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田澍
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赜
地域历史是与国家通史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也称本土历史、区域历史、乡土历史。
一方面,地域历史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域历史又有其独特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国家历史的同时兼顾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需要深度挖掘、开发设计、合理选择当地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学生实际需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本文主要对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武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概述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河西军政中心、五凉古都,这里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大凉的都城,也是西夏的陪都,以后历朝为郡、州、府治。
明朝政治家马文升直截了当地指出:“则甘凉地方,诚为西北之重地也。
”历史学家赵俪生曾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称为“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重要据点之一”,陈寅恪也高度赞扬“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
它还是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枢纽,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田澍指出,自汉代开始,东起武威、西至嘉峪关的河西走廊在国家安全中发挥着连通西域、稳定西北边疆和巩固中原的独特功能,与大一统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
武威在内的河西走廊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造就了很多历史名人,真可谓“地灵人杰”,除了有贾诩、马超、任延、张轨、鸠摩罗什、沮渠蒙逊、阴仲达、李益、萨迦·班智达、余阙、张澍、牛鉴、李铭汉等历史名人外,雷台铜奔马、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天梯山石窟、西夏碑、白塔寺、李铭汉故居等历史文化景点更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武威文化名片。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凉州”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地和诗歌创作中的典型意象。
著名的凉州词、西凉乐、西凉伎、葡萄酒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武威对保存传播传统文化、沟通整合东西方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甘肃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甘肃省政府将武威文庙、武威市古钟楼、武威市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列为甘肃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
再谈学校(西北师大、西北大学)及历史学出路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田澍/毛雨辰【专题名称】明清史【专题号】K24【复印期号】2005年04期【原文出处】《西域研究》(乌鲁木齐)2005年02期第104~114页【作者简介】田澍毛雨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内容提要】出于国防安全和对外交流的考虑,对西北边镇的经营始终是明朝关注的热点之一,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明代北部防御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西北四镇的设置、后勤供给以及对西北地区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明代/西北边镇/防御体系/防御工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明史研究中,明代“九边”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布在西北边境的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做为明长城防线上的“九镇”中的四大重镇,其地位在整个防御体系中举足轻重。
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有必要对有关西北边镇的学术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评述。
在资料搜索中,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一、明代北部防御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及西北四镇的设置有明一代对北部的防务建设始终是明朝的头等大事。
元顺帝虽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逃往漠北,但仍有很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而持久的威胁。
华夏子认为,元顺帝逃至塞北后,“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领土。
在陕西、甘肃有河南王扩廓帖木尔的十八万人马。
在辽东方面有右尉纳哈出指挥下的二十万军队。
在云南则有元宗室梁王的一支力量。
元顺帝以辽东和陕甘为左、右翼,居中调度,时刻都在想收复失地,重主中原。
”(注:华夏子:《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9~30页。
)肖立军也认为:“蒙古是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对此朱元璋及以后的历朝君臣都十分清楚。
洪武初年,已稳坐江山的朱元璋说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是历代传国玺在胡;二是统兵王保保未擒;三是前元太子不闻问。
’所言三事无一不与蒙古有关,直到晚年,他仍然‘对北鄙尤加系心’。
近三十年来明代河西边备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9-01-09作者简介:毛雨辰(1978—),女,甘肃临洮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西北边疆史、河西史。
第35卷第3期(2019)河西学院学报Vol.35No.3(2019)近三十年来明代河西边备研究述评(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毛雨辰摘要:出于国防稳定和外交之需,明代对河西边备的经营尤为重视,其经营之效亦很明显。
学界对此作为一项研究的热门课题,研究领域涉及明代九边防御体系形成的原因、河西防务地位的确立、甘肃镇防御体系的形成以及河西防务的影响,层面广泛,硕果颇丰,但仍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
关键词:明代;河西;边备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9)03-0045-05DOI :10.13874/ki.62-1171/g4.2019.03.007Frontie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Hexi Frontier r Defense in Ming Dynasty in the Last 30YearsMao Yu-chen(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ourism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stabilit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diplomacy needs ,the Ming Dynasty attached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Hexi 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effects were prominent.As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research on it involv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ine-edge defense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hexi defense ,the formation of the Gansu defense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hexi de⁃fense ,wide and fruitful ,but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discussion.Key words :Ming dynasty ;Hexi ;Frontier defense近三十年来在明史研究中,明代北部边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张澍与清代的西北史地研究
张澍与清代的西北史地研究受清初顾炎武等“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代学术界掀起一股西北史地研究热,一直持续到晚清。
张澍,就是乾嘉时代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张澍一生著述丰富,《清史稿》本传称:“务博览经史,皆有纂著。
游迹半天下,诗文益富。
留心关、陇文献,搜辑刊刻之。
纂《五凉旧闻》、《三古人苑》、《续黔书》、《秦音》、《蜀典》,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
自著诗文外,又有《诗小序翼》、《说文引经考证》。
”据统计,张澍已刊著作有11种,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文学、史学、地理学、文献学、辑佚学、姓氏学、方志学、金石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因此,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清代和近代学者的充分肯定,如张之洞在其《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将张澍归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
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卷,中华书局,1989)中说:“甘肃与中原帘隔,文化自昔朴僿,然乾嘉间亦有一二流之学者,曰武威张介侯(澍)。
善考证,勤辑佚,尤娴熟河西掌故。
”他毕生致力于西北史地的研究,整理编撰了一批有关西北史地研究的著作,如《西夏姓氏录》、《二酉堂丛书》、《凉州府志备考》、《续敦煌实录》、《五凉旧闻》等,为推进清代西北学术文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西夏学研究最能代表张澍西夏学研究成果的是《西夏姓氏录》。
该书是现存西夏文献中惟一一部研究西夏姓氏的专著。
张澍根据《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辽史》、《金史〃交聘表》、《元史》、《续通志》等历史文献,析理出西夏姓氏162姓,其中一字姓83种,二字姓77种,三字姓和四字姓各1种。
张澍在每条姓氏之后均注明史料出处,并摘抄原文,有的还加“按”语,说明其他文献中的不同音译名。
张澍研究西夏姓氏,试图通过考察西夏姓氏的演变,探讨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及宋、辽、金、西夏各王朝相互渗透的历史。
《西夏姓氏录》原稿被法国人伯希和掠走,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著录在伯希和乙库(即史部文献)1633号。
田澍:明朝掌控陆上丝绸之路两百多年,凭什么?
