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
林业的地位和使命
新的历史定位新的历史使命刚刚闭幕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作出的一组判断特别惹人关注,耐人寻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确立的这四个新的历史定位,是中央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和全球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我国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调,确立了林业在国家建设大局中的位置,赋予了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新的更加突出的历史使命。
其中,前三个“地位”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提出,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一论断,为中央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贯穿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对于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重大使命,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赋予林业重要地位。
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中枢和杠杆作用。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
游和华南等地。
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和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地森林生
态系统最为发达。
2. 草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包括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地。
其中,内蒙古草原是全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
3.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
其中,沙漠和戈壁沙漠是中国最大的荒漠生态系统。
4.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和河北等地。
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和洞庭湖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5. 水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
其中,长江水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明,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类
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从地形到气候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律。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会议文字整理)以下是贾治邦局长对此次资源清查结果的总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a,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
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a,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ha,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m3,年均净增2.25亿m3,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ha,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m3。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ha,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m3。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ha,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 m3,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 m3,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t。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是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生物生产力和现存量最大、稳定性程度较高和生态效益最强的生态系统。
它具有抗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等作用。
因此,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应予以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主要实例类型和特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及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等。
其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约23—28℃,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
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
世界热带雨林分为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
此外,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
其特点主要有: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②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③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④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⑤茎花现象很常见;⑥寄生植物很普遍;⑦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⑧动物种类极其丰富等。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
在亚洲除朝鲜、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国分布的面积最大,分为四个植被亚型,即典型常绿阔叶林(栲类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季风典型常绿阔叶林(栲-厚壳桂林、栲-木荷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栲类苔藓林、青冈苔藓林)和山顶苔藓矮曲林(杜鹃矮曲林、吊钟花矮曲林)。
中国森林水平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森林水平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一、纬度分布中国的森林分布在不同纬度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从北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森林覆盖率逐渐增加。
高纬度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中纬度的华北和西南地区则以暖温性和亚热带针叶林为主,而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则以亚热带和热带雨林为主。
这种分布特点与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二、经度变化中国的森林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经度变化特点。
从东向西,随着经度的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中国的东部地区多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适宜森林的生长;而西部地区则多为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因此,中国的森林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三、海拔分布中国森林的海拔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以针叶林为主,而低海拔地区的森林则以阔叶林为主。
此外,不同海拔地区的森林类型和植被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常绿阔叶林是主要的森林类型;而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针叶林和灌丛则是主要的森林类型。
四、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中国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和干旱气候等。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森林的生长,而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则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五、土壤条件土壤条件也是影响中国森林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性质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森林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此外,土壤的水分和酸碱度等性质也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植被类型中国的森林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原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森林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发展特点。
例如,东北地区的针叶林以红松和落叶松为主,而南方地区的阔叶林则以樟树和楠木为主。
LYT_1721-2008_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3 免费标准网()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功能类别 涵养 水源
保育 土壤
固碳 释氧
积累营养物质
净化 大气 环境
表 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数设置
指标 调节 水量
Q 氟化物为单位面积林分吸收氟化物量,单位:kg.hm-2.a-1; A为林分面积,单位:hm2。
吸收
G氮氧化物 = Q氮氧化物 A
G氮氧化物为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t.a-1;
氮氧化物量 Q氮氧化物为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kg.hm-2.a-1; A为林分面积,单位:hm2。
吸收 重金属量
ρ 为林地土壤容重,单位:t.m-3;
N为林分土壤平均含氮量,单位:%;
P为林分土壤平均含磷量,单位:%;
