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合集下载

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四项策略

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四项策略

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四项策略如今,深度学习已经广泛成为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厘清当前教师对“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策略,对深度学习真正“落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能动学习: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论深度学习研究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3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筹划并组织开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以此来力图解决当前学校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并提炼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课堂深度学习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实现认知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发展和复杂情感体验的过程。

课堂深度学习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之中,尤其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丰富性、学习环节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的引导性,教师倘若对其把握不准,很容易陷入三大误区。

1、重“难”轻“得”以单一的知识目标掩盖了课堂深度学习的多维学习结果。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越难,就越能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以“难”为“深”,这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教师片面加大难度,一方面极易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内容过于艰涩,十分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继而产生厌学心理。

所以,当教师一味地追求知识难度,以知识的难度代替学生学习的深度时,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收获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能因为“受挫”而对后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而这种重“难”轻“得”的现象,归根结底源于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学得“好”就是会做难题、能在相应的考试评价中获得好成绩,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对学生真正意义在哪儿,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粗浅和零碎。

为了让老师摒弃这种错误认知,我们必须明晰深度学习究竟要达成什么目标。

事实上,课堂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是多维度的学习结果,最终会让学生发生三方面改变:其一,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内涵性的学科之一,其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还涉及到文学、修辞、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深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而深度教学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深度教学是指围绕学科核心的问题或关键点,展开对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度教学的第一要素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诵诗歌、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其在深度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

二、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第二要素是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策略培养。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阅读策略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材料,形成理解,感悟情感,表达思想,最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带有难度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读书心得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

三、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深度教学的第三要素是展现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语言文字学科,它还是一门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语境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底蕴,积淀文化内涵。

在深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传统、探究汉字文字,拓展语文学科的语境文化,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深度教学的第四要素是注重学科思维的引导。

学科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技巧初中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教育之路

学科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技巧初中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教育之路

学科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技巧初中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教育之路在培养初中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

要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途径与技巧,希望对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提高学科学习广度的途径:1.充实课内教学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内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科学习。

2.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地理课上引入一些历史知识,或者在语文课上引入一些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学习知识。

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学校图书馆和班级教室应该提供各类书籍和杂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培养学科的广度。

提高学科学习深度的途径:1.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布置探究性问题或开展小研究,激发学生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科相关的资料,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提供挑战性教学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解决复杂问题、参与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科学习的深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质疑和分析学科中的观点和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各种学科材料,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以上是一些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途径与技巧。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培养初中学生学科广度和深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深度教学下的教学策略

深度教学下的教学策略

深度教学下的教学策略
深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以及对新的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
些深度教学下常用的教学策略: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和理解。

2. 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深入分析
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或情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4. 激发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5. 深入讲解和引导: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概念。

6. 反思和总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 多样化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鼓励学生在不同
的情景下展示所学知识和技能。

8. 创新学习方式:引入新颖的学习方式,如使用技术工具、虚拟实境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学习兴趣。

9.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
指导和支持。

10. 转化和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习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的发展。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深度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导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话题。

深度学习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几个促进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深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促进深度学习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实现:1.1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资料等。

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讲台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积极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3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对促进深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2.1 创设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相互交流,还能够激发彼此的灵感,提高学习的效果。

2.2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3 注重师生互动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应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对策
(一)研学,确立深度学习教学目标
在研究“三维”教学目标中,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应突破“三维目标”分类陈述的限制,将“三维目标”中指出的每一类思维发展目标提升到高阶思维目标,以贯彻到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基于记忆、理解、应用基础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评价与创造。

确立了深度学习教学目标,即确立了深度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主线,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展学,优化深度学习教学情境
深度学习的展示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中,深度学习教学情境的优化特点体现在生活化、轻松化、互动化上,生活化深度学习教学情境把课堂学习情境设置为生活学习情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将学生视为朋友和伙伴,在充满自然和谐气息的学习氛围里,实现深度学习中知识的不断积累,获取的文化与精神同时得到积累与沉淀;轻松化的深度学习情
境,指的是真正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并把平等意识真正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平等看待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