田澍:明朝掌控陆上丝绸之路两百多年,凭什么?•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2019-06-17 10:30:57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关键字: 丝绸之路明朝蒙古西域【文/田澍】陆路丝绸之路发展到明朝,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明朝统治者能够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变革传统制度,使国家治理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与此相适应,明朝对丝绸之路的管控能力自然也就明显强化。
特别是面对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因不甘心失败而造成的长期压力,明朝必须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控制陆路丝绸之路,以分化蒙古与西域诸政治体的关系,使其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明朝。
同时,由于明朝是14世纪至17世纪陆路丝绸之路上长期稳定而繁荣的强大之国,有责任来规范和管理丝绸之路,维护其安全和稳定,使其继续发挥已有商道的功能,确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序交往。
在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将经贸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动高度结合起来,使陆路丝绸之路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凸显着新的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学界谈论丝绸之路,大多仅仅围绕经济和文化的主线来展开研究,这种状况其实是不利于正确认知丝绸之路的。
事实上,以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视角来看,自张骞“凿空”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离开中原王朝的国家安全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支持而独立运行。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大国,中国古代各主要王朝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处于优势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没有中国古代各朝的积极参与和强力支持,丝绸之路不可能顺利运行。
其中明朝在丝绸之路交流史上自始至终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稳定和发展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当时世界的大国和领导者,“中国在明代享受着繁荣和发达。
与前代相比,其经济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①其掌控陆路丝绸之路长达两百多年,远超汉、唐、元诸朝。
一、丝绸之路的主导角色众所周知,在不同时期,陆路丝绸之路既是一个特殊而松散的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特殊而流动的经济共同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友好性、和平性、互利性、发展性、共建性等精神。
近十年来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综合版 ) 和 汉
J107 2 u. 0 第 7卷第三期 2
总第 4 7期
近十年来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牛晓燕
(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甘肃兰州 707) 300
兴庆府的规模与 “ 人形”布局》( 宁夏社会科学》19 《 97年第 5 L 捅 费 j 历史城市 地理学作 为历史 学的分 地理 支之一, 世纪7 年 湘 《 在上 0 期)则否认了 “ 人形”是城市的外部形态,认为只能是城内平面布 数量可观,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的起源、类型 、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间比较等 局,还指出兴庆府规模符合西夏国情,与西夏首都的职能相适应, 刘菊湘 在其 《 西夏都城迁移的地理 因素》 方面。其中绝大多数为单一城市 的研究,但也不乏城市群研究。发展至今,城市 并受剧 围地理环 境的制约。 历史地理学后来居上 ,已成为历 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 的一个分支…。在众多论著 (宁夏社 会科学》20 《 01年第 6期)一文中,从历史地理 的角度对
代末期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到 8 O年代 初,该领域的研究有 了较大进步,论著 中,西北城市历 史地理的研究也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十年来学界关于 西夏都城 兴州的兴起和发展进 行了较为深入 的研 究。她认为 ,西夏 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概况进行一下简要的总结,文中难免挂一漏万,恳请方 都城从 夏州迁 移到灵州 ,最 终确 立在j州 ,既是 政治形势的需要 , ) 《 家学者指正。
一
[ 关键词] 史 市 理 ; 市 史 理 ; 北 市 历 城 地 学 城 历 地 学 西 城 关于西北地区城市历史地理的总论性研究
、
众所 周知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 发展较 为落后 ,与东部 乃至中部 地 区城市 的发展相差甚远 。恰恰相反 ,历史时期西北城市 的发展并 非如此,其发展水平一度很高。石培基、李呜骥 《 历史时期西北城 市发展简论 》(人文地理》20 年第 3 )一文运用 历史 地理、文 《 00 期 化 地理 的方法 ,通 过分析周代至清末西 北地区城市 的发展 过程,探 讨了西北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杨永春 《 中国西部 河谷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地理》19 《 99年第 2 期)l 剥述了中 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预测了西部河谷型城 市未来 发展特征 。程 骏、马正林 《 中国城市的选址与西部地 区的城 市化 》( 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 》20 年第 2 )指m,中国城 市的选 《 03 期 三、甘肃地区城市历史地理 的研 究概况 址要求平原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地形有利、水源丰富、地形高低 适中,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这些地理条件恰好是中国西部地区所 河两地区是古城遗址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时代序列最完整 缺少的,因此 ,西部地区城市化不许具有 自己的特色,即大力发展 的地区之一 。这些古城在历史上曾生机勃勃,然而,由于土地沙 小城镇,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李建国 《 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 漠化、河道变迁或绿洲干涸等环境变化,现今只能看到其遗址。但 及其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 年第 1 《 04 期)一文认为,近代 从这些遗址 中我们不难 发现 古代河硒走廊城市 的兴盛与繁荣 。李并 西北地 区城市总体发展水 半滞后 ,城市稀 少且分布不均 ,城市 自身 成先生对这一地 区的城 市历史地理研究做 山了十分突 出的贡献 。他 发展低 下,造 成对周边地 区的辐射和带动力差 ,丽周边社会 的不发 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结合详实的史料,对河西走廊的古城作了大 达又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难以形成大中小配套、相互支撑的城市 量的考证,在 《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t 民出版社, 19 年 ) 1 肃人 : 。 95 、 网络体系。葛剑雄 《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历史地理》 《 《 瓜沙史地研究 》( 甘肃文 化出版社 ,19 96年 ) 东汉酒泉郡延 寿 、《 第 2 辑) O 根据现有证据 分析, 为西北地区的 自然环境在 以往二千 县城考》(西北史地》1 6年第 4 、《 认 《 9 9 期) 归义军新城镇考》(北京 《 年问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先民在此环境开发的成功经验同样 图书馆馆刊 》 97 19 年第 4 ) 《 期 、 晋会 昌城考 》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适合于当前。调解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对已经十分脆弱的 19 年第 4期) 汉敦煌郡广至新城考》(敦煌研究》19 年第 3 98 、《 《 99 环境的压力,是改善西部 自 然环境的关键,而西部地区走城市化发 期) 魏晋时期寄理敦煌郡北界之伊吾县城考》(敦煌研究》20 、《 《 03 展道路是改善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城市化必 年第 3期)及 《 廿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 《 须离旧建新、保旧建新。 丛》20 年第 1 06 期)等著作中,对河西走廊地区古城镇的考证作了 二、宁夏地区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概况 大量工 作。 鸿毅、王乃 昂 《 程 河西地 区沙漠古城及 其环境指示意义 》 宁夏,属古雍州之北境,其地背山面河,四塞险 “ 黄河绕其 ( 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商务印书馆,20 《 05年)一文分析了古城 东 ,贺兰耸其 西,西北 以山为固 ,东南 以河为 险” ,自古 为诸 夏 的分布 、形制规 格特 征及其废弃的气候 背景和主要 因素,并指 出, 藩屏 ,成 为中原农业文 化与塞外草原游牧 文化的交界地 。该地 区的 河西大量的沙漠古城的兴衰是在当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背景下发生 城市起源 也较为久远 ,近年来对宁夏地 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的成果 发展的 ,古城 弃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大 的一致性 。王乃 昂 《 河西走 主要有 以下一些论著: 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开发保护初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王雅红 《 试论 兴庆府 的城市建设和社会 生活》 《 北史地 》 94 19 年第 1 (西 19 98 期)通过对武威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和文化源流的考 年第 1 期)一文指出,兴庆府在建都思想及城市设计思想上都体现 察,闸述了五凉都城武威市的文化职能。王录仓等的 《 内陆河流域 了传统封建设计思想。兴庆府的 “ 人形” 特征, 恰恰表 了兴庆府 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 《 “ (冰川冻土>0 5 > 0 2 对称、均衡的布局特点” ,认为 “ 人形”是城市外部的形态。而刘菊 年第4期)认为,黑河流域城镇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并指出
