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一般書籍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民85。

王勤田,生態文化。台北:揚智文化,民86。

台北市市政府,古北市統計要覽。台北:台北市市政府,民86。

台北市政府資訊化推動委員會,台北市政府整體資訊系統發展網要計劃。台北:台北市市政府,民86。

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台北市市政府,民87。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台灣省統計年報。南投:台灣省政府,民86。

江大樹,省虛級化後台北市政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8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8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87。

吳如萍,臺灣政壇明日之星:影響臺灣未來的45位菁英。初版。台北:月旦,民82。

李允傑,國會與預算:政府預算審議過程之實證研究。台北:商鼎,民88。

汪明生、朱斌妤合著。衝突管理。台北:五南,民88。

林淑玲,陳水扁武功心法。台北:時報,民87。

林嘉誠、朱浤源合著。政治學辭典。初版四刷。台北:五南,民90。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初版,台北:三民,民87。

時報雜誌出版社編輯部,臺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民84。

秦孟周,政治權威-中國大百科。台北:遠流,民87。

張仲禮,近代上海都市研究。上海:人民,民89。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89。

張崑山、黃政雄,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初版。台北:聯合報社,民85。許國賢,財產與政治:政治理論論文集。台北:桂冠,民90。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民84。

陳東升,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民84。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初版三刷。台北:三民,民89。

陳政忠,議會倫理與政黨抗爭。台北,宏福文教基金會,民81。

陳賡堯,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民87。

彭懷恩,菁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民82。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初版。台北:風雲論壇,民83。

黃光芹,百險歸來-彭百顯前傳。台北:狠角色,民90。

黃炎東,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台北:桂冠,民87。

黃建興,調戲議會-黨鞭助理日記。台北;月旦,民84。

黃富三,台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台北:北市文獻會,民90。黃錦堂,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4。

楊志恆,預算政治學的構築。台北:業強,民82。

董智森,台北經驗.陳水扁-一位資深記者的私人筆記。台北:月旦,民87。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民86。

趙永茂,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民67。

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民86。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民86。

趙永茂等,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87。

蔡勇美、章英華,台灣都市社會。台北:巨流,民86。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民86。

羅清俊,台灣分配政治。台北:前衛,民90。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民

83。

二、中譯書籍

Lenski著,王慶力譯,權利與特權。台北:遠流,民89。

Michael Hill著,林鍾沂、柯義龍、陳志瑋譯。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台北:韋伯,民92。

Ph.Braud著,張台麟譯,政治生活(La Vie politique)。台北:遠流,民74。

米爾斯(C .Wright Mills)著,王逸舟譯,權力菁英。初版,台北:桂冠,民83。

西蒙尼特(D.Simonnet)著,方勝雄譯(1989),生態主張。初版一刷,台北:遠流,民78。

帕累托等著,劉北成、許虹編譯(1993),菁英的興衰。初版,台北:桂冠,民82。

孫立平譯,社會衝突的功能。台北,桂冠,民80。

三、期刊論文

文崇一,「社區變遷中的權力人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期。(民86),頁1-30。

王業立,「領導菁英與民主」,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民80)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08。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民87),頁77-94。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刊於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臺灣研究基金會,民78),頁

139-160。

朱斌妤、吳濟華、林國清、許翠谷,「都市資訊化衡量指標」,中國行政評論11卷第1 期(民90),頁29。

何金銘,「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二屆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民84),頁109-144。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與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賴澤涵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山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民82),頁303-334。

吳重禮,「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與評析」,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民87),頁61-90。

吳重禮,「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39卷3期(民89年),頁75-101。

吳重禮,「分立政府:肇因、影響、改革」,中國行政評論10卷4期(民90),頁1-22。

吳重禮、楊樹源,「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比較:以新竹縣市與嘉義縣市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卷

3期(民90年),頁251-305。

李雙雙,「冬瓜標、楊天生又要大幹一場:台中縣紅黑兩派化敵為友?」,財訊191期(民87),頁114-116。

周素卿、陳東升,「基層選舉下的地方政治與經濟利益」,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民

87),頁71-126。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第四期(民89),頁3-55。

林峰田,「資訊都市的特性及課題」,第二屆城市地地理信息系統學術論壇(民87),頁7-14。

紀俊臣,「地方議會法案審議的過程研究-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的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民75),頁421-478。

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

,民意學術專刊第116期(民75),頁7-33。

張茂桂、蔡明惠,「社區權力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評「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及「權力與社區結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

期(民75),頁108-113。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地方社會。台北:聯經,民86。

