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起处是故乡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3年《秋》阅读答案

2023年《秋》阅读答案2023年《秋》阅读答案1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分)(共5分)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
(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二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专题04 《登泰山记》挖空+成语+模块练+阅读精析+作文审题-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三

专题04 《登泰山记》挖空+成语+模块练+阅读精析+作文审题【任务一】成语背一背(5分钟)叠床架屋——床上放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正例】要精简那些叠床架屋的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断线风筝——比喻一去不回或失去联系的人或物。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正例】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正例】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正例】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正例】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任务二】古诗文挖空练一练(15分钟)《登泰山记》/姚鼐(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泰山之阳( )汶水西( )流;其阴( ),济水东( )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 )泰安。
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攀行)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 )磴( ),其( )级七千有( )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 )环水也。
余始( )循( )(中谷)以入。
道少( )半,越中岭, 复( )循西谷,遂( )至其( )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 )山巅,崖限当道者( ), 世皆谓( )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
及( )既( )上( ),苍山负( )雪, 明烛( )天南( ); 望(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评估七年级语文试卷2023.1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笔书写。
亲爱的同学:你好!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令人憧憬的中学生活开始了!两个多月以来,你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呢?今天,你来语文考场做客,请放松心情,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第一部分积累(1-4题22分)班级开展“尽展自我风采”主题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所写的“自我介绍”内容,请你帮他们完善。
1.小唐同学对发言稿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给你帮她标注出来。
我叫唐敏,今年12岁。
四口之家里,有爱我的父母,有美丽的姐姐。
我们姊妹经常会因意见分①________(歧岐)展开辩论呢,有机会一定讲给你们听。
我这一笑起来更显眼的大门牙,应该算是我最显著的特征了吧?我的名字还真有来头,我父母都爱读《论语》,喜欢其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于是取“敏”字希望我成为一个行动派。
我爱唱歌,是个歌声②_______(燎嘹)亮的女高音;爱读书,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1)语段中加着重号的字怎么读?请帮她注音。
(2分)①姊______________ ②渊博______________(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出来。
(2分)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3)因不认识“讷”字,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用部首检字法先查____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____画,查到这个字读“nè”,意思是“说话迟钝”。
(2分)2.大山同学想在介绍中引用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写。
(7分)我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我渴望能用一支妙笔描绘大自然之美:能像朱自清一样,对春雨有“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致观察和精妙比喻;能学习曹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站位明确的俯视视角;能领悟马致远“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的艺术手法,写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千古名句。
(现代文阅读题)《秋声赋》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秋声赋》练习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淅沥(xī lì)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ò)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ò)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常以身翼蔽沛公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6.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子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
你怎么看?7.对于《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炊烟起处是故乡阅读答案

炊烟起处是故乡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需要大家掌握足够的阅读题方法,想要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阅读题的练习。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炊烟起处是故乡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炊烟起处是故乡》阅读原文①“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
富有富的时髦,贫有贫的味道。
童年时,我的故乡穷,然有味道。
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
就连晨间晚暮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有善的表述和情的高扬。
②她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显得有些闭塞。
外部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家家户户耕田养牧(半农半牧),靠老天的赐予吃饭。
因此,少有非分之想生于心。
偷盗抢掠之事极少发生。
③因了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抱团取暖,渐成一种社会风气。
谁家有事,大家帮忙。
譬如,谁家房舍雨中塌了,全村人齐伸手,十天半月,三间土屋就立在那里。
唯一答谢方式是,请大家吃一顿饸面,喝几盅村里自酿的高粱白干。
再敬一锅锅旱烟,了事。
没有其他说价,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连那些表面的客套话,也都免了。
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憨态可掬的微笑和谦和质朴的腼腆。
乡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奸诈、算计、巧取。
④初春,当自家新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
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
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
