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自然地理概况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一)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一)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
背景
海口市位于中国的南疆省,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海口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成
为海南岛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面对大陆,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
•气候宜人:海口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自然资源丰富:海口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林木、森林和矿产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区位优势
•接驳大陆:海口市作为海南岛建设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通过海空交通与大陆紧密相连,为中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条件。
•脱贫致富:海口市具备丰富的农业、渔业和旅游资源,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契机,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机遇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沿海的重要门户城市,海口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迎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机遇,加强与东盟以及其他
国家的经贸合作。
•旅游业发展:海口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推动城市经济
转型升级。
结论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条件,海口市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加大,相信海口市将迎来更加美
好的明天。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一集 海南
1.琼州海峡的成因琼州海峡部分断裂下陷(填运动形式),导致海南岛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2.火车轮渡优势问:凭借巨型轮渡,铁轨直接和轮渡仓对接,将整列车厢运过江河湖海的火车,就是火车轮渡。
火车轮渡有哪些优势?答:火车车厢直接上船,节省港口建设成本;无需在码头装卸货物,避免货品损耗,节省装卸费用;缩短工作作业时间,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
3.海口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问:结合海口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海南骑楼建筑的优点。
答:海南纬度较低,夏季高温天气较多,可为行人遮阴。
冬无严寒、沙尘,店铺无需做封闭式门面处理;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春夏降水较多,可为行人挡雨;夏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可使行人免受楼上坠物伤害;海口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商业活动频繁,这种海外建筑风格有利于吸引顾客。
4.风能问:分析海南岛适合大力开发风能的原因。
答:煤等常规能源储量产量不多,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明显的海陆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时间长,大风日多,风力强;夏季多气旋活动,只要不是台风正面登陆,风能可利用;海面风受到的摩擦力小,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对风力削弱也小,风力强。
6.人口迁移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由与梦想激励十万闯海人横跨海峡,从海口登陆,踏上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岛屿。
如同闯关的,走西口,当年的闯海人用于冒险,走在了开放的前沿,下海是它贡献给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词。
”问:引起10万人闯海南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同属经济因素)7.湿地列举海南沿海地区的湿地资源类型:红树林、沿海滩涂等问:分析沿海红树林在经济、生态方面的功能答:形成稳定、特殊的生态系统,成为鱼类、水鸟等动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工业原料、药材等资源;削弱台风,保护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净化海水和空气,淡化海水,滞留入海河流泥沙;保护海岸,防止海浪侵蚀。
入海口生物丰富的原因
入海口生物丰富的原因海口是中国海南省的省会,位于海南岛的北部,东临琼州海峡,南界海南东线。
海口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是入海口生物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口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2-25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具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资源。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海口地区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
例如,热带植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热带雨林,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海口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多样,有海岸线、海湾、河流、丘陵等多种自然景观。
这种多样性的地貌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
例如,海岸线和海湾是许多海洋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而河流和湖泊则是淡水生物的家园。
此外,丘陵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土壤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海口地区水域丰富多样,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口市区沿海有许多岬角、海湾和沙滩,这些地方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繁殖场所。
海口市区还保留着大片的自然湿地,如东寨港湿地、滨海湿地公园等。
这些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如红嘴鸥、黑琵鹭等。
同时,湿地还是许多候鸟的迁徙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此停歇和觅食。
这些湿地的存在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护和繁衍的机会。
海口市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海口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生物栖息地的行为。
同时,海口市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入海口生物丰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海口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地势复杂多样,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水域丰富多样,拥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保留了大片的自然湿地和森林等生物栖息地;同时,海口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海口成为一个生物丰富的地区。
海南地理(会考)
