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_粤教版

用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5. 1 5. 2 5. 3 物体的质量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密度的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章首诗有 利于引领 学生对物 理学的向 往和热爱, 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这两个实 验的目的 是为了激 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 观察和思 考。
让学生认 识物理学 的重要性。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 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 步完善 (3) 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 如电动机、 发电机、 电力机车、 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 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 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质 的一门科学。 和物
粤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粤教版初二物理教案粤教版初二物理教案1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目标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准备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实物,问: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学查密度表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二)测物质的密度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1)根据密度公式,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三)课题讨论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 教学设计

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压强2.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二、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2.压强的计算公式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压强–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物理量: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或牛顿/平方米(N/m^2)–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 / 面积2.压强的计算方法–实例1:物体受到的压力是1200N,底面积为0.5m^2,求压强•解析:压强 = 压力 / 面积 = 1200N / 0.5m^2 = 2400Pa–实例2:一个体积为500cm^3的物体质量是2kg,求物体受到的压强(已知g = 10m/s^2)•解析:物体受到的重力 = 质量 * 重力加速度 = 2kg * 10m/s^2 = 20N 压强 = 受到的重力 / 面积 = 20N / (0.05m * 0.05m) = 8000Pa3.压强的应用–实例1:汽车行驶时的轮胎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0cm^2,承受的压力是30000N,求轮胎的压强•解析:压强 = 压力 / 面积 = 30000N / (10cm^2) = 3000Pa–实例2:在地面上站立的人的脚比人的身体面积小很多,所以脚受到的压力较大,容易感到疼痛或不舒服。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引入压强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强。
2.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通过简明的语言解释压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压强的步骤和公式。
3.练习计算压强–在黑板上出示一些计算压强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指导学生利用计算压强的公式解答问题,并进行讲解。
4.讨论压强的应用–提出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怎样认识力 教案

6.1怎样认识力-教案
用点有关,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练习
1、用手沿着箭头的方向拉弹力片,使它变弯,如图,已知B、C、D中用力大小相同,A中用力较小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选择______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选择______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选择____
2、(2015•温州)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巩固提升
1.以下关于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学生观察实
验,归纳力
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具体
认识力的三要
素。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怎样描述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怎样描述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运动的含义,并能用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三种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加速度问题。
4.能用等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5.掌握相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运用相对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运动问题。
2.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分析解决物理运动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急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1.运动的含义2.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3.等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4.相对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花费10分钟时间阅读和预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导入新课1.老师通过例子设计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物体在运动,比如车辆在行驶、人在奔跑等。
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意地说物体在运动,而需要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通过一则视频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本节课所学的概念和方法。
3. 学习新知3.1 知识讲解1.介绍运动的含义和直线运动的基本描述方法:速度、加速度、位移。
2.介绍等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讲解相对速度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3.2 知识巩固1.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进行知识消化和总结(可以在黑板上出题或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推送练习题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课堂探究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问题:A 和 B 两个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A 以每小时 2 千米的速度向南行走,B 以每小时 3 千米的速度向东行走,30 分钟后,他们离开原点的距离为多少?5. 课堂总结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学生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并将其梳理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4. 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中的科学探究方法;2.学会设计一个合理的物理实验;3.能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4.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5.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3.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3.1 实验设计•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实验主题;•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目标及需要满足的条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的角度考虑问题。
3.2 数据收集和处理1.安排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2.教师提供适当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结果,论证实验结论的科学依据。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创新且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和正确的实验思路。
4.2 实验互动法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以发挥学生动手实践的优势,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及深刻的记忆。
4.3 群体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学案中的问题探究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开阔,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评价与检测方法5.1 教学评价1.学生反馈调查;2.教师实时评价。
5.2 检测方法1.考试;2.完成实验报告。
六、教学资源教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七、教学时间分配4课时。
八、拓展阅读与思考1.设计一个满足自然界的科学探究问题,并加入物理实验;2.思考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当设计完成一个教案的同时,在备课教师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方案。
部编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案

1.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对科学探究掌握浓厚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长度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估测和间接测量。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导入: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回答说:“如果桶跟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
