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海马、菟丝子、潼蒺藜、蛤蚧、紫河车、硫磺、蛇床子、覆盆子、桑螵蛸、山茱萸
补血活血:当归、鸡血藤
补血养阴:熟地、白芍、阿胶、龟板
补精血:熟地、首乌、鹿茸、肉苁蓉、紫河车、蛤蚧
补血止血:阿胶、龟板
养阴润肺:阿胶、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枸杞子、玉竹、百合
既平肝: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肉苁蓉、蛤蚧、紫河车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补肾阳、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核桃仁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洋藿、仙茅、巴戟天、狗脊
补肾安胎: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肾活血:续断、海马、骨碎补
补肾疗伤:续断、骨碎补
补肾固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潼蒺藜、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莲子、芡实
补肾固涩、养肝明目:菟丝子、潼蒺藜、
补益肺肾:冬虫夏草、核桃仁、蛤蚧、紫河车、山药
肾虚阳痿: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苁蓉、补骨脂、锁阳、冬虫夏草、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中药综合知识点总结
中药综合知识点总结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材、独特的配方和独特的药效,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了解中药的综合知识点对深入理解中医药理论,推广中医药文化以及提高临床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中药的基本概念、药材分类、药效分类、药物配伍规律、中药炮制及常用中药进行一系列综合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主要代表,其基本概念包括:中药理论、药材、方剂和药效。
中药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包括中医药的一般理论、方剂学、药物学和药理学等内容。
药材是中药的原料,是指用于中药制备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方剂是将多种药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药物,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药效是中药的主要特征,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二、药材分类药材是中药的原料,是广泛采集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根据药材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三种。
植物药材是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制备的药材,如黄芪、当归、人参等;动物药材是指用动物的体内器官、器官组织或分泌物制备的药材,如鹿茸、麝香、牛黄等;矿物药材是指用矿物提取的药材,如硫磺、雄黄、朱砂等。
三、药效分类中药根据其药效分类,可分为四性药、五味药和十二经脉对应药。
四性药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性,包括寒药、热药、温药和凉药。
五味药是指中药的味道,包括辛、甘、苦、酸和咸五味。
十二经脉对应药是指中药对应十二经脉的药效,包括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等。
这些分类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药物配伍规律中药的药物配伍规律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进行组方的规律。
中药的药物配伍规律包括:相宜、相克、相伐、相畏和相反等,其中相宜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相互配伍有益于药效的增强和调和;相克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相互配伍后产生不良的药效;相伐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相互配伍后产生敌对的药效;相畏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互相削弱药效;相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互相抵消药效。
中药药综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综知识点总结中药药综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基础知识。
中药药综包括中药药性学、中药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中药配伍学等内容。
下面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学习指导。
一、中药药性学1.中药的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表现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中药药性有温、热、寒、凉、温、平、味辛等。
不同性质的中药在治疗疾病时有不同的应用原则,例如,性寒的中药适合清热解毒,性温的中药适合驱寒散结等。
2.中药性状的认识方法中药性状的认识方法主要有官方鉴定方法、理化鉴定方法、显微鉴定方法和生化鉴定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进行药性评价,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中药的药性转化中药的药性会随着人体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转化。
例如,某些性凉的中药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温中药性,某些性温的中药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平中药性,以此来适应不同的疾病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
二、中药药用植物学1.中药材的植物学特征中药材的植物学特征包括植物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于中药材的鉴定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药材的资源分布中药材的资源分布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中药材的资源分布地区广泛,不同地区的中药材种类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
3.中药植物的栽培与采收中药植物的栽培与采收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种植和采收,可以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药用动物学1.药用动物的特征药用动物主要包括药用昆虫、药用动物器官和药用动物组织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活性成分,可以用于中药的制剂和治疗。
2.常见的药用动物及其功效常见的药用动物主要有蜂胶、蜂蜜、紫毫、蜣螂、龟鹿等。
它们具有抗炎、抗菌、补益等功效,对于特定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药用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药用动物资源受到生态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考研中药知识点总结
考研中药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基础知识1.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药理论体系和药物应用技术。
中药主要以草药为主,也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草本植物的部位进行分类,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叶柄、茎叶、茎皮、茎根、茎叶果、果皮、果实种子等。
3.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通过六味和归经等方式进行分类,六味包括辛、甘、苦、酸、咸、涩,归经包括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归肺经、归肾经。
4. 中药药用部位及其性味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等,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有不同的性味特点。
5. 中药的药用量与功效中药的药用量和功效一般是通过中药典籍、书籍和经验总结来确定的,中药的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具体确定。
二、中药药材知识1. 中药质量要求中药质量要求包括地域要求、品种要求、外观质量要求、理化性状要求、微生物限度要求、残留农药限量要求等。
2. 中药资源植物的选种栽培中药资源植物的选种栽培包括栽培地的选择、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要求等,合理选择栽培地和科学管理是保证中药资源质量的重要条件。
3. 中药资源植物的采收中药资源植物的采收需要注意采收期、采收方法、采收技术、采收地点等,以保证中药资源植物的品质。
4. 中药资源植物的贮藏加工中药资源植物的贮藏加工包括干燥、包装、保管、贮存条件等,贮藏加工能够提高中药资源植物的质量和保质期。
5.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包括形态特征、性状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镜特征、色谱图谱特征等,鉴别中药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中药基础理论知识1. 《本草纲目》的起源及其地位、作用《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名著,体系完整,分科明确,整理了大量的中药药物及其功效、用法,是古代中药学的权威著作。
