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学科综述报告

高中语文学科综述报告

高中语文学科综述报告摘要:语文学科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阅读与理解、写作与表达等方面。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等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学情况。

一、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阅读与理解:包括对各类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如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3. 写作与表达:包括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培养;4. 文学鉴赏:包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欣赏等;5. 修辞与修辞手法:包括修辞的概念、分类和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巧;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 创新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5. 评价反馈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习策略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前预习:在上课之前,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提前向老师请教或查阅相关资料;2. 多角度阅读:对于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理解,如情感角度、历史角度、哲学角度等;3. 多样化写作:通过多样化的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多媒体学习: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5. 反思总结:学完每个单元或每个知识点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弥补不足,巩固已学知识。

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综述

语文课程性质研究综述
在 于语文 之中 。此 时 ,王尚文关 于语文性 质的论述 尚未深 入到语文课 程 内部 。之后 。他又提 出了 “ 语感 中心说” ,认 为语 言是人 精神 的表 现 ,是 人 的精 神生 活 。在此 基础 上 , 他对基 于工具论 的 “ 知识 中心 说”进行 了批判 。在对 “ 知
识 中心 说 ” 的 批 判 过 程 中 ,他 引 入 了 “ 言 语 ” 的 概 念 ,并
现 了片面强调语文 教育工具价 值和功利 目的 的倾 向 ,其 负 面效应 引发了人们对语文课 程工具性 的质疑 。1 9 8 7年陈钟
梁在 《 语 文学 习》第 8期发表 了 《 是人 文主 义 ,还是 科学
主义》 ,首 次 提 出 了语 文学 科 的 人 文 教 育 的 问 题 。 之 后 ,诸
质 的本质 。他认 为 ,只有从 言语形式 上来把 握语 文 的人文 性 ,才能 够真 正理解 语文 ,才 能真正 理解 语文 的人 文性 , 人文 才能够真 正照亮语 文 ,激 活语文 。 韩 军同样是基 于 “ 语 文等于语 言” 的基本理念来 论述 语 文 的人文精 神 的 ,但是 韩军 比王 尚文进 步 的地方 在 于 , 他 通过对语 言所蕴含 的人 文精神 的论 述 ,分 析 了当前 语文 教育 中存 在的问题 ,并 提出 了相应 的解决 对策 。他提 出了 “ 新语文 ”的主张 ,认 为语 言是 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对
流思想 的工具 .因而是 学习文 化知识 和科 学技 术 的工具 , 是 进行 各项 工作 的工具” 。张志公先生还 准确地指 出了语文
工 具性 的概 念 , “ 传统语 文教学 的另一条 重要经验 是 ,教
学 要 从 语 文 的工 具 性 这 个 特 点 着 眼 ” 。经 过 三 老 的论 述 ,语 文 工 具 说 的 思 想 也 逐 渐 稳 定 下 来 ,得 到 诸 多 学 者 的认 可 。

语文大单元教学文献综述

语文大单元教学文献综述

语文大单元教学文献综述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以下是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相关文献的综述:一、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概念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指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础,以主题、问题或项目为核心,将多个相关联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大单元,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与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心理学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此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认知心理学则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三、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方面,许多学者和教师对语文大单元教学进行了尝试和实验。

例如,某中学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项目,通过整合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以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还有一些教师尝试通过跨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与反思在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与反思中,一些学者认为大单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但也有些学者和教师认为大单元教学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具有潜力和前景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然而,大单元教学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引言语文学科是我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学科。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涵义语文学科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了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视化形式。

语文学科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传承与发展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承和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而白话文则是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语言形式。

通过学习白话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交流能力。

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思维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等。

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通过练习各种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学生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表达学科内的知识和概念。

另外,语文学科也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等社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历史和地理。

此外,语文学科也与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随着中国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方法、结果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和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出关于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改进方向等。

内容分析法则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

实证研究法则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师生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评价和意见,为教材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结果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果:1.版本特点与变化:不同版本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结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变化。

一些研究指出,近年来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材评价与意见:不同版本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师生中的评价和意见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一些教师认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一些学生认为教科书的题目不够贴近实际生活,需要增加实际应用的例题。

