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北京市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与治疗常见病症概述
北京市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与治疗常见病症概述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北京市考研的复习中,中医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概述中医诊断与治疗常见病症的知识点,帮助考生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基本运用。
一、中医诊断常见病症的方法中医诊断常见病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来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进行诊断;问诊是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在了解病情后进行诊断;切诊是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进行诊断。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症,进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常见病症的分类中医学将常见病症按照病理类型进行了分类。
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风、寒、湿、热、火、毒等。
每一种病理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举例来说,风寒感冒是一种常见病症,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治疗方法通常包括祛风散寒、解表散寒等。
三、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插入针灸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按摩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肌肉和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消除疼痛等。
四、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经验总结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应用。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症的表现来判断病理类型,并相应选择治疗方法。
方剂应用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和病例总结,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中医学复习方法建议在复习中医学的过程中,建议同学们首先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然后重点学习各种常见病症的病因、症状、辨证治疗法和方剂应用等内容。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1.大承气汤①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②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大全)
考研中医综合备考:中医综合方剂比较★1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
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
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仙方活命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7 左金丸和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
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易错点
11、失笑散≠失笑丸(注意:失笑丸别名枳实消痞丸!)
12、糊丸:粘合力强,质地坚硬;作用缓和,药力持久;对胃肠刺激性小;如舟车丸、黑锡丹
4、消法的理论依据:①“结者散之”、②“坚者削之”
5、属于汗法的:①杏苏散√、②川芎茶调散√、③香薷散√、④止嗽散√
第二章 解表剂
1、麻黄汤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缓峻以防伤正、②调和诸药
12、生姜与干姜同用的方剂: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一两
13、体现辛开苦降配伍方法的方剂是:①半夏泻心汤、②小陷胸汤、③枳实消痞丸
14、痛泻要方配伍防风的用意:①辛散肝郁、②香舒脾气、③燥湿助止泻
15、逍遥散配伍薄荷的用意:①疏散郁遏之气、②透达肝经郁热
28、芍药汤的功用是:调和气血,清热解毒
29、【单选】A.凉膈散 B.白头翁汤 C.芍药汤 D.葛根芩连汤
体现“通因通用”之法的方剂是:C.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
30、白头翁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31、【多选】A.枳实导滞丸 B.黄连解毒汤 C.枳实消痞丸 D.苏子降气汤
组成不含干姜的有:B.四逆散、D.健脾丸
9、【单选】A.咳者,加杏仁 B.悸者,加桂枝
C.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D.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不属于《伤寒论》原文的:A.咳者,加杏仁(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
10、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①苦辛并用、②寒热并用、③补泻并用
1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①平调寒热、②散结除痞
甘草在当归四逆汤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益气健脾
15、瓜蒌根在仙方活命饮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清热散结
2024年研究生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备考真题库(含答案)
2024年研究生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备考真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阿胶鸡子黄汤常见主治证临床表现的是()A.筋脉抽搐B.手足瘛疭C.口渴咽干D.头目眩晕2.宇宙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
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消长平衡D.阴阳交感互藏3.在临床试验的知情通知书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项观察实验,参加没有任何风险B.参加这项实验一定会使您获得健康益处C.您一定会为了对社会做贡献而参加这项实验D.参加这项试验可能不会使您获得健康方面的益处4.金元时期,朱震亨“相火论”的基本观点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C.五志过极,皆能化火D.六气郁久,皆能化火5.朱砂安神丸具有而珍珠母丸不具有的功效是()。
A.镇心B.养血C.滋阴D.泻火6.患者三年前身目发黄,经治疗后黄疸消退,现刻下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感咽燥,头目眩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选用()。
A.芍药甘草汤B.沙参麦冬汤C.一贯煎D.归芍六君子汤7.依据本经配穴取穴的是()。
A.取翳风、外关治疗耳聋B.取风池,太冲治疗眩晕C.取中极、次髎治疗痛经D.取列缺、曲池治疗咳嗽8.方剂配伍中主以健脾,辅以祛湿化浊,稍佐疏肝的方剂是()。
A.完带汤B.四君子汤C.补中益气汤D.痛泻要方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淫证表现的是()。
A.咽痒咳嗽B.皮肤瘙痒C.口眼歪斜D.头晕欲仆10.常用冰片而不用麝香治疗的是()。
A.水火烫伤B.血滞经闭C.咽喉肿痛D.跌打损伤11.新加黄龙汤含有而增液承气汤不含有的药物是()。
A.大黄B.芒硝C.生甘草D.生地黄12.最能反映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性症状是()。
A.胸胁苦满B.口苦咽干C.寒热往来D.不欲饮食13.《难经》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的基本治则是()。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扶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中医考研方剂总结笔记-公务员考试
