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郭德纲相声全集》读后感
《郭德纲相声全集》读后感郭德纲,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他的相声作品被誉为经典,深受观众喜爱。
我有幸阅读了《郭德纲相声全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郭德纲相声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在《郭德纲相声全集》中,我看到了郭德纲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他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创新,让我深刻体会到相声艺术的魅力所在。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通过相声作品,向观众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在《郭德纲相声全集》中,我看到了郭德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相声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郭德纲通过相声作品,向观众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在《郭德纲相声全集》中,我看到了郭德纲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我提升的不懈努力。
他的相声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我提升的不懈努力。
郭德纲通过相声作品,向观众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和深度,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在《郭德纲相声全集》中,我看到了郭德纲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时代的思考。
他的相声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时代的思考。
郭德纲通过相声作品,向观众展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观众感受到了社会的真实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郭德纲相声全集》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和深度,也让我对生活、艺术、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精神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信通过阅读《郭德纲相声全集》,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相声艺术的魅力和深度,也能够对生活、艺术、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声的观后感
相声的观后感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凭借其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相声在演艺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这次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相声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一段传统相声。
演员通过幽默的段子和夸张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笑声的世界。
他们通过夸夸其谈的方式描述了一位普通人在饭局上的经历,既透露出了人们对于虚荣心的追求,又揭示了一些人追求名利的可笑行为。
观众们在笑声中也在不自觉地反思,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着,是一段现代相声的表演。
相比传统相声,现代相声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事。
演员们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将众多社会问题化为笑料,引发观众的思考。
他们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问题的严肃性和深度。
例如,在演出中,他们调侃了社交媒体的盲从和浮躁,让人对自己对社交媒体的盲从有了反思。
相声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了深刻的社会观察,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现象,这正是相声独特的魅力所在。
此外,我还特别喜欢相声演员的表演技巧。
他们通过身段的灵活运用和语言的巧妙搭配,将一个个有趣的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的统一,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在一次的演出中,演员通过表演一位滑稽的老人和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孩的对话,让整个观众堂皇大笑。
他们灵活运用身体语言和语言表达,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诙谐化,从而更好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除此之外,相声的演员也面临着挑战。
相声的成功与否除了需要真正的才华,更需要与时俱进。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观众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相声演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变革,否则就会被观众遗忘。
一位成功的相声演员不仅需要有出色的表演技巧,更需要有一颗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时事的深度了解。
总的来说,相声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和夸张的手法,相声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相声表演读后感
相声表演读后感前儿个去看了一场相声表演,那可真是笑料百出,逗得我呀,肚子都快笑抽筋儿了。
一进那小园子,就感觉热热闹闹的。
台上那两位相声演员就跟活宝似的。
这相声啊,开场几句那是先把场子热起来,就像小火慢慢炖肉,香味儿一点点就出来了。
演员一张嘴,那叫一个字正腔圆,可又带着股子俏皮劲儿。
有个包袱我记得特清楚。
一位演员装成个近视眼,到处找眼镜,另一位就逗他,说眼镜在他脑袋上呢。
这近视眼还不信,在台上摸摸索索的,那动作夸张得很,就像个没头苍蝇乱转。
等他最后摸到眼镜在自己脑袋上的时候,那副恍然大悟又有点傻愣愣的表情,可把我们观众给乐坏了。
这就是相声的魅力,从生活里的小细节取材,稍微一加工,就变成了超级搞笑的段子。
而且啊,这相声演员之间的配合得是相当默契。
一个捧哏一个逗哏,就像两个齿轮,严丝合缝地转着。