互动化的深度学习情境主要指的是以倾听为媒介,增强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取长补短,以达到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在情感推动下促进更好地交流。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

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准确把握练的时机1、练前复习巧导入。

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背景知识)通过从背景知识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每节新课之前,需要有一个复习、再现已知的过程,可以采用默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片段和相关优秀诗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或者其他可以动笔思考的作业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接,以便学生很快激活旧知、学习新知。

2、读中讲练相穿插二语文课上,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朗读获得体验和感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可通过穿插读段落前的自我思考练习,或穿插师生交流阅读所得再练习。

如学习《刷子李》一课中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教学设计:(一)默读圈划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品悟,已经感悟到刷子李是个奇人,可是这个故事"妙"在何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

想一想,曹小三内心对师傅的看法有什么变化?还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或词语,在句子边上写一写你的感触。

(二)师生交流,批注概括。

1、师:谁找到第一处写曹小三心情的句子了?(出示有关句子。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师:哪个词直接反应了曹小三对师傅的看法?(板书:半信半疑)教师在课件上示范用红笔圈出把个词语。

如何实施深度教学

如何实施深度教学

如何实施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如何实施深度教学。

首先,深度教学需要教师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一系列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深度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深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质疑和见解给予积极回应和展开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积极寻求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络、实地考察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指导和支持,如问题引导、学习策略指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化地提供指导和支持。

对《深度教学》新的观点

对《深度教学》新的观点

对《深度教学》新的观点摘要本文档探讨了《深度教学》这一教育理念的全新视角。

深度教学旨在超越表面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本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档将从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评估方式以及教师角色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们对《深度教学》的新观点。

1. 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深度教学强调的则是"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2. 学生参与度在深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至关重要。

教师应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于面对挑战。

3. 评估方式评估是深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考试和评分方式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深度教学的评估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估手段,如表现评估、过程评估和自我评估,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 教师角色在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伙伴。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深度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深度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要实现深度教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深度教学,我们期待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以上是对《深度教学》的新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讨论,请随时告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陈琳关于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核心素养是深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手段与途径。

本文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观:基于立德树人的深度教学观、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深度教学观、基于师生交往互动说的深度教学观。

一、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关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笔者认为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十分贴切的。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与其一脉相承,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延伸。

在广度上,涵盖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板块;在深度上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且指向人的终身发展理念,培养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未来型人才。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把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中推进,向更深层的深度教学中推进,从而探索有效性的深度教学策略,为开拓新的教育愿景做转型性变革。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国内最早提出深度教学概念的是郭元祥教授,他认为深度教学是超越表层知识符号的教学,要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过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注重学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秩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表征”的记忆,将知识浅层化、表象化。

这种浅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

语文课堂深度教学基本走向一、深度教学的理念深度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本质不在于学生的记忆和应试技巧,而是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深度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究和应用知识。

深度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深度教学的教学模式深度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和合作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发现和制定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和实验等形式,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新知识。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分组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问题解决式教学则是以真实的问题为起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提出一些有关文学作品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合作式学习则是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深度教学的实施方法在深度教学的实施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解析文字时,教师可以适当搭配音乐、影视等感官刺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文字创作、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注重学生的反思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反思,并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度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走向,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学科知识广博且深入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在学术、职业发展中取得更为出色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如何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一、建立知识框架要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学科知识框架是由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构成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

教师可以通过清晰的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广度,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期刊论文、学术网站等,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习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与专业人士交流,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实践应用。

三、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除了广度,学科知识的深度同样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引导学生:1. 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选定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鼓励跨学科学习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来进一步拓展。

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技术,通过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可以有效地识别、分类和预测复杂的数据模式。

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度学习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受重视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原则、步骤和实施方法。

一、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原则1. 学生为中心: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来构建知识,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探究和问题导向: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解决方案。

