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实验4叠置分析某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合集下载

4.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 多层面叠加分析

4.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书 多层面叠加分析

实验报告书题目多层面叠加分析成绩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隋玉正日期 2012 年 5 月 5 日1.实验目的一、学习并巩固“多层面叠加分析”这一章节的知识;二、进一步熟悉ArcView软件相关方面的基本操作;三、掌握运用ArcView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多层面叠加分析的方法。

2.实验准备工作复习本节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多层面叠加分析方面的知识,为上机实习做准备。

准备好相关数据、工具,以便在ArcView软件中使用。

3.实验步骤属性表查询(1)打开ArcView软件,运行Extensions命令,选择相关模块添加;(2)打开一个视图,执行Theme——convert to shape,出现Add shapefile as theme to the view对话框,选择Yes,此操作后续进行多次;(3)选中新视图,执行View——GeoProcessing Wizard,选择分析方式;①选择Dissolve features based on an attribute,进行融合分析;②选择Merge themes together,进行合并分析;③选择Clip one theme based on another,进行剪切分析;④选择Intersect two themes,进行相交分析;⑤选择Union two themes,进行联合分析;⑥选择Assign data by location,进行分配分析。

4.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可另附文字材料)经过以上步骤得到数据如图:5.实验收获及需要解决的问题(1)进一步了解了GIS软件ArcView;(2)学会了利用ArcView软件进行多层面叠加分析;(3)巩固了本章节知识。

6.指导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月日备注:。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来捕捉、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技术工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变化的监测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的利用状况、掌握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这些图像能够提供详细的土地利用信息。

通过对这些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我们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据。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我们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将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了解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过程。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土地变化的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

通过建立空间分析模型,我们可以计算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量,并绘制出变化矢量图。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土地变化的速率,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和开发程度。

这些定量化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等。

另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和模拟分析。

通过对历史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建模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未来土地利用的模拟和预测。

例如,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城市扩张方向和规模,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集成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将土地利用数据与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等进行叠加分析,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与经济、社会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土地利用与人口、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综合分析可以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变化监测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愈加复杂。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利用方式和格局的变化。

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本文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宁波市东南部,陆地面积为771.9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人。

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城镇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二、数据和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0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两期影像进行了分类。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地形图等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和修正。

最后,使用转移矩阵法对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总体情况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总面积由763.60平方公里增加至772.21平方公里,增加了8.61平方公里。

其中,城镇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增加了3.10平方公里和0.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4.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减少了0.04平方公里。

(二)城镇用地变化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农业用地从629.39平方公里减少至624.81平方公里,减少了4.58平方公里,减少率达0.73%。

农业用地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蔬菜种植等。

农业用地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用地被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所取代,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的。

(四)水域变化四、结论综上所述,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

这是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研究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国土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基于RS和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探究。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本文以某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此外,还选取了该县的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发展规划图等地图资料,并结合当地实地调查资料,对土地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1 土地利用类型提取首先,在遥感影像数据上进行图像分类,提取出水体、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所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型,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各类土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2.2 土地利用变化热点通过对比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发现土地类型的变化不是均衡的,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的变化热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变化热点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规律。

2.3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系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等因素。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可以找到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有利于做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三、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近十年来,该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而耕地面积则减少。

其中,城镇用地和道路交通用地的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耕地面积以及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

(2)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这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密切相关。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成为了探究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和未来土地规划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以某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对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某县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农业县。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该县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面积不断减少,而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逐渐扩大,农村居民点和林地等用地也发生了变化。

对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科学合理规划未来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数据获取本研究选取了某县近20年来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及土地利用图。

结合地面调查数据,获取了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 遥感影像处理使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纠正,得到清晰的影像数据。

3. 土地利用分类利用GIS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转换和赋码,方便后续的变化分析。

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叠加和比对,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不同时间段内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包括新增、减少和转化等情况。

5. 结果分析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

三、研究成果经过以上研究方法的实施,我们得到了某县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在1990-2010年的20年间,该县域的土地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县域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四 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四 叠加分析

实习四叠加分析一实习目的掌握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的基本原理,能用Map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内容运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对保定市湖泊、水库、铁路及各县市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三实习要求1. 运用行政界.wp分别与湖泊.wp、水库.wp做区与区的相交分析,目的是得到湖泊和水库的跨县情况。

