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a
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是林毅夫教授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林毅夫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传播之后,该思想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研究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因此,研究林毅夫教授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发展理论,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两个概念,即"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自生能力概念的提出为出发所能得到的唯一合理的结论。
一、自生能力
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b)。
可以看出,"自生能力"首先是一个微观经济的范畴,它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关。不过,企业之间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而"自生能力"概念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无关。或者说,我们必须事先将企业之间经营能力上的差别抽象掉。在此之后我们将发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正常利润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即定的产量或价值。而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给定的投入品价格选定成本最小的投入要素组合--或者说生产技术。这就是说,在抽象掉管理因素后,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为了取得自生能力,劳动价格相对低廉、资本价格相对高昂的经济中的企业应当选择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而劳动价格相对高昂、资本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中的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进一步讲,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有关。在不存在政策扭曲的情况下,那些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必然拥有较低的劳动价格和较高的资本价格;反之,那些劳动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裕的经济则必然拥有较高的劳动价格和较低的资本价格。这样看来,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就取决于企业是否选择了与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合的生产技术。那些选择偏离经济资源禀赋特征的企业--劳动相对丰裕经济中使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或资
本相对丰裕经济中使用劳动相对密集型生产技术的企业--往往不会具备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概念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同一产业中不同产品的选择方面。虽然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即不同的要素组合,但是这些要素组合的集合在不同产品之间又有重要的差别。简单地说,与另一种产品相比,一种产品的所有生产技术的组合在整体上可能是更为劳动密集或资本密集的。由于这种差别,在资源禀赋不同的两个经济中,企业对于产品的选择也会不同。那些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多生产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少生产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而那些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的企业则要选择多生产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少生产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只有这样,该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是具有自生能力的。
林毅夫教授进一步将"自生能力"的概念扩展到拥有多个行业的经济。与产品的情形相类似,行业之间也存在劳动相对密集或资本相对密集的差别。同样类似的是,只有按照该经济的资源禀赋特征来配置资源,该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是具有自生能力的。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另一方面,"自生能力"的概念与该经济是一个开放经济还是封闭经济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些封闭经济当然需要生产所有的产品--无论它是资本相对密集的还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但其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的选择仍然会向自己更多地拥有资源的那些产业和技术倾斜。下面两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经济中的许多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
第一,在一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过多地发展资本相对密集型行业或产品;或者反之,在一个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过多地发展劳动相对密集行业或产品;
第二,在一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超前地使用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或者反之,在一个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经济中保留了许多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林毅夫教授从对比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不同发展道路及其发展绩效开始构造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对比表明,二战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一例外最终都没能实现最初的发展目标,而那些没有选择或较少采取"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却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典型代表。
对于这种结果,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林毅夫教授在研究了各种解释后认为在其之前的各种解释都没有能够真正解释造成"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失败的
原因和东亚四小龙成功的原因。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前者所实行的"赶超"
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由于与自己的资源禀赋结构不相符合从而违背了自己的
比较优势,后者则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执行了与自己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简单地说,"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就是使用国家力量来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资本相对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期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家的富强。但是,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特色是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自生能力的概念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经济中大力推动资本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在生产过程中超前地使用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必然造成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为了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保护和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战略性企业。如果"赶超"或"进口替代"的力度不大,国家还可以使用降低税收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