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博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中医诊断学1.假神:指病重的患者,突然出现某些症状暂时“好转”的现象,为临终前的预兆;2.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3.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的面部异常色泽;4.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于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5.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6.善色:五色暴露,但明亮润泽,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7.恶色:五色暴露,且晦暗枯槁,主脏腑精气衰败,胃气不能上荣于头面;8.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随吞咽上下移动,主肝郁气滞痰凝,或地方水土失调;9.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主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痰;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10.斑疹: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扶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有阴阳之分;疹:色红,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扶之碍手,压之褪色;11.痈:红肿高大,跟盘紧束,灼热疼痛,易于成脓,属于阳证,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12.射关透甲:小儿食指脉络直达指端,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13.染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14.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主湿浊、痰饮、食积;属于湿浊内蕴,阳气被遏;15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主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或气血亏虚;16.四诊: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四种基本方法:望闻问切;17.辨证论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疾病当前阶段的病理本性,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18.辨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19.病历:是临床关于病人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又称作病案;20.四诊合参:医生临证时,必须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广泛收集病情资料,并综合分析判断;21.病证结合:进行疾病诊断时,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全面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22.以常达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为正常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23.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24.现病史: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诊治的经过;25.恶寒:病人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缓解;26.畏寒: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27.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28.壮热:高热体温39℃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29.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30.盗汗:睡眠时汗出,醒后汉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内热证;31.战汗:病人先全是恶寒战栗,随后大汗出的症状;战汗是邪正剧烈交争,病变发展变化的转折点;32.绝汗:病情危重的情况下,突然大汗不止的症状;33.心悸:患者经常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多是心神失藏或心脏病的反映;34.失眠:患者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常伴有多梦;又称不寐、不得眠;35.除中:久病重病患者,本无食欲或多日不食,而突然欲食或暴食,是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属于假神的表现之一;36.泄泻/便秘: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水样便,若仅大便溏薄不成形,称为便溏;便秘:大便秘结不通,排除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也称大便难;37.完谷不化:粪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阳虚衰所致的泄泻;38.里急后重:腹部疼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的症状;39.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成癃闭;40.闭经: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后,又停经3个月以上者;41.痛经: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者;42.崩漏:指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一般势急、经血量多者成为崩中,势缓、经血量少者,称为漏下;43.寸口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44.举按寻: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辨别脉象的指法;45.三部九候:浮中沉三候,为诊脉时所用指力的轻中重不同,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此乃寸口脉三部九候;46.微脉: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47.相兼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复合构成的脉象,也称复合脉;48.真脏脉:疾病后期出现的无胃、神、根的脉象,是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衰败的征象;49.总按/单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诊脉,从总体上辨别脉象的特征50.单按:单用一指诊察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的特征;51.八纲辩证:医生运用八纲对四诊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属性的辩证方法;52.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犯人体、正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轻浅之证;53.虚证:人体正气亏虚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为基本病理所导致的各种虚弱之证;54.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产生的以邪气盛为主的证;55.亡阳证: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亡脱所表现的急危重症;56.亡阴证:体内阴液严重损耗而欲枯竭所表现的危急种证;57.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热表现的危重证;58.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表现的危重证;59.气虚证: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气化、温煦、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60.气陷证: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之气下陷所表现的虚证,多指中气或脾气下陷;61.气不固证:气虚对精血津液的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虚证;62.气滞证:人体某一局部或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里实证;63.血瘀证:脉管内血行迟滞而瘀阻,或血溢脉外而停蓄体内所引起的证;64.血热证:火热内炽,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所表现的实热证;65.气随血脱证:大量出血,导致元气随血外脱所产生的危重证;66.津液亏虚证: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于滋养所表现的干燥证;67.津液内停证: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津液停聚体内,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所表现的证;68.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69.肝风内动证:患者出现眩晕欲仆、麻木、抽搐、震颤、蠕动等“动摇”表现为主的证;70.心脉痹阻证: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证;71.心阳虚脱证: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72.脾不统血证: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学溢脉外所表现的出血证;73.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脑骨髓失充,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表现的虚证;74.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气不固证;75.肾虚水泛证: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水湿泛滥所表现的虚实夹杂证;76.心肾不交证: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肾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虚热证;77.肝胃不和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里实证;78.肝郁脾虚证: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气滞湿阻证;79.传经:病邪从外侵入向里传变,由一经证候转变为另一经证候;包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80.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阳经传入,直接侵袭阴经而呈现三阴证候;81.合病:指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82.并病:指伤寒病一经证候未罢,又见他经证候,两经证候合并出现;83.卫气证:温热之邪侵袭肌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表热证;84.气分证: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85.营分证:温热病邪内陷,劫浊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86.血分证: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热盛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87.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之实证,热病极期,温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88.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提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见于久病病重后期;89.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90.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91.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吸,言语无力症状;92.呃逆:喉咙发出的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俗称“打呃”93.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发出沉长而缓的声音,俗称“打饱嗝”;。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中内名词解释
