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隔离技术
空气隔离
总结词
空气隔离是一种通过控制空气流动来降低感染源在空气中传播风险的隔离方法。
详细描述
空气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 。实施空气隔离时,需对患者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防护措施,并对病房进行负压设 置,以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数量。
飞沫隔离
总结词
飞沫隔离是一种通过控制飞沫传播来降低感染风险的隔离方 法。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隔离技术,医院可以更好地管理感染患者,提高医疗质量和患 者满意度。
隔离技术的实施原则
01
02
03
04
科学性原则
隔离技术的实施应遵循科学规 律,根据不同疾病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采取个性化的隔离措施,确保
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有效性原则
隔离技术的实施应确保有效控 制疾病的传播,减少交叉感染
详细描述
飞沫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病原体,如SARS冠 状病毒、肺炎链球菌等。实施飞沫隔离时,需对患者采取呼 吸道防护措施,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以减少飞沫传播的 风险。
其他隔离技术
总结词
除了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外,还有一些其他隔离技术,如肠道隔离、血液隔 离等。
详细描述
这些隔离技术主要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感染病原体,如肠道感染病原体、血液感染病原体 等。实施这些隔离技术时,需根据具体的感染病原体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 改进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
隔离技术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隔离预防技术
两通道 two passages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 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 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重症医学科 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建筑布局: 1 应位于方便转运患者、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 宜接近于手术室、医学影像科、检验科和输血 科等。 2 应使放臵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 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 相对独立,减少彼此干扰并控制医院感染
重症医学科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潜在污染区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area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 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 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 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污染区 contaminated area
标准预防实施的具体措施
洗手: 接触污染物品后 摘手套后 戴手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质、 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 小心利器刺伤: 使用后针头不再套回帽内。 戴眼罩、口罩、护目罩、穿隔离衣: 衣服或面部可能受到污染时
标准预防实施的具体措施
立即清洁溅出的感染污物; 正确处理废弃物; 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清洁、消毒、灭菌; 环境控制:通风、消毒、对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 境卫生的病人置隔离室; 病人使用过的被服:消毒; 容器、复苏袋或其它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Ʋm)在空气中短 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中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 导致的传播。飞沫核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播散在周 围1m以内的环境中。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防 护服、穿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
六、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防护 服、穿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
七、流行性感冒
十、炭疽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传染源: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 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
十一、脊髓灰质炎
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病毒早期 可通过飞沫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 离衣。
十二、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
二、HIV
传播途径: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 液而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隔离预防:戴手套、穿隔离衣。
三、肺结核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 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
四、SARS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也 是途径之一。 传染源:患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 离衣、防护服、穿鞋套,必要时 戴防护镜。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也可以是 接触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隔离预防: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 离衣。
八、流行性腮腺炎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传染源: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隔离预防: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
九、麻疹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 传播 传染源:麻疹患者。 隔离预防: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 离衣。
8、做好终末消毒。 9、密闭容器运送标本。 10、患者的生活物品应清洁、消毒后 方可带出。 11、医疗废物应双层袋装,密闭运 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隔离技术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 隔离技术
目录
CONTENTS
• 隔离技术概述 • 隔离技术的种类与实施 • 隔离技术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
用 •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 隔离技术与其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
施的协同作用 • 案例分析
REPORT
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具体包括:设置单间病房,对感染或疑 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实施床边隔离, 对易感患者进行保护;加强环境卫生学 监测,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消
毒等。
传染病房感染预防控制
传染病房收治的患者患有各种传染病,其排出的病原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医院感 染爆发。
隔离技术应用于传染病房,主要是通过设置负压病房、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等措施,来降低 交叉感染和传染的风险。
血液-体液隔离
总结词
血液-体液隔离是一种通过限制患者血液和体液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来降低感染传播风险的隔离措施。