2.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通道,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之一。
考研中药总结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14.续筋接骨——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二、特殊疗效1. 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通乳——穿山甲、木通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子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葛根少阳——柴胡、川芎太阴——苍术少阴——细辛、独活厥阴——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15.肺痨咳嗽——百部16.寒热往来——柴胡17.平肝疏肝——刺蒺藜18.补肺脾肾——山药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三、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偏向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止痛汉防己——利水退肿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活血祛瘀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片姜黄——主产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茎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4.大戟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5.五加皮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香加皮)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野菊花——清热解毒四、药名相近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高良姜的根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养阴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根——敛肺止汗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雄黄——解毒、杀虫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野菊花——清热解毒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利水渗湿五、用量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硫黄——入丸散,1-3g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人参——挽救虚脱15-30g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槟榔——单用杀虫60-120g六、用法1.后下(芳香类)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蛎、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3.冲服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4.泡服番泻叶5.不入煎剂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6.只外用,不内服升药、炉甘石、土荆皮7.入丸散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8.包煎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9.不宜久煎——钩藤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西洋参11.烊化兑服——阿胶12.制霜内服——巴豆13.醋制——甘遂14.焗服——肉桂七、使用注意1.朱砂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2.使君子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3.关木通60g水煎,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八、别名辛夷——木笔花、春花金银花——双花、二宝花、忍冬花茜草——茹虑、虑茹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僵蚕——天虫、姜虫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射干——乌扇(原名)淫羊霍——仙灵脾补骨脂——破故纸山茱萸——枣皮、山萸肉海螵蛸——乌贼骨蒲公英——黄花地丁火麻仁——麻子仁、大麻仁薏苡仁——米仁、苡仁牛黄——丑宝、西黄、犀黄刺蒺藜——白蒺藜、白夕利麝香——元寸香、当门子槟榔——大腹子、花槟榔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诃子——诃黎勒、煨诃子庶虫——地鳖虫、土鳖虫川楝子——金铃子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黄药子——黄药脂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苦胆草玉竹——葳蕤(原名)大黄——川军、锦纹、大黄炭通草——木通通脱木——通草九、用药部位天花粉——栝蒌的块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穿山甲——鳞片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瓜蒌——栝蒌的果实。
中药综合知识点超强总结
中药综合知识点超强总结一、中药的基本概念1.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用中药材或其加工品为原料,按照中医药理论和配伍规律所制成的治疗、调理疾病的药品。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用药原料的不同和用药形态的差异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种类。
二、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框架。
2. 中药药性归经:中药药性归经是中医药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属性和对脏腑经络的关系来归类划分的。
三、中药的基本药材1. 中药材的概念:中药材是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原料。
2. 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按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植物性中药材、动物性中药材、矿物性中药材等种类。
四、中药的基本制剂1. 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制成干燥物后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而成的。
2. 中药颗粒: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再进行溶剂浸提、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的。
五、中药的基本配伍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医学中,常用“四气”来形容中药的气性特点,即寒、热、温、凉;同时还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特点,可以进行中药的配伍应用。
2. 中药的相克相宜:中药相克相宜指的是中药之间的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搭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而不合理搭配则可能造成相克相冲的现象。
六、中药的常见功效1. 温中通阳:中药温中通阳具有温通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冷、脾胃虚弱等症状。
2. 清热凉血:中药清热凉血具有清热凉血作用,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止血散结等症状。
3. 补益养生:中药补益养生具有滋补作用,主要用于滋养身体、调理气血、改善体质等症状。
七、中药的应用范围1. 中医内科:中医内科主要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2. 中医外科:中医外科主要应用于治疗骨折、扭伤、脱臼等外伤疾病。
八、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1. 中药的副作用:中药使用需要谨慎,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中药的副作用,例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中医考研中药学总结文档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结笔记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3、用于风热头痛、目中药知识点分类总结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14.续筋接骨——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特殊疗效1. 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通乳——穿山甲、木通精品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15.肺痨咳嗽——百部16.寒热往来——柴胡17.平肝疏肝——刺蒺藜18.补肺脾肾——山药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偏向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止痛汉防己——利水退肿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活血祛瘀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片姜黄——主产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茎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4.