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析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析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析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

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将探讨一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大多过于抽象、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点。

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

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传统的讲授和听讲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需要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更多样化、活跃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使学生参与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增加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是评价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参与度普遍不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讨论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合作、展示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年级道法教学心得体会

二年级道法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二年级道法教师,我深感道法教育的重要性。

道法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从事二年级道法教学以来的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道法教育的实效性道法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尊重他人”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尊重他人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在教学“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时,我以交通违规、公共场所喧哗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参观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道法教育的感染力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道法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关爱他人”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需要帮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救助者的角色,体会关爱他人的喜悦。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因诚实守信而受到表扬或惩罚的经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3.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关注弱势群体。

在教学“关爱弱势群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三、强化道德行为训练,提高道法教育的实践性道法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规范。

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1. 制定班级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

例如,制定“文明礼仪”、“爱护公物”等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2.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文明交通志愿者”、“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行为。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同学受益。

然而,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以下几点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包括订立合理的计划、发挥团队合作、跟进教育成果、加强同学的参加度等。

一、订立合理的计划订立合理的计划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紧要步骤。

德育工作需要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必需做到“有规划的教育”。

在订立计划时,我们需要依据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实在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计划中要注明时间、内容、方式、实施机构、效果评估等方面,以便于管理和监控。

例如,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先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分析同学的优点和缺点,订立相应的教育计划。

当然,订立计划时必需充分考虑同学的实际情况,不刻意过分苛刻,从容调整,不刻意努力探求有关“勤俭节省、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不切实际变化目标,而应依据同学实际情况,设立实在目标,如“提高同学的服从性和学习成绩,在同学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引导与引导,通过言传和行为方式,让同学习惯性地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或“加强对同学的情感、认知和态度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发性和责任感,加强同学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同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渐建立健全的心理帮忙体系。

计划要合理,实在,紧要也要兼顾。

特别的,对于打造文化氛围的计划,不仅要依据同学实际情况,还要优先考虑同学的心理体验,避开一味的努力探求形式。

二、发挥团队合作德育工作必需发挥团队合作的气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德育引导和引导。

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老师间必需进行合作,才能够将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例如班主任要与同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教务处人员、职业规划教育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德育工作。

此外,团队合作还可以使老师们在专业领域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可以就针对某一同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有效的实践。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1)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1)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道德践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共同目标。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和牢牢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施教。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体验),然后再去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新课程改革,应努力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反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的表现1.流于形式。

两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不容易。

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思想品德课太简单了,课堂上划一划,背一背,提一提,即可完成任务。

我是这么想的,我也这么做了。

一个学期下来,班级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了厌烦情绪,成绩可想而知。

2.目标异化。

3.理性缺失(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的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片面化。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势必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教学弊端。

2.教学方法程序化。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整套程序,固定不变。

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完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严重不足,往往是”高分低能”。

3、评价模式单一化传统思想品德课评价方案的弊端评价手段过分单一,仅局限于以考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对学生一段时期(通常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

如何提高中学思品教学的实效性?本人认为要提高中学思品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切实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使中学思品教学努力实现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会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会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体会新课程、课改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

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多年从事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进行思品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是“以生为本”。

为此,必须创建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人格平等。

课堂上,学生有权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愿望,可以直接与老师平等对话。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对学生的心声,尽量做到多一些接纳少一点排斥;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做到多几分表扬少几分批评;对学生的引导,多一些激励少一些责备。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第二,用爱心营造爱的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鼓励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每个学生改正缺点,支持每个学生的创新行为,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欲“亲师”必先“亲生”。

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延伸扩展为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活动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疯狂的热爱老师,必疯狂的爱屋及乌般的热爱老师所教的课程,进入“我要学”的佳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获得教学的最佳实效。

从“德育注重自治”入手 提高思品课育人实效

从“德育注重自治”入手 提高思品课育人实效

从“德育注重自治”入手提高思品课育人实效众所周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令人遗憾的是青少年学生中常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

我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重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实效。

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以达到“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目的?1919年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更应注意的在乎实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注重自治”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所谓“自治”就是练习道德的行为。

练习道德行为的主渠道是思品课,本人在思品课中作了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加强道德情感培养是提高思品课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

首先,现代思品课的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教人做人”的人,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