2. 运用行政界.wp分别与铁路.wl做区与线的相交分析,目的是得到各铁路线穿过各县的长度。

3. 运用行政界.wp分别与县市.wt(政府所在地)做区与点的相交分析,目的是得到各县市与其所在地的对应关系。

4. 分析结果文件并存盘。

四实习步骤1. 启动MapGIS空间分析子系统2. 区对区的叠加分析区对区的叠加分析1)选择“文件>装区文件”,依次打开“行政界.wp、湖泊.wp和水库.wp”三个区文件。

2)选择“空间分析>区空间分析>区对区相交分析”,系统弹出“选择叠加文件”对话框,选择叠加文件1为“行政界.wp”,叠加文件2为“湖泊.wp”,单击确定,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模糊半径,这里输入0,单击“OK”。

3)保存结果文件XH.wp查看结果文件激活结果文件,选择“属性分析>浏览属性数据”,系统弹出“选择属性类型”对话框,选择“区属性”,单击“确定”查看结果。

统计各县市湖泊面积1)选择“属性分析>双属性分类统计>横向直方图”进入“选择文件属性类型”对话框。

选择文件:“XH.wp”;属性类型:“区属性”。

单击“确定”。

进入“确定分类统计信息”对话框。

2)选择分类属性字段:“名称”“单点方式的”;选择统计属性字段:“面积”“累计方式”;选择保留属性字段:“面积”。

单击“确定”。

查看“属性分析结果”及“统计分析结果”文件。

导出属性表并在EXCEL中查看1)启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

2)选择“文件>装区文件”,打开叠加结果文件XH.wp。

3)选择“属性>输出属性”,进入“输出属性”对话框。

arcgis----叠置分析操作步骤

arcgis----叠置分析操作步骤

实习四空间分析练习:叠置分析空间数据处理 (1)第1步裁剪要素 (2)第2步拼接图层 (3)第3步要素融合 (4)第4步图层合并 (6)第5步图层相交 (9)定义地图投影 (11)第6步定义投影 (11)第7步投影变换――地理坐标系->北京1954坐标系转换->西安80坐标系 (12)补充:图层相减,计算面积 (8)以下内容适合于ArcGIS 9.x版本空间数据处理●数据:云南县界.shp; Clip.shp西双版纳森林覆盖.shp 西双版纳县界.shp●步骤:将所需要的数据下载后,解压到到 e:\gisdata,设定工作区:在ArcMap中执行菜单命令:<工具>-><选项>,在“空间处理”选项页里,点击“环境变量”按钮,在环境变量对话框中的常规设置选项中,设定“临时工作空间”为 e:\gisdata第1步裁剪要素◆在ArcMap中,添数据GISDATA\云南县界.shp,添加数据GISDATA\Clip.shp (Clip 中有四个要素)◆激活Clip图层。

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要素,注意确保不要选中“云南县界”中的要素!点击打开ArcToolbox,指定输出要素类路径及名称,这里请命名为“云南县界_Clip1”指定输入类:云南县界指定剪切要素:Clip(必须是多边形要素)依次选中Clip主题中其它三个要素,重复以上的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后将得到共四个图层(“云南县界_Clip1” , “云南县界_Clip2”,“云南县界_Clip3”,“云南县界_Clip4”)。

第2步拼接图层◆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你在剪切要素操作中得到的四个图层◆点击打开ArcToolbox在ArcToolbox中执行“追加”命令输出要素:设定为云南县界_Clip1,输入要素:依次添加其它三个图层右键点击图层“云南县界_Clip1”,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执行“数据”->”导出数据”指定导入数据的路径和名称:YNOK.shp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就完成了将4个图层拼接为一个图层的处理。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愈发频繁。

县域作为我国乡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关系到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指导当地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RS和GIS)对某县域在2010年和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一、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遥感图像和行政区划,获取2010年和2020年某县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地类信息。

同时,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使数据能够被分析。

二、土地利用分类与差异分析基于遥感图像,使用地物分类算法,将土地利用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

对于2010年和2020年的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得出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初步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和原因。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分析。

