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简介
小儿脑性瘫痪介绍PPT培训课件
患儿肌张力可增高或降 低,表现为肢体僵硬或 松软无力。
由于肌张力异常和原始 反射持续存在,患儿可 出现多种运动障碍,如 痉挛型脑瘫患儿表现为 肢体异常痉挛,手足徐 动型脑瘫则表现为不自 主运动等。
脑瘫患儿常出现异常姿 势,如头后仰、屈髋、 屈膝、尖足等。
多种原始反射如握持反 射、拥抱反射等消退延 迟,可出现病理反射。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使用抗痉挛药物、抗癫痫药物等,以 减轻肌肉紧张、控制癫痫发作,改善 患儿症状。
如电刺激、水疗、按摩等,可帮助患 儿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 运动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病例,可通过手术矫正 畸形、减轻肌肉紧张,提高患儿生活 质量。
康复训练与指导
运动疗法
语言疗法
害。
护理要点与建议
心理护理
关注患儿的心理需求,增强其 自信心和自尊心,减轻焦虑和
恐惧情绪。
营养护理
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合 理安排饮食,避免营养不良和 消化问题。
康复训练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年龄,制定 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 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 练等。
家庭支持
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 ,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情感 关怀,促进患儿的全面发展。
02 病因与病理
病因
01
02
03
产前因素
包括宫内感染、缺氧、中 毒、接触放射线、孕妇营 养不良、妊高症及遗传因 素等。
产时因素
如早产、分娩时窒息、产 伤等。
产后因素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血糖、头部外伤、抽搐 等。
病理生理
脑部病变
肌张力异常
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反射异常
儿童脑瘫案例
儿童脑瘫案例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它会给患儿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困扰。
脑瘫是一种由大脑发育不良或受损引起的永久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姿势和运动障碍,常常伴随着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以及言语障碍。
脑瘫患儿的症状和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治疗和康复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位名叫小明的脑瘫患儿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7岁的男孩,他在出生时由于窒息导致大脑受损,从而导致了脑瘫。
小明的脑瘫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他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自如地行走、跑跳,甚至连简单的握笔、拿东西都很困难。
除此之外,小明还伴有轻度智力障碍和言语障碍。
这对小明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明,同时也需要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
针对小明这样的脑瘫患儿,早期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家长需要及早寻求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旨在帮助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小明这样的患儿,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他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行走和动作的能力;言语治疗可以帮助他改善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职业治疗可以帮助他学会日常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除了专业的康复治疗,家庭教育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学会如何正确地照顾和帮助脑瘫患儿。
他们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同时,家长还需要与学校和社区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脑瘫患儿能够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对于社会来说,也需要加大对脑瘫患儿的关注和支持。
建立更多的康复机构和资源中心,提供更多的康复服务和辅助设施,为脑瘫患儿和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脑瘫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脑瘫,减少对患儿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儿童脑瘫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和全社会支持的疾病。
小儿脑瘫概述讲稿
小儿脑瘫的前景
早期干预 终身管理 积极参与
针对脑瘫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儿童的发育和功 能。
小儿脑瘫患者需要终身管理,包括定期随访、 康复治疗和社会支持。
与家庭、医疗团队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可以提高 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童克服言语和沟通方面的障碍。
3
物理治疗
通过运动训练和肌肉放松技术,帮助 改善运动功能和促进康复。
职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儿童 独立完成自我照顾和其他活动。
小儿脑瘫的预防
• 提倡孕期健康管理,预防孕期感染和母体疾病。 • 注意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避免过度用力和围产期的意外。 • 定期儿童脑发育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可能的问题。
小儿脑瘫概述讲稿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影响着他们的姿势控制、运动和 协调能力。本讲稿将全面介绍小儿脑因素诱发
小儿脑瘫可由孕期、分 娩过程和婴儿时期的多 种因素引起,如缺氧、 脑损伤等。
2 神经发育障碍
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系统 异常发育会导致脑瘫, 包括大脑异常、神经元 功能障碍等。
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了解引起脑瘫的原因对 早期的干预治疗至关重 要,可以改善儿童的发 展和功能。
分类与症状
分类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类型和部位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痉挛型、强直型、萎缩型和混合型。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不协调的运动、姿势 异常、肌力减退等,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
早期诊断与治疗
早期检测
通过婴儿期的观察和各种 诊断工具的使用,早期发 现和确诊小儿脑瘫的可能 性。
综合治疗
结合康复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提 供全面的综合医疗和康复 护理。
家庭支持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
儿童脑瘫的前期症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脑瘫儿童教育质量评价
