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班史学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_班马异同评_研究三题_王晓鹃

_班马异同评_研究三题_王晓鹃

2016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6第45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5No.1■《史记》文学文献研究《班马异同评》研究三题王晓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班马异同》是南宋倪思所撰,宋末元初刘辰翁评语与之合刻,题为《班马异同评》。

此书有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刻本和明万历韩敬序刻本两种版本系统。

《班马异同评》通过比较《史记》《汉书》两书对应的篇目,考其字句异同,以观二书得失,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的史书研究体例与模式。

刘辰翁的点评有三个倾向:一是十分注重文学特征,尤其注重字词的评析;二是关注《史记》《汉书》二书的句法、文法等写作特点;三是能够运用评价小说的方法来点评历史人物。

关键词:倪思;刘辰翁;版本;《史记》;《汉书》;《班马异同评》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6)01-0066-10收稿日期:2015-01-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ZD111)作者简介:王晓鹃,女,甘肃武都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班异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传统话题,又称“史汉异同”或“马班优劣论”。

自从《史记》与《汉书》两书问世以后,马班齐名,《史记》《汉书》并论,故马班异同的问题自然被提出来。

尽管历代关于马班异同的专著不多,但研究《史记》的人大都要涉及这一话题,所以散论、笔记以及相关论说并不少。

其中,《班马异同评》便是一部发轫名作。

本文就《班马异同评》的作者、版本、体例及点评特点等几个问题做一些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班马异同评》的作者,旧本有些题做宋倪思撰,有些题做元刘辰翁撰。

明代大学士杨士奇《班马异同》跋语曰:右《史汉异同》,近从邹侍讲借录,凡三册。

四库总目之班马异同

四库总目之班马异同

《班馬異同》翻译旧本有的题宋倪思撰写,有的题刘辰翁撰写。

杨士奇跋说:“《班马异同》三十五卷,相传是刘须溪写作。

观看他的評說、批注和圈点,达到最精妙的地步,相信不是须溪不能写出。

而《文献通考》记载为宋倪思所撰写,难道写作的是倪思,而评说是出自须溪吗?这个说法也相持不下。

”案语:据《文献通考》的记载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直斋书录解题》。

假使果真出于辰翁,那么陈振孙那时怎么可能先做记录?这本来可以不辨就明白的。

这本书编写的主旨,是因为班固《的汉书》大多因为《史记》的旧而增减文章,于是考察其字句异同来参考观查得失。

其中的例子是用《史记》原本文字大写,凡是《史记》没有的而《汉书》所加的就用细字书写,《史记》有的但《汉书》所删除的就用墨色毛笔字勾勒在旁边。

有时《汉书》移动先后的顺序就注释说《汉书》上连某文,下连某文。

或时《汉书》移到另外的篇章就注释说:《汉书》在某传可以看见。

二书互相对照,长短比较正确,对于史学多有功劳。

过去欧阳棐编写《集古录》跋尾,用真迹和集本一起存在,让读者重温删改的意思,用来发现前人的用心。

思考撰写这本书,大概就是也是这个意思。

特别是棐所列出的一人的异同,思考所列出的两人的异同,于是创立体例而已。

其中如“戮力”写作“勠力”、“沉船”写作“湛船”、“由是”写作“繇是”、“无状”写作“亡状”、“鈇质”写作“斧质”、“数却”作“数卻”之类的,应该是古今异文。

“半菽”写作“芋菽”、“蛟龙”写作“交龙”之类的,应该是抄写错误。

至于“秦军”写作“秦卒”、“人言”写作“人谓”、“三两人”写作“两三人”之类的,尤其是与文章意思无关的,这些都不是有意窜改。

思考一一多余排列,似乎未免稍微过于繁琐。

然而既然用“异同”命名书目,那一个字一个词,都不容忽略。

过失在于太过稠密最终战胜了过失在于太过稀疏的。

至于《英布》、《陈涉》等传,散失没有录入。

明朝许相卿作《史汉方驾》才开始弥补进去,这确是实千虑的一个错失了。

倪思字正甫,是湖州归安人。

近代史记研究与二十世纪史记研究的优缺点比较

近代史记研究与二十世纪史记研究的优缺点比较

史记文献学论文《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 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它, 因而《史记》早已走向世界, 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世界级文化名人, 集文、史、哲、经于一身的全能作家。