史地研究在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探析--基于《正德琼台志》史料价值的分析视角
㊀2020年12月第36卷第6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Dec 2020Vol 36㊀No 6历史学史地研究在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探析基于«正德琼台志»史料价值的分析视角严孟春(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ꎬ海口570228)收稿时间 2020-03-06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9年规划课题(编号:NSK(ZC)19-02)ꎻ海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qd(sk)㊀㊀ 摘要 ㊀改革开放以来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ꎬ和东亚区域联系越来越密切ꎬ世界政治㊁经济重心日益东移ꎬ由此促成南疆㊁南海战略地位的提高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南疆㊁南海史地文化的研究ꎬ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ꎬ从而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ꎮ«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ꎬ在这部志书文献中ꎬ客观㊁全面㊁翔实地记录了明代海南的自然地理资料和历史人文资料ꎬ堪称 一方之全史 ꎬ通过对«正德琼台志»史料价值的分析ꎬ可以发现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从地方志研究入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ꎮ关键词 ㊀史地研究ꎻ边疆治理ꎻ自然地理史料ꎻ历史人文史料 中图分类号 G239 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89(2020)06-0096-07㊀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ꎬ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ꎬ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1](42-55)ꎮ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ꎬ不但拥有辽阔的中原腹地ꎬ而且拥有广袤的陆疆和海疆ꎮ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ꎮ推动这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ꎬ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ꎮ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ꎬ都面临着边疆治理问题ꎮ边疆治理不仅直接影响一朝一代的兴衰存亡ꎬ而且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ꎮ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㊁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ꎬ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ꎮ当下ꎬ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ꎬ而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从地方志研究入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ꎮ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祖国的第二大宝岛ꎬ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ꎬ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ꎬ在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南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ꎮ海南岛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ꎬ无论是中国人下南洋㊁西洋ꎬ还是印度僧人㊁阿拉伯商人取道海上来华ꎬ海南岛都是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站ꎮ海南岛上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是至可宝贵的财富ꎬ值得珍视ꎮ然而ꎬ由于海南偏处海外南隅ꎬ远离中原腹地ꎬ 遥从海外数中原 [2]ꎬ故在近古之世以前ꎬ有关海南事物的文献资料堪称凤毛麟角ꎬ少之又少ꎬ而志写海南的专书则尚付阙如ꎮ不仅如此ꎮ一些记及海南的文献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道听途说㊁荒诞不经或乖谬错讹之疵ꎬ令人遗憾ꎮ在这样的背景下ꎬ明人唐胄«正德琼台志»[3]的横空出世可谓意义非凡ꎮ这部志书是一部现存最早的全面而翔实地记载了海南事物的 方舆之作 ꎬ是 一方之全史 ꎮ从方志撰述的角度看ꎬ也是明清方志著作中的精品力作ꎬ蜚声海内外的方志史地学界ꎮ想要了解和研究古代海南岛的自然地理状貌与历史人文景观ꎬ«正德琼台志»无疑是必读书目ꎬ 居民敬海唱海ꎬ航海耕海ꎬ建卫护岛ꎬ巡海抗倭 [4](184)等活动都被记录㊀第36卷第6期㊀严孟春:史地研究在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探析㊀97㊀并传承下来ꎬ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世所公认ꎮ一㊁«正德琼台志»记录了海洋文化史料一地有一地之宝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ꎮ作为地方权威文献资料ꎬ地方志里书写本地土产乃题中应有之义ꎬ如«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三 田赋 项下即列有渔课㊁桑枣㊁食盐等物ꎬ 税粮 中亦见有米麦豆丝马草等物ꎮ«正德琼台志»也是如此ꎮ«正德琼台志»并专列 土产 两卷(卷八㊁卷九)以记海南事物ꎮ然而ꎬ与明代其他地区的地方志相比ꎬ«正德琼台志»在这方面的记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ꎬ表现在:1 «正德琼台志»记载了很多海洋气候资料ꎻ2 «正德琼台志»记载了独特的海洋风俗资料ꎻ3 «正德琼台志»记载了重要的海洋地理资料ꎻ4 «正德琼台志»记载了有关海防资料ꎮ一句话ꎬ«正德琼台志»作为海南地区的地方志文献ꎬ保存了极其珍贵的海洋文化资料ꎬ忠实地反映了海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点ꎮ«正德琼台志»卷四于 郡名 分野 疆域 形胜 之后特列 气候 一项ꎬ为其他一般志书中所不常见ꎻ而 气候 下又附以 风候 潮候 海溢 等三个次目ꎬ更可见作者著志之用心ꎮ海南地处南方热带低纬地区ꎬ四周环海ꎬ故其气候与中原广大地区截然不同ꎮ对于这一点ꎬ唐胄[3](75)在 气候 的引述部分予以明确揭示: 广南通号炎方ꎬ气候竟与中州不同ꎮ盖以濒海 若琼地虽极南 气候较他郡颇善ꎬ而风候㊁潮候因异ꎮ特志其概ꎬ以俟参考ꎮ 以俟参考 的谦语实际上表明了唐胄是一个颇有见识亦颇有心的学者ꎬ他看到了海南的海洋性气候的独特价值ꎬ要记录海南的海洋气候资料ꎬ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ꎮ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ꎬ呈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ꎬ而海南却是 地居炎方ꎬ多热少寒 ꎬ有着迥异的气候面貌ꎮ这是海南气候特点的基本面ꎬ亦是 皇祖(朱元璋)玉音 ꎬ作为海南地方志文献ꎬ唐胄必当在书中首先点明并略加申说的ꎬ然而这不是唐胄关注海南气候的重点所在ꎮ海南 多热少寒 的气候特点虽与中原地区有异ꎬ但人们对此是可以预期和想见的ꎮ唐胄关注海南气候的重点是其海洋性气候ꎮ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ꎬ海洋性气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灾难性气候ꎬ需要重点描述和关注ꎬ以有利于民生ꎮ海南的海洋性气候有两个观察点:风㊁潮ꎬ风指飓风ꎬ潮指海潮ꎬ飓风和海潮常常给海南带来灾害性的影响ꎮ唐胄引苏轼«飓风赋»状飓风为祸之烈: 排户破牗ꎬ殒瓦擗屋ꎬ礧击巨石ꎬ揉拔乔木ꎬ势翻渤澥ꎬ响振坤轴ꎮ疑屏翳之赫怒ꎬ执阳侯而将戮ꎮ鼓千尺之清澜ꎬ翻百仞之陵谷ꎮ吞泥沙于一卷ꎬ落崩崖于再触ꎮ又引王佐①«外纪 诗»(中间两联): 飓母呼风千里至ꎬ土皇伤木万山悲ꎮ掀天坐看乾坤变ꎬ剥地浑惊海岳移ꎮ 可见飓风惊人的破坏力ꎮ海潮的情况与飓风有所不同ꎬ只要掌握了规律ꎬ其破坏力是可以避免的ꎬ但如果飓风行于海上ꎬ引起海溢(海翻)ꎬ那么破坏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飓风起西北挟雨ꎬ海水臾须高溢余丈尺ꎬ浸屋淹田ꎮ若无大雨ꎬ江水涨洗ꎬ则田畴积咸ꎬ连熟失耕ꎬ沿海图分最苦之 [3](80)ꎮ所以唐胄在描写风㊁潮两候的时候文字上是有区别的ꎮ写飓风ꎬ重点是写飓风发生的时令㊁频次㊁风向㊁路径㊁预兆㊁情状以及破坏力等描述性资料ꎻ写海潮ꎬ重点是写海潮发生的特征(与江浙之潮㊁广西钦廉之潮㊁交广闽越之潮做比较)㊁海潮形成的原因等探源性资料ꎮ特别是对潮候成因的探讨ꎬ严谨细致ꎬ比较分析ꎬ深入研究ꎬ不啻是一篇精湛的学术论文ꎮ唐胄援引«外纪»对卢歙州㊁«临安志»㊁余忠襄公㊁天台史氏四家潮候之论的辨析ꎬ并断以己意ꎬ辩驳诘难ꎬ严密推理ꎬ实事求是ꎬ不盲从前人旧说ꎬ显示了独到的研究眼光和深厚的治学功力ꎮ海洋性气候和海岛生活塑造了海南的民风民俗ꎮ«正德琼台志»在卷四记录了 