大戟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5.五加皮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香加皮)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野菊花——清热解毒药名相近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高良姜的根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 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太子参——补气养阴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根——敛肺止汗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雄黄——解毒、杀虫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 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野菊花——清热解毒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利水渗湿用量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硫黄——入丸散,1-3g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人参——挽救虚脱15-30g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槟榔——单用杀虫60-120g用法1.后下(芳香类)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蛎、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3.冲服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4.泡服番泻叶5.不入煎剂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6.只外用,不内服升药、炉甘石、土荆皮7.入丸散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8.包煎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9.不宜久煎——钩藤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西洋参11.烊化兑服——阿胶12.制霜内服——巴豆13.醋制——甘遂14.焗服——肉桂使用注意1.朱砂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2.使君子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3.关木通60g水煎,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别名辛夷——木笔花、春花金银花——双花、二宝花、忍冬花茜草——茹虑、虑茹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僵蚕——天虫、姜虫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射干——乌扇(原名)淫羊霍——仙灵脾补骨脂——破故纸山茱萸——枣皮、山萸肉海螵蛸——乌贼骨蒲公英——黄花地丁火麻仁——麻子仁、大麻仁薏苡仁——米仁、苡仁牛黄——丑宝、西黄、犀黄刺蒺藜——白蒺藜、白夕利麝香——元寸香、当门子槟榔——大腹子、花槟榔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诃子——诃黎勒、煨诃子庶虫——地鳖虫、土鳖虫川楝子——金铃子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黄药子——黄药脂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苦胆草玉竹——葳蕤(原名)大黄——川军、锦纹、大黄炭古称今称通草——木通通脱木——通草药用部位天花粉——栝蒌的块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穿山甲——鳞片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瓜蒌——栝蒌的果实药学综合归整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h 槨怇婏佊(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
中药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药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药基础知识1.中药名称、组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中药名称:也叫药材名称,是人们对使用中药材所叫的名称,大多数取其植物、动物、矿物等的名称,如天麻、熊胆、硫黄等。
组成:中药材一般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有效成分和其他成分。
有效成分是中药材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成分,如天麻中的赣效酒、白前中的白前素等;其他成分是形成中药材外观和药理性状的成分。
如产的木本地中药材如黄连、半夏、当归、三七等,它们是来自于各自的根茎等地下部位,根茎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和其他成分使得它们“化为”同样的成品,易于泄租才降的成品。
性味归经: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材的药性特点,是根据中医生理、病理学和中医药治疗经验,对中药的性、味、归经作出总结性的区Terrf。
性味归经是中药选择、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的重要依据。
如:中药材物性有温、凉、热、寒、温热、平六大类;味有辛、辣、苦、酸、甘、涩、咸、淡八大类;归经指的是他是否有主归经指的是人体的脏腑系统。
这三类因素(性味归经)对人体方羦适,对药物治疗作用,对掌握中药方剂的选取与配合作用,对判断中药可能应用时的禁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主治:中药材产生的药效是具体的药物治疗作用,主要功能与主治功能是个最基本研究化妆成科研的内容,是中医用药物时重要的依据。
如:人参和大黄等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药源药质如何应用。
这在于它们的适应症分别是哪些;使用它们参与在什么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它们去何种功名功能发挥作用;它们在上药的时,应该怎么配伍,及表查格进等用法用量:即中药材的药用方法、治疗剂量。
如:黄连的煎服、冲服、捣成泥状外敷的方法;大黄冲服的方法,以及单味大黄用量的形成和复方大黄剂量计算的规定等,这都是用法用量的内容。
2.药材的品质鉴别与贮藏3.中药材的炮制加工4.应用药用动、湿、蒸、煎、炖、煨、蜜、绵等方法进行炮制加工5.中成药知识例如八珍丸、感冒灵颗粒等的方剂药名、功效、用法及剂量二、中药药理学1.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中药药效和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作用、用法和毒副作用的科学,是中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中药学知识点归纳
考研中药学知识点归纳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及其加工炮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中药学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药的来源与分类中药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按照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又可细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位。
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归属于人体的不同经络)、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性)等。
三、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指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调节作用,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等。
四、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单味药的使用和复方药的应用。
复方药是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或相互制约的作用。
五、中药的炮制炮制是中药加工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如炒、炙、蒸、煮等。
六、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配伍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的药理效应。
常见的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等。
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的剂量需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
用法包括煎煮、泡制、研末等。
八、中药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现代研究包括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理作用的研究、临床应用的验证等。
