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儿科治法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治疗儿童身体上出现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独特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提升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

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儿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哮喘、遗尿症等。

同时,在儿科病症的预防上,针灸也被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自愈能力,对儿童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草药具有疗效稳定、温和安全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

在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枸杞子、白术、黄芪、柴胡等,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对儿童身体的按揉、摩擦、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康复。

推拿疗法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运动障碍等疾病。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四、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中医儿科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疾病特点,中医医师制定相应的食谱,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调节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小儿腮腺炎时,中医医师会建议患儿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西瓜等,以帮助儿童清除体内湿热。

五、养生保健中医儿科强调疾病的防治兼顾,提倡养生保健的理念。

通过调整儿童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体育锻炼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预防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儿科还特别重视季节保健,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起居习惯,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上拥有独特的疗法。

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 伤食吐泻、疳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 脾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 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 神曲善化谷食积,莱顏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 还有开胃作用,临床上常配合理气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 木香大安丸、枳实导滞丸等。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 易“从阳化热”,热病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 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 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 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导赤散、泻白散、五味消毒饮等。
四、中药煎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 分清处方中是否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 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 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 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煎出的药液, 根据病情,分3〜5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 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 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 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 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气从汗而解。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 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新加香蕾饮等。
2.止咳平喘法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提高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

一、风寒病的辨证施治风寒病是儿童常见的外感病,表现为发热、寒战、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风寒袭表和风寒袭肺两种类型。

1. 风寒袭表风寒袭表型儿童多见于秋冬季节,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寒、鼻塞、畏寒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散风寒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等,同时可通过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辅助治疗。

2.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型儿童多见于春季,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咳痰黏稠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的药物,如防风、桂枝等,同时可通过按摩背俞穴、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

二、湿热病的辨证施治湿热病是由湿邪侵袭引起的一类儿童疾病,表现为高热、口渴、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湿热郁肺和湿热下注两种类型。

1. 湿热郁肺湿热郁肺型儿童多见于夏季,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凉疏风、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苦参、板蓝根等,同时可通过贴敷中药穴位贴膏等方法辅助治疗。

2.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型儿童多见于秋季,表现为高热、腹泻、便秘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石膏等,同时可通过足三里穴按摩、拔火罐等方法辅助治疗。

三、脾胃虚弱病的辨证施治脾胃虚弱是指儿童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一类疾病,表现为纳差、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和脾胃虚寒两种类型。

1. 脾虚湿阻脾虚湿阻型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表现为纳差、腹胀、大便黏滞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陈皮等,同时可通过针灸足三里穴、埋豆等方法辅助治疗。

2.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儿童多见于冬季,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生姜、炙甘草等,同时可通过灸法温脾胃、保暖等方法辅助治疗。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又如内伤杂病
儿科 治法 概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 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 热清寒至之变不行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留意兼以行 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 留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 热药时留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 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 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如蛔虫、蛲虫等。
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 〔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 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状况 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 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 驱虫。
儿科 治法 概要
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 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 证等。
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 香槟榔丸
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
儿科 治法 概要
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 主动协作治疗。
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 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 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 匙自嘴角渐渐灌入,待咽下后 再灌。
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
儿科 治法 概要
2.注射给药法
患病后留意调理脾胃 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儿科 治法 概要
治疗原则
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简洁,传变快 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 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 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儿科 治法 概要
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家取 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 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 化。在相应的证候消失之前预 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 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
儿科 治法 概要
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 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 是大一些。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儿科病中医治疗

儿科病中医治疗

儿科病的中医治疗一、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

患儿应当卧床休息,给予对症治疗,至腺肿完全消失为止,高热降温,为减少酸性对口腔的刺激,可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对乙酚氨基酚。

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磺胺药和抗菌药无效。

中药是常用板蓝根。

局部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加减,用醋调后外敷,是否确实有效,有待一定数量病例严格对照观察证实。

