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3碱金属元素教案(大纲版高一上)Word版
2-3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教案1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吴金华课题第三节碱金属元素(一)课型新课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这些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钠和钾以及它们的离子的操作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碱金属元素物理性质递变规律和焰色反应教学用具实验仪器、药品、小黑板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演示实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金属钠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碱金属包括哪几种元素?(学生边回答边写出五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讲述: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原子虚数分别为多少?锂、钠、钾等的核外电子排布如何?设问: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其物理性质是否与钠相似?阅读:课本26页表2-2(学生讨论总结)板书:第二节碱金属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一)、碱金属的原子结构1、相同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2、递变规律:A、核电荷数逐渐增大B、电子层逐渐增多C、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讲解: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面以钠为代表,讨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知道学生阅读表2-1及相关内容)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银白色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导电导热2、递变规律:(由锂到铯)A、密度降低B、熔点、沸点降低(三)化学性质实验2—9 P37板书:1,与非金属反应。
注意:产物,Na与O2反应的产物。
2,与水反应。
(老师讲解,其他碱金属和水反应)过渡:我们做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观察到钠在空气燃烧的火眼是什么焰色?在炒菜时,常会发现本来蓝色的煤气火焰有时会变成黄色,原因?重大节日时城市燃放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火是何物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8页相关内容及实验)板书:二、焰色反应1、定义:2、操作步骤:洗—烧——烧演示实验:提问:每次实验完毕,为何要用盐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焰色为止?观察钾的火焰的颜色时,为何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强调:1、焰色反应可适用金属单质或他们的化合物2、焰色反应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属于物理变化3、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有焰色反应板书:3、火焰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4、应用:A、检验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B、制造五彩缤纷的焰火小结:布置作业。
高一化学第一册碱金属元素教案
碱金属元素教案示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 ] 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回答:锂(Li)、钠(Na)、钾 (K) 、[ 引入 ] 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铷( Rb)、铯( Cs)、钫( Fr)记住碱金属的元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素符号和名称,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听讲并笔记。
[板书 ] 碱金属元素二、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投影 ]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 ] 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结可发现什么规律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只有构分析性质的思[ 讲述 ] 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1个电子。
维方法。
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我们知道,2.递变规律:从钾到铯核电荷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碱金属元素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递变规律。
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
[板书 ]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讨论 ]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相似性及递变规律1.相似性: (1)银白色( Cs带理解元素周期表[ 讲述 ]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金色);的规律。
密度增大。
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m, Na到Kv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泪地原子体积增大而起的作用,因此 K的密(2)硬度小;(3)密度小;(4)熔点低;(5)导热、导电2.递变规律(从 Li到Cs):度比 Na的密度小。
( 1)密度呈减小趋势( K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讨论 ] 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讨论后回答: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培养学生根据结[板书 ]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只有 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构推导性质的能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力。
《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碱金属元素》学科领域:化学年级/课程:高中化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掌握碱金属元素(Li、Na、K、Rb、Cs)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3)认识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碱金属元素的性质;(2)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认识碱金属元素在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碱金属元素的定义、特点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3)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1)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2)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结构与性质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2. 实验法:观察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碱金属元素性质的规律;4. 引导法: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碱性元素概念;(2)引入碱金属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元素的位置。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碱金属元素(Li、Na、K、Rb、Cs)的基本概念;(2)演示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3)演示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与酸反应等);(4)讲解碱金属元素在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3. 实验与观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记录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实验结果。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学教案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和物理性质。