海南地理一、中国最南端的省份1、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南省地处北太平洋的西岸,中国最南端,居南海中部,北靠祖国大陆,以宽约18海里的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分开,西北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面与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相望。
海南省既把守着祖国安海出入的南大门,又是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交通要道。
2、辽阔的海疆(1)概况:海南省是个海洋大省,又是个海岛省份,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曾母暗沙是海南省及我国疆域的最南端。
海南省全省都位于南海海域,是我国纬度最低、热带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也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2)范围:海南省管辖海南岛及其周边岛屿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唯一有害于管辖权的省份。
全岛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较小但海洋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
(3)四个端点①海南角——最北端②锦母角——最南端③铜鼓角——最东端④鱼鳞角——最西端3、琼州海峡琼州海峡——中国三大海峡之一,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是我国的内海,近东西走向,东接南海,西连北部湾。
琼州海峡是我国南海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北部湾通往南海的捷径。
4、人口、民族与华侨(1)人口海南省有896.09万人口。
北部、东北部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中部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2)名族海南省有汉、黎、苗、回等30多个名族。
其中,汉族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83.3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6.67%。
黎族(144.50万)、苗族(7.56万)、回族(1.18万)。
黎族、苗族和回族是海南省世居的少数名族,他们多聚居与海南岛的中南和西南地区。
(3)华侨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的海口和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
5、行政区划全省现有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1个开发区(洋浦开发区)和1个办事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办事处,县级)管辖着203个镇。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一、引言黄河,中国伟大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它从青海高原发源,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的终点,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入海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次调研。
二、地理概况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7°31',东经118°35',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
这个地方处于内陆到海洋的过渡地带,水流湍急,水文条件复杂。
这里的水位波动大,对于防洪和航道交通都提出了挑战。
此外,黄河入海口地处航运门户,黄河入海等重要水运线路经过这里,对我国的铁路、水运和公路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岸线生态修复,稳定海岸线。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政府还规划了黄河入海口的保护区,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的鸟类和动植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黄河入海口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用黄河入海口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这里拥有大片的农田,农作物种植十分丰富,特色农产品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黄河入海口的渔业也十分发达,各种海鲜资源丰富。
旅游业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五、问题与建议尽管黄河入海口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地区的水位波动大,容易导致洪水和潮汐灾害。
其次,水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需要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
最后,旅游业发展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防洪建设,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水灾损失。
其次,加大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水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
最后,加强旅游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六、结论黄河入海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景点,也是黄河的结束之地。
海口市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
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地理】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 20°05′,东经110°10′ ~ 110°41′。
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
东与文昌市相邻,南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邻澄迈县。
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拔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
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地势】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
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
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
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
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
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
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气候】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
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
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
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
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
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1)气候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
(2)水系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
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
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
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3)地貌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
