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关键词]演和亲,类型,特点,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03-06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二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车师之间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与宇文部、铁弗部、前燕的和亲。三是两个区域性的地方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前秦与西秦、北魏与后秦、北魏与北凉的和亲。四是地方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北周与突厥的和亲。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汉代的和亲,主要在汉与匈奴、汉与乌孙之间展开,基本上以汉与匈奴彼此实力的强弱转换为转移。在汉初至汉武帝时期,由于楚汉相争刚结束,汉朝疲于兵革,国库空虚,货缺财乏,国力、兵力皆不强;而匈奴实力强劲,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并不断南下袭扰汉地,匈奴处于进攻态势,而汉朝处于守势。新生的西汉王朝如何解除北方边患,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汉高祖刘邦向群臣征求对策时,刘敬首次提出和亲政策,并且希望以此来缓解匈奴对边境的进攻,争取更多的休养生息时间。在这个阶段里,汉朝先后有5位宗室女嫁到匈奴,其中两个嫁给冒顿单于,一个嫁给老上单于,两个嫁给军臣单于。这个阶段的和亲,汉朝可以延缓匈奴对边地的进攻与袭扰,而匈奴则可以从汉朝那里得到不少的财物。尤其是和亲后,匈奴可以通过互市,获取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西汉时期第二个阶段的和亲,从汉武帝中期开始到汉元帝后期。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政治、经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汉朝的国力日渐强大,有足够的实力和兵力变守为攻,主动出击匈奴。于是断绝和匈奴和亲,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领兵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占领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了取得对匈战争的彻底胜利,断匈奴右臂,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夹击匈奴。这个阶段和亲的对象主要是西域的强国乌孙,先后有三位公主和两

位宫女嫁到西域。这个阶段的和亲,其实质主要是结盟友国、孤立敌国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策略与手段。汉朝与乌孙的和亲,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汉元帝后期一直到西汉末年,是西汉和亲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匈奴连年被汉击败,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南、北匈奴对峙;而汉在长年与匈奴的作战中,国力损耗也很大,双方都有罢兵修好的要求。于是,汉匈之间重叙和亲之好。汉元帝应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之请,把五名宫女赐给他,条件是呼韩邪单于“愿守北蕃,累世称臣”。这次和亲,直接的客观效果是,西汉的北部边境几十年间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东汉时期,少有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和亲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和分裂的时期。这个时期和亲特点,首先是次数远远超过西汉时期,达到四五十次之多,而且和亲主要发生在不同的民族政权之间,尤其是涉及鲜卑族的和亲较多,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次数相对来说较少。特点之二是,受开放婚姻观念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和亲不太讲究所谓的正统,只要可以作为同盟即可和亲,而且和亲大多是两相情愿,不得已的和亲次数少。特点之三是在中原分裂时期,和亲的次数明显地高于中原统一时期,而且双向的具有对等意味的和亲较多。第四个特点是,这个时期的和亲不仅涉及众多的民族和政权,而且和亲的政

治层次也比较高,许多少数民族的公主和亲中原后,往往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亲的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一个重要

时期。在这个时期,隋唐与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之间,唐与吐蕃、南诏、回纥、契丹、铁勒等都有和亲,和亲的内容最为丰富,背景异常复杂,特点也十分突出。

唐代的和亲,在唐前期、中期和晚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唐前期,和亲主要在唐与突厥、吐蕃之间进行。大唐的缔造者李渊,出于统一大业的政治和外交需要,早在建唐之前就在其政治实践中推行过和亲政策。如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给始毕可汗的书信中,就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武德二年(619年),又重申了“要荒藩服,宜与和亲”的政策。唐太宗即位后,继续坚持和亲的政策,在其执政期间,一共促成了7次和亲,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期的和亲,作为唐朝柔远政策之一种,是以唐朝强大的国力为背景的,唐朝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这一阶段,和亲的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唐太宗时期与突厥的和亲,即以安抚为目的;与吐谷浑的和亲,即出于巩固边防之需要;与薛延陀的和亲,是为了瓦解少数民族政权;与吐蕃的和亲,则是为了表示友好,所以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数十年间,一方安静”。①

唐太宗的后继者们,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时,继续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