脑瘫儿童教育质量评价一、引言脑瘫儿童是指由于胎儿期、出生期或婴幼儿期的脑损伤而导致的一组运动障碍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智力障碍、感官障碍等问题。
对于脑瘫儿童的教育,既需要注重将其运动功能培养至最佳状态,又需以智力开发为基础,综合考虑个体差异,以实现个性化教育。
本文将对脑瘫儿童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二、脑瘫儿童教育的目标脑瘫儿童的教育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运动功能训练:鼓励脑瘫儿童尽可能地掌握自我生活技能,并在根据个体情况开展相应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促进其运动功能的发展。
2.智力开发:为脑瘫儿童提供贴合其智力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助力提升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
3.心理健康:开展情绪管理、行为调控、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增强情感交流和认同感,提升脑瘫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4.社会适应:帮助脑瘫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技能,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脑瘫儿童教育的评价标准为了保障脑瘫儿童教育质量,需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检验和评价。
1.运动能力发展:评估脑瘫儿童的基本运动功能水平,比如肢体协调、劳逸平衡、跑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智力开发程度:评估脑瘫儿童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比如语音理解、思维表达、记忆力等方面的表现。
3.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脑瘫儿童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控能力,比如是否存在情绪障碍、人格缺陷、社交不适等问题。
4.社会适应能力:评估脑瘫儿童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方面的适应能力,比如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某些生活技能、是否能够尊敬他人、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
四、脑瘫儿童教育的质量保障1.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脑瘫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特殊性和智力特点。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脑瘫儿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其认知、兴趣和需求。
3.优化教学环境:为脑瘫儿童打造安全、和谐、舒适的教育环境,保障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一、小儿脑瘫概述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 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
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
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③脑炎后遗症.诊断要点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检查: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2、IQ检测。
脑瘫儿童情况简介
卢诗缘患儿家属诉患儿5个月时突发高热后出现惊厥,随后出现癫痫,外院诊断“病毒性脑炎”,予以对症处理后脑炎好转,但仍有癫痫发作。
后多次外院就诊,仍有癫痫发作,但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目前患儿已3岁,全身肌力下降、不能抬头、翻身、独坐、站立、行走,不能发音,智力及运动发育均落后。
现为求进一步康复,来我院治疗。
脊柱、四肢无畸形,肛门及外生殖器检查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仰卧位:头居中位,双手不能居中线位活动,拇指内扣,双下肢能自然伸展;俯卧位:不能肘支撑、手支撑及四点撑,不能抬头,不会四爬;坐位:不能短腿坐和长腿坐,无坐位平衡;立位:不会站立,不能膝曲,跟腱紧张双足下垂;手抓位:不能主动抓物;异常姿势:O型腿,足外翻,跟腱紧张;肌张力:颈、四肢、躯干均为低肌张力;言语及智能评价:无意识发喉音,智能落后;GMFSC系统分级:V级;GMFM评分:0分;ADL评价:3分(吮吸2分),完全依赖。
患儿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纳食、睡眠佳,大小便正常。
查体:仰卧位:头居中位,双手不能居中线位活动,拇指内扣,双下肢能自然伸展;俯卧位:不能肘支撑、手支撑及四点撑,不能抬头,不会四爬;坐位:不能短腿坐和长腿坐,无坐位平衡;立位:不会站立,不能膝曲,跟腱紧张双足下垂;手抓位:不能主动抓物;异常姿势:O型腿,足外翻,跟腱紧张;肌张力:颈、四肢、躯干均为低肌张力。
患儿病情稳定,要求今日出院。
经上级医师同意,允许出院。
出院医嘱:1.继续康复治疗;2.定期康复科复诊。
卢正崎脊柱、四肢无畸形,肛门及外生殖器检查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神志清,精神可,听理解尚可,言语流利度、清晰度欠佳,复述尚可,命名尚可,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尚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眼偏盲。
伸舌居右,咽反射迟钝。
坐位平衡3级,站位平衡尚可。
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各关节被动活动度基本正常。
肌张力(改良Ashworth)检查:右侧肢体2级,其余肌群肌张力均正常。
脑瘫儿童调研报告
脑瘫儿童调研报告脑瘫儿童是指因胎儿期、产前、产时或产后的某种异常病变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儿童。
脑瘫儿童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对脑瘫儿童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调研结果显示,脑瘫儿童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早产、缺氧、感染、脑损伤等。
脑瘫儿童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脑瘫儿童的家庭普遍存在照顾困难、财务压力、精神压力等问题,缺乏专业的康复设施和专业的护理人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应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脑瘫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和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康复设施和服务网络。
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使脑瘫儿童能够得到专业的康复和护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要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对脑瘫儿童的关注与支持,建立志愿服务机构,为脑瘫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有关脑瘫儿童教育和就业的问题。
脑瘫儿童在学校和职场上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他们的身体和智力上的障碍,很难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脑瘫儿童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脑瘫儿童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为脑瘫儿童创造一个更好、更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享受正常的童年,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脑瘫患儿有以下明显的症状表现
