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师姓名:【课题】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课标内容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
3、运用地图及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环境特点,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4、用实例说明印度自然环境对服饰和饮食等民俗影响。
✧ 课标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及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和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类活动和农业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行为动词 内容结构 阅读地图资料指出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说出分析联系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结合服饰、饮食等生活实例说明用实例说明印度的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教材分析印度扼印度洋交通要冲,是非洲、欧洲从海上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作为地区大国和“金砖国家”,印度近年在南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而且印度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国情与我国既相似,又相异;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因此,无论从选择“世界或地区重要的国家”,还是选择“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角度看,印度都是我国多邻国中必须了解的一个大国。
本节教材选择了两个特色来刻画了印度的特点: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印度的人口众多,增长较快,这是印度重要的人文特点。
而人口众多首先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发展粮食生产,所以这一人文特点也为后面学习农业生产埋下了伏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
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
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
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印度教案反思
初中地理印度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方面1. 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印度的基本地理位置、首都、人口数量等基本信息,了解印度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以及水旱灾害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阅读资料、图表等方式,学生能够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方法方面1. 采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印度的泰姬陵、舞蹈、街道上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特点。
2. 运用猜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印度的基本信息。
3. 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形、气候、水旱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4.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反思1. 优点: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印度地理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印度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2.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印度地理知识的讲解过于依赖教材,未能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此外,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入更多与印度地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了解到印度地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总之,本次印度地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最新初中地理《印度》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印度》教学设计长治县西池学校王育强(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有关印度的录像板书:第三节印度一、概况活动:演示图片一《印度》提问:印度的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在世界排第几位呢?学生活动:从书中查找印度的面积、人口。
活动:演示图片二《印度在世界中---南亚图》链接表格《印度与中国的比较》学生活动:讨论并完成《中国与印度》的比较表简要讲解:印度与中国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同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活动:演示图片三《印度国旗》板书:二、世界文明古国活动:演示图片四《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讲解:印度在人种、民族、宗教和语言方面更加复杂,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方面都由其独特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印度。
活动:演示图片四《印度教徒颂经、泰姬陵、恒河沐浴、印度的牛》演示图片五《印度信念、印度饮食》提问: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印度饮食有特色,服装也独特。
有人可能有疑问:印度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却有10亿人,那么它如何来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农业发展情况。
板书:三、世界的农业大国与人口压力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活动:演示图片六《印度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图》,链接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文字学生活动:分析西南季风实力强弱不同会给印度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演示图片七《印度的水旱灾害》活动:教师简要介绍主要农作物及各种农作物所需的生产条件学生活动:讨论各农作物在印度的分布。
板书: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活动:演示图片八《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图片及分布的表格》简要讲解:印度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活动:演示图片九《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提问:为什么印度农产品产量大出口量却很少?板书:3、巨大的人口压力活动:演示图片十《印度人口增长图》、链接《印度最新人口资料、印度稻田耕作》学生活动:阅读《印度的绿色革命》提问:印度农业耕作技术比较粗放,单产低。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设计者:)教学分析课标解读(一)课标内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呈现的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选取了不同尺度的区域,印度作为中国的西南邻国,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学习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法,并达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的部分学习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重点选择了印度的一下三个方面: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可分两课时进行,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探究学习前两个方面。
印度的人口问题比较突出,教材通过活动的方式客观地分析了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教材在编写上,利用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充分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活动题的形式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目标1、对照地图和课本,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对照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2、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关系。
策略与技术1、运用多媒体课件、学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对印度地理位置、人口特点、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关系等重点内容的学习。
2、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完成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学习。
3、运用音乐配图完成本节课的导入和人口众多利弊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印度通过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进行过两次绿色革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改变饥饿人群的现状。