临床用干扰素治疗,是否有加速消肿、缩短疗程的效果尚未有不同意见。

局部也可以用透热、红外线灯理疗。

二、慢性鼻炎中医疗法:(1)处方举例一:藿香9克,连翘9克,升麻6克,辛夷3克,青黛3克,水煎服,对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特别市小婴儿鼻炎,效果较好(2)处方举例二:辛夷15克,蒿本9克,白芷9克,防风9克,升麻6克,甘草6克,青黛3克。

煎服或研为细末,每次服0.9~1.5克,每日2~3次。

对单纯性鼻炎或肥厚性鼻炎均适用。

(3)针刺疗法:针刺常用穴位为迎香、合谷、列缺、风池,每日1次;按摩迎香、合谷疗效亦佳,耳针则用内鼻、肾上腺。

三、慢性扁桃体炎中医疗法:主证为扁桃体中毒红肿,时轻时重,低热,手足心热等阴虚内热症状,治法以滋阴清热、凉血消肿为主。

常用甘露饮加减。

处方举例:元参、生地各15克,青黛3克,麦冬9克,板蓝根9克,青果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

可随症加味;(1)合并淋巴肿大时加海藻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

(2)大便秘结者重用元参至30克。

(3)疼痛音哑者加桔梗6克,蝉衣6克。

(4)伴有低热者加选地骨皮9克,白薇9克,知母6克,黄柏6克。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普通感冒:(1)风寒感冒: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发法。

处方举例:麝香9克,菊花9克,苏梗6克,荆芥穗3克,连翘9克,生石膏9克。

(2)风热感冒: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或滑数。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治法概要5课件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治法概要5课件

3 活
1 慎
小儿疾病具有特殊性,治疗用药不可不慎, 古人云:夫用药,差之毫厘,损其性命。小 儿脏腑娇嫩,对药物耐受力有限,尤其是损 伤性大的药物用之应更慎。
只要临证树立一个“慎”字,治疗上才能万 无一失,至少杜绝医疗差错,这是儿科医生 必备的素质。
2 准
古人云:方不中病,无的放矢,是说治小 儿疾病一定要准确,怎样才能做到准,是 技术、医疗水平的问题,实践要求做到:
5 选
选是选方用药,这是一个规范问题,又 是一个经验问题。 古方今方众多,因此治疗就存在一个选 方、用药的问题。筛选、优选、首选均是 治疗的最佳方药。古人讲:药味数千,何 能尽用,识其性而用者十中不过一二,又 有:医者用药如同用兵,精兵三千,足可 赢敌卒十万,可见治小儿病不仅技术好, 理论熟,而且对方药的运用指挥,必须有 很高的才能。
一、治疗用药特点
(一)知其要 宋代钱乙方如导赤散、异攻散、泻 白散、六味丸等均药少而精。
一、治疗用药特点
(一)知其要 以上五个字:慎、准、活、严、选, 不仅是古人所教,也是当代儿科的经验, 是从事儿科工作者必须知道的要点,亦 是儿科良医的基本功底之一。
1
剂量
药物剂量要求药量与病情相互适应而治病, 如过则伤,不及不治病,目前小儿药量则 算法以成人为准: (1)汤剂 每日
用法
2
3、灌肠
动物实验,肛门给药疗效比口服快,口服后6小时效 好,肛门给药2小时为高峰。肛门给药吸收快,不经肝 脏直接如大循环,不影响肝功,同时避免消化液对药物 的破坏,减少药物对肾的刺激。
2 准 忌
4)补而勿滞 补可疗虚,虚证较多见,如阳虚、阴虚、 脾虚等,虚者补之。补之不当,尤其过多, 必然出现“气有余便是火”的局面,因此, 临床用补过多佐用调和之剂,如补中益气汤 中陈皮就是调和气机,防止补剂而赋。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曲目1:四诊歌诀
四诊贯通寒热湿,
脉象舌苔闪光辉。

望闻问切四合一,
辨别病机定治归。

曲目2:四诊治法概要
1. 望诊法:观察患儿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了解病情,辨别病机。

