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精神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弘扬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弘扬爱国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爱国精神的内涵。
爱国,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以及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决心和行动。
爱国精神包含着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信息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我们在欣赏和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坚守和传承本国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从诗词歌赋到书法绘画,从传统节日到民间技艺,每一个元素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精神深深扎根于内心。
教育是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当携手合作,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历史、地理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山河和伟大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国的力量。
家庭也要注重言传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国行为影响孩子,给孩子讲述家族的故事、家乡的变化,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在全球化的经济舞台上,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努力工作、创新创业,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无论是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还是工人精心制造产品,抑或是农民辛勤耕耘土地,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在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展现中国企业和劳动者的风采,为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简论全球化挑战下的民族精神教育
简论全球化挑战下的民族精神教育[摘要]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内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也给民族精神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特点是对民族原有价值观的削弱。
由于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故应该从处理好普世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方面有效地增强我们的“软实力”。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教育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场全新的革命。
它所冲击的领域之广、力度之深,带来的社会变迁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不仅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而且带来了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化与多样化的冲突。
乃至有人面对如此急剧的变革忧心忡忡,预言会因为“文明的冲突”而发生所谓文明之间的战争。
是否如此,我们不去探讨,但是,全球化使这个星球上的各个民族和文明都或快或慢、或主动或被动地打开了大门,各个文明的价值可以方便快捷地渗入其他文明的内部,对于一个国家赖以凝聚民心的民族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教育有着迫切的意义。
一、民族精神及全球化的影响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特定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赖以凝聚民心的精神资源,又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
首先,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传统性即民族精神都是其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都有其文化之“根”。
从大的方面说,几乎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可以追溯到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期”。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容便是当时诸子百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次,民族精神具有动态性,它并不是在一时形成的,而是在其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扬弃而逐步形成的。
再者,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精神的过程。
它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包括印度佛学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包容万物的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绝不是为了发古之幽思,而是为了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化 , 使最 强大 的文 化 也 没 有 侵 害 或 取代 即 其 他 文 化 的 理 由。 化 多 元 化 主 张 为 各个 文 民族 文 化 发 展 提供 了 自由发 展 的空 间 , 为 各 民族 文化 的对 话交流创造 了平等 的环 境 。在这 种形 势 下 , 华 民 族精 神一 方 面 中 要 保 持 自 己的 特 点 , 维 护 自己 的 核 心 价 值 ; 一方 面 也 要 不 断 吸 取 世 界 其他 民族 另 的 优 秀传 统 ,尊 重 其 他 民族 的 价 值选 择 , 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不 同的价值观念。 3 化 殖 民化 趋 势 对 中华 民族 精 神 .文 的 影 响 所谓 文化 的殖 民化 , 指某 些 西 方 发 是 达 国 家 , 借 其 在 当代 国际社 会 中 的经 济 、 凭 政治 主导地 位 , 自觉或 不 自觉地 强行推 行 自 己的文化 制 品和 价值 观念 , 以便 在文化 和思 想上 影响 、 同化他 国 的文化现 象 。它 的特征 是: 以强 势文 化 压制 、 斥 甚至 最 终 吞 噬弱 排 势文 化 。 目的, 其 一是 获取 国家现 实经 济 、 政 治、 文化 利益 ; 是确 立 自己的价 值 、 理 、 一 伦 观念 的文化 主导 权 , 以便按 自己的意愿 和生 活准 则 塑造 世 界 。殖 民意 义上 的文 化全 球 化是 不平等 的文 化交往 , 国际 旧秩序 的表 是 现 , 我们必 须 反对 的文化 全球化 。全 球化 是 带来 的不仅 仅是机 遇 , 而且还 有更 严峻 的挑 战。中华 民族精神在这个过程 中要守护住 自己 , 非 常 重要 的 。 是 三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的
民族 精 神 是 一 个 民族 的 最 高 智 慧 , 是 个 民族 最 优 秀 的 传 统 , 一 个 民族 屹 立 是 于世 界 民族 之 林 的最 根 本 的 标 志 , 一 个 是 民族 生存 发 展 的 内在 动 力 , 一 个 民族 团 是 结 融 合 的凝 聚 力 , 一个 民族 永 续 发 展 的 是 生 生 不 息 的力 量 源 泉 , 是一 个 民族 凝 聚 共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
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冲击。
在这一过程中,弘扬和培养
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凝聚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进
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
民族的重要象征和精神瑰宝。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文化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与
竞争。
通过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引导人们传承和
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民族自信心。
全球化使得不
同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和紧密,国际间的竞争和合作也更加激烈。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增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培
