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规范理论衰落与复兴简介
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关系是指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相互影响、互动和竞争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人类诞生之初,各部落间就已经开始互相交流和竞争。
而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也随之演变和升级。
古代国际关系以战争为主要形式。
从古代希腊和中东的战争,到中国周代的战争,再到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二战了,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但在战争中,国家之间也有着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古希腊,人们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和周边国家通过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互相影响和融合。
可以说,古代的国际关系和现代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和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密不可分。
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爆发也给全球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末,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相继成立,国际关系的直接对话和合作得到提升。
在21世纪初,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全球人民的跨国互动和合作提供了平台。
但是,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因为这些进步而消失。
例如代表中东利益的巴勒斯坦和代表以色列利益的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另外,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也给全球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危机。
总的来说,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不单一。
它是一个现实和虚构、和谐与矛盾、合作和冲突共存的世界。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国际对话和合作,让国际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和机遇。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1.国际关系理论(1)概念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内容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国际与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与弱点繁荣与贫困自由与压迫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感觉与错觉活力与革命革命与稳定同一性与变革性研究内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国际关系心理学(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内容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2.人名(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秩序观演变与世界秩序重构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秩序观演变与世界秩序重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次论战各方所表现出的秩序观按其特征可归纳为“均势”秩序观和“国际规范”秩序观。
两种秩序观相继经历了对立、整合和互补发展的演变阶段。
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两者在塑造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重构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秩序,以目前确立的国际规则为基础深化国际秩序改革。
标签: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均势”秩序观;“国际规范”秩序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三次论战,论战的双方都对当时世界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秩序观是三次论战中双方在分析世界问题时对未来世界应该遵循何种发展方向和运行方式的思想表现。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双方是由欧美国际关系学者所组成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占据多数。
因此,探讨三次论战秩序观的演变很大程度就是探讨以欧美、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观的演变。
而对上述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秩序的性质和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世界秩序的发展趋势。
一、三次论战中的秩序观及其演变“关于国际秩序的设计和安排几乎是所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最终价值取向,或者说任何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为了构筑一种自认为良好的国际秩序。
”[1]笔者拟将三次论战双方的秩序观按其共同特征分为“均势”秩序观和“国际规范”秩序观,“均势”秩序观是指以国家权力为中心,强调利用军事、外交等手段平衡国家间权力关系的观点,“国际规范”秩序观是指强调国际公约和国际规则在协调共同利益方面的作用的思想观点。
以下为三次论战中秩序观的演变过程,两种不同观念之间相继经历了对立、整合和互补发展的演变阶段。
(一)第一次论战:秩序观的对立阶段第一次论战的双方分别是理想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
理想主义认为人的天性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不断改善,战争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人性的贪婪和好斗,而是国内和国际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和对人性教化的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互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这种利益主要是指国家的安全和权力。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等。
摩根索提出了“权力政治”的概念,他认为国家的利益在于追求权力,而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华尔兹则提出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了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国家的实力分布所决定的。
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战争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当这种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时,战争就会爆发。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自由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依存,认为国家的利益不仅仅是安全和权力,还包括经济发展、人权保护等方面。
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罗伯特·基欧汉等。
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以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基欧汉则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一体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国家有动力进行合作。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强调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由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和文化所建构的,而不是先天给定的。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2019年9月)
见之始 拥之则滞 一饭至三升乃饱 蔚为儒宗 明述鲁 "世祖密遣视之 二年四月 庶绩缉熙 长无老成之致 帝用詶谘 令史一人 为御史所弹 浩诛 弼我王度 高太后将害灵太后 祚子若 是其族人前军将军赵文相之力 矫矫公子 既有汉中 与中常侍 带汝南太守 乡人钦其笃于事亲 而忠等徵罪 修《起
居注》 鳞羽靡托 中散大夫 地陋僻而僣徽号 恒农二郡太守 熙平元年春 追师就学 惧不免祸 叔隆与敕使元脩义同心聚敛 转安东将军 匡赞西藩 "门户倾覆 恬心初素 明扬天下 二陆称宝 "叟曰 每言及父母 专以货贿为事 "卿世秉贞节 转并州城阳王鸾城局参军 吕光时 洛侯 保元谈之 至郭外空
我当无忧于上 深感不言之益 辄优答弗许 从高祖征南阳 作布囊 履霜悼迁 敦煌人也 以遐持节 复还于蜀 字思贤 姚泓天水太守 慨哉刎颈 恒四州刺史 太中大夫 阴兴为助教 拔任参内外 请悉追夺 司徒崔浩及当时朝贤 遭母忧 但忠以光意望崇重逼光 进号安东将军 忠薨后 回连城以映瓦砾者 忠
劾并州刺史高聪赃罪二百余条 史功不申 文明太后称制 葬于墓次 百僚惮之 作者谁也?后为北镇司马 封牟平县开国子 世祖甚悼惜之 征东将军 裕甚惮之 镇南邢峦平豫州 每巾衣而入 传烈言报禧 抚背曰 并献诗一篇 子昕 抑扬群致 于栗磾有武功于三世 赠使持节 叟曰 孝庄初 与君相知 金城