2. 让学生掌握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水、酸、氧气等反应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介绍碱金属元素的定义、特点和位置。
2. 碱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讲解碱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3. 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介绍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密度、熔点、沸点等性质。
4. 碱金属元素与水的反应:讲解碱金属元素与水反应的原理、产物及现象。
5. 碱金属元素与酸的反应:介绍碱金属元素与常见酸反应的特点和产物。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碱金属元素与水、酸等反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碱金属元素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物理性质及与水、酸等反应的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碱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应用领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化合物应用领域的认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碱金属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进行碱金属元素与水、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反应现象。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不同碱金属元素反应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教案1: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碱金属元素的实验操作过程。
2. 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锂、钠、钾等碱金属元素,盛水的容器,试管,点燃用的木条等。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碱金属元素的样品,引发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碱金属元素是怎么发现的吗?讲解:1.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历史,如锂、钠、钾的发现。
2.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如低密度、软性、容易氧化等。
3. 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与氧反应等。
实验操作:1. 学生观察锂、钠、钾的性质。
2. 学生将锂、钠、钾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进行实验,观察其与水的反应。
3. 学生将锂、钠、钾分别与点燃用的木条接触,观察其与氧的反应。
总结:1. 复习碱金属元素的发现和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
拓展:1. 学生自主查找碱金属元素的应用领域,并进行报告。
教案2: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和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芯层电子结构和离子化过程。
2. 了解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性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碱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化过程。
2. 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性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离子化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对碱金属化合物性质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锂、钠、钾等碱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样品,试管、酒精灯等。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一些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样品,引发学生对两者化合物性质的思考。
2. 提问:你们知道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吗?讲解:1. 讲解碱金属元素芯层电子结构的特点,如外层电子数为1。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碱金属元素性质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和化学性质。
2. 难点: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碱金属元素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备实验所需的碱金属盐溶液。
2. 准备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内容1. 碱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周期表位置。
2. 碱金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量子数、次量子数、电子云等。
3.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碱性等。
4. 碱金属元素的应用:电池、照明、催化剂等。
5. 碱金属元素的实验观察:反应现象、产物分析。
本教案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实验演示与观察1. 教师演示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如:反应速率、放热、气体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碱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现象。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碱金属的活泼性及其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七、碱金属的还原性1.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碱金属的还原性。
2. 分析碱金属还原性的原因,如:电子云结构、原子半径等。
3. 探讨碱金属还原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电池制造、化学反应催化剂等。
八、碱金属的碱性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碱性特点。
2. 分析碱金属碱性的原因,如:离子化趋势、水合能力等。
3. 探讨碱金属碱性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制备碱性溶液、调节酸碱平衡等。
九、碱金属的氧化性1. 引导学生认识碱金属的氧化性,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高中化学-高一碱金属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碱金属元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
