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经典)
第7讲: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word精品文档5页
第七讲: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专题》教学英音资料第8讲-下至第10讲-下)1.存在替代赶超的战略吗?追赶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愿望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普遍不成功日本和东亚经济是唯一成功赶上或大幅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经济体The achievements of Japan and four small dragonsPer capita income, 1995GNP/pa PPPAmerica 26,980 26,980UK 18,700 19,260Japan 39,640 22,110Singapore 26,700 22,770Hong Kong 22,980 22,950Korea 9,700 11,450China 620 2,920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是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替代战略?2.有关东亚经验的竞争性解释●日本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共同性亚洲四小龙出现以后,就不能用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来解释东亚的成功●儒家传统的影响●冷战以上两种假说的问题●自由市场●政府干预●外向型发展战略瞎子摸象的故事,有无一个统一的解释3.自生能力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或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社会上大家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则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一个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它的建立和继续经营有赖于政府或其他外部机构的支持。
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图1:要素禀赋结构、一个产品的经济中的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图2: 要素禀赋结构、一个产业的经济中的产品和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图3: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多产业的经济中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和自生能力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一个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产业或产品的竞争能力,两者都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仍然有效,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在开放的经济中有效4.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个经济的最优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必须以提升其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为前提●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病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和技术赶超为目标赶超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政策性支持的类别: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贸易壁垒和垄断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扭曲价格信号扭曲和计划及行政配置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约束●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决定因素社会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决定于:社会剩余的多寡社会性生产活动、私人性生产活动和非社会性生产活动社会性生产活动、竞争力和社会剩余储蓄的积极性●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禀赋提升比较优势战、自生能力、和社会性生产活动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和剩余比较优势和储蓄的积极性●比较优势和技术变迁i)机遇—资本积累,比较优势变化和成本最小化ii)挑战---利润动机,竞争和创新●比较优势战略和产业、产品、技术追赶的速度短期长期比较优势战略和东亚奇迹的解释:●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制度企业只关心成本成本决定于要素价格只有要素价格充分反映要素相对稀缺性,企业才会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市场竞争和要素价格●在比较优势战略中政府的作用比较优势战略下政府作用信息协调,Johann Gutenberg, the invention is 1450.外部性比较优势战略下政府作用和赶超战略下政府作用的差异●德国的赶超为何成功,中国、印度的赶超为何失败以1990年的国际货币计算,德国在1820年和1870年时的人均收入分别为1058和1821,为英国同年人均收入1707和3191的62%和57%。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市场营销论文更新:2006-4-13 阅读: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除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以外,还有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这是日本和亚洲“ 四小龙“ 实现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文章指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并特别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如果这种赶超战略是惟一的选择,我们又没有发现任何采取其他战略成功地实现赶超发达经济的事例,则还不能说赶超战略失败了,只能说这种战略的推行和结果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事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 东亚奇迹“( 世界银行,1995 年) 。
这些成功的发展事例,是否代表了一种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何在,它对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战略是否还站得住脚,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对“ 东亚奇迹“ 的不同解释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 四小龙“ 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起步的。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作为企业精英代表的上市公司大量涌现,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
然而,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但是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的现象有目共睹,企业生命周期短且难以做强做大。
因此迫切需要运用相关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将对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试图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及基础研究“自生能力”概念最初源于对植物自我生存与生长能力的一种描述。
1999 年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概念并对其做了后续研究,现将其提出背景及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1. 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林毅夫教授于1999 年正式提出的企业“ 自生能力(Viability)” 概念表述如下: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1999)。
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与当时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是与当时的国有企业状况及其改革紧密相关的。
当时政府试图优先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企业按照政府指令,从事着并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从一个纯粹的微观经济个体转化为肩负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双重目标的“复合体”。
当企业发生亏损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能很清晰地判断该亏损属于政策性亏损还是经营性亏损,不得不给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以扶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