养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国际环境中的挑战和
机遇。
浅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各 民族 的精神和文化趋 同 、趋 于泯灭 ,而是恰恰 相反 ,它要求各个不 同民族必须更好地保持 自己
的 民族 品格 、民族 情 操 、民族 韵 味 ,这 样 才 不 至 于 将 本 民族 淹 没 在 全 球 化 的浪 潮 中 。也 只有 通 过 各 民族 充 分 展 示 自己 的 民族 精 神 和 民族 形 象 ,才
们 看 到 了 当代 中 国与 发 达 国家 在 生 产 力 发 展 中 的
精 神建 构 中 ,文 化认 同要 回答 是 什 么 使 中 国人 成
为 中 国人 ? 成 为 中国人 意 味着 什 么 ? 它 包 括 多 方
巨 大差 距 ,在 反 思 中 国为什 么 落 有一 些 青 年 人 比较 多 地 注 意 了 中 国文 化 中的 负 面 因素 ,把 中 国 的落 后 全 盘
爱 国主 义 为 核 心 , 同时 吸 收 了其 它 民族 的 优 秀文 化 ,在 民族 心 理 上 形 成 和谐 与 统 一 的 整 体 文 化 沉 淀 。 民族 精 神 是 社 会 存 在 的 反 映 ,是 由 民族 传 统 文 化 孕 育 而 成 的 。 中华 民 族 向来 讲 究 厚 德 载 物 、 自强 不 息 ,讲 究 协谐 和合 ,讲 究 日新 变 通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和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随 着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人 们 生存 方 式 的变 迁 、各 种 文 化 的相
的个 人 团结 起 来 的 内在 凝 聚力 。在 当代 中华 民族
个 多 世 纪 以来 ,如 何 继 承 和弘 扬 中华 文 化
问题 上有 全 盘西 化 欧化 和 “ 中学 为体 ,西 学 为 用 ” 等等 争 鸣不 休 , 当代 中国历 史 和 传 统 的认 同 的最 大 障碍 是 历 史 虚 无 主 义 的 观念 。改 革 开 放 后 ,人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让爱国主义精神熠熠生辉,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员、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我们可以轻松地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交流与融合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和便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国界和民族的概念在逐渐淡化,爱国主义已经过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和认同,是在尊重他国文化和利益的基础上,为自己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人,就无法真正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和民族的精神内涵。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汗水。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汲取前进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传承文化,我们能够延续民族的精神血脉,让爱国主义在心中生根发芽。
同时,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无论是在科研创新的前沿,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我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在践行爱国主义。
比如,那些默默坚守在边疆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些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舍小家、顾大家;那些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工作者,为了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立足的根基。
那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开放、包容、理性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经验,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团结一心都能让我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于现状,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中。
通过历史、语文、思想政治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维度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维度摘要:全球化为民族精神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发展现代的、开放的、全面的民族精神,努力使民族精神实现集体主义与尊重个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道德理想与法制精神、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发展维度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每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人、一群人甚至亿万人能够互相认同、凝聚为一个民族的东西,其核心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思想、性格、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为民族精神不等同于民族的精神和“国民性”的概念,能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应当是为广大成员所共识并已被实践证明能够推动民族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是对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民族心理等升华。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它是中国各民族包括曾经出现而今已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今天,则是生活在中国版图内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
[1](P.3)“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P.14)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总的概括和凝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团结统一是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的原则与态度;爱好和平是一个民族内部成员及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的精神;勤劳勇敢是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3](P.14-16)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
一、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独特的民族性。
首先,中国文化体现了传统的礼教、家风和道德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家庭、亲情、友情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关系,还是师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民族性的体现。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还注重传统节日的庆祝、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等。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不衰的精神。
二、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了世界。
首先,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大。
例如中国画、中国音乐和中国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在国际上逐渐受到认可和欣赏。
其次,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也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西方的现代艺术、音乐和电影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例如传统节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变迁、中华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保持中国文化本土特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应在全球文化中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
