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

合集下载

常德盛10个小故事

常德盛10个小故事

千里寻访常书记2000年10月27日早晨,大雾弥漫,这时,一辆出租车驶进了蒋巷村,车上坐着一位连眉毛都白了的老人。

老人看了看手表,时针正指在6点30分上。

老人名叫赵光泉,已经87岁了,是山西省绛县城关镇镇北村一位早已退了休的村干部。

8月31日,他从一张国家级的报纸上读到一篇题为《常德盛和他的天堂村》的文章,不由得有些疑惑:一个曾经饱受血吸虫病危害的穷村庄,经过20几个年头的发展,竟像人间天堂一样,这是真的吗?老人有些将信将疑。

于是,这位赵老爷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单身一人踏上了千里长途。

前往蒋巷村寻访,定要看个究竟。

报纸上说,常德盛无论春夏秋冬都是6点30分准时上班。

今天,他就特地选了这个时间进村,想看看记者说的到底是真是假。

好家伙,常德盛果然已经准时上班了,正在村部开会呢!常德盛听说有位外地的老人前来拜访自己,立即赶到了会客室。

老人见常书记来了,站起身来,手上举着身份证,说:“常书记,我来者不善,是专门来挑骨头挑刺的!不过,经我初步观察,蒋巷村果真是名不虚传,确确实实是个天堂村!”当得知老人真实来意后,常德盛非常感动,便立即安排老人住进了村内的宾馆,并诚恳地说:“老人家,蒋巷村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常德盛的工作也肯定有许多不到之处。

您来了,正好到处走走,看看,听听。

不过有一条,凡是听到了什么批评我的话,一定得转告我啊!要不然我可对你有意见了!”老人笑着说:“你放心,我可不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

我要是听到了蒋巷村糊弄记者,记者又糊弄中国老百姓的事,就不会告诉你了,我得写文章告诉党中央,告你的御状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话一点也不错。

老人家仔细察看了蒋巷村的农田。

这里的农田四周围着圩堤,圩堤上又嵌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三个机泵房像三个田野的卫士,旱可抗,涝可排,时刻保证全村农田的丰收。

他还参观了当地的别墅花园村、公园、农民剧场、小学和展览室、老年之家以及各个村办厂。

最后,老人乐呵呵地对常德盛说:“不看不知道,看了心里笑。

常德盛精神

常德盛精神

学习常德盛精神谈体会常德盛,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一个村支书,40多年满怀激情,带着共同富裕的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常德盛书记“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思想和“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是使他孜孜以求的动力,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提出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创新发展新思路;着力打造出了蒋巷生态园,村民新家园、常盛工业园、村民蔬菜园和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把这个40多年前的蒋巷村,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血吸虫流行而且偏僻闭塞的苦地方,河沟坑洼、土地破碎,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到目前为止实现了“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公墓像陵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总体目标。

我们要学习实践的常德盛精神、蒋巷精神,其主要就是:一、要有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要不断文明进步,就必须艰苦创业。

蒋巷村的发展就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其创业实践,这是常德盛和蒋巷人民的实践结论。

常德盛1966年任蒋巷大队长时的蒋巷,是一个“小雨水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穷村,村民过的是“十年九涝一旱荒,半年瓜菜半年粮”的日子。

但常德盛和蒋巷人民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关键事在人为。

常德盛带领全村400个劳动力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筐,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战,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抬高了1米多,建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成为省农业先进单位。

在蒋巷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跨越的创业时期,常德盛在村是书记,出门是推销员,四处奔波,吃尽千辛万苦创业。

就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常德盛把产品推销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常盛”商标也被评为著名商标。

常德盛和蒋巷人民就是具备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精神才事业常盛。

二、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建设和谐宜人新农村的带头人--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盛集团董事长常德盛访谈录

建设和谐宜人新农村的带头人--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盛集团董事长常德盛访谈录

建设和谐宜人新农村的带头人--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盛集团董事长常德盛访谈录
江东;江晓;范达;沈建洪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 常德盛,1944年生于常熟市任阳镇马沙泾.1963年任蒋巷大队第10生产队会计,1966年入党,同年任蒋巷大队大队长.1973年至今任常熟市任阳镇蒋巷村党总支书记,1990年兼任任阳镇党委副书记、江苏常盛集团董长事.1997年任省政协委员.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2002年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多次当选省党代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常德盛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蒋巷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建设蒋巷、繁荣蒋巷为己任,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30年前血吸虫病流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逐步变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村.群众称他是"当代的焦裕禄,活着的孔繁森".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江东;江晓;范达;沈建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的执着探索——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的生动实践 [J], 储东涛;王智新
2.苏南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为例 [J], 王莉;苏勤;甘慧超
3.一个村书记的崇高情怀——记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J], 陈伟龄
4.扬起农村科学发展的风帆——访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J], 夏玉兰;陈伟龄
5.乡村振兴中基层劳动模范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以江苏蒋巷村常德盛为例[J], 徐志坚;宁致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常德盛