因此,林毅夫将当时的国有企业定性为“缺乏自生能力”,强调自生能力是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一种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并据此提出了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思路—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比较优势与西部制造业的发展
和 比较优 势 的核 心途 径 日本 和 韩 国在 本 国制 造 业 方
自生能力 、 比较优势 与 西部制造业 的发展
●张 唯实
面 曾经 是 比较落 后 的 国 家 , 在世 界
一 乏 或 流失 的 问题 。但 是 , 引进 外 在 西 部 制 造 业 链 中根 本 就 没 有 自生 思 : 是 要 充分 发 挥 西 部 原有 的 自 然 资 源 、低 廉 的 劳 动 力 成 本 优 势 资 和 技 术 方 面 ,也 应 当将 外 资 和 能 力 和 比较 优 势 , 为什 么 日韩 本 那 国制 造业 在 后来 能 异 军 突起 , 为 和价 格 比优 势 ,并 将 经 济 发 展 与 技 术 的引 进 与 西部 的 比较 优 势 结 成 世 界 制 造 业 具 有 自生 能 力 和 比 较 生 态 保 护 结 合 起 来 ,保 持 资 源 的 合 起 来 ,使 西 部 的 产 业 和 企 业 在 优 势 的大 国和 强 国 呢?这 与他 们 的 可 持 续 利 用 和 生 态 的 可 持 续 平 与 外 资 和技 术 的 结 合 过 程 中提 高 引进 、 习 、 学 消化 、 吸收 、 自主研 发 、 衡 ;二 是 将 这 种 天 然 的 比较 优 势 技 术 升 级 与 创 新 的 能 力 ,使 之 培 创新 策 略是 分 不 开 的 , 是 因 为采 进 行 不 断 的培 养 和创 新 ,使 之 成 养 和 创 造 出 自己 的 品牌 。 正 此外 , 西部 制 造 业 方 面 的 动态 取这 种 动态 的竞 争 策 略 , 日韩两 国 为动 态 性 的 比较 优 势 。也就 是 说 , 才 在 世 界 制 造 业 中获 得 了动 态 的 将 资 源 型 和 劳 动 密集 型 产 业 逐 步 自生 能力 和 比较 优 势 的 培 养 和 创 西 自生 能力 和 比较优 势 , 正 是 西 部 培 养 成 资 本 密 集 型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造是 一 个 较 漫 长 的过 程 , 部 只 有 这 实 高 充 分 利 用 国 内 国际 分 工 和 国 内 国 发 展制 造 业 必须 学 习 的经验 。 态 产业 , 现产 品结 构 向低 成 本 、 动 不 自生 能 力 和 比较 优 势是 通过 “ 中 附 加 值 和 高 技 术 含 量 的 方 向 发 际交 流 的有 利 环 境 , 断增 强 产业 干
比较优势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 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核心的"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简单地说,所谓比较优势发展 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 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 生产技术。林毅夫教授详细分析了国家实 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优点:
第一,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 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 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 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即通过快速的 资本积累早日结束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 上文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发展 战略"是唯一能够保证国家快速地积累资本 的经济发展战略。
最后,"赶超"战略的推行有可能加剧居民收入 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 实行则有助于保持收入分配上的平等。"赶超" 战略以集中资源发展资本密集产业为目标,而 使用同样的资本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能够创造 的就业机会大大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 "赶超"战略的实行就有可能恶化国家的就业问 题。如果一个国家失业现象严重,那么这个国 家的收入分配就不可能是平等的。与之相反, 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密 集行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能够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减轻国家的失业问题。这 必然有助于维护收入分配的平等。
他们与马丁说的“北美的商界”持相同的观点: 印度和中国只能充当低技术含量和低成本商业运 营的大本营,只能“以土豆片换芯片”。这些只 对土豆片的逻辑感到亲熟,忽视、无视甚到在某 种程度上敌视芯片的逻辑的知识权贵有一个未曾 明言的“种族偏见”。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种族 主义——认为别人“能”,自己“不能”的自我 矮化的情绪体系,即通常所说的“逆向种族主 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这是 一种需要用心破除的理论和心理的魔障。
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的概述比较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由价格机制向国内生产者显示该国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及相对稀缺性,并通过这些相对价格引导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赶超战略作为比较优势战略的替代物,是指国家出于某种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可以是军事的、政治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的考虑,不惜付出包括扭曲产品与要素价格、当前的经济效益等一定的代价,运用行政干预,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和优先发展那些单凭市场力量,即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无法大规模发展的工业部门。
比较优势战略的特点比较优势战略来源于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
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据此形成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比较优势战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比较优势战略难以迅速发动工业化;其二,比较优势战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提升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按照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比较优势战略难以迅速促进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也就不可能迅速提升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其三,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优势战略能使资源配置具有帕累托效率;其四,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差别从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的内在逻辑可看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渐进缓慢的发展道路,一个是跳跃式的发展道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后进国家的发展结果看,完全运用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国家是十分少见的,大多数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同时,完全运用赶超战略也纷纷陷入了产业结构畸型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恶化,企业没有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 m 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二、一种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任何一种有效的理论,一方面需要在逻辑上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需要在经验检验中站得住脚。
上述关于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成功地实现经济赶超的解释,无疑都触及事物现象本身的某个方面,但都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相互之间是矛盾的,而且各自的解释力都在这种矛盾中彼此抵消了。
因此,我们所要提出的理论解释应该是一种能够包容上述假说的。
从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与赶超战略截然不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能够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
表 1 表明,这些经济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由于不同的比较优势,形成的主导产业也不一样。