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和影响力,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更加积极和积极的贡献。
最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方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中华儿女总是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我们倡导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正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勇敢的精神,我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自强不息则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使我们在困境中能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人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忽视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内涵。
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竞争和社会变革,也使得一些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忘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此外,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为一些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首先,加强教育是关键。
学校教育应将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和各个阶段,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历史故事、文化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手段。
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媒体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制作和传播一系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网络节目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文化
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责任。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全球
化的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通过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能够增强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面
临的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碰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民
族精神也能够为中华民族提供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合作,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
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通过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和传播、开展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教育、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的结合等途径,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培育
使得西方 的现代化 .连同它所携带的西方文明和它一
整套的价值体系都想成为一种霸权 .发展中国家都 自
觉不 自觉地被牵着走 。 这就在 很大程度上 . 使很大一部 分人盲 目地追随西方 的理想与 自由 .对我们几千年 的
心的团结统一 、 爱好和平 、 勤劳勇敢 、 自强不息的伟大
么, 民族精神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 如果把民族精神看成
是 民族 的 自尊心 、 自信心和 自豪感 。 民族精神则属于心
理学的范 畴 : 民族精 神作 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对物质 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 推动或阻碍生产力 的发展 , 从这个 角度去理解 , 民族精神就属于哲学 的范畴。 民族精神的 内涵 , 可以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去理解。
的民族精神” 是对 中华 民族精神的整体性概括 。 民族精
神从不 同的角度 去理解 , 以划分为不 同的范畴。 可 一种 理解 民族精神是 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 民族 向心力和凝 聚力之源 ,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 民族精神属于思想政治 教育学的范畴; 把爱国主义看成是 民族精神的核心 , 那
种 巨大挑战。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 的社会里 , 在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成长的带动下 , 经济发展的世 界化 .
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 、共 同的生活和共 同实践
的基础上 。 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 . 为大多数 民族成员所 认 同和接受 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 向、 理想信念和道德规 范 的总和 , 是一个 民族的心理特征 、 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
二、 民族精神的内涵 。是 民族文
化 的精华 . 是积极 的、 进步的 。 达的是 民族文化 、 表 民族 意识 中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特质和精神 品格 。民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与碰撞也愈发频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根基。
那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这些思想理念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制作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和作品,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让人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
其次,要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民族精神。
社会也要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传播民族精神的正能量。
再者,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_0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之灵、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态势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愈烈。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因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与竞争。
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与民族凝聚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相一致,近些年来,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力、软实力等,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国际竞争的这种新形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1/ 4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两个功能体现出来:第一,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