《史记》全本在朝鲜、日本已流传一千四、五百年, 它的部分传纪在本世纪翻译成俄、英、德、法等文。

前苏联及美、英、德、法等国的汉学家均开展了《史记》的研究。

日本的《史记》研究, 历代累计名家、学者一百余人, 其成就可与中国的“史记学”成绩相颉颃。

所谓“史记学”,就是指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而形成的专门学术体系.近代(1840-1919)这一时期研究者虽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见解体现了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的学术分野,因而不可忽视,姚苧田、陈衍、梁启超等都对《史记》或《汉书》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姚苧田的《史记菁华录》代表传统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作者“抽挹菁华,批导窾却,使其天工人巧,刻削呈露”1(《题辞》,姚苧田节评,王兴康、周旻佳标点《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此书并非对《史记》进行全部评点,而是选取原文的五分之一的篇章和文字,其中列传三十三篇,世家九篇,本纪、表、书各选三篇。

在这些选中的篇章中,他亦并非全部摘录评点,而是大量删节,对于删除部分他也没有说明, 此书评点方式有眉批、夹批和篇末评语等三种,既有章法结构分析,又有字法句法的探讨,是比较好的一个评点本。

陈衍的《史汉文学研究法》是第一本明确从“文学”角度研究《史记》的专著。

此书注重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考察本书的写作特色,以极简洁的言语叙述文学特征,然后从《史记》中举大量例子加以证明,如开篇就讲“是时”、“当是时”的用法,再举大量例子加以论证,令人耳目一新。

总的说来,陈衍基本上还是沿袭明代以来的评点路子,注重文本细读和文法点评,侧重研究《史记》、《汉书》文学手法相同的一面。

刘咸炘的研究也走传统路子,他著有《太史公书知意》六卷和《汉书知意》一卷,总结前人他的评论与明清学者相似,注重史料的真实与否,侧重史法研究,不只着眼《史记》一书,更着眼前人评论,称之为史评研究更为恰当。

《班马异同》及其评点的史学价值

《班马异同》及其评点的史学价值
① 刘 知 幾 :《史通》 卷 七 《鉴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9 , 第 1 9 0 页 。
Hale Waihona Puke 《班 马 异 同 》及其评点的史学价值 93
进 行 点 评 ,其 评 点 本 一 般 被 称 为 《班 马 异 同 评 》。刘 辰 翁 (1233 ~ 1297 年 ),字会孟,号须溪,庐 陵 灌 溪 (今 江 西 吉 安 )人 。 《四库全书》 分别 收 录 倪 思 《班马异同》 与 刘 辰 翁 《班马异同评》,将 二 书 著 录 于 《正史类 一》、《正史类二》 下 。学界目前已有从文学及版本学视角展开的关于《班 马异同评》 的研究成果。® 《班马异同评》 在研究对象、对比方法等方面显 现 出 明 显 的 特 点 ,值 得 从 史 学 研 究 的 角 度 进 一 步 探 讨 ,故 笔 者 就 这 些 方 面 展 开 讨 论 ,以 就 教 于 方 家 。
- “因其异而知优劣” 的撰述旨趣
倪 思 并 未 明 确 提 及 《班马异同》 的撰述旨趣。宋 代 官 修 目 录 书 及 《宋 史•艺文志》 中 均 未 著 录 《班马异同》,陈 振 孙 在 《直斋书录解题》 中著 录 有 《班马异辞》: “ 《班马异辞》,三 十 五 卷 。倪 思 撰 。以 《班 史 》 仍 《史记》 之旧而多删改,大抵 务 趋 简 严 ,然 或 删 而 遗 其 事 实 ,或改而失其 本 意 ,因其异则可以知其笔力之优劣,而又知作史述史之法矣。”® 马端临 在 《文献通考•经籍考》 中从陈振孙之说,但 《文献通考》所著录的书名 从 《班马异辞》 变 为 《班马异同》®,在 明 代 刊 刻 此 书 时 ,书 名 为 《史汉 异同》。在 明 代 刻 本 中 ,有 学 者 杨 士 奇 (1366 ~ 1444年 ) 于 永 乐 壬 寅 (1422)八 月 为 《班马异同评》所作序,其中提到:“《文献通考》 云……思 以 《班史》仍 《史记》 之旧而多删改,务趋简严,然或删而遗其事实,或 改而失其本意,因其异可以知其优劣。”® 杨 士 奇 所 引 “ 《文献通考》 云” 的 说 法 即 本 于 《直斋书录解题》,但他在转引过程中较之于陈振孙的记载 删去了关键性的表述: “因其异则可以知其笔力之优劣,而又知作史述史 之法矣。”® 倪 思 对 《史 》 《汉 》 的 对 比 ,并 不 是 为 了 简 单 地 “知其优 劣 ”,而 是 “知其笔力之优劣”,这 是 建 立 在 历 史 叙 事 方 法 上 的 判 断 ,在 此 基 础 上 “知作史述史之法”,从而对历史撰述提供积极的参考,这决定了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史记》和《汉书》是两汉史学著作的双璧,加之两书的部分篇章内容类似,自然会引起学者的关注。