气候 ㊁卷五卷六记录了 山川 ㊁卷七记录了 水利 之后ꎬ又于卷七列 风俗 一项记录海南府县各地的民俗风习ꎮ唐胄[3](137-138)曰: 琼僻居海屿ꎬ旧俗殊陋 至于岁事方风ꎬ又天然之异而不可易者ꎬ因具列焉ꎮ 从其叙事位次上可见作者有气候水土影响民俗风习的明确意识ꎮ由于大陆 士族侨寓 及 名贤放谪 的缘故ꎬ海南自有许多民俗风习同于大陆ꎬ但仍有很多浸染着当地文化传统而不可改变者ꎮ唐胄不厌其烦㊁不嫌鄙陋㊁不怕琐细地记录了海南的民俗风习ꎬ琳琅满目ꎬ亲切可喜ꎬ其中亦包括像 疍俗 番俗 这样的和海洋文化相联系的民俗风习ꎮ 疍俗 : 疍人各州县皆有ꎬ居海滨沙洲ꎮ茅檐垂地ꎬ或从屋山头开门ꎮ男子罕事农桑ꎬ惟缉麻为网罟ꎬ以渔为生ꎮ子孙世守其业ꎬ岁办鱼课 番俗 : 元末兵乱ꎬ今在无几ꎮ其外州者ꎬ乃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ꎬ散泊海岸ꎬ谓㊀98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12月之番坊㊁番浦ꎬ不与土人杂居ꎮ [3](149)海南是我国的南疆ꎬ素有天涯之称ꎬ地处南海要冲ꎬ和海外诸国相接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ꎬ也是海防要地ꎬ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ꎮ 郡界海外ꎬ接诸番ꎬ时有扬帆之警ꎬ我高皇帝所谓必加严备ꎬ乃无警于民者也ꎮ今著为«海道篇»ꎬ使守疆者知所慎ꎮ [3](463)«正德琼台志»在卷二十一列 海道 一项ꎬ下有 海境 海防 海寇 番方 等四个次目ꎬ表明了唐胄作为地方志文献的编著者ꎬ不仅具有学者必备的学术修养ꎬ而且具有当时一般人所缺乏的政治胸襟㊁大局意识和 国际 观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ꎮ海境 先叙海南境内 东水路 西水路 即海南岛东半部㊁西半部的港口信息ꎬ包括港名㊁水程㊁停泊等ꎮ接下来ꎬ大幅度拉开镜头ꎬ审视广阔海境ꎬ记载海南各港口所可通达的国内外各地区ꎬ其最近者为隔一海峡而相望的徐闻境内的 海安㊁踏磊㊁冠头㊁那黄㊁老鸦洲㊁车仑等渡 ꎬ其最远者则有数千㊁数万里之遥ꎮ唐胄写道:外匝大海ꎬ接乌里苏密吉浪之洲ꎬ南则占城ꎬ西则真腊㊁交趾ꎬ东则长沙万里石塘ꎬ东北远接广东㊁闽㊁浙ꎬ近至钦㊁廉㊁高㊁化ꎮ开洋四日到广州ꎬ九日夜达福建ꎬ十五日至浙江ꎮ[3](464)在明代ꎬ在僻处南隅的海南岛ꎬ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而地方志编著者唐胄又有着何等开阔的视野!以海南为中心ꎬ他写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的海上通路ꎬ国内水行 十五日至浙江 ꎬ国外 南则占城ꎬ西则真腊㊁交趾 ꎬ而 占城ꎬ近琼州ꎬ顺风舟行ꎬ一日可抵其国 ꎬ 崖之南ꎬ二日接占城外番 [3](464)ꎮ真是便捷得很ꎮ不止于此ꎮ唐胄还翻阅爬梳«(汉)地里志»«方舆志»«文献通考»以及后汉㊁魏㊁唐㊁元等朝史书ꎬ提到韩国㊁倭(日本)㊁安南乃至在 合海①日南之南三万里 的黄支国ꎬ 黄支国ꎬ民俗略与珠崖相类ꎬ其洲广大ꎬ户口多ꎬ多异物 [3](464)ꎮ值得注意的是 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的记载ꎮ这一出自宋«琼管志»等古代文献的话实际上是对南海中东沙㊁西沙㊁中沙㊁南沙等四沙群岛的景观的一种描述ꎮ四沙群岛的各岛屿中以灰沙岛和环礁这两种形态的岛屿最为常见ꎬ灰沙岛是由珊瑚虫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ꎬ通常仅高出海面数米ꎬ呈低平延展状ꎬ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中航行时远望去犹如一道 千里长沙 横亘天际ꎻ环礁也是由珊瑚虫构成的ꎬ但呈环状ꎮ环礁本是珊瑚虫用自己的身体垒成的一个圆形平台ꎬ因平台四周水体交换活跃ꎬ养料丰富ꎬ珊瑚生长速度快ꎬ加之平台外围的风浪不断将珊瑚碎屑从海里推送到平台外缘上ꎬ年深月久ꎬ便慢慢形成了一圈高于内部㊁看起来像堤坝的外环ꎻ环内低洼部分形成一个与大海相对分隔开的㊁水色亦与大海有差异的潟湖ꎮ巨型环礁的规模很是壮观ꎬ我们的先人很形象地称之为 万里石塘 ꎮ唐胄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去记载当时一般人并不看重的 海道 海境 等方面的资料呢?一是为了接诸蕃 ꎬ也就是为了和周边国家的交往与贸易ꎬ所谓 一日可抵其国 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 云云ꎬ其意即在于此ꎮ唐胄又特立 番方 言宋元明三朝和周边国家交往事ꎮ二是为了 扬帆之警 ꎬ也就是为了海防和国家安全ꎮ据史载ꎬ春秋末年我国已存在水军[5](36)ꎬ但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ꎬ海之有防自明始也 [6]ꎮ海南地区时有海寇和倭寇袭扰ꎬ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㊁生活与财产安全ꎬ基于此一方面的考虑ꎬ唐胄详细列出 国朝 海南海防的国家政策(«御制文集 劳海南卫指挥敕»)㊁官卫指挥㊁卫所士兵员额㊁战船数㊁烽堠㊁营堡㊁所司等数据信息ꎬ并记录历年防备㊁擒捕海寇和倭寇以及琉球国番人的有关情况ꎮ事实上ꎬ唐胄对海南海洋文化资料的载述不仅还原了明代海南人民的生产㊁生活状况ꎬ而且再次证明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ꎮ二㊁«正德琼台志»记录了陆地资源史料海南岛陆地面积不大ꎬ仅33825平方公里②ꎬ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ꎬ海南的陆地资源十分丰富ꎬ而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ꎮ«正德琼台志»卷八㊁卷九以占全书很大篇幅的容量记载海南的 土产 ꎬ琳琅满目ꎬ丰富多样ꎬ展示了海南地区强大的土地产出能力ꎮ据统计ꎬ唐胄在该两卷共记载谷9种㊁菜50多种㊁花59种㊁果39种㊁草38种㊁竹25种㊁木73种㊁藤8种㊁畜10种㊁禽52种㊁兽17种㊁蛇55种㊁鱼47种㊁水族19种㊁矿物12种㊁药物115种[7](351)ꎬ不啻是一篇海南博物志ꎮ搜集㊁整理和研究这么多门类的事物ꎬ既需要在㊀第36卷第6期㊀严孟春:史地研究在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探析㊀99㊀众多古文献中呕心沥血㊁剔抉爬梳ꎬ也需要进行长期广泛地深入田野调查ꎬ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博物学知识ꎬ不如此实不能毕其功ꎮ唐胄在«正德琼台志 凡例»[3](6)中写道: 土产独有者详ꎬ概有者略ꎻ旧志有而今不产ꎬ或已偶未见者ꎬ必注ꎻ及今有而旧志不书者必补ꎮ 也就是说ꎬ他需要做大量的阅读㊁调查和比较的工作ꎬ一方面要比较海南地区和非海南地区的物产之异同ꎬ找出其中的 独有 和 概有 ꎻ另一方面要比较海南 旧志 中所载以及今之调查所得的物产之异同ꎬ然后做 必注 必补 的工作ꎮ唐胄所著录的二十一个门类(卷八«土产上»有谷㊁菜㊁花㊁果等八个门类ꎬ卷九«土产下»有畜㊁禽㊁兽㊁虫等十三个门类)的事物按其性质可分为植物㊁动物㊁器物等类别ꎬ按其用途可分为食用的㊁药用的㊁观赏用的㊁把玩用的㊁医用的㊁生活用的等类别ꎮ在隶属于各门类的具体事物的选择上ꎬ唐胄[3](153)特别注重物产的独特性ꎬ 古称任土作贡ꎬ辨物居方ꎬ盖以地各宜产ꎮ琼昔虽以多异产名郡ꎬ然不能无古今有无之殊ꎮ «说文»中讲琼为赤玉ꎬ泛指美玉ꎬ并用以比喻精美的事物和杰出的人才ꎮ海南确实是物华天宝㊁人杰地灵之地ꎬ多异宝㊁异才ꎬ当得起以琼名郡之雅事ꎮ从物的方面说ꎬ«正德琼台志 土产»即记载了很多海南的特产㊁异产ꎬ如 果之属 中列有荔枝㊁龙眼㊁菠罗蜜㊁椰子㊁芭蕉㊁槟榔果等热带水果ꎬ 货之属 中列有槟榔㊁椰子㊁虎斑木㊁花黎木等珍稀木材ꎬ 鱼之属(诸水族附) 中列有鲨㊁ ㊁乌贼㊁玳瑁㊁江珧㊁蚝等海洋产品ꎮ对于一些海南的特产㊁名产ꎬ唐胄往往不厌其烦地介绍其与众不同的特色所在ꎮ以荔枝为例ꎮ荔枝经唐代诗人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ꎬ无人知是荔枝来 ㊁宋代文豪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ꎬ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一番传扬ꎬ其名声早已风流天下㊁蜚声海内了ꎬ而 荔枝ꎬ南果也ꎬ理地愈南愈美 [3](169-170)ꎬ中国还有比海南更南的地方吗?所以ꎬ虽然岭南多地皆产荔枝ꎬ但唐胄[3](170)自豪地说: 吾琼当岭极南ꎬ荔枝特盛ꎮ 而且盛产之外ꎬ荔枝在海南亦多名品佳品ꎬ 蔡君谟称张文献未遇夫真荔枝者或然 [3](170)ꎮ海南 真荔枝 出琼山西南界宅念都者多且佳ꎬ有红㊁紫㊁青㊁黄数种 [3](169)ꎮ唐胄特别拈出陈红㊁芦花香㊁小丁香等三种海南荔枝名品做详细介绍ꎬ指出各自的出产地㊁结子情况以及子实果肉的形色香味ꎮ指出 实熟时香闻半里 其实广上而下ꎬ壳薄瓤厚ꎬ核如丁香母ꎮ剥之凝如水晶ꎬ食之消如绛雪 色泽鲜红ꎬ誉以及过琼名公苏轼㊁琼籍名士丘濬和王佐的诗句ꎬ来称道荔枝之美ꎬ可以说把荔枝这一海南的名特物产既介绍得形象具体ꎬ也介绍得美轮美奂ꎮ独特性之外ꎬ唐胄在选择有关物产做介绍时非常注重其实用性与利民性ꎬ也就是说ꎬ有资格入选海南土产 的事物ꎬ须得对海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方便ꎬ须得能够维护海南人民的切身利益ꎮ«土产上»[3](153)题解: 今质«志»«纪»ꎬ参见闻ꎬ大举小略而直书之ꎬ则古以开郡名郡ꎬ如玳瑁㊁真珠者ꎬ必足以遏艳饕之心ꎻ而今暖民㊁饱民如三熟㊁八登者ꎬ亦自足以擅土地之美ꎬ而无宋人所谓殖珍怪以祸吾土者矣ꎮ 这里点出了编录海南土产名单的两个原则:一是 遏艳饕之心 ꎬ无因 殖珍怪以祸吾土 ꎬ也就是要利民ꎬ维护海南人民的切身利益ꎻ一是 暖民㊁饱民 擅土地之美 ꎬ也就是要实用ꎬ能够给海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方便ꎬ造福海南人民ꎮ比如海南出产玳瑁ꎬ这是文献所载㊁天下共知的事情ꎬ海南甚至以此 开郡名郡 ꎬ所以唐胄在 水族 中不可不列入此物ꎬ但玳瑁的背甲可为官员所用之带版ꎬ非常珍贵ꎬ又常成为朝廷科敛之物ꎬ给海南人民带来祸害ꎬ这就让唐胄在介绍时颇费思量了ꎮ唐胄[3](195)一方面引«汉书 贾捐之传»: 又非独珠崖有珠犀㊁玳瑁也ꎮ 一方面又作补充说明ꎬ 今带版俱出番国ꎬ琼则薄小而纹杂ꎮ他如龟筒㊁鲫鲶版尤薄ꎬ俱不堪用ꎮ至于犀ꎬ则绝无ꎮ 其维护海南人民利益的心情非常真挚明显ꎬ令人动容ꎮ这里贬抑海南美物是为了海南人民的利益着想ꎬ前文提到的夸赞荔枝等海南美物同样也是如此ꎬ因为荔枝等热带水果可以食用而又无科敛之虞ꎬ在当时条件下ꎬ即使有 一骑红尘 ꎬ海南荔枝也无从令 妃子笑 了ꎮ«正德琼台志»所记海南事物多具实用价值ꎬ给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ꎬ正如题解中所言ꎬ像三熟㊁八登这样的 暖民㊁饱民 之物ꎬ唐胄必大书特书之ꎬ不吝其笔墨ꎮ在 谷之属 这一门类下列有稻㊁黍㊁稷㊁麦等十种粮食ꎬ而稻㊁麦㊁珍珠麦㊁鸭脚粟㊁菽诸种又加附了详注:稻分粳㊁糯二种ꎬ其品著者各有九ꎻ麦下附王士衡所作长篇«劝谕乡里种麦文»ꎻ珍珠麦引述汉代马伏波(援)因之致谗的典故ꎻ鸭脚粟介绍该品种的种类㊁品相㊁生长期和功用ꎬ并引(王佐)«外纪 诗»明其可助民度饥ꎻ菽则列其品种ꎬ明其功用ꎬ并引苏轼«和陶劝农诗并序»ꎮ谷物是主食ꎬ丰年可以饱腹ꎬ凶年可以度饥ꎬ大意㊀100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12月区将粮食 泛海给琼 ꎬ一旦 船失则饥矣 !