3. 教科书改革与发展方向: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强调文本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读写结合,加强写作训练和写作指导;注重教材与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意义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结果对于教材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特点和优缺点,为教材选择和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文献综述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教育学家和语文专家们通过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不断研究与总结,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及研究成果。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首要目的。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们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在写作中快速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为此,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和主动性。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优秀的作品和经典范文,让他们在阅读和模仿中不断提高,同时还可以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就。

二、重视写作过程针对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发现了初中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往往过于注重作品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写作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写作过程,让学生从思路的梳理,到素材的收集,再到文本的整合,最终完成作品,逐步掌握写作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写作过程的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论述的基本规则和逻辑思辨的方法。

三、培养批判和创新思维作为文科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育专家们强调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灵活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在初中语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创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写作教育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分析,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已经形成了对初中文学写作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成长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

“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1]尽管课程标准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表述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实际上,这一基本特点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热议。

什么是语文?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涵?在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纵观近百年来语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人文论、思想论、综合论、文化论、言语智慧论、悬置论、消解论等课程观,这些观点将成为本文吸收与批判的基础。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1904年的语文独立设科,给语文学科自身带来一个理论难题,这就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语文的性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学术观点争鸣之态,使语文性质之争成为“世纪之争”,可谓百年语文,百年论争。

作为“世纪之争”的语文性质之争中,真正能形成论争之势的,影响较大的当属工具论和人文论之争。

(一)工具论在整个语文性质的论争中,“工具论”是主流之论,权威之说,主导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个领地。

“工具论”的持有者有叶圣陶、张志公、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

他们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2]特别强调,要使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当语文教育在“工具论”的指引下产生出一些不良的情形而受到业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时,张志公为“工具论”做了积极的辩护,认为“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

”[3]魏书生认为:“语文是工具,它是做人的工具,生活[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中考试题课题组《200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未来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中学语文文献综述

中学语文文献综述

中学语文文献综述一、引言中学语文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入中学语文课程应积极融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关怀、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1.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感受文本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研究成果1.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注重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阅读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材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结论通过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包括义务教育语文在内的十九个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修改达二百多处!课程标准的完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指引着各学科教改的前进方向.《语文新课标》一经发行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语文新课标》的风潮,教育类期刊高频出版相关文章。

随着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针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研究范围涉及比较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增删条目等方面.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

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

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

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一)比较研究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资料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资料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一)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有效性教学: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有效性教学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

无数外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导致的“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与共识。

直至20世纪70年代,争论双方才摒弃偏执,达成一致:教学即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两者再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双方。

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效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有效的教学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来考虑其学习与发展,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各种要素。

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

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有效教学研究的始由单一地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和媒体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涉及的方面有: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有效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等人们创建了有效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大多是各个环节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如如何评价学生、备课、时间管理等方面。

针对有效性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仅有部分。

钟启泉、崔允激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最终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

一是要求教师具有“对象”意识。

二是要求教师形成“全人”的概念。

三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优选4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优选4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第1篇新时期北齐文学研究综述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

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

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

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

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

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融合时期**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语文学科性质的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性质的文献综述

《浅议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也随之愈加激烈。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论,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似乎并未曾令语文教育者认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是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了解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以曹明海为代表的文化说。

曹明海在《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0 卷第1期(总第198期))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

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在《语文:文化的构成》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7—8月)一文中,他又阐述到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性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以李海林为代表的言语说。

师大学科教学(语文)文献综述样板

师大学科教学(语文)文献综述样板

二、相关问题研究情况述要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及师大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按关键字搜索输入初中语文考核改革方法模糊匹配,共找到335条结果。

在博硕士论文按关键字输入初中语文考核改革方法模糊匹配,共找到171条结果。

在博硕士论文按关键字输入日常初中语文考核改革方法模糊匹配,共找到57条结果。

整体说来,对日常考核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并不多。

知网上论文数目相比其他专题也不算多。

关于考核改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研究内容包括:改革的具体方法;改革的理论依据;语文考核改革的意义。

一、针对语文考核改革的具体方法。

主要有王程晔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能力考核模式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赵红艳的《我国高考语文考核结构分类指标构想研究——基于知识和能力标准制定角度》(西南大学,2010)此类论文都是总体的谈考核改革的策略,虽然其中有些方法很好,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二、中学语文考核改革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杨文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寇德宝在《传统考试的弊端及改革的意义》(科研视窗,2007)提出只重视考试的结果。

