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身和谐

合集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恩赐,同时,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着自然的命运。

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首先,人们要尊重自然。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不管是空气、水源、土地还是植被、动物,都是我们生存所依赖的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不能随意破坏和浪费。

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以免引发更严重的自然灾害。

其次,人们要爱护自然。

爱护自然不仅仅是不破坏,更是要积极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

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重建自然生态系统,让自然得到恢复和发展。

要采取措施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现象,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人们还需要倡导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指在生活、工作、生产等方方面面都尽量做到绿色环保,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比如鼓励人们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垃圾分类回收,鼓励节约用水用电等环保行为。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份力量。

只有人们都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共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贡献力量。

最后,人们还要树立自然保护的理念。

自然保护理念是指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当下的从自然中获益,更要考虑到后代的利益,要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

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传播生态文明和自然保护的理念,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热情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氛围。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长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立足于自身,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动中去,让我们共同为未来世界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永远共存。

人自身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张梦

人自身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张梦

Vol.9No.62012年6月第9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一、人自身的和谐的内涵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关系的关键。

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

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的和谐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主要内容包括:人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乐观向上;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是能力的充分展示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思想层面、心理层面、生理层面和发展层面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俱进的。

(一)人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个体置身于社会之中,他所面对的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社会有一整套世界观和价值观系统,个体在接受这种观念系统的教育与训练时,他并非一个纯粹的被动的受体,总是保持着选择性与创造性。

个体可以从自己独有的理解角度,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参与社会实践从而验证那些思想原则。

正因为这样,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往往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的人思想保守、落后,有的人脱离实际,满脑子是乌托邦式的狂想,而有的人则能立足于现实,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思想保守、落后的人,坚持的是刺激-反应的思想接受模式,把个体看作是某种外在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当他们接受了旧时代的某种价值规范或思想观念,便恪守不逾,而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时代的信息,忽视思想、理论创新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自我和谐的名词解释

自我和谐的名词解释

自我和谐的名词解释自我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心、思想和行为之间的统一与平衡。

当一个人的内心、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协调一致时,他就呈现出自我和谐的状态。

自我和谐是人类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自我和谐的核心理念是内外一致。

当一个人内在的思想、信念与外在的行为、世界观一致时,他就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自我和谐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一个具有自我和谐的人,能够与他人、自然界等完全融洽共处。

自我和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和理解。

一个具有自我和谐的人懂得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并能够做出适当的调节和回应。

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接纳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自我的发展。

自我和谐的人会不断地寻求个人成长和改善。

他们关注自己的潜力,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自我和谐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通过学习、成长和反思,一个人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理解。

社交能力也是自我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具有自我和谐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他们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能够积极有效地沟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难题。

通过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一个人能够达到心灵的平衡和满足感。

自我和谐可以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和好处。

首先,自我和谐能够增加个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当一个人内外一致时,他会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自我和谐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一个具有自我和谐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更快地从失败和打击中恢复过来。

最后,自我和谐还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当一个人内心和谐时,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和谐人生当有五种境界

和谐人生当有五种境界

人生是个过程,是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过程,是长、宽、高立体谐发展的过程。

我们不可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深度和宽度,即纵向修身、横向修心。

所谓为人之本在于修身、修身之本在于正心。

亦如《礼记·大学》所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修心的过程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过程,是感悟生命、提炼人生、提高思想境界的过程,是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精彩人生不败人生的过程。

过程体验生命,境界决定人生。

和谐人生当有五种境界。

人生本界——本性还原人性。

人性即人的本性,它既是人与其它物体相区别的个性,也是人之为人的共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分为一般本性和变动的本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这里所说的一般本性即人的本质,变化的本性即人性。

人的本质是稳定的、确定的、不变的;而人性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可变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理性,两者和谐的结合成为理性的情感,缔结为一种精神。

正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活着,而是还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

人的本性体现在欲望的追求上,一切正常的欲望或许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正是人充满理想、永远奋发向上的动力。

使这种永不满足的欲望得以满足的唯一方法,是理性水平的提高,精神境界得到不断的升华。

人的本性是追求真善美的,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真善美”的性就是仁义礼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和谐的概念

和谐的概念

和谐的概念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和睦、平衡、稳定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自身之间保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状态。

和谐存在于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中,如社会、家庭、职场等,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和谐的重要性1. 社会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成员的团结和合作。

当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尊重彼此的权利和需求时,社会将更加稳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更加安全和和谐。

2. 个人幸福和谐的关系可以带来个人的幸福感。

一个人若能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和谐相处,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认可和支持,那么他将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而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人们常常会感到孤立和不满,这将会对个人的幸福产生负面影响。