逗哏的负责抖包袱,那嘴就跟机关枪似的,噼里啪啦说个不停,各种笑料往外蹦。
捧哏的呢,也不含糊,在关键时候接一句,就能把笑料再往上拱一拱。
就好比两个人打乒乓球,逗哏的发球,捧哏的回球还加个旋转,让球飞得更有意思。
听相声的时候啊,我还发现观众也是这表演的一部分。
演员时不时就和观众互动一下,观众的反应也能让表演更出彩。
要是观众笑得大声,演员就更来劲儿了,就像汽车加了油,跑得更快更欢实了。
有时候观众里有人搭茬儿,演员还能顺着这个茬儿继续往下说,就像变魔术似的,把这临时的情况也变成一个新的笑料。
看完这场相声表演,我就觉得啊,这相声就像生活里的调味剂。
现在大家生活压力都不小,整天忙忙碌碌的,就需要这么一场相声来放松放松。
它能把烦恼都给赶跑,让你在那一个多小时里就顾着笑了。
而且,这相声里还藏着不少人生道理呢,不是光逗乐那么简单。
那些段子背后,其实也是对生活百态的一种观察和思考,就像糖衣炮弹,先让你笑得开心,再让你品出点滋味儿来。
这相声啊,可真是个宝,以后有机会还得去看。
【参考文档】相声观后感-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相声观后感篇一:听相声有感星期六晚上,我们去听了相声。
这是东方卫报小记者团组织我们小记者和家长去观看的精彩的相声演出。
是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表演的,这是我第二次去听了。
今天,我们听到了张宇、钱麟、吕少明、吕承浩、刘亚伟、李义、倪明、夏文兰等等很多人的精彩表演,逗得全场捧腹大笑。
我最喜欢的是吕少明、吕承浩爷孙俩的表演,吕承浩的的报菜名口齿清脆、非常流利,嬴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在随后的小段子里,吕承浩唱《拍手歌》,爷爷吕少良配合做动作。
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啪、啪。
如果快乐你就拍拍脸,啪、啪。
拍拍手,啪、啪。
拍拍脸,啪、啪。
拍拍手,啪、啪。
拍屁股,啪、啪。
哈哈现场哄堂大笑。
你也能想得到的是什么原因吧。
中间,还有几个小段的山东快书表演,非常有教育意义。
讲了说不好普通话引起的笑话。
还有一个不认真学习的人,学了一就是一横道,二就是两横道。
于是他就想:那三就是三个横道了。
还真的对了,他就认为自已学会了。
结果,邻居让他给叫万百千的儿子写信,他就真的要写一万一千一百个横道了。
这个笑话教育我们,学习千万不能想当然。
会场里,不断发出阵阵的欢笑声,还有阵阵的掌声。
真是一个快乐的周末。
这次听相声我还是有些遗憾的。
上一次去听了一段单口相声斗法,这一次没有再接着听到后面的。
但是,下次,我还要来听。
篇二:相声《卖枕头》观后感相声《卖枕头》观后感相声:卖枕头,表演:高玉庆赵伟洲牛成志。
《卖枕头》这个相声不仅仅是个相声,让大家开怀一笑,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在揭发一些非法的诈骗的传销的手段,谨防人们的上当。
故事讲得是,高玉庆扮演的一个诈骗的传销人员向赵伟洲推销一个价格昂贵的普通枕头,期间牛成志扮演的另一个诈骗人员从中作托,最终把赵伟洲带入了骗局。
诈骗的手段很经典,诈骗人员先是套近乎,而后通过消费者自身的问题牵出产品,再通过免费的赠送方式给消费者,但是被消费者发现了他是不正规的传销的人员,不愿接受,就在这时,另一个托上场,想买这个枕头,但是卖方不卖给他,这期间托讲述了枕头的好处和珍贵,想让消费者先买下它再转手卖给自己,同时给消费者一定的报酬,消费者一看有赚头,就想先得到这个枕头,而这时诈骗人员以消费者不诚心为由,提出不免费赠送,但是另一个托又出了更高的价钱来买,使消费者下定了得到这个枕头的决心,最重要的部分来了,就在那个托要给消费者钱买这个枕头时,发现钱不够,就先交了部分定金然后去取钱了,这时那个诈骗人员有事离开了,而那个托取到钱后回来发现没有枕头就没有把钱交给消费者同时拿回了定金,又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暂时离开但马上就回来取枕头,要消费者务必把枕头留下,而就在托离开时那个诈骗人员回来了,也以有紧急事情为由必须要离开了,消费者一看,只得先通过自己的钱买下这个枕头,就在出高价买下后去找那个托时,发现托不见了,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而此时两个诈骗人员早已逃之夭夭了。
趣味相声读后感
趣味相声读后感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幽默风趣的对话和表演为主要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最近,我看了一部以趣味相声为题材的读物,让我对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这部读物以一位年轻相声演员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他的艰辛历程和不懈努力,向读者展示了相声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和魔力。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读物中,作者对相声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剖析,让我对相声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的体现。
通过阅读,我对相声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读物中,作者对相声演员的日常训练和表演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我对相声演员这一职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声演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技艺,更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相声演员这一职业的不易和辛苦,也更加敬佩和欣赏这些默默奉献的艺术工作者。
通过阅读这部以趣味相声为题材的读物,我对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喜爱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的体现。
相声艺术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和体验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之中。
相声表演观后感
相声表演观后感我有幸去观看了一场相声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幽默风趣的对话方式,展现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和幽默风格。
整个表演过程中,相声演员用干净精彩的表演方式,将普通的生活场景变得有趣有味。
观看相声表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欢乐和放松。
在舞台上,相声演员们用准确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动作,展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单纯的对话演出,还有很多动作和表情的辅助,让观众们不断地被逗乐。
整个表演过程中,笑声从观众席传出,让人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的空气。
相声表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声演员们在台上展现出了高超的口才和表演能力。