从古至今,学者比较分析两书的异同之处,得出许多精妙观点。

然而,诸家在论及《史记》与《汉书》相似篇章时,对《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史”)及对应的《汉书·司马迁传》(以下简称“汉”)的关注不多。

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开拓了班马异同比较这一新的领域,对两书大部分篇章的字句详细进行比勘,却没有提到《史》《汉》。

刘辰翁《班马异同评》重点评价两书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等文学内容,也没有关注《史》《汉》。

后继学者在讨论班马异同时,同样很少提及《史》《汉》两文。

有鉴于此,本文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内容重叠部分进行详细梳理,整理这两篇文章的异文并探析其产生的原因,祈请方家指教。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整理《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大量异文。

这些异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脱文、衍文、倒文、讹文,第二类是通假字、异体字。

王彦坤《试论古书异文产生原因》一文将这两类异文分别称为“辗转讹误”和“字有异体”[1]。

前者与版本流传有关,后者则源于文字发展。

这两类异文属于校勘学和文字学的范畴,不纳入本文的讨论范围。

本文讨论的是第三类异文,即班固对《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修改与删削。

这类异文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

(一)语言方面的异文1.班固改《史记》中的今字为古字①《史》“晋中军随会奔秦”,《汉》作“晋中军随会犇魏”,颜师古注曰:“犇,古奔字也”。

《史》“赡足万物”,《汉》作“澹足万物”,颜师古注曰:“澹,古赡字”。

《史》“小子何敢让焉”,《汉》作“小子何敢攘焉”,颜师古注曰:“攘,古让字”。

《史》“是余之罪也夫”,汉作“是余之辠夫”,《王力古汉语字典》曰:“‘辠’,古‘罪’字”。

《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精选文档

《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精选文档

《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史记》和《汉书》位居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常被喻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双子星”。

可是历代关于马班异同的专论著作不多,但研究《史记》者大都要涉及这一问题,所以散论、笔记,以及涉及的论说不可胜计。

这其中以宋人倪思、刘辰翁的《班马异同评》,以及明人许相卿《史汉方驾》为发轫名作。

而今人的研究,以我国学者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施丁《马班异同三论》,徐朔方《史汉论稿》,以及韩国学者朴宰雨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等几部论著最有代表性。

然而,个人的史学评判标准不一,这也就使得历史上后人对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在众多的评述中,有扬《史记》而贬《汉书》者,如宋代的裴?S,晋代的张辅,宋代的程颐;与此同时亦不乏抑马扬班者的存在,如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知几。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两书中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从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甚至从司马迁和班固的人品对比等诸多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

而我认为,《史记》和《汉书》虽然各有千秋,可是从批判精神的角度而言,《史记》比《汉书》更胜一筹。

下文以两书中对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塑造加以论证。

无论是对《史记》还是对《汉书》而言,汉高祖刘邦都是一个不能够绕过,且极难下笔的人物。

两汉的臣子如何刻画汉朝的开朝君主,这本身就是史学家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刘邦却偏偏又是一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人物,其臧否抑扬的分寸更是难以拿捏。

所以本文通过两本书中对于刘邦的形象塑造,对《史记》与《汉书》中的刘邦正面侧面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

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凡有提到刘邦的地方都称“高祖”,无论是在刘邦称帝前还是称帝后都是一样的,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

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

第二章《史记》与《汉书》——文史共生视野下的班马异同

第二章《史记》与《汉书》——文史共生视野下的班马异同

第三节 班马异同之三:叙事与写人
▪ 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大出版社,2003 ▪ 一般来说,早期的、传统的论述比较倾向于突出传
记的真实性,强调传记的历史属性。当代批评家则 更多地刻意凸显传记的虚构性,力图把传记拽向文 学一边。事实上,比较公允、客观的定义应该是, 传记既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文学性虚构, 它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 在史与文之间,它不是一种或此即彼、彼此壁垒的 关系,而是一种由此及彼、彼此互构的关系。
▪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 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 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 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 之,多欲附者矣。
▪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 。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 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 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 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 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 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 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 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 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 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 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 元封元年(前110年),受父遗命著史。元封三年 (前108年),继任太史令,时年38岁。太初元年 (前104年),“论次其文”,时年42岁。天汉三 年(前98年),时年49岁,遭宫刑。出狱后为中书 令。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死后,外孙杨 恽将《史记》公诸于世。

