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攻 城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之 守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米粟多




兵 革
攻 方

池深
地利 不如 人
委而去之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备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主张(结论)
施 行 得对照论证)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
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
孙 子
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 民与上同意也。



第22课 《孟子》三章
《列子》

孟 子
失道 道多
两 寡助
章助
学习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 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面,
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的排比 句式,意在说明防备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 不得不“委而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 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 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三章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三章课件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
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的结论。
12
1.走近作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 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 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5
二、自主学习
2.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 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 子的政治主张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
14
三、合作探究
写作借鉴: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方法,使文章气 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15
四、迁移拓展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 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威天下”靠“天 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 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9
三、合作探究
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仁政”。 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
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 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 通过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怎 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10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
20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原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原文

《孟子三章》是指《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三篇文章,以下是这三篇文章的原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以上就是《孟子三章》的原文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3张PPT)

2、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围着。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分 论证
域民
道理 固国 (类推)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对比:“人和”实质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凭借
震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因此 限制 凭 划分 的 界限 使…巩固
险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助之至 , 亲戚畔之。
到 极点 内外亲属 通“叛” 之:代词,代“失道者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背姓叛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幻灯片19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幻灯片19张)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7.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苦:使……痛苦。 饿:使……挨饿。 入:国内。
域:给……划定界限。 固:巩固。
淫:使……迷惑。 移:使……改变。 屈:使……屈服。 劳:使……劳累。 空乏:使……财资缺乏。 出:国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雄辩特色
1 层层推理,逻辑周密 2 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3 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孟子>三章》(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任务一
分类梳理重要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子。
1.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发射。
2. 拂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3. 士 法家拂士 管夷吾举于士
士:贤士。 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
——《论语·先进》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 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 — 《 孟 子 ·梁 惠 王 下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文章并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子,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技巧,学会运用对比、举例等方法分析问题,表达观点。
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提升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素养。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树立责任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提高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理念”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尝试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投入。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我今后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大胆提问,展现出对知识的好奇心。这让我更加坚信,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3.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课件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扰乱。
同“增”。
精读细研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 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 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 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 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精读细研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
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
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 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 志不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 录
CONTENTS
1 1 整体感知 3 疑难探究 8
2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 导思1.《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 论证思路
关键词 品行抱负
导思3.这篇文章采用了怎
样的思路来论证观点?
论证方法
导思2.这篇文章采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精读细研
主旨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 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 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富贵不能淫
目 录
CONTENTS
1 1 整体感知 3 疑难探究 8
2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原文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原文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三章》课文原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三章》课文原文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内外亲●戚●代失道者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归顺,服从

凭借
主谓● 之间 不译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一●定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孟子画像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著作, 一般 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 读音举例
• 朗读节奏举例:

guō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

guă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 为什么会在短一短个的小几小年的之渔中村发展成一个超
级的大城市呢?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拓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子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录 以及人之幼。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放弃
●● ●
表承接

●这
也。
代这座城池
从防备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所以 限制 凭借、依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巩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告诫
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 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往送之门( 动词,到 )
之 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的 )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妾妇之道也( 准则,原则 )
3、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 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核心、 基础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原则)
课堂总结
《富贵不能淫》 选 自 《 孟 子 》 一 书 ,作者通过问答的形式,从对 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 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从 仁 、礼、义及立身处世的角度阐述, 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句。(重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照等修辞手法。(难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 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新知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猛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 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 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 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 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指装备精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 需要“人和”。
三、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 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孟子》三章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frictionless chains. Dramatically customize empowered networks rather than goal-opportunities.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富贵不能淫》全文,理解文章主题和基本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孟子论辩的思路和技巧。
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论辩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5.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个人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富贵不能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道德原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的内容。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孟子论辩思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消化吸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 (个人) 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反面)
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擂台:
1、检测字词理解 : 所以动心忍性(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百里奚举于市( )( )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 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 家无忧患易灭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辩论: 辩题:环境与成才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课内、课外)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
百孙管胶傅舜 里叔夷鬲说发 奚敖吾举举于 举举举于于畎 于于于鱼版亩 市海士盐筑之
名:名轲,字子舆(yú ) 时:战国时期鲁国人 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书: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孟子》一书
孟子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能 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导代词,这。
使动用法,使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痛苦。
kòng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动…心贫忍困性。,曾违禁益背止其、所受不动乱能词。。,扰用 的来途(径通来过…那…样)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孟子》三章课件(共6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孟子》三章课件(共66张ppt)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 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这是“立”,即间接反 驳)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因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
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 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 算不上大丈夫。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资源充实
得道者多助
委而去之 人和 失道者寡助
战必 胜矣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推
施行“仁政”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 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张:仁政。
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 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人和。
富贵不能淫
字音字形
公孙衍( yǎn ) 焉( yān ) 往之女家( rǔ )
天下熄( xī ) 丈夫之冠( guàn ) 淫( yín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 女之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立论 道理论证。
四、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 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 括回答。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 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不容易灭亡。

展 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
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

第一段

分 析
第二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第三段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力 奋发
(个人)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易灭

(反面)
第四段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今异义词语
重 点
古义 被任用
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 送出

古义 狱官
今义 建筑 古义 这

并称为孔子 。孟子孔主孟张行

“ 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 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 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现存 篇七,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等章合著成的,南宋朱熹
将《孟子》列为“ 四”书之一。

子 R
·
三 八
年 级
章 语
文 上 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人和”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录

第22课 《孟子》三章(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 《孟子》三章(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孟子》三章一、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人恒过____ ②而后作____ ③鲍叔终善遇之____ ④及小白立为桓公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3.读了这两篇文章,你从中分别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①过:犯错误②作:奋起,这里是有所作为。

③遇:对待。

④及:等到2.①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②管仲受到任用,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为他而称霸天下。

3.甲文:人要经历艰难困苦才能有所成就。

乙文:鲍叔的知贤荐贤让贤难能可贵,人才只有遇到知己才有所作为。

【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作”:奋起,这里是有所作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过”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犯错误”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
孟子






复习巩固 能力提升 中考模拟 拓展提升
复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 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 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食粮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文意理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排比。②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 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③这几 句从反面推论,再次强调地利的不足恃,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 靠人和,增强了文章气势,有说服力。 5.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对照的手法,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照,点明文章 的主旨。 6.“人和”与下文的“道”是什么关系? 答案:“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孟子》三章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
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
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先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Array
孟子的思想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2000多年依然通用。

这一次授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