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
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⑤故乡人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
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
”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的缘故。
⑥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
【2018最新】秋声起处是故乡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声起处是故乡阅读答案篇一:四川省成都市201X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四川省成都市201X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消弭(mí)骨髓(suǐ)汆丸子(cuān)呱呱坠地(guā)....B.藤蔓(wàn)哨卡(qiǎ)喷喷香(pēn)浩浩汤汤(shāng)....C.角力(jué)龟裂(jūn)发横财(hèng)牵强附会(qiǎng)....D.牌坊(fāng)荷锄(hé)和稀泥(hè)绿林好汉(lù)....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殷鉴缅怀节骨眼少安毋躁B.沟壑笑靥左支右绌刀光箭影C.亟待搏弈落不是未雨绸缪D.遨翔搪塞心力交碎老生常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蓝思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后,董事长周群飞的身价已超过600亿元,成功问鼎中国..女首富。
B.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最后一个着火罐的大火被扑灭,从此,发生漏油着火事故..的三个储油罐的大火全部成功扑灭。
C.目前的飞机都装有防电装置“放电刷”,只要放电刷正常工作,尽管飞机外面电闪雷鸣,乘客大可不必杞人忧天飞机会被闪电击毁。
....D.尼加拉瓜运河设想并非近年的奇思妙想,历史上诸多国际投资者曾经付诸努力,推动运河开凿,却皆出种种原故无果而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日本提出的不参加亚投行的种种理由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还是亚洲金融主导权之争。
B.警方发现,这是一起因盗狗致人死亡的严重事件,两男子系长期流窜非法盗狗者,受害人系被弓弩上射出的麻醉针击中。
【优质】故乡的秋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故乡的秋阅读答案篇一:秋声起处是故乡阅读试题及答案秋声起处是故乡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
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
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
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
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
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
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
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
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
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
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
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
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
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
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
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
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
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
唐宝民《那一地拾不起的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那一地拾不起的乡愁唐宝民①1998年秋天,怀揣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我离开了那个生长了近二十年的小山村,到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报到。
以后的岁月里,求学、工作、流浪……我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了。
在一个明月朗照的夜晚,在遥远的异乡,我再次读到席慕蓉的那首《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那一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蓦然了悟,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都永远无法走出故乡的怀抱。
②前些天,电视台报道了一个老年人,17岁时闯关东来到东北,从此再也没回去过。
今年他86岁了,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但他已经无法行动了。
电视台立即与老人故乡的媒体联系,故乡的电视台派记者专程到老人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拍了很多张照片,还为老人准备了一捧家乡的黄土。
当记者带着这捧土赶到老人家里,老人泪流满面……几天后,老人无憾地离去了。
③生命中曾有过一段流浪的日子,有漂泊,就会有乡愁。
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愁的感觉是最为深切的。
身在异乡的孤独令人迷茫,迷茫的感受,与苍凉、落寞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旅况萧瑟的意境,弥漫着浓浓的客愁异乡的况味。
那年秋天,我流浪到淮北的一个小镇,黄昏的薄暮轻卷着雁影,经霜的红叶已经开始惜别枝头,雁鸣日暮里,愁起绿波间,“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那一刻,我忽然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年少岁月,以及与故乡有关的所有往事。
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诗句:“瞬息的欢乐也许会成为永久的愁思,过去的追忆只能增加心中的苦涩,黄叶飘零啊,告诉我岁月在流逝,唯对故乡的爱使我感觉到了春的气息。
”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人崔颢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寂寞孤独,家乡在哪里的困惑更牵惹出了客子的千古愁思;“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北京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北京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故乡初秋雨》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故乡初秋雨》含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初秋雨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分刚过,两场淅淅沥沥的秋天的雨,像一群乌鸦,一大团黑色的影子,掠过故乡济南艾山的原野。
秋风无情地卷走了最后残存的一丝热情,冰冷的雨滴,一下又一下,抽打着故乡已经疲惫的土地。
收获后的玉米秸和红薯秧,凌乱地蜷缩在田埂上,空气中弥漫着死亡腐朽的气息,一条蛇,蠕动着一团阴冷湿滑,在寂寞的草丛中穿行。
农民丰收节刚过,家乡的秋雨就开始连绵继继续续。
②故乡的秋雨,湿润里饱蘸着泥土的味道和草木的芳香,那淡淡的味道,氤氲起无限的思念和遥远的回忆。
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
儿时的一幕幕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瞬间涌上了心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悠长。
忘不了家乡的秋雨季,年迈的奶奶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摇着手转捻麻绳的情景,那一缕缕一根根麻皮在她的手中,被捻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麻绳儿。
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