如果这个桶只有渠的1/10,那就有10桶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新授:1,什么是国际单位制?他的制定有何意义?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使用时要注意那些问题?3,测量误差是如何产生的?它与错误有和区别?要求学生按照预习目标中提出的问题预习课文内容。
对于课本知识看不懂的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如仍不明白,可与同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教师可巡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学生以本节目标要求内容的理解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形成小组意见。
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各小组推荐代表一至二人同其他组交流。
在各小组发表意见时,根据具体内容各小组发表自己对误差和错误不同之处的理解,而后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发现不足,给予鼓励,且对不足之处补充,然后小组再进一步讨论,以充分发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效益。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2阿基米德原理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2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应用。
难点: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演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够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内容,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讲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有一个浮力计、一个物体和不同体积的液体。
2. 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观察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浮力。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情境,让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案: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主要讲述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具体内容包括:1. 掌握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了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 学会运用速度公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 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时间和路程一定比较速度,路程和速度一定比较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能够运用两种方法比较运动快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关系。
难点:运用速度公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以及运用两种方法比较运动快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场景,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米每秒(m/s)= 3.6千米每小时(km/h)。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速度公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甲车行驶了300米,用时20秒,乙车行驶了400米,用时30秒,哪一辆车速度更快?4. 随堂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行驶了150米,用时10秒,求小明的速度。
(2)一辆汽车行驶了500米,用时40秒,求汽车的速度。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在时间和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比较速度;在路程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比较时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 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3.熟练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2.平面镜成像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平面镜,引导学生发现平面镜能够反射物体的影像,并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中使用的平面镜,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特点和反射规律。
接着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用平面镜反射一个物体的影像,并观察影像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
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 1. 在平面镜前方放置一支物体,连续使用直线绘制出光线,其中至少包括从物体顶部和底部出发的两条光线; 2. 对于每条光线,需要从该光线开始点向平面镜绘制出该光线的反射线; 3. 连接反射线与直线的交点,就是该物体的影像。
平面镜成像的计算公式: 1. 物距与像距的公式:1/f=1/v+1/u; 2. 成像倍率的公式:M=v/u。
4. 使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使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针对性的测试和教学作业,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是否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物距像距成像u v 1/f=- - M=>0>0实像<0<0实像>0<0虚像<0>0虚像∞f重点f∞重点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平面镜成像的绘制方法和计算公式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复习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复习教案: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复习的方式,通过回顾和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回忆起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巩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绳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他们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理解。
2. 实验演示:使用扬声器和音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听到声音的产生。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3. 传播原理:通过展示气球和绳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解释声音是通过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然后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回答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通过练习题目的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好地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上存在困难,需要我在课后进一步关注和辅导。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针对八年级学生,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1.2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1.光的自然传播与平行光束、散射光、聚焦光的区别;2.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3.反射规律的实验探究。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实验方案,能够熟练运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掌握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方法本节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环节,教师通过PPT和黑板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反射规律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一段小视频的播放,讲述光的自然传播、平行光束、散射光和聚焦光,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光线的相关概念。
2.2.2 学习环节1.教师通过PPT和黑板讲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在课堂笔记中记录下重点。
2.教师示范用几何法和光程差法求解反射角度,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3.教师配合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射规律的实质。
2.2.3 实验探究环节1.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反射规律进行光线的反射实验探究。
2.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光的理解。
2.2.4 小组讨论环节1.教师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的心得体会,并在讨论中再次加深对光反射规律的理解。
2.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实验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4.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科学探究,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和实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探讨科学的本质和方法。
一、实验名称
《光散射现象的实验探究》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方向性和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
2.观察光散射现象;
3.探究光散射现象的发生原因。
三、实验原理
1.光的传播路径与空气密度变化无关;
2.光在传播过程中会与空气分子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散射现象。
四、实验步骤
1.预先制作展示板,将有参考标准色的色卡用透明胶纸放置在展示板底对角上,使得它们看上去就像是一条蜿蜒的彩虹。
2.将展示板放在上面有光源的水平面上,使得它与自己成45°角,从这个角度
看它。
3.用瓢虫琉璃、荧光卡片或打开盒子,在光学极限内放置瓢虫琉璃、荧光卡片或盒子。
观察色彩的变化。
五、实验记录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光在瓢虫琉璃、荧光卡片或盒子中发生了散射,使得色彩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与空气分子产生作用,从而产生散射现象。
六、实验分析
1.散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物理原理是什么?