他在 谷之属 中附杂食十一种ꎬ在 菜之属(瓜附) 中列食用瓜菜多至五十余种ꎬ每种杂食及瓜菜下皆根据情况附注是否可食用㊁食用方法㊁去毒方法㊁性状㊁效用㊁口味㊁忌讳等信息ꎮ食物之外ꎬ唐胄在介绍其他物产时也尽可能地指出其实用价值ꎬ如苎麻注 供布 ㊁茜草注 黄村人用染草织席 ㊁通草注 土人取茎脱其瓤以饰物 ㊁接骨注 人体折伤取治 ㊁牛八藤注 农犁用 ㊁土藤注 渔人取用灰煮ꎬ编箔 ㊁刺桐注 叶可粪田ꎬ子可含ꎬ疗口疮ꎬ农人多斩而艺之 ㊁鸡翅木注 用为杯盏盘匣诸器 等ꎮ可谓涵盖生产㊁生活各方面ꎬ体现了实用性与利民性的编列宗旨ꎮ当然ꎬ作为学者文人ꎬ唐胄也没有只看实用性与利民性ꎬ而是同时考虑了其他方面的问题ꎮ首先ꎬ对国家应该承担的贡赋上ꎬ他在沙水牛皮㊁鱼膘㊁翠毛㊁黄蜡等物后都注一贡字ꎻ其次ꎬ在物品的观赏价值方面ꎬ为此他特立 花之属 介绍海南的花卉品种ꎬ又在琅玕石下注 土人取供玩 ㊁在羊肚石下注 有假山者ꎬ置花台供玩 ꎻ再次ꎬ在文学于审美的价值上ꎬ他在很多物产后都援引了过琼名公或琼籍名士咏该物的咏物诗ꎬ增加了我们对事物的美好感觉与无限遐思ꎻ最后ꎬ在史料价值和学理性ꎬ他尽可能地从文献典籍中引证海南物产的史料信息ꎬ并提供相关物产的全息资料ꎮ读«正德琼台志»卷八卷九ꎬ既能感受到学者的严谨ꎬ又能体会出文人的情怀ꎬ确实值得称道ꎮ三㊁«正德琼台志»记录了海南人文史料人文史料向来是志书中的最重要内容ꎬ«正德琼台志»也是如此ꎬ从郡州行政到户口田赋㊁从学校民情到风俗人物ꎬ可以说是包罗广泛ꎬ应有尽有ꎮ唐胄以心报桑梓㊁志存斯文的情怀投入对海南人文史料的编撰工作ꎬ其于海南人文之进步甚有功焉ꎬ观其所述亦亮点纷呈ꎬ开卷有益ꎮ第一ꎬ在海南疆域的介绍上ꎬ唐胄采用图㊁表㊁考㊁论㊁述五者结合的方法ꎬ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海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疆域㊁统隶㊁沿革㊁至到和道里ꎮ海南四面环海ꎬ地域上 势无裒益 ꎬ则叙其疆域本不应如它地之复杂ꎬ但实际上海南有自己的特殊情况ꎮ 自汉以来ꎬ或州郡分列ꎬ或管司总领ꎮ远隶都统ꎬ有交㊁扬㊁广东西之别ꎬ下分支属ꎬ有州㊁军㊁县㊁镇㊁寨之殊ꎬ非错综始终以为之谱ꎬ则一览安得以尽其要乎? (详见卷二«沿革表»题解[3](27))又: 琼之山川ꎬ外海内黎ꎬ险易广狭之势ꎬ境各不同ꎬ若非图以彰之ꎬ徒据志以悉ꎬ亦难矣ꎮ (详见卷一«郡州邑疆域图»题解[3](9))所以ꎬ有必要多维考察海南的疆域地理问题ꎮ唐胄首先编制郡州邑疆域图十六幅㊁历代统隶和州县沿革表两个ꎬ随后考述海南及其下辖州县的历代沿革情况ꎬ并就海南 内属 时代问题①进行了辩驳论析ꎬ最后ꎬ对有关地理面貌(命名㊁分野㊁疆域㊁至到㊁道里㊁形胜㊁山川)作详细的描述ꎮ图志结合ꎬ表叙互见ꎬ有论有述ꎬ反复地㊁多管齐下地从时空两个维度呈现海南疆域地理的状貌ꎬ既直观清晰又丰富具体ꎬ给人以立体的㊁饱满的印象ꎮ第二ꎬ在海南社会生活的介绍上ꎬ唐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南人文资料ꎬ呈现出明代海南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ꎮ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人口统计资料ꎮ«正德琼台志»卷十以列表方式记录了海南历史上(由汉至元)特别是明代的户口和人丁数据ꎬ使人能很方便地对之进行比较ꎬ从而寻绎海南历史人口发展的规律ꎬ探究人口损益增减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ꎮ如此详尽细致的人口统计资料在古代一般志书中非常少见ꎬ显示了唐胄高超的编志眼光和能力ꎮ他编列的表格有几个特点:1.略于古而详于今ꎮ由汉至元是一个粗略的表ꎬ仅不多的几个数据ꎻ明代却非常详细ꎬ按洪武二十四年㊁永乐十年㊁成化八年㊁弘治五年和正德七年等五个年份详细编列ꎬ展示了一个不长的时间段里海南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ꎬ在当时全国已有志书中可谓独创ꎮ2.编列了黎族的户口和人丁数ꎮ 永乐十年 一栏将海南及所属各州县的汉㊁黎户口数两两对出ꎬ亦将海南(无所属各州县)的汉㊁黎人丁数对出之ꎬ当时海南原住民黎族人口的大体分布情况可谓一目了然ꎮ3.呈现了海南及所属各州县的社会职业分布情况与人口结构情况ꎮ 正德七年 一栏将海南及所属各州县的户口细分为民户㊁军户㊁杂役户㊁寄庄户四类ꎬ又把杂役户再细分为官㊁校尉力士㊁医㊁僧道㊁水马站所户㊁弓铺兵祗禁户㊁灶㊁疍㊁窑㊁匠等类别ꎻ人丁也分为男(包括成丁㊁不成丁)和妇两类ꎬ也就是成年男子㊁成年女子㊁未成年男子三个类别ꎮ4.表论结合ꎮ通过表可以直观地呈现人口问题的各种信息ꎬ便于研究者研究ꎻ通过论可以阐述作者编制表格之 用心 ꎬ。
西北边疆史地学派名词解释
西北边疆史地学派名词解释
西北边疆史地学派是清代和近代中国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学派。
这个学派关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历史和地理问题,特别是对新疆地区的研究。
西北边疆史地学派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西北边疆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民族分布、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个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地理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来揭示西北边疆的历史和地理特征。
西北边疆史地学派在清代和近代中国的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为中国的西北边疆研究和国家疆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流变的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流变
的述评
慕文艺
【期刊名称】《历史学研究》
【年(卷),期】2022(1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19世纪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著作颇丰,评价也很高,一致认为19世纪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萌发乃至第一次研究高潮的兴起,但由于整个19世纪跨度较大,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清王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官方到民间关于边疆的认识和谋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清人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方面也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
以往学术界对这一流变时期的学术转向研究不多、关注不够,研究这一时期的变化是极具教益的。
文章拟选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典型的、具有原创性的观点进行述评。
【总页数】6页(P43-48)
【作者】慕文艺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孙河派出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2.鸦片战争时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与新疆防务建设——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例
3.近十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述评
4.鸦
片战争前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总体差异5.试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
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作者:田澍何玉红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04期【摘要】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开设《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等西北区域史课程,编撰《敦煌学教程》、《甘宁青考古八讲》《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等西北区域史教材,在教学研究中积极探索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合理模式,组织开展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学生实践,凸显出本科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西北区域史,特色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图分类号】K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8-0069-04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如何在强调通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突显区域史教学的内容,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域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将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有机结合?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中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现有的师资队伍如何朝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向优化组合?如何开发既有通史内容又有区域史特色的系列教材?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中如何体现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特色?等等。
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依托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敦煌学》国家精品课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走出一条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西北区域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历史学是西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