他们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通过精确的措辞和夸张的动作,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和情感。
他们的演出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一种表达。
相声演员的表演水平和艺术才华,令我深感佩服。
观看相声表演还能够让人收获到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声作为一种喜剧形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逗乐,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相声演员们通过幽默的对白,揭示出一些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弱点。
他们以妙语连珠的方式,点出我们身边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和思索。
通过这场相声表演,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相声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相声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式。
我想,只有当我们把这种古老而又富有智慧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相声。
相声演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让观众们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是相声表演最大的魅力所在。
总之,这场相声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相声表演,我领略到了相声的魅力和艺术之美,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声表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我们能够一直保持对相声的热爱和关注,让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观看相声一百年后,我深感中国相声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相声以其幽默诙谐、讽刺时弊、寓教于乐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相声起源于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一人说事”,到后来的“双簧”,再到现在的“群口相声”,相声不断发展和创新,形式越
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相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对社会现象、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和讽刺。
同时,相声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相声一百年中,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他们的表演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
他们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观看相声一百年,我不仅了解了相声的历史和发展,也感受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相声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讽刺时弊、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声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启示。
2024年《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2024年《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中国相声一百年》是一部展示中国相声发展历程的重要纪录片。
通过对中国相声百年历史的梳理和回顾,该片向观众展示了相声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观众,我深感这部纪录片的震撼和感动,下面我将用____字为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感。
通过影片中的大量珍贵档案资料和历史图片,我得以一窥百年相声的演变和发展。
从魏文亮、马连良、侯耀文等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到郭德纲、岳云鹏等当代相声大师,我看到了相声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风采。
这些资料和图片不仅让我了解到相声的历史渊源,更让我感受到了相声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相声一百年》向我展示了相声的独特魅力。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其幽默机智、言辞婉转、情景逼真等特点深得观众喜爱。
纪录片中的许多经典段子和精彩演出,让我频频捧腹大笑。
同时,相声艺术家们那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口技,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言辞和动作,创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使观众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沉浸在一个富有情节和趣味的故事中。
相声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明快和善于抓住人们的笑点,让人在快乐的同时也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不仅如此,《中国相声一百年》还让我认识到相声表演不仅是喜剧的舞台,更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在相声的嬉笑怒骂之间,藏着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洞察。
相声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讽刺,让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触动。
片中许多经典段子和表演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社会不公、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问题的关切和思索。
相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方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让人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面对生活与社会的困惑与挑战。