如面色苍白可见寒症,面色发红可见热症。

2. 闻诊法:嗅闻患儿体味、口臭等,辅助判断病证。

如口臭可见湿症,体味浓重可见热症。

3. 问诊法:询问家长患儿症状、病史等,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判断病因。

如咳嗽喘息可见风症,大便稀溏可见湿症。

4. 切诊法:触摸患儿皮肤、脉搏等,辨认脉象情况,辅助判断病证。

如脉浮数可见风症,脉沉
细可见寒症。

总结治法:根据四诊结果,结合中医理论,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病机辨明后,可选用寒凉中药
治热症,温热中药治寒症,利湿化痰中药治湿症,疏风清热中药治风症等。

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能够帮助中医儿科医师全面诊断患儿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治法概要

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 细辛、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在应用时则应注意控制剂量。
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掌握小儿汤剂用药总量:新 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 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 指一般用量,并非指最大用量。儿童用药量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 方法,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 单味药用量来实现。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 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 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损伤小儿正气,影响疾病痊愈。
3.注意顾护脾胃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扶助患儿生生之气。不论病中和病后, 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其中以调理脾胃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 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 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 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 不十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 重,则不要受此限制。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 少的处方,每味药的用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 药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如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 表证可分为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个主要证型。风寒外感用辛温 解表的药物,风热外感用辛凉解表的药物。
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时每易夹滞、夹惊,故在疏风解 表方中有时需加用消食导滞、息风镇惊的药物。辛凉解表常用方 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1.⼩⼉常⽤推拿⽅法 亦称⼩⼉按摩,此法具有促进⽓⾎流⾏,经络通畅,神⽓安定,脏腑调和的作⽤。

临床常⽤于治疗哮喘、⾷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

⼩⼉推拿⼿法与成⼈推拿相似,⼿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定。

常⽤⼿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等。

捏脊也是⼩⼉推拿中的⼀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的。

常⽤治疳证、遗尿、婴⼉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

  2.⼩⼉常⽤针灸⽅法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针、⽿针、拔⽕罐等。

⼩⼉针灸疗法常⽤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症、⼩⼉暑温后遗症等。

所⽤经⽳基本与成⼈相同,但因不易合作,故不宜深刺和留针,⼀般采⽤浅刺、速刺的⽅法。

⼩⼉⽤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较困难,宜⽤艾条间接熏灸⽳位,每⽳约灸2~3分钟,年龄较⼤⼉童可适当延长时间,待局部微红即可。

⑴刺四缝  ⑵头针 ⑶⽿针 ⑷拔⽕罐  3. 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有调和⽓⾎,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

常⽤以治疗疳证和哮喘等证。

割治部位常取两⼿掌⼤鱼际处。

操作⽅法:将两⼿掌鱼际局部消毒后,⽤⼤拇指揿住⼑⼝旁约1cm处,⽤0.4cm宽的平⼝⼿术⼑直戳割治部位,创⼝约长0.5cm,然后挤出⾚⾖⼤⼩黄⽩⾊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包扎期间,防⽌感染。

4. 爆灯⽕疗法 是⽤灯⼼草蘸⿇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种⽅法,由于在烧灼时会发⽣爆声,⼜称爆灯⽕疗法。

古⼈⽤以治脐风、惊痫等。

如《幼科铁镜》中就有取囟门、眉⼼、⼈中、承浆、少商、脐⼼、脐轮共⼗三燋,治疗脐风。

⽬前⽤于治疗痄腮、乳蛾、癫痫、脐风、荨⿇疹等。

本法主要通过对经⽳或患处周围的刺激,使经络通畅,⽓⾎流通,祛邪外出。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中的儿科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以平衡、顺畅人体的气血运行为治疗重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

一、风热感冒治疗风热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导致体内火气上升引起该病。

治疗时,应以清热、解表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薄荷等,可将其煎煮后服用,或制成药物糖浆、颗粒等形式。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生活中应避免寒冷刺激,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加速病情的康复。

二、脾胃功能不佳治疗儿童常见的脾胃功能不佳疾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调理尤为重要。