中医考研方剂总结笔记-公务员考试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参苏饮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疏风散寒理气和中解表散寒温肺蠲饮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辛凉解肌清泄里热辛凉解肌解毒透疹益气解表散风祛湿助阳益气散寒解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助阳散寒散寒解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温病初起风温初起证肺热壅盛证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素阳虚,外感风寒或暴哑虚人外感风寒有痰饮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数为使用依据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取乏力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舌赤脉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太少两感)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胸膈满闷怠倦乏力苔白脉弱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加味香苏草陈皮,荆防艽芎蔓荆子;生姜温肺又除痞,外感风寒气滞宜;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医内科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医内科学一、中医内科学考查目标中医内科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医内科学考点解析(一)总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中药综合真题知识点汇总
第1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区分症、证、病属于“证”的是风寒犯肺(2015-A)属于疾病名称的是感冒(2013-A)属于症的是暧气(2014-A)第二节阴阳学说考点:阴阳的临床应用一一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的阴阳:附子属阳性(2013-A)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补中益气为阳(2014-A)考点: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考点:五行的特性考点: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是益火补土(2014-A)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有培土抑水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抑木扶土法。
(2015-X)第四节藏象考点:五脏的生理功能刚脏——肝(2013-A)娇脏——肺(2014-A)主宰精神活动的脏是心;主司调畅情志的脏是肝(2013-B)能通调水道的是肺;能运化水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密切关系的两脏是心和脾(2013-A)考点: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为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为脉,在华为面,在窍为舌(201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为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为肌肉,在华为唇,在窍为口(2014)第五节考点:气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卫气(2015)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是元气;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谷气;机体内抗邪愈病的物质总称正气;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称邪气(2013)血液在脉内巡行是依赖气的推动作用,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是依赖气的温煦作用,护卫肌表是依赖气的防御作用,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是固摄作用。
(2014)第六节考点:奇经八脉阴脉之海一一任脉(2015)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2013)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2014)第七节阴盛体质的宜忌是宜温忌寒(2013)偏阳体质者表现为急躁(2014)偏热、多动、好兴奋的体质类型为偏阳质(2015)第八节考点:六淫具有黏滞特性的外感病邪是湿邪(2013)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外感病邪是火邪(2014)寒邪的性质是收引;暑邪的性质是升散;风邪的性质是开泄(2013)风邪的致病特点是病位游移;寒邪的致病特点是疼痛剧烈;火邪的致病特点是迫血妄行(2014)其他考点:疫气发生流行的因素有气候反常、水源污染、隔离不当(2014)悲哀太过常导致气消(2015)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外伤、气虚、气滞、血热(2013)血瘀形成的原因有气滞、气虚、外伤、寒邪、热邪(2014)第九节大实有赢状的病机属于真实假虚;至虚有盛候的病机属于真虚假实;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的病机属于寒热往来(2013)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发热、多汗、吐泻、失血、多尿(2013)血液不足称之为血虚;血行不畅称之为血瘀;血溢脉外称之为出血(2014)阳偏盛病机表现的临床证候是实热证;阳偏衰病机表现的临床证候是虚寒证(2015)第十节康复的原则有形神共养,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2013)既病防变的原则有早期诊治,控制传变(2014)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方法有精神调养,锻炼身体,人工免疫(2015-X)第2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第二节考点:望诊面赤多见于热证(2013)舌胖大,有齿痕,所属脾气虚(2014)痿证可见手足软弱;痉病可见手足抽搐;惊风可见手足抽搐(2015)热盛津伤可见裂纹舌;脾虚湿盛可见齿痕舌(2015)考点:闻诊虚寒呃逆的临床症状有气弱无力、呃声低沉而长。
中医学考研《方剂学》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考研《方剂学》临床医学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方剂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本书严格遵循最新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8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第1章总论1.1考纲要求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二、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及其应用三、“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四、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五、配伍的目的。
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六、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七、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方剂与方剂学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指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
(2)方剂学是指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2.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表1-1【例1】(A型题)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2014年研]A.《汤液经法》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答案:B解析:《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总结了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方制大小、剂型等理论。
中医内科学考研笔记
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六、肺痨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1感冒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
