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2.了解光线是由直线组成的,并且沿着直线传播。

3.知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产生光影。

4.掌握将物体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形状的影子。

教学准备:1.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展示工具。

2.太阳灯、小物体几个。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打开电脑,播放一个太阳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吗?太阳是哪里来的呢?”引导学生回答。

Step 2:发散思维(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太阳的光线,并问学生:“你们觉得太阳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光线是直线还是弯曲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3: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将太阳灯放在一个位置,并从不同方向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和物体的影子。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会产生光影。

并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

Step 5:探究活动(20分钟)教师布置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给出一些小物体,并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放置这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位置的物体影子形状,并解释影子的形状变化。

随后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6:展示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规律:影子形状的变化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和物体的位置有关。

Step 7:复习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复习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8: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有趣的光和影的现象,如彩虹、3D立体影像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Step 9: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重点总结太阳光线直线传播、阳光照射形成物体的影子等知识点。

Step 10: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不同时间的阳光照射和物体的影子变化,并记录下来。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学会观察和记录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等变化。

能够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观察和记录物体影子的变化。

2.教学难点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影子?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出课题。

2.认识影子的形成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让学生用手电筒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带领学生到室外,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如一棵树、一根柱子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等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4.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分析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太阳的位置、时间等方面进行思考。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5.应用影子的变化让学生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时间或太阳的位置。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如“猜时间”或“找太阳”。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子的应用。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影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观察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方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分析问题。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投影仪、幻灯片、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2.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影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影子的大小和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师总结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日落时的影子、季节变化时的影子等。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与影子的关系。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科学教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科学教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线的传播方式和反射规律;2.理解物体阴影的形成原理;3.掌握观察并描述物体影子的方法;4.学会利用影子确定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二、教学内容1.认识光线的传播方式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3.探究物体影子的形成规律4.怎样观察物体的影子5.利用物体的影子确定位置与方向三、教学重点1.理解物体阴影的形成原理;2.掌握观察并描述物体影子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影子确定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五、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教师通过演示或幻灯片,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和反射规律,引出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

Step2. 知识讲解1.光线的传播方式:光线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折射传播和反射传播三种。

2.光的反射规律:互相垂直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相等的。

3.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物体挡住光线,造成光线无法到达某一区域,形成该区域的阴影。

4.怎样观察物体的影子:①将物体放在光源和被观察者之间;②观察阴影的形状和大小以及颜色等;③改变光源的位置,观察阴影的变化。

5.利用物体的影子确定位置与方向:物体的影子可以作为判断物体位置和方向的依据,例如用影子判断太阳的位置和时间,或者用影子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等。

Step3. 练习与巩固在课堂上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观察、研究、描述物体的影子,或者分组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与练习。

Step4. 总结与评价通过小组之间交流、发表心得体会,或者举行影子知识比赛等方式,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光的传播规律的认识,对物体的阴影形成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终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内容过于单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点。

同时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课题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现象,从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光和影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的传播规律,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让学生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实验法、讨论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蜡烛、灯笼、阳光)、黑板、粉笔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影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舞台表演等,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是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现象,探究影子的产生、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影子的因素。

教材以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还存在着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

2.影响影子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的影子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投影仪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物体,如书本、文具等,用于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阳光下的影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影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体,放在阳光下,观察影子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不同角度下的影子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成果,让学生总结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有哪些因素?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影子的因素。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三年级科学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三年级科学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三年级科学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2. 科学探究目标。

- 能够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小棒、卷尺等),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进行测量并记录。

-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影子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科学态度目标。

- 激发学生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让学生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日晷等),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 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关于影子的动画、图片和视频资料。

- 自制日晷模型。

- 小棒、卷尺、粉笔、记录表格等实验材料若干套。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 分组,每组准备一支铅笔、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手影戏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有趣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影子产生的条件(7分钟)教师拿出一个手电筒和一个不透明的物体(如橡皮擦),在黑暗的环境下,用手电筒照射橡皮擦,让学生观察橡皮擦在墙上形成的影子。

然后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小实验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影子产生需要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如墙面、地面等)这三个条件。

教师再次强调:“在阳光下,太阳就是光源,周围的物体就是不透明物体,地面就是承接影子的屏,所以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导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轻松接触到各种现代科技产品,但是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比如光的传播和物体的投影等,却知之甚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认识光照与物体产生影子的关系;(2)能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其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影子的形成原理,不同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形状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规律,如何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影子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一把手电筒、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白底纸板、测尺、铅笔等。

2. 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光线较暗,使得光照效果更加明显。

3. 教学多媒体:准备PPT或幻灯片,辅助讲解光照与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或观察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照到物体会发生什么?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一些物体的影子会是黑色的?2. 实验探究(1)实验一:使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在白底纸板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描述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光线的方向和距离有关。

(2)实验二:移动手电筒,改变光线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影子随光线变化的形态,让学生思考光照条件对影子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与阳光的关系,进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影子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

2.影子的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影子与阳光的关系。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影子相关图片、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验材料:光源(如太阳光、手电筒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白板或墙壁等。

3.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影子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影子与阳光的关系。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呈现(5分钟)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解释光线传播、物体遮挡光线、形成影子等过程。

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要求学生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等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影子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源可以产生影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认识。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影子变化柱状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开始探究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本课通过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光与影的兴趣,从而归纳总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太阳位置的变化,了解太阳对地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光影的知识,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日食、月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本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以及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科学概念及解读日晷是一种视太阳位置而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制作了测量时间的仪器,这就是日晷,又称“日规”。

这种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赤道式。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光和影,了解了影子的三个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阳光下的影子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看看同学们都掌握的没有。

(学生举手说,不要齐回答)2.观察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出示大树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讲解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太阳的方向是东---偏南---西。

