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 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6、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7、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8、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9、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10、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1、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3、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5、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6、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附初中通假字表: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

《论语》十则)4、是知也。

(知通智。

《论语》十则)8、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引。

《伤仲永》)10、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木兰诗》)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孙权劝学》)12、满坐寂然。

(坐通座。

《口技》)13、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1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15、舟首尾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16、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17、右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核舟记》)18、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望岳》)19、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20、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与朱元思书》)21、窥谷忘反。

(反通返。

《与朱元思书》)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马说》)2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马说》)24、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25、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26、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27、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岳阳楼记》)28、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行路难》)29、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通值。

《行路难》)30、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陈涉世家》)32、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33、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唐雎不辱使命》)3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隆中对》)35、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隆中对》)36、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

《公输》)37、公输盘诎。

屈,理屈。

《公输》)38、亲戚畔之。

(畔通叛。

《孟子》两章)39、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孟子》两章)40、法家拂士。

八大虚词归纳

八大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8个:而乎其为以于则之。

常采用客观性试题,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之(一)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二)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三)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一)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以此自终以此夸能(二)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了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四)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一)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从。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借、按照、依靠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按照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何以战;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凭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因果关系
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北冥有鱼》)
(三)以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一)之
用法
意义
例句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它们)
公与之乘,战
于长勺(《曹刿论战》)
代事,这件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此、一类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朝而往,暮而归三十而立。

(3)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博学而笃志(4)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日出而林霏开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 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而乐亦无穷也(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乃(1) “就、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2) “才”,例:久而乃和。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3) “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表判断,“是、就是”。

例:此乃英雄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醒能述以文者(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君为长者(3)表凭借,“凭,靠”。

例:何以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5) 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2.连词(1) 表目的关系,“用来、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2) 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3.通假字。

同“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4.动词,“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愚以为宫中之事b.把……当作、把……作为。

例:可以为师矣。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以是/是以,“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

可译为“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吾广为都尉(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xx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修改)[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xx无穷也。

【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复指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xx,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xx之xx④送xx之xx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xx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以】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是“之”。

作为代词,它可以代替人、事或物。

通常用于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X和XXX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XXX作战。

《曹刿论战》),“XXX,并杀两尉”(XXX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例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假如XXX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为助词,它有多种用法。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翻译。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

作为音节助词,通常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XXX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作为动词,它可以翻译为“到”或“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XXX?”(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

另一个常用的虚词是“者”。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于是XXX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

①《出师表》中提到,对于那些作恶违法的人或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由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②《为学》中说,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就算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也会变得容易;但如果不去做,本来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③《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XXX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的存在。

①《愚公移山》中提到,北山下有一个名叫XXX的人,他已经快90岁了。

②《隆中对》中提到,XXX这个人就像是人间卧伏着的龙一样。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将近,很多同学们在备考中文时,可能会发现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比较难以掌握。

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连词或语气助词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用法。

1.“之”:代替名词或代词,常用于主语、宾语或定语中,具有强调作用或表示抽象意义。

例如:“之言”、“是之谓”、“书之读者”、“故天之生物也”等。

2.“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常用于疑问句、祈使句。

例如:“汝何不食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乎”等。

3.“兮”:表示语气,可以用在句中或文章结尾,多表达感叹、思考、疑问等情感。

例如:“人生几何兮”、“尘缘空相碍,佛义自然兮”等。

4.“者”:通常作为“的”或“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抽象概念或人物身份,常用于定语或状语从句中。

例如:“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者,以其安乐也”、“所得者多而所失者少,此人之幸也”等。

5.“而”:表示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还可以表示条件、目的、结果等。

例如:“天生万物而不能自存,地载万物而不能自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已”等。

6.“之所以”的结构:表示原因,起到强调作用。

例如:“之所以爱情难以用金钱衡量,是因为人类的感情是无价之宝”等。

7.“曰”:表示说的意思,通常用于引出直接引语或者是引出自己要说的话。

例如:“曰:‘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等。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何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承接。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逐而得之(《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迎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梳理[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复指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卒之为众人⑤公将鼓之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②马之千里者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④数月之后【以】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用”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策之不以其道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③河曲智叟无以应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⑤属予作文以记之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1、复音虚词“以为”(1)把......当作。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君为长者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自以为不如;12、复音虚词“所以”(1)“用来”或“用……方法来”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所以动心忍性③吾知所以距子矣,(2)“……的原因”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于】意义或用法:1、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介词:在。

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其一犬坐于前③战于长勺④今有人于此3、连词:与,跟,同。

例: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曹操比于袁绍。

4、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③受地于先王5.到。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至于北海6.在......方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8、被。

例: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受制于人。

9、表原因:因为、由于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0、向。

①告之于帝。

②胡不见我于王?11、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2、于是⑴在这时。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鸱得腐鼠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惠子恐。

于是见公输盘⑶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

例:于是余有叹焉。

【为】意义或用法:1、动词: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动词:做、担任、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②项燕为楚将。

3、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是。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必为有窃疾矣。

③此为何若人?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第二个“为”,译为:制造)②为坛而盟(修筑)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二个“为”,译为:接受)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士卒多为用者。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②为宫室之美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10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第一个“为”)③尚思为国戍轮台11、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12、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其】意义或用法: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策之不以其道(它的)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其一犬坐于前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俟其欣悦。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5.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例:其喜洋洋者矣6.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②欲穷其林7.语气助词(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2)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①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恐怕)②其恕乎。

(3)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则】意义或用法:1、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却,可是。

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欲速则不达4、表示假设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十二则。

【乎】〔意义或用法〕:1、同“于”,在。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也。

2、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然,胡不己乎?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3、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提顿,用于词尾,无义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