3. 经济发展和谐的关系对经济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增加,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

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团结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升生产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影响和谐的因素1. 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和谐关系的基础。

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意见和感受,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 公平公正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是维护和谐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在分配资源和权益时不偏袒任何一方。

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人,才能减少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和谐。

3. 沟通与理解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保持和谐的重要因素。

人们需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缓解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达到和谐的共识。

4. 合作与团队精神和谐的关系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在共同目标的实现中协调各方的利益,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实现和谐的途径1. 教育教育是培养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互相尊重、公平公正、沟通与理解、合作与团队精神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人本·和谐·幸福——学校管理的应然追求

人本·和谐·幸福——学校管理的应然追求

知 识 和技 能 的传授 ,也关 注 身心 素 质 的培 养 ; 既
重 视 知 识 积 累 。 关 注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 重 视 也 既 学 业 成 绩 . 关 注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的 培 养 。 学 校 也 教 育也 应 突 出“ 体 性 ” 则 , 设 民 主 、 等 、 主 原 创 平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 发 学 生 的 自主 意 识 , 导 他 们 激 引
需 , 导 教 师 将 个 人 职 业 价 值 取 向 和 学 校 的 发 展 引
目 标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学 校 作 为 自 己 生 命 成 长 的 把 肥 沃 土 壤 , 下 职 业 幸 福 的 种 子 ; 过 学 校 文 化 播 通 塑 造 教 师 的 职 业 精 神 , 营 造 优 美 舒 适 的 工 作 环

一 学 会 学 习 , 会 生 活 , 会 健 体 , 会 创 造 。 学 校 学 学 学

教 育 还 应 注 重 “ 性 化 ” 则 , 认 、 重 学 生 的 个 原 承 尊 理 个 性 差 异 , 于 发 现 学 生 的 “ 众 不 同 ” 坚 持 因 善 与 ,
平 等 、 馨 的师 生 关 系 , 不 同的 学 生 创造 适 合 温 为 的发 展 机 会 ,帮助 学 生 形 成 积极 向 上 的精 神 状 展 , 能体 验 到学 习 的成功 快 乐 ; 过 开 展真 诚 、 都 通
少 ” 孩 子 们 只 有 成 长 发 展 的 先 后 之 分 而 没 有 好 。 坏 之 别 , 们 要 根 据 教 育 规 律 和 学 生 身 心 特 点 为 我
他 们提 供适 宜 的成 长 环境 和优 质 的教 育 服 务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能 进 步 和 发 展 。学 校 教 育 要 注 重 突 出“ 质 化 ” 则 , 持 德 智 体 美 劳 全 面 发展 , 素 原 坚 用

人的美好生活在人与自身的和谐中实现——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人的美好生活在人与自身的和谐中实现——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051一、人生存的现状:单向度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社会的批判对当下各国的发展都有借鉴价值。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以发达工业社会为依托,详细地分析了社会现状,指出造成异化的原因——科技异化,在科技异化下人的具体状态——单向度,并试图通过多途径解放人,让这个停顿的社会转化为自由的社会。

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也是一种超越的存在,判断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生活与生存的区别。

对于生活,人的内在自由沦丧,即所谓的物役性,具体变现为生理、心理、伦理上的压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上并未获得真正的满足。

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建立在人自身关系实现和谐的基础上的。

人自身未获得真正的解放,是无法诉求美好生活的实现的。

(一)生理层面上人的压抑二战结束后,发达工业社会普遍推行福利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在技术理性的控制下,人并未获得真正的幸福。

以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为例,马尔库塞对现存社会进行了批判,指出当前的社会就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在生理层面对人进行压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活领域的压抑。

“人们好像是为了他们的商品而生活,他们把汽车、高清晰度录像机、两层双向宽敞阳台住宅、厨房设备作为他们生活的灵魂。

”[1]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和物质享受外,也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在经济匮乏的年代,人们进行必要的劳动来克服贫困给自身带来的压制,在这样的时代,贫困尤其是物质上的匮乏已经不再是人们的主要矛盾,人们更多的是对精神方面的诉求。

虚假需求就是额外压抑,在“虚假需求”的操控下,大量的需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满足人的“虚假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统治人的工具,让人失去了自由。

人的需求也从原有的真实的内在需求转化为无意识的虚假需求。

表面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但是这只是统治阶级控制人的外在假象,并未真正改变人受控制的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和谐,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