比如,农村地区由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原因,需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此外,对于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进行分析,可以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空间分析通过空间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例如,可将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制作成地图,显示出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直观展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五、结果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趋势和规律,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步骤,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得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对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NOT:如结果是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但土壤不是 红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三 缓冲区分析(Buffer Wizard)
(一)概念
缓冲区:空间实体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实质:给定一个空间实体或集合,确定它们的邻域,
邻域的大小由领域半径R来确定。 缓冲分析过程:
1.建立缓冲区图层 2.与其他图层叠加进行分析
之间的复合; 遥感影像与专题地图的复合; 专题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复合显示立体专题图; 遥感影像与DEM复合生成真三维地物景观
TIN 与遥感影像的叠加
2.点与多边形叠置
计算多边形对点的包含关系。通过点与多边形叠加, 可以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类型里有多少个点,不但要区分 点是否在多边形内,还要描述在多边形内部的点的属性 信息。
布尔逻辑运算
例:有土壤厚度(大于50厘米和其他)和土壤类型 (红壤和其他类型)两个二值化图层,不同的逻辑运算 结果如下:
AND关系:结果是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且土壤为 红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OR关系:结果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为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XOR:结果将土层厚度小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不是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应用:地学综合分析、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数字图 像处理等领域
例:利用土壤侵蚀通用方程式计算土壤侵蚀量 已知: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降雨(R)、植被覆度(C)、
坡度(S)、坡长(L)、土壤抗蚀性(SR)等因素的函数
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 降雨(R)、植被覆度 (C)、坡度(S)、坡长 (L)、土壤抗蚀性 (SR)等因素的函数
例如:1.查询各省有多少种矿产,产量有多少? 2.指定类型的矿产在哪些省里有分布?
2.点与多边形叠置
1.叠加分析,一个中国政区图(多边形)和一个全国矿产 分布图(点),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空间数据的工具。

遥感 (RS) 是使用卫星、航空器和其他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和技术。

基于遥
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并利用GIS技术来分析和理
解县域土地利用的变化。

我们可以利用RS技术获取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

这些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关于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程度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分类算法进行分类和解译,从而将影像数据转化为
有关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数据。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

GIS可以将多个时间点的
遥感影像数据叠加在一起,以便直观地可视化土地利用的变化。

GIS还可以计算不同时间
点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比例,通过比较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
势和变化量。

除了计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GIS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

通过
叠加县域的其他空间数据,如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
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分析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或者分析
经济发展对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影响。

基于遥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还可以帮助制定土地管理和规划政策。

通过
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政府和规划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空间叠置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叠置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叠置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空间叠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一种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用于探索地理空间上不同要素(如点、线、面)之间交叠关系的强度和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空间叠置分析,研究并分析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交叠情况,以期能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目标1. 掌握空间叠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分析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交叠情况;3. 评估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的合理性;4.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方法与步骤数据获取首先,我们使用GIS软件获取实验所需的矢量数据。

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获取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的空间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相关政府部门、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商或开放数据平台获取。

数据预处理获取到矢量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在预处理阶段,我们将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并进行坐标投影转换,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空间叠置分析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我们将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置分析。

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矢量数据导入:我们将导入预处理完成的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矢量数据;2. 空间叠置设置:我们将设置空间叠置分析所需的参数,如叠置类型、叠置操作等;3. 空间叠置计算:我们将进行空间叠置计算,得出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的叠置结果;4. 结果可视化:最后,我们将利用GIS软件提供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将叠置结果以图形方式展示出来。

结果与分析经过空间叠置分析,我们得到了城市绿地和主要道路的叠置结果。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 绿地分布不均衡:城市绿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郊区和公园等土地利用较为疏散的区域;2. 道路密度较高:主要道路的分布相对密集,且与居民区域相重叠,容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噪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3. 绿地缺失:部分居民区域附近缺乏绿地,无法提供足够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城市绿地不平衡分布和缺失的问题,且主要道路的密度较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环境保护建议:1. 调整城市绿地布局:加大城市绿地在市区的分布密度,尽可能向居民区域靠近,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2. 减少主要道路的密度: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减少主要道路的数量和宽度,以降低噪音和环境破坏;3. 建设新的绿地:在缺乏绿地的区域建设新的公园和绿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叠置分析》实验报告

《叠置分析》实验报告

4 地形分析4.1实验目的DEM是对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字表达,是对地面特性进行空间描述的一种数字方法、途径,它的应用可遍及整个地学领域。

