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有关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六篇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1一、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精神上来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按照省委决定和县委安排,镇党委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绿色郁南”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部署,做到政治坚定,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把整顿作风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牢记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行为民,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求真务实,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党政办的干部职工,代表着党委、政府形象。
好形象靠好队伍树立,好队伍靠好班子带领。
我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动本级老师在教学质量方面有一个新的提高,为建设教育强镇作出我的贡献。
(一)提高素质,勤奋学习。
学习,是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作为一名干部终身的任务。
宽广的视野、正确的决策,来自不懈的学习。
我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自学性。
加强法律政策学习,熟悉中央大政方针,正确研判宏观形势,善于捕捉发展机遇。
向先进学习,学先进的理念,学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助我发展。
(二)顾全大局,畅通政令。
畅通政令,是确保步调一致、夺取胜利的法宝。
我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服从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重大决策。
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到位要履职,履职要到位,增强执行力,做到“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
带头维护团结,同级组其他成员多沟通、多尊重,少猜疑、少埋怨、少拆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三)实事求是,狠抓落实。
求真务实是干部的应有品格,是衡量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标志。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
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
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
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
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
"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
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
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
"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
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
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
"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
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
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
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3 篇
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学业有成,工作顺利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着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着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实用的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模板集合八篇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1今年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在假期里面读,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
本书是是作者若干年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
指出了中国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问题,我们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能让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
本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可能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书中讲到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
”当然,作者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时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
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人的短视是因为看不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高处,把目光投向远处。
教育,至少需要我们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
所谓“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过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再回头来看当下的教育,心态可能就会中正平和了。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2爱情就像一股清泉,慢慢流进人们的心里。
在我看来,爱情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东西。
看了《爱的教育》,好像学到了什么。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教育的目的》第一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教导受教育者要担责任、知敬畏。
责任来自于我们具有潜在控制力,能潜在地控制事物发展过程。
当可习得的知识能够改变结局时,无知即罪恶。
而敬畏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后也向前无限延展。
现在是那漫长而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
”我想,作者意指教育应唤醒人的潜在力量,把“小我”变成“大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有价值的自我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树人。
教育者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知识的增长其实是开阔了视野,进而发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思想的成长。
我不由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
她的童年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有的只是起重机的轰鸣、父亲的暴怒、母亲的懦弱。
塔拉曾自卑、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像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塔拉自学考入杨百翰大学,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她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塔拉通过读书,一步一步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瞥见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秉持着树人的理念,一直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体系。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我希望学生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为一个身体完整、灵魂丰沛、拥有生命价值的“大写”的人。
所以我认为同学们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
我向孩子们说明“责任”,有学生犯错误,我引导他不做一个懦弱的人,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人”字,又在“人”字的前方加了一道横线。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横线上填一个字或词,为人加一个前缀,你们会加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学生这时会想到我平时一直强调的,回答“有责任感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含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含五篇)第一篇:《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杨森——《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
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
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
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3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3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篇1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篇章2: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章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4、篇章4: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章5:爱的教育读书心得6、篇章6:爱的教育读书心得7、篇章7: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篇章1: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又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
同时,教育是让人们掌握知识的一门艺术,所以教科书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话,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
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已十分明确,不重视智力训练的民族注定在劫难逃。
”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国之中,我们只有不断进步,变成强国才可能不被欺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训练的话,可能就会消亡,而我们的教育对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还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学习。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求知。
“学生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接触不同的课程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没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千万种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划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符合自然环境的,最适合人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越高。
同时拿婴儿举了例子,认为婴儿学习语言概念这些内容特别难,但是他们能掌握,而我们之后的教育,却没有婴儿学习语言、概念那么成功。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教育的目的读书范文篇1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
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
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
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
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
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
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
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
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
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一)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
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
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
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
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讨教育的目的。
在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这个话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根本途径,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为了使人成长、成才。
在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的“德”,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智”,是指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体”,是指拥有健康的身体;“美”,是指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劳”,是指具备劳动技能。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1. 培养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丰富知识储备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
这需要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
这需要学校加强体育教育,丰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具有高雅的品味。
这需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
5. 劳动技能劳动技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需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培养勤劳的品质。
二、教育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变化。
在新时代,我国教育的目的应与时俱进,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四篇_4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四篇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篇1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
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
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
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是一部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著的教育类著作,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目的的提出,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往往被局限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学校和教育机构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强,但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更可以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今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才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阅读了《教育的目的》一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个观点。
第一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学生需要学会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和想象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1.3 学生需要发展批评性思维,通过评估和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
第二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因此,教育应该匡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2.1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2.3 学生需要学会合作和团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三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应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3.1 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3 学生需要学会创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四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1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的心态。
4.2 学生需要学会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3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第五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通用11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通用11篇〕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通用11篇〕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1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展自我开展的一个过程,要竭力培养学生把考虑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他们自身的开展而开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安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如今,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形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___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阐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方案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根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
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
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
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
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
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
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
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
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
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
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
几年前,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
回去之后,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中国还不足为惧,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
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在转,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
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若木鸡的考试机器。
而最终被认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高考,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
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
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发展,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
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却连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没有掌握好。
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
再对比国内,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
就像在英国,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坐公车不要排队,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foodisrubbish),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loveChinese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
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看国内的教育,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对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阶段,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不可获缺的。
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
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家长,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能够调转过来,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你们可能就是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
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
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
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
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路人们都轻轻而过,从不会有人去打扰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
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
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