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情绪良好时,上课认真听讲,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情绪不佳时,任你怎么讲,他呆若木鸡,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碰上他喜欢的老师,再难的功课也不在话下;遇上他讨厌的老师,他会放弃这门功课,拒绝“为这位老师学习”。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用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自化化人、自勉勉人、自立立人、自助助人。

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和感化学生人格。

“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地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大家由亲近而达到相亲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

各人愿以灵魂相见,才算是真正的共生活。

”也只有在这种平等和乐的气氛中,才能有自治的可能。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自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思品教学千万要注意不能上成空洞的理论说教。

要力求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根据“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1.编排文艺节目把具有情节性、便于表演的教材内容改编成故事、相声、小品等形式的节目,组织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表演,寓情、寓理于节目中,让学生看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达到明白事理的目的。

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摘要: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品德素质;实施必要;运用方法;和谐教育情感在心理学中通常被定义为:“人面对客观事物的行为反应以及态度体验,它不仅包括刺激情境,还包括主观体验以及表情等,是一系列的神经生理过程。

”所以,情感向来是一种比较难以捉摸的复杂的生理现象。

列宁说:“人如果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所以,要想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离不开情感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是学生健全人格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土壤,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1.初中思想品德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由教学性质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常识问题教育以及对有关社会科学常识问题的教育。

作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标志。

“德育工作要想体现出时效性,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德育教育是包含“爱”的教育,决定了其教学的情感性。

2.初中思想品德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由教学的原则决定的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知行统一,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学的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解决的除了“知”与“不知”的关系,还需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

如果没有投入感情,对其动之以“情”,就很难做到晓之以“理”。

所以,这就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对其实施情感教育。

二、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1.营造积极的情感气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应该带着积极、亲切的情绪,这样才能主导整个课堂的气氛,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

注重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 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

注重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  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

注重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做学问还是做人?从现在的教育出发点来说当然是做人,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

教师以“情”为手段,以情感教育为契机,以情感人,动情明理,纠正教学目的不再是分数的追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情感是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

而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领域,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情感教育是融为一体的。

思想品德课与别的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

从学科性质来看思想品德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教育就是爱”,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教育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同时,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否则就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本身应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人。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良的、美好的情感,首先要求教师有发自内心的情,才能叫学生心动。

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教师本人的情,还有社会所需要的情结合起来,使情合需、合理、又合情。

关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容单一等。

为了提升其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注学生个体需求。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应注重个体差异化。

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来设定个别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教育应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邀请社区公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派出所等法律机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法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科内容。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价值观念和刑法知识等方面,较为单一。

为了提升实效性,可以将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历史、文学等。

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情感。

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法治的观念和道德规范,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来思考道德与法律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化、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学科内容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注重学生个体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拓宽学科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治的力量;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有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才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情感。

如何通过把握情感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如何通过把握情感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评只会适得其反 , 教 师 对 他 们 的 行 为 可 委 婉 地 提 出或 用 体 态 语 去暗示或鼓励 , 这样 , 既 不 伤 害 学 生 自尊 , 又 能 起 到 教 育 和 引 导
作用 , 培 养 学 生求 知 欲 望 , 帮助学 生树立信 心 , 激 发 自主 探 究 的 热情 , 有 利 于 形成 和谐 合作 的 教 学 环 境 ,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
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 放 在 教 学 目标 的首 位 , 要 实 现 思 想 品 德 学 科
的情感 、 态度 、 价 值 观 目标 , 必 须 在 教 学 中实 施 体 验 式 教 学 , 要 注 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 最 大 限度 的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和 热 情 , 让 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 , 在 感 悟 中去 内化 知 识 和 提 能 力 。那 么 , 如何通过把握情感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思 想 品德课 教学 应 贴 近 生 活 、 贴近 实际, 贴近时代。中 学 生渴 望走 出课 堂 , 感 受 自然 , 了 解 社 会 生 活 。 教 师 要 联 系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热 点 焦 点 问题 和 学 生 关 心 的 问 题 , 结 合 教 学 实 际 和 教 学 目标 , 有 目 的、 有 计 划 地 组 织 学 生 开 展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通 过 教 学 回归 生 活 ,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让 课 堂 焕发 出 生 机 和活力 , 提 高 学 生 运 用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如 在 《 走 进 中学 》 这 一 课 的教 学 中 , 我 组 织 学 生 走 出 课
家, 我 国人 口形 势 严 峻 , 人 口问题 严 重 制 约 了我 国经 济 社会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小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取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