这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互相依存、相互依赖、共同繁荣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的价值、自然规律的存在、自然生态的平衡,同时也应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参与环保、生态保护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将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化等问题,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裂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此,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源头入手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费,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我们需要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宗旨,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开发为原则,以保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创造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人自身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人自身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处 于积 极 的 状 态 , 观 向 上 ; 的 发 展 是 全 面 的协 调 的 发展 , 乐 人
是 能 力 的 充 分展 示 和 价 值 的充 分 实 现 。 因此 , 自身 的 和谐 包 人 含 了 四个 层 面 的 内容 : 想 层 面 、 理 层 面 、 理 层 面 和 发 展 思 心 生
( ) 理 的 和谐 能够 推 动 人 、 三 生 自然 、 会 的 和谐 平 衡 社 人 自身 形 成 和 谐 的关 系 , 是 指 人 的身 心健 康 即 心 态 和 就
克思 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
过 不少 有 关 社会 和谐 的 思 想 。 中共 十 六 届 四 中 全会 。 一 步提 进
Jn2 1 u. 2 0
V1 o o9N . . 6
第 9卷 第 6期
论人 自身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张 梦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广东 广州 5 0 2 ) 1 95
摘 要 : 建 和谐 社 会 的理 念是 马 克 主 义政 党一 直 追 求 的社 会 理 想 , 文 以人 为 着 眼 点 , 调 人 自身 的和 谐 是 构 本 强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基 础 和 前提 , 以我们 要 努 力 实现人 自身 的和 谐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所 构
受 社 会 的 主 流价 值 观 ,并 以 自 己 的独 特 方 式 去 参 与社 会 实 践 从 而 验 证那 些 思 想 原则 。 因 为 这样 , 会 成 员 的思 想 状 况 往 正 社
出 构建 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的 任务 。


人Hale Waihona Puke 自身 的 和 谐 的 内涵 在 各 种 和谐 关 系 中 , 主动 性 都 在 人 。 以人 自身 的 和谐 是 所 实 现 其 他 和谐 关 系 的 关 键 。有 了人 自身 的 和 谐 , 与 人 、 与 人 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意义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人类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和谐共生要求人类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只有保护好环境,人类的生存空间才能得到保障。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导致了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问题的出现。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使自然环境得到修复和恢复,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二、生态平衡和谐共生要求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平衡。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保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三、资源利用和谐共生要求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过度开采和浪费资源已经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体系,确保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人类健康和谐共生要求人类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如今,人类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健康问题。

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对于人类的意义重大。

它不仅能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只有通过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深圳一医院员工戴钢盔上班防患者家属闹事
• 患者死亡家属索偿遭拒扬“言铲平医院”,院方为防意外严加戒 备
保安手持棒球棍 头戴钢盔的迎宾人员
护士带头盔
深圳一医院பைடு நூலகம்工戴钢盔上班防患者家属事
产科护士戴着钢盔
产科护士戴着钢盔抱小孩
三、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1.社会方面的因素:
① 患者权力意识的增强。 ② 患者将就医行为简单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③ 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承担医疗费用加大 不满意;
三、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3.患者方面的因素。
① 患者作为医疗服务对象,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着 生活水准的提高而趋于多样化。 ② 由于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对 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疗更为重视,对医师工作的实 际效果寄予过高的期望。 ③ 由于患者维权和参与医疗过程的意识不断增强,使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降低而产生不和谐的医患
①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
②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 ③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④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状态。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个避免:
①避免强求沟通对象即时接受事实; ②避免使用容易刺激对方的语气和语言; ③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 ④避免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 ⑤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 可能有不同意见或矛盾,但没 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只有光明 磊落,心胸坦荡,坚持原则, 明确是非标准,才能真正促进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 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宽容原则 互助原则
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与人交 往应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同时, 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于社会和谐与人格和谐的辩证思考