从而导致教师片面的强调考试的重要性。

而忽视的日常教学考核的重要性。

应该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语文考核改革的意义。

刘朝辉,扈中平的《论“素质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0月)认为语文考核的改革意义重大,对学生、老师、学校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并且为了完成“素质教育”应有考核上的创新与改革。

日常语文考核的改革与创新是有更大的意义。

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

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完成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素质要求。

考核的意义越发的重要。

综上所述,前人对语文考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状方面的研究对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的问题已经展示的很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也很有参考价值,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多启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论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论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论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论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先提出,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横向维度“五个领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的研究重点和存在问题,有助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教学研究真正提升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实践。

一、研究方法1.抽样本文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现状”指的是在教育期刊公开发表的,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所能查到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论文。

为了全面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论文研究的整体概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词一栏输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关键词,时间限定在自2001年7月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至2010年,即2001-2010年,“匹配”一项选择“精确”进行检索,检索出全部论文1236篇,然后再用“核心期刊”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出142篇研究论文,并把这些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2.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显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1]它把文献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对文献所承载的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

[2]研究者根据研究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研究。

量化研究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内容分析是“由样本中各文献的每个编码类目出现的频数所组成”。

[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样本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对样本进行了分年度的统计(见表1),从统计情况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有一篇相关文章,占样本总量的0.7%,属研究的初始阶段;从2002年到2003年,相关研究论文从7篇上升到26篇,增幅达271.4%,关注程度显著提高;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的研究论文均在20篇以上,合计占样本总量的85.9%,处于研究持续关注阶段;2008年,该研究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关注程度开始走低,出现了研究断层;而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研究篇数占样本总量的8.4%,属小幅回升。

《高中语文课件:文献综述写作》

《高中语文课件:文献综述写作》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文 献综述的写作任务。
通过系统性方法综合研究结果,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元分析
对多个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潜在关系。
如何选择文献?
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权威可靠的文献。考虑年代范围、研究方法、作者资质等因素。
如何筛选文献?
根据预定标准筛选文献,例如重要性、可靠性、方法学质量等。只选择对研 究有价值的文献。
如何分类文献?
• 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 按照研究对象分类,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 按照研究主题分类,如教育研究和健康科学。
如何阅读和分析文献?
仔细阅读和分析文献,提炼关键信息,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时,应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结构合理, 内容准确,语言清晰。
如何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时,使用标准的引用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出版物等信息,遵循 学术规范和要求。
如何避免文献综述中的抄袭?
避免抄袭要注重引用、引述和批判性评论,保留独立观点,避免直接复制他人的研究结果。
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修改和完善?
修改和完善文献综述时,要检查逻辑连贯性、语言流畅性和内容准确性,删除冗余的信息,并补充不足的部分。
高中语文课件:文献综述 写作
文献综述写作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本课件将介绍文献综述的定义、 作用和步骤,并提供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特定主题相关文献的系统性回顾和总结。通过分析已有文献, 我们可以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发现研究问题和确定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的作用和意义

【九年级语文】文献综述

【九年级语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5
c
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它是科学献的一种。

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献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献的查找方法和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献、写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题综述,则要结合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献综述与“读书报告”、“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或报告中归纳出的。

但是,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

写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献。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改进发展。

首先概述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点,然后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部编本的优势和不足。

接着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探讨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实际运用情况。

最后总结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促进教材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为语文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教学实践、改进与发展、启示、未来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教学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标准的更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点、与其他版本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助于指导教师正确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为教材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开展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既是对教育教学领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教材编写工作的有效完善和促进。

为此,有必要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版本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可以深入了解各版本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客观和全面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材。

研究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供指导和建议。

通过研究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帮助改进和完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探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改进与发展,有助于为今后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语文教育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模板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模板

争鸣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讨论,始于1987年,至今已整整十年了。

回顾语文教育人文性这一热门话题的讨论历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人文”和“人文主义”?“人文”二字,在汉语中是个古老的词汇。

《周易·贲卦·象传》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有两方面涵义。

一方面即“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sa,意即人性、教养。

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中世纪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

后含义几经演变。

在西方,通常认为包括语言、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哲学、历史等学科。

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运动从14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15—16世纪发展到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提出个性解放,要求个性自由;相信人力的伟大,称颂人性的完善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