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教学并重以及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
论张澍及其西北史地学成就
书 目考证》 西夏 姓 氏录》 。《 共一 卷 , 张澍介 绍它 的特 点 说 : 西夏之先拓跋 氏名思恭 , “ 唐僖宗时为夏 、 、 、 绥 银 宥节 度使 , 与李 克用等破黄巢 , 复京师 , 赐姓李 氏。唐末 , 天下 大乱 , 镇连兵 , 夏州 未尝 为唐患 。历 五代至宋 , 继 藩 惟 李
第l 2卷
第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 I L OF JXIUNI RST VE I Y
Vo . 2 NO 2 11 . F b. 0 2 e 2 1
21 0 2年 2月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2— 18—2 17 6 5 (o 2 o 0 3
均有建树 。张之洞在其《 目答 问》 录《 书 附 国朝著 述家姓 名 略》 , 中 将张澍归入 经学家 , 史学 家和 金石学 家。王 国 维认 为国初 之学 , 乾嘉 之学精 , 道 ( ) ( 以降之 而 光 咸 丰) 学新 , 而张澍界乎乾嘉 之精 与道咸之新之间 , 具有承上启
下 的作用 , 另外 , 受清初顾 炎武 “ 经世致 用” 思想 的影响 , 清 代学术 间掀起 了一股西北 史地 研究 热 , 庸置 疑张澍 毋
治事 以严 , 吏 咸 惮 其 威 , 以 “ 为循 吏 ”的道 路 走 胥 所 思
不通 。
张澍一生仕途坎坷 , 官职卑 微 , 平生 主要 精力用于学 术, 著述颇丰。他 的研究领 域非 常广泛 , 在史学 、 辑佚 学 、 姓 氏学 、 方志学 、 金石学 、 西夏学 、 敦煌学 以及 文学等方面
地, 如果 不把 西夏王朝 统治凉州 的历史写 入凉州方 志中 , 就等于抹掉 了凉州几百年的历史 。所以张澍在该 书 中用 了两卷 的篇幅来介绍 西夏 的 国史 , 这充 分体 现 了他 对历 史 的尊重 。是书对西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的人物事 迹均 有记载 , 特别 是对 元 吴 立 国 以 后 西 夏 各 代 国 主 的 生 平 都 有 比较详细 的记载 。 张澍对 西 夏学 研 究最 突 出的 贡献 当 属 《 夏 姓 氏 西 录》 的纂 修 , 的姓 氏学 代表作 《 氏五 书》 括《 他 姓 包 姓韵 》 《 辽金元 三史 姓录》 姓 氏寻 源》 姓 氏辨误 》 古 今姓 氏 《 《 《
西北地区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分析
Vo1.40 No.4 July 2018
西北地 区历史 经济地理学 的研究历 程及 现状分析
周 明 帅 .盛 芮
(陕 西师 范大 学 西北历 史’环 境 与经 济社 会 发展研 究院 ,陕 西 西 安 710062;
中共 中央 党校 研 究 生院 ,北京 100091)
摘 要 :作 为 历 史 地理 学 的 重要 分 支 ,历 史 经 济地 理 学 的研 究 已经 走 过 半 个 多世 纪 的 历 程 。在 此 期 间 ,西 北 地 区历 史经
济地 理 、经 济 史研 究 。
-- -— — 97·--——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 、青海 省 、新疆 维 吾尔 自治 区 。梁 希 经 济环 境 的变迁 进 行 了研究 。随着 历 史 地理 学 学 科
由于“文 化大革命 ”时期研 究重心 的转移 ,历史经 济地理 的发展也 暂被搁置 。此后 ,在谭 其骧 、侯 仁之 、 史念海 等前辈学者 的努力下 ,中 国历史 地理学 的学科 划分更加 清晰 ,历史 经济地理 成为历史 人文地理 学下 与历史政治地理 、历史人 口地理等并存 的领域嘲。
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补充了之前研究的不足分人口农牧业工矿业商业城市及交通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历史经济地理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其中关于西北地区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第 40卷 第 4期 2018年 7月
宁 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 国历 史 地 理 学 的 重 要 分 支 学科— — 中 国历 史 经 济 地 理 学 的 学 术 总 结 却 很 少 …… 这 不 仅 与 该 分 支 学 科 在 中 国历 史地 理 学 中的重 要 地 位很 不 相 称 .而 且 也 不 符 合 该 研 究 领 域 的 学 术 发 展 实 际 以 及 经 济 建 设实 践 对理 论 的客 观需求 ”E3]。因此 ,樊 氏《中 国历 史 经 济 地 理 学 的 回顾 与 展 望 》从 农 业 、牧 业 、工 业 、 商 业及 综 合研 究 五个 方面 对 以上不 足 予 以补充 。西 北 地 区作 为 中 国七 大 地 理 分 区 的重 要一 环 .将 其 历 史 经 济地 理 作 为单 独 领 域 进行 总 结 。则 更是 无 人 涉 足 。究 其 原 因 ,笔 者认 为 主要 有 如下 几 个方 面 :1.经 济 要 素包 罗甚 广 ,西 北 地 区 的历 史经 济 地 理研 究 更 是 涉猎 广 泛 ,把 握 其整 体犹 显 困难 。2.西 北地 区 的 区 域 划 定本 身 就 存 在争 议 ,而作 为 中 国七 大 地理 分 区 的一 部分 ,许 多学 者 将 其 纳人 中国 整体 的范 畴 内进 行 统 一论 述 .将 其 作 为 独立 区域 进行 研 究 的专 门性 成 果相 对 较少 。3.历 史 经济 地 理 中各 要 素 的研究 存 在 很 大 的 不平 衡性 ,农 业 领域 的研 究 成果 较 多 ,而 工业领 域 则几 近 空 白 。由于本 文意 在对 西北 地 区历 史 经 济 地 理 的研 究历 程 进 行 回顾 ,文 中涉 及 成果 不 做 深 入介 绍 。不 当之 处 ,敬 祈 方家 批评 指 正 。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侯德仁
【期刊名称】《西域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盛状况和原
因的综合研究,并且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代表人物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研究的现状予以了重点回顾和评析,肯定了百年来清代
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显著成绩,而且明确指出了以往研究中视角狭隘、缺乏整体
关照、研究对象不均衡等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总页数】8页(P127-134)
【作者】侯德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贡献和成就 [J], 牛海桢
2.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J], 牛海桢
3.近十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述评 [J], 封磊
4.试论清代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经世思想 [J], 方立军
5.试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之一 [J], 牛海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西域史地研究之力作——读薛宗正先生《安西大都护府治所考》
唐代西域史地研究之力作———读薛宗正先生《安西大都护府治所考》张弛2012年2月15日,笔者在新疆博物馆有幸聆听了薛宗正先生关于“安西大都护府治所考”的报告,颇有感触。
后来按图索骥,在《史学集刊》2011年第5期上披读一过,获益良深。
薛宗正先生为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中亚大陆:大唐帝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伊、西、庭三州及西突厥左厢部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等著作。
另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史学集刊》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西北史地论文数十篇,著作等身。
中国西北史地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
尽管金石学旧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仅固守书案皓首穷经已日渐式微。
当西方探险者蜂拥踏来,争相考察丝路古迹时,中国的西北史地研究多停留在“依籍考据”的状态。
中国学者很少意识到:“‘行万里路’的意义绝不在‘读万卷书’之下。
”黄文弼先生可谓“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将西北史地研究带出故纸堆,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他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加以深化,创立了“三重证据说”,即历史文献、现场勘查挖掘与文物分析相互映证,开中国西北史地研究之先河。
薛先生久居边疆,对西域风土了然于胸,也将黄文弼先生之精神发扬光大。
多年的边疆生活经历,让他在西北史地研究方面见解独到。
为著《安西大都护府治所考》一文,薛先生于2010年夏亲赴库车、新和等地考察,实地查看古代遗址群落的分布情况,其治学之严谨由此可见。
在《安西大都护府治所考》一文中,先生明确指出:龟兹王城(黄文弼所指的皮朗古城)作为安西大都护府治所的时间仅为四年,而真正的驻地当在“豆勒豆儿奥库尔”,能对前人之旧材料提出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击节。
“豆勒豆儿奥库尔”为薛先生的译名,其文中注为“Douldour qour ”。
一部西部开发历史的全景式著作——《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评介
作者: 田澍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市730070
出版物刊名: 中国经济史研究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开发;历史文化;反思;全景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学出版社;评介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汪受宽教授主持、多位学者参与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该书分上、下两册,共78万字。
该书是迄今学界对中国西部开发历史进行宏观、综合、全面、深刻总结和反思的一部力作。
通览全书,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明清西北研究