学习常德盛
常德盛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相较之下,当我们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乐不思蜀,他却在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开拓创新,他处处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他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学习常德盛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充满热情、激情,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争当一名优秀的服务员。
蒋巷村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东濒上海、南临昆山、西接苏州、北依常熟,处于苏嘉杭、沿江、苏州绕城等高速公路的环抱之中。3分钟可上高速公路,204国道、锡太一级公路交叉经过镇区,旅游交通条件十分便捷。全村186户,800多人,村辖面积约3平方公里。而从地理角度来讲我们华莺村也不逞多让,座落于苏州上海和浙江三地的交界处,南有318国道太浦河畔沿村横贯东西,西有苏同黎公路穿村贯南北,陆运和水运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辖3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65户、2724人。在相同的农村发展大政策下,天时因素也可以算是相同,唯一的差别也就只剩下人的因素。我们在看到他人他村优异表现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自身还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常德盛大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句赫赫有名的“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喊出了江南汉子的血性和霸气。他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个初入农村的年轻人。在他身上我要学的还有很多,首先要学会带着热亲投入农村工作中去。论工作激情自认输给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伯,我到村一年来主要工作便是协助主任完成村的多个创建工作,但觉得获得这些服务中心、卫生村和示范村等称号只是得到块奖牌,渐渐地情绪有些消极。现在看到蒋巷村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各级称号,我所完成的工作便相形见绌,自愧弗如。常老伯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是我要学习的。第二、要学会任劳任怨,扎根基层的务实作风。作为一个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最欠缺的便是农村工作经验和面对复杂难题的处理能力。我要向周围和常德盛一样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老前辈多了解“三农”,融入农村,学习常老前辈的奉献精神,做一个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其次是学习常德盛同志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下还能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学习他勇于突破敢于变革的勇气,学习他和谐增长的细心谨慎,学习他的“富而思进,永不止步”的理智沉稳。最后还要向他学习,学会做人。他的“三不原则” (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家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接班人;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让有些人不能理解,但正是原则两字,充分体现出了常书记在村民心中的高大形象,迷人的人格魅力,也正是有了这个才是当初能够团结全村,使全村村民支持和参加农村各项工作。

常德盛蒋巷天堂的领路人

常德盛蒋巷天堂的领路人

常德盛:蒋巷天堂的领路人作者:朱墨轩来源:《民生周刊》2011年第44期在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什么样的富有都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什么样的理解模式都有可能产生,但老百姓从内心流露出的幸福感和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实的。

今天,所有走进蒋巷村的人,都会惊叹这个“人间天堂”式的小村庄的美。

这美,有江南水乡的自然之美,有百姓从心窝里冒出的幸福之美,更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十月下旬,在色彩流转的江南水乡,记者见到了一个富裕、和谐、自由,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的征途上不断进步的村落——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在这个“我们蒋巷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的村子里,记者还见到了村民们口中带领他们过上“天堂般日子”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天堂之路10月19日上午,记者驱车从苏州市内出发,40多分钟后,到达常熟蒋巷村。

本以为会是在常书记的办公室与他见面采访,没想到先被村里接应的向导邀请坐上了一台旅游观光车,“常书记现在正在接待另一批从台湾高雄来村里考察的团,我先带您看看我们蒋巷的生态园吧。

”入园后,顺着一条可以走汽车也可走人的大道前行,记者眼前或是一汪碧波荡漾、芦苇与茭白镶嵌在岸边的湖面,或是一片黄金灿灿、稻香与果香扑鼻而来的林园,使得整个生态园映衬出江南水乡的风情。

路两边,是茂盛的树林和葡萄、枇杷等数十种果园,紧接着是一片种植了各种品类的蔬菜地,井田式的小块蔬菜地很规整。

“这些都是各家村民种的?总不会是现在还都自给自足吧?”面对记者的疑问,向导甜甜一笑,“村里早就将大米、面粉等主食免费供应给各家各户了,但村里一些年老者早已习惯了每日劳作,常书记说‘有了这样一片统一标准、花样各式的‘自留地’,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菜碟子里的花样,又能让他们在过上好日子后仍有机会通过种地劳作获得精神上的快意。