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始于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一批年青的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语言现象,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发。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申小龙先生在1987年第8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汉语人文性问题。

他在文章中认为: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整体上把握语言特征。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文献综述】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一、文献来源本次论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图书馆及其数据库、个人藏书和互联网,就文献类型而言较为广泛,有专著、报纸文章、期刊文章、论文集、学位论文以及电子参考文献,其中报纸文章和期刊文章等电子材料大多来自于CNKI期刊网。

二、研究动机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学家,作为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长达七十余年的语文学界老前辈,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学著述。

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他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古代及国外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不断地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创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教育家的思想,不仅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创建了特色鲜明而又洋溢着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并将对中国21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希望通过阐述他在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的与任务、教材编写、教师学养和修养及创新意识培养等各个方面的精辟独到的见解,探析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并论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把它看作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把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看作是文化科学素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时刻关注、认真考虑着:怎样使语文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脱离实际,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差,创造能力差。

学生可以在语文试卷上得高分,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与人交流,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改变这种现状,在于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妥切地运用策略。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正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引领和支撑,他七十多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

“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1尽管课程标准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表述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实际上,这一基本特点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热议。

什么是语文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涵在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纵观近百年来语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人文论、思想论、综合论、文化论、言语智慧论、悬置论、消解论等课程观,这些观点将成为本文吸收与批判的基础。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1904年的语文独立设科,给语文学科自身带来一个理论难题,这就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语文的性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学术观点争鸣之态,使语文性质之争成为“世纪之争”,可谓百年语文,百年论争。

作为“世纪之争”的语文性质之争中,真正能形成论争之势的,影响较大的当属工具论和人文论之争。

工具论在整个语文性质的论争中,“工具论”是主流之论,权威之说,主导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个领地。

“工具论”的持有者有叶圣陶、张志公、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

他们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2特别强调,要使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当语文教育在“工具论”的指引下产生出一些不良的情形而受到业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时,张志公为“工具论”做了积极的辩护,认为“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

”3魏书生认为:“语文是工具,它是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

”1这些就是工具论的基本观点。

从这些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论”仅仅关注语文作用于学习、交流的显性功能或者说是对人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语文更深层的内涵,对语文作用于人的更为内在的功能尚缺乏认识。

单从工具论这一角度来说,一切知识和能力,一切学科和科学,本身都是作为人“生活的工具”,这样一切学科和科学的性质就都成了“工具”,那么“工具性”就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了。

(二)人文论真正意义上的性质之争,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的提出,掀起了论争的主话题:语文学科性质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中考试题课题组《200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未来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工具性”与“人文性”论争的结果,使“人文性”得到了认可和接纳。

真正持“人文论”的是一批年轻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者。

真正意义上对“工具说”提出严肃批判的是李海林,他在1996年第五期《语文学习》上发表了《语文工具论批判》。

2000年在其语文教育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言语是语文教育的本体。

从此之后,语文“人文论”的大旗下聚集了大批语文教育的思想者,如于漪、钱梦龙。

其实语文“人文性”的讨论并不是源自语文自身,而是受到当时世界后现代意识的影响,受到人文主义思想潮流的启发和感染,在哲学、文学、教育学的主题学科的引领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借以关照本学科的生存状态,从而形成了本学科领域的主要话题。

从一些理论著作和语文教育教材看,许多理论工作者并没有真正为语文对“人文性”进行自我的、从学理层面上的深入剖析,而是人云亦云,这样就把一个“人文性”推崇为语文学科的“性质”。

为了时髦,不立足于语文自身而提出的“人文性”可以用来描述语文学科的性质吗“人文性”固然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但是“人文性”是语文独具的基本性质吗(三)统一论“工具论”和“人文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近些年虽然有文章进行思考和探索,但应经不能形成争论之势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使“人文性”得到了认可和接纳,这种接纳和认可,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这样的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和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也就是说这两种认识得到了中庸式的调和。

对这种调和的认可和接纳,最初体现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个《大纲》开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

到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是,《标准》尚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特点”看待,没有直接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也没有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显然,从《标准》看来,理论界对语文性质的认识仍是底气不足的,或者说是还没有一种确定的认识。