陳立剛,「精省後地方政府預算審議問題之初探」,翁興利主編,地方政府與政治-地方政府與政治:精省後之財政自主與地方分權(台

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88),頁37-52。

陳明通,「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臺灣地區政治菁

英的行為成果報告之一,民78。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與社會科學

第二卷第一期(民81),頁77-97。

陳淳斌,「由憲法中行政、立法權之關係論我國政體類型及其改革方向」,嘉義農專學報第41期(民84),頁141。

陳陸輝、游清鑫,「民眾眼中的分立政府:政黨的府會互動與首長施政滿意度」,理論與政策15卷3期(民90),頁61-78。

陳華昇、楊鈞池,「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三期(民90),頁47-55。

趙永茂、黃錦堂、陳立剛,「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

委員會研究報告,民87。

湯京平、吳重禮、蘇孔志,「分立政府與地方民主行政:從台中縣基層建設經費論地方派系與肉桶政治」,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一期

(民91),頁52。

黃世鑫,「地方財政自主與地方自治:精(凍?廢?)省後的省思」

,翁興利主編,地方政府與政治:精省後之財政自主與地方分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79),頁53-91。

黃正雄,「府會互動關係的檢視」,國家政策第一百四十期,民85。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民77),頁7-55。

黃紀、吳重禮,「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影響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4期(民89),頁105-147。

黃德福,「選舉與派系,臺灣七十八年大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民79。

黃錦堂,「省市政治體制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一期(民84),頁27。

黃錦堂,「地方府會法制之研究」,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民85),頁212-227。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三期(民88),頁58-70。

趙永茂,「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0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民83),頁99-120。

趙永茂,「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發表於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主辦之「臺灣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民84年6月7日8日。

趙永茂,「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民84),頁73-108。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7期(民85),頁39-55。

四、學術論文

李明倫。「台北市議會職權運作之研究-以第七屆市議會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民88。

張世澤。「「都市化」、「派系得票率」及「選舉投票率」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89。

張建弘。「台北市府會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連哲偉。「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1993)」,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9。

陳景雲。「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陳華昇。「威權轉形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

傅正彥。「南投縣府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8。

趙永茂。「台灣省基層政治精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5。

劉旭清。「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以嘉義縣為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劉哲榮。「政策與政治:台北市府會互動研究」,東吳政治所,碩士論文,民87。

貳、英文部分

一、一般書籍

Brooke, R.C., Political Parties and Electoral Problems,3rd ed. N.Y.: Harper and Bros,1933.

Czudnowski , M.M., Political Elites and Social Change.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3.

Dahl, R.A. and Lindblom, C.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N.Y.: Harper & Row., 1963.

Deutsch, Karl W., Politics and Government:How People Decide Their

Fate.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4.

Georg Simmel, Conflict.Glencoe:The Free Press,1955.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Goodman, William, The Two Party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2nd ed. N.Y.: Nostrand Company,Inc, 1960.

Kurt Lewi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Group Dynamics. Sociometry

Monographs.New York:Beacon House, 1947.

Lasswell, H.D. and Kaplan, A., Power and Society :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0.

Lasswell, H.D., Lerner, D. and Rothwell, C. 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ites.

California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Miller, D., The Competitive Model of Democracy.in G.Duncan ed., 1983.

Mills, C.W., The Power Elit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utnam, R.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Y.: Prentice-Hall, 1976.

附錄一、

1

1部分資料係參考劉哲榮1998,<政策與政治:台北市府會互動研究>;東吳政治碩士論文。

附錄二、

我國地方府會衝突問卷:【

說明:請根據您個人資歷在□內打√。

一、您的性別: □男□女

二、您的年齡: □ 30歲以下□ 31~40歲□ 41~50歲

□ 51~60歲□ 60歲以上

三、您的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高中職□專科

□大學□研究所及以上

四、議會現職: □議員□秘書長□法制主任

□議事主任□其他

五、服務年資: □ 4年以下□ 5~10年□ 11~15年

□ 16~20年□ 20年以上

六、黨籍: □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台聯黨

□新黨□無黨籍或其他

突將透過『政黨協商機制』化解黨派衝突的制度化傾向,越是明顯。」□是□否

□其他。(請簡述理由)

2.您是否同意:「都市化(政治、經濟發展)程度越低,地方府會衝突將透過『派系組織運作』化解黨派衝突的制度化傾向,越是明顯。」□是□否

□其他。(請簡述理由)