_班马异同评_与人物形象问题

_班马异同评_与人物形象问题
程 碑 式 的作 品 里 所 塑 造 的 人 物 形 象 应 当 说
, ,
,
并 曾 发 生 一 定 影 响 的 就 是 这 部 《班 马 异 同
,
评》

《 马 异 同 评 》 怎 样 一 部书 呢 是 班
,
这得 先

是 够 光 辉 够成 熟 了 可 见 我 国 文学 理 论 文 学

,
从 《班 马 异 同 》 说起 因 为 刘 辰 翁的 《班 马 异 同
不 重 视 人 物 形 象 问 题 先秦 两汉 勿论 到 魏 晋
冯 梦 龙是 发 端 的 先 驱 ! 由 于 叶 昼 提 出 了 塑 造
典 型 性 格 的 早期 理 论 他 是 实 际 的 开 创者 ∀
,
。 、
,
南 北 朝 在像 《 典论
,
,

论文 》 《 心 雕 龙 》 样 文 这


到 了 金 圣 叹 才形成 体 系 而 黄 霖 韩文 在 他 们 的 《中 国 历 代 小 说论 著 选 》 则 认 为 宋 末 元 里
, ,
新 的 开 拓 而 刘 辰 翁的 《 马 异 同 评 》 却把 异 班
同 比 较与 文 章 评 点 文 学 鉴 赏 结 合 起 来 在 比 较 文 学 方 面 跨 出 了 具有 决 定 意 义 的 一 步 成
为 比 较 文 学 方 面 一 部 具 有 开 创 意 义 的 囿 限 而 开 始 接 触 到 了 人 物

《史 记 》 而 《汉 书 》 加 者 无 所 《 记 》 而《 书 》 删者 史 有 汉 所
, ,
则 以细 字书 之
&

,
则 以黑 笔 勒 字 旁

第三章第三节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

第三章第三节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

1、郑樵及其撰写《通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 世称夹漈先生。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夹漈草堂
• “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 • “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 因“家贫无文籍”,往往“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 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 ——《夹漈遗稿》
• “已得鸟兽草木之真,然后传《诗》,已 得诗人之兴,然后释《尔雅》”。 ——《通志· 昆虫草木略序》
• “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 合者耳。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后世不明经者, 皆归之秦火,使学者不覩(dǔ同“睹”)全书, 未免乎疑以传疑。……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 本无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 火。自汉已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 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 ——《通志·校雠略·秦不绝儒学论》
(3)纪传篇目进行了重新的安排
4、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在“会通”思想的指导下,郑樵主张编写通史, 反对断代为书。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如同长 江大河,后代之事与前代存在着“相因依”的关 系,不能截断。而断代史违背了“会通”的原则, 割断了历史。
• “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 窃……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 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 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 自为书也几希”
• “固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传其业, 又不能教其子,为人如此,安在乎言为天下法! 范晔、陈寿之徒继踵,率皆轻薄无行,以速罪辜, 安在乎笔削而为信史也!” ——《通志· 总序》
(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的 风气。主张务实学。所谓“实学”,就是注意考 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 得真知。

从刘邦形象的塑造窥视马班文学思想的异同

从刘邦形象的塑造窥视马班文学思想的异同
首先 , 在对 文学的态度方 面 ,
刘邦称帝前 还是称帝后 都统一称 其为 “ 高祖 ” , 表 现得 毕 恭 毕 敬 ; 而
《 史记 ・ 高祖本纪》 则不 同, 记载 刘 邦 自起 义 到 立 沛 公 前 称 其 为 “ 刘
季” , 封 工前 称“ 沛 公” , 垓 下 之 战
文直 , 其事核 , 不虚美 , 不 隐恶 , 故 谓 之 实 录 。” 这 也 表 明 二 者 在 有关
马班对于刘 邦这 一 一 历 史人物 的态
度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别 ,班 固 对 统 治
者是高度 的尊崇 ,
的都 是 强 调 汉 家 制 度 统 天 下 是