治疗时,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白术、砂仁等,以及合理的饮食调配。

避免吃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改善和调节脾胃功能。

三、小儿哮喘治疗小儿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主张治疗应从整体上调理体质和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苍朮、儿茶、石膏等,可用煎剂或制成丸剂、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强调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源等,有助于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四、小儿湿疹治疗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

治疗时,应以祛湿、清热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玄参、苦参等,可用煎剂外用或制成药物膏剂。

另外,在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有助于减轻湿疹的发作和症状。

五、小儿肺炎治疗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主呼吸,治疗时应以清热、化痰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桑白皮等,可用煎剂或制成药物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寒冷和过度干燥刺激,有助于加速康复。

中医儿科学课件系列——第六节 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课件系列——第六节 治法概要

Sometimes cure; Usually help;
Always comfort.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特鲁多
消食导滞法:
• 适应证:适用于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
• 常用方: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枳术丸、消乳丸。
• 临床应用 常用药:内金、山楂、麦芽、谷芽、神曲、莱菔子、 布渣叶、芒果核。 • 用于伤食或饮食积滞证。
利水消肿法:
• 适应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之水肿证 • 常用方: 通阳利水 — 五苓散 行气利水 — 五皮饮 健脾利水 — 防己黄芪汤 温阳利水 — 实脾饮 • 临床应用:配合行气活血法。
※爆灯火疗法(灯火燋法)
用灯芯草蘸麻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穴位 或部位。古人用以治疗脐风、惊痫等,如《幼 科铁镜》中载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
※拨火罐:
• 不适用于6个月以内婴儿,高热抽风、皮肤 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 皮肤感染者,也不宜拨火罐。
※割治疗法:
• 位置:两手掌大鱼际
• 作用: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 常用治疳证、哮喘。
第六节
治法概要
河南中醫学院第一附属醫院 儿科医院
• 身心兼顾,综合治疗:WHO对健康的定义。 • 合理进行中西医结合。
本节内容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其他治法
(一)内治法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审慎: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2.处方轻巧灵活
轻巧(用药轻、用量小) 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 中病即止
常用穴位:
手部六腑、天河水、三关;
掌部的大肠、脾土、板门;
背部的大椎、七节、龟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法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经鼻给药法 直肠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三)常用内治法则
1. 疏风解表法:适用于表证。 2.止咳平喘法:适用咳喘。 3.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 实 热证。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 脏入腑,分别选方。 4.消食导滞法:用于伤食或饮食积滞证。 5.运脾开胃法:用于脾胃失调。如厌食、疳 积。 6.补脾健脾法: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
刺四缝
3.头针:头针疗法是将针刺疗
法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 理论相结合,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 皮投射区内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 法。根据中医“头为诸阳之会”, “诸经皆归于脑”以及手足三阳经脉 都会于巅顶等理论,针刺头皮必能起 到调整经气平衡,达到通经活络的作 用。
2.针灸疗法:小儿针灸疗法常用治遗尿、 哮喘、泄泻、痢疾、小儿麻痹症、小儿暑温 后遗症等。
俗称之“挑积”疗法即为针刺疗法中之 “刺四缝”疗法,针刺四缝可解除烦热、畅 通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小儿疳证, 厌食证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局部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一分深,每 日一次,直至针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液体为 止。
4. 敷贴法:是以膏药加药末外贴或用 潮湿的药品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外治方法, 如将丁香、肉桂研粉后撒于伤湿止痛膏上贴 脐部,可治寒湿型腹痛腹泻。
5.热熨法:是将药物炒热后,以熨肌表 的外治法。如用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 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和少腹,治疗尿 闭等。
