可贵的。

此诗名为“咏史”,实为言志,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力遒健,字句间回荡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豪情,洋溢着搏击风云的气概,和不慕荣利,功成身退的理想。

但现实中的左思却仕进无门,备受压抑的遭际使他的诗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不平之鸣。

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此诗以“涧底松”与“山上苗”为喻,用比兴手法揭示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合理现象,激烈地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全诗激荡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

诗中批判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实,并且指出这种现象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作者将汉代的金日瞫、张汤的世居高位与冯唐的白首屈于郎署相比,以古喻今,来批判门阀制度,凝聚着对这一制度的极大愤慨。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不肯分。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段干木,战国时魏人,隐居穷巷,不愿仕进,魏文侯拜他为师。

秦国欲攻打魏国,司马唐谏秦王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

无乃不可加乎?”(《吕氏春秋•察贤篇》)秦王以为然,遂罢兵。

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好奇伟瞭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战国策•赵策》)秦将白起率兵攻打赵国,时值鲁仲连在赵。

在赵危急的形势下,鲁仲连挺身而出,斥退了魏派往赵劝使赵王事秦的使者辛垣衍,又使秦王放弃了对赵施加压力迫之帝秦的计划。

段干木、鲁仲连都是淡泊名利,无意仕进的布衣之士。

诗歌颂段干木、鲁仲连建功立业而功成辞赏的洒脱不羁的情操,表达自己亦欲功成身退的志向。

此诗造语新奇,文辞洒脱。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郯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归隐之作。

诗人不愿继续混迹官场,惊悟“自非攀龙客,何为郯来游”,决心隐居山林。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全诗意境壮阔,豪气纵横,造语警秀。

2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渺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诗以豪迈雄旷的语言歌颂荆轲悲歌慷慨、睥睨四海的英雄气概,表达诗人对门阀贵族的蔑视和批判。

全诗气雄语壮,淳朴浑成。

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此为《咏史》的最后一首,孤寂困顿的诗人不免有对荣华富贵的向往,然而想到苏秦、李斯等人的遭遇,政治斗争的纷乱,仕途的险恶,终于退却,想过平安知足的生活,做一个“达士”。

此种消极避世的想法,是壮志未酬后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语调低沉,已不再有前面几首中的愤懑与不平。

左思的《咏史》打破了传统《咏史》诗的写法,直抒性情。

沈德潜《古诗源》卷七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

”他那鲜明的个性,傲岸的性格、高旷的胸怀,豪迈的气概,急切用世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慨都跃然纸上;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张玉谷《古诗赏析》评其《咏史》:“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只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只述己意而史事默寓。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左思开创的这种借咏史以咏怀的写法,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娇女诗》约写于左思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

据《左芬墓志》碑阴记载:左思夫人为翟氏,左思有子女四人,长子名髦字英髦,长女名芳字惠芳,次女名媛字纨素,次子名聪奇字骊卿。

左思的《娇女诗》写两个小儿女惠芳和纨素的天真活泼,多用俚语,诙谐幽默,颇富生活情趣: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哗。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灿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明人谭元春在《古诗归》中评此诗曰:“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钟惺在《古诗归》中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 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

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

而女儿一段聪明处,父母一段矜惜,可见可思”。

后来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的“痴女头子栉”一节、李商隐的《娇儿诗》都可见出此诗的影响。

左思还有两首《招隐诗》,应该是晚年退居宜春里时所作。

其一: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