合 天理 , 顺平 民意 的, 旨在 于告 知 当下 民 众 要 顺 从 汉 制 ,对 巩 固
封 建 统 治 秩 序起 着 积极 的作 用 。
二. 司 马迁 和 班 固 文 学 思想 的
相 异 之 处 1 . 主导 观 念 不 同 。
《 史 记》 是 我 国第 一 部 纪 传 体
通史, 《 汉 书》是我 国第一部 纪传
体断代 史 , 两 部 著 作 可谓 是 文 、 史 结 合的典范 。两 书在 刘邦称 王到 武帝 太初末年 , 即公 元 前 2 0 6 年一 公元前 1 0 1 年这一 时期是重合 的 ,
在 读 者 面 前 ,叙 述 也 不 失 灵 动 和 传奇色 彩。难怪李翱说 : “ 前 汉 事 迹, 灼 然 传 在 人 口者 , 以司马 迁 、 班 固叙 述 高 简 之 工 ,故 学 者 悦 而 习焉 , 其 读 之 其 详 也 。” 其次 , 关 于文 学 的 来 源 , 司 马 迁 认 识 到 社 会 生 活 是 文 学 的真 正 源 泉 ,文 学 是 社 会 生 活 的艺 术 反 映 。为 了 能够 真 实地 再 现 历 史 , 司 马 迁 在 长 期 的 创 作 中 ,非 常 注 重 观 察 体 验 。他幼 年 时耕 牧 , 成 年 后 漫 游 名 山 大 川 、探 访 名 胜 古 迹 , “ 网罗天 下放 失 旧闻 ,略考 其行 事 ,综 其 终 始 ,稽 其 成 败 兴 坏 之 纪” 。并 能 够 以 自 己的 文 学创 作来 践行这一理论 , 他 为 了写 作 《 高 祖

《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比较研究——马班异同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比较研究——马班异同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比较研究——马班异同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作,其中记载汉初历史的《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是两部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汉初历史、研究史书编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两部史书对于相同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呈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存在着一些异同之处,这些差异和相似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史记·高祖本纪》中马班的记载和《汉书·高帝纪》中马腾的记载作为个案,分析比较两部史书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不同解释以及这种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以期为历史学和文献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关于马班的记载,探索史书编纂背景、编纂目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同时结合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两部史书的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马班的记载和《汉书·高帝纪》中关于马腾的记载。

具体包括两部史书对于马班和马腾的出身、行为和结局的记载方式及其差异。

2.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是对于两部史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将两部史书中相似和不同的部分进行对比,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的比较分析,深入挖掘两部史书的编纂背景和编纂目的,探讨参照史书编纂背景对历史史实的整理和呈现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于历史学和文献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预期成果是对于两部史书之间的异同点加深理解,进一步明确史书编纂的意义和特点。

《班马异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班马异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班马异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班马异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班马异同》是对《史记》与《汉书》作对比研究的著述。

马班史学思想之异

马班史学思想之异
皆 坑 之 。诸 所 过 , 不 残 灭 。”坑 田 荣 降 卒 , 虏 其 老 弱 妇 无 “ 系
女 。徇 齐 至 北 海 , 所 残 灭 。齐 人 相 聚 而 叛 之 。 ” l 高 祖 多 _汉 6
关 键 词 : 马 迁 《 记 》 班 固《 书》 马 班 史 学 思 想 司 史 汉
二 、 神 论 与 有 神 论 无
虽 然 同为汉朝史 官 , 有 弘扬汉朝 威仪 的任务 , 皆 但
是 司 马 迁 著 述 《 记 》 宗 旨与 班 固 的 《 书 》 截 然 史 的 汉 却
不 同 , 有 浓 厚 的人 民 性 , 坚 持 正 统 的 《 书 》 相 对 含 与 汉 是 立 的 。 由 于 存 在 史 学 思 想 观 念 的 对 立 , 氏 父 子 对 司 马 班
21 . 01  ̄ &5 号下 ̄1又 教 料 1 J, - : 1
马 班 史 学 思 想
钟 淑 凤
( 南 师 范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东 广 州 华 广 摘 要 :司 马 迁 的 《 记 》 班 固 的 《 书 》 两 部 历 史 与 汉 这
示 其正 统 性 。
之 异
503 ) 1 6 1
阶 级 的 活 动 .则 社 会 的 运 转 和 国 家 的 生 活 无 法 继 续 进 行 .
因 此 人 民 群 众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当 中是 占 据 重 要 地 位 的 。 反
西 汉 一朝 事 端 的首 部 断代 史— — 《 书》 马 班 史 学思 想 汉 。
之 异 , 是 正 统 思 想 和异 端 思 想 的对 立 。 便


人 民性 和 正统 性
观 《 书 ・ 殖 列 传 》 里 面 所 宣 扬 的 思 想 则 完 全 相 反 , 史 汉 货 , 著 者 认 为 人 的 财 富 和 社 会 地 位 都 是 由 天 命 安 排 的 , 可 能 僭 不 越 阶 级 区 别 , 劝 人 民 接 受 统 治 阶 级 的 统 治 , 扬 正 统 学 奉 宣 说 思 想 , 全 忽 视 底 层 群 众 的 自 主性 和 重 要 性 。 完 最 后 , 论 及 马班 著 史所 用 字 句 的通 俗程 度 。 比较 当 相 而言 , 马迁所著《 记》 言通俗易懂 , 用难 解字句 。 司 史 语 少 适 宜 广 大 群 众 阅 读 ; 固 的 《 书 》 喜 欢 以 古 文 字 来 阐 班 汉 则 述 记 事 , 文 章 深 奥 难 懂 , 可 通 览 于 文 人 雅 客 当 中 。 司 使 只 马 迁 兼 顾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 证 了《 记 》 雅 俗 共 赏 , 对 保 史 的 相 《 书》 具 人 民性 。 汉 更