最后,《中国相声一百年》给我带来了对相声艺术家们的敬佩和赞叹。
纪录片中介绍了许多相声界的传奇人物,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相声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更以他们深厚的内涵和高尚的艺术追求,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精神榜样。
《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700字
《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700字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国相声一百年》观后感爱听相声的小熊钢蛋们bot今天我们观看了纪录片《中国相声一百年》,了解到相声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其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感触颇深。
壹笑满京华,艺贯百年。
相声艺术在传播范围的广度,与传承时间的长久上都是传统曲艺中的佼佼者。
纪录片中,我们了解到相声的起源,发展中的曲折与辉煌,也感悟到了当今相声艺术何去何从的思索。
贰相声起源于市井坊间,因其轻松幽默引入发笑而逐渐流行。
从晚清时期真正产生开始,相声始终是传统曲艺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相比于京剧昆曲更加亲切轻松,相较于变脸耍牙等技艺又更加丰富有趣,相声以其雅俗共赏的魅力从坊间走向舞台。
民国时期,相声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着,老辈相声演员们用他们对这门艺术的热情坚守着自己的行业。
到了新中国成立,国家为相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相声行业如乘上时代的风浪蓬勃发展,优秀的相声演员们被大家所熟知,相声艺术深入人心。
叁在经历了探索道路上的曲折后,改革开放再一次让相声艺术迎来春风。
随着电视的普及,相声开始从剧场走向银屏。
一时间,相声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解闷优选,“相声热”应运而出。
经典的优秀相声段子耳熟能详,老一辈相声演员的形象也妙趣横生,这里我们看到了相声的辉煌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进入民众的生活,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成为主导,相声的地位受到着威胁。
但是,相声并没有因此而衰败。
在一代代相声人的传承与创新下,相声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身长袍一张桌,始终在春晚的舞台上有着一席之地。
看到这里,我们想到现在的知名相声演员们、德云女孩与粉丝们,无一例外都是相声生命力与传承不衰的见证。
纪录片娓娓道来,又深刻恢宏引人深思,向我们讲述着相声艺术的古与今、来与往。
“它练达世事,它洞悉人情,它嬉笑怒骂,代言民众心声。
”相声历经百年沧桑,七代传承,有着风雨和泥泞,也曾繁茂,也曾凋零,兼收并蓄,开拓创新,几度春秋至今日,厚积薄发必大成。
关于相声的心得体会800
关于相声的心得体会800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我个人从小就对相声情有独钟,通过观看相声表演和听取专家的讲解,我对相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相声作为一种喜剧形式,旨在引起观众的笑声。
相声表演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夸大和调侃,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这种让人发笑的机智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可以释放压力,在笑声中舒缓身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相声在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口才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相声演员需要具备出色的嘴巴功夫和灵活的口才,能够灵活运用言语和语调来构建各种搞笑的情节。
相声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要求演员精确地把握,并能够在高速的说唱中清晰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相声演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处理和运用,以及身体语态的表现,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让观众感到愉快和愉悦。
相声还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智慧和文化素养。
相声中常常会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各种知识点,演员需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对时事的敏感度,才能够在表演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相声创作流派众多,从传统的评书到新派的小品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相声背后都需要相声演员具备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声的魅力还体现在其独有的文化熏陶和身份认同方面。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相声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观看相声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通过欣赏相声演员的才华和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让观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提升。
最后,相声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相声的创作和演出是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人性等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相声中经常有对社会现象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索,通过幽默而又不失深度的表达方式,善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相声所凝聚的智慧和感悟,不仅仅是为了博取欢笑,更是为了传递一种对人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声溯源》读书笔记300字
感谢阅读与下载,仅供参考!
《相声溯源》读书笔记300字
相声是什么?