九、中药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在使用中药时,需注意其安全性和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结束语考研中药学知识点的归纳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考生对中药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运用中药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jfcflg泻肝汤:(共7妲1、十自汗、盗汗一(4那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2、十一血证(1)鼻AB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十一血证(4)01: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汚肝汤■U十四不寐(1应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5、十八痫证(2嗾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一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6、二十九胁獭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划P泻肝汤7、W十五耳鸣、耳煙一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汤:(共2他1、十不寐(1烦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 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2胺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供5处)计叭郁证(l)$i正①肝气郁结;i(O卜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 柴胡疏川倣二十八腹痛(5)气滞血療:以气滞为主,宜j«L肝理气一柴iV阚JI倣二十九咖和)卩代郁结:城T•理气一柴胡础I•散三十二皴胀(1)^滞湿阻:兢理肝气行湿散满F胡銃叶散或胃苓汤归帧(共9射K十一;血证UMMB④^血亏媲:补气摄血------------------- 归脾汤2、十一;血证{4犹血③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3、十一;血证$)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讥十一;血证{7)紫斑③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5、十二、心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6、十四、不寐(2)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一一归脾汤7、十六、郁证(2)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8、三十一、眩晕<2氏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 鉗丸洪4他K五哮证{2腐解期③杼虚证:补肾摄一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2、穴喘证{2)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故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牌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九苓桂术卄汤4、W十三、消渴(3》下消②阴阳两處:温阳滋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備生> "丸供Sjtfc)K三十二、鼓胀(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一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敢,《济生》肾气丸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袁微;温肾助岡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四十一羅闭⑹肾阳克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失共2处)1、十九、胃痛(5脈血停滞:活血化一实证失笑敬合丹参饮;2、三+—、积聚(2>枳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枳——金铃沪散合失笑散«?番正气散供3妁K 一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竦邪解戋芳香化浊一螯香正气散2、二十三、泄汚(1朋受外邪0次湿(风寒);解表敢寒,芳酣湿——螯香正气散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S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建香正气敬合纯阳正气丸葛根苓连汤供I处)K 一十三、泄泻(I)感受外邪勃显热(爭湿);清热利湿——葛根苓连汤2、5x一归脾汤㈠主治归纳k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來归纳常用药物• D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蛻.牛勞子、胡荽.升麻、栏柳.葛根、樓桃核、淡竹叶2)主治署摘药: 荷叶、轅香.佩兰、香祷、青需、扁豆、丝瓜皮。
考研中药怎么总结知识点
考研中药怎么总结知识点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内容。
中药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丰富。
1.中药学的性味归经中药学的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指的是中草药的性味特点和其归属的经脉。
中草药的性味表现了中药的药性特点,包括寒热温凉、苦辛甘酸等不同的性味特点。
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特点。
2.中药学的药理学中药学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评价、药效成分等内容。
中药学的药理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通过学习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3.中药学的药剂学中药学的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等内容。
中药学的药剂学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药的药剂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药的制备技术和质量评价方法。
二、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的分类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包括中草药的分类、中药制剂的分类等内容。
中草药的分类是根据中草药的植物学特点和药理作用进行分类的,一般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几大类。
中药制剂的分类是根据中草药的用途和制备方法进行分类的,一般可以分为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几大类。
1.中药的分类中草药的分类是根据中草药的植物学特点和药理作用进行分类的,一般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几大类。
植物药是指来源于植物的药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动物药是指来源于动物的药物,包括动物的器官、分泌物、细胞等物质;矿物药是指来源于矿石、矿藏的药物,包括硫磺、熊胆、牛黄等物质。
最新中医考研中药(干货分享)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1、五味(五人戏),晋党参,怀庆:地黄山药菊花牛膝(黄山花牛);云苓三七,川黄连川芎贝母附子,江苏薄荷苍术(舒畅)广东砂仁三、炮制,1、中药炮制目的: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
2。
增强药物的疗效。
3. 便于制剂和储藏。
4.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纯净,便于服用.2、主要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煨)、水火共治(蒸、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四、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甘:补虚缓急;酸:敛肺涩肠;苦:降(降气)泄(泄火泄便)燥湿;咸:软坚散结泻下;辛:发表行散,行气血;3、升降浮沉:旋覆独降蔓荆独升。
酒炒则升,姜炒散。
升: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
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六、中药配伍:目的: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十八反歌:半蒌贝蔹及攻乌,遂芫藻戟俱战草,诸参辛勺反藜芦。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石见(水石),狼毒最怕密陀僧(毒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斗牛),丁香莫与郁金见(香金),牙硝难和京三棱,(三牙子)川乌草乌不顺犀(无锡),人参最怕五灵脂(五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硅石)相杀:金钱杀雷公藤,麝香杀杏仁;常山与陈皮,防风杀砒石3、妊娠用药禁忌: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4、服药饮食禁忌(养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5服药时间:饭前(补益驱虫泻下);饭后(健胃或对肠胃有刺激); 睡前(安眠)第二部分各论一、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汇总思维导图脑图
温通经脉
桂枝
助阳行气
平冲降逆
荆芥
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葱白
散寒通阳 外敷:散结通络下乳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石膏 知母
收湿敛疮 生肌止血(煅用) 滋阴润燥
淡竹叶
利尿通淋
生津除烦止渴
天花粉 芦根
消肿排脓 利尿 止呕 利湿
栀子
凉血解毒
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
散结消肿
清肝明目
决明子
轻粉 铅石 炉甘石 硼砂
劫痰平喘 攻毒抑癌 祛痰消积 逐水通便 坠痰镇惊
收湿止痒敛疮 清肺化痰
远志
清心解毒 明目 聪耳明目 纳气平喘
益肝 敛汗生津 润肠通便 止汗 补气止渴平喘 解郁 活血消肿 养血 祛风通络 开窍祛痰 益智 交通心肾 消散痈肿
平肝熄风药
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