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做出的方口布鞋,不仅好穿还不捂脚且耐磨。
只可惜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至此多年后,就再也没穿过,她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了。
但寂静的夜里总能在梦里见到奶奶,在每个深秋的农闲的雨季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捻麻绳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奶奶的捻麻绳的动作是娴熟的;故乡的秋雨也是多彩的,它总能让年少无知的我们,充满无尽的童趣和欢乐。
故乡的秋雨绵绵的软软的,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都己装满了自家的粮仓,农做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做些手工活,既能打发农闲下来的时光,又能增加点收入。
雨中的小屋是一座静谧孤独的小岛。
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筐里、房梁上、麻袋里、秫秸囤里,满满的,是汗水浇灌过的四季岁月。
男人叼一袋烟,眯着眼,看儿子和小花狗嬉戏,满脸富足和喜悦。
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第1单元 专项训练-写景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上第1单元专项训练-写景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买断西风恣意秋高岳山①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诗歌《牵牛花》中写道:“木犀未发芙蓉落,买断西风恣意秋。
”充满豪情的诗句道尽牵牛花恣意的一生。
②秋日西风正紧,乡村的前庭后院、地埂田头、河边堤畔,那一只只小喇叭“嘟嘟嘟”地吹奏着喜洋洋的曲调,将天气的薄凉一扫而光。
看到此景,不免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发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赞叹。
是啊,这养眼的色彩,红的、白的、粉的、紫的、蓝的……五彩斑斓,竞相开放。
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在这里,却丝毫也找不到这样的心境。
③夏天是荷的天下,满池满塘的荷叶挤挤挨挨,推推搡搡,活像顽皮的孩童在打闹嬉戏。
待到梧桐叶落,秋天悄然来临,荷渐开渐败,红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④此时,在西风卷落叶的晨光里,牵牛花泼辣辣地趁势而起,只要遇到可攀附的物件,便缠缠绕绕地蛇形挺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它稍事歇息,再举头眺望,看是否还有可攀附的目标。
瞅准了目标,又是奋不顾身地攀爬。
有时,它试了试,虽没有搭上,但仍不放弃,倔强地挺着身躯,突然随风一荡,嘿,钩住了!随即七缠八绕,螺旋式上升。
若是在平地,牵牛花也有它的妙招,一道又一道地抱住自己的茎藤往前延伸,扭扭曲曲地波浪式前进。
⑤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牵牛花就是如此,人们学习它,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知识。
⑥藤蔓牢牢地缠绕在附属物上时,牵牛花就会放心大胆地开放,没有了安全之虞,它举起了一朵朵小喇叭,在风中尽情摇摆。
清晨,细雨蒙蒙,我沿着乡间小路骑行,路边的牵牛花格外亮眼,一丛丛,一片片,开得热烈灿烂,雨珠在叶上和花上晶莹透亮,似在眨着眼睛与我对话。
这些牵牛花高低错落有致,经过细雨的滋润,花朵丰满滋润有光泽,仿佛是由晶莹剔透的有色玻璃雕刻而成,赏来让人心旷神怡。
从侧面看,又宛如一个个小号,那高亢的音调最适合演奏爵士乐或军乐。
是啊,这牵牛花不正是军号吗?发起冲锋的时候,清亮的号声响彻山谷。
《秋天》阅读题答案

《秋天》阅读题答案秋天在哪里?我到处寻找秋天。
秋天在田野里。
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黄澄澄的,仿佛是一块大金子。
秋天在树林里。
各种树木的叶子都黄了,一片一片地落在地上。
只有松树仍然抬头挺胸,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风里,身上的叶子还是那么葱绿。
秋天在花园里。
花园里菊花怒放,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橘红的……千姿百态,竞相开放。
秋天在果园里。
果园里的苹果、橘子、鸭梨等果实都成熟了。
叔叔阿姨们拿着篮子,把果子一个一个地摘了下来,脸上露出了内心压抑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秋天到底在哪儿呢?秋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就会了解到更多更多的知识。
1、照样子写词语。
黄澄澄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2、“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到了秋天。
3、为什么说“秋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谈谈自己对画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金灿灿白茫茫红彤彤2、略3、就会发现秋天无处不在,所以说秋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
(意思对即可)《秋天》阅读题答案2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乙]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月姑:公婆。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
[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金山,地名。②西兴:地名。③桴(fú):
小筏子。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答案】月光照进松林,林间斑驳的光影好似片片碎金;大风吹动江水,朵朵奔涌的浪花犹如白雪纷纷
扬扬。
【解析】【分析】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意思是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1.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
【答案】20.C
21.“柴扉一半开”“分路入青苔”说明柴门是半闭半开,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说明主
人爱静,很少宾客来往,可见一个志趣高雅、闲适自得的居室主人。 诗歌鉴赏(十二)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1)断绝,断
(2)C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读懂内容,根据语境,抓住“相思”一词即可理解“绝”的意思。
(2)仔细阅读各项语句表达的内容,从文字的含义或表达的内容两方面来判断正误,采用反选排除法,
3.“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有长江重要渡口,属交通要冲;联系“贾客”和“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商贾云
承德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承德市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专题25 古诗阅读中艺术手法比较题-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专题25 古诗阅读中艺术手法比较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圆月③(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
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鄜州。
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
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
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未缺:指圆月。
⑥列宿:众星。
14. 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答案】14. 《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
《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这是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
“双照”照应首联的“独看”,“独看”是现实,不仅包含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也包含诗人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