现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相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其实,相声是在我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笑声可以说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发展在新时代。
一、相声是嘴的艺术
相声有四门基本功是说、学、逗、唱。
这四门功课都与嘴巴功夫有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说和逗。
所谓说,是相声表演的基础工具,确定了相声是一种语言形式。
是相声演员与观众交流的主要工具。
所谓逗,就是就是各种让人逗笑的技巧,行话叫做抖包袱。
是相声区别于评书、唱歌的主要风格。
二、相声是乐的艺术
乐是相声的武器,也是相声希望达到的性格。
没有了乐,就没有了相声。
作者:昙花一现
1。
相声讲座观后感
相声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一场相声讲座,这可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呢!刚进讲座现场的时候,就感觉氛围特别的热闹。
来听讲座的人啊,那是形形色色,老的少的都有。
我心里就想呢,相声这门艺术还真是有魅力,能把这么多人聚到一块儿。
讲座开始后,那主讲人一上台,就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他讲起相声的历史来,那是滔滔不绝。
从相声的起源,到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我本来对相声的历史也就知道个大概,听他这么一讲啊,就感觉自己以前知道的那点东西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我当时就在想,这相声背后的门道可真多啊!他还讲到相声的表演技巧。
说什么抖包袱啊,那可是有讲究的。
要出其不意,还得符合逻辑。
我听着就觉得,这和写作文还真有点像呢,你得有铺垫,最后才能来个大反转,把人逗笑。
不过呢,我又想这可比写作文难多了,你得现场就把观众逗乐,那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呀!在讲座中间,还有一些互动环节。
有个小伙子上去模仿相声演员的表演,虽然有点青涩,但那股认真劲儿可真让人觉得可爱。
下面的观众也都特别给面子,一个劲儿地鼓掌加油。
我就觉得,不管演得咋样,大家来这儿就是图个乐呵,也是对相声这门艺术的热爱。
讲着讲着,主讲人还说起了一些著名的相声演员的故事。
那些故事啊,可真是有趣。
有的相声演员为了一个包袱,能琢磨好几天呢。
我当时就特别佩服他们,做什么事儿就得有这种认真执着的劲儿。
这时候我就想啊,我在自己的生活里要是也能这么认真,那肯定能把好多事儿都干得更好。
听完这个讲座,我真是感触良多啊!相声这门艺术啊,看起来就是两个人在台上说说笑笑,但其实背后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表演技巧还有演员的心血。
我就寻思着,以前我听相声就光图一乐,现在可不一样了,再听相声的时候,肯定能听出更多的门道来。
你要是也对相声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去听听类似的讲座或者多听听相声!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呢?。
相声知识指南阅读感想
相声知识指南阅读感想相声,这门传统的艺术,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当我翻开这本相声知识指南,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欢乐和智慧的奇妙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相声技巧,让我眼前一亮。
就比如说“说学逗唱”,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门道。
说,得说得溜,说得有趣,像那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一阵响,还得让人爱听;学,学啥像啥,学个鸟叫都能以假乱真,学个人物那更是活灵活现;逗,逗得你捧腹大笑,把你心里的忧愁都给赶跑;唱,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
这不就跟咱做饭一样吗?食材、火候、调料,样样都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再说说相声里的包袱,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一个好的包袱,就像埋在地里的宝藏,得慢慢挖,慢慢找,等到时机成熟,“砰”的一声炸开,让你笑得前仰后合。
这就好比捉迷藏,藏得巧妙,找得惊喜。
而且包袱还得有新意,总不能老是那一套,不然就像天天吃同一道菜,再好吃也会腻。
还有相声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明白啥意思,这得多深的功夫啊!这不就跟赛场上的双打运动员似的,配合不好,那准得输。
这本指南让我深深感受到,相声可不是简单的耍嘴皮子,那是一门大学问。
它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既要能逗乐观众,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这就好比建房子,根基要稳,装饰要美,住起来才舒服。
相声这门艺术,经历了风风雨雨,能传承到今天,多不容易啊!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别等到以后,想听都听不到正宗的相声了,那得多遗憾!咱们得让这传统的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永远芬芳!总之,这本相声知识指南让我对相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热爱。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相声世界探索的道路。
相声讲座观后感
相声讲座观后感
前几天去听了一场相声讲座,这可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呢!
刚进讲座的场地,就感觉那种传统艺术的氛围扑面而来。
我心里就想啊,这肯定是一场充满趣味和学问的讲座。
讲座开始后,那些相声演员和专家们分享着相声的历史、技巧还有各种有趣的段子背后的故事。
我在台下听着,一会儿被逗得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忍不住惊叹,原来相声里有这么多门道啊!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包袱,从构思到抖出来,中间得经过好多精心的设计。
这让我对相声演员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他们在台上讲着,还时不时示范一下。
那表情、那动作,真是活灵活现的。
我就琢磨着,这相声艺术啊,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好的。
得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得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不过呢,我也发现一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啊,好像对相声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在讲座现场,我看大部分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这让我有点小失落。
相声这么有趣的艺术形式,怎么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呢?是宣传不到位呢,还是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把相声给挤到一边去了呢?