他们该怎么办呢?印度打算进行第三次“绿色革命”,我们以农业专家的身份给他们出谋划策,你看我们应建议印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那几件事呢?了解同处在季风气候区的中国与印度在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2016年)的差异。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1.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指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结合地图分析概括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运用图表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4.结合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
2.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印度的影响。
2.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策略: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中查询最新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印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或是资料。
2.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吗?(西游记)这部动画片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到哪去取经?取的又是什么经呢?(天竺,佛经)。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到今天世界著名的第二软件大国,可以说印度书写了太多的神奇。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印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树立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思路:两条主线并列展开,学生以设计印度的创意地图为主题,教师以《不可思议的印度》为授课线索。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文明古国到金砖国家视频:在悠扬高亢富有特色的印度歌曲中,展现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宗教历史。
图片:金砖国家的简单介绍。
创设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学法指导,展示六种创意地图,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作“创意地图”,统一创作主题“色彩*印度”(二)色彩印度——地理位置教学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查阅地图等资料,讨论明确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并根据这些位置特点想象颜色。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介绍自己本组采用的颜色,并阐述原因。
学习活动设计:一、南亚大国1、根据资料,在图中描出北回归线,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中国、巴基斯坦。
并在图例中设计色彩色彩*位置色彩*地形(三)色彩印度——热带滑雪教学活动设计:播放视频《不可思议的印度》片段,学生抢答,为什么不可思议,由此引入印度的主要地形区的学习。
教师提问1“为什么在一个大部分地处热带的国家,会有人们在天然雪场滑雪的情景?这是受哪种地理要素的影响?”2“通过查阅地形图,找到这段视频的拍摄地”3“印度还有没有其他地形区也有可能出现天然雪场?”小结:师生一起总结印度的地形特点。
(四)色彩印度——人口优劣教学活动设计:展示印度乘坐火车、汽车等不可思议的乘坐方式,让学生对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直观的了解,激发兴趣。
学习活动设计:学生阅读“印度人口增长图”,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
分组抢答“人口众多的优势与劣势”,两组自主选择代表本队的颜色。
图片展示人口众多的优势与劣势,加深学生印象,以及对印度的了解。
初中地理课《印度》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印度》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印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初中地理课《印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
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
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根底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
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根底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一些成功的经历善于学习和借鉴。
为了比较的完整性,列举了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开展中国家等根本相似点,从而导致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加上计算机故障,有些重点、难点(如气候、农业)分析得较为仓促些,原来设计的小组讨论竞答未得以充分施展。
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更需要教师把握突出重点,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附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龙海市莲花中学:林风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_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结合图表资料说明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明确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4.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归纳印度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印度的人口问题的影响。
难点: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之间的联系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播放“一带一路”视频短片,出示“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学生】观看短片,思考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教师】设置情境:一位中国商人出售一批大米沿海上丝绸之路销售出去,第一站到达东南亚销路如何?【学生】销路不好,因为盛产大米。
【承转】那我们下一站到印度看看,首先认识一下印度的位置。
分析位置从哪些方面考虑?<讲授新课>一、印度的自然条件与粮食生产【学生】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书】印度一、位置【教师】出示印度位置图【学生】分析,识记印度的位置、范围。
【过渡】我们一行要考察稻米的销路,印度适合水稻生长吗?水稻的种植要考虑哪些自然条件?【学生】气候、地形、河流……【板书】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教师】我们一起来分析印度的气候,出示气候分布图,气候资料图,风向图。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师友合作一分钟。
分析印度气候类型,【教师】热带季风气候的优点是?【学生】雨热同期,热量充足【教师】播放印度的洪涝灾害视频,出示印度的旱涝灾害图片,印度旱涝频发的原因是?出示印度的季风风向图。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师友合作1分钟。
西南季风不稳定……【板书】气候的优缺点【过渡】印度的地形对农业生产有哪些优势?出示地形图。
初中地理_《印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三节印度学案第一课时印度自然环境及对农业的影响学习目标:1、对照课文及课文提供的图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依据图片来了解印度自然环境。
2、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照印度水稻、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一步:课前预习并完成“独学部分”读课文P30---31,,P33--34及相关图片,完成印度的自然环境部分。
一、印度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印度全部在半球,半球。
纬度位置:_________穿过中北部。
大部分在___带,小部分在_______带。
海陆位置:印度在洲的南部,东南临_________,西南临________,南临______洋;西北临_______,北临____、________、________,东临_______、_______;南隔海与_______、_______相望。
是的国家,也是南亚面积的国家。
2、地形特点:(1)、南北排列三大地形区,北部是__________山脉,中部是______平原,南部______高原。
(2)、地形以_____和______为主,,地形平坦。
3、河流:主要河流______,冲击成_______平原。
4、气候:印度主要气候类型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看图P33页7.39图,完成下列表格:(2)读课文P34完成填空及下列表格:印度的水旱灾害与季风有关,西南季风的不稳定对印度水旱灾害的影响:.第二步:(一查)各小组长检查组内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然后组内小展示独学部分,不但统一答案,还要在小组内交流是看的哪些图片完成的。
通过组内小展示明确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带着困惑在班内大展示中解决。
第三步:班内大展示,要求不带学案看图描述印度的自然环境,重点学会看图,学会描述的方法及角度。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分析、比较、推断-----能力提升过程)二、印度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问题1、分析印度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提示: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及河流角度分析。
初中地理_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说出印度的主要邻国。