脑瘫患儿有以下明显的症状表现简介脑瘫(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病症,主要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受到损伤而引起。
脑瘫患儿的运动、姿势控制和协调功能受到影响,这会导致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
尽管脑瘫的具体症状和严重程度因患者而异,但有一些明显的症状是脑瘫患儿常见的表现。
运动障碍肌肉痉挛脑瘫患儿常常出现肌肉痉挛,即肌肉持续性的不自主收缩。
这种肌肉痉挛会导致肢体的僵硬或过度紧张,使得患儿的运动受限。
肌肉痉挛可以影响患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使其行走和日常活动困难。
运动异常脑瘫患儿的运动异常表现多种多样。
有些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低下(肌肉松弛),导致肢体无力和不稳定。
另一些患儿可能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肢体僵硬和不协调的运动。
还有一些患儿可能出现运动过度、不规则或不协调的症状。
痉挛性痛肌肉痉挛可能导致脑瘫患儿出现痉挛性痛。
这种疼痛通常出现在肌肉痉挛的部位,且程度轻重不一。
痉挛性痛会影响患儿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平衡和协调障碍四肢失去平衡能力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四肢失去平衡能力。
这会使患儿在站立、行走或进行日常活动时容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协调困难由于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他们常常遇到协调困难。
协调困难会影响患儿进行精细动作,如握笔、使用餐具等。
患儿常常需要额外的支持和训练来改善协调能力。
智力障碍脑瘫患儿中约有三分之一伴有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的程度不同,有些患儿可能只受轻度影响,而另一些患儿可能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会对患儿的学习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影响。
言语和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发展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
有些患儿可能无法发出清晰的言语,而仅能用简单的动作或表情进行交流。
其他患儿可能能够说话,但会面临语言表达困难、语音不流利等问题。
视觉和听觉障碍脑瘫患儿中约有四分之一伴有视觉或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可能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斜视等问题。
听觉障碍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无法听见某些声音。
动作康复评估报告(脑瘫儿童)
动作康复训练方案(脑瘫儿童)一、儿童基本情况(1)出生史: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
(2)病史: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
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
(3)教育史:2岁开场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承受康复训练。
5岁始能扶杆走路。
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 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
(4)生长发音状况: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
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
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
性格娇气、怕吃苦。
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二、康复训练目的(1)纠正异常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使坐姿有明显改善,能借物站立、依靠物体行走。
(2)对于运动异常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3)全面关心儿童,注意生活护理和训练效果。
三、康复训练内容小兰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主要在痉挛减轻、姿势改善、畸形矫正、步行能力改善等方面。
具体表现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运动功能的障碍,还有脸部、舌部运动功能障碍。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根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四、康复训练方法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心理疏导、药物治疗。
五、康复训练计划训练时间:每周安排3至5节康复课, 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辅助措施:使用脚部作矫形支架。
六、康复训练目标及过程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展训练。
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展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
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容对其进展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小兰病损病症为肌力降低型,表现为整体躯干、四肢疲软型,特别是下肢疲软无力,对此制定训练计划1个月为1个阶段。
(对小兰进展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承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展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的科普知识PPT
小儿脑瘫的诊 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诊断包括详细的病史调 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对于小儿脑瘫病 情的改善至关重要。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可能会采用物理治疗、语言治疗、 药物治疗等多种综合手段来帮助儿童康 复。
小儿脑瘫的康 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定期的随访和管理对于小儿脑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 发育障碍的疾病,它对儿童的 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产生了影 响。 及早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对于 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结论
家庭、医生和社会的支持是小儿脑瘫患 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什么是小儿脑 瘫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的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脑损伤、缺 血缺氧、感染等。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症状包括异常姿势 、肌肉紧张或松弛、运动协调 障碍等。