2.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3.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4. 掌握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1.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
2.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3. 掌握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1. 碱金属元素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
2. 理解碱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掌握碱金属离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分组和周期。
2. 引入碱金属元素的概念,询问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了解情况。
二、讲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10分钟)1. 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2.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3. 碱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周期性。
三、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10分钟)1. 碱金属和水的反应(包括氢氧化物的生成和氢气的产生)。
2. 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3. 碱金属和酸的反应。
四、讲解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和化合价(10分钟)1. 碱金属离子的电子配置。
2. 碱金属离子的化合价。
五、讲解碱金属元素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10分钟)1. 氢氧化物的性质。
2. 碱金属盐的性质。
3. 简要讲解碱金属元素的其他化合物。
六、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回答课堂提问。
2. 布置相关题目作业。
3.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展示相关实验视频。
教学方式:讲解和实验展示相结合。
教学用具:周期表,PPT,实验仪器等。
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课堂提问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和小组讨论,了解对本课教学的评价。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精选3篇)1. Title: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Objectives:-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 能够描述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能够说明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Procedure:1. 引入:向学生介绍碱金属元素的概念,并展示相关图片。
2. 学生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反应性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展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比如将钠放入水中的反应。
4.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在给定的时间内调查和报告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6. 总结归纳: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7.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有关碱金属元素的应用,并写一份小结。
Assessment:-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学生能够说明碱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准确全面。
2. Title: 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实验Objectives:- 理解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 主要了解钠和钾两种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
- 掌握用碱金属元素进行实验的基本方法。
Procedure:1. 引入:通过展示钠和钾的外观和物理性质,向学生介绍碱金属元素的特点。
2. 实验准备:准备一系列用来测试碱金属元素反应活性的试剂,例如氯气、水和酒精。
3. 实验过程:分别将钠和钾与上述试剂进行反应,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和释放的气体。
4. 结果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钠和钾的反应活性差异,并探讨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5. 总结归纳:总结碱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规律,并与学生一起回答相关问题。
6.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进行有关碱金属元素反应活性的实验,并写一份实验报告。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等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焰色反应。
第一部分内容为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先给出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和原子结构表,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事实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作出了碱金属元素可能具有与钠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推测。
接着,教材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介绍碱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以及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证明上述推论和预测的合理性。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碱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以及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的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根据焰色反应检验钠、钾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等。
本节最后的“讨论”是对焰色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材结合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具体内容的介绍,采用中学化学学习中较常用的科学方法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同时,通过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使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如下:1.单纯从知识来讲,本节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在体现科学方法上与以往的教材存在着较大区别。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碱金属元素的特征、性质和应用。
2. 掌握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规律和反应方程式。
3. 了解碱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碱金属元素的特征、性质和应用。
2. 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规律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1. 理解碱金属元素电子结构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2. 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堂讨论法。