只有坚持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就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国家稳定就难有保障,更谈不上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使之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传统节日、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要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我们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发掘其中的宝藏,将其表现出来,让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在发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和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挖掘文化的共性和普遍性,追求文化的多元一体化,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认同和喜爱中华文化。
其次,要推广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和标志。
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和标志包括国旗、国徽、国歌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符号和标志也成为了传递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广这些符号和标志,在不同的场合和层面都能够得到应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标识,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再次,要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无疑也是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弘扬爱国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我们应当如何弘扬爱国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爱国精神的内涵。
爱国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盲目排外或固步自封,而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和责任感。
爱国意味着关心国家的利益,愿意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挺身而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
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和发展经验,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爱国精神,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国家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发展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定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也不贬低本国文化。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爱国精神的重要源泉。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育是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思想的熏陶。
同时,家庭也要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让他们懂得爱国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媒体在弘扬爱国精神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类媒体应当积极传播正能量,宣传爱国典型和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展现出的团结和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就揭示了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性交往舞台 , 他认 为世 界市场 的开 拓 ,使 一 切 国 家 的生 产 和 消 “
费 都成 为世 界性 的 了… …物 质 的生 产如 此 , 精神 的 生 产也 是如 此 ” ( [ 哪 。也 就 是 说 , 随经 济 交 往 】 伴 而来 的必 然是 全面 的交 往 。 附着 于经 济交 往上 的文 化 、 明 交流 也 就成 为 必 然 。时 至 今 日 , 文 虽然 学 界
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 自我觉醒和 自我发展提
3 0
二 先生 的仰 慕 。而在 当今全 球 化条 件 下 , 通过 与其
为代表 的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精 神 、 “ 为 贵 ” 旨 以 和 为
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 比较 , 我们才可以看出中华 民族“ 和合” 神丰富而竞争 意识不足 , 精 人文精神 丰富而科学精神匮乏 , 礼教传统深厚而法治精神不 足等缺陷。而有 了这种 民族精神 自觉 , 才能培育适 应全球化和新时代要求 的民族精神。 全球化为民族精神 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 了舞台。全球化并不能抹 杀民族文化 的多元 化发 展 ,在可见的将来 , “ 不会有普世 的文 明, 有的只是 个包 含不 同文 明的世 界 , 而其 中 的每一 个文 明都 得 学 习与其 他文 明共 存 ”4 ) 【( 。亨 廷 顿 的文 明 冲 j
[ 摘
要 ] 全球 化 既 对作 为 民族 文化 核 心的 民族 精神 的发展 带来 机遇 , 也对 民族 精神 的 发展 造成挑
战。全球 化对 民族精 神 带来 的机 遇表 现 为 : 全球 化 为 民族精 神 的 自我 觉醒和 自我 发展 提供 了动 力 ; 为民族
精神 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 了舞台; 为民族精神之 中普世价值 的实现创造 了条件。全球化对民族精神 发展 造 成的挑 战表 现 为 : 全球 性 的价值 认 同消解 民族 精神 的 民族性 ; 民族精 神优 秀价值 观 的冲击 弱化 民 对 族精神 固有的积极功能; 导致非健康 的民族精神 自觉, 影响 民族精神健康发展 。弘扬和培 育 中华民族精 神, 一是要 努 力抓 住 全球 化 的机遇 , 中华 民族 精神 融入全球 化进 程 ; 将 二是 要 积极 应对 全球 化 的挑 战 , 强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 ; 三是要 立足 于本 民族与世界 的发展大势 , 实现 中华民族精神 的 自 主创新。 [ 关键词]全球化; 中华 民族精神 ; 机遇 ; 挑战; 对策 【 作者简介]孙文营,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哲学博士后 , 北京 10 8 00 3 [ 中图分 类号 ] C 5 [ 95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 10 4 3 (0 9 0 03 0 04— 4 4 20 )6— 00— 4 早在 10多年前 , 6 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 言》 中 供了动力。“ 民族精神是包 含着矛盾 的辩证统一 体, 那么它的展现就 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或者 说 , 自身 也 只 有 在 历 史 中 才 能 被 理解 或 把 它 握。 脱离一 定的历史背景 , 纯地对 民族精神 ” 单 的社会发 展 价值 作 出 肯 定 意 义 的判 断缺 少历 史 观 的思考 , 不符合民族精神的历史性特点。尊重民族 精神 的历史动态性特点 , 就是对民族精神正负价值 的判断都应该将 其放在 一定 的历史 框架中考察。 因此 , 不仅要看到民族精神 的现实价值, 也要承认 其中的“ 过时性 ” 不适应性” 和“ 。而对其过时性和 不适应性因素的分析则既要以现代化标准为参照 , 也要 以全 球化 标 准 为 参 照 。全球 化 之 所 以能够 成 为反思民族精神“ 过时 ” 不适应” 和“ 之处的重要参 照 , 因为全球化能够促进“ 是 文化 自觉” 这是实现 , 民族 文 化发 展 的前 提 。“ 化 自觉 是 指 生 活 在 一 文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初探
、
会发 展 的必经 之路 , 界 的大 同必 将 实 现 , 世 国家 观 念 和 民 精 神是反 映 在长 期 的历史进 程 和积淀 中形 成 的 民族精神 和爱 国 主义 , 是狭 都 民族文化 、 民族 习俗 、 民族 性格 、 民族 信仰 、 民族宗 教 、 民族 隘 的民族 主义 , 当加强 “ 球 观 念 ” “ 界 意 识 ” 以提 应 全 、世 , 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 是指民族传统文化 中维 倡 “ 爱世 界” 这种 “ 流” 想 。这种 国家观 念 和 民族 意识 主 思 系、 调、 协 指导 、 动 民族 生 存 和发 展 的 精粹 思 想 , 一个 的弱 化 , 推 是 无疑 给 中华 民族精 神带来 了巨大 的压 力和 负 面影 民族生 命 力 、 造 力 和 凝 聚力 的集 中体 现 , 一个 民族赖 响 , 创 是 因为 中华 民族精 神 的根 基是强 烈 的 国家认 同感 和 民族 以生存 、 同生 活 、 同发展 的核 心和灵 魂 , 共 共 在市 场经 济为 归 属感 , 亦是 中华 民族 精 神 弘扬 和 培 育 的关 键所 在 , 果 如 主体 的全 球化 进程 中 , 中华 民族 精神 的 弘扬 和培 育应 放在 没有强 烈 的 国家 认 同感 及归属 感 的支撑 , 中华 民族 精神 就 文 化 建设 的 首要 地 位 。 张岱 年认 为 , 民族 精神 必 须满 足 有 消亡 的危 险 。 两个 条件 : 是具 有 广泛 深远 的影 响 , 一 为大 多数 人接 受 ; 二 第二 ,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 的相互激荡对以民族文 是 能促 进社 会 的发 展 , 动社 会前进 的精 神力量 。 是推 ¨ 化 为根 基 的 民族 精神产生 了侵 蚀 。在如 今全 球化 背 景下 , 中华 民族 在五 千 多年 的历 史发 展 中 , 步形 成 以爱 国 逐