详细描述
血液-体液隔离主要应用于患有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乙肝等。实施 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和体液隔离,如使用安全注射器、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等,同时要求医务 人员穿戴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具体包括:设置负压病房,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减少人员 和物品的流动;加强空气净化,对空气进行消毒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 改进建议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
隔离技术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01
通过对比实施隔离技术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差异,评估隔离技术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隔离技术分为普通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类型。
普通隔离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时,应戴手套。
在接触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触清洁部位,应更换手套。
脱手套后必须洗手;2.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护衣;3.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4.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
二、特殊感染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根据疾病传播类型增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1.多重耐药细菌(MRSA、VR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尽可能单人单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专用的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详见“多重耐药菌隔离技术指南”2.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结核、SARS)(1)对病人进行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在病房(负压)内➢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同发病期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市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运送过程中病人也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通风消毒2.2 医务人员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添加医用防护口罩三、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包括手卫生、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1.手卫生:详见“手卫生技术指南”2.口罩:(1)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 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医疗服务中的隔离预防技术解读
医务人员处于感染的风险
• 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 • 中国至少有1.2亿乙肝感染者; • 国内艾滋病病人约8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 0.05%; • 全国有近半(5.5亿)的人口感染过结核菌; • 不是所有病人都进行过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 人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 0.2%---0.4%;受针刺伤感染HBV的 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 HCV的可能性是0.2—6.0%。
---《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 1983年美国CDC
按病隔离预防
• B系统(按病隔离预防 Disease-specific isolation precaution),按病隔离预 防是根据每一种疾病的传播特性而单独 考虑的隔离措施,目的是防止该疾病的 传播。
CDC ---《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 1983年美国
体内物质隔离法
• 1987年美国CDC提出体内物质隔离 法的新概念,又称为全面性屏障 性隔离。
体内物质隔离法
• 隔离的对象 • 为所有来自于病人的身体内物质, 如血液、粪、尿、痰、唾液和其他 体液。
体内物质隔离法
• 隔离要求
• 不管接触对象是已知或未知为血液 或体液感染病人,医务人员均应采 用全面性屏障隔离。主要的屏障和 预防措施有手套、塑胶围裙、口罩、 护目镜、耐刺防水容器等。
隔离预防的进展
传染病隔离分类
• • • • 严格隔离 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消化道传染病隔离 虫媒传染病隔离
----1877年美国报道
分类隔离预防
《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提出了两个 隔离预防系统,即A系统和B系统。
• A系统共包括7类隔离 : • 严格隔离:是为了预防高传染性及高致 病性的感染,以防止经空气和接触传播。 • 接触隔离:是预防高传染性及有重要流 行病学意义的感染。 • 呼吸道隔离:防止病原体经空气中的气 溶胶及短距离的飞沫传播。
医院日常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日常消毒隔离制度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消毒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医院是处于繁忙高压的环境下,同时又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地方,所以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一、制度内容应该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等人员。
制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消毒程序:医院的各项设备、器械、病房等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的程序应该严格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确保达到消毒标准。
2.隔离要求: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医院应该有专门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
3.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或进行消毒工作时,需要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确保不受到感染。
4.消毒剂使用:医院应该对消毒剂的使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使用方法、浓度等,以确保消毒效果。
5.定期培训:医院应该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技能。
6.制度审核: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消毒隔离制度审核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进行改进。
二、执行效果医院日常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效果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治疗质量和人员安全。
如果制度执行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医院内部疾病传播,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而且,一旦发生感染事件,还可能造成连锁反应,给医院的信誉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而如果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良好,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发生,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
同时,患者也会更加信任医院的治疗水平,提升医院的口碑。
三、改进建议医院日常消毒隔离制度虽然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医护人员可能工作压力大,对消毒程序疏忽处理;另外,一些消毒设备可能过时或者不足,难以保障消毒效果。
