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得食”。
3.评价(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例2]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 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 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D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史料三:……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 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请分析: 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 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 些? 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有何特点? 结果怎样?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题一 比较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史料一: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 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 (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 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史料二: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 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发 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御力量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 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 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①内容:制定“ 加强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 义”。 ②倡导“民主化 ”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 步实现工业化。
“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 1.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 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 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 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 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 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 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 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 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 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 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 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实录点评 1.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书写认真,语言简洁、明了。 2.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如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回答 地较好。 3.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审题方面存在缺陷。第(1)问没有从材 料出发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答,只是回答了国际方面。
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件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 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线索: 线索1 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 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迫于形势的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 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 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 稳定。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 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 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 经济文化影响等。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
(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
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
(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优化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二、20 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改革调整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 “文化大革命”刚
粉碎,战时共产主义 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 结束,国家经济濒临
景
不
政策已经过时,一些 击,阶级矛盾尖锐,经 崩溃的边缘,工作重
同
地方发生叛乱
济受损严重
心亟待转移
背
同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认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
识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来自力的发展。 示(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经济手段
4.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 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同
工农联盟得到巩 社会生产得到了恢
背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固,生产得到恢 复,遏制了法西斯势
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
复与发展,巩固 力,开创了国家干预
瞩目的成就
了苏维埃政权 经济的新模式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相 都是各国在社会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7—1953 年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苏联模式。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故选A项。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买卖粮食……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俄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3.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
4.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目的,C项不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内涵。
5.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苏联(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在战争基本结束后,其弊端开始引发各阶层不满,出现政治动荡。
2.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2)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确立了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斯大林经济体制
(1)在这一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这一体制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以单一的行政命令组织经济活动,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越来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4.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高中历史专题精炼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版必修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这反映了①农民产生了与政府对立的情绪②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缝③农民迫切需要土地和材料④这个政府损害了农民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4.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5.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6.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X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赢得人民的支持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 .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A.忽视消费品生产B.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C.片面发展重工业D.压抑地方的积极性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11.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它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②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④它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在理论上没有突破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是很大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1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个人能力不够B.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D.外部环境不允许1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最大教训是A. 改革不能无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B. 改革必须彻底,不能仅做小修小补C. 改革要稳步推进,不能急躁D. 社会主义只能进行经济改革,不能搞政治改革1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一、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体制调整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例题分析: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维克党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角度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跟踪训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而罗斯福新政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干预、尽量避免依靠市场和货币关系的特点。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4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5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项目
背景
特点
作用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国内战争
“战时”和“共 产主义”
保证了战争胜利
利用市场、商品
新经济政策 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和货币关系
经济恢复;大规模 斯大林模式
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
经济迅速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是重点
斯大林模式的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重点
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 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 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 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 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 展埋下了隐患。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 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综合比较 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苏联、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2
试题回放 1.(2017课标全国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 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 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 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不可能消除城乡 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早在1929年就已开始,故D项 错误。 答案:A
(4)实施成就: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使 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 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结论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专题整合
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他选择 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并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1956年2月召开苏共二 十大,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震惊了世界,同时也造成社 会主义阵营思想的混乱。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苏联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也取得了 一些成绩;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总体规划,这次改革未能 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又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所以 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1.如何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2.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粮食税的数额比余粮收集制时的交粮数额大为减少。
(2)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如授权美国商人哈默开采石棉,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简单来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大不同:①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3.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发展军事工业。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重工业。
4.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1)同:①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前期效果明显;后期经济恶化,社会矛盾突出。
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异: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5.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1)积极性:在改革前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性: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苏联社会的过高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日益严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苏联进入停滞时期。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2.一个英国资本家申请在莫斯科郊外兴建一个新型企业,很快得到苏维埃政府的批准,此事可能发生在( )
A.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
B.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一五”计划期间
3.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八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四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主要表明( )
A.苏联人民觉悟高
B.共产党员踊跃参军参战
C.苏联工业水平高
D.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该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
“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社会混乱
(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工业化。
(2)与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
强化训练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故答案为C。
]
2.C [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投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A、B、D均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
3.D [苏联在遭到德国袭击后能够迅速调动人力、物力的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因此在当时该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
4.B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
5.C [“蛮干”是指做事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或自然规律。
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够全面,但他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排除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D。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米歉收。
这种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 6.D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正确;A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B;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错误。
]
7.(1)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国家干预经济。
以工代赈。
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刺激消费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