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
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
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海水侵蚀的海岸。
沙滩。
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海南是中国最美丽、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常年气温在20℃以上,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海南是一个拥有神奇地质、独特地貌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岛屿,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海南的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南海北部东翼,东、西、南三面环海,是我国最大的岛屿省份,除省会海口外,全省行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三亚市和儋州市等地。
海南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整个岛屿被红河断裂带、中越深水直界裂谷带、南海微板块拆裂构造等控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地质构造以火山活动、隆升及水动力作用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貌类型。
海南岛的地貌主要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有“天然动物园”之称的热带雨林以及珍稀物种如蓝眼鹈鹕、蜘蛛猴等居住其中。
而全省的平原则以丹霞地貌为主,有“中国丹霞之乡”之称的白沙市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海南还是一个拥有壮丽海洋景观的海岛。
它的近海浅海滩涂、深海浅海陆棚和深水海域,都是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有时会受到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气温常在30℃以上,湿度大,是度假休闲、水上活动的绝佳场所。
而冬季则温暖宜人,是北国人们逃避寒冷的理想去处。
在海南,气候舒适,四季如春,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块净土。
在海南省自然地理资源丰富,有热带雨林、珊瑚礁、淡水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大小洞天景区、五指山景区、蜈支洲岛等。
这些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优美的景观、新奇的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
这些风景区不仅是旅游者的胜地,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
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海岛、海湾、海洋等优美的海洋景观,这些海洋景观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相辅相成,形成了宛如仙境一般的美丽画卷。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一、地理位置海口市位于中国的海南岛东北部,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
它坐落在琼州海峡的北岸,与广东省相隔约46公里,距离香港约33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使得海口市具备了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
二、气候条件海口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为稳定,四季如春。
夏季炎热潮湿,平均气温在28-30摄氏度之间;冬季温暖宜人,平均气温在16-20摄氏度之间。
由于受到季风和暖流的影响,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左右。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地形地貌海口市处于低山丘陵地带和沿海平原交接处,地势较为平缓。
境内主要分布有龙华山、五指山等多座山脉和大小河流。
同时,海口市拥有良好的自然港湾,如美兰湾、秀英港等,这些地貌特征使得海口市具备了发展渔业和旅游业的优势。
四、水资源海口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还有琼江、南渡江等多条河流穿越而过。
这些水资源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以及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此外,海口市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五、土壤条件海口市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分布有红壤、黄壤和沙质土壤等。
其中红壤属于肥沃的土壤类型,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发展。
黄壤则适宜果树种植,如橡胶树、槟榔等。
这些土壤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六、自然资源除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外,海口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境内分布有石英砂、花岗岩、大理石等多种矿产资源,为建筑材料工业和装饰材料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七、生物多样性海口市处于热带气候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境内分布有众多的热带植物和动物,如棕榈树、海南犀鸟等。
此外,海口市还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八、交通便利海口市作为海南岛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
市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而过,连接着各个重要城市和景区。
此外,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直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海口市地理环境
海口市地理环境
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地处海南岛最北端,是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行政区。
海口市地理环境优越,位于北纬19°32′至20°05′,东经110°10′至110°31′之间。
海口市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在23°C左右,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自然环境
山川环绕
海口市地势平坦,四面环山,南临琼州海峡,北靠海南岛腹地,西依海南省屏蔽山脉,东临海南岛东部海域。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海口市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海口市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水域资源
琼州海峡
海口市南临琼州海峡,这是一条连接中国大陆和海南岛的重要海峡,也是中国南海的入口之一。
琼州海峡水域资源丰富,渔业发达,海鲜品种繁多,为海口市的饮食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自然保护
海口市还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如海口市西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口市东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海口市独特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体来说,海口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也是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海口市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北部,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
自然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水文特征等方面。
首先,海口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北纬20°~20°30′,东经110°~111°05′之间,东临琼州海峡与神州大陆相对,西濒琼南波拉湾与兴隆湾,南界东寨海与陵水相望。