小儿脑瘫的分 类
小儿脑瘫的分类
小儿脑瘫可以根据病情分为四种主要类 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运动失 调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特征,需 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康复治疗对于小儿脑瘫患者的 康复非常重要。 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 疗都是常见的康复手段。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 与配合。
小儿脑瘫的预 后与管理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小儿脑瘫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一些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改 善。 家庭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和照顾 ,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小儿脑瘫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导言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分类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结论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也被称为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
它是
由于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导致了肌肉功能和姿势的异常。
小儿脑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它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恶化,但对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需要终身管理和护理。
小儿脑瘫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脑瘫,如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等。
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症状在不同儿童之间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小儿脑瘫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中许多病例与产前、围产期或出生后
的因素有关。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脑部感染、脑外伤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也可能对小儿脑瘫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小儿脑瘫目前无法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关爱。
提供
适当的教育环境、社会参与机会和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对
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
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管理该疾病的关键,而全面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相关概述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相关概述小儿脑瘫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一、什么是脑瘫?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
我国对脑瘫的认识较晚,为了临床、科研的需要,1988年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上,经过讨论决定先采用日本厚生省脑性瘫痪研究班制定的定义,即:小儿脑瘫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
应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和一过性运动障碍,以及将来可能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落后。
二、脑瘫的分类和症状根据我国1988年在佳木斯市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标准,临床上采用的一般是医学生理学分类,详细介绍如下:1、痉挛型脑瘫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
在临床上,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若出现伸张反射亢进,而且对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即为痉挛型脑瘫。
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瘫,占脑瘫患儿的60—70%。
表现为肢体异常痉挛性,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
足部可见尖足,尖足内、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
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症状,以至挛缩变形。
2、强直型脑瘫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
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有时难以严格区别。
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搬齿轮的感觉。
腱反射表现为正常或减弱。
痉挛型和强直型共同的倾向为常常伴有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以及癫痫、斜视、流涎等。
不少患者需要整形矫正。
3、手足徐动型脑瘫手足徐动型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指征,其全身肢体活动难以用意志控制,包括颜面肌肉在内。
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
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者大多为手足徐动型脑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儿童简介
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或称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胎儿及婴幼儿发育中脑的损伤或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几姿势异常,尽管病变本身为非进行性,但其临床表现可随着发育而改变。
病因:
1、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妊娠期感染、母体因素等
2、产时因素:早产、出生体重异常、围产期窒息
3、产后因素:高胆红素、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休克、颅脑损伤及癫痫抽搐等
临床特征:
1、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反射异常
3、肌张力异常
4、言语障碍、感觉障碍
5、心理障碍
康复训练:
1、物理治疗(PT)
2、作业治疗(OT)物理治疗室
3、言语治疗(ST)更
衣
训
练
言
语
训
练
4、神经发育学治疗(Bobath法和Vojta法)
5、上田疗法坐立训练
6、引导式教育
7、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①脑神经营养药; ②痉挛性脑瘫采用肌肉松驰剂;③手足徐动型脑瘫多配合多巴胺类药物;④合并癫痫患儿,治疗主要采用抗癫痫药物;⑤肉毒杆菌毒素A 肌肉注射。
头
部
控
制
不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