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上面。
资料来源: Ito,Takatoshi,"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Are Its Features Idiosyncratic or Universal?",paper presented at the Ⅺ 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at Tunis,December 17-22 , 1995. 无论是日本还是亚洲 " 四小龙 " ,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没有明确地宣布过它们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
毋宁说,除了香港之外,这些经济在发展的早期,都曾经尝试推行进口替代政策或者说作为次级进口替代阶段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政策。
如果照那样的道路走下去,我们今天也许没有机会讨论所谓的 " 东亚奇迹 " 了。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定义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理论前提条件(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
发展战略、创新结构与自生能力
创新结构对自生能力的影响
创新结构对自生能力的直接影响
创新结构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直接作用于 自生能力。例如,一个具有高效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以更快地推出新产品,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结构对自生能力的间接影响
创新结构还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 ,间接作用于自生能力。例如,一个具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 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研究启示与应用前景
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发 展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应优化创新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研发、生 产、销售等环节的协同效应。
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提升自 生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案例三
• 战略发展 •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打造高品质的消费电子产品。 • 不断拓展产品线,实现多元化战略布局。 • 布局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领域,实现跨界发展。 • 自生能力 • 具备强大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持续推出引领潮流的产品。 • 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体系,降低运营成本。 •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专利保护和技术许可等方式获取收益。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企业或组织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对发展战略有重要影响
自生能力强的企业或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 制定更为合理的发展战略。同时,自生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为企业或组织提供 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支持,推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 Nhomakorabea构的提升作用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一种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自生能力指的是公司在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成长和创新的能力。
而比较优势是指公司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具有的相对优势和差异化的能力。
在制定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时,公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公司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公司在特定市场中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优势和差异化的能力。
公司应该基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基础。
第二,公司需要优化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配置。
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造力;通过提升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交付能力。
第三,公司需要积极开展创新和技术研发。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创新和技术研发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公司应该加大对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
例如,公司可以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四,公司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对于市场认知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公司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确定目标客户和市场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同时,在市场营销中,公司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塑造品牌形象和价值观,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
第五,公司需要灵活调整战略和组织结构。
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对公司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公司应该及时调整战略和组织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例如,公司可以建立敏捷的组织结构和协作机制,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灵活调整产品和服务的组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偏好。
综上所述,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公司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
公司应该通过明确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和技术研发、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灵活调整战略和组织结构等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新。
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
后将把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 技 样 的科技发展观是基 于以下的认识 。 术发展 的战略基点 和调 整产业结 构 、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由此可见 , 的重要地位 。 但是 , 对于要 不要把提高 科技 自
素禀赋 比率的不同;另一个原 因是生
首先 ,
维普资讯
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
文 /李 淑敏
2 0 2月 9日国务院发布徊 家 乏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社会 一 个世 纪, 06年 瑞典经济学家 E. 赫克歇尔 中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发展 的瓶 颈。所 以他们认为应该 把增 和 B. 俄林提出 了生产要 素禀赋说 。 他
产业 中劳动力 相对 密集 的区段 , 比如 技界 的 自主创新发展观是未来我国参 它们 的比较优势 , 却并不能证明“ 发挥 组装 、 零部件等 。 与激 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对策 ,也 是 比较优 势” 会导致成功 的经济发展。 当
对 于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认 为 , 技 提高 我国综合 国力 的根本保障。那么 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高速增长的 术 只是一般 的生产 要素 , 投资研 发并 经济学家 的科技发展观到底存在 什么 国家的经验都证明 ,虽 然富国与穷国
心环节 , 我国经济界 、 科技界 并没有形 变 的必然要求 。 成共识 。
一
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国际
贸易的理论基础 。但该理论也存在一
第三 , 长远 、 从 战略的角度 来看 , 些局限性 。 首先 , 该理论有一系列的假
.