v1.0可编写可改正名词解说感冒:是由肺胃失和惹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浑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咳嗽: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成为嗽,有痰有宣称为咳嗽。
哮病:是因为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致使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生性痰鸣气喘疾患。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态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惑、不可以平卧等位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肺痈:是因为风热毒邪壅滞于肺,热雍血瘀,血败肉腐,致使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
肺痨:是因为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害肺胀所致的拥有传染性的一种慢性衰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炒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因痨虫蚀肺,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态,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态,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可以自主的一类病症。
心疼:是因为心脉挛急或滞塞惹起,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痛苦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惹起的,以常常不易入寐为特点的一种病症,即一般所谓“失眠”。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睦,腠理不固惹起汗液外泄失态的一种病症。
血症:是因热伤血络、气不摄血或淤血阻络等致血液不循经脉运转,溢于脉外,以口鼻诸窍、前后二阴出血,或肌肤紫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病症。
胃痛:凡因为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惹起胃脘部痛苦的病症,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
泄泻:是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渎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数次增加,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黄疸:是指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引起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生理学中内环境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内环境的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各种功能和活动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各组织和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体液。
内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被称为体内稳态或体内平衡。
体内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不同的生理参数(如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等)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1. 温度稳态温度是内环境中最基本的生理参数之一。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都对温度非常敏感。
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6.5-37.5摄氏度。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命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体温的稳定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来实现。
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体表的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身体会通过发抖产生更多的热量,以保持体温稳定。
2. pH稳态pH是指溶液的酸碱度,是评估内环境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在人体内,pH主要通过酸碱平衡调节系统维持在稳定水平。
这些系统包括呼吸系统、肾脏和酸碱缓冲系统。
例如,呼吸系统通过调节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排出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尤其是调整呼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3. 电解质稳态电解质指的是在溶液中能够电离成离子的物质,包括钠、钾、氯和钙等离子。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维持电解质稳态对于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肾脏是维持电解质稳态的重要器官,在排泄过程中可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含量,确保它们处于正常范围内。
4. 水分稳态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水分稳态是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水分稳态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实现。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来控制体内水分的平衡。
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来调节尿液排出量,从而调节体液含水量。
总的来说,内环境的稳定是生物体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
各种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监测和调整体内的生理参数,使得生物体能够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解剖中内脏的名词解释
解剖中内脏的名词解释在解剖学中,我们常常涉及到内脏的研究和探索。
内脏是指人体躯干和腔隙内的器官,它们起着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内脏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心脏(Heart)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位于胸腔正中央,略偏左侧。
它是一种中空的肌肉器官,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心房接收静脉血,心室将血液再次泵送到动脉系统中。
心脏内还有四个房室瓣膜,它们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肺(Lungs)肺是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两侧。
人体有两只肺,分别位于胸膜腔左右侧,与心脏相邻。
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体外。
肺内有支气管和肺泡结构,支气管与气管相连,将空气输送到肺内。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其内壁非常薄,血管丰富,方便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脾脏(Spleen)脾脏位于腹腔左上侧,是一个淡红色的器官。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参与免疫反应,通过产生淋巴细胞来对抗感染和病原体。
其次,脾脏是造血器官,胎儿时期产生大量的血细胞,出生后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老化的红血细胞。
另外,脾脏还具有滤清作用,清除体内的废弃物和各类细胞碎片。
胃(Stomach)胃位于消化系统中,位于腹膜腔最上方。
胃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是一个呈弯曲形状的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并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颗粒。
胃内有胃液,其中主要含有胃酸和酶类物质,可以帮助消化和杀灭细菌。
胃的底部连接着食道,底部与小肠相连。
胃的内壁有带状褶皱,这些褶皱能够伸张和收缩,以适应食物的不同负荷。
肾脏(Kidneys)肾脏是泌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腰腔内侧背肌后方。
人体有两个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除去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
此外,肾脏还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电解质的调节和血压的控制。
内的名词解释
内的名词解释内,这个字,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事物的内部特征或属性。
它是一个具有广泛涵义的词汇,可以指代空间、时间、情感或思维等方面的事物。
在不同的语境下,内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含义。
一、内的空间意义内在空间意义上,内可以指事物的内部或内部区域。
我们常说“内部器官”、“室内空间”、“内陆城市”等,“内”这个词都表示了某个物体或空间的内在属性。
例如,当我们谈论人体时,内常用来指代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而外则是指代外部的表面或皮肤。
类似地,我们谈论国内经济时,内就是指代国内内部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内的时间意义内在时间意义上,内可以表示某个时间段的起始或结束时间。
我们常说“内个星期”、“内年”等,内就代表从当前时间往前数的某段时间。
例如,当我们说“内个星期我都忙得很”,意思是指最近的这个星期我一直都很忙碌。
三、内的情感意义内在情感意义上,内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或感受。
我们常说“内心矛盾”、“内心膨胀”等,“内”表示了人内部的情感状态。
例如,当我们说某人“内心充满爱意”,就是指这个人内心中充满了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爱。
四、内的思维意义内在思维意义上,内可以表示人的内在思考或认知过程。
我们常说“内心的疑问”、“内心的思考”等,“内”指代了人的思维活动。
例如,当我们说“内心对这个问题充满疑惑”,即表示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产生了疑问。
总结来说,内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它可以指代空间的内部特征,时间段的起始或结束,人的内心情感,以及思维认知过程。
通过理解内的多层次含义,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表达我们对事物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解剖名词解释重点
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第一章绪论1 组织:是指人体内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2 器官:是指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特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结构3 系统:在人体内,若干功能和结构相近的器官,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而组成系统4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这样的姿势称解剖学姿势第二章基本组织1 血液:是红色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占体重7%~8%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第三章运动系统1 骨骼骨与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2 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装置称骨连接3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 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 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
