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考点复习之诲人不倦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34页文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
6
、露Biblioteka 凝无游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诲人不倦》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科学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含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等,这涉及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治学思想诸多方面,可谓全面、科学;“诲人不倦”是教育者应有的教学态度,是孔子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的一种鲜明的体现。
[内涵解读]1.因材施教(《〈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去学习,去践履。
2.述而不作(《〈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3题)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3.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处于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这就是“发”。
黙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黙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出自《论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i)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 【读解】
•
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
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
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论语 集注》)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指:要在沉默中懂得知识,要努力地去学习,永不满足,要耐心地教导别人,从不厌烦。
在《论语》中的《学而》中就记载了孔子在教育弟子时的三个行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中所指的,可能是“默然会意”的“默”字。
意思是在沉默中把事物会合起来。
一般的理解是沉默,不语,若非发出声音,则没有传播信息的效果,比如默默无言。
但是这并不是指说孔子生来便如此,也许他只是经过长期的修养才到达如此境界的。
“学而不厌”中的“学”字表现出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求知的渴望,求知欲望强烈。
学习永远都是快乐的,是在做一件高兴的事情。
“诲人不倦”中的“诲”指的是教导。
《论语》里有很多讲述孔子如何教导学生的事迹,是用言传身教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也就是说,当你教会了别人某种知识或技能,同时你也从中获得了快乐,那么你的工作将是快乐的,你也将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大概有人认为,既然孔子是以身作则,那么他自己一定也是这样。
其实不然,这句话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原文应该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思是自己的行为端正,不发号施令,人们也会去做;自己的行为不正,发出的号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因为通过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学习,实践,我们自身也会变得更加端正,更加自律。
除了三人成虎的故事,还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典故。
有些话不用你说,别人就会心领神会。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像是水中浮萍,任何人和事物都可能影响到它,但是最终还是取决于本人的做法。
这句话便体现出了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的态度,耐心正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孔子的精神写照,也是他毕生的真实写照。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孔子虽是圣贤,却也是普通人。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共34页文档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
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
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
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
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重视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
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
2021/2/4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 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 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 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 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 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2021/2/4
19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 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 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
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
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
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
熹《2021/2四/4 书章句集注》)
20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 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 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 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 “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 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之
未来的事。动作名
过去的事;动作名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子曰:“闻斯行之。”
不复也。” 同汝 再
较好
同…比较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 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同欤
赞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论出生贵贱
• 少数贵族子弟:
• 司马牛、南宫敬叔
• 商人子弟:
• 子贡
• 大多数平民:
• 颜回、曾参、子路等
• 家无立锥之地:仲弓
• 出狱犯人:公冶长
• 盗贼:颜涿聚 2020/12/12
7
• 不限地域:鲁、齐、宋、晋、楚、秦等
• 不分智愚 • 接受能力强的:颜回、子贡 • 智力比较差的:曾参、高柴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
话题链接——太和元气教化万民1.教材赏悟“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2.名句赏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
——傅雷◆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3.典例赏析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诲人不倦》复习
二、章节梳理
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作用】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 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 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 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 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 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 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二、章节梳理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 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圣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引伸。
另一点便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这在现实教育中很难遇到,有学习好的学生,必然就有学习差的学生,不可能你教的学生都是学习好的,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要做到这样真的很难,如现在经常用的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很多人宁愿自己所学的失传,也不肯教给别人。
孔圣接着说:“何有于我哉?”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事事留
意,默默地学习,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 1 .结合文本内容看,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哪些素养?
明 确: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等。
实战训练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你是怎 样理解的?
明 确:体现了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尽可能引导学生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 面传授,只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考点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
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 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 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 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 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 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考点解读二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张的教育原 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人积极的思维 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 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 《 诗经 》 的讨论引发子夏的 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战训练
6.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 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问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 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明 确:“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在实践;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天才论的观 点。观察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只看他的片言只语,要听其言观 其行。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重视启发诱导的教育方 法,认为后天的实践是重要的,这些都说明孔子更倾向于学习、 习染对人的品行智力的影响作用。
《
论
语
诲》
人 不
考
倦点
复
习
之
考点解读一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 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 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 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本课 所选录的巧章中包含了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 容、教育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实战训练 3.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
明 确: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 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 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实战训练
4.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 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 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 相通的;“有教无类”,无论是理解为“人无论品行善恶,聪 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还是理解为“人不论年龄大小, 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都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 面向全体学生”是相通的;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 教育也是相通的。
实战训练
7. 探究: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 确: A: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 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 发展。 B: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也自己对古代文 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 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实战训练
5.“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 认识。
明 确: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 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 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 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