关于社会和谐与人格和谐的辩证思考
和价值观 、想和信 念 、性格 和气质等人
社会和谐是通过社会发展 实现的 ,它
突出体现在包括 由生产力发展所 引起 的生
格 心理倾向与心理特点都向健康的方 向发 展 。同时 ,直接影响人格发展 的心 理因素
全 国 贸 易 经济 类核 心 期 刊 7
维普资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 建是 一个复杂
方面 ,人的和谐是推动社会和谐 的强大 的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 响。人 自身
格 。 现代汉语词典 》 和谐 的解 释是:“ 《 对 配
合得适 当和匀称 。 具体地说 , ” 和谐指的是
动力。社会和谐是 由人 的活动促成 的,人
构 成事 物 整体 的各 个 内在 因素 之 间的平
互 作 用 的辩证 统 一关 系 。 目前有 些观 点
只强 调 了社会 和谐 ,割 裂 了社会 和谐 与
人的 和谐 辩证 统 一关 系 ,在 理论 上 既不 符 合 马克 思 的唯 物史 观 ,也 不能 正 确 的
指导 实践 。
面 ,人格 内部心理 的和谐 即个 人的需要和 动 机、兴趣 和爱好 、智慧和才能 、人生观
维普资讯
关 社和 与格谐 于会谐人和的 辩 思 证 考
■ 戴 宏 王 涛 ( 、长安大 学校长 办公 室 1 西安 7 0 5 104
2 、第四军 医大学思 想政 治教研 室
西安
703 10 2)
◆ 中图分 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0
如 感 性 、理性 和 非理 性 因素 之间 完整 平
融 入集体 。由此看 来 ,人格和谐是构 建人
的和谐的关键 。
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明确提 出:教育 应该让孩子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 处 、学会做人。 目前许多 国家 的教育研究 中心已从 “ 智力开发”转 向 “ 人格培养 ”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

和谐相处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相互尊重的关系,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保护和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人与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自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食物、水源、空气和能源等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心灵的慰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环境的稳定与健康也离不开人类的保护和管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要求。

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生物灭绝和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

三、人与自然的现状与挑战1.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导致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过度的采伐森林、过度的耕地开垦和过度的捕捞等行为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不仅给人类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资源消耗与能源危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耗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此外,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土地的过度利用也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解决方案1. 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关于和谐的句子 关于人与人和谐的句子

关于和谐的句子 关于人与人和谐的句子

关于和谐的句子关于人与人和谐的句子关于和谐的句子1、做人要“一本正经”,做事要“精打细算”,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请记住,家和才能万事兴,祝福你家庭和睦,和顺和谐,全家安康,幸福美满!2、当今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以人类自身为圆心,以和谐为半径所构画的一个名为社会的圆圈。

有多么浓郁的和谐气息就有多么强大的人类社会。

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生存前提下有了更高的生活要求,和谐则是它们追求并向往的生存境界。

3、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与爱心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

今年台风连连,暴雨侵袭,我国的湖南、江西等地成了重灾区。

然而倾盆大雨冲不毁人们的爱心,各地捐款捐物,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是因为有了这些爱,社会才更加和谐美好。

4、语言优美纯洁,行为优雅不凡。

何能文明礼貌?修身律己使然。

日读国学经典,再学道德模范。

由衷帮助别人,自己心里也甜。

你我共创和谐,文明花朵满园!5、五水共治,人人参与;和谐环境,家家受益。

6、处于这个和谐的社会中,我感到很踏实,好人都不放过、还害怕它会放过坏人吗?7、温暖的春风,吹绿神州大地。

文明的春风,润泽世间万物。

美德的春风,绚染五湖四海。

和谐的春风,轻吻亿万笑脸。

改革的春风,焕发勃勃生机。

8、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过分的羡慕别人的一切,不能一味仿效别人的路,而要坚定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唯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到达梦想的彼岸。

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9、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0、渐渐地,灯火越来越亮。

就在黑夜擦去楼房的影子的同时,无数盏车灯、电灯又亮起来。

黑暗与光明是不能兼得的,但在这儿,它们却相处的和谐无比。

11、没有哪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卡罗斯12、和谐的家庭,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责任;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马原知识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马原知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尊重自然,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是现代文明的需要,更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1.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自然。

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气、水、食物、能源等资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气候、环境等基本条件。

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的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类了解到自然的威力和自身的渺小。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增强适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3. 自然对人类的教育作用。

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现象,启发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

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物灭绝,维持生态平衡。

2.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推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对未来世代负责,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 发扬敬畏自然、融洽相处的传统文化。

人类要传承和发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态伦理。

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状1. 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

2.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和困扰。

3. 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及对策1. 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教育。

加强自然科学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象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

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住人对自然的改建活动。

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着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即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

3.深入细致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自我和谐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

⾃我和谐的⽬标2019-10-05【原著节选】⾃我和谐的⽬标,是发⾃内⼼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

这些⽬标按照谢尔登与艾略特所⾔,是从“整合⾃我”⽣发的“⾃我直接的选择”。

这些⽬标必须是主动选择的,⽽不是被加附在我们⾝上的;必须是产⽣于散发⾃我光辉的愿望,⽽不是为了炫耀。

这些⽬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标,并不是因为他⼈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研究也指出,那些外在⽬标的意义,⽐如我们在社会上的声望或是银⾏存款,它与我们内在⽬标的意义,⽐如个⼈成长或是与他⼈的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

