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实验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学时学分:总学时13 总学分0.5 实验学时13 实验学分0.5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或二年级一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先修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是《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际上包含三部分内容: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对应这三个子学科分别有三部分实践性课程:气象观测、天气分析和气候分析与考察。
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和方法;天气分析的基本要求是结合天气图等工具进行实时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考察则要求结合气候资料和实地考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掌握其基本气候特征。
气象学和相应的气象观测是整门课程的基础;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天气学、气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性内容则更加趋重于实际应用。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本大纲确定本实习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下:以气象观测作为重点实习内容;天气分析结合课程教学学会简单的外推分析;学会简单的气候资料分析整理方法。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观测方法,通过实际观测巩固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气象和气候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经过实习训练以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切实掌握气象观测仪器的观测原理。
2.了解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仪器进行基本的气象观测。
3.学会简单的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4.巩固和加深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适用的专业地理科学(师范)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四、主要仪器设备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最高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双金属温度计、毛发湿度表、通风干湿表、毛发湿度计、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海拔表、电接风向风速仪、便携式风向风速仪、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计、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雨量器专用量杯、蒸发器、《气象常用表》、自动气象观测站等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验方式主要为仪器操作、观看幻灯片和分析测试,对气象和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n11091160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学时:54 (理论36 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考试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云轩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陈家豪主编,《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气象学是植物生产类及资源环境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他是研究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任务有1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其目的在于研究和分析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植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为学好专业课达下一定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讲授中应注意要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第二节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背景知识和总体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以后各章节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气象及气象学的意义、气象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二章:地球大气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第二节大气的垂直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地球大气的主要物理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组成、铅直结构、质量分布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三章:辐射1.基本内容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辐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计算地面辐射差额的意义和变化规律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温度1.基本内容第一节热量收支第二节地面和工作的温度第三节水体温度第四节空气的温度2.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这些定义的内容3.教学重点难点土温、水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机器形成的物理基础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1.基本内容第一节空气温度第二节蒸发第三节凝结与凝结物第四节降水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及返回地面的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温度特征量的意义、表达式及相互换的关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农田蒸散的影响因素;大气中降水的形成过程;人工降水的原理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六章:气压和风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压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第三节风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知道气压的概念、单位以及作用于空气的力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场机器表示方法;作用于空气的力产生的原因、表达式及性质;大气层中的风与风压定律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七章:大气环流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第二节大气浮动中心第三节季风与地方性风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季风和地方性风的成因机器性质3.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风带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八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1.基本内容第一节天气系统第二节天气过程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2.教学基本要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高空天气系统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寒潮、大型降水过程、台风、对流性天气过程、天气特点和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九章: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候和气候系统第二节气候形成的因素第三节世界气候及其分类第四节中国气候2.教学基本要求气候的概念;气候带与气候型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因素;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章:气候灾害及其防御1.基本内容第一节干旱第二节洪涝灾害与湿害第三节风害第四节其他灾害2.教学基本要求干旱类型和干旱指标3.教学重点难点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一章:小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小气候的形成的基本原理2.教学基本要求小气候的概念和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小气候的主要特点;小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二章:植物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果树植物第二节蔬菜植物第三节花卉植物2.教学基本要求植物生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第十三章:设施农业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效益第二节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第三节设施环境中气象要素的调控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要了解中国设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3.教学重点难点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课内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编制人:李勇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
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③了解描述大气性状的物理量。
教学内容:1.1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1.2 气候系统概述1.3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辐射的概念、基本定律;掌握太阳辐射的相关特征、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掌握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表示、特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③掌握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球概论总学时:51 学分:3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9开课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大纲执笔人:查良松大纲编写时间:2004年2月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学院长审定: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系统地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现象、过程和成因,除了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密切关系;大气中发生的很多现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相关。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气象、气候观测、资料整理的技能,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在教学设计上,该课程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任务是:⑴通过实践,了解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记叙大气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它们的特性。