清代西北史学研究综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西北史地学在清代历史的研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在当代西北史研究逐日升温。
就清前期西北史的研究而言, 参与学者众多, 研究成绩斐然, 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突破性进展。
作为一名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我在刚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就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研究感兴趣。
在前代学者的基础上,我希望自己能沿着前人的足迹,去寻觅那些现在也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真相,体会前代学者研究的艰辛。
很庆幸有这次机会可以把自己对西北的一些材料整理一下,然而在庆幸的同时我也很迷茫,就明清西北而言,研究的分支方向以及研究点很多,前代学者的研究已经很深入,而我到底应该选择那个方向才是合适的。
这也是我这次梳理明清西北史研究的另一个目的,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这项工作,找到自己在明清西北史研究中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做点铺垫。
我也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自己对这方面的材料的整理以及认识不够,或者还没有自己对这方面的独到见解,只是接受了前代学者的观点。
总之,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希望老师批评,指导。
《绝域与绝学》的作者梳理了清代学者关于西北知识的体系。
我的灵感也是通过这本书而来,这本书的作者它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梳理清代西北知识体系,系统总结了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的起源,治学思想等,从中可见作者掌握史料的全面以及翔实,而然我认为这也正是此书的缺点,导致了史料的庞杂。
因此,我想通过表格形式将清代学者对西北的研究加以梳理。
这样也许更加的清楚,明了,为我以后的学习及研究提供帮助。
以上这些都是清朝前期征人和使臣等写的关于西北的地理以及史书。
这一时期以及这些人对西北的认识有他们自身的特点。
首先,这些书的作者大多出生武人,他们的著作大多以纪略、记等命名。
其次,就书的用途而言,无一例外这些书都是为战争而服务的。
最后,从书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些书大多是以自己的行踪为过程,因此只是对西北从局部的加以描述,同时,军人出生的作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书的水平也受了一定的限制,但这并不影响书的史料价值,相反这些还是最原始的史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轻眼所见,轻身经历的,更具史料价值。
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时代特征
作者: 侯德仁[1,2]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137-142页
主题词: 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沿革;嬗变
摘要:清季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在我国边疆地区陷入全面危机的背景下展开的。
虽然面临国难时艰,清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封建王朝的终结,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也走向了终结,开始向近代历史地理学转变。
因此,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具有总结性和嬗变性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3月第21卷 第1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 rderland H istor y and G eog raphy StudiesM a r 2011V ol 21N o 1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田 澍 何玉红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 内地化 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西北 边疆史地 边疆民族 研究评述作者田澍,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红,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967号,邮编730070。
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总体回顾今日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即河套以西)地区,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北边疆地区。
探讨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是深入认识中国整体历史的重要方面,亦对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自清末以来,西北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术界对西北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著数量大大增加,成绩显著。
已有的研究成果各有关注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诸如历史时期西北历史地理、经济开发、民族格局演变、军事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引领学术潮流。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西北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领域。
清末就涌现出了一批西北边疆史地的重要著作,如松筠 西陲总统事略 、徐松 西域水道记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沈垚 新疆私议 、魏源 圣武记 、张穆 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 朔方备乘 等,掀起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
上个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一批关于中国疆域变迁的论著中,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如顾颉刚、史念海 中国疆域沿革史 和童书业 中国疆域沿革略 等。
其中曾问吾所著 中国经营西域史 ,是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著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兰州古籍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整理出版的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收录了500余种文*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 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与社会控制研究 的阶段成果。
献,分为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 、 西北稀见丛书文献 、 西北史地文献 、 西北民俗文献 、 西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 西北文学文献 、 西北考古文献 、 敦煌学文献 等。
大量西北珍稀文献的整理出版,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秦汉简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西夏文书、黑城文书的整理出版,大大丰富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 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 , 刘戈与黄咸阳编 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 , 刘美崧著、黄咸阳编 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 等,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田澍与陈尚敏主编的 西北史籍要目提要 , 提供了较为集中、翔实的汉文史籍书目,方便研究者快捷地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史料信息。
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政策演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也较早引起学者的关注,取得的成就也较为丰富。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如余太山主编 西域通史 和马大正主编 中国边疆经略史 等。
在历代西北边疆经略中,设官建制是重要举措,对此学术界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李大龙著 都护制度研究 、 薛宗正著 安西与北庭 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 李方著 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 等,就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职官建制、地方行政体制等做了深入探讨。