主流经济学家的技术创新观
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不断提 设条件 ,比如两 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
优势发展战略就是 指要在经济发展 的 经济学界和科技界在科技发展观上存 为世界各 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 。其
swot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金融学
swot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金融学swot分析自身优势劣势(通用5篇)swot分析自身优势劣势篇1我国中药行业的优势分析(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193年-197年,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我国共有中药资源种,其中植物类种,动物类151种,矿物类品种为0中,总储量在50吨左右,每年野生和栽培品种的收购量在40-50万吨左右。
目前各类中药材市场常规交易品种约有1200种,其中已经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的药材约有200种左右。
逾60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每年药材收购量可达到100万吨,人工栽培生产占0%左右。
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与大量人工种植资源,优渥的中药材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保障。
(二)理论研究优势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科研究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之一。
中医药学在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以此为开端,随后《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相继诞生,其中包含针灸专著、脉学专著等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我国中医药研究推向了巅峰,这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著作,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药学,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我国中医药理论的历史积淀,为现代化中医药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世界历史中存续时间最长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中药产业人力资源优势中医药学是我国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国家很注重中医药人才方面的培养。
自建国以来,便强调“团结中西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从那时起,中医药学院、研究所、中药材公司等等纷纷成立,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一个以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线的研究体系,积累了相当多的中药产业人力资源。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1亿。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论文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是两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理论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等方面,对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对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发展这些优势产业,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亚当·斯密以一条例子阐述了相对优势理论,假设英国擅长制造纺织品,而葡萄牙擅长酿造葡萄酒,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进行贸易,最终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纺织品和葡萄酒。
相对优势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国际贸易中,国家根据其自身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实现互利互赢。
优势理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的差异,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优势理论为各国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指导。
然而,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理论假设国家之间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存在差异,而实际上,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得资源和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其次,优势理论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解释和应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
例如,当某个行业面临衰退时,如何转型和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再次,国际贸易不仅受到相对优势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贸易制度等。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制定的长期规划和政策。
产业发展战略强调国家在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上的主动性和战略定力。
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观点是,国家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战略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于国际贸易,还包括相关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技术研发与创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如何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来充分利用和提升这两个因素。
一、自生能力的重要性自生能力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能力和资源,包括技术、创新力、品牌价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
自生能力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自生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通过不断积累和升级技术,企业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优秀的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其次,自生能力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并稳定供应。
拥有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和高效的生产流程,企业能够有效管理成本,并确保及时供应,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
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最后,自生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自生能力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二、比较优势的重要性比较优势是企业在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备的优势,可以通过产品、成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来体现。
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首先,比较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占据市场份额。
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
同时,通过不断优化运营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
其次,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形成品牌影响力。
通过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的努力,企业能够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品牌忠诚度。
这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口碑传播和市场口碑。
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
表 1 制造业的工资和单位人工成本 :1998 年中国与 某些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比较 3
经济体
工资
单位人工成本水平
产而忽视 X 的生产技术的改善 ,从而
美国
4718
113
在生产上存在技术比较劣势 ,导致 p1
瑞典
3516
118
> p2 ,其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 , X 产
日本
2919
112
业缺乏竞争力 , X 产业内的企业无法 获得正常经营利润而缺乏自生能力 。
3 感谢杨小凯 、石磊 、黄亚钧 、史鹤凌 、孙广振 、刘孟奇 、李克 、刘孟俊 、张定胜 、成文利等人 2002 年 7 月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举办的“超边际分析与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上给予的指导 ,卢文鹏博士 、栾光旭博士 、杨定华博士等人在讨论中也提供 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与缺失概由作者承担 。
