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汇编

合集下载

本色语文与语文本色

本色语文与语文本色

进行网络教学 , 教师往往要预先制作 多媒体课件 , 而多 媒体课 件又是按照一定 的程序在课 堂上 一 呈 现出来 的 , 所 以课堂教学无法随意改动课前 已经制作好 的课件 ,于是 教师在讲课时 ,只得千方百计地把学 生引导到设计好 的答 案上来 , 而语 文教学 , 其学 习内容丰富多 彩 , 教学 的过程千
口无 心” “ 、 无动于衷” 三 , 意” 或“ L- - 也就成为平常事 了。
们教育观念 的同时 , 变 了“ 支粉 也改 一 笔 、 本书 、 一 一张嘴” 的教学方 法 , 庸置疑 , 毋 网络课有它 的 优势 , 以图象 、 活动画 面、 响效 果等 的直观 , 音 能突 出形象 , 强化感知 , 因此受 到学生 的喜 爱 , 与此 同时 , 但 网络教 学隐 藏着它很 多的遗憾 :
发展 为知 之甚多 的过程 ,而且语文本 身答案 的丰 富多彩这 些都决定 了必须要发挥教学 的机智 ,随时对预先设计好 的 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灵活调整。因此 , 这个矛盾带来的结果只
能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 2图象的唯 一性替代 了想 象的丰富性 . 语文学 习主要是语言文 字的学习 ,这需要学 生对 语言 文字进行 深入 细微 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阅读想象 出语 言文 字所描绘 的情景 , 到如临其境 , 做 如见其 人 , 如果 把看 图象
的凄迷 的《 诗经 》 “ 菊东篱 下 , 然见南 山” ,采 悠 的清拙 的魏 晋 ,春江潮水连海平 , “ 海上 明月共 潮生” 的雍容的唐诗 ,今 “ 宵酒醒何 处 , 杨柳 岸晓风残 月” 的绮丽 的宋词 以及 “ 在熟悉
的事物 面前 , 然感到 的陌生 , 忽 将宇宙 和我们断 然地划分 ” 的朦胧的现代诗。 反复地读 一读 , 请学生 品位 : 鲁迅 的文字 是木刻 , 力透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

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第二,闹。

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第三,杂。

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本色语文 绿意课堂

本色语文   绿意课堂

本色语文绿意课堂内容提要:在平平常常的课堂上用平平常常的方法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开发学生的潜能,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

正文:“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平常人,用平平常常的方法,教平平常常的语文。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听优秀教师的课(尤其是有幸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再加上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摸索,我觉得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本色语文,追求的是充满绿意的课堂。

一、追求语文的本色和诗情。

“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给“扇哪扇哪”“飘啊飘啊”配上动作,进行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的训练。

朗读时,学生边扇着“手”这把扇子,飘着“手”这枚邮票,边朗读句子,此时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把把扇子、一枚枚邮票,在自己的王国里扇啊、飘啊……好不悠闲自在,妙趣横生。

这样既抓住了关键词,品读﹑感悟﹑激情,又激活了学的思维,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巧妙点拨,层层深入,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充分领悟秋天美的内涵。

充满诗情的引导,让语文富有了诗意,让学生感受了诗意,同时语文教学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生机盎然。

我们既要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还应让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乐园。

我们往往在课堂生搬教案,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

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放飞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

二、建立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

什么是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

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近年,有机会听了不少课。

本色语文1

本色语文1

本色语文语文本色——《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案例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茅西小学 212443 景玉霞《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本案例设计以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为突破口,创设生动形象情景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过程中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领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语文训练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充分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领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片段一师:上课前老师想给你们提个问题,你们知道《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陷入了沉默之中……)师:这样吧!老师给你们帮个忙,我把“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记”换个位置,变成“记小稻秧脱险”,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孩子们立刻发出了“哦”的声音,一只只小手全都举了起来)生:老师,我知道了“记”就是“记住”师:哦,是记在这里吗?(老师指着脑袋)还是记在什么地方?(用手作写状)生:我知道了,“记”就是记下来,写下来的意思。

师: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反思】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让人‘悦心悦意’进而‘悦志悦神’。

”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师用流光溢彩的言语阐释文本时,可以更欣然地去直觉、去顿悟、去热爱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有真有善的鲜活生动的语文课。

语言知识的传授一直是语文课中工具性的体现,最好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思辩的过程,让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着苹果。