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在西北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中杨建新与马曼丽主编 西北民族关系史 、 周伟洲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杨建新主编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 、 胡小鹏 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 、 刘建丽 宋代西北吐蕃研究 、 汤开建 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 、 厉声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 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西北边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史,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刘光华 汉代西北屯田研究 、 王希隆 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 赵俪生主编 古代西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 清代边疆史地论著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戈、黄咸阳编: 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美崧著、黄咸阳编: 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田澍、陈尚敏主编: 西北史籍要目提要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余太山主编: 西域通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马大正主编: 中国边疆经略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李大龙: 都护制度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薛宗正: 安西与北庭 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方: 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 西北民族关系史 ,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周伟洲: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建新主编: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 ,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胡小鹏: 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建丽: 宋代西北吐蕃研究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汤开建: 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厉声: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中期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光华: 汉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希隆: 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屯田开发史 等,专门就历史时期西北屯田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李清凌 西北经济史 、田澍主编 西北开发史研究 、林永匡与王熹 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 、 李明伟 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 、 魏明孔 西北民族贸易研究 等,集中就历史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民族贸易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在西北区域史研究中,集中于西北区域地理考证、古城遗址调查的讨论,如关于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等,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成果,张广达 西域史地丛考初编 、 王北辰 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 李并成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 侯丕勋和刘再聪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 等,专门就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与城址变迁等问题有深入研究。
袁林 西北灾荒史 、 李并成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 、 赵珍 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 , 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环境变迁做了深入探讨。
在目前已出版的 青海通史 、 宁夏通史 、 陕西通史 、 甘肃通史 以及 西北通史 中,均有相当篇幅述及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内容。
正是由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性和内容的多样性,西北地区各高等院校和研单位纷纷成立相关机构,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问题,如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敦煌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所、简牍学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域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西域民族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标志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进入了全方位和有组织的研究阶段,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方兴未艾。
总括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历史,几代学人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与资料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考证、西北边疆民族沿革、西北边疆经济开发史、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最为丰富,影响也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赵俪生主编: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李清凌: 西北经济史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田澍主编: 西北开发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永匡、王熹: 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李明伟: 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魏明孔: 西北民族贸易研究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广达: 西域史地丛考初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王北辰: 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李并成: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侯丕勋、刘再聪: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袁林: 西北灾荒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并成: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珍: 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 青海通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陈育宁主编: 宁夏通史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 陕西通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刘光华主编: 甘肃通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谷苞主编: 西北通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年第1期大。
这些研究成果,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主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是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相对薄弱的地方,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整体水平。
(一)西北边疆财政研究国家财政政策等,在不同地域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会产生变化。
边疆地区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在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边疆地区在经济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往往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别。
故此,国家财政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执行有其独特之处。
边疆财政政策是否合理、边疆财政运营机制是否畅通、边疆财政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是衡量一个政府财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