4. 小组合作法。
教学内容:一、碱金属元素的特征碱金属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一组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钫(Fr)。
它们的外层电子数都是1,具有以下特征:1. 电子亲和能较低:因为它们只有单个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或共享,所以它们对新的电子的亲和力很小。
2. 电负性较低:由于电子亲和能低,因此它们的电负性也较低。
3. 单价正离子的稳定性高:由于失去一个外层电子,形成一个正离子后,电子排布非常稳定。
4. 金属性质明显:由于它们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因此具有典型的金属特性,如良导电和良导热等。
二、碱金属元素的性质1. 反应活泼:由于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因此碱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2. 容易氧化:由于它们的电子亲和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
3. 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由于它们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是常用的还原剂。
4. 相对密度小:由于质量轻,相对密度小。
5. 易受潮:由于对空气中的水分很敏感,所以很容易受潮。
三、碱金属元素的应用1. 钠:广泛用于生产各种金属醇盐和芳烃。
还可用于制取氢氧化钠、二氧化硅和氨等化合物。
2. 钾:用于制取钾肥和石墨制品等。
此外,还可用于医药、农药、烟草、木材等。
还可用于生产干燥剂、火药和火箭推进剂等。
3. 锂:用于生产航空用铝合金、核反应堆用材料、锂电池、软管导电材料等。
4. 铷:用于生产红色火焰信号弹、阴极射线管、烟雾弹等。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等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焰色反应。
第一部分内容为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先给出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和原子结构表,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事实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作出了碱金属元素可能具有与钠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推测。
接着,教材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介绍碱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以及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证明上述推论和预测的合理性。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碱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以及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的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根据焰色反应检验钠、钾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等。
本节最后的“讨论”是对焰色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材结合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具体内容的介绍,采用中学化学学习中较常用的科学方法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同时,通过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使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如下:1.单纯从知识来讲,本节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在体现科学方法上与以往的教材存在着较大区别。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案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碱金属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元素周期表,知道周期表中有许多元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碱金属元素,你们知道碱金属元素都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1)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外观:钠、钾、铷、铯、钫,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固态还是液态?(2)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密度:比较钠、钾的密度与水、煤油的密度,发现它们都比水轻,比煤油重。
(3)观察碱金属元素的熔点:钠、钾的熔点都很低,用手就能融化。
(4)观察碱金属元素的硬度:钠、钾的硬度都很小,可以用刀轻松切割。
3.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1)钠与水的反应: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发现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浑浊。
(2)钾与水的反应:将一小块钾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发现钾的反应比钠更剧烈,火焰呈紫色。
(3)碱金属元素与氧气的反应:将钠、钾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发现钠加热后变为黄色固体,钾加热后变为紫色固体。
(4)碱金属元素与卤素的反应:将钠、钾分别与氯气反应,观察现象。
发现钠与氯气反应白色固体,钾与氯气反应紫色固体。
4.碱金属元素性质变化规律(1)观察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它们都位于周期表的第一族。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变化规律。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6.作业布置(1)熟记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查阅资料,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1.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1)外观:银白色固体(2)密度:比水轻,比煤油重(3)熔点:较低(4)硬度:较小2.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剧烈,产生气泡,火焰呈紫色(2)与氧气反应:加热后变为黄色或紫色固体(3)与卤素反应:白色或紫色固体3.碱金属元素性质变化规律(1)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2)金属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3)熔点、沸点:从上到下逐渐降低(4)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物理性质:我会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感受钠和钾的质地,并提问:“你们能感受到钠和钾的软硬度吗?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金属相比,有什么不同?”化学性质:在演示钠和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和产生的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钠和钾与水反应时的不同点了吗?谁能描述一下?”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完善: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元素周期表,那么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碱金属元素吗?它们在周期表中的哪个区域?”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现在,请大家拿出实验材料,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钠和钾的质地。
高一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教案 最新