’”“我们蒋巷的生态园,都是常书记一手设计起来的,占地面积虽只有几百亩,但对于一个人口仅800多人的村子来说,不算小了。

漫步绕走一圈足有两三公里路程呢。

常熟市常德盛先进事迹[1]

常熟市常德盛先进事迹[1]

常熟市常德盛先进事迹常德盛是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44年来带领蒋巷村干部群众开拓创新,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幸福家园、文明新村。

‚他是一个时刻把群众疾苦装在心里的农村带头人,一个把百姓安居乐业当做自己人生最大幸福的农民贴心人,一个始终视百姓利益为农村最大发展实际的村党委书记。

‛大学生‚村官‛、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淞浦村党总支书记张伟红说。

作为蒋巷村的发展带头人,常德盛多年来放弃了许多该得的奖励、提成和股份,总价接近1亿元。

陈燕萍认为,常德盛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他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实惠,要的是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老百姓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何建明认为,常德盛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重要课题。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有利于群众的事情就干、不利于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干。

‛1000万我不能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原属任阳镇,现并到支塘镇),40年前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血吸虫流行、偏僻闭塞的苦地方,河沟坑洼、土地破碎,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

然而40年后,这里发生了惊天的变化,过去一切旧有的面貌已经荡然无存。

1998年,蒋巷首次成为‚亿元村‛,2001年,蒋巷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2003年,总产值超7亿元,预计今年蒋巷的社会总产值将突破10亿元大关。

村里还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园林式农民休闲娱乐区,农民剧场、老年之家、迎宾楼、小学、幼儿园、展览馆、图书馆、卫生室、广播电视室,造型别致,竞相争辉。

然而更为人所称道的却并不是这些‚无情‛的数字,而是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他让蒋巷村民住进了220平方米的农民别墅,而他自己却仍住在集体公寓;他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而他却只拿上级核定工资的零头;他把常盛集团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却拒绝了应得的1000万元股份。

昆委〔2010〕34号

昆委〔2010〕34号

决定昆委〔2010〕34号中共昆山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一直是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

他44年如一日,带领蒋巷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发展,致富一方,把蒋巷村从贫困乡村建设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

他是艰苦创业、创先争优的带头人,是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带头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是不懈追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头人。

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展示了基层干部的时代风采,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当前,我市已站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起点,进入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认真学习宣传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对于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带头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昆山特色价值观,大力弘扬“三创”精神,为增创科学发展领先优势、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习常德盛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

常德盛同志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定要让蒋巷人过上好日子”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蒋巷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常德盛同志那样,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全面理解和落实“发展为了什么”,始终以发展一方、致富百姓为己任,对群众满怀深情,与人民心心相连,永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多为老百姓干实事、谋福利,在改革开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富民、惠民、利民、安民的长效机制,努力让全市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常德盛爷爷

常德盛爷爷

常熟的任阳蒋巷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国知名村"。在这里,风景如画,到处都是花园别墅,有许多的大型工厂和农田,还有一座很大的十分现代化的小学——蒋巷村小学……这些无不显示出这个农村的繁荣富强,就如同一个小小的城镇一般。
然而,以前这里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贫困农村,一片贫瘠,坑坑洼洼的土地根本无法种田,地势十分低洼,传染病盛行,人们住得是破旧的小房子……改变这一切的就是被成为"当代的焦裕禄,活着的孔繁森"的蒋巷村的书记——常德盛爷爷。
常德盛爷爷不但为了村民日夜操劳,而且从来不收别人的礼品。一次,邻村孙浜村在插秧季节进交不起电费而面临断电的困境常德盛爷爷得知后,立刻叫人给孙浜村送去两万元交电费,为别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事后,孙浜村领导带来了一只羊腿送给常爷爷,可他却说:"给予邻村一点帮助是应该的。"然后又把羊腿退了回去。几年里,常爷爷为别人付出了许多,但去拒绝了别人送来的所有礼品,价值共有三万多元。
常德盛爷爷是蒋巷村的英雄,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留在蒋巷村民的心中。
在这几年里,常德盛爷爷一直在和群众一起铲平那坑坑洼洼的土地,把海拔提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他还与蒋巷村民一同建设蒋巷村,即使是带着病,他也会说:"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村搞起来!"就这样,让那原本荒凉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金色的田野,变成了一个个丰收的菜园,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房屋,llip;刚来这里的人,都会把这个现代化农村看做一个城市的。在生态园里,更显出这个农村的和谐之美:几只猕猴在假山上飞窜,一会儿爬上了山,一会儿有下来,就像一个毫无拘束的顽童;那里一只孔雀正在开屏,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那儿还有一群鸡在草丛里寻觅着食物……