国际文化交流中国精神的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交流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勤劳致富”、“勤劳强国”的理念,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3.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发向前。
4.诚信友善: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
中华民族崇尚“诚信为本,仁爱为怀”,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5.创新进取:创新进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断推动国家发展。
二、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国际文化交流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
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2.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得以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3.国际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各国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摘要:全球化是我们必须而且已经置身其中的新的社会环境。
一般的,从发展的维度看,全球化的进度是从过程性的全球化到本质的全球化。
本质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力量的推动,过程性的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往往是民族国家的政府。
对于中国来说,要改变我们经济、技术的落后状态就必须要参与全球化,而要使全球化成为发展机遇就必须坚持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精神全球化是我们必须而且已经置身其中的全新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
如何去面对挑战,我们需要从许多方面付出努力,而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应对全球化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
一、对全球化的理解说到全球化,不禁要问:何为全球化?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和诠释可谓众说纷纭。
一般来讲,全球化表现为两个方向,或者说两个维度。
一个方向是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方向来看,全球化是指在交通、通讯、信息技术作用下物质和信息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普遍的市场规则越来越受到各民族国家尊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统不同的各民族国家不断地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达到更多认同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有两个特点:由交通、通讯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本的全球化和市场的普遍化,“全球化以普遍消除资本的区域性为特征,正在使资本重新组合”。
“现在的交易涉及了以前各个独立的领域,文化、服务、自然资源、知识财富都成了自由贸易体制的组成部分”。
资本的国际流动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民族国家作为社会的统治和控制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其严重的挑战,全球体系中,“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种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经济关系的影响取代了政治、军事的影响而“居于主导地位”,“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联系在一起”。
民族国家内的统治和控制不得不向基于普遍的市场的共同规则让步,“由于地方性的和国际性的谈判越来越多,各国为了和外部强加的模式相一致,都面临着转变国内规则和制度的需求”。
使民族国家在法律、社会管理体制等制度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全球化也表现在制度层面。
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的,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组织,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全球化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人们在寻找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观念意识,“以找到解决‘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所形成的紧张关系的路径”,人们在谈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论的更新”、在寻求“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所共同接受的伦理观念”—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普遍伦理,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又是观念文化的全球化。
第二个方向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人类的现实处境。
在这个方向上,人类的社会利害与共。
一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利益上共同性日益彰显;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生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性的,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危机、恐怖活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努力、共同行动。
全球化的两个方向有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利害与共的现实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一方面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全球化的表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必须为全球化的发展所承受的代价。
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共同的利害无论在形成的原因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十分复杂的,为此所需要的对策也是非常复杂的,讨论这样的问题无疑超出了我个人的能力,故本文将集中从第一个方向即全球化的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发展的方向上,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出一种矛盾:即根本性的全球化,或者说本质的全球化与过程性的全球化的矛盾。
根本性的全球化是指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所实现的目标;过程性的全球化是指由全球化的参与者直接操作对全球化的推动。
根本性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力量的推动,这种推动力量从根本上说要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引起了交换。
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交换在本质上的开放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分工和交换使全球化具有了某种可能性。
但是,在手工生产、人畜贩运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的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人们无法超越地域的限制,无法摆脱自身的封闭状态。