地处南亚热带地区,距最近的大陆港、湾北岸仅46千米,距琼州海峡东头台北泊港、琼州海峡西头琼海仅43千米和34千米。
地理位置优越,使得海口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其次,海口市的地形地势多样。
南部地势为丘陵和中山山脉,海拔高度较大。
北部地势则是低丘和沿海平原,地势平坦。
市区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高度在15米左右。
地质构造复杂,在河流冲积、海岸沉积、岛礁、洞穴等自然地貌。
再者,海口市的气候特点鲜明。
海口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在23摄氏度左右。
冬季气候温和,气温较为稳定,极少出现寒冷天气。
夏季炎热多雨,降雨量较大,台风频繁。
春秋季温暖宜人,是适合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
海口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其适宜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海口市拥有丰富的水文特征。
境内有多条大中型河流,如澄迈江、龙华河、海秀河等,其中澄迈江为最长的河流。
这些河流在海口市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提供了保障。
此外,海口市还拥有众多的海湾,如兴隆湾、滨海湾等,且海岸线长达152公里,海滩资源丰富,是海南岛重要的海滨旅游景区。
综上所述,海口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条件。
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势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文特征丰富。
这些条件为海口市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农业生产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同时,这也让海口市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未来,随着海口市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自然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海口市的繁荣和进步。
海口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一、工作区范围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是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地理坐标:东经110°10′18″~110°41′05″,北纬19°32′~20°05′,全市陆地面积2305 km2。
海口市分设美兰、琼山、龙华、秀英4个区,共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8个社区居委会、248个村民委员会、2765个经济社(村民小组)、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
其中,24个镇包括新埠、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府城、龙塘、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甲子、大坡、城西、龙桥、龙泉、新坡、遵谭、长流、西秀、海秀、石山、永兴和东山镇。
截止2003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66.92万人,户籍总人口为139.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7%。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6.05万人,农业人口为63.1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4%和0.7%。
二、交通位置海口市属海南省省会,区内交通发达,海口市主城区现有龙昆路、白龙路、丘海大道等南北向主干道,以及滨海大道、南海大道、海秀大道、海府路等东西向主干道,交错贯通全市连成城市地面交通网络。
全省的重要公路包括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海榆中线,海文高速公路等均以此为起点,贯穿全岛。
粤海铁路为国家铁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形成综合性的运输体系。
这些公路、铁路线纵横交错,构筑了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海口市现有海口秀英港、海口新港两个主要港口,万吨泊位2个,千吨泊位18个,开通海口到广州、湛江、海安和越南下龙湾等城市的定期客运航线。
有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可通往国内70多个城市。
详见图1-海南省交通图。
三、地理概况海口市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与广东省海安镇隔海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
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305平方公里。
海南岛资料
海南岛资料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自由贸易区。
它位于中国南海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岛屿。
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被誉为“中国的夏威夷”。
这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特色农业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地理特点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东北与广东相接,西南面向北部湾,南临琼州海峡,面积约为35,400平方公里。
岛上最高峰海拔约为1867米,地势较为平坦。
海南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
这里拥有丰富的热带植物和动物资源,有很多独特的生态景观,如原始森林、珊瑚礁、海岸湿地等。
历史与文化海南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海南岛被称为琼州,是中国的南端边陲地区。
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海南岛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居住着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
旅游资源海南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而著名。
这里拥有美丽的海滩、碧海蓝天和细腻的沙滩,是度假和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
此外,海南岛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五指山风景名胜区、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世界自然遗产海南岛的世界自然遗产是海南热带雨林景区。
这是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如熊猫、豪猪和白脸叶猴等。
海南热带雨林景区是保护热带生态系统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特色农业海南岛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热带水果和海产品。
这里的特色农产品有崖柏、椰子、菠萝、柚子等。
海南岛的特产是琼山黄皮糖,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海南岛的海产品也很有名,如龙虾、鲈鱼、海鲜等,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品来源。
经济发展海南岛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特区。
在中国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海南岛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投资和企业进驻。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岛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
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230m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平均海拔120米。
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占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地形条件较为优越。