为了提升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定期进行有关消毒隔离知识的宣传,增强大家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一、标准预防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PDR-AB、艰难梭菌的传播,要求如下:1.房间或床旁挂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贴蓝色隔离标志;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3.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4.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5.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皂液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7.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9.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向探视者宣教手卫生制度和正确洗手方法;12.连续2次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1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三、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病历夹贴粉色“飞沫隔离”标志;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共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3.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4.在患者的房门挂上警告牌;5.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6.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7.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四、空气传播预防控制措施在飞沫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1.病历夹贴黄色“空气隔离”标志;2.有负压病房的应安置于负压病房;五、保护性隔离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1.患者安置在保护性房间内;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漱口,每天至少4次;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接触患者面为清洁面;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治疗、护理应有计划地集中进行,减少进出次数;3.家属及访客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必要时,应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入室;4.环境管理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无菌区域及无菌伤口,防止感染或交叉感染。
医院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隔离技术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二)戴手套(S)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五)防水围裙的使用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套针帽。
免疫注射时宜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
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A)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其他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隔离、蓝黄色为接触传播隔离。
并限制人员出入。
4.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5.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一)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隔离技术(护理学基础课件)
6.解除隔离的标准
▲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连续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
(二)终末消毒处理
1.病人的终末消毒处理
•病人出院或转科前应沐浴、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经消毒后一并带 出。 •病人死亡,须用消毒液作尸体护理,并用浸透消毒液的棉球填塞口、 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然后用一次性尸单或消毒液浸湿的尸单包 裹尸体。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分 区 划分标准 所涉范围
隔离要求
清洁区
未被病原微生 物污染
更衣室、值班室、 ①病人及其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
治疗室、配膳室、 ②工作人员消毒双手、脱隔离衣及鞋后方可
库房
进入。
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 微生物污染
医护办公室、病 室内走廊、化验 室、消毒室
呼吸道疾病或带菌者避免接触病人 ③病人的排泄物等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
定地点; ④禁止探视
知识链接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SP):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
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预防
经飞沫、分泌物、排 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 的烈性传染病,如霍 乱、鼠疫、传染性非 典型性肺炎(SARS )、禽流感等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 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 染的疾病,如新生儿 脓疱病、破伤风、气 性坏疽、狂犬病、铜
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传 播的感染性疾病,如 肺结核、流脑、百日 咳、腮腺炎、麻疹等
隔离措施
①单独、专用隔离室,关门窗,病人不能外 出; ②进入室内者全套着装、严格消毒洗手,禁 止探访 ③敷料双袋盛装、焚烧处理,分泌物等严格 消毒; ①单间隔离,避免接触他人; ②全套着装、戴手套;严格洗手; ③敷料焚烧,器械先灭菌后清洗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预防隔离技术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1、隔离区域划分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2、隔离室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3、探视者的管理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5、卫生洗手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手的消毒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程序首先进行卫生洗手;然后用消毒剂泡手2分钟或速效型手消毒剂双手揉搓10-15秒;待自然干燥..7、穿、脱隔离衣:凡进入隔离单位;接触隔离病人时;或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工作服时;需穿特定规格式样的外衣;即隔离衣..隔离衣有大中小之分;长应过膝;遮住工作服;领高3~4cm;质稍硬以便吊挂;前身正中的腰带长约150cm..提倡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或橡胶围裙..8、避污纸的使用:避污纸即为备用的清洁纸片..病室门口备避污纸;病室内备污物桶..1、目的:用避污纸垫着拿取物品或作简单操作;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以省略消毒手续;如用清洁的手拿取污染物品病人用过的体温计、药杯等或用污染的手拿清洁物品开、关水龙头;开电灯等;均可用避污纸..2、取避污纸法:从页面抓取;不可接触下面纸片或掀页撕取图12-14;以保持清洁..避污纸用后弃在污物桶内;定时焚烧..9、戴手套手套在感染控制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手皮肤表面上的暂居菌可以通过洗手而去除;所以只要洗手保洁;可不必戴手套..应用一次性清洁或无菌手套为好;用过后放入污物袋..戴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10、血压计和听诊器如果装置污染或可能污染有传染性物质;应用适当方法消毒;如消毒剂擦拭和清洗..否则不要求特殊预防处理..传染病病人使用过的;可置于甲醛熏蒸箱消毒..11、体温计体温计以专人专用为原则;用后须高水平消毒..被隔离的病人使用过的体温计;需低温高效灭菌后才能用于下一个病人..12、敷料尽量少接触污染的敷料;也不要搅动;以免污染空气和环境..应放入污物袋内;标记;送出病房..