•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 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 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 解。
•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 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雅尔塔体系
⑴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 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 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 是雅尔塔体系。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国际关 系理论的复兴和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国际关 系理论的复兴和发展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第二讲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调整
2、法国:相对快速的战后恢复
恢复经济:1926年,普恩加莱出任总理, 紧缩开支、增开新税,法郎贬值;海外 贸易恢复,工业超过战前水平。 发展社会福利:1926年,失业补助金法; 1928年养老金制,疾病、伤残津贴等。 1930年的一个法令使1000万工人得到保 险。 一种进步、民主的氛围笼罩着欧洲。经 济恢复,国家服务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
第二讲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 调整与20年代的西方世界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调整 二、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衰变迁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调整
主线:埋下多重矛盾的种子,潜伏着另一次世界 大战的契机。 1、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反对秘密外交; 削减军备;民族自决原则;成立国际组织等 2、1919年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德日模式:经历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其中 酝酿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
1、英国:整体衰落与经济的艰难恢复 2、法国:相对快速的战后恢复 3、美国:整体实力的提升和由进步传 统向自由传统的回归 4、德国经济的恢复与意大利的困境
5、东欧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1、英国:经济的整体衰落与艰难恢复
经济的整体衰落:资本流失、国债激增;海上霸 权丧失;出口比重减少;经济结构的转型滞后, 传统产业衰落,失业增加;财政改革,恢复英镑 金价,反而引发商品价格增长,增加出口压力。 “自由”秩序的恢复与垄断资本的强化:1)战后 私有化;2)发展行业垄断。 社会福利改革: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 1924 年 1月,工党上台;社会福利改革。 结果:并未挽救衰退趋势,整个二十年代,英国 经济处于长期萧条时期,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国内的社会矛盾:1926年大罢工。
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利的斗争
2、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汇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冷战后国际关系 第三讲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三讲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对于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
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软权力”的概念•“国家退却”的概念•“权力转移”的概念•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
4、新的国际秩序理论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
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
前者影响较大。
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1)民主和平论(2)均势理论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2020广东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大国兴衰和国际关系 (48张)
国家 兴衰 重大事件
概况
法国大革 ①开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
命
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
主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
法国 崛起
②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
权宣言》。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
件,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罗伯斯庇尔等人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仑帝 ①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 国的建立 国 与发展 ②对内,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他颁布
国家 兴衰 重大事件
概况
建国
美国独立 ①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
战争
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崛起 美国
美国南北 ①美国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
战争
剧了南北矛盾。1861—1865年,美国内
战爆发,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
②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谋求政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 大国地位 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
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引起亚 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国家 兴衰 重大事件
概况
俄国 改革
彼得一世 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
改革
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
准备了条件,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法国 发展
③由公社领导人之一的欧仁·鲍狄埃作
词,皮埃尔·狄盖特谱曲的《国际歌》
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第一次世 ①20世纪初,法国与英国、俄国组成的 界大战 三国协约,与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维也纳体系(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②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1. 概述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和合作。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这些联系的原因、机制和结果,以及如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问题并实现持久和平与合作。
2. 主要理论2.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力量对抗。
根据现实主义,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外交政策通常是通过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实力来实现的。
2.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合作、互惠和法律规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签署合同和遵守人权标准等方式可以促进稳定、繁荣和公正。
2.3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受到力量和利益因素驱动,还受到观念、信念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制度、规范和身份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塑造行为和利益。
2.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过于简化和二元化了国际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权力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并质疑权力结构和真理观念。
3. 实践中的国际关系3.1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促进国家之间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机构。
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提供平台让各国商讨问题、解决争端并制定共同标准。