软坚散结
制酸止痛
牡蛎
重镇安神
补阴
煅用:收敛固涩
代赭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罗布麻
清热利尿
石决明
珍珠母
安神定惊
刺蒺藜
疏肝解郁 止痒
中药思维导图
解表药
辛寒解表药:疏散风热 辛温解表药:解表散寒
利水消肿
麻黄 香薷
宣肺平喘 散寒通滞 化湿和中
羌活
腰以上疼痛
防风
止痉 止泻
藁本
巅顶疼痛
散寒湿止痛
白芷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除斑除臭止痒
细辛
温肺化饮 通窍醒神
苍耳子
辛夷
温中止呕
生姜
化痰温肺止咳
解鱼蟹之毒
解半夏,天南星之毒 行气和胃
(完整版)2020中综考研中药功效总结
第二章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长于发汗解表的药物)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长于祛风解表之药)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止痒,胜湿止痛止痉(长于散寒解表的药物)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止痒,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宣通鼻窍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其他)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杀虫止痒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络下乳【发散风热药】(长于利咽透疹的药物)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理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镇静安神(长于平肝清肝明目的药物)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长于升阳的药物)柴胡解表退热,升阳举陷,疏肝解郁,截疟升麻解表透疹,升阳举陷,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生津止渴,通经活络,透疹,降压,解酒毒(其他)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疏散风热,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第三章清热药【清热泻火药】(长于清热泻火,清肺胃火的药物)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长于清热生津的药物)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长于清心火的药物)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凉血止血,外用消肿止痛(长于清肝明目的药物)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降压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中医方剂学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
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治肠燥便秘、苦寒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肺、胃、肾经4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2、辛凉解表药: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夏枯草:果穗.苦辛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决明子:成熟种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密蒙花:甘微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清热燥湿药:黄芩:根,苦寒.归肺胆脾胃大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血热胎动不安)黄连:根茎.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痢要药)汤2~5克黄柏:树皮.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龙胆草:根及根茎.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苦参:根.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根皮.苦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内外痈之要药)连翘:果实.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大青叶:叶片.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加工粉末团块.咸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丸散1.5-3克贯众:带叶基部根茎.苦,微寒.小毒.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蒲公英:全草.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乳痈要药)紫花地丁:全草.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毒蛇咬伤)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重楼: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土茯苓:块根.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梅毒要药)鱼腥草:地上部.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射干:根茎.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山豆根:根及根茎.苦寒,有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真菌子实体.辛平,归肺经.清肺解毒,利咽,止血.(汤1.5~6包煎)白头翁:根.苦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半边莲:辛平,归心肺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山慈菇:甘,微辛凉.归肝脾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熊胆:干燥胆汁.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丸散0.25~0.5清热凉血药:生地黄:鲜干块茎.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根.苦甘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根皮.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芍:根.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血热妄行吐血)清虚热药:青蒿:地上.苦辛寒,归肝胆肾经.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白薇:根及根茎.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地骨皮:根皮.甘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清虚热,清疳热.胡黄连:苦寒,归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泻下药攻下药:大黄:根及根茎.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烧伤,瘀血诸证)芒硝:含水硫酸钠.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通便.芦荟:甘寒,归肝胃大肠经.泻下通便,清肝,杀虫.润下药:火麻仁:成熟果实.甘平,归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郁李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峻下逐水药:甘逐:块根.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丸散0.5~1克)大戟:根.苦寒,有毒.归肺肾脾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丸散1克,汤1.5~3克)芫花:花蕾.辛苦温,有毒.归肺肾肾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丸散0.6克,汤同上)商路: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泻下攻积,消肿散结.牵牛子:成熟种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丸散1.5~3克,汤3~9克.巴豆:成熟果实制霜.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丸散0.1~0.3克.祛风湿药祛风寒湿药:独活:根.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痛,解表.(善治少阴头痛)威灵仙:根及根茎.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湿,温经止痛.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木瓜:近成熟果实.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昆明山海棠:苦辛温,有大毒.归肝脾肾经.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能行十二经络)祛风湿热药:秦艽:根,苦辛平,归肝胃胆经.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防己:根.苦辛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桑枝:微苦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豨莶草:辛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利关节,解毒.臭梧桐:辛苦甘凉.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平肝.