通过对本次实习的学习,我们应:○1加深对TIN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2熟练掌握ArcGIS中建立DEM、TIN的技术方法○3结合实际,掌握应用DEM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4.2实验数据数据数据:高程点Elevpt_Clip.shp,高程Elev_Clip.shp,边界Boundary.shp,洱海Erhai.shp4.3实验过程4.3.1TIN 及DEM 生成4.3.1.1由高程点、等高线矢量数据生成TIN转为DEM●打开ArcMap,添加矢量数据:Elevpt_Clip、Elev_Clip、Boundary、Erhai。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菜单命令[3D分析]>>[创建/修改TIN]>>[从要素生成TIN]●在对话框[从要素生成TIN中]中定义每个图层的数据使用方式;在[从要素生成TIN中]对话框中,在需要参与构造TIN的图层名称前的检查框上打上勾,指定每个图层中的一个字段作为高度源(Height Source),设定三角网特征输入(Input as)方式。

可以选定某一个值的字段作为属性信息(可以为None)。

在这里指定图层[Erhai] 的参数:[三角网作为:]指定为[硬替换] ,其它图层参数使用默认值即可。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命令[转换]>>[TIN转换到栅格],指定相关参数:属性:[高程],像素大小:[50],输出栅格的位置和名称: [TinGrid] 。

确定后得到DEM数据:TinGrid, 其中,每个栅格单元表示50m×50m的区域。

4.3.1.2TIN的显示及应用●在上一步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关闭除[TIN]之外的所有图层的显示,编辑图层[tin]的属性,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点击[符号] 选项页,将[ 边界类型 ] 和 [ 高程 ] 前面检查框中的勾去掉; 点击 [ 添加 ] 按钮。

人文地理学专业实验报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人文地理学专业实验报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人文地理学专业实验报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人文地理学专业实验报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城市内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分布发生的变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和趋势,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1. 数据收集方法我们选择了某一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该城市近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图。

2. 数据处理方法利用GIS软件,对收集到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分布图,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图层叠置分析,得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况1.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和水域面积略有增加。

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增加,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2)人口增长: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用地的增加,尤其是城市扩张的需要。

(3)政策调控:国家和城市对土地利用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控,例如限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等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 生态环境影响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功能的破坏。

2. 社会经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增加,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五、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灵山县为例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灵山县为例

三、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选取了生态、经济和社会 三个方面的指标,利用GIS技术对灵山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三、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生态可持续性:主要考虑林地覆盖率、坡地梯田化程度等指标。灵山县的 林地覆盖率较高,这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坡地梯田化程 度较低,这可能对土地利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四、障碍因素分析
四、障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我们发现灵山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以下障碍因素的 影响:
1、土地资源短缺:灵山县的人口密度大,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小,这可能导致 土地资源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四、障碍因素分析
2、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灵山县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例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可能对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产生 负面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和林格尔县的卫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形图等数据。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2、方法:首先,利用GIS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空间分析;然后,结合RS技术 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对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 进行深入挖掘。
四、障碍因素分析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灵山县的农业总产值较高,但单位面积农业总 产值较低,这可能说明该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四、障碍因素分析
4、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机制:目前,灵山县的土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 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监管措施。这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影响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
五、提高灵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措施建议

基于GIS的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GIS的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GIS的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摘要:以绥阳县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和2011年的土地变更数据为信息源,对绥阳县2004年-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1年绥阳县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其中林地增幅较大;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下降最快。

关键词:土地利用RS GIS 绥阳县动态变化1.研究区域概况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遵义市东北面,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

年降雨量1160mm,年平均空气湿度80%以上,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数1114.2小时,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研究数据与方法2.1数据来源2.1.12004 年绥阳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1.22011 年绥阳县SOPT影像;2.1.3绥阳县1:5万地形图。

2.2研究方法基于GIS 和RS 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辅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通过遥感影像配准、增强等处理步骤,形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

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野外调查核实,最终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分析处理,获得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数据。

3.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1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分析研究绥阳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运用ArcGIS中的ArcMAP模块,对2004和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利用ArcCatalog模块提取数据,得到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数据矩阵。

表3-1 绥阳县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从表3-1中可以反映出2004 和2011 年各土地类型间的转换情况。