【六年级】常德盛爷爷

【六年级】常德盛爷爷

【六年级】常德盛爷爷常德市某个小区里有一位八十岁高龄的盛爷爷,他是一位退休干部,也是一位爱心人士,为小区居民办了不少好事。

盛爷爷待人热情,容易和人相处。

在小区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他也能认识几乎每个人。

有时他会主动去拜访一些长时间没见的老朋友,或者为一些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和关心。

那些孤独寂寞老人对盛爷爷的到来非常感激。

盛爷爷退休前是工厂的一位技术骨干,他的专业知识很过硬。

他离开工厂要退休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技术储备收入门墩。

相反,他认为这些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所以他在小区里成立了一支“科技服务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无论是房屋维修、电器维修、家居装修还是各种实用技巧,只要盛爷爷会,他就愿意教。

盛爷爷也十分注重环保,他认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他在小区建立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志愿服务队”,号召小区里的居民采取环保措施,如垃圾分类、光伏发电、回收使用废弃物品等等。

他会亲自上门拜访居民,宣传环保知识,教大家如何保护环境。

在盛爷爷的带领下,小区环境更加整洁,绿化成了小区的一大特色。

盛爷爷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非常注重健康,他会每天早起锻炼,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他在小区里也发动了一支“健身小队”,引导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健身活动。

他还经常给居民讲解保健知识,让居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教他们如何劳逸结合,提高身体免疫力。

盛爷爷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他精神矍铄,非常健康。

他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充实,带给了小区居民很多正能量和榜样力量。

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小区居民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常德盛爷爷,是我们小区的一位非常崇高的人物。

向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同志学习

向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同志学习

向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同志学习常德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很受感动。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牢记党的宗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是不容易。

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胸怀远大理想,牢记党的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常德盛是我们的骄傲,常德盛精神是我们支塘镇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下定决心进一步学习身边典型,感受先进事迹,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将把常德盛精神引领到支塘镇各项建设和发展中。

他是我们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基层书记要是都像常德盛同志那样,农村就大有前途了。

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牢记党的宗旨,执政为民,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常德盛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我们应以常德盛书记为榜样,学习常德盛书记的无私情怀、热忱奉献,为李巷村民造福。

他的壮大村级经济、实事求是、科学协调的发展思路,那种敢拼敢闯的倔性格,对我们更是一种引导。

我们应随时重视身上肩负的使命,要像常德盛同志那样,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走富民强村之路,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村民谋福。

我们要像常德盛同志学习,学习他那样心中永远装着全村百姓,以共同富裕为己任,为集体事业呕心沥血,作为基层干部要服务基层的民营经济,鼓励更多的村民敢创业、创大业,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

要继续抓好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群众性助学、助老、助残、助贫活动。

要围绕建设“绿色、
生态、现代”城市的总目标,搞好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全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常德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陈丰村党总支)常德盛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总支书记,蒋巷村以前是个远近闻名的“野人村”、“光棍村”、“贫困村”,但在常德盛书记的带领下,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精神和“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经过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如今,蒋巷村一二三产并进,建成了“蒋巷生态园、常盛工业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

蒋巷村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苦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有别墅住,家家有汽车开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领头羊,成为全国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蒋巷村的巨大变化和常德盛的先进事迹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陈丰村党总支通过学习常德盛的先进事迹,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心得体会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我们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

44年前,22岁的新任蒋巷大队大队长常德盛面对着全县最落后的村庄,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的响亮宣言。

自此,他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掀起了治水改土的四大战役。

十年时间,蒋巷村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售粮状元。

为了壮大工业经济,创业之初,他四处奔波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发展项目,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40多年来,常德盛扎根农村,与蒋巷人一起吃苦、干事、创业,全身心投入到蒋巷村的发展事业上。

我们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心想基层、情系基层、服务基层,爱岗敬业,扑下身子,踏实工作,“做一件事情就要做成一件,做好一件”,努力做人民群众叫好的“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