老师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在这里的点拨充满了教育的智慧,调整了语序后,符合了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习惯,孩子们很轻松地将这个难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本色语文本色之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

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

殊不知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没有语文味了。

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的。

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要把语文还给语文课。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

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

例如教毛泽东的《政论两则》,对初一学生无需做过多的文体分析,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读等形式,读出毛泽东文章特有的议论风生,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

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这话说到点儿上了,很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

本色之二: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内化过程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克服了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浮躁与功利的弊病。

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那份用心和敏感,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最忌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难倒学生后教师点破。

把语文课上成纯理论课,是语文教师的罪过,是语文学习的悲剧。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他强调语文学习要举一反三,有道理。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功利性,语文老师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研究语文考试大纲,将要考的知识点一一标记,并设计了大量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们不停地做、重复地做,直到再次看到能够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而本文提出的“本色语文”正是顺应国家的要求,也是改变“语文应试教育”的一剂良方。

“本色语文”强调语文的“交际化”与“生活化”,其教学是以“掌握语文这门交际工具”为目的,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单纯为了考试得高分。

所以“本色语文”在实施过程中必定要关注所教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能够有机地统一于所授课文之中。

一、本色语文的内涵“本色语文”就是指“本来样子的语言”和“原状态的语言”,归根到底就是指“用于交际的语言”。

“本色语文”落实到具体的交际实际中,也就是要“用本味的语言叙述本真的事实,表达本分的观点。

”“本色语文”的三个要素就是:本味的语言、本真的事实、本分的观点。

本味的语言就是指习惯的语言,在生活当中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夸张、不低俗,平白如话。

本真的事实,无论是表现在口语交际还是写作中,都必须要用到真实的材料,有来源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本分的观点指的是个人的、真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这就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做人不要矫揉造作,做事避免华而不实。

二、本色语文教学的功能1.求真。

求真是“本色语文”的基础。

求真之于语文教学,有更具体的意义,将科学的精神寓于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

真,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高超的语文能力。

我们所讲的“语文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事实上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很好地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锻炼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先有了完善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延伸拓展,而游刃有余,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展现。

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由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培养。

“本色语文”求实在

“本色语文”求实在

“本色语文”求实在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辨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

何谓“本色”?天蓝地黄,山青水绿,虎猛人善,为本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

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

那么,本色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我以为,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

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

(一)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初读阶段的重要目标。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高年级也不可小觑。

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围绕课题做文章。

比如,教学《爱如茉莉》可以提出问题: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

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仍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1)读课文,遇到“茉莉陶”等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嗔怪”、“幽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本色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一、本色语文的依据(一)本位师本、生本、文本之说。

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

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

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和解读:低于“文本”、平于“文本”、高于“文本”“文本的原生价值”(二)本质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

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

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

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刘胡兰》最后一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语言的才是最好的”。

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本源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九九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看,(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

(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

(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汪潮文“对课堂语文地思考”: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二、本色语文的特征(一)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简约)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

本色语文 本色课堂

本色语文 本色课堂
一、本色的语文文本 1.依托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学习 的基础,它涵盖了语文学习中很多精华, 是语文教学素材中的经典,所以本色语文 的语文文本必须依托语文教材。语文教材 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介,是充满灵 魂的,通过浓缩经典知识的语文教材可以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 提高学生对语言技巧的掌握,更好地运用 到学习以及生活中,正是这些,才印证了 语文学习中必须依附语文教材。“师者,所 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立足于语文教材, 彻底“吃透”其中的精华,这样才能更好地 教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思考 深入文本,这样师生之间才比较容易产生
共鸣,想要使学生对文本特点、文本思想 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就需要运用各 种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对于文本的多 元化要一步一步深入解读,不可本末倒 置。语文文本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部 分,应该时刻牢记这点,不可丢失掉最基 本的语文文本,将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展现 出来才是回归本色语文最根本的地方。
2.讲究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体现了诵读 感悟的重要性,诵读之后的遍遍回味,才 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从诵读中你方可感受 到汉语之美:音节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音律的悠扬婉转……只有一遍一遍的诵 读之后才可达到灵魂的升华,才能够体会 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够让学生 沉醉其中,不舍离开。“诵读感悟”对语文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让学生 掌握文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还是传播汉语 言文化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 生层层递进地进行感悟,让学生观察,感 受,思考,进而升华。汉语言的音韵之美、 形象之美、形式之美都是值得学生深切感 悟的,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光彩与神韵,体 会历史与文化的无限魅力。
程变成一个动态的,富有生机的,这就是 丰富语言积累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本色-教育文档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本色-教育文档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本色新一轮的课改教学让中学语文教学在走出旧的误区,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时又陷入了新的误区,如初中语文课上学生不练习写字、不在课上进行识字教学和词语教学、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或“满堂练”、以带“电”的教学手段代替全部等。