a2 x a1 y K2 L1
式是否大于 1 实际上分别取决于比较技术优势程度 a2y a1x 和比较资源禀赋优势程度 K1 L2 两者之积 。
a2 x a1 y
K2 L1
若α<β, X 产业较 Y 产业为资本密集的且国家 1 有资源禀赋 (资本) 的比较优势 ,即 K1ΠL1 >
K2ΠL2 或 K1 L2 > K2 L1 。假如国家 1 在生产具有资本比较优势的产品 X 时 ,存在技术比较劣势 ,即
本文认为 ,简单地肯定比较优势或否定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 。单纯强 调外生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而无视技术优势 、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 、交易效率等内生的比较利益 , 属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说 ,它已不能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践并被证明是不成立的 。因为它企 图用静态的资源禀赋结构来预见一般均衡的数量 、产业和贸易结构 ,而一般均衡是技术 、禀赋 、偏 好 、交易效率 、规模经济 、竞争力等多个参数经由价格 、数量之间无数次反馈形成的 。新的贸易理论 模型使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概念体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外生比较利益等概念已变得过时 (杨小 凯 ,2002) 。它们不应作为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内各个不同产业共同遵循的规律 。在当今知识经济 初露端倪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仅仅以外生的静态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来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它不仅不 能使发展中国家收敛于发达国家 ,而且只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技术结构永远处于产业链和技术 链的下游 。一个睿智的政府应该以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为出发点 ,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 ,紧 紧抓住产业和科技的制高点 ,依靠其更强大的辐射效应和起飞效应 ,才能更快地带动产业结构的升 级换代 ,从而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收敛 。
江苏省经济的比较优势及发展战略
江苏省经济的比较优势及发展战略作者:李修贤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区域比较优势是指地区经济之间进行相互比较后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
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科学地把握地区比较优势对制定区域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有深远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与广东省的比较,来探讨江苏省的比较优势及发展战略。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江苏;广东;发展战略一、江苏农村经济的比较优势首先,在粮食作物方面,江苏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粳稻、稻谷和小麦;而广东省则主要是稻谷、薯类、玉米和大豆。
可以说,在粮食作物方面,两省还是有不同的。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就2011年两省粮食总产量来说,江苏省远远高于广东省。
并且江苏省粮食的播种面积几乎是广东省的两倍,但就每公顷的产量来看,广东省却与江苏省相差不多。
因此,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江苏省相对于广东省来说具有土地资源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而广东省相对于江苏省来说则具有农业技术优势。
从自生能力视角出发,江苏省在无需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可凭借自身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发展本省的农业。
从要素禀赋结构来看,在粮食作物方面江苏省的要素禀赋结构要优于广东省。
其次,在经济作物方面,江苏省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油料、棉花、蚕茧、茶叶、麻类、糖料、烟叶;而广东省则主要是糖蔗、花生和烟叶。
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作物种类多于广东省。
而就2010年的数据统计来看,江苏省的糖料、花生和烟叶分别播种2.67万亩、155.09万亩和0.36万亩,产量分别为102684吨、376960吨和518吨;而同年的广东省播种这三类经济作物的面积分别为204.62万亩、492.77万亩和35.80万亩,产量分别为1134.35万吨、87.13万吨和5.51万吨。
由此,不难看出,在经济作物方面,广东省相比于江苏省具有土地资源多,技术水平高的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a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是林毅夫教授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林毅夫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传播之后,该思想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研究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因此,研究林毅夫教授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发展理论,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两个概念,即"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自生能力概念的提出为出发所能得到的唯一合理的结论。
一、自生能力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b)。
可以看出,"自生能力"首先是一个微观经济的范畴,它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关。
不过,企业之间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而"自生能力"概念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无关。
或者说,我们必须事先将企业之间经营能力上的差别抽象掉。
在此之后我们将发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正常利润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即定的产量或价值。
而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给定的投入品价格选定成本最小的投入要素组合--或者说生产技术。
这就是说,在抽象掉管理因素后,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为了取得自生能力,劳动价格相对低廉、资本价格相对高昂的经济中的企业应当选择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而劳动价格相对高昂、资本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中的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进一步讲,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有关。
在不存在政策扭曲的情况下,那些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必然拥有较低的劳动价格和较高的资本价格;反之,那些劳动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裕的经济则必然拥有较高的劳动价格和较低的资本价格。
这样看来,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就取决于企业是否选择了与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合的生产技术。
那些选择偏离经济资源禀赋特征的企业--劳动相对丰裕经济中使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或资本相对丰裕经济中使用劳动相对密集型生产技术的企业--往往不会具备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概念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同一产业中不同产品的选择方面。
虽然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即不同的要素组合,但是这些要素组合的集合在不同产品之间又有重要的差别。
简单地说,与另一种产品相比,一种产品的所有生产技术的组合在整体上可能是更为劳动密集或资本密集的。
由于这种差别,在资源禀赋不同的两个经济中,企业对于产品的选择也会不同。
那些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多生产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少生产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而那些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的企业则要选择多生产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少生产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
只有这样,该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是具有自生能力的。
林毅夫教授进一步将"自生能力"的概念扩展到拥有多个行业的经济。
与产品的情形相类似,行业之间也存在劳动相对密集或资本相对密集的差别。
同样类似的是,只有按照该经济的资源禀赋特征来配置资源,该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是具有自生能力的。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
另一方面,"自生能力"的概念与该经济是一个开放经济还是封闭经济没有必然的关系。