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
2.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培养掌握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演绎的方法。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四.教学模式:探究式(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教学用品: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2)、酒精灯(2)、烧杯(4)、水、金属钠、钾、酚酞试液、U形管。
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过程(神舟五号发射)[复习提问]泛问:汽车以油作为燃料,神舟五号以什么作为燃料呢?[知识介绍] 1 kg锂燃烧后可释放42998 kJ的热量,1 kg 锂通过热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多吨优质煤的燃烧。
因此,锂是用来作为火箭燃料的最佳金属之一。
在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人们把锂、钠、钾、铷、铯、钫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高中阶段暂不讨论。
[板书]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我们首先就来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投影表2-2注意分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分析]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投影]相同点:最外层1e—不同点: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引导]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请大家分析分析1:对元素的化学性质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系[引导]碱金属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性质如何?[课件展示]推测1:碱金属元素容易发生氧化反应:M – e — = M+[课件展示]思考:Na的强金属性主要表现在与哪些物质反应?[课件展示]钠的金属性表现为与O2等非金属、水等反应[课件展示]推测2:碱金属元素都能与O2等非金属、水等反应吗?都能分析2:随核电荷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失电子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或对应单质的还原性)↑推测3:从Li到Cs与O2,H2O等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课件展示][过渡]前面我们从原子结构入手分析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
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
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如: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学教案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板书](学生小结)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投影](学生小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4)熔点低;(5)导热、导电;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案碱金属元素【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碱金属元素二. 教学目标:1. 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原子的知识,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 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钾的化合物。
3. 初步学会用科学方法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化学问题。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四. 知识分析:(一)原子结构:1. 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易失电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2. 不同点: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还原性增强。
(二)单质的物理性质:1. 共同点:*都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密度小,熔点低,有较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2. 不同点:碱金属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大。
(三)单质的化学性质:1. 共同点:与钠相似,都能与非金属、水、酸、溶液等反应,生成+R 离子,最高价氢氧化物均为强碱。
2222O K O K 点燃+ O Li O Li 2224点燃+↑+=+22222H KOH O H K2. 不同点: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与2O 反应: (1)Li :在常温和燃烧时生成O Li 2;(2)Na :常温生成O Na 2,燃烧时生成22O Na ;(3)K :常温生成O K 2,燃烧时生成22O K 。
与O H 2反应: (1)Li :与O H 2反应较为缓和;(2)Na :迅速反应,伴有浮、熔、动、响等剧烈的现象;(3)K :除Na 的现象外,还可以燃烧,轻微爆炸等现象;(4)Cs :发生爆炸性的反应。
它们的氢氧化物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四)焰色反应:1. 概念: 利用离子或单质原子在火焰中所显示的不同颜色来检验,这种检验方法叫做焰色法。
是物质检验的一种方法,但不属于化学检验的方法。
2. 操作:(1)火焰本身颜色浅,否则干扰检验物质的观察,可用酒精喷灯。
(2)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在灼烧时应无色,且熔点高,不易氧化,可用Fe Pt 、、Ni 丝,并用稀盐酸反复清洗。
(3)钾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钠的黄光。
(五)碱金属中的特性:1. 从Cs Li →,密度呈增大的趋势,但)()(Na K ρρ<。
2. 单质均为银白色,除Cs 外(略带金色)。
3. Li 的保存:同样不能接触空气,但不能像Na 那样保存在煤油中,因为)()(煤油ρρ<Li ,所以Li 应用蜡封。
【典型例题】[例1] 按Cs Rb K Na Li 、、、、的顺序下列性质逐渐减弱(或降低)的是( )A. 单质的还原性B. 元素的金属性C. 单质的密度D. 单质的熔点分析:我们需重点理解、记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但一些特殊的地方也应特殊记忆,K 是同系列元素中的反常者(在密度方面)。
答案:D[例2] 下列对于铯(Cs )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
A. 它只有一种氧化物O Cs 2B. 它与O H 2剧烈反应C. +Cs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D. 3CsHCO 受热不易分解分析:碱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且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增强,那么,它的离子的氧化性则与之相反,即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减弱,因此+Cs 的氧化性很弱,而其单质还原性很强,与O H 2反应就会很剧烈,由Na 与Cs 的相似点可知,Cs 的氧化物也应当有多种(O Cs 2、22O Cs 、2CsO 等),其碳酸氢盐也应与3NaHCO 相似受热分解。
答案:B点评:学习碱金属元素应着重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元素单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另一方面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相似性。
[例3] 当水和铷与另一种碱金属的合金7.8g 完全反应时,放出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0.2g ,则合金中另一碱金属可能是( )A. 锂B. 钠C. 钾D. 铯分析:所有的碱金属都可按下式与水发生反应。
设:该合金的平均原子量为M 。