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
6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它的周围部称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中央部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称髓核7 颅囟:新生儿的颅盖骨骨化尚未全部完成,骨与骨之间还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结缔组织膜,其中面积较大称为颅囟8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9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
10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
11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12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第四章消化系统+1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2 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3 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4 麦氏点:约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此点称麦氏点5 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单位,呈多面棱柱状,主要由肝细胞组成。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類証鑑別厥证与中风厥证与痫证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呃逆噎膈与反胃噎膈与梅核气胃痛与胃痞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泄泻与痢疾梅核气与喉痹梅核气与噎嗝脏躁与癫证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眩晕与痫证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头痛与类中风头痛与真头痛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痫证中风与口僻中风与痉病简答题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7、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中医内科重点简答名词解释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厥证的病理转归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21.鼓胀与水肿鉴别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及其机制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23.根据头痛的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24.眩晕的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2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28.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31.试述阴水与阳水的鉴别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韦散;3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33.淋证与癃闭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34.癃闭的治疗原则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35.试述血证的病机血证的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由气血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例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36.试述狭义痰饮的证治狭义痰饮是指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主要包括2个证型,如下1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腕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法:温脾化饮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法:攻下逐饮代表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37.消渴的辨证要点:1辩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证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3辩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38.试述消渴的证治分型、治法和代表方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40.痹症的治疗原则1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已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2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41.痹症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的特征是什么P4671风湿寒痹:行痹,痛痹,着痹;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42.简述呕吐食滞内停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主方;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主方:保和丸加减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郁证试述梅核气/脏躁的病机治法代表方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门,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阻的一类疾病.梅核气是因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余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主症:自觉咽喉中常有异感,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无痛,不碍饮食.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主之.脏躁:与体质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五质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抑郁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治法:甘润缓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名解: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痢疾:痢疾是以大便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喘证: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瘿病: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痹症: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组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不屈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缓者称为闭;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所致;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浮脉为其特征;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咳嗽:是指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鼻衄:鼻腔出血,是败血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便秘:是指由大肠传导时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洁净府: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利小便之意;淋证: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症;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脾约:是便秘的一种,指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症;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股;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飧食:为泄泻的一种,指泻下完谷不化;吐酸: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虚劳:又称劳虚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血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名词解释
骨学一、1、解剖学姿势躯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内和内侧内是描述空腔脏器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
内侧是描述人体器官结构与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的大小,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
3、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内有脊髓及其被膜等。
4、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向前微突地横嵴,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5、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交界处的“H”形缝,此处骨质较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6、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根和血管等通过。
、二、1、变异人体的某些器官结构与正常形态虽不完全相同,但与正常值较接近,差异不显著。
2、骺线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之后的遗迹。
3、肋弓第8—10肋的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4、颅囟新生儿颅顶骨之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如前囟等。
5、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的空腔,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6、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空隙,内有蝶窦开口。
三、1、板障扁骨的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2、籽骨发生于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如髌骨。
3、隆椎即第七颈椎,棘突较长且末端不分叉,体表易触摸到,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4、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唇缘构成,可限制颈椎向侧方移位。
5、翼腭窝上颌体与蝶骨翼突、颚骨之间的狭窄腔隙,内有上颌动脉等通过。
6、腕骨沟由8块腕骨孤形排列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骨连接一、1、关节相对骨面间相互分离并借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接,具有充满滑液的腔隙,为骨连接的最高形式,活动性较大。