二、我们要学习常德盛同志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

常德盛常说:“在我心中老百姓的事最大!村民们找我帮忙,肯定急得不得了,我一定要设身处地帮他们解决困难。

”日常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做的。

为村民垫钱建房,替患癌村民联系名医、垫付医疗费,关心照顾孤儿兄妹,挽救帮助失足青年……常德盛热心帮助村民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常德胜的事迹

常德胜的事迹

常德胜的事迹篇一:常熟市常德盛先进事迹[1]常熟市常德盛先进事迹常德盛是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44年来带领蒋巷村干部群众开拓创新,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幸福家园、文明新村。

?他是一个时刻把群众疾苦装在心里的农村带头人,一个把百姓安居乐业当做自己人生最大幸福的农民贴心人,一个始终视百姓利益为农村最大发展实际的村党委书记。

?大学生?村官?、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淞浦村党总支书记张伟红说。

作为蒋巷村的发展带头人,常德盛多年来放弃了许多该得的奖励、提成和股份,总价接近1亿元。

陈燕萍认为,常德盛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他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实惠,要的是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老百姓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何建明认为,常德盛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重要课题。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有利于群众的事情就干、不利于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干。

?1000万我不能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原属任阳镇,现并到支塘镇),40年前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血1吸虫流行、偏僻闭塞的苦地方,河沟坑洼、土地破碎,村民绝大多数住泥墙草房。

然而40年后,这里发生了惊天的变化,过去一切旧有的面貌已经荡然无存。

1998年,蒋巷首次成为?亿元村?,20XX年,蒋巷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20XX年,总产值超7亿元,预计今年蒋巷的社会总产值将突破10亿元大关。

村里还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园林式农民休闲娱乐区,农民剧场、老年之家、迎宾楼、小学、幼儿园、展览馆、图书馆、卫生室、广播电视室,造型别致,竞相争辉。

然而更为人所称道的却并不是这些?无情?的数字,而是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他让蒋巷村民住进了220平方米的农民别墅,而他自己却仍住在集体公寓;他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而他却只拿上级核定工资的零头;他把常盛集团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却拒绝了应得的1000万元股份。

《我是常熟人》演讲稿

《我是常熟人》演讲稿

《我是常熟人》演讲稿常熟常德盛在常熟,常德盛这个名字,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

在电视里或者当面见过常德盛的人不少,通过报章、杂志、书籍了解常德盛先进事迹的人也不在少数,通过广播、听过常德盛声音的人为数更多。

因为他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而且还是全国文明村——蒋巷村的党支部书记。

以他将近40年的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精神,终于在一个偏僻、贫困的“荒草窝飞出了金凤凰”,把蒋巷村建成了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他把亲手创办的村级企业江苏常盛集团建成了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江苏省先进企业。

常盛牌钢结构及新型建材产品成了省级名牌产品,常盛商标也成了江苏省著名商标。

从此,常德盛成了蒋巷村的代名词,常德盛的名字与常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你一旦与他零距离接触,你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宾至如归的热情,有一股使不完的干劲,有一种谦逊质朴的品格。

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告诉我,一路上我琢磨,一个拥有亿元资产的老总,一定是见人打哈的大佬,也是不容易接近的人物。

当我见到他的时候,大老远他就打招呼,一路快走,双手在身上擦一擦才伸出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很有力。

我说:您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书记,他憨厚地笑着,我是常德盛!简洁、朴实的一句话,没有虚伪,没有造作,瞬息之间,一位朴实无华的基层干部跃然端立在你的面前。

常德盛自加压力、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让人敬佩。

他说:我做工作是为蒋巷人民做,是自己去找来做,并不是为上级哪位领导做,更不是有意做给哪一级看的。

就说单一农业的年代,大种特种“革命稻”、“方向稻”,他却结合本村田多劳少,肥源不足等实际,潜心钻研稻麦双高产的技术,“二五得十”终于战胜了“三三得九”。

当大家热衷于三麦薄片深翻、精工细作的时候,他却率先发现推广了免耕油菜套播麦的种植模式,达到了省工省本保季节,又能保持土壤墒情肥力的目的。

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为稻麦种植地区闯出了一条新路。

化工厂利润丰厚,成了蒋巷村级经济主要来源的时候,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肥土壤,毅然让村里唯一的这棵“摇钱树”停产歇业;正当青砖黑瓦最吃香的时候,为了多留土地保住子孙饭碗田,他毫不犹豫让本村的工业“萌芽”熄火停窑。

