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合集下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第第34号令)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第第34号令)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的事件。

这种情况下,应急管理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损害、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能给环境、生态和人民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应急管理显得尤为紧迫。

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以快速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保护公众安全。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组织专业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进行评估,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确保在实际发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2.建立健全的应急指挥机构。

明确应急指挥体系,确保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做到消息通畅、指挥有序。

3.加强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预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资源调配和保障。

建立资源保障机制,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确保在应急事件中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所需资源。

5.强化社会宣传教育。

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共治。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1.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各方责任,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应对。

2.加强技术装备和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确保在应急事件中能够精准、高效地应对。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资源信息,共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只有加强应急管理,提升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
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发生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紧急疏散人员、封锁污染源、组织应急救援和控制扩散等措施。

2. 确认污染源和危险评估:迅速确定事故现场,并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和数量,进行危险评估,确定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3. 抢险救援:组织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包括封锁污染源、扩大周边隔离区域、进行化学品泄漏物的转移、进行紧急喷淋降解等方法。

4. 救护伤员:及时救治受伤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对重伤员进行紧急的抢救和转运。

5. 疏散和安置群众:迅速疏散周边人员,安置到安全地区。

要做好疏散和安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群众的安全和满意。

6. 监测和监控:实施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浓度和扩散范围,监测人员的健康状况。

7. 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及时向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

并要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8. 废物处理:对产生的废物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9. 事后调查和总结:事故处理结束后,要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查明事故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能力。

10. 整改措施:根据事故的调查结果和总结经验,及时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一、背景与目的:突发环境事件,指的是意外发生的、对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破坏、危害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适用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等。

三、主要内容:(一)组织机构: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联动办公室等,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协调和指导。

(二)应急预案: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级别划分、应急预警机制和处置程序等内容,以应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

(三)应急资源: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机制,确保应急资源的及时供应和合理利用。

(四)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组织和个人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五)应急处置: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包括事故现场的保护、实施紧急救援和善后处理等措施。

(六)信息发布: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的情况、应对措施和防范建议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七)责任追究:对于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人,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监督检查: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和整改问题。

四、实施与监督: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宣传培训,完善配套法规和制度,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共同维护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

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可以由环保部门、监察部门等进行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合规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总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5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5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第四条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条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四章应急管理机构第六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第七条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章运行机制第八条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第九条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第十条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第十二条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条例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者生态破坏,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第三条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二章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

第五条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四)应急与恢复相结合;(五)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第六条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特点、危害及可能发生的范围;(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三)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四)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五)应急培训和演练;(六)应急信息报告和发布;(七)应急恢复和重建措施。

第七条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由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

第三章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第九条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危害。

第十一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采取限制或者禁止有关活动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并依法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确保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备案。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编制单位将应急预案报送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二)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三)备案的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一、背景
突发环境事件指的是由自然灾害、事故等原因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或破坏情况。

这些事件可能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和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二、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明确责任部门: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责任部门应该是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

2.收集相关信息:责任部门应收集有关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3.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资源保障、社会协调等内容。

4.培训和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应急值班:地方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应设立24小时应急值
班机制,随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2.信息发布:对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公众
应对措施。

3.资源调配: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度,确保应急处置的物资
和人员储备。

4.社会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公共安全、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利益,保障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

四、评估和总结
1.事后评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
题并改进工作。

2.完善预案:根据评估和总结的结果,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
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以上便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以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和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一)环发【2010】11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实施、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部对全国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第四条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编制指南等规定;(二)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三)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四)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五)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六)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七)预案基本要素完整,附件信息正确;(八)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应急预案,按照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者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三)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者解除程序、预警相应措施等;(四)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五)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六)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预案解释、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等;(九)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化格式文本、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全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制定的应急措施和应对方案,旨在减轻环境污染的损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个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示例: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和监测:
1.建立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系统,定期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情况。

2.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启动预警机制,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应对准备。

二、应急处置方案:
1.迅速组织应急处置队伍,包括专业人员和应急物资。

2.实施现场调查和初步评估,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

3.封锁污染源,停止污染源的排放,阻止污染扩散。

4.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如喷洒抑制剂、吸附剂等,控制和清除污染物。

5.组织医疗救援,对受污染人员进行救治和紧急处置。

6.组织转移受污染的人员和居民,确保他们的安全。

7.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采取措施保护重要设施和生态环境。

三、信息发布和舆情管理:
1.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污染事件的相关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做好舆情管理工作,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四、事后处理和整改工作:
1.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和责任追究,确保事故责任人得到惩处。

2.开展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3.制定改善和防控措施,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以上仅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具体的预案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前言
本应急处置方案为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采用科学、高效、
安全的方式进行现场处置。