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应该还语文以本色,本文就语文课教学的本色谈一下个人拙见。

一、初中语文课要加强识字教学近几年,笔者参加中考作文阅卷,深感中学生错读字音、误解字义、写错别字的情况相当严重。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教师认为识字是小学的事,对正音正字训练不够重视,尽管教者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学生却如雾里看花,雪中观景。

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词汇的积累。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有这样的规定:初中语文教学要继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先行地位。

学生识字数量多少、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其读写水平。

汉字有音、形、义三个要素,教学生识字,必须达到既能认清其形,又念准其音,还能确知其义。

二、初中语文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农村中学生的书写优秀率不到20%,大部分学生书写随意,字迹潦草。

可以说,农村初中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已到了必须扭转的地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写字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字、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首先,写字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

写字的基本功,从小就应该打牢实。

其次,书写的便捷性也是电脑无法相比的。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块字,我们不应该废弃,而应该去发扬光大。

三、语文课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最忌讳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在难倒学生后教师点播。

追求“本色语文”

追求“本色语文”

追求“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但是“改革,改革,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大概也正如程少堂先生所提倡的要有‘语文味’,无论怎样改,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变”(于漪语)。

什么是“语文味”呢?先要了解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课程。

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这样来定位“语文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

而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理念的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也认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对于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色,追求“语文味”的指导思想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做着这样那样的尝试。

在我看来,我理想中的“语文味”至少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的追求和体现:一、琅琅的书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最朴素,也最实在,最本色。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时. 也锻 炼了一批特 级教 师. 他们“ 周
第二 . 阑。
课堂上热热 闹闹. 没有蛤 学生思
第三 . 杂。
由于语言文字训鲧 不落宾. 语史
小学皋 学手考
1 -土 2 0 6・ 0 3
维普资讯
文课?何谓语文的奉 色. 又何谓 本色 的课示 范式地诠释 T新 的课程
语文‘
语文本 色和
华中师范大学( 3 09 教授 407 )
理念.演绎 了新的课程 文化 . 营
语 文课 就是教 师 引导学生 学习 造 了“ 课改” 的氛 罔. 活跃 了教研
语文的课 . 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 空气. 连 受到 了广大教 师的欢迎。 国语 言文字的课 . 是学 生听、 、 、 说 读 成聩建有 目共睹的 . 但也 出
老师说 :语文越教越难教 了! “ “ ” 语文
第一 . 。 虚
这表现在语言训练不 落实.
越教越糊涤 了! ……语文谭 怎么啦? 不到住 . ” 虚晃一抢 , 以应付. 虚 因
看 来, 语文谭 又谖重新 审视 。 叉谊 由 而花花动作 多.花 拳绣腿 多。 花 我反思 了。 里胡峭 多 内容鹿杂. 件繁 杂. 课
维普资讯


颦焦热点 语文泰色
【 主持 人语 : 文课 义怎 么啦?愎 蕾枰 上奸 语文课?随着新课 改的全面悄升 , 语 一些 ,开课 、 厶 、 比赛课 不断花粹
■ 新, 童形 天, 重表 演, 追求表 面钟热闹l 上一蓥蝉体 音 炒作, 一鳗教师魁 本趄 圃毒 了. 加 々 使 免搏语 文课 趄 奉越 堆 上 了。为叠面浑入理 解 宾煦 新课柿铆 先进理 念. 瀣清 教师们舌 一些模糊 . 识 , 勺 1 k 奉期袁 们特意杠 目光敏 向 语文奉 色。 槔计 语支缸学的 内在本A 和规律 . , 使语史课 威 鼻 正的语 文课 . 正地琦提 高学生 语史素 乔 鼻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一、“本色语文”课怎么上?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如何实现“两性”统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色语文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强化教师的角色作用。

课改以前,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课改之后,又有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前一种填鸭式的做法还是后一种冒进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应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交织融合的关系。