2、椎间盘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具有“弹性垫“的作用。
3、韧带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
中国内阁的名词解释
中国内阁的名词解释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内阁是一种具有重要地位的机构,承担着决策、协调和执行国家重要事务的职责。
本文将对中国内阁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包括内阁成员、内阁会议、内阁制度和内阁总理。
内阁成员内阁成员是指被任命为中国内阁的高级官员。
根据中国宪法,内阁成员包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国务院各部门的部长。
国务院总理是内阁成员中的首脑,他负责总体指挥和领导内阁的工作。
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则协助总理处理国家事务,并领导各自负责的部门。
各部门的部长是内阁的重要成员,他们负责管理和运作各自的部门,协助内阁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是内阁成员定期召开的政策讨论和决策机构。
内阁会议是内阁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重大决策的集体讨论和决策的场所。
在内阁会议上,内阁成员就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等重要议题进行交流和协商,并根据讨论结果形成决策意见。
内阁会议的决策意见通过国务院的决定正式实施,影响着中国国家治理和政策实施的方向。
内阁制度内阁制度是一种负责国家政务管理的制度安排。
它具体规定了内阁成员的组成、任命程序、职责分工和运作方式等事项。
中国内阁制度建立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基础上,旨在加强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合理性。
内阁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通过内阁制度,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进行政策协调和决策实施,推动国家发展进程。
内阁总理内阁总理是中国内阁成员中的最高领导者。
内阁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并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内阁总理在国家事务决策、内阁组织和国家治理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和权力。
内阁总理是内阁的核心,具有广泛的权威和影响力。
他领导着内阁成员,负责内阁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
内阁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国内外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
总之,中国内阁作为国家决策和政务管理的重要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
内阁成员通过内阁会议进行政策讨论和决策,建立了内阁制度来加强国家治理。
内脏活动名词解释生理学
内脏活动名词解释生理学
内脏活动是指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包括心脏的收缩、肺部的呼吸、胃肠的消化、肝肾的代谢等。
这些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相互协调的,保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脏的收缩是内脏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心脏是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部和肝肾处理。
心脏收缩的节律和强度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同时受到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内脏活动是肺部的呼吸。
肺部通过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来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证身体组织的正常代谢。
肺部的呼吸节律和深度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和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浓度的调节。
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是内脏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胃肠道通过分泌消化酶和胃酸来分解食物,使其变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然后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肝脏和胰腺的分泌物也参与了消化和代谢的过程。
肝肾的代谢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部分。
肝脏通过分解和代谢体内的毒
素和药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肾脏则通过过滤和排泄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和酸碱平衡。
总之,内脏活动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保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我们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内名词解释50个
名词解释1.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2.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4.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5.自汗,盗汗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6.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7.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9.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10.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11.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12.噎膈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食物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噎即噎塞,吞咽时哽咽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名解肝胆病证1、胁痛: 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2、黄疸: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3、积聚: 腹内结块, 或痛或胀的病症。
积属有形, 结块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 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属无形, 包块聚散无常, 痛无定处, 病在气分, 是为腑病。
4、鼓胀: 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 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5、头痛: 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 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可伴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
中风: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口僻:俗称吊线风, 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 常伴耳后疼痛, 口角流涎, 言语不清等症状, 无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表现。
瘿病: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称瘿气、瘿瘤、瘿囊、影袋。
肾系病证7、水肿: 体内水液潴留, 泛滥肌肤, 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淋证: 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证的病症。
癃闭: 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 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 点滴不通, 病势较急者为闭。
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 由于阴茎痿软不举, 或举而不坚, 或坚而不久, 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症, 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不能除外。
遗精: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
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 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
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 腰腿酸软, 失眠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感冒:是由肺胃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咳嗽: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成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位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肺痈:是由于风热毒邪壅滞于肺,热雍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
肺痨: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胀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炒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因痨虫蚀肺,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症。
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或滞塞引起,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即一般所谓“失眠”。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症。
血症:是因热伤血络、气不摄血或淤血阻络等致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外,以口鼻诸窍、前后二阴出血,或肌肤紫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症,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
泄泻:是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数次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黄疸:是指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致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眩晕:是由于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名卒中。
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淋证:是指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所致,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瑟通,小腹拘急,或痛饮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消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虚劳:是指临床以两脏或多脏虚损、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功能虚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又称虚损。
痿病:是指脏腑内伤,精血津液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