财富上的⽬标通常不是出于⾃我和谐,⽽是出于外在因素。

⼤部分追求财富的⼈,为的是满⾜⾃⾝对⾦钱和社会地位的虚荣⼼。

在⼀项名叫“美国梦的⿊暗⾯”研究⾥,蒂姆·卡瑟和理查德·瑞恩指出,如果在⽣命中只以追求财富为⽬的的话,那么带来的只有负⾯的后果。

⽽且这些只追求财富的⼈通常也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其他⼈更有压⼒,更容易沮丧和焦虑。

在⾝⼼合⼀⽅⾯,他们显得不健康,缺乏⽣命⼒。

其他研究⼈员也得出了⼀样的结论:“在新加坡商业学院的学⽣中,那些内⼼看重物质价值的⼈,其⾃我实现度、⽣命⼒和幸福感普遍较低,更多的是焦虑,并且健康不良状况频发。

”⼼理学家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应该追求物质和声望,这样是违背现实的。

他们也不是说物质不重要,⾷物、住所、教育和其他基本需要当然重要。

但是,在基本需要之外,如果是以追求幸福为前提的话,财富和声望就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核⼼。

虽然财富常被认为是外来⽬标,但在⼀些情况下,它也可以是⾃发性的⽬标,前提是它必须对我们的幸福有贡献。

有些⼈赚⼤钱并不是要真的⽤到每⼀分钱,有时是因为它是努⼒的回报,也可能是因为它证明了⾃⼰的实⼒。

在这些情况下,财富代表了个⼈成长的结果,⽽不只是累积的数字。

在另⼀种情况下,财富也可以是发⾃内⼼的⽬标,即它成为达成意义的⼿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自身和谐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内涵相当丰富。

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对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正的自身和谐,就要力求使人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

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其内容归纳起来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人与人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和谐,三是人的自身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五是世界的和谐。

但总的来说,实现了人的自身和谐,就能较好处理人与外在世界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心理特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使自身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享有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
一、构建人的自身和谐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中国古代就注重和谐,并十分关注人的自身和谐。

儒家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以“仁爱”为核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道家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

世纪之初,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等内在手段构建人的自身和谐。

从现实来看,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不和谐的结果。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过来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和谐,而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身不和谐。

人组成社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如果人本身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会是一句空话。

如果把社会和谐比喻成金字塔的顶端,那么人的自身和谐则是金字塔的基石。

二、人的自身和谐的内容
人的自身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因此,在构建人的自身和谐的过程中,相应地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指自然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二是指社会意义上的人自身的和谐。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首先面对的是人本身,要达到和谐,主要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满足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人才具有自身和谐的基础。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因素达不到和谐状态,作为人来说也就不可能以和谐姿态去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人有了较低层次的和谐,才会有更高的追求,才会去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人的外在与内在的真正和谐。

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必须更加注重人在社会意义上的自身和谐。

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

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

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自身和谐要求人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又能够有效的改造主观世界,以友好的姿态融入自然和社会,以爱心呵护善待自然,以真诚和信誉构筑社会,以良好的心态创造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总的来说,人的自身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完善自身,使自己成为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的个体。

为构建和共享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努力构建人的自身和谐的途径
1、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应该不断“求真”。

真即真实(与假相对),就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形态,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求“真”,就要自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重实际、求实效,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

就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引导自己走正确的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以真实的眼光看待自己。

既不要抬高自己,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平静和谐状态。

2、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应该努力“至善”。

善是指各种客观事物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即对社会和人民有直接或间接的功利。

构建人的自身和谐,除了不断“求真”,还需努力“至善”。

追求“善”,就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以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及对人类的责任感为主导,调节人类、社会、自然和世界的和谐。

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的,强调先做好我为人人,才能实现人人为我,排除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利己主义价值思想。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以爱心温暖人心,以善心赢得尊敬。

3、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应该追求“至美”。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美是“和谐”与“协调”,唯物主义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美是“和谐”。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客观事物所感性显现出来的出类形象或合律形式,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自由境界。

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应该追求“至美”。

既要注重外在美,更要创造内在美。

外在美也是自身和谐的重要因素,如良好的外在形象,让人觉得爽心悦目,同时也创造出“清水出芙蓉”的和谐美。

交往中的文明用语不仅能展示出自身的良好性格,也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同时也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通过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就能真正构建人的自身和谐,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至美”是和谐的归宿。

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与善的有机结合,人要实现自身的和谐,就必须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 刘仁荣,刘学兰.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