2.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读图说出印度的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4.运用相关地图,说明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教学环节一“聚焦出行难,感知人口众多”,教师引导学习印度的人口,完成学习目标2.2.通过教学环节二“赏穿衣特色,探索自然环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地形与河流、气候等,完成学习目标1、3.3.通过教学环节三“品美食诱惑,直击粮食生产”,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印度的粮食生产,完成学习目标4.【教学重点】1.印度的气候特征和影响。
2.印度的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的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图释导学、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名组长,然后把每个大组分成3个小组,每组4人,每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小组内分别为1—4号, 1号为A类学生,2号为B类学生,3号为C类学生,4号为D类学生。
【教学活动设计】激趣导入:播放印度典型的文化现象——这是一个开挂的国家;播放完,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印度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印度一些典型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将印度的文化也传递给学生。
转承:品味生活点滴,探访神秘国度,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以“开挂”为主题,走进印度,学习了解这个开挂的民族;“开挂”现在表示不可思议,惊人、惊叹的意思,还有“外挂”的意思,也就是挂在外面,在印度火车票是有挂票的,接下来,我们还看看印度的火车……环节一:聚焦出行难,感知人口众多关键词:人口、众多(用于完成学习目标2)情景设计:PPT呈现印度“开挂”出行的火车;然后问,是不是很惊讶,绝对超赶我们中国的春运,同学们从这样“开挂的出行”,反映出来什么问题呢?问题引领:1.读图回答,印度人口世界第几?2.读图回答,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3.根据资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初中地理_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印度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学会读印度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4、树立人口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情况2、热带季风气候教学难点: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视频导入] 以印度舞蹈和宗教图片引入课题,以感受文明古国印度的视觉冲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主预习单:知识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位置:(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N~30°N,__北回归__线经过。
(2)海陆位置:在亚洲南部,南临__印度__洋。
(3)相对位置:印度北邻A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B__巴基斯坦__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2.地形:北部是__喜马拉雅__山,中部是__恒河__平原,南部是__德干__高原。
3.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__中国__,居世界第二位。
探究导研1:合作探究,互助研讨探究点印度的人口特点下图是印度人口增长图,据图了解印度的人口特点。
知识链接(1)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的人口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印度的人口劣势:人均耕地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人均收入低,影响经济的发展。
(4)印度的人口对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
◆知识拓展世界人口增长有三种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原始型的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的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印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
2、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首都3、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概况以及印度的人口政策重点:印度的位置、地形难点:印度的位置、地形【板书】印度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印度的位置。
投影印度的概况。
展示印度旅游的常识展示印度风土人情的图片印度是瑜伽的发源地展示有关印度的服饰,舞蹈展示有关印度的宏伟建筑:泰姬陵(师):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又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板书】一:印度的地理位置【探究思考1】: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纬度位置。
(生):大概北纬8°到北纬35°(师):有条重要的纬线经过(生):北回归线(师):从而看到它大部分位于(生):热带【探究思考2】:1:在地图指出印度的海陆位置。
(生):南临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2:找出印度周围的邻国。
(生)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孟加拉国【板书】二:印度的地形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指出:1:印度最大的河流?恒河2: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展示恒河的图片阅读恒河的介绍小结:印度的地形特点齐声朗读【阅读材料】读得好的小组,加分【板书】三:印度人口(师):印度的人口情况如何?(生):人很多(师):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师):从图表可看出:世界人口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生):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探究思考3】:(师):从1993年到2011年,印度大约增加了多少亿?(生):3.22亿【探究思考4】:书本p32 活动1: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书本p33 活动2:印度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影。
印度教学反思(3篇)
印度教学反思(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印度教学反思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教学反思篇一《印度》教学反思蒋茂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区域地理的安排上是以案例法的形式呈现的,每一地区或者国家都有所侧重,侧重区域最有特色的方面来描述。
《印度》这一课就教材来说,突出人口和文化。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工业发展基本状况都是本课的重难点。
而在人口、文化的背后则是印度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
它既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地平的恒河平原和低矮的德干高原,这决定了印度具有辽阔的耕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但在气候方面,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粮食生产与生存带来挑战。
在最近50年,印度通过农业改革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地形、降水特点合理的安排了粮食生产。
另外,印度还开创了自己的民族工业。
以上都是本课教材的文本材料,内容较多无法一课时讲完,所以我决定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位置、地形、气候、粮食生产。
勤中新课堂的理念,提倡少讲多练,我认为少讲就得选择核心知识来展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以及考试打好基础。
在学案的设计上,就要考虑到如何合理安排才能突破重难点。
对于本课,我认为对于印度位置和地形的学习可以简单处理,安排在课前预习,原因是第一,认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位置的方法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反复强化,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小;第二,阅读分析地形图的方法已经训练过,并且印度的地形分为三大块,相对来说认识难度较低。
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基本能全部掌握,所以课堂的第一部分,展示自学成果,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并且在展示过程中部分学生犯的错误,其他学生也能解释,达到生教生的目的。
总体来说,第一部分的设计,基本上达到了新课堂模式的要求。
这也是我在平时进行模式研究的一贯体会: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点,设计学案,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纠错、小结,很容易贯彻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印度》教学反思10篇
《印度》教学反思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印度》教学反思10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印度》教学反思10篇印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印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d 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 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不仅着眼 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 面考虑。 一、课前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课堂 1、精心设计导语。