那些封闭经济当然需要生产所有的产品--无论它是资本相对密集的还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但其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的选择仍然会向自己更多地拥有资源的那些产业和技术倾斜。
下面两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经济中的许多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第一,在一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过多地发展资本相对密集型行业或产品;或者反之,在一个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过多地发展劳动相对密集行业或产品;第二,在一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超前地使用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或者反之,在一个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保留了许多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林毅夫教授从对比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不同发展道路及其发展绩效开始构造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
对比表明,二战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一例外最终都没能实现最初的发展目标,而那些没有选择或较少采取"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却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典型代表。
对于这种结果,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
林毅夫教授在研究了各种解释后认为在其之前的各种解释都没有能够真正解释造成"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失败的原因和东亚四小龙成功的原因。
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前者所实行的"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由于与自己的资源禀赋结构不相符合从而违背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者则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执行了与自己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简单地说,"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就是使用国家力量来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资本相对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期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家的富强。
但是,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特色是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
自生能力的概念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经济中大力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在生产过程中超前地使用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必然造成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为了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保护和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战略性企业。
如果"赶超"或"进口替代"的力度不大,国家还可以使用降低税收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保护这些产业。
如果"赶超"或"进口替代"的力度比较大,国家就只好使用扭曲价格机制的方式来扶持战略性产业。
这样,"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就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由于"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和经济中大批失去自生能力的企业的出现,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被削弱了。
这就减慢了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
但是,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最终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这样,由于资本积累速度减慢,"赶超"国家的经济结构升级速度进而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
其次,由于没有自生能力,那些作为"赶超"战略具体实施者的战略性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状态。
林毅夫教授称这种企业背负了"战略性"政策性负担。
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机制被扭曲,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大,国家无法判断企业的亏损是因为"战略性"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经理人员缺乏努力造成的。
这就使企业经理人员有借口要求国家不断进行扶持。
结果,经济中会充满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的大量蔓延将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进一步下降。
与那些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相反,东亚四小龙成功的原因则在于他们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自觉地推行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符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都符合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企业就具有自生能力。
进一步讲,由于多数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的资本积累能力比较强,因而能够快速推动要素禀赋结构从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核心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简单地说,所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
林毅夫教授详细分析了国家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优点:第一,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即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早日结束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
上文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唯一能够保证国家快速地积累资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如果一个经济实行的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它就不需要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这些最先进的技术也是资本最密集的技术,它与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并不适合。
为了进行技术升级,欠发达国家只需要引进一些比自己现有技术略微先进但在发达国家又不处在前沿的技术。
这就使欠发达国家能够比较容易地、低成本地获得新的技术。
与之相反,那些推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则可能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
这就增加了技术引进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引进的成本。
许多时候,推行"赶超"战略的欠发达国家甚至需要重新发明发达国家已经发明的技术。
由于R&D往往是非常资本密集的活动,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难以承担其成本。
第三,前文已经指出,"赶超"战略的推行必然在经济中造成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这就成为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由于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它们不仅不能成为国家税收的来源反而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这就有可能造成财政的空虚;在财政空虚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负担起支持战略性企业的重任,这就有可能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和不良贷款的累积;最后,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仅如此,为了建立和维持这些企业,国家还需要不断拿出稀缺的外汇资源来进口昂贵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
这就有可能造成国家经常项目的赤字。
财政赤字、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和经常项目赤字三个方面加在一起成为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
与之相反,那些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则有可能有效的避免上述宏观经济不平衡的出现。
最后,"赶超"战略的推行有可能加剧居民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行则有助于保持收入分配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