海南岛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为界,南北景色截然不同。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到26℃,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第一章 海南省概况
众多的海岛 海南省是个岛省,在其管辖的南海范围内分 布着大小岛礁600多个,全省陆地面积3.42万km2(均处于 热带,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 其它云南占35%,广东占15.5%,台湾占7%),海域面积 200多万km2,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但管辖范围最广的一 个省份,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要大40多万km2。 大陆岛——海南岛周边300多个岛屿,形态比较高大, 如大洲岛、西瑶洲等; 珊瑚岛、礁——大海中的300多座岛屿、暗沙,一般都 呈小、低、平的特点。按其距海面的深度或高度,可分为 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空间上大致分布成为西 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海拔4-5m。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300多km的50万km2的海域上, 从东北向西南伸展,分成东西两群,有岛屿22座,陆地面 积8 km2,其中永兴岛最大: 东北面一群叫宣德群岛,主要有7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是 永兴岛,面积1.85 km2,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办事处就 设在该岛;最高的是石岛,海拔约14m,
B辖新华、振东、秀英和琼山四区 C辖河东、河西二区
永兴岛
2007年11月。中国国务院已批准海南省政 府的提议,将现有的西沙群岛办事处升格, 设立县级市“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 南沙诸群岛。未来的三沙市的海域范围将 逾200万平方千米,接近全国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2012年7月24日拍摄的揭牌仪式。7月24日 上午10时40分,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 揭牌仪式在三沙市永兴岛隆重举行 。
第一章 海南省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疆域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自然资源
广东雷州半岛
越 南
菲 律 宾
海 南 省 地 理 位 置
初中地理《海南省》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海南省》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掌握海南省的主要农作物、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
3. 理解海南省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南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海南省的主要农作物和旅游资源。
3. 海南省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
教学难点:1. 海南省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2.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的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地图和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章:海南省的地理位置1. 引导学生查看地图,找出海南省在中国的位置。
2. 介绍海南省的地理位置特点,如南海之滨、热带岛屿等。
3. 讲解海南省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
第二章:海南省的气候特点1. 介绍海南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等。
2. 讲解气候特点对海南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影响。
3. 分析海南省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海南省的自然资源1. 介绍海南省的自然资源,如热带水果、海鲜、热带雨林等。
2. 讲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 分析海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因。
第四章:海南省的主要农作物1. 介绍海南省的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
2. 讲解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和管理。
3. 分析海南省农作物种植的优势和不足。
第五章:海南省的旅游资源1. 介绍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如三亚、海口、天涯海角等。
2. 讲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分析海南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指出海南省在中国的位置。
2. 学生能够描述海南省的气候特点和对农业、旅游产业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列举海南省的自然资源和主要农作物。
4. 学生能够介绍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第六章:海南省的特色文化1. 介绍海南省的文化特色,如海南黄花梨、黎族文化、琼剧等。
2. 讲解特色文化对海南省旅游业的影响。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
海口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一、海口市的地理位置110°50′。
海口市位于中国海南省的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它是海南省的省会,也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南海沿岸的重要城市之一。
二、海口市的自然区位条件2.1 地势和地貌海口市地势较为平坦,地势高度相对较低,海拔在0-100米之间。
整个市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左右的平原上,地势平缓,地貌以河流、湖泊、滩涂为主要特征。
2.2 气候条件海口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相对稳定,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宜人,年平均气温在22-25℃之间。
降雨量丰富,年均降雨量在1600-2000毫米左右。
2.3 水文条件海口市地处海岛,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市内有美丽的海湾和沿海湖泊,如海口湾、美兰湖等。
此外,海口市还有众多的河流,如海河、秀英河等,水系发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
2.4 生态环境海口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
市区内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口滨海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为海口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海口市的区位优势3.1 战略位置海口市位于中国南海沿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
它紧邻台湾海峡,地理位置优越,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2 交通便利海口市拥有发达的陆路、水路和空路交通网络。
陆路交通方面,海口市连接全国公路网,便捷通往中国内地各大城市。
水路交通方面,海口港是中国南海沿岸重要的港口之一,连接着世界各地的航线。
空路交通方面,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
3.3 经济发展海口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条件。
它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海口市也是中国南海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商贸、金融、物流等产业。
海南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