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雷公藤: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根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带叶茎枝.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化湿药藿香:地上部分.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芳香化湿浊要药)佩兰:地上.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苍术:根茎.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厚朴:干根枝皮.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砂仁:成熟果实.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白豆蔻:同上.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后下)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菌核.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利水消肿要药.常治心脾两虚)薏苡仁:成熟种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猪苓:干燥菌核.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渗湿.泽泻:块茎.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渗湿,泄热.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成熟种子.甘微寒,归肾肝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包煎)滑石:含水硫酸镁.甘淡寒,归肺胃膀胱经.利尿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木通:藤茎.苦寒,有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通草:干燥茎髓.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利尿通淋,通气下乳.瞿麦:地上.苦寒,归心小肠经.利尿通淋,破血通经.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海金砂: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止痛.石韦:叶.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冬葵子:甘涩凉.归大肠,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下乳,润肠.灯芯草:甘淡寒.归心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除浊,祛风除痹.利湿退黄药:茵陈蒿:地上.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利湿退黄,解毒疗疮.金钱草:全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根及根茎苦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珍珠草:甘苦凉.归肝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温里药附子:乌头子根制品.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回阳救逆第一)3~15克先煎干姜:根茎.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肉桂:树皮.辛甘大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吴茱萸:近成熟果实.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丁香:干燥花蕾.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高良姜:根茎.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花椒:成熟果皮.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荜Bo: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理气药橘皮:成熟果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滞,呕吐呃逆)青皮:未成熟果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干燥幼果.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根.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沉香:含树脂木材.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檀香:木质心材.辛温.归心肺脾胃经.行气止痛,散寒调中.川楝子:成熟果实.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乌药:块根.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青木香:辛苦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消肿.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香附:根茎,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妇科调经要药)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香橼:辛,微苦,酸温.归脾胃肝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疏肝解郁,活血止痛.薤白:地下干燥鳞茎.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大腹皮:(槟榔衣)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宽中,利水消肿.刀豆:甘温.归胃,肝经.降气止呕,温肾助阳.柿蒂:苦涩平,归胃经.降气止呃.消食药山楂:成熟果实.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活血化瘀.(肉食积)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脾,回乳消胀.(面食积)谷芽:甘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莱菔子:成熟种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驱虫药使君子:成熟果实.甘温,归脾胃经.杀虫消积.苦楝皮:树皮根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槟榔:成熟种子.苦辛温,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南瓜子:甘平,归胃大肠经.杀虫.鹤草芽:苦涩凉,归肝大小肠经.杀虫.雷丸:菌核.微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消积.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地上部分或根.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大蓟:地上部分或根.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地榆:根.苦酸涩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槐花:花蕾及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白茅根:根茎.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苎麻根:根及根茎.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化瘀止血药:三七:根.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吞1~1.5,汤3~10)茜草:根及根茎.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蒲黄:花粉.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包煎)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化瘀止血.降香:辛温.归肝脾经.化瘀止血,理气止痛.收敛止血药:白及:块茎.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收敛止血要药)仙鹤草:全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紫珠: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血余炭:苦平,归肝胃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温经止血药:艾叶:叶.苦辛温,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活血止痛药:川芎:根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气药)延胡索:块根.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郁金:块根.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块根.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乳香:树脂.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油脂树脂.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粪便.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夏无天:苦微辛温,归肝经.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活血调经药:丹参:根.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调经常用)红花:花冠.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要药)桃仁:成熟种子.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益母草:地上部.