洗消之前不要清点分类..废弃的敷料;送焚烧炉焚烧..13、被服用后的被服可以有致病的微生物污染;在转运和传递过程应避免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环境中传播..因此;用后的被服应装入污物袋内;做好标记;运出病房;并在消毒前不要清点..14、污物袋必须正确使用污物袋收集废弃物或需经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的物品..建立严格的污染物入袋制度;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分别用不同颜色或标记的污物袋分开收集..污物袋应结实、不透水..不再回收的废弃物应分类处理;以焚烧为主..15、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转送感染毒力强或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病人;只在必要时才离开住室;病人及运送人员要有一定的防护;以防其病原体播散..事先将病人到达时间及预防隔离要求通知接收者做好安排、以免传播给其他病人和污染环境..16、随时与终末消毒隔离室内的清洁工具应专用;每天需进行日常清洁整理工作;随时对污染物清洗消毒;及时送走废弃物..在病人出院后;应进行终末消毒;以防止病人留下的污染物品成为新的感染媒介..二、合理使用消毒剂1、选择消毒剂的原则消毒剂在使用中应坚持必要、合理、少用的原则 ..1杀菌力强..2使用有效浓度低..3对物品腐蚀性小;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除去残留毒性;对环境与人体安全无害的消毒剂..4消毒剂配制、使用均方便;稳定性好;价格低廉..5不易受有机物、pH值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2、根据物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的方法消毒剂产品的种类很多;用途和用法不甚相同;杀菌能力也不同;对物品的损害也不同..应根据消毒物品选择消毒剂..医院的医疗用品按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1高度危险性物品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的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皮肤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注射的药物和液体、导尿管等要达到灭菌..消毒手段:应用灭菌剂或灭菌方法..2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破损皮肤、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器管道、软内镜、喉镜、胃肠道内镜、避孕环、压舌板、避孕套、体温表等要达到灭菌或高效消毒..消毒手段: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3低度危险性物品接触完整皮肤..包括卫生用品以及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地面、餐具、桌面、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消毒手段:清洁或低水平消毒;特殊时消毒..3、消毒剂的浓度、时间、方法应科学1浓度要准确使用原液时应严格按要求配制;配制和使用时均以其有效成分含量计算;认真阅读说明书..主要表现为浓度过高或过低;配置时不用量具;随意性很大..2使用时间常常消毒的时间低于规定的消毒时间达不到消毒效果..3使用方法①浸泡消毒时;消毒液连续使用过程中有效成分不断消耗;因此要注意有效成分浓度变化;应及时添加或更换..同时注意消毒液有无被污染的问题;从而避免疫源性感染..②喷雾消毒时;在SARS预防期间有的使用普通喷雾器;喷出大液滴的消毒液;大液滴的消毒液很快沉降到地面;不能达到杀灭空气中病毒、细菌的效果;只能杀灭地面的病毒和细菌..不正确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消毒空气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们认为已经消毒过而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4、使用消毒剂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格的消毒剂要选择合格的消毒剂把好进货质量;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医院..2定期测定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杀菌、消毒效果的浓度..3加强对使用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性能、作用和个人防护..防止药液溅到皮肤和眼睛上;万一溅入应及时用清水充分冲洗..4注意妥善保管消毒液;特别是用饮料瓶装消毒液时;一定要贴上标志;放置在阴凉处;防止由于放置不当而被误服..5不要随便把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6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对消毒灭菌工作必须加强管制;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指导..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消毒剂标签上均标有其有效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有些消毒剂原液比较稳定;但稀释成使用液后便不稳定;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液;应现用现配;臭氧水和高氧化还原电位水只能现生成现用..8消毒剂应在阴凉处避光保存;并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也不能存放于冰箱中;以免腐蚀冰箱..部分消毒剂易燃易爆;保存时应远离火源;如环氧乙烷、醇类消毒剂、含量15~20%的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原液含量35~40%等..9配制的容器要清洁消毒剂本身杀菌作用是有限的;如盛装消毒剂的容器不清洁;未经充分洗涤消毒;本身带菌;会严重削弱消毒效果..10定时更换消毒液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要有规定的期限;如不及时更换;许多药物长时间被细菌污染而成为污染源;因此必须定时进行更换并对新液进行杀菌效果检测..三、护理工作控制措施一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1、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监督检查2、改善建筑机构和增添必要的设备3、加强教育培训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4、严格病人管理和做好健康教育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6、消毒隔离措施的贯彻与落实二、常见医院感染在护理方面的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1、坚持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动被单等..2、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3、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扣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4、接触黏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是必须戴手套..5、每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6、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7、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8、雾化器中使用无菌溶剂..在同一个病人每次雾化后;须对雾化器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或空气干燥..不同病人使用同一雾化器前;须对雾化器进行灭菌或高效消毒法处理..9、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干燥保存;每周消毒一次..10、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定期更换..管路上湿化及雾化用水必须使用无菌液体..正确调整冷凝水收集瓶的位置;防止冷凝水流入气道..11、尽可能早地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12、进行胃肠内营养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确保胃肠营养管放置正确..13、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4、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气切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覆盖切开部位的双层无菌纱布应保持干燥..15、树立“待气管如血管”的观念..尿路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1、导尿操作前后要洗手..2、插管导尿采用无菌技术..3、留置导尿最好用气囊导尿管;采用密闭式集尿系统;保持通畅的动力引流;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4、无泌尿系感染的病人;留置的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集尿袋更换频率目前无统一标准..5、用含有抗菌药物的药液冲洗膀胱不应列入预防感染的常规;只限于各种原因造成堵塞的情况使用..6、做中段培养时;不能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取标本;而应在导尿管的末端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尿液送检..7、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的消毒及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整洁..