K为林分土壤含钾量,单位:%;
R2为磷酸二铵化肥含磷量,单位:%; C2为氯化钾化肥价格,单位:元.t-1;
M为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
R3为氯化钾化肥含钾量,单位:%; C3为有机质价格,单位:元.t-1。
2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 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assess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社会公共数据对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开展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 2.3 涵养水源:water conservation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主要功能表现在增 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个方面。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2021/4/9
634
(三)森林特点
• 林下层灌木比较丰富,一般有20余种,主要有毛 榛、刺五加、暴马丁香、猕猴桃、山葡萄、北五 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有种,如人参 、山荷叶等。
• 本区的垂直分布带较明显。基带的上限为海拔高 度700~900m,其上则广泛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 ,树种组成单纯,以耐荫性常绿针叶树——云杉 和冷杉为主。
弱了植被的复杂性。
2021/4/9
624
(二)气候特征
• 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以下( -1.2℃至一5.6℃),最冷月平均气温一28℃~ 一38℃,一月份均温一20℃,极端最低气温为一 60℃,最热月平均气温15~20℃。≥10℃的积温 少于1600℃,生长期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 为400~500 mm,80%集中降落在7~8月。全 区较普遍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地为草甸 土和沼泽土,且常间有岛状永冻层。
• 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夏季主要受印度洋西 南季风的影响,构成夏秋多雨的雨季;冬 季则受西部热带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冬 春干暖的旱季比东部更显著。土壤以酸性 的红壤和黄壤为主,在北部则为黄棕壤。
2021/4/9
651
(三)森林特征
• 本区域的东部,南北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大致 在北纬23°~31°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带。
(一)地理位置
• 本区域包括东北平原以北、以东的广阔山地, 南端以丹东至沈阳一线为界,北部延至黑龙江 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全区成一新月形。主要 山脉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 岭及长白山等山脉。这些山脉的海拔大多不超 过1300米,以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最高,海拔高 达269l米,为东北第一峰。
2021/4/9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
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植被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植物物种组成、森林密度、森林面积、森林碳储量等。
2.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稀有种等。
3. 土壤与水分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地下水位等。
4. 气候与气象指标: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等。
5. 生态功能指标:包括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生态过程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定期采样、遥感监测、数据记录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以便了解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并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森林
世界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气候与土壤条件 的不同,生产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不同,依据不同的气候 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有以下五种主要类型的森林生态 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而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 • 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 的原因。因此也导致了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 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研发的生活 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不同 条件。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 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 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树种也不同。
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
西南地区
• 分布: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 北、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区。其范围有7500万公顷, 有林地面积达17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1亿立方 米。 • 特点:林区处在横断山脉,既受太平洋的影响又受 印度洋的影响。这里山体在3000米以上,相对高度 也在千米以上,地带性十分明显。几个热量带、森 林带同处在一座山上,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 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类型和树种非常复杂。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北纬 45度-70度的寒温带地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东部 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较少 (300-600 毫米),蒸发作用弱,淋溶 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地区; 北5°—10°的地区 ,在大陆东岸因 强烈,营养成分贫乏。这就限制了阔叶树的正常生长,而耐寒耐瘩的针叶 日本和朝鲜南部;美国的佛罗达半岛;墨西哥北浊和巴西东 受暖流影响,其分布可延伸至 树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针叶林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 南、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15°—25° . 整的针叶林地带,即从娜威向东伸延,经瑞典、芬兰、俄罗斯和西伯利亚, 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和加拿大。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以及实施途径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以及实施途径作者:孙丽函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4期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生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所以,探索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对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战略意义。
1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社会形态,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点。
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落后的社会文明不断被替代,因此,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1]。
生态文明很好地适应了自然生活的发展规律,对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追求落后的原始生活方式,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把握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倡导尊重自然、摒弃粗放式发展的传统理念,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
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升级和优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林业与人类文明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林业生态来支撑。
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的生活与森林密切相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依然离不开林业的重要支撑,林业生态文明依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定位2.1 林业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动态形式,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林业生态文明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
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和运行,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现状与趋势
容上 来讲 ,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之 间都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本文着 重阐述我 国森林 生态 系统定位研 究的历
史发 展 及 现 状 , 结现 在 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 指 出其 未 来 的发 展 趋 势 。 总 并 关键词 : 森林 生 态 系统 ;定 位研 究 ; 势 趋
中图分类号
维普资讯
安 徽 农 学通 报 , n u A . c B l 20 1 ( 1 :9— 1 A h i Si u1 0 7,3 1 ) 8 9 . .