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的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

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

所以,学生主体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不但应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清楚正确,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举一反三”。

绝对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讲完了,自己也学完了,老师说对则对,说错则错。

教师讲得透彻,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方面,但还应注意教学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学生在教师“举一例”的基础上能够从这一例类推而知道得更多。

因此教师讲课在“举一例”时要讲得深透,讲得明白,让学生在疑难的问题上通晓,才能对学习发生兴趣。

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敦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这样,则推动了学生向着知识更深层次去探索。

最后寻求出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外因)必须通过“学”(内因)起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听得有味,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并且能自主解决问题,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正在落实中,怎样上好课,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有太多的要求需要我们这些一线上的教师进行操作,以至于成了邯郸学步,一事无成。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二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认识到,朴实、自然的课就是好课。

一、语文课是什么?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的说法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这充分说明,语文就是学生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从而掌握语言的学科课程。

二、用心执教本色语文1、平平淡淡教语文《现代汉语辞典》对“平淡”的解释是“平常;没有曲折。

”本文拟改其意而用之。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好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做到:(1)教学目标心中有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是师生语文教学的方向与归属地。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无论怎样放飞自己的思绪,教师都会游刃有余地拉动手中的线,将他们拉回到课堂之中。

引用老舍先生在《草原》一课中的一句话,“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学习前,先让学生读单元导读,然后说说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力训练重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准备的资料。

以新课标版教科书三年级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细心观察,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分别是《花钟》,观察的是花开的时间变化;《蜜蜂认路》观察的是动物;《玩出了名堂》观察的是物品;学习目标明确了,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就能把握方向,从容地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然后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的观察方法进行习作,自然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简单实效平淡从容的教学还表现在教学方法、手段的简单实效。

这里的简单不是简化,而是真真实实的引导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拼音要扎实、字词要扎实、书写要扎实。

“本色语文”应量身定做

“本色语文”应量身定做

“本色语文”应量身定做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追寻语文的本色和本色的语文》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本色语文?就是必须把语文课当语文教,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都是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特点研究出独特的教学方法的。

如洪宗礼把语文的要素及其构成关系、规律编织成网状的语文教育链,以寻求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魏书生则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组成了一棵美丽的知识树。

宁鸿彬对“卡片辅助教学法”情有独钟,收效显著。

余映潮的教学设计为三十字诀:“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杜郎口模式也只适合于特定的条件、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教师素质等,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笔者以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本色语文”也要量身定做。

一、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明确要求:“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我校属于“城中村”,是城市中有待改造的农村中学。

2012年9月初,我设计表格,从师生关系、学习兴趣、写作态度等七个方面对刚接手的新生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明确了五项重点工作目标。

第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第二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动内因;第三要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正确的学法,独立阅读文本,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要有计划地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第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四不”要求(不写错、不歪斜、不涂改、不出格)的作业书写习惯。

中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方设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就是要求学生写“本色作文”,我们都应该朝这样的方向努力,让学生写真人真事,说真话实话。

如果学生的习作缺少真情实感怎么办?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内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锻炼了一批特级教师,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要轻视。

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

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有些课让学生离开书本去探究从网上得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深奥的科学知识。

第二,闹。

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

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

为了应付场面,有时不得不故作姿态,故作矫情。

现在课堂上很少看到那种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发自内心的笑。

老师和学生缺少激情,这种情况令人不安。

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

第三,杂。

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

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

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
内容。

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

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

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

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等。

这些形式偶尔为之也可以,但需要严格控制时间,且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由于只是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第四,碎。

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

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

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有的老师让学生在预习后写下对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一句话,难道学生就对一句话感兴趣,其他都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就不学了吗?随意性很大。

由于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

第五,偏。

当前在某些实验区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由于轻视知识传授,还导致了完全否定分析。

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繁琐分析,新课标修改稿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

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

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作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思想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当然,分析不宜多而杂,更不能变成繁琐分析。

所以,分析要适时,不宜处处分析,尽可能以读或其他个体的言语实践取代。

再者,由于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

总之,分析和综合要交替使用,分析是在综合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在整体背景上的分析,分析之后又必须回到整体。

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错误的言行也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普遍肯定。

我们说,赏识学生是必要的,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必要的;愉快学习是必要的,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更是必要的。

当前,尤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决心、恒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韧性和知难而进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