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静脉插管的基础护理1、置管时采用无菌技术..2、尽量选用硅胶类管材..3、尽量避免穿刺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为常用..4、医护人员在给药、测压或处理管道系统等操作前必须认真洗手;戴手套与口罩..5、进针处粘贴的无菌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尚不统一;以保持置管处清洁干燥无菌为原则..6、保持管道通畅;随时观察置管处有无导管脱出;注意是否发生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7、如置管处出现红、肿、热、痛或管口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在无其他感染情况下;患者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血培养阳性等情况下均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从导管处抽血做血培养;同时剪下5cm管头做定量培养..8、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四、医院中心供应室灭菌质量的保证措施中心供应室是医院中为各临床科室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及用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一中心供应室的建筑要求供应室接近临床科室;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组织内部工作流水线;避免外部干扰..通风采光要良好..墙壁及天花板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二中心供应室内部区域的划分从微生物观点出发;按清洁度的不同将中心供应室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灭菌质量的保证1、对于待灭菌物品的要求1应尽量将同一类物品同一批灭菌;并避免将器械包直接接触棉织品包..2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3物品包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卡..4装填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且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5%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2、对灭菌后物品的要求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2灭菌后的无菌包应干燥..3应于开包前和开包后分别检查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和包内化学指示剂是否已达到灭菌的状态..4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登记;并将记录纸归档备查..3、灭菌质量的监测做好记录;资料保存..五、医院空气净化及污物、污水的处理措施一医院空气净化1、自然通风换气对流通风;每天两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可显著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是最简便有效的空气净化手段..2、空气过滤1层流净化2空调净化3、空气消毒1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2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3熏蒸或喷雾消毒二污物、污水的处理1、污物的处理医院污物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医疗垃圾必须经过消毒毁形后方可运出医院直接送焚烧者除外;条件是储存及运送容器必须可防渗漏并耐刺..2、污水处理医院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能排放..医院污水消毒常用氯化消毒法或臭氧消毒法..六、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县以上医院和床位数≥300张的其它医院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二、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 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三、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四、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各有手消毒设施..五、门诊、急诊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本章第三节;观察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本章第二节;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本章第五节;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本章第七节..六、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七、急诊抢救器才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感染时即刻消毒..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走廊、病房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定期消毒..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第四十九条基础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一、应设在建筑物的一端;远离儿科、新生儿、母婴室、ICU 等病房;设单独的出入口..有条件的医院应设单独的传染病区;与普通病房之间应设隔离区;有供传染病人活动、娱乐的场所..二、病房内污染区、办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应分区明确;应设工作人员值班室、通过间包括更衣室、浴室、及厕所等卫生设施;应设消毒室或消毒柜箱及消毒员浴室;各病室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三、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1.1米;严格隔离病室入口应设缓冲间;室内设卫生间含盥洗、浴厕设施;卫生间应有单独的出入口..四、严格执行各病种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教育病人食品、物品不混用;不互串病房;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根据要求再消毒或灭菌;病人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五、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应常规消毒;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六、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固体污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焚烧..七、严格陪住探视制度..陪住者应穿隔离衣及鞋套;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及用一次性坐垫;根据病种隔离要求及有条件医院的探视者可穿隔离衣..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八、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武清扫..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3、婴儿用服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防护措施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者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22 年 4 月 1 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
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
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者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殊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wei)险因素。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者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先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 B 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医疗服务中的隔离预防技术