在突发污染事件中,现场指挥者应牢记
确保人身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现场处置流程
1. 确定事故类型和污染物种类,根据有关规定应急响应级别启
动现场应急响应,立即向所在区环保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在人员安全情况下,第一时间封锁事故现场。

3. 根据污染程度,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指派专人负责实施方案。

4. 快速清理污染,如为液体,应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进行吸收;如为气体,应使用化学泡沫、水雾等化学品稀释。

5. 减少影响范围,采取隔离措施和加强通风等措施。

6. 根据现场情况,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现场安全措施
1.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劳动防护用品,防止接触到污染物。

2.设置通风设备,保证现场空气流通。

3.不得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4.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确保现场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禁止在现场吸烟。

后续处理
完成现场处置之后,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污染物运输、处置和监测等工作;撤离现场人员后要对残留物和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同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

结论
本应急处置方案要求现场指挥团队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科学、高效、安全的方式进行污染处置,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企业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企业及社会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应急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组织和实施。

第四条企业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应急响应措施、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等内容。

第五条企业应当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第六条企业应当加强与政府、社会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合作与互助。

第七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第二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第八条企业应当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九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包括:(一)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二)组织并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三)调配和协调应急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四)与政府、社会和其他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保持信息畅通;(五)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监督、评估和总结。

第十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应急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成员,并制定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第三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演练。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和程序;(三)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四)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和指挥协调机构的安排;(五)应急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六)应急工作的监督、评估和总结。

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简介
环境突发事件指的是突发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性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的应急处理策略。

应急处理制度的重要性
1. 保护环境:应急处理制度可以帮助快速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处理制度可以确保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处理策略
1.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环境突发事件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提前发现潜在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紧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快速响应和协调行动。

同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快速处置措施:制定并完善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包括紧急抢险、污染物清理和排放控制等措施,以快速控制和减轻环境影响。

4. 信息公开与沟通: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和应对措施,增加公众对应急处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结论
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是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处置措施和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可以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持续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为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当环境污染事件出现时,应急响应和管理非常重要。

环境污染事件可能会损害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因此,寻求快速解决和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计划政府和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以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这些计划应在预测或紧急情况出现之前制定并在相关机构之间共享和维护。

应急计划应该覆盖的方面包括:事件响应、合理运用资源、危险区域的划分和疏散、与有关媒体的信息交流和事后评估报告等。

监测和预防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各个污染因素进行实时监测,这不仅可以为对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实时数据,以适应和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和分析各个区域或工业部门的排放问题,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应急响应当一个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应急人员应在24小时内开始采取措施。

他们需要对事件进行评估,并马上开始处理。

正常情况下,有效的应急行动应该是定向和快速的,只有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地阻止事态周期增长。

合理运用资源在应急事件管理过程中,资源需要运用聚焦敏捷。

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优先处理原则应该是人员的安全和避免其他人的感染或伤害。

应急响应部门应该在必要时协调使用地方、各类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主要包括:空气净化器、过滤器等空气净化设备、废柿油、污水处理和吸附剂等物质,这些资源的使用是为了更快地清理和恢复环境。

危险区域的划分和疏散在应急事件中,危险区域的疏散和隔离是救援行动的重点。

各级应急响应部门应该根据实时信息判断污染范围,及时发布警报和命令,并对人员进行第一时间的疏散和防护措施,保证人员安全和生产资产的安全。

信息交流和事后评估在应急事件期间,公众和媒体通常需要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了解救援行动的进度和结果。

应急响应部门应该与媒体和公众及时沟通,发布最新情况,并善于对重要解决方案加以公开解释。

期望企业能够主动向社会公布污染类型、扩散范围、损坏程度、预计的影响,与社会共同维护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方面的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4.1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施行日期】2015.06.05•【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污染事故与应急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工作。

第三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4. 科学决策,规范操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2. 组织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3. 指导、协调、监督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工作职责;4. 负责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5. 负责环境污染事故的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第六条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七条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章预防与预警第八条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预防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第九条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预警级别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确定。

第十条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各级环保部门应当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十一条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二条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 报告与启动:事故发生单位立即向环保部门报告,环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2. 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3. 人员疏散:组织受影响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4. 卫生防疫: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疾病传播;5. 信息公开:及时发布事故信息,接受社会监督;6. 恢复重建:协助受影响单位和个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4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4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为提高我公司安全生产效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____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____,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应急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____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____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我公司对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按法人-安全生产负责人-作业人员三个层次分级负责。

4、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应急预案及措施的管理,便公司应对____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宣传,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员工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公司应对____的指挥能力: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____的综合能力。

三、____机构与职责1、领导机构及职责公司总经理是企业____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指挥官,负责领导、研究、决定和部署企业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____的应急管理。

2、常设工作机构及职责我公司应急工作的常设工作机构是安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委会)全面负责公司各项安全和制度、例行检查、____应急预案的制订与落实、____的直接指挥等工作,在发生____时,负责向总经理汇报情况、启动公司应急预案、调派应急人员、处理具体应急工作。