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梔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梔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梔,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jfcflg泻肝汤:(共7妲1、十自汗、盗汗一(4那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2、十一血证(1)鼻AB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十一血证(4)01: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汚肝汤■U十四不寐(1应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5、十八痫证(2嗾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一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6、二十九胁獭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划P泻肝汤7、W十五耳鸣、耳煙一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汤:(共2他1、十不寐(1烦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 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2胺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供5处)计叭郁证(l)$i正①肝气郁结;i(O卜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 柴胡疏川倣二十八腹痛(5)气滞血療:以气滞为主,宜j«L肝理气一柴iV阚JI倣二十九咖和)卩代郁结:城T•理气一柴胡础I•散三十二皴胀(1)^滞湿阻:兢理肝气行湿散满F胡銃叶散或胃苓汤归帧(共9射K十一;血证UMMB④^血亏媲:补气摄血------------------- 归脾汤2、十一;血证{4犹血③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3、十一;血证$)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讥十一;血证{7)紫斑③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5、十二、心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6、十四、不寐(2)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一一归脾汤7、十六、郁证(2)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8、三十一、眩晕<2氏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 鉗丸洪4他K五哮证{2腐解期③杼虚证:补肾摄一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2、穴喘证{2)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故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牌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九苓桂术卄汤4、W十三、消渴(3》下消②阴阳两處:温阳滋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備生> "丸供Sjtfc)K三十二、鼓胀(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一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敢,《济生》肾气丸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袁微;温肾助岡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四十一羅闭⑹肾阳克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失共2处)1、十九、胃痛(5脈血停滞:活血化一实证失笑敬合丹参饮;2、三+—、积聚(2>枳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枳——金铃沪散合失笑散«?番正气散供3妁K 一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竦邪解戋芳香化浊一螯香正气散2、二十三、泄汚(1朋受外邪0次湿(风寒);解表敢寒,芳酣湿——螯香正气散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S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建香正气敬合纯阳正气丸葛根苓连汤供I处)K 一十三、泄泻(I)感受外邪勃显热(爭湿);清热利湿——葛根苓连汤2、5x一归脾汤㈠主治归纳k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來归纳常用药物• D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蛻.牛勞子、胡荽.升麻、栏柳.葛根、樓桃核、淡竹叶2)主治署摘药: 荷叶、轅香.佩兰、香祷、青需、扁豆、丝瓜皮。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在中医学专业考研中,考生需要掌握和掌握的知识范围和考试要求的总结。
以下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一个典型示例:
一、基础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
2. 中医人体结构与功能
3. 五脏六腑与脏腑经络
4.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临床学
1. 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外科学
3. 中医妇科学
4. 中医儿科学
5. 中医眼科学
6.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三、中医方剂学
1. 中药学
2. 中医药物学
3. 中医方剂学
4. 中药炮制学
四、中医药原理与实践
1. 中医养生保健学
2. 中医康复医学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医临床技术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
1. 中医文献及信息检索
2. 中医药实验技术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来确定详细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准备。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中医方剂学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
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治肠燥便秘、苦寒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肺、胃、肾经4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趣味记忆
中医综合方剂学趣味记忆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临床治疗。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之祖,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晋人刘娟子《刘娟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药》是继孙氏二书之后,唐代有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金人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明《普济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明吴昆《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
近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2、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是方剂的理论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运用.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3、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燥湿滑涩重,宣泄轻补通;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4、配伍的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⑤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
㈠主治归纳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
1)主治麻疹药:
子.胡荽.升麻.