而思想品德课就是向学生序列化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人的品德虽不能像语、数那样用百分准确地衡量出来,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内心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呢?一、以情育情,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人们利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被称为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形成人的品德结构的和发展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并对提高道德认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对道德行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

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以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地、协调地发展,以获得课堂教学整体的高效、有效为目的,力求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价值。

二、以境育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自主乐学的情绪,从心态上解放学生思品课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发育、举止规范文雅的前提下,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其一,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

如《待人有礼貌》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礼貌的规范要求。

其二,多采用激励措施。

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小金杯”“大拇指”“小标兵”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其三,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

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可由语言表述式改为动作演示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身心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作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班级的纪律和风气。

下面将探讨一些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环境。

班主任应该注重班级的文化建设,提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以传播正面价值观为主要目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班主任还应该重视师生关系的建设,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制定合理的德育计划制定合理的德育计划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德育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德育演讲、德育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使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班主任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培训等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形成师生家长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德育教育的系统性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障。

班主任除了要注重开展单一的德育活动,还应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语文、数学、科学等各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共享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

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括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思想品德课承担着直接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如何实现道德从“认识”到“内化”的转变,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认真审视现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非常肤浅的,这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改变这种境况,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转变观念,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道德认知获得科学的道德认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道德权威,教导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把价值标准当作“知识”来交给学生,忽略了道德认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处于自我觉醒中、有思想和有理智的富有生命力的统一体。

学生的道德认知实践一般从教科书中获得,从教师的谆谆教诲中获得,从考试的分数中获得。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

令人鼓舞的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

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

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

浅谈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这门课程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升道德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单纯的说教灌输,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其德育功能。

造成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对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内化没有足够的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低效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科学施教,注重社会实践,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提高学生素质。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主动精神。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品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才能将客观的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发展和成长因素,从而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品德的形成转化为自觉行动,把“家长要……”“老师要……”变成“我自己要……”“我必须要……”“我喜欢要……”,对道德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渴望和需求,而且达到孜孜以求并成为自身的一种享受,这样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二、立足小课堂,加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1、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

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师应认真备好每节课,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不能把教材上一框框的内容变为一条条的提纲搬到黑板上。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应多样化,如影像、歌曲、幽默、小品、故事、时事新闻、名言警句等,还有现代化的教学课件的运用。

同时教师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历史故事、当前的国情、新闻、时事、英雄模范事迹等典型的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教材才能由此变“活”起来。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的基本素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德行。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如此,如果只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在进入社会、投入工作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强化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强化教学实效的新路径,以此使中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德育的论述,如《礼记·大学》中的“明德”“至善”,韩愈《师说》中的“传道”,都体现了教育的“立德树人”。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基于此,提升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质量,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全面培养适合新型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使中职学生成为物质文明的创造人,更应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向中职学生渗透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如传统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或者组织开展一些思政教育的活动,如“文化传承”的演讲比赛,“爱祖国,爱集体”的合唱、征文比赛等,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在此种环境背景下,中职学生的思想觀念能得到不断的完善,思想意识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全面健康发展,既包含人身心的发展,又包含知识文化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当然思想品德也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学校思政教育的强化,不仅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德行,还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向更高阶的发展方向迈进,最终走向趋于完美的人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

二、中职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构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的集体,而学校则像是微型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氛围能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同时构筑这一环境对于学生情感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完善来说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

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摘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思想政治课是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在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

当今中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应通过以学生为本、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改进评价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是德育课程。

但是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的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分割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提出来的。

”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承担者。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社会风气的全面改观具有指导性影响。

[1]1、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外在的精神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会产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和小集体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的可能,因而,必须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尤为必要。