↑+=+22222H MOH O H M2M 27.8g 0.2ggg M 2.028.72= 39=M 可知合金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39,已知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5,则另一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要小于39,即Li 、Na 满足题意要求。
点评:利用平均值的原则——先求出平均量,各成分量应在平均值的上下。
[例4] 含有1.40g 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O M 2)的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1.79g 碱。
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解析:由于碱金属不确定,可采用极值法,即讨论1.40g 全部为碱金属及1.40g 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时生成碱的质量,然后再根据平均值规律,建立不等式解题。
↑+=+22222H MOH O H M MOH O H O M 222=+若1.40g 全为碱金属(设其原子量为a ),则产生MOH 的质量为g a a )17(40.1+,若1.40g 全为氧化物,则产生MOH 的质量为g a a 8)17(40.1++,显然有 8)17(40.1++a a aa )17(40.179.1+<< 解得:03.613.24<<a ,只有钾才适合此条件。
设x 和y 分别为钾及氧化钾的质量,则⎪⎩⎪⎨⎧=⨯+=+79.194562395640.1x y x ⎩⎨⎧==g y g x 902.0498.0 点评:本题若用常规方法对可能存在的物质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
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草木灰含有碳酸钾,从草木灰中提取32CO K 并做有检验:(1)用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2)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
过滤后的溶液在蒸发皿里加热以得到钾盐晶体。
加热过程中要 ,当蒸发到 时停止加热。
(3)用焰色反应检验 K 。
某学生用无锈铁丝沾碳酸钾粉末,却沾不上,这是因为;某学生沾上了钾盐粉末,但在酒精灯上灼烧时看到火焰是黄色而不是紫色,这是因为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及蒸发、焰色反应等实验基本操作,对学生来说,务必熟练掌握。
答案:(1)将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沾溶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比色卡对照。
(2)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只剩下少量溶液。
(3)无锈铁丝未经加热;未隔蓝色钴玻璃观察。
点评:考查了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模拟试题】1. 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B. 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C.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D. 不能确定是否含钾元素2. 除去32CO Na 中混有的少量3NaHCO 粉末,最合理的方法是( )A. 加热B. 加NaOH 溶液C. 加盐酸D. 加2BaCl 溶液3.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单质( )。
(长春市检测题)A. 熔点依次降低B. 密度依次减小C. 颜色逐渐加深D. 金属活动性增强4. 工业上常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钠(将氨和二氧化碳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析出小苏打,再经过滤、焙烧而得到纯碱),但却不能用氨碱法制碳酸钾,这是因为在溶液中( )。
(东华杯竞赛题)A. 3KHCO 溶解度较大B. 3KHCO 溶解度较小C. 32CO K 溶解度较大D. 32CO K 溶解度较小5. 下列关于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郑州市预测题)A. CsOH 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强碱性物质B. Cs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O Cs 2C. Cs 与水反应,能发生爆炸,并放出2OD. 加热32CO Cs 可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6. 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某种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 32CO Na 溶液B. NaOH 溶液C. 硫酸D. 稀盐酸 7. 物质灼烧时,火焰呈紫色的一定含有( )。
(浙江省会专题)A. 钾原子B. 钾离子C. 钾元素D. 钾的化合物8. 把一小块金属钾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物有( )。
(广州市测试题)A. Cu 和42SO KB. Cu 、42SO K 和2HC. 42SO K 、2)(OH Cu 和2HD. Cu 、KOH 和2H 9. 下列物质中,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 32CO NaB. 324)(CO NHC. 3NaHCOD. 42SO K10. 下列物质中加入到水中无气体放出的是( )。
A. 金属钾B. 氧化钠C. 纯碱D. 过氧化钾11. 下列碱金属元素的阳离子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
(郑州市预测题)A. +KB. +NaC. +RbD. +Cs 12. 在空气或氧气中加热,只能生成碱性氧化物的是( )。
A. LiB. NaC. KD. Rb13. 钾和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较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A.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 都是金属元素C. 原子半径相差不大D. 最高化合价相同14. 碱金属(除钫外)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密度比水大的是 ,熔、沸点最高的是 ,单质的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 。
(广州市测试题)15. 通常用小苏打的悬浊液除去2CO 中的HCl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不能用NaOH 溶液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不能用32CO Na 溶液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天津市调查题)16. A 、B 、C 三种物质均属于同一种金属的化合物。
用铂丝蘸取A 、B 、C 三种物质的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均呈浅紫色。
已知:A 与B 反应生成C ;加热B 得到D ;D 与A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B 或者生成C ;B 可与酸和碱反应。
则A 是 ,B 是 ,C 是 ,D 是 。
17. 今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的合金46g ,当它与足量的水反应时,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L ,试通过计算推导出另一种碱金属的名称,并计算原合金中铷的质量分数。
18. 根据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 称量样品;② 溶解、沉淀;③ ;④ ;⑤ 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 (选择A 、B 、C 、D 填空)。
A. 左盘重,样品轻B. 左盘轻,砝码重C. 右盘重,砝码轻D. 右盘轻,样品重(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时可能要重复进行,其原因是 。
(4)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5)所得产物中,主要钾盐有: 等。
(“三南”高考题)19. 有a 、b 、c 、d 四瓶未知溶液,它们是KOH HCl KCl 、、和酚酞,有人不用任何试剂就能把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其实验步骤如下:(1)取少许溶液两两混合,据此把四种溶液分成两组。
(2)取一组混合溶液,不断滴入另一组中的一种未知溶液,据此鉴别出a 和b 。
(3)再取 2mL 已鉴别出的a 溶液,滴入3滴未知溶液c ,再加入4mL 未知溶液d ,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