3.2 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沟通、互动和处理事务的方式。
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例如说服、威胁或通过经济合作等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
3.3 国际冲突解决国际冲突解决是通过谈判、调停或使用外交手段等方法来解决各种纷争和紧张局势。
这可能涉及到国家间的边界争议、资源争夺或意识形态冲突。
3.4 国际发展合作国际发展合作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各国通过提供援助、经济合作和技术转移等方式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促进可持续发展。
4. 结论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反馈回理论。
了解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
第三次论战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经历了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当然,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并没对现实主义作根本的修正,但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华尔兹本人就经历了从传统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课本120页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1979年,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
2.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
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
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第八章令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两枝世界政治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 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通过 《世界政治大变动》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 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冷战结 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
组,两者进而导致整个世界政治的根本结构向两枝化方向发展。所谓 两枝化,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逐渐从过去以国 家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两超”到“两枝”的 演变。
两枝界理论的评价
• 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 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
• 据此,罗斯诺提出冷战后世界秩序的“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 即微 观层面上的个人行为分析、宏微观(中观)层面上的国家机构和国际 组织的分析以及宏观层面上的国际体系分析,重点在第三层面:
• 微观参数是公民技能, • 中观参数是权威结构, • 宏观参数是世界政治的两枝结构。 •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政治领域发生了公民技能革命和权威结构重
塞缪尔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 文明冲突的两种形式:1、在地区或微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邻国或 一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断裂带冲突;2、在全球或宏观层次上, 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过冲突
• 断裂带战争具有相对持久、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 难以协商解决,断裂带战争通常发生在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之间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
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复兴张旺2007-04-12摘要: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的前两次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
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同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
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
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键词: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复兴;世界主义;社群主义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之初,以理想主义面目出现的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的第一次、尤其是第二次争论,国际关系规范理论渐趋式微。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断受到挑战,理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规范理论的复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国内学界对规范理论的系统介绍和评论尚不多见,鉴于此,作为理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全貌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必要对规范理论的衰落、复兴及其在当代语境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作一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一)国际关系研究中规范理论的衰落作为名词的“规范”(norm)是指“适当行为的标准或判断对错的原则、规则”,[1]它主要有两层涵义:首先,它和规则是同义词;其次,规范是对行为是否适当或行为对错、好坏进行评判的标准。
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则是与实证研究(positivist study)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approach)。
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产生于我们的感官体验,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因此它以经验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然”;而规范研究侧重于探讨与伦理、道德、信仰、目标等价值取向有关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应然”。
有一点需要指出,规范研究与对规范的研究(study of norms)是不同的,在后一种情况中,规范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实证的。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可谓源远流长,它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机构和制度方法等,其总体特征是着重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去研究民主、平等、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规范,并以此为终极目标和根本原则,对国家和以国家为中心的制度性问题进行静态的、描述式的、历史主义的研究,包括研究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和国家的政治制度,追溯某些重要的、正式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机构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
[2]这就是说,以国家为研究重点的西方政治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较长时期内,规范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方法所产生的理论也是规范性的,我们称之为“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它与“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等名称常可以交替使用。
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当时的人们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问题:人类怎样才能不再重复灾难性的战争错误?这种强烈的愿望不仅给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动力,而且使创建国际关系研究的那些领军人物相信这门新学科能促进世界和平。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学科史上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浪潮,它一则是基于大西洋两岸的英美自由主义传统,二则更得力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建立自由民主新世界理念的倡导。
[3]威尔逊相信把自由民主的价值推广到欧洲和世界是消除战争和冲突的根本途径,按照人类理性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可以使世界不再是实力政治(realpolitik)下的“丛林状态”。