2.为什么放在光学极限内的瓢虫琉璃、荧光卡片或盒子的色彩会改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散射现象,同时也加深了对科学方法和精神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尝试科学探究,不断深化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沪科粤教版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粤教版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受力作用的力学基本概念。
2.掌握力的作用特点以及受力物体的运动规律。
3.能够辨别不同的力以及力的合并分解。
4.通过实验观测,探究物体受力变化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作用特点以及受力物体的运动规律。
2.辨别不同的力以及力的合并分解。
3.探究物体受力变化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物体受力变化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力的合并分解。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生活和实验:如悬挂牛顿的木球,受力平衡时的状态和受力变化时木球的运动变化,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受力变化与运动变化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
2. 理论探究(1)力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力的概念以及力学基本量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特点以及力的分类。
(2)力的作用特征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测:用一张白纸将一块小石头包裹住,放在平滑的台面上,然后在纸上吹气,观察纸上石块随气流的运动变化及其原因。
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特征——方向,大小,作用点。
(3)受力物体运动的规律教师通过讲解牛顿第一、二定律,让学生了解物体受力的基本规律:力与物体的运动变化成正比,力的方向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即为受力平衡。
(4)力的合并分解教师通过层层分解法、三个互相垂直的力合成的规律,讲解力的合并分解,并通过实验形式演示受力体的合理分解。
3. 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如行车安全,生产中的绳索使用等,让学生了解力的应用以及力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同学思考总结,并提出问题,预热第二节课的教学。
五、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1.引入实例不够具体。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提出的实例并不够具体,对学生的引导效果不好。
2.实验环节不够丰富。
本节课的实验只有一项,缺乏丰富性,无法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变化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教案】第三章、光和眼睛3.1光世界巡行1.光的作用:1、使我们看见物体;2、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长;3、太阳能热水器;4、光导纤维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5、使冰雪融化等等2.光是什么光是一种电磁波,平常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一般指能引起人视觉的电磁波。
3.光源的概念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提问:月亮是光源吗?萤火虫呢?夜明珠呢?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呢?注意:月亮、宝石、夜明珠、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不是光源二、光是怎样传播的1.事例:1) 在有雾的天气里,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2) 夜间照射手电筒;3) 电影院里的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4) 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开凿隧道。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注意: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线则发生弯曲。
例如:在早晨,可以看见地平线以下的太阳。
2.光线:通常,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解释的常见现象:1)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 ,例如,手影游戏。
2) 日食、月食的形成3) 小孔成像事例:密林中地上的圆斑就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像。
5.光速问:光瞬息可达,它的传播也需要时间吗?光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例如太阳光传到地球需要8分20秒。
秒,算算看,每秒光传播的距离有多远?t=8分20秒=500秒研究表明: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快慢是不同的。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传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传播速度的2/3;提问:声速是多少?比较声速跟光速光速﹥﹥声速题:求光一年能走多远?s =vt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
1212第二节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规律(1)、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二角:指入射角i和反射角r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法线no;(2)、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如果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教室的黑板;电影屏幕上的粗布;人能看到在空中滚动的乒乓球。
镜面反射:人站在镜子前观看自己事例:1、镜子比较暗,发生了镜面反射;2、白纸比较亮,发生了漫反射。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1、原理:光的反射定律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②、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的左右相反;⑤、像是虚像。
注意:a、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b、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受。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体操运动员利用平面镜可以观察和纠正自己的动作;2、潜望镜;3、在狭小的房间内的墙上装上大镜子,可以使人产生增大空间的感觉;三、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一:由反射规律作图;1、引入射光线;2、作法线;3、作反射光线;4、反向延长方法二: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1、作垂线;2、截取;3、画像。
四、凹面镜和凸面镜定义:如果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这样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凹面镜:如果镜子是用球壳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简称凹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应用:1、太阳灶、手电筒2、医生给同学们检查耳道用的观耳镜。
凸面镜:用球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简称凸镜,具有发散作用。
应用:1.城市的拐角处;2.汽车的观后镜练习题1、身高1.6m的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的地方,像离人的距离是 4m ,像高是 1.6m ;当他再远离平面镜0.5 m,像到镜子的距离是 2.5 m ,像高是1.6 m。
2、一物体正对平面镜以1cm/s的速度运动,开始时,它离镜面1m,1min后,镜中的像离它多远:( c )a 、40cmb 、60cmc 、80cmd 、120cm3 、( d )a 、 1h20minb 、 11h20minc 、10h20mind 、10h40min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长线相交会聚成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叫虚像。
5.出s光点经平面镜反射到b点的光线6.如何估测树高。
s b第三节光的折射1、折射: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至水面时的传播情况1.部分光返回空气中,发生反射。
2.一部分光进入水中,且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注意:发生折射时,同时也一定发生反射。
2.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在界面的两边,根据介质密度的不同,将介质分为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光在光密介质中角度小,在光疏介质中角度大。
折射现象的应用:1、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2、渔民叉鱼;3、繁星在夜空中闪烁,是由于光线经过大气折射,,随着空气的流动,折射光线不稳定;4、早晨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
5、判断两种介质的疏密程度。
思考:如果有一束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向空气中,光线将怎样偏折呢?光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第四节光的色散一.的色散实验(p60页)结论: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2、不同单色光通过棱镜的偏折程度是不同的,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篇二: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4. 2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4. 31.4 尝试科学探究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5. 3第三章光和眼睛3.1 光世界巡行 5. 5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 奇妙的透镜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3.8 揭开色彩的奥秘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4. 4升华和凝华4. 5水循环与水资源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5. 1物体的质量 5. 2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密度的应用5. 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点击新材料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
红底代表过去。
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