8 9
中国森 林 生态 系统 定 位 研 究 现 状 与趋 势
刘 峰 刘红霞 梁 军 张星耀
LuF n i n xa L a gJ I Z a gX ny o ( o ee f eore adE v om n f eigFrsyU i i e g L uHo gi。 in uI h n ig a 1C l g sucs n ni n e t in oet n- 2 l oR r oB j r vri , e ig10 8 , .C i ; R sac ntue f oet cl y E v omet n r etn C F B in esy B in 0 3 P R hn 2 eer Istt o rs E o g , ni n na adPo c o , A , eig t j 0 a h i F o r l t i j 109 , .R hn ) 0 0 1 P .C ia
方 法 。对于像 森林 这样具 有复杂 的结构 、 多种 多样 的功
长期定位 观测是 国际 上为研究 、 示生 态 系统 的结构 揭 与功 能变 化规律而 采 用 的重 要 手段 。它 通 过 在典 型 自然 或人 工的生态 系统地 段 , 建立 生 态 系统 定 位 观测 站 , 长 在 期 固定样 地上 , 生态 系统 的组 成 、 构 、 对 结 生物 生 产 力 、 养
LYT_1721-2008_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U 肥 = A( X 2 − X 1() NC1 / R1 + PC1 / R2 + KC2/R 3 + MC3 )
U固土为林分年固土价值,单位:元.a-1;
U肥为林分年保肥价值,单位:元.a-1;
X1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2.a-1;
X2为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2.a-1; C土为挖取和运输单位体积土方所需费用,元.m-3; A为林分面积,单位:hm2;
G滞尘 = Q滞尘 A
G滞尘为林分年滞尘量,单位:t.a-1;
Q滞尘为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单位:kg.hm-2.a-1;
A为林分面积,单位:hm2。
农田防护林森林防护的实物量可折算为农作物产量,单位:t.a-1;防风固沙林可折算为牧草产量,单位:t.a-1;海岸防护林可折算为其
他实物量。
功能类别 涵养 水源
数据汇总表详见附表 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社会公共数据表(推荐使用价格)见附表 10。
3 免费标准网()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功能类别 涵养 水源
保育 土壤
固碳 释氧
积累营养物质
净化 大气 环境
表 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数设置
指标 调节 水量
3 数据来源
根据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现状,本规范推荐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最大限度地使用 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的实测数据,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本规范所用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 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 体系(LY/T 1606-2003)开展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集; 2.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森林植被与土壤一样,还具有地域性分布规律。森 林生态系统的地域性是指在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地带 范围内的一个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土 壤等引起的不同森林植被组合与复域的变化。需要 指出的是,在任一森林植被带内,可能有两类或更 多类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存在,但其中只有一个优 势森林生态系统,也就是在相应的气候等条件下形 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森林 生态系统类型也是据此而命名的;其他分布的森林 生态系统类型,或者是该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次 级分类单元的森林生态系统,或者是隐域植被,或 者是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2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0.2.1.3土壤
热带雨林的典型土壤带是赤道棕色黏土(铁铝土热 带红壤),土壤营养成分贫瘠,腐殖质含量往往很低, 并只局限于上层,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土壤 呈酸性,pH4.5—5.5。
森林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几乎贮备在地上植物中, 每年都有一部分植物死去,并很快矿质化,所释放 的营养元素直接被根系再次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 闭的循环系统。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 统类型及其分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 的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 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陆地主 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及 特点,滨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分 布及群落特征,最后介绍了森 林植物群落分类及数量分类方 法。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协作单位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根据《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草案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技术方案;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根据编制内容,广泛收集资料;三是调研阶段:根据编制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赴东北、中南、西南、华北等省份进行了调研;三是标准起草阶段:根据草案、资料和调研报告,首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初稿),编制组集中开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针对每位专家反馈的意见,编制组逐一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和商榷,修改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送审稿)。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是唐小平、王恩苓、马国青、玉生、蒋三乃。