听完这场讲座,我真是感触良多啊!我觉得相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就黯淡下去了。
我们得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相声。
你看了这样的相声讲座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去感受一下相声的魅力,可有意思了呢!。
相声课后总结范文
相声课后总结范文近期,我参加了一门关于相声的课程,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相声,我不仅了解了相声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还深入了解了相声表演技巧和创作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首先,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相声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滑稽搞笑的表演形式,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相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传递智慧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其次,相声表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我学到的第一点是要有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声演员通常使用夸张的口音和节奏来讲述故事或者对话,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相声演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演技巧,通过动作、表情和姿态来增强观众的互动感。
最后,相声演员还需要具备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和音调,以便观众听得清楚。
相声的创作方法也是我在课程中学到的重要内容。
相声创作注重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将普通的场景和事件变得有趣而引人入胜。
相声中的对白和情节需要有一定的起伏和冲突,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相声中还要运用比喻、夸张和讽刺等修辞手法,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学习相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通过欣赏和分析各种相声作品,逐渐培养了对相声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我也明白了相声不仅需要技巧和创作方法,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的学习态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磨砺,才能在相声表演中做到游刃有余。
此外,相声还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启发。
相声的幽默和机智常常令我捧腹大笑,给我带来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同时,相声中的智慧和见解也让我深感思考。
通过相声,我学到了如何观察和思考生活,如何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察。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相声是一门深受中国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学习相声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让我掌握了相声表演技巧和创作方法。
倪锺之新著《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倪锺之新著《中国相声史》读后感作者:耿瑛来源:《曲艺》2015年第07期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
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
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
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
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
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
古代篇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
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
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
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
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
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
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
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
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
参加相声活动感想
参加相声活动感想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达的载体。
作为一名普通的参与者,我有幸能够参加相声活动,与其他相声爱好者一起感受到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首先,我要感谢这次活动给我带来的机会。
相声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和精进的艺术形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很难得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有机会站在舞台上,向观众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和对相声艺术的热爱。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肯定。
其次,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相声艺术。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对相声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一些电视节目或者网络视频,但是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相声的魅力。
通过观摩其他参赛者的表演,我不仅对相声的技巧和功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深刻体会到了相声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另外,参加相声活动也让我结识了很多同样热爱相声的朋友。
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其他参赛者、观众都有了很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我们分享了对相声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这种交流和沟通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觉得这次活动是值得参加和回味的。