利器刺伤
• 被各种针头、刀片、剪刀、碎玻璃 等刺伤或划伤。
呼吸道途径
• 经过吸入污染的气溶胶传播。如 经空气传播结核、麻疹、水痘等。
消化道传播
• 甲肝、戊肝以及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轮状病毒等,可 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
接触传播
• 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和皮肤感染患 者,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还应实施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的烟雾、废气等
暴露化学制剂的防护
• 接触化学物品带手套、护目镜 • 化疗药物在安全柜内配置 •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完善负压
吸引和空气净化系统
医院隔离预防技术
建筑布局隔离
• 医院建筑规划和设计必须符合医 院卫生学和功能要求、防止医院 交叉感染,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 播扩散,同时还要避免建材对健 康的伤害。
• 目的是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疾 病的传播。
传染源隔离
• 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 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 将传染源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 下称为隔离。
隔离预防的目的
• 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 播散,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及医院 感染的发生。
负压隔离病室气压要求
• 气压要求: • 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指南》规定,缓冲间气
压宜为-15 Pa,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 ; • 北京市2009年12月12日发布,计划2010年7
月1日实施的《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配置基本要 求》中采用了动态隔离的新理念,提出清洁区 及缓冲间应保持正压为10Pa,内走廊为-5Pa ,内走廊与病房间的缓冲间为-10Pa,病室15Pa 。
• 医院内利器伤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手术 室,占88.32%,其次为外科系统和急诊 科,分别为82.49%和78.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技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扩散的基本方法;第一节隔离预防的概述;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径,而不被其;(一)感染性疾病或医院感染传播的几个;概念;医院感染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备一般;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一般需要具备3个;(二)隔离预防方法的基本分类;目前,隔离预防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其传染途径的隔离措施;一类是保护性的预防措施。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技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扩散的基本方法,也是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维护医护人员执业安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实施隔离预防技术的目的在于隔离感染源,阻止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之间播散,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技术,统称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面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隔离预防的概述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径,而不被其感染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隔离防护技术应用临床由来已久,1877年美国一些医院把传染与非传染病患者分别安置,采取消毒措施。
1910年引入“屏障护理(barrie.nursing)”概念,即在传染病病房内,医务人员使用隔离衣,接触病人后消毒剂洗手,对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消毒,减少病原体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综合性医院采取隔离病房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
1970年美国CDC提出按传播途径进行隔离防护分类,如呼吸隔离、接触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隔离等,并为大多医院所采用。
我国也非常重视医院隔离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较快进展,2009年4月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从医疗建筑分区、布局与流程、传播途径及其防护用品应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为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职业暴露,控制医院感染,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执业提供了强力的法规支撑。
(一)感染性疾病或医院感染传播的几个概念医院感染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备一般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而正确认识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过程,是实施针对有效隔离预防措施的基本前提。
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一般需要具备3个条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感染源,系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宿主通常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健康带菌(毒)者。
传播途径,系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传播的。
飞沫传播是指传染源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在空气中短距离移植到宿主上呼吸道而引起的疾病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导致易感人群发生疾病或感染的。
易感宿主,主要是指对某些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获得感染的个体或群体。
(二)隔离预防方法的基本分类目前,隔离预防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其传染途径的隔离措施;一类是保护性的预防措施。
基于传染源控制的隔离方法,按照病原体的传染性以及传播途径,可以划分为: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抗分枝杆菌隔离、特殊耐药菌隔离等。
目的在于阻断疾病的传播。
保护性预防隔离,是为了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白细胞减少、接受化疗患者等,使他们在患严重疾病同时,尽可能减少发生感染机会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比如严格技术操作与消毒措施,调整患者诊疗环境与空间,如安置在层流式无菌室,应用必要的药物治疗等。
不论是基于传染源控制,还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者所采取的隔离防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具体的患者有时可能是单一使用的,也可能是多种隔离措施并用,关键是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实际和康复需要,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要求。
(三)医疗区域的划分及其定义医疗区域根据感染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一般划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大区域,各区域之间一般应设缓冲区域。
清洁区,是指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以及传染姓疾病患者不得进入的区域。