“统一论”成为了语文学科性质表达的“第三种认识”。

这种定位,是对工具论和人文论论争的一种和合。

论争的产生既有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也是语文教育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进行的一次理论升级,是本学科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同时,人文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兴起,也得益于这个时期世界哲学思潮和我国理论界人文意识广泛觉醒的背景及社会意识形态初具的人文思潮,这次论争是整个社会人文思潮涌动在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波峰,也是人文思潮发展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的一个结果。

在哲学观的引领下,教育界积极倡导一种走向和合的教育观,即在坚持现代性的前提下,吸纳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合理批判,是有限理性主义指导下的现代性的教育观。

工具论可以说是代表现代性的语文教育观,而人文性是代表了后现代的语文教育观。

这种和合的主体特征就是人文价值的渗入与加强。

尽管现有的性质定位可能还有不足,但是,这种定位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深化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它的基本旨意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合乎语文学科固有内涵的,也把一种辩证思维带入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过程。

这一定位,在一个时期有利于减少理论混乱、统一语文教育思想、树立语文教育信心、引导语文教学实践,使语文教育更好地为学生“形成人”服务。

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不断进行探讨,在实践中我们就需要按照这一定位去把握语文当下的教育教学。

二、语文学科性质新解文化论以曹明海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物。

他在《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一文中认为:“语文是文化的一种构成和存在形式,文化是语文构成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

”在《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特征》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观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

”所以,语文学习并非是单纯的语言技巧学习和语言技术训练, 不能仅仅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 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涵养。

”文化论认为,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即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

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性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于文化,强调了语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语文的构成要素极其丰富:语文=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那这里的文化是与谁并列的是一个独立的内涵吗其实这里的“文化”并不是与文字、文章、文学并列相加的同层次内涵,而是作为口头语的语言及作为书面语的文字、文章、文学共同体现出来的文化内蕴。

语文=文化,这种理解模式是语言学与社会学相融合的一种模式,它关注到了语文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关注到对语文本体构成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是对语文学科的一种应然的本质性关注。

文化论从语文教育实然现象出发,是社会学意义的分析,它关注到了语文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但是缺乏对本体论的挖掘;同时也没能区分动态概念的“语文教育”和静态概念的“语文学科”,存在主体的模糊意味。

(二)言语智慧论李海林先生主张语文“言语智慧论”,他对语文工具论的批判最为坚决,也最为彻底。

在言语本体论的基础上,李海林推论出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即,语文课程的主体是人,语文课程的客体是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生成。

进而得出语文教育的本然品格,即: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洁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

“言语论”把语言与言语完全地分离开来,认为语文的本质就是言语,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教学,充分关注交际言语,注重从动态的语用过程来观照语文本质内涵。

“言语论”看到了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区别,对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指向有着积极的意义,即:重视交际言语教学,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学课。

这种认识是站在语文工具价值立场上来批判工具论的,把语文的本质定位于“言语”但又否定工具性。

其实,这种观点本质上也是工具观的,它只看重语文学科的纯粹的言语应用意义。

这一观点的片面性是,直接把言语等同语文,割裂了言语与语言两者的内在联系,否认了语文学科事实上明显存在着的语言内涵,放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意义。

悬置论王荣生先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的第一章中用近四万字的篇幅对语文科的“性质”难题进行破解。

站在鲜明的课程论立场上,王荣生先生在讨论之初就用“课程取向”替换了“语文科性质”这一概念,对“语文科”性质进行“悬置”。

“悬置”就是放在一边,束之高阁,不理不睬。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对语文性质一种无为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王荣生先生只是从侧面来理解语文性质,他并没有对语文性质置若罔闻,“在用‘课程取向’置换‘课程性质’的同时,提出对待‘性质’的‘合适’策略,用自己建立起的课程取向分析框架倾诉了对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表述的看法”。

1王荣生先生对语文课程取向的分析完全是站在课程论的立场上,用自己的课程分析框架解析课程取向的论争如何滑向课程性质之争。

课程论立场的确立,用课程取向置换课程性质,对语文课程论意识的觉醒及语文教育研究的转向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王荣生先生所说的“取向”实际上就是指价值取向价值是由性质所规定的,讨论事物的价值取向不能避开对该事物的性质认识和判断,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