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
学生学习能 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
力分析 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
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
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本节主要是学习并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3、精讲点拨。 4、活跃课堂气氛。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当堂练习。 三、认真写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印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印度》
称
这一课题选自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
八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
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 教材分析
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节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
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
教学过程 形高低和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 . 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 . 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 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 .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 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 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 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
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 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 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 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 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师问生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地理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 好和老师的兴趣爱好,是否一样。老师的地理兴趣是旅行,背着书包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 地,观赏不同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状况。接下来,请看一段说视频,猜老师 去的是哪个国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利用时事 热点知识导入新课,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可以增强教学的 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 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 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 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② 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①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 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
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师问生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地理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兴趣爱好,是否一样。
老师的地理兴趣是旅行,背着书包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观赏不同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状况。
接下来,请看一段说视频,猜老师去的是哪个国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时事热点知识导入新课,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2)算一算:①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
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
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
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
(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③找气候:印度绝大部分以哪种气候为主?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2)填一填:阅读“南亚1月、7月盛行风向图”,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3)议一议:为什么说西南季风是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设计意图:教材主要对印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而对于地形、河流等要素涉及较少。
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单独设计,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及制约关系,为后面农作物分布、印度经济的发展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应逐步培养。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1)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3)出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能够指出: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国家。
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4)读图填表,分析南亚1月、7月的风向变化及影响。
(5)释疑解惑:为什么说西南季风是造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总结。
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给印度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害。
(6)总结归纳:印度自然环境独特,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此导致的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印度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承转过渡: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印度是怎样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的呢?任务3 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发展。
(1)填一填: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两种?读“印度粮食作物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图”,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2)议一议: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设计意图:列表对比并分析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以及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1)出示“印度小麦和水稻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释疑解析: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印度耕地面积广,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小麦和水稻对土地和降水的需求量是有差异的。
(3)总结归纳:印度通过“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但由于人口众多和自然灾害频发,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任重而道远。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认为如何趋利避害促进粮食的稳产高产?设计意图:造成印度20世纪大量进口粮食的原因既涉及人口问题,也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还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设置这个探究问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角色体验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宝贵品质,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学生展示后,教师评价、鼓励,释疑点拨。
该问题是本课重难点内容的一个整合。
既要看到印度经济发展的成就,也要会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类发展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