⑵根据所发现的规律,了解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途径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⑶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过程的物理规律性。
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成因。
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机制分析。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三、本文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该课程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基础和学好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学分:2总学时:45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水资源大纲执笔人:张桂芹大纲审定人:赵星明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气象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本技术训练课程。
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之后的第四学期,内容上注意与该学科的结合,并注意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气象知识,使学生对大气的热量、大气中的水分及大气的运动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气系统及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大致的认识。
由于本课程内容繁多,与水文学、水文计算等结合紧密,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实验技能方面:通过实验课学习,让学生学会风、气压、降雨量、温度等基本的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引论(4学时)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大气现象及本质;地球上的气候发展简史: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和发展时期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第三节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空气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本章重点、难点:空气状态方程思考题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2、候系统的组成部分3、湿度的表示方法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8学时)第一节:太阳辐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的有效辐射;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温度的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大气稳定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重点、难点:1、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2、地面有效辐射3、大气稳定度4、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思考题:1、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2、什么是地面的有效辐射3、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4、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及判定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8学时)第一节蒸发和凝结水相变化;饱和水气压;影响蒸发的因素;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水气凝结的条件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地面的水汽凝结物;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条件:空气达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空气中有凝结核;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云第三节降水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雨和雪的形成;各类云的降水特点;人工影响云雨;降水分布特点难点、重点:1、水气凝结的条件2、云滴增长为雨滴的过程思考题:1、影响饱和蒸汽压的因素2、比较霜和露的区别和联系3、雾的种类、形成条件和特征4、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5、简述云滴增长为雨滴的过程第四章大气的运动(8学时)第一节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压高方程,静力学方程;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第二节气压场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高压,低压,槽,脊。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6603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学1、2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实验。
课程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较多的图表、公式、权威最新数据阐明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a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radiation, atmospheric motio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limate, weather system, the weather process, climatic formation factor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modern atmospheric science achievements, using more charts, formulas and the latest authority data, illustrat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urse omitted the complicated formula derivation, highlighted the basic theorem,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ormula, and described the most remarkabl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探讨辐射基本知识、大气热能和温度、大气动力学基础、水汽凝结物与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
绪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其它分支科学之间有何联系;2、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特别注意对流层的特征、大气上界的确定方法);3、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4、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辐射三定律的应用;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4、干、湿绝热直减率和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的区别;5、大气稳定度判断的基本方法;6、气温日、年变化规律;7、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特点;8、各种逆温的形成。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影响饱和水气压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3、霜与霜冻的区别;4、云、雾的形成条件和分类;5、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6、各类云产生的降水的特点。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1、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2、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与地形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3、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4、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有何不同;5、三圈环流的基本形式、南北半球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五章天气系统1、气团形成与变性之间的联系;2、我国为何不是气团形成的源地,影响我国天气的气团类型;3、锋的特征的表现;4、阻塞高压、切变线、冷性反气旋与我国天气;5、西太平洋活动规律与我国天气;6、台风的形成、结构与天气。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大气环流和杨柳对气候系统中热量的重新分配所起的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过程与原因;3、季风概念、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亚洲南部季风之比较;4、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之比较;5、举例说明冰雪覆盖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柯本是如何对气候分类的;2、气候分类法评议;3、利用各种图、表判断气候型(掌握方法、判据)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迁的事实;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城市小气候的形成与特征。
《气象学与候》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大气圈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获得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科学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产生的能量来源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分析大气运动基本过程的系统科学认识。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具备初步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和伴随的天气,具备在中学地理开展相关科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气候分类的方法,熟悉各种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分布与影响,形成气候环境整体性认识,并能够对初步分析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形成热爱祖国的基本情怀。
5.通过本课程学习,初步熟悉气象观测方法和天气预报过程,具备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气象活动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22