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泽兰:地上.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牛膝:根,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藤茎,苦微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王不留行:成熟种子.苦平.归肝胃经.活血调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活血疗伤药:土鳖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马钱子:成熟种子.苦寒,有大毒.归肝脾经.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丸散0.3~0.6克自然铜:二硫化铁.辛平.归肝经.散瘀止痛,接骨疗伤.苏木:甘咸辛平.归心肝经.活血疗伤,祛瘀通经.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蝎:树脂.甘咸平.归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儿茶:苦涩凉.归心肺经.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止痛,清肺化痰.刘寄奴:苦温,归心肝脾经.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破血消症药:莪术:根茎,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块茎.辛苦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症.虻虫: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症.斑蝥:辛热.有大毒.归肝肾胃经.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丸散0.03~0.06克.穿山甲:鳞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止咳化痰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此类之要药)汤3~10克.天南星:块茎.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胆南星:天南星+牛胆汁加工.苦微辛,凉.归肝胆经.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禹白附:块茎.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白芥子:种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皂荚: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小肠经.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旋复花:头状花序.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白前:根茎及根.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清热化痰药:川贝母:鳞茎.苦甘微寒.归心肺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鳞茎.苦寒.归心肺经.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瓜蒌:成熟果实.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竹茹:茎(de)中间层.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可凉血止血)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清热化痰,清新定惊.前胡:苦心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根.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可宣开肺气通二便)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开咽利音,润肠通便.海藻:咸寒,归肝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咸寒.归肝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黄药子:苦寒,有毒,归肺肝经.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海蛤壳: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海浮石:咸寒,归肺肾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礞石:咸平,归肺肝经.坠痰下气,平肝镇惊.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成熟种子.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咳喘要药)紫苏子:成熟果实.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根块.苦甘微温.归肺经.润肺止咳,杀虫消虱.紫菀:根及根茎.苦辛甘微温.润肺化痰止咳.款冬花:花蕾.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马兜铃: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根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成熟种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白果:成熟种子.甘苦色平.有毒.归肺经.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洋金花:辛温.有毒.归肺肝经.平喘止咳,麻醉镇痛,止痉.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硫化汞.甘微寒,有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丸散0.1~0.5克,不宜煎服)磁石:磁铁矿石.咸寒,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丸散1~3 龙骨:骨骼化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琥珀:树脂化石.甘平,归心肝膀胱经.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丸散1.5~3克.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成熟种子.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柏子仁:种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灵芝:甘平.归心肝肺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合欢皮:甘平.归心肝脾经.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根.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石决明:贝壳.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牡蛎:贝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代赭石:赤铁矿.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刺蒺藜: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罗布麻:甘苦凉.有小毒.归肝经.平抑肝阳,清热利尿.息风止痉药:羚羊角:角.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平肝之最)(汤1~3克先煎.研粉,0.3~0.6克)牛黄:胆结石.甘凉.归心肝经.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丸散0.15~0.35克). 珍珠:甘寒咸.归心肝经.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丸散0.1~0.3克).钩藤:带钩茎枝.甘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后下)天麻:块茎.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寒热虚实皆可.汤3~9克,研末1~1.5克)地龙:蚯蚓干体.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全蝎:干燥体.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汤3~6,丸散0.6~1)(痉挛抽搐要药)蜈蚣:干燥体.辛温.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量同上)僵蚕:感染致死体.咸辛平.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开窍药麝香:雄体干燥分泌物.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醒神回苏之要药,寒热闭皆可)丸散0.03~0.1克.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热闭,丸散0.15~0.3克)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避秽,止痛.(寒闭,丸散0.3~1克.)石菖蒲:根茎.辛苦温.归心胃经.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补虚药补气药:人参:根.甘微苦平微温.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补气第一)西洋参:根.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气阴两伤)党参:根.甘平.归脾肺经.补脾肺气,补血,生津.(脾肺气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伤)太子参:块根.甘,微苦,平.归脾肺经.补气健脾,生津润肺.(脾肺气阴两虚)黄芪:根.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补中益气要药.蜜制)白术:根茎.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药)(脾虚胎动)。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
㈠主治归纳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
1)主治麻疹药:
子.胡荽.升麻.