3、对外联系公司办公室负责对外媒体的应对与联络工作,对媒体的反馈信息和应对办法负责。

4、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发生的____的上报和应急工作中的指挥与具体处理,对本公司、部门的突发性事件的上报、内部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实施工作负责主要责任。

三、预测、预警公司安委会要健全和完善公司对____的预测、预警机制。

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对可能发生的____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做出预测,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____,开展风险分析,职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p3 Step4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并登记备查。 对于不易改变的外部因素,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重新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同时记录等级划定过程。
信息公开
认真研判事件影响和等级,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信息发布建议。履行统一 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
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时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向社会公开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预案及演练情况等环境信息。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事业单位未按照要求执行特 产、停排措施,继续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依法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 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较大
风险控制
企事业单位应当
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风险控制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
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
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特别 重大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 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注意事项:
及时或重新划定本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编制或修订本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1、未划定环境风险等级或划定已满三年;
2、涉及的风险物质种类或数量、生产工艺、风险防范措施或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环
境风险等级变化; 3、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造成环境污染的;
4、标准或规范文件发生变化。
企业可以自行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也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 新、改、扩相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可以作为所属企业编制环境风险评 估报告的重要内容。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及风险评估
培训讲师: 培训日期:
CONTENTS
目录
1
典型案例 应急管理 风险评估 个人防护物品
2
3 4
01
典型案例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液碱泄漏事故
2008年,某化工公司装载氢氧化钠药液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抵达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交货时, 药罐车发生异响,药液出口球阀断裂,造成氢氧化钠药液泄漏。
使六环路尽快恢复通车。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泄漏事件
凌晨4:30该车转移至附近的一处空地,下风向1公里处村庄HCl浓度0.7mg/m3,人员在没有防护的 状态下,会明显感觉不适。我们立即向指挥部提出部分居民疏散的建议。车内剩余氯磺酸被该公司抽 调其他车辆转移。第二天,事发地周边区域仍有刺激性气味。
启示
要注重环境的全方位处理,该事件就忽略第一事故现场的处理。
缺乏衔接,难以落实。
罚款情形
企事业单位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处一万以上三万一下罚款: 1、未按照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 2、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
案的;
3、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 4、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 5、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6、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 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 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 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 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 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
适用范围
环境 风险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 风险单元
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 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风险受体
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 的单位或区域等。
突发环境事件等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从诱因划分,主要有:安全 生产事故引发、交通事故引 发;不明废弃物引发的突发 环境事件和其它因素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 的类型
从行业划分,有涉氨、涉
氯、危险化学储存、再生
资源回收等企业和行业。
0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定义
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 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 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海上溢油事件、船舶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按照其
突发环境事件等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 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 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 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 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现有资源应急情况
第一时间可以使用的内外部应急物资、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应急物资:处理、消解、吸收污染物的各种絮凝剂等,个人防护装备、应急监测能力、应急通信系统、电源等。
Step2
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制度、明确重点岗位责任人或机构、落实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建立并执 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等。 (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按照物质特性、危害,设施监视、控制措施;采取防治事故排水、污染物等 扩散、排除厂界的措施等。 (3)环境应急资源:配备必要应急物资和装备、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等。 (4)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分析、总结历史上同类型企业或涉及相同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 经验教训,对照检查本单位是否有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5)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 治理时间的长短,提出需要完成整改的期限,分别按短期(3 个月以内)、
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等评估工作,依法向有关人民
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
政府报告。 开展事件调查,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参与制定环境恢复工作方案,推动环境恢复工作。
信息公开
企业事业单位
公开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和演练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 以及落实整改要求情况等环境信息。
0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适用范围
评估对象: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企业突发环境 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附录 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
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
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不适用: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单位、从事危险废 物经营单位、危化品运输单位、尾矿库、石油天然气开采 设施、军事设施、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加油 站、加气站、港口码头。
启示
企业应急预案落实好,是消除污染后果的最佳方法。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泄漏事件
2009 年,一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行驶至土桥收费站南 1 公里处发生泄漏。在下风 100 米处检测, HC 浓度 15mg/m3。 消防部门多次堵漏未果。指挥部决定将事故车移出六环路至相对空旷的地点,降低事件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突发环境事件等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 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液碱泄漏事故
该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用木栓和纱布封堵泄漏点,用沙袋封堵 雨水管网排水口,并将封堵部分药液回收,运输车罐内剩余的药液 导入该公司药液储存罐。封堵在雨水管网内的少量药液稀释后,进 行了回收。 该公司雨水和污水管线均汇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事故不会对环境 造成影响。
风险评估程序
1
2
3
4
5
资料准备及环 境风险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