23
24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主要参考书
[1]卜永芳.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1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贺庆棠. 气象学(修订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2学时)
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本课程主要讲过的三大部分:大气物理(气象学),天气学与气候学,它们之间的关系。
5.按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80(90):本大纲安排课堂教学72学时,课堂教学58学时14学时,机动2学时。另外,学生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中,,《气象学和气候学》实习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6.本大纲主要使用周淑贞等编著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材。本大纲中带*的内容可视情况取舍,说明简述的地方在讲授时可让学生自学。
2. 海陆分布对雾及降水的影响
3. 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海陆风、季风
4.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4 地形与气候
1. 地形与辐射
2. 地形与气温
3. 地形与地方性风
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布拉风、峡谷风
4. 地形与降水
坡向和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5. 高大山脉是气候的分界
§6 冰雪覆盖与气候
§1 气压的变化和分布
1.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静力学方程,单位气压高度差,压高方程及其应用。
2. 气压系统
等压面,位势高度,气压系统,气压场的垂直结构
3. 气压的时间变化
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气压的周期性变化与非周期变化
4. 全球气压带
§2 大气的水平运动
1. 作用于空气的力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大气运动方程及其简化
§1 气候变化
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
2.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3. 影响气候变迁的主要因素
§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下垫面改变引起的气候变化
2. 改变某些大气成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气候变化
3. 人为热的释放与气候变化
4. 城市气候
课堂实习内容 (14学时)
2. 在讲授时,可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和天气预报说明有关的天气系统。
3. 可安排一次到附近的气象台公司。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10学时)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属性,气候的定义,导致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1. 太阳辐射与天文气候
影响天系辐射的因素,天文气候
说明:
1. 第四章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 本章应用的数学公式较多,在讲授时,要着重讲清楚来源,适用条件及应用,可不必对每个公式进行推导。
3. 本章讲的空气水平运动,大气环流都是指大尺度运动而言的,要使学生对运动尺度有所了解。
第五章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14学时)
2.大气中的水汽
3.大气中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4. 大气污染
本节重点是第一部分,干洁空气
§2大气的结构
1. 大气的高度
2. 大气的分层
大气分层的依据、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3主要气象要素
1. 气压
2. 气温
3. 湿度
4. 风
§4大气的基本物理性状
1. 大气的基本物理性状
2. 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
辐射差额的地理分布,地面热面平衡,地球热量平衡模式
§ 大气环流和洋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 在气环流和洋流与热量输送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海陆间的热量输送
2. 大气环流洋流与水份循环,降水分布
3. 低、中、高纬度环流与气候
§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 海陆分布与气温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概念,天气系统的尺度
§1 气团和锋
1. 气团
气团的形成、变化及分类
2. 锋
锋的概念,锋面坡度,锋附近的气象要素场,锋面天气,*锋的生消。
§2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1. 概述
2. 气旋和反气旋发生发展的条件
3. 锋面气旋的发展阶段和天气
锋面气旋的发展阶段,锋面气旋的结构与天气
(3)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初步掌握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本大纲根据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力求打好基础,又要突出重点。
3. 影响蒸发的因素(可简要讲述)
4. 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简述)
5. 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2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1. 露和霜
2. 雾凇和雨凇
3. 雾,辐射雾和平流雾
云的形成,云的分类,层状云,波状云,积状云与降水
§3 降水
1. 常见的胶水形式,降水的分类
2. 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评述)
云滴的凝结增长和冲并增长
3. 雨和雪的形成(简述)
4. 各类云的降水(可略)
5. 人工影响云雨(简述原理)
6. 降水分布(可主要讲述降水带的地理分布)
说明:
本章讲述云、雾降水等可参考《中国云图》并结合当时的实际天气状况,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云重、云状的观测和天气现象的观测。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15学时)
*4.气旋族
5.反气旋和寒潮
冷高压,寒潮
§3 中高纬度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1. 高空大型天气系统
大气长波,阻高压,切断低压,极地涡旋
2. 西风带中型扰动
高空槽,高空切变线,低涡
§4副热带高压
1. 结构
2. 天气特征
3. 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的规律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梅雨,副高的短期变化及对天气的影响
2. 地面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3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1. 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2.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
热气学第一定律在大气中的表述式,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气温的绝热变化,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假相当位温
3. 空气湿度的个别变化和局部变化
影响空气湿度局部变化的因素,湿度平疏
4. 大气稳定度
2. 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地转风,风压定律,梯度风,热度风
3. 摩擦层中空气的运动
§3大气环流
1.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太阳辐射的作用,地球自转的作用,地表性质的作用,*地面摩擦的作用。
2. 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
平均纬圈环流,平均经圈环流,平均水平环流
3.大气环流的变化 主要讲述变化
2. 山地气候考察方法和资料的收集整理
3. 城市气候考察方法和资料的收集整理
??
??
??
??
1
2. 状态方程、干空气状态方程、湿空气状态方程、虚温
第二章 大气的热度和湿度 (11学时)
§1 太阳辐射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2. 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5 热带天气系统
1. 赤道辐合带
2. 东风波
3. 云团
4. 台风
台风的定义、强度、分布、台风的结构、天气,台风形成条件,台风的移动
5. 季风低压
6. 中层气旋
*§6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1.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
2. 中小尺度系统简介
3. 龙卷
说明:
1. 第五章是本课程的难点,且综合性强,初学者往往建立不起来直观模型。在讲授时要注意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综合应用前四章,特别是第四章的有关知识。
(1)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测量方法。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2)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4.《气象学与气候学》运用物理原理及教学方法较多,因此在讲授时,应注意物理学基本原理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一些大气物理的规律和天气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授课时,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意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和天气、气候的实际,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注意对常见的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3. 在地理系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二 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三 气象学、气候学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四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重点讲述第一部分。通过绪论的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本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第一章 大气概述 (4学时)
§1 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 冰雪是气候系统中的制冷因子
2. 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 7 下垫面局部特性与小气候
1. 小气候的概念
2.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3. 小气候的一般特性
说明:
1. 本章主要讲授现代气候的形成,在分别讲授各个形成因素之前,应对气候系统和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扼要素作较为完整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整体概念。
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的依据、标准,主要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
2. 动力气候带分类法
分类依据、标准、主要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
3. 柯本气候分类法和动力气候分类法
§1低、中、高纬度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