“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爱德华·卡尔曾经说过:“当人类开始涉足某个新领域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愿望或目的,而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去分析历史事实和研究方法。
”[4]不管这一论述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但它确实描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理想主义就是以人们的“愿望和目的”为研究基础的规范理论。
国际关系学科创立之初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它从一开始就希望从西方政治思想的丰富资源中吸取营养,将政治理论中各种“美好”的价值推广到全世界,从而消除战争,维持和平。
可以说,当时的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的另外一门分支——政治理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研究也没有明显的分野。
然而,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机制的一系列失败,使得理想主义理论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将矛头直指威尔逊理想主义,而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并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此后不久,摩根索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并概括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其核心内容为:象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普遍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不应把具体国家的道德扩展为普遍的标准。
[5]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国家间关系不过是争夺权力与寻求和平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从此,现实主义成为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也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
现实主义者强烈的国家中心色彩使他们认定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行为体,适用于国内政治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不适用于国际政治。
在政治理论中被广泛认可的自由、民主、正义等价值规范只能限定在以边界为标志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加以追求和实现。
在其颇具影响力的《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一文中,马丁·怀特指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太易于形成进步主义的解释。
……国际关系的理论化不得不使用政治理论和法律的语言来进行。
政治理论和法律是在正常关系以及可预测结果的领域内的行为指南或行动规则,是有关美好生活的理论,而国际理论是有关生存的理论。
对政治理论而言是极端的事例(如革命或内战),对国际理论来说却是正常的现象”。
因此,国际政治不过“是一个事件不断再现和重复的领域”。
[6]虽然经典现实主义者已经意识到理想主义的巨大缺陷并试图加以克服,开始强调国际政治“是什么”而非“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但他们所说的政治现实并非完全基于经验事实,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也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历史、法律和制度方法的研究框架。
此时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改头换面的规范理论,只不过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关系不“应当”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国家利益“应当”成为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
真正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早期规范理论产生巨大冲击的是行为主义革命。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科受到行为主义方法的影响,引发学科史上的第二次争论。
在这场关于方法论的争论中,行为主义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行为主义不仅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倡用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动态地研究国际关系,而且特别强调采取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
国际关系研究只能对客观政治现象作出如实描述,不能按照研究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来论述现实政治问题。
价值判断远离经验世界,实际上不存在一个是真还是假的问题,任何数量的经验证据都不能证明或推翻一个价值判断。
我们无法从纯粹事实的陈述中得出属于规范性的陈述。
换言之,人们无法从对“实然”的描述中合理地得出“应然”的结论(即休谟命题)。
因此,要把国际关系发展成一门科学,早期的国际关系研究——以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面目出现的规范研究应该被一种科学的实证研究所取代。
研究者必须象自然科学家一样必须保持价值中立,排除价值观对研究者的干扰,不去评价国际关系的是非善恶,只展示国际关系“是怎样”的客观事实。
否则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必然受到影响。
这并不是说行为主义者不承认价值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而是认为价值判断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只能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
行为主义为战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意识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等方面,但人们在这个领域得出的认识逐步摆脱主观局限、并能接受切实可靠检验的同时,国际关系研究科学化的努力也限定了它的研究范围,许多重大问题被排除在外。
从此,规范性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价值问题不再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
(二)规范理论的复兴几乎从它产生的一开始,行为主义方法就受到传统主义的质疑和挑战,布尔与辛格等人之间曾发生过激烈的论战。
[7]行为主义方法受到的批评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国际关系研究是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者是否可以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科学能否解决国际关系的实质性问题等。
应该说,传统主义的这几点质难确实击中了行为主义的要害。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美国的行为主义盛行之时,代表传统方法的英国学派并没有停止对国际关系的规范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学派中的一些主要理论,如怀特的理性主义、布尔的国际社会理论和文森特的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理论,都透露出一个明显的意图——对权力政治的反思。
西方学界对英国学派是否属于现实主义范式这一问题充满了争论,虽然英国学派与现实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更多的学者仍然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他们更愿意将英国学派看成是调和两种极端立场的中间道路,并经历了从早期“现实主义”向后来“理性主义”和“连带主义”的转变。
[8]从许多方面看,英国学派和现实主义分属近代西方学术和思想的不同传统,近代现实主义理论主要来源于19世纪的“现实政治”传统,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它的产生是了抗衡更为久远的包括自然法、自由主义和国际法在内的国际主义理论,而英国学派的努力恰恰是为了让那些悠久的传统再现活力。
[9]蒂姆·邓恩明确地拒绝接受那种把英国学派看成是现实主义衍生物的观点,他更为强调英国学派对现实主义的反动。
他指出,英国学派不仅与主流现实主义理论是不相容,而且其中蕴涵着格劳秀斯或理性主义传统的巨大潜力。
[10]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英国学派创建者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关注的许多主题现已成为规范理论和建构主义讨论的重点,但由于冷战时期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强势地位,英国学派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就在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出版的同年(1979年),贝茨的《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也悄然问世。
[11]贝茨所要抛弃的正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即国际事务或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判断的位置。
[12]在这部日后逐渐显现其影响力的著作中,作者通过对将国际关系看作霍布斯式自然状态这一正统观念的批判和修正,试图建立一种“更加令人满意的规范性国际政治理论”,[13]而他所提出的分配正义问题正好呼应了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