重视道德情感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重视道德情感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重 舰道德情感教青 , 增强高被德胄实效胜
河南理 工大 学电 气学院 梅 苏蔓
[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德 育偏重道德认知而忽视 道德情感, 导致知行 分 离, 育的实效性不高。本文解析 了道德 情感的相 关概 念 德
透过我 国高校道德情 感教 育不足的现状, 分析其原 因, 从而着重提 出了培养道德情感, 增强高校德育 实效性的举措 。
[ 关键词 ] 德育 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
2 世纪 8 年代, 0 0 高校德育逐渐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内容 。然 而近 3 0年来 , 唯智派的动机论 始终作 为我国德育 的指 导思想存在并发 挥着作用 , 这使得我国高校德育偏重认知 而忽视 了情感和行为 , 导致知 行分离 ,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 。因此 , 重视道德情感 的教育对有效 的改进 学校德育工作和改善整个社会 的道德面貌大有裨益 。 道 德 情 感 的 相 关概 念 解 析 道德情感在品德心理结构 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 研究高校德育问题 , 就必须首先 明确道德情感 的相关概念及其在品德 形成 中的重要作用。 1 德 认 知 与道 德 情 感 . 道 道德 的个体 现象 即为品德 , 品德是 由知 、 、 、 情 意 行构成 的复合体 , 道德认 知和道德情感是 品德心理结 构中最基本也最重要 的两个 因素。 关 于道德认知的基本观念 ,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的看法是 “ 道德认 知是对是非 、 善恶行 为准则及 其执行意义 的认识 ”】它是道德 【 l , 发展的引导机制 , 其核心 因素是道德判断能力 , 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 展 是 德 育 的 重要 任 务 。 道德情感是情感 的一种高级形式 ,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 评价 自己和别人 的思想 、 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 人 的道德需要是否得 到实现所引起的 内心体验便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 按其内容来分, 阶级情感 、 有 爱国主义情感 、 国际主义情感 、 集体主义情 感、 义务感、 责任感 、 事业感 、 集体 荣誉感 、 自尊感等等。 道德认 知与道德情感是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的。 缺乏道德认知支持 的道德情感是 自发的 、 缺乏理论基础 的 , 具有不稳定性 ; 而缺乏道德 情 感丰富的道德认知则是干枯的说教 ,不能够很好的转化为教育者期 待 的道德行 为。 所以 ,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互相支持 的。 但在我看来 , 道 德情感重 于认知 , 至少在现在 , 唯智派 的动 机论仍 旧 占据主导 ,感 的重 要 性 就是 十分 必 要 的 。 2道德情感的层次性 . 作为人 的高级社会性情感 , 道德情感不 同于人 的 自然情感 , 而是有 层次性的。 它的形成是从直观感受 向理性感 受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最 终达到知情合一。 道德情感从低到高一般有六种水平层次 : 抵触 、 、 服从 接受、 移情 、 确信 、 内化。 起初 , 一些学生对教学 中或是现实中的道德知 识或是原则心存抗拒 , 不与接受 , 拒绝践行 ; 慢慢 的开始服从和接受 ; 进 而通过角色互换 , 来体验他人 的情绪 、 情感状态从而 引发 自己与之一致 性 的情绪 、 情感 , 也就是移情 ; 在接受 与移情 的基础上 , 对事物 的价值做 出判 断后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认可 , 从外部表象转入 内心思考 , 从而达到 理性判断与分析的层次; 最后在确信 的基础上 , 将价值观 、 信念 、 社会道 德规 范予 以理性处理, 提升到一个完整人生 观系统 的层次。 内化是 道德情 感的最高层次 , 至此 , 学生能 自觉地将个人 的认知 、 动机 、 目的等转化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 的情感体验 , 并激发 出履行 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道德情感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 的重要 的内部驱 动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 、 “ 原则性 、 精 神 力 量 的 血 肉 和 心脏 。没 有 情 感 的道 德 就 变 成 了干 枯 、 白的 语 句 , 苍 这 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因此 , 提高德育 的实效性 , ” 要 就要注重学生高 层 次 道 德 情 感 的培 养 。 二、 道德情感教 育的现实分析 1 . 大学生道德状况概观 只有道德认知 , 没有道德情感 , 形成不 了道德 信念 , 道德行 为的产 生也是无法必然实现的 。 道德认 知是道德行为的必要 条件但不是充分 条件 , 现实也雄辩地证明 了这一点 : 如今一些大学生 , 至研究 生考试 甚 作弊 、 写论文变为“ o n 网上下载) ” dw ( 论文 ——学术不道德 ; 学里课 桌 大 文化 、 厕所文化生命力顽强——行为不道德 ; 恋爱变成“ 练爱” ——婚 恋 观不道德 , 至于一些细小的不道德的行 为更是随处可见。 接受着 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理应在道德认知能力 、逻辑推理能 力、 道德判断能力上处于较高水平 , 但高校里却有如此众多的不道德 行 为出现 , 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育到底症结何在? 2目前我 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 “ 希腊三杰” 之首的苏格拉底提 出的“ 知识即美德 ” 的命题不仅阐述 了道德是可教 的, 还强调了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 , 但却 忽视了情 感和实 践。于是高校 同样实施知性德育 , 强调“ 德性” 形成的智力 根源 , 德育变 成了与社会关系无涉的智力或思维 活动 。 另外 , 唯智派的动机论也是 导致我 国德育偏重认知 的原 因之一。唯 智派认为 , 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 的掌握 和信念 、 慧和动机 等因素 人 智 的形成与发展 , 为“ 认 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 的举 动 , 都是 由于愚 昧无 知, 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 全概念所形成 的” 因此 , ; 在道德教 育中必 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的道德知识 ( 理论 ) 以很高 的地位。 讲解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加 强心理疏导工作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 时给予帮 助 ; 再次, 在思想品德的考核上 , 加强道德制度建设 , 让 学生的平时操 守和道德评价 lk 密联 系起 来。 i