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是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污染区主要是指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诊疗服务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衣物、用具等物品暂存和处理场所。
缓冲区域是指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空间,为节省医疗用房,一般设置空间相对较小。
(四)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及其方法标准预防是实施隔离预防措施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时所使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将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必须进行双向防护,既要防止患者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患者。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次进行的操作可能接触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并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或面罩,适时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以及安全注射,规范处理污染的医疗环境、医疗仪器设备和其他物品等。
对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之前,应根据规定要求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避免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和污染环境。
须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穿的容器内运送、处理,防止刺伤。
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穿、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焚烧处理。
急救场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骤停等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正呼吸方法。
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及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定期清洁,遇其被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隔离患者应尽可能地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在处理和运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和污染工作服及环境。
可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防止运输过程中次生污染。
医疗废物处置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规进行管理。
第二节医院隔离预防技术管理隔离预防技术是医院重要的医疗保护性制度之一,加强和规范隔离预防技术管理,对保护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和避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医院感染管理与传染病疫情控制,关系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做好隔离预防工作对保护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他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杜绝疫情扩散极为重要。
因此,医院需要结合诊疗工作实际,制定严格完善的隔离预防与管理制度,构建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部门和相关科室加强管理,严密组织,认真落实。
(二)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医疗建筑要布局合理,各种流程符合医院环境卫生学要求,在具有满足医院各专业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具有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规范、界限明确、标识清楚。
(三)严格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各科室、各部门配备足够合理的手卫生设备,如流动水、非手触摸式开关、对皮肤无刺激的肥皂或消毒皂液、快速手消毒剂、干手设施等,以方便医务人员做好手部卫生。
(四)加强传染性疾病患者管理医院对传染病患者,应集中积极救治,按病种分类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非探视不可者,探视人员应按医务人员要求做好相应的防护。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戴口罩,特殊传染患者一切活动限制在其病室内,不得随意离开病房或接受探访。
(五)加强防护技术培训与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或感染管理控制部门应经常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隔离预防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不断强化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掌握传染病和特殊病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隔离防护技术,熟练操作规程。
同时,对医务人员执行隔离预防制度与职业防护技术操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积极、有效地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疫情扩散的发生。
第三节医院建筑布局分区及其隔离预防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应以满足医院诊疗服务功能要求为基础,在既要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又要有利于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扩散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伤害的建材。
由于医院基础设施使用的长期性特点,因此在设计建筑时,要力求达到建筑设计科学、合理、规范,从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上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场所,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
(一)医院建筑布局的分区医院建筑布局应合理地进行区域划分,针对不同区域要求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是医院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也是适应和满足控制医院感染规范要求的基本体现。
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高低,一般划分为4个区域:低危险区(清洁区),包括行政管理区、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半污染区),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高危险区(污染区),如感染疾病科门诊、感染疾病科病房;极高危险区(重点保护区),如新生儿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
各区域相对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
隔离病区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二)医院区域隔离的基本要求医院应根据生活和诊疗功能设置,建立明确的服务流程,实施区域隔离,以确保清洁污染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交叉导致污染,有利于从设施阻隔和服务流程上,减少或避免发生医院感染和(或)传染病疫情扩散。
1.严格服务流程医院服务流程包括患者出入医院门诊、急诊或住院接受治疗流程;探视者、工作人员流程;餐饮服务与清洁物品供应流程;尸体和医疗废物运出医院流程;各科相互联系与支援流程等。
各个流程应简捷、便利、顺畅、可调,且科学合理、符合规范。
同时,医院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洗手。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独立设置,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隔离区域应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
2.严格区域划分区域隔离是预防传染病疫情传播的基本隔离,即把传染源(如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或特殊环境中,使他们与普通患者、健康人群分开,并对患者所污染的环境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不同病种之间的交叉感染。
区域隔离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