海南地理高考必备知识点海南地理是海南省的一门重要考试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海南地理的必备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海南地理高考必备的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一、海南地理概况海南位于中国南海,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
海南地理概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海南位于北纬18°10′-20°50′,东经108°37′-111°03′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南界巴士海峡,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濒北部湾。
2. 地理特点:海南是一个岛屿省份,全省领土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经济特区。
海南地势较为平坦,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勢南高北低。
3. 城市分布:海南省下辖8个地级市,包括海口、三亚、三沙等市,分布在全省的不同地方。
二、海南地理要素了解海南地理要素对于掌握海南地理知识至关重要。
主要的地理要素包括:1. 地貌:海南地貌以山丘、丘陵、平原为主,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中部地区以丘陵为主,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
2. 气候: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降水充沛。
主要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相对干燥。
3. 水系:海南拥有丰富的水系,主要有龙江、澄迈江、回龙江等河流。
此外,海南周围环绕着海域,拥有众多的海湾、海峡和海岛。
4. 植被:海南植被丰富多样,主要分布有热带雨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类型。
热带雨林是海南植被的代表,这种植被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三、海南地理资源海南地理资源丰富,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了解海南地理资源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1. 自然资源:海南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其中矿产资源有铁、锰、钛、铜等;水资源包括河流和海洋资源;土壤资源以红壤、亚热带土壤为主。
2. 人文资源:海南的人文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和特色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2010海南地理(资料)
(3)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避开 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 (4)良好的水质,主要用于发射台及相关 设备的降温 (5)交通便利;便于航天器和发射火箭的 运输; (6)人烟稀少,便于搜救和人群的疏散, 有建立禁区的可能,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
海南文昌建立卫星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
(1)文昌地处低纬度,发射卫星时可以尽 可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降低能耗; (2)火箭直径超过5米,可选择海洋运输; (3)广袤的南海也可成为火箭残骸安全的 坠落区.
三沙市是2007年11月 设立的县级市,管辖西 沙、南沙、中沙三个群 岛及周围海洋,面积 260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领土的1/4, 人口260余人, 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城市, 市行政中心位于西沙群 岛也是南海诸岛的 最大岛屿——永兴岛。
四、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 1、辽阔的海域:20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3。 2、岛屿众多,600多个。 3、丰富的海洋资源: (1)水产 资源:渔场:昌化、清澜、三亚、 西沙、中沙、南沙 矿产 资源:东部的海岸带的钛铁矿等, (2) 南海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北部湾、莺歌 琼东南、曾母暗沙等盆地属大型油气盆地。 (3)盐业 资源:莺歌海、东方、榆亚盐场。 高 有利条件:降水 少,蒸发量 大,海水盐度 平坦 ,晒盐条件优越。 港湾滩涂多,地势
二、人口与民族
1、北部、东北部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 , 大 中部山区人口密度 。 小 2、海南省拥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 黎族 、 苗族 、 回族 是海南省 37个民族。 世居的少数民族。 3、侨乡: 海口 、文昌 、 琼海 、 万宁 。
三:行政区划
海南角
洋浦开发区 临 澄 海口 文 高 迈 昌 铜 鱼鳞角 定 儋州 鼓 安 屯昌 角 昌 白 琼海 江 沙 琼中 东方 五指山 万宁 乐东 陵 保亭 水 三沙市 三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一、工作区范围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是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地理坐标:东经110°10′18″~110°41′05″,北纬19°32′~20°05′,全市陆地面积2305 km2。
海口市分设美兰、琼山、龙华、秀英4个区,共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8个社区居委会、248个村民委员会、2765个经济社(村民小组)、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
其中,24个镇包括新埠、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府城、龙塘、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甲子、大坡、城西、龙桥、龙泉、新坡、遵谭、长流、西秀、海秀、石山、永兴和东山镇。
截止2003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66.92万人,户籍总人口为139.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7%。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6.05万人,农业人口为63.1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4%和0.7%。
二、交通位置海口市属海南省省会,区内交通发达,海口市主城区现有龙昆路、白龙路、丘海大道等南北向主干道,以及滨海大道、南海大道、海秀大道、海府路等东西向主干道,交错贯通全市连成城市地面交通网络。
全省的重要公路包括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海榆中线,海文高速公路等均以此为起点,贯穿全岛。
粤海铁路为国家铁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形成综合性的运输体系。
这些公路、铁路线纵横交错,构筑了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海口市现有海口秀英港、海口新港两个主要港口,万吨泊位2个,千吨泊位18个,开通海口到广州、湛江、海安和越南下龙湾等城市的定期客运航线。
有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可通往国内70多个城市。
详见图1-海南省交通图。
三、地理概况海口市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与广东省海安镇隔海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
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305平方公里。
海口市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其中部穿过,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
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m)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冷气流侵袭时有阵寒。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到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
常年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m/s。