关 键 词 : 人 生观 价值观 道德教 育
育, 没有相应的科学完备的教材 , 也没有系统 的按部就 班 的思想道德实践 。 在韩 国 , 小学生课 本上有专 门的礼仪教材 , 有专 还 门的道德教 育实践 课 ,以小学 三年级第一学 期的教科 书 中“ 有礼貌 的我们 ” 这一 单元 为 例 , 师会 设计 许多 教 活动 , 让学生去实习。“ 与我 国的道德教育相 比, 国做 韩 得 很具体 ,也 只有在 具体 中才能体 会到他们对道德教
2 . 大 学 生 虽然 经 历 了小 学 、初 中和 高 中阶 段 的 学
实际处境 出发 , 开展教育 。 4 . 当今世 界 , 息 渠道 的畅通是 双刃剑 , 可 以促 信 既 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 , 大学生接 受到很 多新知识 、 让 新信 息, 了解世界政 治经济的动 态, 同时 , 容 易产 生 负面 也 影响。大学生 正处于人生 的关键 时期 , 处在人生 观 、 世 界观和价值 观开始形 成和健全 的时期 , 他们思想活跃 , 接受能 力强 , 对于形形色 色真 真假假 的信息 , 他们 没有 很强的甄别能力 。对各种信息他们兼收并蓄 , 这种情 况 势必会 影响他们正确 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 观 的形 成, 思想道德 教育课必须要结合 当前 的实际情况 , 帮助 他们提 高分析间题的能 力 , 对他们进 行正确 的引导 , 从 而给他们造 成积极的影响。 二、 要从发挥 课 堂的 实 际效 果入手 1.培养学生的 学习动机 , 是上好 思想道德教 育课 的
加 强 大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课 的 实 效 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

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

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

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

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

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

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

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

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

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

③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
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

④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

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

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

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

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

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

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

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

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
才能理解它。

”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

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

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

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

此时,教室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

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

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

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

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

”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

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
的。

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开展道德评价,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

如:某老师根据现代儿童自我意识强,可对他人却是漠不关心的实际,组织了冷餐会。

(要求每一个同学带一样食品参加冷餐会)冷餐会上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只顾自己拣好的吃,不关心他人,有的还发生了争吵。

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提出了“冷餐会上为什么会争吵?”这一问题开展道德评价,同学们纷纷发言:“冷餐会上的争吵是因为一事当前,只考虑自己,不关心别人,同学之间不能谦让。

”通过辨析明理,使抢吃、多吃、争吵的同学感到羞愧和内疚。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组织了第二次冷餐会。

这一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谦让,友谊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感到非常的愉快。

老师又组织大家进行评价:“第二次冷餐会,为什么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愉快?”通过讨论,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和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形成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向往,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可以引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