圆而用神 方以用智——试析“马班”之异

圆而用神  方以用智——试析“马班”之异

人物恰当地穿插安捧 ,或前或后 ,或散或合 ,或
详或略,错综有序 。如 ‘ 酷吏列 传>“ 酷吏十人 , 行多相类 ,而叙各不 同,笔力极其变化 ( 唐顺之
‘ 唐荆川精选批 点史记> 。 )
我们 知道 ,每一个历史人物 ,其经历、思想 、 性格等方面是复杂多变 的,不管是单传 、合传还 是类传、附传 , 至多只 能涉及到 一些 主要历史特 征 ,全貌是很难窥见 的。司马迁 能够采用所谓 的 “ 互现法 将 四类传记互相 结合 、互 相渗透 ,一 同营造多姿多彩 的历史氛 围,如 ‘ 公子列传 ) 魏
作者简介 :李志  ̄( 7- ) 1 5 ,男,中学一级教 师, 9 福建师 范大 学 20 级古代文 学研 究生。 08
廷边教 育学院学报
21 0 1生
主 要 篇 幅 的列 传 ,颇 见 马 班 之情 趣 。
这 样 的 归类 法 避 免 了头 绪 纷 繁 ,可 以突 出某 一 类
中图分类号 :10 . 2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4 6 (0 1O -0 0 -0 6 3 5 42 1)1 0 1 3
‘ 史记 > 汉 书>作为我 国杰 出的历史著作 , 、‘ 以其丰 富的史学特征和鲜 明的文 学性备受关注。 人们常把 ‘ 史记>与 ‘ 汉书 )相提 并论,合称为 “ 史汉 ” ,将两位作者 并号为 “ 马班 ,但是两者 在不 同历史 时期所处 的地位是 不一样的 。从汉魏 至 隋末 ,‘ 史记 >被视 为 “ 谤书 ,流传 不广 而且 缓慢 :‘ 汉书> 的遭 遇恰 与之相反 ,‘ 汉书)在撰 述成书之后 ,就被朝廷定 为国史,备受推崇 。而
‘ 史记 )的人物传记分为 四类 :单传、合传 、 类传 、附传 。其依据主要是人物 的命运特征 。单

傅毅:史学家班固一生的对手

傅毅:史学家班固一生的对手

傅毅:史学家班固一生的对手作为东汉最着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

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

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

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其实不然。

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傅毅就是其一。

两人本是太学同学,经历也极为相似,却在文学创作中互不服气,一生中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有过数次“交锋”。

因此,把两人称作“一生之敌”,并不为过。

据陈其泰先生考证,班固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即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

从《后汉书·崔骃传》中崔骃“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不无依据。

当时,班、傅两人已与崔骃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了。

后来,由于要为父守丧,班固不得不离开太学,回老家居忧。

直到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固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逮至洛阳,后被汉明帝赦免,除兰台令史,作《世祖本纪》。

之后,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这样,曾经的太学同学又在洛阳相遇。

不过,这时的班固,地位已在傅毅之上。

据《后汉书·刘复传》记载,刘复“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

傅毅可能无法接受曾与自己齐名的同学位居自己之上,于是写了篇文章发牢骚。

对此,《后汉书·傅毅传》作了如实的记载:“(傅)毅以显宗(即汉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七激》以为讽。

”看来,当时傅毅对自己地位低下的不满是众人皆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班固的较量自然不少,而汉明帝也给他们创造了不少比试的机会。

永平十七年,汉明帝召班固、傅毅、贾逵等人诣云龙门,问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所下的赞语有无不对的地方。

因编纂《汉书》而对《史记》了如指掌,班固自然大胜。

他率先回答,说赞语中引用贾谊《过秦篇》的“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一句是不对的,赢得了汉明帝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班异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传统课题,又称班马异同,或史汉异同,或马班优劣论。

自从《史》《汉》两书问世以后,马班齐名,《史》《汉》并论,从而马班异同的问题也就被提了出来,至今仍然是一个引人人胜的研究课题。

尽管历代关于马班异同的专论著作不多,但研究《史记》的人大都要涉及这一问题,所以散论、笔记以及涉及的论说则不可胜计。

宋人倪思、刘辰翁《班马异同评》、明人许相卿《史汉方驾》是两部发轫名作。

今人研究,以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施丁《马班异同三论》、徐朔方《史汉论稿》三部论著最有成绩。