3. 多元化的资源和工具:深度学习需要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工具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材料、技术设备和实践机会,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 反馈和评价: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重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步骤1. 确定学习目标:在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即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 设计探究任务:根据学习目标,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文献、互联网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和合作来构建知识。

4. 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这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个别辅导和学习小组等方式。

5. 管理学习过程: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

三、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1. 项目学习:以跨学科的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科学实验课堂中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

科学实验课堂中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

科学实验课堂中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的教学。

少数科学教师以为实验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实验仪器与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中探究科学。

他们在实验教学中,或者巨细无遗地为学生示范操作,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让学生开展模仿实验,或者直接把实验方法步骤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操作。

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实验教学显得肤浅低效,缺乏一定的教学深度,而且束缚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抑制了学生实践创新。

科学实验课堂呼唤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主动的、高投入的、理解记忆的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科学实验深度教学是指向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绝非任意拔高实验教学难度,更非在简单机械的实验中占有知识,而是要求学生主动建构,进入深层次学习状态,通过深度实验对知识完整深刻处理,并能有效迁移运用知识,以解决真实情镜中的问题。

我结合《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开展深度教学。

一、设置挑战性科学探究主题深度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亲自试验中获得有意义建构,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

探究主题的深度决定了实验的深度,设置挑战性探究主题是深度实验教学的前提。

深度实验是一种高难度挑战性学习,不仅表现在实验活动具有趣味性、情境性,而且体现在实验任務的难度大。

挑战性实验体现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学生自己猜测、实验、分析、评估。

挑战性主题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却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我通过“判断西瓜生熟”这一生活现象引出“暗盒”概念后,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了“电路暗盒”,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四点电路暗盒,向学生提出“不打开电路暗盒,想办法绘出四点暗盒电路图”这一任务。

学生要想准确绘制出,必须想办法探究出四点之间的电路连接情况。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经验”与“知识”常被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事实上却有着紧密关联。

深度研究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

简单来说,“联想与结构”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回想已有的经验,使当前研究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与经验)在下一个研究活动中才能被联想、调用。

在这个意义上,“联想与结构”所要处理的正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经验支持知识的研究,知识研究要结构化、内化为个人的经验。

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知识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找到它们的关联处、契合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学生的经验凸显意义,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

2、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没有人否认“学生是讲授的主体”,但在讲授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有人把“学生主体”误解为让学生“自学”,放弃教师的作用。

明显,“自学”不是“讲授”。

讲授不是学生孤零零地自己研究,是有教师引导的。

也有人把教师引导曲解为教师灌输、教师替代,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

那么,终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讲授主体呢?我们提出了“两次倒转”的研究机制[3]。

为甚么要提“两次倒转”?因为,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而言,从根本上说,讲授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履历实践探索和试误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功效作为认识工具、研究内容,这正是人类能够延续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伟大创举。

但是,如果把讲授的根本性质(即“倒过来”)作为讲授过程本身,那就可能造成讲授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无视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强调讲授的根本性质是“倒过来”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履历”知识发现、发展(当然不是真正地履历,而是模拟地、繁复地去履历)的过程。

深度教学实践策略(3篇)

深度教学实践策略(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度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深度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深度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

深度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度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组讨论是深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强化实践,提升素养(1)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物理原理。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爱他人,提高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
教与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
创新精神可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火种。

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课堂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2、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主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

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

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搭配。

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

如何搭配要靠教师的具体设计。

(3)在高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

有效利用各种方式的合理成分。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

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检验,也会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使方法的习得与熟练掌握融合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3、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方式变革的新走势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

可以说,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

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4、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视野的拓展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学中再也不能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要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

5、反思性教学理念——教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也是在新课程实验工作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理念。

它强调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大胆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质疑、反省与思考,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主动地实现自身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变革,创造性地开展新的实践。

反思的基础是实践,是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反思是一种怀疑与批判,应该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积极地探寻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思是一种自我的再认识,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的能力;反思也是一种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

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的类型主要是正面反思、面反思和对比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