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把握《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现实,重点理解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深刻内涵;3、联系现实,深入体会,使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学习过程】【导入语】前几天读到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找一个孩子来朗读。
当然,读这段话,需要一种特别的智慧和特别的情怀。
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智和慧,其实是两个词,有两个含义——急中生智,定静生慧。
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
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
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拿得起,放得下,谁不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世上有多少人能够生而有智,生而能慧呢?正因为不能,所以才需要先贤学习智慧。
一、学——基础知识【诵读感知】诵读声,是一个学校最美的音乐剧,也是老师最喜欢的悠扬悦耳的音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在大家的诵读声中初步感受一下老子的智慧和深度。
在读的过程中,请你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量读出语气和情感。
【课堂检测】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起解决下面的文言现象:请读准下面的字音:欲以观其徼音声相和夫唯弗居见素抱朴虽有舟舆注意下面的关键词,请翻译下面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无以易之。
评价:同学们能这么准确地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肯定平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 ......的样子,相当于“然”3、鼓瑟希,铿尔铿的一声,象声词4、尔何如你(3)、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4、冠者五六人行冠礼5、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乘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是非标准,正道,译作为人的道理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富足四、课文梳理1、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2、师生合作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之老子五章教案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研读老子的五章,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分析老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用道家的思想观照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道家的管理哲学
-道家的教育哲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道家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抽象且深奥,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等思想。
(2)文本解读:老子五章的文本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理解。
(3)文化传承: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家哲学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道家哲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B.《老子》节n加油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n加油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n加油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n加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n加油相往来。
四、文本内容讲析;
1.第一章
n加油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n加油“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n加油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n加油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n加油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n加油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n加油总门。
《老子五章》教案
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目标内容: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n加油哲学观;
2、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n加油的主要思想;
3、熟读《老子》n加油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熟读《老n加油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n加油教学难点:
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n加油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n加油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老子主张摒n加油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n加油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n加油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4.第七十八章
译文:n加油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n加油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n加油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n加油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这是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2《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理念对中国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教学研读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选择的是《老子》第五章,主要侧重于探讨“道”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掌握“道”在《老子》第五章中的含义。
3.深入理解“道”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道”的含义和应用。
3.学会进行老子文本分析和探讨。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道”这一概念。
2.如何进行深入的老子文本分析。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学生讨论3.课文分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整体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应用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课文精讲和分析1.教师针对其中重要的段落进行讲解。
2.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三步:讨论交流1.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老子》第五章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道”的应用现状的探究和思考力。
评价方式1.课堂交流和讨论。
2.课后作文。
3.文献阅读报告。
四、教学延伸延伸阅读1.《老子》其他章节的阅读和研究。
2.《韩非子》、《庄子》等相关哲学著作的阅读和分析。
3.《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延伸活动1.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或考察团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真实生活背景。
2.举行“道德礼仪讲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的精神内涵和应用。
3.以“道”为主题,举办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本教学以《老子》第五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分析和探讨等多种手段,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总结《老子五章》《胠箧》及《逍遥游》中表现出的道家思想
归纳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文的影响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巩固
1、词类活用
2、词语解释
3、句式和翻译
二、小结
总结课文中表现的道家思想:
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而为;
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返璞归真;
谦虚、真实、柔和、知足。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做到天人合一。
绝圣弃知,返璞归真
三、拓展与思考
以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的作品作为范例,分析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作品的特点明确:
内容:
1、描绘仙境,勾勒老庄笔下的理想世界
2、描绘自然界的虚静、空灵的景致
3、展现物我合一的境界
4、表达追求自由,不愿意受世俗功名的束缚的理想
5、表现荣辱不计,悲乐不惊的豁达心境
表现手法:
1、采用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描绘景致
2、语言清新、自然
3、情景相融
四、联系现实
谈谈道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借鉴之处
1、尊重学生个性
2、给学生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拔苗助长,也不越俎代庖。
3、放弃功利教育,而行无为之教
五、作业:
《成长的过程》
体裁:记叙文或议论文
字数:800字以上。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把握老子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重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2 课时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1.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2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薄弱,要引导其反复诵读,并积极讨论。
3重点难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老子》五章
导入:
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20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后人称其为“老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宇宙观——“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五、文本内容讲析;1.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评析: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3.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评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4.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
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评析: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这些论述体现出老子不争、无私及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
5.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来。
评析:这一章。
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
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六、拓展延伸1.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明确:无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
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
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
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明确: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
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告诫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