最后,参加相声活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相声艺术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和磨砺的艺术形式,需要表演者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在以后的表演中展现出更高水平的表演功底和更丰富的艺术内涵。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演,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相声艺术,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参加这次相声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相声艺术的魅力,让我结识了很多同样热爱相声的朋友,更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热爱和追求。
相声观后感600
相声观后感600许多人认为相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曲艺形式,相声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最近,我有机会观看了一场相声表演,并产生了一些深刻的观后感。
这个相声表演是在一个小型剧场里举行的,观众座位相对较少,但气氛热烈。
演出开始前,舞台上摆放着几个小道具,以及演员们用于表演的音响设备。
片刻后,两位相声演员上场,观众们立刻沸腾起来。
整个演出以对话和相声段子作为主要形式,演员们交替进行讲述和表演,以幽默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各种笑料和笑点。
他们通过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瞬间让观众捧腹大笑。
幽默和机智的对话使得整个演出充满了活力和趣味。
演员们娴熟地操控节奏,将观众带入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情境中。
演出中,我特别留意到演员们的语言技巧和表演力量。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有趣和幽默的,还展现出深刻的人生智慧。
他们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凝练成了短短几句话。
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共鸣。
此外,相声演员们的身体语言也非常重要。
通过丰富的动作和表情,演员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们用眼神的交流、肢体的协调和动作的灵活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他们所创造的世界。
观众们能够通过这些精妙的身体语言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相声表演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相声表演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的才艺和专注力。
他们不仅要具备出色的语言技巧和表演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底蕴。
他们需要懂得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在相声表演中穿插各种幽默的引用和比喻。
此外,他们需要对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创造出有深度和内涵的相声段子。
观看这个相声表演让我深刻认识到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相声不仅仅是为了逗乐观众,而是通过幽默和智慧传达人生的哲理和社会的现实。
相声演员们通过他们的才艺和专注力,把观众带入一个个世界,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思考中欢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耿瑛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
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
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
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
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
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
古代篇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
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
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
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
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
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
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
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
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
作者没有照抄他书,把张三禄硬列为相声第一代艺人。
对于朱绍文及其传人,因为有艺人师承谱可证,因此书中的记述也很详细。
在《“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一节中,作者通过艺人的口述资料和有关文章,作了进一步分析。
认为清代光绪年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艺人处境艰难。
北京相声遭禁演后,客观上也促使了北京相声艺人到外地献艺求生。
从而使相声艺术走向各地,扩大了这个北京曲种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
在第十章第一节《相声向外地传播》中,作者根据有关文献,论述了相声在天津、沈阳的实况。
对于相声在河南、山东、江苏、湖北、上海等地的传播,虽然仅是一笔代过,但是也足以说明清末民初相声艺术的传播很广。
第二节《“相声八德”及其同辈艺人》,第三节《“清门相声”的流传》,第四节《两代“云里飞”演唱的滑稽京剧》中,记述的全是清末民初的一些著名相声艺人。
这里,我仅说说“清门相声”和“滑稽京剧”。
“清门相声”是指八旗子弟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相声,与其相对的则是艺人系统传承的“浑门相声”。
“清门相声”自从阿彦涛收徒起,“清门”与“浑门”两派相声便开始融合。
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八旗子弟的钱粮停发,迫使一些票友下海从艺。
作者根据现有史料,为民国后的“清门相声”著名演员华子元、谭伯如、陈子贞、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六人都作了小传,列举了他们常演出的曲目,其中有人还留下了唱片,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相声的珍贵资料。
在上述这些“清门相声”中,有人曾是京剧票友,熟悉戏曲,因此才能编演出腿子活《捉放曹》和反映戏迷生活的《戏迷闹学》《戏迷卖切糕》等相声。
又因为“清门相声”演员多比“浑门相声”演员的文化水平高,才能编演出《夸住宅》《开粥厂》《八扇屏》等曲目。
因此,“清门相声”对于提高作品的文学性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滑稽京剧,又名滑稽二黄。
作者引用了北京相声名家白全福先生的《回忆录》,有详细记述。
侯宝林、白全福等相声名家都是先学唱滑稽京剧、后改行说相声而名扬全国的。
我想,侯宝林曾演的曲目,正唱逼真,歪唱可笑,这与他当年唱过滑稽京剧下过功夫是分不开的。
现代篇《现代篇》中包括了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
在第十一章中,分节记选了《“冯家门”相声在东北的流传》《“马派相声”的形成》《张杰尧从南方回到北京》和《一代名家张寿臣》。
这些著名相声演员,都是民国时期各地的代表艺人。
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女相声”演员的兴起》,提到了来小如、德淑珍、苗喜珍、冯洪飞等鲜为人知的早期女艺人。
在《相声著作的出版》中,记述了张笑侠的《相声集》(第一辑),此书中的《相声总论》一文,是一篇研究相声艺术的重要文章。
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是曲艺民俗专著,书中有许多评书和相声史料。
张履谦的《民众娱乐调查》书中有《相声》一章,记述了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声艺术及主要艺人。