而“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诗人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
[精]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精]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d496ce58fafab068dc026f.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问题归纳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
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
山东省莘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将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
青少年时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青少年应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题。
(每题2分)寻一方静谧之处,读一本成长之书。
跟着少年鲁迅的脚步,我来到人迹罕zhì()的百草园,甲;打开《春》,我看见城里乡下,老老少少都出来活动筋骨,抖擞精神;来看北海的菊花,我想起史铁生答应母亲去看花时,他母亲那喜出望外的神情,不禁感慨母爱的深沉;和母亲一起散步时,我又不禁想到莫怀戚笔下散步的一家人,虽然有分歧,但奶奶为了孙子甘愿走小路。
读书,读人,养心。
阅读使我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再徘徊.,不再怅然,不再害怕诀别,心怀美好与高贵,奋然前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徘徊()人迹罕zhì()2.适合填在文段甲处的句子是()(2分)A.撒秕谷,系长绳,支竹筛,等待鸟雀前来啄食;B.支竹筛,撒秕谷,系长绳,等待鸟雀前来啄食;C.等待鸟雀前来啄食,支竹筛,撒秕谷,系长绳;D.撒秕谷,支竹筛,系长绳,等待鸟雀前来啄食;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D.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B.成功登顶珠峰的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位中国登山队员心中油然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起处是故乡阅读试
题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秋声起处是故乡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
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
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
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
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
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
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
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
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
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
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
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
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
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
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
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
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
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
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
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
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带着故乡的秋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
故乡的天籁一遍遍回响在心头,即使在喧嚣尘世中,当我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谛听,仿佛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
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
这才是天籁的真意。
一个人想要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
那些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之中的人,是无缘于天籁的。
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
古代那些真正的隐士,无一不与天籁相伴。
老子骑牛出关,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空灵的天籁。
然而,天籁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而言,不过杂音而已。
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已。
天籁与智者相伴,不与狂徒为友。
能够聆听天籁的人,一定多有善举而无恶习。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那么光明定能驱走黑暗,正义定能战胜邪恶,天籁就会与你相伴。
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描写故乡五色斑斓、荞麦花香等充满生机的秋景,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意境,旨在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B.作者认为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是因为他有如天籁般宁静而淡泊的心灵。
C.作者谛听故乡秋声,生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告诫人们只
有对自然怀有真诚的敬意,才能懂得天籁之意。
D.题目中的“故乡”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曾经养育了作者的家乡,也指给予作者心灵滋养和灵魂抚慰的精神家园。
E.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而意趣横生,颇具感染力;发表议论语言精辟且多警策之语,见解独到又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17.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请简要作答。
(6分)18.文中说,老子“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解释“无”字的内涵。
(5分)19.作者儿时在故乡倾听过哪些美妙的天籁?请列举出来,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某种美妙的天籁带给你的感受和启迪。
(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16.(4分)A 、C。
(A旨在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C生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告诫人们只有对自然怀有真诚的敬意,才能懂得天籁之意。
)17.(6分)要点:①故乡的秋声声势浩大、神秘美妙、纯净和谐(1分),给作者奢侈的美妙享受(1分);②故乡的秋声消除了作者的烦恼,让作者无忧无虑,抚慰作者疲惫的心灵,净化了作者的心灵;③故乡的秋声使人心怀宽广,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④故乡的秋声给作者无限的人生启迪。
(每点2分,答对其中的任意3点均可得满分)18.(5分)对待自己,看小看淡看轻自己,无争无斗(1分);对待外物,忘记名利,无欲无求(2分);内心追求,向智向善,淡泊宁静,和谐空灵(2分)。
(意思对即可)19. (10分) 评分:概括作者儿时听过的天籁:故乡声势浩大的高粱叶声;美妙和谐的昆虫的鸣叫声(2分)。
叙述交代自己心中的“美妙的天籁”,结合自己举例2分;针对“美妙的天籁”谈感受2分,自己获得的启迪2分,语言表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