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思想来源:
1、国际左翼文学理论,尤其是日本和苏联的影响。“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文以载道”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
1、《评论之评论》,最早倡导革命文学
2、1923年,郭沫若发表《我们的新文学运动》,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起批判,提出“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中国青年》等杂志纷纷发表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
3、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运动
二、建立
1、革命文学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文学进行了攻击
对代表人物的攻击:胡适、鲁迅、郁达夫、茅盾、冰心
“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百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隐遁主义!”——冯乃超
“根据所谓自由主义的文学的规例所写成的文学创作,不是一种伟大的创造的有永久的,而是滥废的无意义的类似消遣的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滥废的文学。”——钱杏邨
“鲁迅,对于布鲁乔亚是一个最良的代言人,对于普罗列塔利亚是个最恶的煽动家。”
——李初梨
对五四文学进行攻击
“四五年前的白话文革命,在破了的絮袄上虽打上了几个补丁,在污了的粉壁上虽然涂上了一层白奎,但里面的内容依然还是败棉,依然还是粪土。”——郭沫若“中国十年前的文化运动,实为当时资本与封建之争,反映于社会意识者。”——李初梨
对启蒙精神进行攻击
“阿Q正传……究竟不能说是代表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坛的时代的力作;十年来的农民是早已不像那时的农村民众的幼稚了……他们大都有严密的组织,而且对于政治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第二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已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钱杏邨
对文学独立的思想进行攻击
李初梨对早期创造社重自我表现、文学研究会重为人生的写实的主张的抨击:“一个是观念论的幽灵,个人主义者的呓语;一个是小有产者的把戏,机会主义者的念佛”。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文学这个公名中包含着两个范畴: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文学=F(革命)”——郭沫若
对各种现代文学的批判
“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就是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成仿吾
“一时的自然主义虽然是反对浪漫主义而起的文学,但在精神上仍未脱尽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色彩……只是过渡时代的文艺,而在欧洲今日的新兴文艺,在精神上是彻底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在形式最彻底反对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艺。这种文艺,在我们时代要算是最新最进步的革命文学了。”——郭沫若
“单纯描写客观现实是空虚的艺术至上论,是资产阶级的麻醉剂。”——克兴
“自然主义之末流与象征主义神秘主义唯美主义等浪漫派之后裔均只是过渡时代的文艺,他们对于阶级斗争之意义尚未十分觉醒,只是游移于两端而未确定方向”。——郭沫若
“譬如未来派意象派表现派等等……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沈雁冰
“革命文学”提倡无产阶级大众文学,但并非真正的大众文学,它排除了平民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群众,缺乏文化素养的无产阶级也无缘参与,其实不过是少数激进知识分子“以无产阶级的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非常狭隘。
2、左翼文学运动
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一个文学团体,也像一个政党,号召盟员走向街头参与政治斗争。活动时间有限,1934年便停止了。而且成绩了了,不仅阵容零落,刊物也多被查封。
论争:
对梁实秋的批判,梁实秋强调普遍人性,而左联强调阶级性。
对胡秋原代表的“自由人”的批判,胡秋原主张文学的独立性和多元化,而左联强调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胡秋原先生的文艺理论,其实就是变相的艺术至上论”“当无产阶级公开的要求文艺的斗争工具的时候,谁要出来大叫‘勿侵略文艺’,谁就无意之中做了伪善的资产阶级的艺术至上派的‘留声机’。”——瞿秋白
“在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自身就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周扬
对苏汶代表的第三种人的批判。苏汶承认文学有阶级性,但反对对其过度强调,认为不是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试图以文学的真实性和无意识性来限制阶级性。并指出,出身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家也会站在反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尽管未必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这种观点显然不能为左联容忍,后者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阶级——文学。
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大众化问题:不仅要求结构、体裁、语言形式要容易为大众接受,而且要求作家在生活和思想情感方面接近普罗大众,并采用了一些具体措施,将普罗文学推广到大众中去。
左联时期的文学强化了三种趋势:一是文学的高度意识形态化、政治化,文学独立思想被否定;二是革命现实主义成为主潮,本质上是革命古典主义;三是文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走向低俗化,高雅文学传统被毁弃。
左翼文学创作:
早期主题多为“革命加恋爱”,带有革命罗曼蒂克的倾向。代表作家是蒋光慈。后期虽抛弃了这种套路,主张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实绩和理论相差太大,影响也有限。
茅盾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对社会现实做出了真实的描绘,具有现实主义的品格;但又带有革命古典主义倾向。在《子夜》中,不仅预设了革命主题,而且用阶级分析的模式设定人物。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吴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吴老太爷的死,吴荪甫的失败,分别表明了地主阶级的没落和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不通。唯一的出路是无产阶级革命。
丁玲从个人主义的写作转向阶级意识的写作,代表作是《水》
一些左联作家如张天翼、沙汀、叶紫、萧红等人的创作并没有遵循革命古典主义的规范。也有一些作家,如早期的艾芜,受革命思想影响,写出了一些有革命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革命古典主义取得典范形态要等到《讲话》发表以后才形成。
4、苏区革命文学实践政治宣传文学,暴露黑暗、鼓吹斗争、歌颂解放
三、抗战文学与《讲话》
30年代后期,随着抗战的爆发,普遍的革命形势形成,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空间得到强化,来自苏联革命文学理论得以和实践结合起来,并被本土化了,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抗战以来,‘文艺’的定义和观感都改变了,文艺不再是少数的文化人自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