)看了刚刚的示意图,那同学们们觉得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有怎样的特点?------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太阳落山时最长;影子方向和太阳方向相反。

3.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同学们刚刚猜测了这么多影子的特点,那想不想自己观察一下呢?在观察之前呢,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工具,来辅助我们更好的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是什么呢?-----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制作步骤:a.准备一块平滑的木板b.在木板上黏上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c.用橡皮泥把铅笔或小木棍垂直固定在木板上制作好日影观测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要进行观察了啊?那到底怎样观察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或者说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观察?(在学生回答完之后,PPT出示方法和记录表,必要的话,可以每个学生发一张)4.反馈总结:同学们都会去观察过了吗?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那你们能根据你们的观察结果,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制作一个柱状图吗?(讲明制图要求,横轴、纵轴表示的数据)(出示自己观察之后制作的柱状图)老师会去也仔细观察了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来看看我的数据。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7.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8.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追求真理。
课后作业
1.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包括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影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8.环境布置:在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科学知识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影子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影子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影子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影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高度和太阳的高度角,然后测量并记录物体影子的长度。通过比较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可以验证物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和太阳高度角成正比。
3.影子变化率的计算方法:首先测量并记录物体在不同时间点影子的长度,然后计算影子长度随时间变化的比率。例如,如果物体影子的长度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增加了2倍,那么影子变化率为100%。
2.对于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的作业,反馈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变化情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科版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要开始探究光与影。

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

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科学教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科学教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科学教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2、通过探究各种物体的影子,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手电筒学具:球、玻璃、记录表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师:今天老师要请神秘的嘉宾到我们的教室来,左边的靠窗同学把窗帘拉开,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来到了我们的教室?生齐答:阳光师:射进来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观察并交流阳光进入到我们的教室后,又带来了哪位什么嘉宾?生找并回答(影子)师:这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生:充足的阳光和物体师: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影子。

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只球和一块玻璃,(师拿出玻璃和皮球给学生看)大家到操场上以后利用这两个物体分别造出它们的影子,并把影子和物体画下来。

还要把影子和物体的各自特征描述下来,最后初步归纳出影子形成的原因。

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画影子、研究影子(室外)①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造出球和玻璃的影子并画下影子。

②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影子下面,师:我们现在站在大楼的影子里,你能看到太阳吗?(不能)要想看到太阳我们必须站在哪里?(站到影子的外边)师:为什么呢?你想过吗?③拿一根标杆立在太阳下,让学生给标杆的影子位置做好记号。

师:等下课我们再来一起观察这根标杆的影子3、交流影子①师:这形成的影子和物体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透光与不透光等各个方面来说师:为什么影子和物体会有这些不同呢?生回答师:那玻璃的影子和球的影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交流(球的影子颜色暗,玻璃的影子颜色亮)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讨论、交流②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画上把太阳的位置画下来呢?学生开始画图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4、研讨影子形成原因师:通过刚才我们在操场对影子的观察研究,你觉得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汇报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到物体上受阻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光2《阳光下的影子》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光2《阳光下的影子》

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3.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时,影子最长。

二、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实验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难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教学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讨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预设10分钟)提问: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开展教学。

学生初步说出太阳的位置变化和物体影子的位置变化,并画一画。

二、实验观察(预设30分钟)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出示实验材料,提问:你认识这些材料吗?简单的了解实验的材料: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注意:选择的小木棒不宜太长)提问:你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阳光下小木棍影子的变化吗?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

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铅笔、铅笔底座、平板、观察纸、指南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影子吗?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根据经验汇报,教师板书。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制作简易日唇。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5制作简易日唇,明确制作要求:一是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二是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并标注方向。

(2)学生自主画出简易日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将简易日唇贴在纸板上。

2.观察日影。

(1)教师课件出示观察日影的方法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明确方法:根据太阳找方向、对准方向放平纸板(也可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纸板的中心立上铅笔、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展示观测结果。

(1)教师课件展示观测纸上的日影描绘图。

(2)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的柱状图画出影子的变化情况。

(4)学生展示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改进。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2.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吗?(2)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引言】阳光的照射能使物体产生影子,这是因为光线在物体遮挡的部分被阻挡,形成了一个暗影。

本节课将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成影子的原理,并通过互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目标】1. 了解光线在物体遮挡时形成影子的原理;2. 观察和描述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影子变化;3. 进行简单实验,验证光线对物体形成影子的作用;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大图,上面有一个小树苗和一个太阳。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太阳照射在树苗上会发生什么?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讲解“影子”和“光线”的概念。

2. 利用实物或示意图展示“光线”从光源发出,并沿特定方向传播。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光线背后的区域会产生一个暗影?三、实例观察(15分钟)1. 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阳光照射下的物体影子:桌子、椅子等。

2. 学生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特征,如形状、大小和位置。

四、实验探究(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物体的遮挡创造不同形状的影子。

2. 实验步骤:a. 每组学生准备一块白纸和一盏手电筒。

b.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白纸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

c. 用手、书或其他物体遮挡住部分光线,观察形成的影子。

d.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总结光线对物体形成影子的影响因素。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影子的形成与光线的照射和物体的遮挡有关。

2.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影子的形状和大小?3. 教师点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强调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延伸活动】1. 学生可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光源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2. 鼓励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并尝试解释其成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热烈。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操作上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在探讨影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观点。
2.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度的变化,并掌握具体的变化规律。
-影子方向的判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光源位置判断影子方向,以及物体位置对影子方向的影响。
-实践活动的操作:在手影游戏中,如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影子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创意。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影子形成原理和影子长度、方向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影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影子长度和方向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基本原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物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概念。影子是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背后形成的暗区。它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流程
学习卡片一:
铅笔影子的变化
学习卡片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