这些民国年间的图书,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作家老舍与艺人欧少久合作的“抗战相声”和在华北沦陷区天津市常宝堃与常氏相声。
在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曲艺活动中,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和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都有公认的佳作传世,而相声却很少,在当时影响也不大,这也反映了解放区曲坛的实情。
在第十四章第五节《“俗文学”研究中的相声》,谈到了1938年出版的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一书。
此书把俗文学分为五类,其中的讲唱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曲艺。
郑所记述的历代讲唱文学,包括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宝卷,清代的弹词、鼓词与子弟书等等,却没有提到相声。
这是因为相声曲目多是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本可查,因此研究相声者也很少。
1946年出版的杨荫深著《中国俗文学概论》中,设有相声专章,并有《相声起源》《相声与双簧》等节。
此外,只有散见于报刊上涉及相声的短文,数量也不多。
不过,当时的俗文学家们,开始重视讲唱文学,并有人注意到相声,这也算相声研究中一个可喜的开头。
当代篇在《当代篇》中,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曲折发展之路。
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分别写了“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新世纪”四个阶段的相声状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4月“文革”前夕,相声艺术几上几下,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建国之初,从旧社会过来的曲艺老艺人都欢欣鼓舞,其中鼓曲艺人编演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新人新事的大量新曲书;评书艺人也根据《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著名长篇小说改编过一些新评书,还有的艺人根据“二五长征”等党史上的真事,创作过短篇评书。
可是,相声艺人却遇到了难题,不知道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如何才能为人民服务。
1950年,“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在老舍等人的帮助下,把传统相声《菜单子》改成《维生素》,把《文章会》改成《假博士》,都是试探性的改编作品。
演出后,观众认可,也使艺人对改进相声有了信心。
天津艺人常宝堃创作的《新灯谜》更是歌颂新社会的佳作。
建国初期,业余作者创作的《夜行记》《打百分》等一批新相声,经过专业演员演出后,深受观众欢迎。
其中作家何迟创作、马三立首演的相声《买猴儿》影响最大,各地艺人争相演出,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作品塑造了“马大哈”这个艺术典型。
可是这篇相声也引起了一场争论。
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理论刊物《文艺报》也对相声《买猴儿》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人叫好,有人反对,这在相声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可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却把何迟打成了“右派分子”,就连首演者马三立也在劫难逃,被迫离开舞台多年。
本来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后,强调了“双百”方针,文艺界很活跃,新相声也很多。
可是在1957年“反右”之后,作者们都不敢写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相声了。
正因如此,在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相声节目只有《社会主义好》《天上与人间》《水兵破迷信》《别泄气》等歌颂相声。
其中有的作品,是歌颂“大跃进”中的“敢想敢干”精神的,甚至是美化浮夸风的。
虽然在1958年年末,党中央就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可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又大搞“反右倾”,再次强调“阶级斗争”,相声创作又进入了低谷。
在建国十周年时,只有相声《昨天》是通过一个人的奇特经历,描写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不愧为相声佳作。
直到1962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开始“反左”,文艺界反响很大,不仅小说、戏剧出现了一批佳作,相声也产生了马季编演的《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等新节目。
而在1963年和1964年,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后,文艺界,尤其相声界,又一次遇到了难关。
作者对于这段历史作了如实记述。
《“文革”中的相声》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相声的真实情况。
文革十年在曲艺界经过了“受高压、强挣扎、被利用”的三个阶段。
文革初期,许多相声名家,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受到批斗。
全国各地的曲艺团队一度解体,相声在文艺舞台上一度消失。
1971年林彪一伙垮台后,部分曲艺团队恢复,有的相声名家也归队,重新登台。
1972年马季的《友谊颂》等新相声在电台播出后,受到广大听众欢迎。
“倪本”中还提到1972年天津的相声《挖宝》,作者没有细说,我补充几句。
这篇写猪身上有百宝的相声,不仅运用了传统相声“子母哏”和“贯口”等艺术手法,而且冲破了当时“四人帮”大力推行“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是当时难得的佳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艺大解放。
相声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揭露四人帮的节目。
如1977年出现了《舞台风雷》《特殊生活》等相声,让观众们非常开心。
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曲艺调演中,出现了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的相声《假大空》,大受好评,“假大空”被人称作是继“马大哈”之后又一个反面人物艺术典型。
此外,还有姜昆、李文华表演的反思相声《如此照相》,影响很大。
为了繁荣相声创作,1984年举办的全国相声评比中,又有一批新相声获奖,后来的两届中国相声节,都产生过许多优秀作品。
自从1982年在中央电视台首届春晚出现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吃面条》后,年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必有小品与相声的竞争。
在有些小品中,运用了相声的表现手法,有些相声演员也改演小品,一直坚持演相声者,不仅有马季、姜昆等相声名家,还有来自湖南的奇志、大兵等一代新人。
新世纪以来,相声回归剧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京津等地的小剧场相声很火爆,但是小剧场相声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在经济大潮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早已停演的荤口相声又搬回舞台,还把上流传的荤笑话改编成相声,因此,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批评。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不仅论述了祖国大陆的相声,而且还论述了宝岛台湾的相声和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也记述了一些少数民族相声及与相声相似的曲种,如藏族中的藏语相声,蒙古族的笑嗑亚热,朝鲜族的漫谈、才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