所以,全球化无法成为现实。
交通技术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人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增强了,分工扩大和深化了,商品交换超出了地域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意义,“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马克思将这种情形称为世界历史的开始:“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立及其所制定的货币金融规则等国际性的法律、制度为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支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民族国家间的界限正在被突破,所谓“地球村”正在形成: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加剧了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从而加速了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转让,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的还由经济上的“落后”变为“先进”。
与次相应,那些长期被压制的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地区正在积极地参与国际事物,民族国家间的平等沟通、对话的机制正在形成,出现了政治上的多极化、文化上的多极化的局面。
就是说,根本性的全球化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是各民族国家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协调、利益共享的趋势。
过程性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往往是民族国家的政府。
全球化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早期的全球化表现为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外掠夺和世界殖民,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其结果是使殖民地国家成为宗主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到19世纪末,崛起的美国由于生产力的先进而称霸世界,开始了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体制的发展大致符合民族国家体系内正在国际化的资本—以美国资本面貌出现的资本—的主要利益。
吉尔平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合作的结构的基础不是偶然存在的:合作是建立在美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支配地位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他主张维持美国的支配地位”。
美国凭借它的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地位在向世界输出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同时也在用它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影响着世界。
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了冲击,代之以多极力量的共同参与,代表着这多极力量的是各民族国家的政府。
跨国公司代表着全球化的经济力量,它对经济活动的组织似乎在消蚀着国家的权利,但在实际上,“大量证据表明,各跨国公司继续依赖于‘国家基础’,依赖于国家在民族基础上的运作”。
“对于那些统治今日国际市场的公司来说,民族的根源仍然在一些更为根本的地方起着作用”。
“那种不受民族国家政治束缚、遨游于国界日益消失的世界市场中的全球公司,仍然只是一种神话”。
“在上述每一个国家中,国家的政治结构都在继续从事着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活动”。
国家通过对储蓄率、投资率的控制、通过产业政策等推动本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期由此从全球化中获益。
当前的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发达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殖民、政治上的霸权、是文化帝国的形成;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积极地推动还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则是要通过全球化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国的实力,以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平等参与的权利,争取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所以,过程性的全球化表现为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民族国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发达国家为更多获益而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文化传统丧失为代价的。
在这个意义上,过程性的全球化是对根本性的全球化的抵抗。
全球化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参与为前提的,所以,过程性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全球化则是一个从过程性全球化到根本性全球化的过程。
二、中国需要参与全球化全球化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第一,全球化是不得不或者说是必须的选择;第二,参与全球化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权利,谋求平等对话,抵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主义、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中国曾长期地将自己置于全球化的潮流之外。
在中国的康乾盛世(1681-1796)年间,西方国家进行了产业革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上已经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这一点已经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认识了。
要改变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但是,鉴于当时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为了防止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带来西方殖民势力更大的侵略威胁和国内反清势力、分裂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的危险,清政府采取了减少和西方国家的联系,关闭门户的政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几乎停滞,使中国失去了通过参与全球化而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的机会,最终在鸦片战之后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方面,由于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迫使中国不得不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离开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和资本主义竞争,把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视为外在于社会主义的现象,使我们的制度具有自身封闭的特征。
结果,使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它是人的社会本性的现实实现过程:表现为对社会化的大生产的要求、人类的普遍共同的规则对人的行为的机制、人的共识性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它是人性的现实实现:只有实现普遍联系和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它具有超越特定的社会制度、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地域限制的特征,所以,它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不属于那些发达国家,相反,资本主义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否定,因为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霸权、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狭隘性使它不可能适应全球化:“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