6.滴鼻法:是将中药煎成汤液,经浓缩 后滴于鼻内的外治法。常用麻黄、辛夷、苍 耳子、菊花、藿香等治疗小儿鼻部疾病,, 如鼻塞、鼻窒、鼻渊等。
7.培元补肾法:用于胎禀不足、肾气亏虚 之证。
8.回阳救逆法:用于元阳衰脱之危重证。 9. 安蛔驱虫法:用于肠道虫证。 10.通腑泻下法:用于小儿积滞便秘。 11.凉血止血法:用于出血的证候。 12.活血化瘀法:用于各种血瘀之证。 13.镇惊开窍法:用于小儿抽搐、惊痫。 14.利水消肿法:用于水湿内停。
小儿内治法用药特点
1.身心兼顾,综合治疗:WHO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或缺陷,而且 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
2.治疗要及时、准确和谨慎。 3.治疗要中病即止,合理调护。 4.运用儿科中药新剂型:如可使用针剂、涂 剂、口服液、袋泡剂、气雾剂等,能克服汤剂 的不足,争得时间、提高疗效。 5.掌握小儿中药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注意先 煎、后下、包煎、烊冲服用药物的处理方法及 不同年龄的煎煮药量及正确的服用方法。
药物用量折算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 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由于小儿 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较大,但 辛热、苦寒、攻伐之剂用量须谨慎,如麻黄、 细辛、附子、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 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以下比例用药:新生儿 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 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 儿童用成人量。
10.离子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是应用药物离子透入 仪输出的直流电,施加于浸有中药药液衬垫 的电极板上,使药物离子透入人体穴位,从 而获得药物与刺激穴位的双重治疗效果的外 治法。
(五)其它疗法:
1.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亦称小儿按摩, 此法具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安神定 志、调和脏腑的作用。常用于5岁以内患儿。 手法的运用应以轻、柔、快、和为原则。常 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捏、掐、揉、 滚等。小儿常用推拿方法有:开鬼门、运太 阳、按揉百会、掐人中、推运脾土、推大肠、 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揉中脘、摩丹 田、揉龟背,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
治疗概要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大概了解小儿治疗方法。 掌握小儿内治法用药原则、药物用量折 算的方法。熟悉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
二、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儿内治法用药原则、 药物用量折算、小儿捏脊疗法。
2.难点:对各种内治法及外治法 的理解。
(一)小儿用药原则
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处方轻巧灵活 注意顾护脾胃 随证先证而治 不可乱投补益 掌握用药剂量
小儿推拿疗法
捏脊疗法也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临床很
常用,它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 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常用于治疗疳证、遗尿、婴儿泄泻以及脾胃虚弱的 患儿。其操作方法:患儿腑卧,医者两手半握拳, 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 合力夹住背部两侧肌肉并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推, 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 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 捏第三次时,每捏3把,把皮肤提起1次,每日一 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个疗 程。也有连续提捏,每天1~2次,作为保健治疗 者。但背脊皮肤感染及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7.佩带法:将芳香药物研成细末装袋, 佩于胸前,用于防治疾病的外治法。如防治 感冒与咳喘。
8.敷脐法:是将药物敷置于脐部,以治 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如五倍子治盗汗,阿 魏、硼砂治肝脾肿大,吴茱萸、小茴香治虚 寒腹痛等。
9.灌塞法:是将中药药液灌肠,或将药 物研成粉末加赋形剂,制成长圆形固体塞入 肛门的一种外治法。如百部治疗蛲虫病,厚 朴、大黄等治疗肠梗阻等。
(四)常用外治疗法
外治法是传统治疗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源远流长,临床收效甚佳。常用的外治法有 熏洗法、涂敷法、药贴法、气雾法、热熨法、 滴鼻法、佩带法、敷脐法、灌塞法、吹喉法 等,这些方法,均具有使用方便,见效较快, 不需口服,可避免小儿服药难问题,故临床 较常用。
1.熏洗法: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 及蒸气熏洗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 疹初期,肾病水肿,荨麻疹等。
2.涂敷法:是将新鲜中草药捣烂, 或将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或酒或蜜糖调 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方法,如 以鲜马齿苋、青黛治痄腮。
涂敷法
3.气雾法:是用气雾吸入器,将药液形 成气雾状由患儿口鼻吸入的外治法,常用以 治疗鼻、咽及肺部疾患。婴幼儿因难合作, 故不采用,现时有用储雾装置帮助幼儿气雾 吸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