核.淡竹叶2)
藿香、佩兰、
丝瓜皮。
3)
4)
勃、射干、
黄、珍珠、
6)
青葙子.决明子
夜明砂.
7)
术。
8)
卿、雪胆?
9)
海桐皮.蜈蚣.
蚕、全蝎、
肿节风。
10)
川断.狗脊.
肉、补骨脂。
11)治头痛药:
川芎.蔓荆子.
吴茱萸12)
青木香、
钩藤、罗布麻、
13)
珠母、龙齿、
14)
15)
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
寄奴
17)
代代花、
生姜。
18)
19)
肉豆蔻、诃子、
乌梅、五倍子、
20)
参、马齿苋.
地锦草.仙鹤草
龙胆草
21)
强筋骨
皮,
6.
湿
——利湿浊7.
清热解毒
黄菊花
热(苦)
白菊花
目(甘)
四、药名相近1.
助阳止泻
涩
2.
呕
气
3.刺蒺藜
祛风明目
4.
清湿热
5.
升阳举陷
6.
津
髓
7.
止带、明目
热、清湿热
8
止痉、止泻
消肿
9
(高良姜的根茎10
根皮或树皮)11
鹤草的冬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收涩药
敛肺涩肠:五味子、乌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罂粟壳
敛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
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乌梅
补肾涩精止遗:五味子、莲子、山茱萸、芡实、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缩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莲子、山茱萸
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前胡、桑白皮、海哈壳、海浮石
善治顽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贝、瓜蒌仁
降气化痰:旋复花、白前、前胡、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润肠通便:苏子、杏仁、桃仁、瓜蒌仁
既泻肺平喘,又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海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平肝息风药
四.平肝息风药:
既平肝又息风:牡蛎、羚羊角、钩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决明、珍珠母、罗布麻、羚羊角、钩藤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风:钩藤、羚羊角、地龙
既息风又祛风: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牡蛎
纳气平喘:沉香、磁石、补骨脂
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欢皮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补益药
一、补益药:
补肺气: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山药、甘草、蜂蜜
补心气:人参、甘草、茯苓、大枣、刺五加
补脾气: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山药、甘草、蜂蜜、茯苓、大枣、刺五加、白扁豆
补气生津:人参、党参、刺五加、太子参
补气安神:人参、刺五加、大枣
补气养血:党参、大枣、紫河车、龙眼肉
补气固表:黄芪、白术
补气养阴:山药、西洋参、黄精
补气利水:黄芪、白术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肉苁蓉、蛤蚧、紫河车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补肾阳、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核桃仁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洋藿、仙茅、巴戟天、狗脊
补肾安胎: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肾活血:续断、海马、骨碎补
补肾疗伤:续断、骨碎补
补肾固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潼蒺藜、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莲子、芡实
补肾固涩、养肝明目:菟丝子、潼蒺藜、
补益肺肾:冬虫夏草、核桃仁、蛤蚧、紫河车、山药
肾虚阳痿: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苁蓉、补骨脂、锁阳、冬虫夏草、海马、菟丝子、潼蒺藜、蛤蚧、紫河车、硫磺、蛇床子、覆盆子、桑螵蛸、山茱萸
补血活血:当归、鸡血藤
补血养阴:熟地、白芍、阿胶、龟板
补精血:熟地、首乌、鹿茸、肉苁蓉、紫河车、蛤蚧
补血止血:阿胶、龟板
养阴润肺:阿胶、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枸杞子、玉竹、百合
益胃生津:南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山药、黄精
滋阴潜阳:龟板、鳖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