基于GIS的青龙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5.20

基于GIS的青龙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5.20

基于GIS的青龙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变的更加紧张。

在当今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采用青龙县作为研究区域,以1988年和2005年的GIS数据为基准,分析青龙县最近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1988到2005年青龙县土地利用变化当中变化最大的是草地和有林地,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和保护土地力度加大及农村耕地和城镇扩大土地利用面积使草地等土地变为林地和城镇村庄的用地,并且耕地、草地河流水面以及内陆滩涂土地的面积呈现减少趋势,有林地、城镇、村庄、采矿用地、水库的水面以及未利用土地呈现增加趋势。

关键字:青龙县,土地利用变化,GIS1.绪论1.1研究背景、重要性及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非常重要,是地理学研究当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1]。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2]。

9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出现,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演变趋势的预测,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对土地的利用,从而保护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覆被类型,进而有助于政府对现状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采取特定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对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研究方法利用青龙县的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1988-2005年青龙县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用来作为研究区的土地管理、规划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提供依据。

GIS在青岛市南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的实例

GIS在青岛市南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的实例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书题目 GIS在青岛市南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的实例成绩组员刘颖洁 200903197谢明宇 200903205崔朋 200903207专业班级资源091指导教师隋玉正日期 2011 年06 月 30 日一、实习目的: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GIS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的应用实例,在本次实习中是利用GIS来分析青岛市南区2002年—2007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二、实习内容:青岛市南区总面积为30.01平方千米,这里我们把范围缩小到青岛市南区的东片区域,进行GIS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析。

三、数据获取:从网上搜的两张图片,一张为2002年青岛市南区东片规划图,另一张则为2007年的。

四、标准的设立以及采用的空间分析方法:○1把土地类型分为六类,包括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水域以及其它类型用地。

○2青岛市南区东片五年内道路没有发生变化○3青岛市南区东片的总面积5年内没有变化。

○4青岛市南区东片5年内土地利用发展与道路关系所使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五、实习步骤1、数字化先用软件Mapinfo对数据进行数据化:对2002年的青岛市市南区东片规划图进行数字化○1先对图片进行配准○2然后新建表○3提取出的绿地图层如下所示:提取出住宅用地图层如下所示:如上分别提取绿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水域、其他用地六类图层:最后可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层:同样方法对2007年的青岛市市南区东片规划图进行数字化对上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得:通过上面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从02到07年,绿地面积减少,商服用地增多、住宅用地增多、公共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也略有提高,水域的面积基本没有变化,其他类型的用地减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青岛市南区东片,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共设施、绿地等。

2002—2007年,青岛市南区5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市南区东片的人口增多,商服业发展迅速,公共设施也更加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4叠置分析某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1)点击arcToolBox—>Analysis Tools->Extract->clip,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如下设置:
(2)点击确定,结果为:
2.以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输入数据,以县行政区划数据为剪切要素进行clip运算。

得到该县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

(1)点击arcToolBox—>Analysis Tools->Extract->clip,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如下设置:
结果为:
3. 根据提取的数据计算6大类土地利用变化矩阵(1)打开1995年土地利用数据层的属性表。

点击“选项”->添加字段,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如下设置:
则在属性表中多了一个字段
(2)点击“选项”->”通过属性选择”,在
打开的对话框中如下设置:
(3)点击“应用”,则耕地全部被选中。

(4)右击“type1995”->”计算值”,在
弹出的对话框中做以下设置
(5)同(4)对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以及耕地分别赋值为:1、2、3、4、5、6.
(6)同上在对2000年数据的属性表中添加字段(名为:type2000)并且分别对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以及耕地分
别赋值为:1、2、3、4、5、6.
(7)对1995年土地利用数据层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层求交
(8)点击“确定”,结果为:
(9)同1对(8)生成的新图层中添加Area_2字段和counttype字段,并根据“type1995”到“type2000”值的变化分别赋值(变化范围:1-36)
(10)右击”counttype”->”总结”,在打开的对话框中作如下设置:
(11)点击“确定”,对弹出的消息框点击是。

得到一个表格。

故可以得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变化情况
为:
1 2 3 4 5 6
1 67807803.586 2412098.6 504706.9 0 0 5995617.828
2 272525980.
3 4800931314.217 28267747 139786945.6 5252980 3711135082.1
3 33514300 403969070 71828127 0 1797470 403969070
4 0 345236.1 0 48315098.2 0 777618.4
5 0 29172720 19448480 0 20598329 38896960
6 4112943416.
7 41247324955.2 489673285.
8 11883484435 384960 66347424709.674
其中1、2、3、4、5、6.分别代表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以及耕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