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特点及鉴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

色。

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

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

釉里红烧制条件苛刻,对窑室气氛要求比青花严格,故成功率低。加上烧制时工艺技术掌握

难度大,从元末和洪武烧制的釉里红器皿来看,红色多数不够纯正,呈色偏向灰褐,色鲜的极少。而直到永乐、宣德时才烧出呈色红艳如宝石的釉里红,但产品甚少。到了成化时由于工艺简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红,造成釉里红一度中断。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

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

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线条也常见晕散,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

阶。

明洪武是釉里红的极盛时期,洪武釉里红除个别鲜红外,大多呈色较淡,色泽趋灰或趋黑,红色晕散;洪武釉里红以线描为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洪武釉里红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底部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另外,此时碗类细器底足已采用平削,

底足平齐。

青花釉里红是历代的名贵品种,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也时时拍出天价。如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樽曾拍出1920.8万元高价,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成交价为

1624.5168万元。另有4件青花釉里红的价格高于1000万元。这些均为清三代的精品。

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受追捧。如2009年一件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罐最终拍出590万元的高价,2008年一件青花釉里红瓷砚就以110万元成交。

对于收藏者来说,历代名品自然非常诱人,但是还是要懂得收藏市场的“一分钱一分货”。收藏市场价格已经非常透明,好东西一定配高价,想要低价捡漏,最终就只能买到假东西。“釉里红”产生于元代,属釉下彩,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有纯色“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种。它的诞生具有偶然性,是在宋代钧窑窑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这也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鉴别要点。同时,元釉里红瓷器的白釉呈现白里泛青的颜色特点。

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瓷器数量相对多了一些,但仍不够成功,颜色仍以浅红和黑红为主。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釉里红”的烧制工艺进一步成熟,人们能够相对熟练地掌握氧化铜呈色技术,“釉里红”的颜色终于呈现出艳丽的“红色”,但烧制数量仍然不是很多,图案相对简单,多见“三鱼”图案,不像元代、明初期时复杂的缠枝花卉等。由于“釉里红”瓷器在元代和明洪武时期极少落款,因此很难断言它是否专为宫廷而烧。由于“釉里红”的烧制难度终归很大,加上原料又相对减少,明成化以后,“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开始出现滑坡,自此,明代“釉里红”一蹶不振。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种彩瓷即将“悲伤”落幕时,清康熙年间又有人意外地成功烧制出“釉里红”。康雍两朝的“釉里红”不但颜色艳丽,而且图案、题材明显增多,花卉、花鸟等均有呈现。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颜色整体偏暗,以黑红为主,较洪武时期的“黑”要少一些。李先生说,这并不代表它烧制不成功,而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和特征。乾隆以后,“釉里红”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清晚期时,“釉里红”的颜色越来越“灰暗”,这似乎预示了它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但是,相较于元代和明代而言,清代的“釉里红”从器型、图案上都多起来。

有理红:数百年难觅芳踪

据介绍,这只拍出天价的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的传承极为传奇。该瓶曾为一对苏格兰夫妇所藏,起初他们以为它只是件普通的中国瓷器,便将其作为灯座,直至他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件类似瓷器后才交给佳士得专家进行鉴定及估价,由此确认了它是一件珍罕的明釉里红瓷器。1984年,伦敦佳士得曾以42.12万英镑拍出此瓶,创下佳士得当时东方艺术品拍卖的纪录;1988年,在香港苏富比它又以1700万港元易手;1997年,其再次在香港佳士得亮相,以220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相隔9年,他终于以高出上次价格的3倍有余成交。

据佳士得拍卖行介绍,“这只瓷瓶是市场上仅存的一件最完美的同类型作品,加上数目稀少,极具收藏价值。”李先生说,虽然康雍乾三朝“釉里红”的烧制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官

窑、民窑都要烧制,但“釉里红”只不过是清代彩瓷中的一个品种,而非主流彩瓷。比如,清康熙年间是以“五彩”和“青花”为主;之后由“粉彩”和“青花”各领风骚,而“釉里红”当时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和点缀。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创烧之初的元代和明代“永、宣”时期(青花是主流瓷器),“釉里红”也始终只是以彩瓷中的一个品种而若隐若现。因此,与其他瓷器相比,它的数量终归偏少,这种在当时就非常少的瓷器,再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之后,它的存世量只能用“稀少”来形容,这也是它目前“贵”气逼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李宗扬先生回

忆,在他从事文物鉴定的42年时间里,见过的“釉里红”瓷器不过几十件、上百件,与所经手的青花瓷相比,也就是它的几十分之一。

“釉里红”瓷器收藏,自民国时期以来一直受到藏家重视。当时的古玩市场中很少能见到“釉里红”,偶尔出现必受追捧,且价格远高于青花、粉彩。随着拍卖市场的启动,“釉里红”瓷器的价位逐年上升,李先生说,70年代他在文物公司上班,曾见过一件青花釉里红盘子,那时才卖200多块钱,要搁现在得200多万。事实的确如此,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成交;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以2035万港元成交;2003年,一只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惊现香港苏富比,这件当年宫廷内的大型陈设瓷,最终以1014万港元成交。

李宗扬先生说,由于“釉里红”目前价位很高,因此市场中的仿品也很多,主要集中在元代“釉里红”的造假上。赝品的主要破绽多为红色很鲜亮,这决不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主要特点。对于藏家而言,购买“釉里红”瓷器前一定要熟知它的各时代特征,注意红色和胎釉的特点。那么,如何判断一件“釉里红”瓷器的价格呢?李宗扬先生说,首先要考虑年代,时间越久远价值越高;二要看它的色彩是不是鲜艳;三要结合它的器形,瓶类的肯定高于碗、盘等实用器。以上三点要综合考虑。

众所周知,目前雄踞中国瓷器排行榜榜首的是一只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罐,记得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元青花有一个奇异的现象:从诞生到成熟非常短暂,青花瓷器一出现,从造型到画意就非常完美,就好像是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马上就会说话、跳舞一样。”那么,工艺精美、烧制难度极高,存世量稀少的“釉里红”未来是否有可能赶超“青花”呢?对此,李宗扬先生认为,从广义上说有这个可能,但“釉里红”瓷器本身数量稀少,能否横空出世一只如此精美的“釉里红”瓷器还是个未知数。

咨询、请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