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空产品服务板、泰柏板、金属波纹瓦、C型行条系列新型建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4行政处罚-工商局4.5税务评级4.6税务处罚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1产品抽查-工商局4.12欠税公告4.13环保处罚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常德胜的人格魅力

常德胜的人格魅力

甏 5 社 万, 活味 6看会 象 生百。 品
编辑. 拿ny 9 : … 宋洋I0ga @g 9 9
他 村 宜 轻 则轻 。 德盛 对 村 里 的生 活 设计 亲戚 安 排 过 工 作 , 没 有 专 车 , 里 常 0 修 还 有许 多 尊 重 人性 自由的 细节 , 虽 的一 辆 别 克轿 车 已开 了 1 多 年 , 过 如 村 几 粮 菜 供应 充 足 方便 . 还 是 给每 家 半 好 多 次 。 民有 事 都 能 用 。 家 改 制 但 分 自留地 。 为 吃用 , 为 满 足农 民 企业 的老 总实 在 看 不 过去 . 付 给 村 不 只 在







镩 枣洋《 9 9

皇@旦 i鼻 ) 9 a 9 !
嚣 鼗 麓

社㈦ 一_ l Ⅱ 万 象
进 入 新 世 纪 . 巷 村 工农 业 经 济 蒋 已具 规 模 . 德 盛 又创 造 性 提 出 了三 常 搞 常 德 盛 的 事迹 在 大江 南 北 传 颂 . 产 兴 村 的 发展 思 路 . 起 了生态 农 业 把 粮 常德 盛 的故 事 让 干部 群 众 动容 个 旅 游 。 蒋巷 变 成 了工 业 园 、 田 园 、 一 普 通 的 共 产 党 员 . 个 小 小 的 “ 品 蔬 果 园 、 一 七 居住 园 、 旅游 公 园 , 五 园 ” “ 交 芝麻 官 ”何 以受到人 们 如此 的尊 重和 错 的新 家 园 .
里 足 额 的 上 缴 款 之 外 ,又 共 同 出 资 1 0 元 .惟 一 的要 求 就 是 为 常 书 记 0万 配一 辆 新 车 。可 常德 盛没 买 新 车 , 而 是 将 那 笔 钱 作 为 村 股 份 合 作 社 的 收 益 分 给 了全 村 人 。 常德 盛对 自行 车 情 有 独 钟 . 说 . 车 方 便 , 低 碳 环 他 骑 既 保 . 锻炼 身 体 , 又 还贴 近 了乡 亲 。 德 常 轮美 奂 的江南乡 村 图画 . 弃疾 8 0 辛 0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德盛
常德盛,1944年7月生,江苏常熟人,1960年毕业于任阳农业中学。

1963年任蒋巷大队第10生产队会计,1966年5月入党,1966年9月至1973年8月任蒋巷大队大队长,1973年9月至今任常熟市蒋巷村党支部书记,
90年兼任任阳镇党委副书记、江苏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常德盛2002年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1990年、1996年省劳动模范,1991年、1996年省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省人大代表,1996年省党代会代表,1997年省政协委员,1998年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

同时,常德盛同志荣获苏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明星企业家、十佳新闻人物、勤政廉政好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荣获常熟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实干家、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共产党员等称号,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农民杰出的代表人物。

勇挑重担——常德盛同志在1965年挑起了建设蒋巷村的重任,当时,他年仅二十出头,常德盛同志有一个信念: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施,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蒋巷村当时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山恶水吸血成行的苦地方,人民都背井离乡,人丁稀少,当时的蒋巷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们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

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几十年后,他成就了他的伟大梦想。

蒋巷村建设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文明村。

清正廉洁——常德盛从不吃请,从不收礼。

一次,邻村孙浜村在插秧季节面临着断电的困境,常德盛得知后,立刻派人送去二万元交电费,又支援资金帮助孙浜村购置发电机。

孙浜村领导十分感激,送去一只羊腿,可常德盛却说:“对邻村给予一点帮助是应该的。

”随后又把羊腿退了回去。

几年来,常德盛先后退回价值五万多元的现金与礼品。

然而,他却扶贫救困,1998年抗洪救灾时,一次就捐了2万元。

兢兢业业——常德盛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

为了拯救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常德盛没日没夜地奔波着,身体累垮了,从不叫苦。

终于,极度的疲劳使他病倒了,当时体温已达39.5 度。

可他带病继续辛劳地工作着,后因支撑不住到医务室输液。

他忽然想起海门有一笔业务要谈,便又拔去针头奔赴海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