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38.18亿元(含农垦),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创下了1993年以来最高增幅,比全国速度高出4.5个百分点,比全省快了3.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9.75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132.3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6:30.1:58.3演变为11:33.5:55.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4454元,比上年增长10.7%。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8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财政支出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815元,增长7.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元,增长4.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271元,增长6%。
全市有小学390所,在校学生16.99万人;普通中学94所,在校学生11.05万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含社会医疗机构)6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医疗机构拥有病床525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3919张;卫生技术人员8394人。
第一节区域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海口市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拔标高一般在15~100m。
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东北部河流冲洪积堆积区,南部、西南部山前剥蚀堆积平原区,东部、南部、西部火山岩台地区(详见图2)。
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m)、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m)、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m)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和平原。
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
二、地层岩性工作区内主要分布有志留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和中新世~第四纪火山岩。
(详见图3)1、志留系(S)陀烈组:其形成时代距今约4.35亿年,隐伏分布在深部和零星出露在南部的新民乡农场一带,三门坡、长昌一带钻孔亦见。
岩性主要为滨海相变质石英细砂岩、绢云板岩、千枚岩、黑云角闪片岩。
2、白垩系(K)鹿母湾组:其形成时代距今约1.15亿年,隐伏分布在深部和局部出露在南部的铁炉水库西侧。
岩性主要为陆相紫红色复成分砂砾岩、杂砂岩、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厚度大于22m。
3、古近系—新近系(N)昌头组:分布在长昌盆地,岩性主要为棕红、灰白色泥岩、页岩、砂岩、含砾砂岩等,厚度287~368m。
长昌组:分布在长昌盆地,褐煤层、油页岩、泥岩、砂岩,厚度159~196m。
瓦窑组:分布在南部长昌煤矿的北西侧,岩性主要为河床相不等粒砂岩、砂砾岩。
石马村组:分布在东南部的大坡至三门坡一带,岩性主要为玻基辉橄岩夹砂砾岩,上部橄榄玄武岩与角砾凝灰岩互层,为大坡铝土矿、钴土矿的主要成矿母岩。
长流组:隐伏分布在东山、云龙、三江一线以北,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砾砂,局部夹煤线,夹2层玄武岩,厚度49~353m。
海口组:出露在道本村北侧南渡江中和龙塘东南侧南渡江中,为一套浅海相生物碎屑岩夹海相基性火山岩沉积,厚度54~232m。
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砾岩,偶夹一层贝壳砂砾岩。
4、第四系(Q)秀英组:分布在薛村、仁定一带。
岩性为灰色粘土层、亚砂土层、砂层、砂砾层,偶夹基性火山岩,厚度0~35m。
北海组:分布在道心村、府城、大致坡北侧及东山至新坡一带。
岩性为褐红色亚粘土层、亚砂土层及含玻璃陨石砂砾层,厚度0~18m。
沙头组:分布在沿海和南渡江河口一带。
岩性为灰色淤泥层、粘土夹贝壳碎屑砂层,相变为灰色亚砂土层,厚度18m。
第四系河流一级阶地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河漫滩两侧一级阶地。
岩性为亚粘土层、亚砂土层、砂砾层,厚度大于15m。
海成沙堤沙地沉积物:沿海岸分布在沙村、后尾村。
岩性为含砾中细砂、中粗砂层,底部砂砾层,厚度大于27m。
图3海湾沉积物:分布在桂林洋农场高山村。
岩性为淤泥层、粘土层、粗砂层。
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在龙塘至新市村段南渡江中。
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砂、砂砾。
5、侵入岩(γ)海西~印支期侵入岩:分布在大致坡、甲子一带。
岩性为混合花岗岩,邻区同时代岩体测得同位素年龄值为1.56~2.48亿年。
燕山期侵入岩:隐伏分布在龙桥,龙泉镇一带。
岩性为细粒斑状花岗岩、石英斑岩。
6、火山岩(β)道堂组:分布在道堂、美安、旧州、大坡、三江、云龙、灵山等地。
岩性主要为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玄武质凝灰岩。
石山组:分布在石山至永兴一带。
岩性为暗灰色橄榄玄武岩,气孔状橄榄拉斑玄武岩,厚度0~92m。
三、地质构造境内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有4个方向的11条断裂构造,主要包括:1、近东西向断裂:(1)王五~文教深大断裂(F1):断裂大致在19°45′左右,横贯儋州、临高、澄迈、海口、文昌等县,西端潜没于海,岛上延伸达210km,断裂控制着琼北断陷沉积盆地的形成,近期该断裂仍有活动,地震、温泉沿断裂带分布。
(2)儒关村~云龙断裂(F2):该断裂为一条隐伏断裂,区内长约18.5km,走向88°倾向北,倾角约80°,从龙泉北侧的儒关村经云龙北侧。
(3)富昌~群善村断裂(F3):断裂隐伏分布于富昌村至群善村一带,走向约80°,倾向北北西,倾角近80°。
该断裂在新构造时期仍有活动,是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主要控震断裂。
(4)新村~林乌断裂(F4):西起秀英南侧的新村,经府城北侧,至东部的林乌村一带,走向80°,倾向北北西。
(5)长流断裂(F5):隐伏于长流镇北侧,走向80°,倾向北北西。
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琼北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数切割了基底岩体,岩体裂隙、破碎程度变化较大,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2、北东向断裂:府城~卜亚岭断裂(F6):该断裂隐伏分布于府城西侧,经坡崖村,向西南延伸,走向约10°,倾向北西,倾角不明。
该断裂明显地控制了两侧地下水的分布,并成为地下水东富西贫的分界线。
3、北西向断裂:包括琼华~莲塘村断裂(F7)和荣山~岭南断裂(F8)两条断裂。
4、南北向断裂:包括南渡江断裂(F9)、铺前~长坡(F10)断裂和蓬来~烟塘(F11)三条断裂。
南渡江断裂隐伏于工作区中部,主要沿南渡江的下游分布。
该断裂属于区域性琼山~石合断裂北段,往南延伸出图外,走向大致为南北向,倾向西,倾角约60°。
该断裂明显控制了地下水的排泄,断裂带上岩层较为破碎,加之后期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因素。
工作区内近代地壳以差异升降为主,局部地区有下降,总的趋势是上升,主要表现为河流阶地遭受侵蚀、切割和剥蚀,形成各种山地地貌景观。
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始于中新世,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直到全新世火山活动才进入尾声继而结束,共有19次喷发,构成5个喷发旋回,17个喷发韵律。
其中,境内马鞍岭火山口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
四、水文地质(一)含水层类型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1)潜水含水层:分布于新海、秀英、新埠等沿海地带的砂堤砂地、海积阶地和南渡江两岸的河流阶地。
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黄色中粗砂、中细砂和亚砂土,厚度 2.36~11.15m,水位埋深 1.30~9.20m,单位涌水量21.9~384.6t/d·m。
该含水层的存在导致基岩与坡残积层之间的磨阻力降低,是致使地质灾害发生的软弱夹层,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2)半承压水含水层:该含水层除在浮陵水一带缺失外,其它地方都有分布。
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和含砾亚砂土,富水等级为水量中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