马班异同,首先是从马班优劣的角度提出问题,因而有扬班抑马和扬马抑班的争论,由抑扬争论而发展为异同比较,由比较而成为传统的研究课题。

可以说马班异同,是中国学术史上没有使用比较术语的一门传统比较学,总结这门比较学的内容和发展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1.马班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容。

为了表述的简明,先概述马班异同的内容,而后产生的原因将自然引出。

至于发展历史,另立目评述。

综括古今人讨论马班异同,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文字异同。

西汉二百年历史,《史》《汉》两书重叠部分整一百年有余,故《汉书》一百篇,有五十五篇过半数与《史记》内容重叠,计有帝纪五篇,表六篇,志四篇,传四十篇。

重叠部分,《汉书》基本承袭《史记》旧文而做了增补、删改、移动等工作,造成文字异同,显而易见。

两书对照,分析班固是怎样增省《史记》的,这就产生了文字异同的比较。

看起来只是一个互校的问题,形式简单,但它却是论马班优劣、是非、得失的基础,所以宋明人《班马异同》与《史汉方驾》主要就是考察文字异同。

从总体上看,《汉书》文字多于《史记》,班固增补了若干诏令、奏议、政论等文章及人物事迹。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有"《汉书》多载有用之文"、"《汉书》增事迹"等条目,评述班固的增补,于史有益,值得肯定"历代以来对此多有抑扬评说。

平心而论,班固的增补,从治史角度可以有是非得失之分,但不可据繁简论优劣。

清人朱仕就指出,若"断以史法",则"固非揉于私意以为之,而异同之势,俱处不得不然"③。

意思是说,班固断代为史,文字有增省,不是私意所为,而是情与势不能不如此。

近人刘咸说得更直率。

他说:"昔人多谓班载文过多为好文章;又或谓马不载逊于班,皆谬也。

吾谓读太史公书,须先将'黄帝以来,迄于麟止'八个字熟记,诸论班马异同者,皆未熟悉记耳。

"①这是说《史记》为通史,目的在于通古今之变,载文不宜多,以免冲淡历史发展过程的叙事;班固《汉书》为断代史,述一代始未,多增补一些材料是必然之势。

班固移动《史记》内容大多改得不好,使人物减色。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具记事本末体特色,从史的方面完整记叙了吕太后临朝诸吕擅权始未;从文的方面生动塑造了一个刚戾残狠的女政治家形象。

《汉书·高后纪》就③《鲁迅全集》第八卷《汉文学史纲要》。

①《梅崖居士文集·班马异同辨》。

索淡寡味。

班固把《昌太后本纪》所载的吕大后鸩杀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以及王诸吕等事移入《外戚传》;吕太后欲鸩齐王刘肥,害死两赵王刘友、刘恢,以及大臣诛诸吕,迎立文帝等事移人《高五王传》;又把陈平、周勃等大臣有关诛除诸吕事移入《张陈周王传》,这样一来史事零散,人物形象模糊,于史于文两失之。

又如班固将《史记》中《魏其武安侯列传》的灌夫,《淮阴侯列传》的蒯通分出移于他传,都是败笔,颇受后人讥议,不一一评说。

但我们也应看到,有些移动是符合断代史法的,则不宜以优劣论。

例如《史记》将项羽、高祖并立本纪,蝉联对照,史事条贯与人物刻画都极为精彩。

班固改项羽为传,并将楚汉相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鸿门宴、彭城之战、陈平间楚、彭越韩信会兵该下等,移入《汉书》卷首《高帝纪》,丰富了开国帝王的形象,并为全书提振。

虽然损害了项羽的形象,但作为断代史不能不如此,这是失小而得大。

所以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的《汉书移置史记文》条目中予以肯定,表现赵翼不同凡响的史识。

其二,体例异同。

《史》《汉》以人物为中心述史,皆为纪传体,这是同;《史记》贯通,《汉书》包举一代,这是异。

评论马班,尊通史而抑断代者,扬马抑班;尊断代而抑通史者者,扬班抑马。

前者代表人物为南宋郑樵,后者代表人物为唐代刘知几。

刘知几在《史通》中论《吏》《汉》得失,立言甚多,主观上反对扬此抑彼,而实际评述是扬班抑马,他在《六家》篇中说:"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