核.淡竹叶2)
藿香、佩兰、
丝瓜皮。
3)
4)
勃、射干、
黄、珍珠、
6)
青葙子.决明子
夜明砂.
7)
术。
8)
卿、雪胆?
9)
海桐皮.蜈蚣.
蚕、全蝎、
肿节风。
10)
川断.狗脊.
肉、补骨脂。
11)治头痛药:
川芎.蔓荆子.
吴茱萸12)
青木香、
钩藤、罗布麻、
13)
珠母、龙齿、
14)
15)
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
寄奴
17)
代代花、
生姜。
18)
19)
肉豆蔻、诃子、
乌梅、五倍子、
20)
参、马齿苋.
地锦草.仙鹤草
龙胆草
21)
强筋骨
皮,
6.
湿
——利湿浊7.
清热解毒
黄菊花
热(苦)
白菊花
目(甘)
四、药名相近1.
助阳止泻
涩
2.
呕
气
3.刺蒺藜
祛风明目
4.
清湿热
5.
升阳举陷
6.
津
髓
7.
止带、明目
热、清湿热
8
止痉、止泻
消肿
9
(高良姜的根茎10
根皮或树皮)11
鹤草的冬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1.大承气汤①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②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2.大黄牡丹汤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疲,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3.大陷胸汤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曼疼痛,手不可近。
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
2.2温下1.温脾汤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大黄附子汤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2.3.润下1.麻子仁丸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济川煎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2.4 逐水1.十枣汤①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②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2.舟车丸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2.5 攻补兼施1.黄龙汤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焦黑,脉虚。
2.新加黄龙汤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焦黑燥裂。
3.增液承气汤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三、和解剂3.1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①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②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2.蒿芩清胆汤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3.达原饮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
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3.2 调和肝脾1.四逆散①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②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2.逍遥散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3.痛泻要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3.3调和肠胃1.白虎汤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寒,脉洪大有力。
2.竹叶石膏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4.2清营凉血1.清营汤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喜闭,口渴/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2.犀角地黄汤①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舌红绛,脉数。
③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4.3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凉膈散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滑数。
3.普济消毒饮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4.清瘟败毒饮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5.仙方活命饮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黄,脉数有力。
6.五味消毒饮初起局部红肿热痛/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舌红,苔黄,脉数。
7.四妙勇安汤热毒炽盛,症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4.4清脏腑热1.牛蒡解肌汤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黄。
2.导赤散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1.龙胆泻肝汤①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②阴肿,阴痒,筋痿,阴寒,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4.左金丸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5.苇茎汤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泻白散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7.清胃散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8.玉女煎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9.芍药汤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10.白头翁汤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5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2.清骨散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3.当归六黄汤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五、祛暑剂5.1祛暑解表 1.新加香薷饮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5.2祛暑清热 1.清络饮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5.3祛暑利湿 1.六一散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桂苓甘露散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5.4祛暑益气 1.清暑益气汤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六、温里剂6.1温中祛寒1.理中丸①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沉迟无力。
②便血、吐血、衄血、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2.小建中汤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3.大建中汤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4.吴茱萸汤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迟。
6.2回阳救逆1.四逆汤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2.回阳救逆汤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6.3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细而欲绝。
2.阳和汤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不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细3.黄芩桂枝五物汤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七、表里双解剂7.1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心下痞硬,大便不解/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2.防风通圣散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7.2解表清里1.葛根黄芩黄连汤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满汗出,舌红苔黄,脉数/促。
2.石膏汤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1.四君子汤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参苓白术散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3.完带汤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濡弱4.补中益气汤①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5.玉屏风散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6.生脉散①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②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8.2补血1.四物汤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细涩。
2.归脾汤①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3.当归补血汤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3气血双补1.内补黄芪汤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
2.炙甘草汤①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