唐小平负责总协调、组织和标准编制组内标准的最后技术把关;马国青、王恩苓、蒋三乃负责标准总框架的起草;玉生和马国青负责具体内容的编制;马国青负责调研工作及专家意见汇总。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树种组分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一树种组力求木材
硬度和栽培特点具有同质性。
2、系统性原则。
为系统探索和总结我国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本着同特点相归类的原则系统将我国的珍贵树种分成不同树种组。
3、全面性原则。
尽可能包括全国所有珍贵树种,反应全国所有具有栽培
技术和具有栽培潜力的树种。
4、实践性原则。
总结和收集全国所有珍贵用材树种,具有丰富栽培经验
的地区与栽培技术成熟的树种优先进行分类,力求所选择的树种栽培技术具
有实践性。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木材硬度及常绿、落叶、针叶等特征作为指标,将我国珍贵树种分为7个类群,并对每个类群的划分条件、生物学特性、分
布范围和栽培范围进行了描述。
具体如下:
1、常绿红木树种组。
一般指常绿的紫檀属树种,包括紫檀和檀香紫檀2
个树种。
2、落叶红木树种组。
一般是指落叶的黄檀属树种,包括黑黄檀、黄檀、降香黄檀和印度黄檀4个树种。
3、常绿阔叶软木树种组。
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
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常绿阔叶树种。
包括土沉香、黄樟、猴樟、樟树、非洲楝、红润楠、香木莲、桂南木莲、金叶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大叶桃花心木、桃花心木等52个树种。
4、落叶阔叶软木树种组。
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落叶阔叶树种。
包括旱冬瓜、枫桦、西桦、楸树、梓树、黄金楸、连香树、南酸枣、光皮树、珙桐、香果树等32个树种。
5、常绿阔叶硬木树种组。
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常绿阔叶树种。
包括红豆树、油丹、雅安琼楠、黄杨、小红栲、福建青冈、滇青冈、格木和金丝李等52个树种。
6、落叶阔叶硬木树种组。
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落叶阔叶树种。
包括色木槭、野菠萝、苏木、湖南山核桃、铁刀木、锥栗、粉叶柿和水青冈等44个树种。
7、针叶木树种组。
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针叶树种。
包括三尖杉、柏木、巨柏、青杄、红松等23个树种。
三、主要试验或者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结论,预期的经济效益
珍贵树种是指资源贫乏,或虽然现有资源较多,但因利用强度大,具有潜在濒危性,同时具有很高经济利用价值的树种。
栽培珍贵树种是指栽培技
术成熟,具备改培条件,木材利用广泛,木材应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珍贵树种。
由于珍贵树种具有木材材质好、商业利用价值高、特用方向多等特点,珍贵树种的木材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珍贵树种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作用;珍贵树种对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具有保障作用;珍贵树种对于改变我国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珍贵树种因其稀有性的特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时,珍贵树种因其生长周期长,在调整我国木材结构性矛盾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
但是,因为我国珍贵树种种类繁多,而人工栽培起步较晚,各树种的栽培技术成熟程度参差不起,亟需筛选出一批具有较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具有广泛利用前途的珍贵树种,作为我国的人工栽培珍贵树种。
为了规范栽培珍贵树种,特制订本标准。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未采用国际标准。
目前,国际上尚无相关标准。
五、与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涉及到《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本标准与上述法律法规无冲突。
本标准涉及到的标准有《造林技术规程》、《造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
划设计通则》等,本标准与上述标准相互协调。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目前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发布的建议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该标准一旦发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各省林业部门,在实践中应用该标准。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该标准为首次发布。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本标准中的珍贵树种选择与树种栽培技术的成熟度有关,随着我国林木育苗和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建议适时扩大名录。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最终被修订,建议根据实际,及时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