"又在《二体》篇中说:"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后来作者,不出二途。

"《史记》为通史,《汉书》断代,在六家中并论,这是可以的。

但作为编纂体例,纪传创立者为司马迁而非班固,刘氏把《汉书》抬为纪传之祖,如果不是扬班抑马,则是识见有误,二者必居其一。

刘知几在分论五体时,处处以《汉书》体例为标准,反过来范围司马迁,批评《史记》为例不纯。

所以,在学术史上,刘知几是扬班抑马的代表。

郑樵则针锋相对以为说。

他在《通志总序》中说:"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又说:"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迁之于固,如龙之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几之徒尊班而抑马。

"郑樵肯定通史的会通精神,为纪传体创立者司马迁翻案,都无可非议。

但他过分斥班,感情偏激,比刘知几走得还远,就不可取了。

纪传体,司马迁首创,班固因循,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但班固改纪传通史为断代史,也称得上是伟大的创造②。

首先,《汉书》断代的成功,提高了《史记》的学术地位。

其次,《汉书》十志扩大了《史记》八书的内容,载史更为完备。

再次后世实践证明,纪传体更适宜于写断代史,而不适于写通史。

仿司马迁作通史者有梁吴钧《通史》六百卷,魏元晖《科禄》二百七十卷,以及郑樵《通志》中的纪传部分,都可说是一种失败。

而效班固断代为史,均能成功。

原因是纪传五体分别贯通,就会把同一时代的人和事分割悬隔。

所以司马光用编年体写通史又获得了成功,创新了司马迁的会通精神。

由此看来,通史和断代史,两种形式可以互为补充,并驾齐驱,谁也代替不了谁。

因此,《史》《汉》体例的异同,②《太史公书知意》卷六。

只可对照,不应扬此抑彼。

清人章学诚发表了十分通达的评论。

他说:"史氏继《春秋》而有作,莫如马班;马则近于圆而神,班则近于方以智也。

"章氏认为马班之书都是无愧于比肩《春秋》的良史,两书各具特色,"皆为纪传之祖"①,既肯定通史,又肯定断代史。

其三,风格异同。

前人评论马班文章,认为两人都是大家,而风格迥异。

刘宋范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①;南宋朱熹说:"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②;明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而自中于律;孟坚之文整,方之武事,其游奇布列不爽尺寸,而部勒雍容可观,殆有儒将之风焉。

"称赞马、班与左丘明、庄周诸大家之文"机轴变幻不同,然要皆文章之绝技也"③。

宋明评点家,经过深入研究,更多的人认为班固虽为大家,但比司马迁要逊色一筹。

宋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措辞深,寄兴远,抑扬去取,自成一家,如夭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彼孟坚摹规效矩,其寄篱下,安敢望子长之风?"④明茅坤的评论最为深刻而中肯。

首先,他称马、班皆"天授"之才,各领风骚,认为"《史记》以风神胜,而《汉书》以矩矱胜。

惟其以风神胜,故其遒逸疏宕如餐霞,如啮雪,往往自眉睫之所及,而指次心思之所不及,令人读之,解颐不已;惟其以矩矱胜,故其规划布置,如绳引,如斧,亦往往于其复乱庞杂之间,而有以极其首尾节奏之密,令人读之,鲜不雇筋而洞髓者。

"⑤这是对两人"文章绝技"不同风格的生动描绘,都是千年绝调,难分高下。

其次,若定将马班分一个高下,茅坤认为班固难以比肩司马迁。

他说,《史记》"指次古今,出风入骚,譬之韩、白提兵而战河山之间,当其壁垒、部曲、施旗、怔鼓,左提右挈,中权后劲,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若一夫舞剑于曲晦之上,而无不如意者,西京以来,千古绝调也。

即如班掾《汉书》,严密过之,而所当疏宕遭逸,令人读之,查然神游于云幢羽衣之间,所可望而不可挹者,予窃班椽犹不能登其堂而洞其窍也,而况其下者乎?"①对马班文章风格高下,说得浅显易懂的,莫如《汉书评林》所引程伊川之言。

他说:子长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径之外;孟坚之文,情旨尽露文字蹊径之中。

读子长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志,超文字者乃解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无余,情词俱尽,此班马之分也。

马班文章风格,我们还可以作出更具体的比较。

微观的文字异同,亦可见出文章风格。

班固好用古文奇字,司马迁好用俚语俗谚,将古文转译成汉代今语。

班固改动《史记》字句,尽量删减虚字、语气词,使《汉书》文章有"典浩之风"。

《史记》行文变化入神,《汉书》行文平铺直叙。

司马迁①今人施丁在《马班异同三论》一文中说:"《史》开创于前,乃空前杰作,是古代史学的高峰;《汉》继于后,有所发展,对后世'正史'影响最大。

"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