3.您是否同意:「地方府會互動的過程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地方利益相關聯的實體(縣市政府與議會),彼此追求本身利益(如政治或經濟的利益)最大化的交涉過程。」

□是□否

□其他。(請簡述理由)

4.您是否同意:「若以『政黨協商』機制為主要運作類型的府會結構,則泛政治化的意識型態(如統獨、族群)之爭將更加明顯。」□是

5.您是否同意:「若以『派系政治』為主要運作類型的府會結構,則相關利益分配議題之爭將更加顯著。」

□是□否:。(請簡述理由)

6.您是否同意:「台北市較一般地方府會更具明顯的以『政黨協商』機制為主要運作類型。」

□是□否:。(請簡述理由)7.下列何種類型在貴議會中擔任主要協商機制?

□派系運作(如地方派系或議長-縣長派)機制扮演主要折衝角色

□政黨協商機制扮演主要折衝角色。

□其他。(請列舉)

8.貴地方議會『議會結構』(政治生態)中最有可能導致衝突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政黨對立會造成府會衝突事件。

□派系(如縣長派-議長派;次級團體組織)對立會造成府會衝突事件。

□其他。

(請列舉)

9.貴府會若發生衝突事件,則會透過下列何種類型運作化解:

□『政黨協商』機制。

□『派系組織』運作。

□其他。(請簡要說明)

10.以下所列舉的六種『政黨』無法在地方府會運作過程中扮演重要

□1.

黨實力為考量。

□2.地方派系與樁腳輔選動員的力量,較政黨的實質助益高。

□3.地方黨部人員很少和議員接觸,平日較疏於經營。

□4.議員背負選票壓力,因此選區民眾利益大於政黨利益。

□5.地方政黨組織較無法深入基層,只得任由地方派系操縱。

□6.府會政治生態以「派系結構」優於「政黨結構」。

□或其他:。

請翻頁

11.

□1.

□3.議員專業素質的提昇。□4.派系功能喪失。

□5.選舉制度的改革。□6.都市發展程度越高。

□7.媒體曝光程度越高(首長是政治明星、媒體寵兒)。

□8.首長卸任後最有可能參選總統。

□或其他:。

12.您是否同意地方政黨競爭體系的發展將使地方的民主政治更為穩固?

□是□否

□其他。(請簡述理由)13.

度較會受下列哪些因素影響:

□選區選民利益。

□議會黨團。□所屬派系(或議會次級團體)。

□其他。(請列舉)

14.

度較會受下列哪些因素影響:

□選區選民利益。

□議會黨團。□所屬派系(或議會次級團體)。

□其他。(請列舉)

15.

□爭取選票時,地方派系實力勝過政黨實力。

□派系組織平時較深入基層,利益結構穩固且明顯。

□地方派系較能提供以利益交換來進行彼此合作與支援,政黨則否。

□其他。(請列舉)

請翻頁

16.以下所列舉的四種議員類型,請尌您對貴會議員們長期觀察與了解,請依照其人數多寡,作一適當的排序(您認為最常見的議員類型,請填寫1。餘依次為2.3.4)。

()以個人或組織事業利益存在的優先考量下,經常造成

議會內利益分配不均的相互衝突,使得議會成為其個人爭逐

利益的場所。

()以地方人脈經營為主,於議事時間較短,所扮演議員

的角色多因配合地方之需,不論在議會內對公共政策之主張

多以地方主觀利益為出發點,且對全面性的公共政策或議題

缺乏主動深入與研究。

()以政黨的利益為主,常常為反對而反對,或為贊成而

贊成,過於著重黨派利益,並以黨派利益個人前途相結合。

()具有理想主義且積極於議事,並以多數縣政施行方向

為問政主題,盡力扮演好擔任議員的角色。

17.

)總預算(或單一預算案)刪減幅度過大。

()縣市長與議長互相控告對方。

()縣市長被議會移送。

()府會互發立場不一致的新聞稿或舉行記者會。

()縣市長率同官員集體退席。

()議程無法繼續(如休會)。

()議案遭延宕或退回。

()提出覆議案。

()官員與議員發生嚴重的肢體衝突。

□2.縣市長所屬政黨與議會佔多數席次的政黨不同時。

□3.議會結構中各政黨實力相當時。

□4.府會首長(縣市長及議長)個人施政特質。

□5.議會派系(如地方派系或議長-縣長派)對立。

□6.利益分配問題(如小型工程款、地方或選民利益)

□7.預算權、人事權、質詢權等權力的行使時。

□8.地方自治法設計不良。

□9.選舉制度設計不良。請翻頁

□其他:。(請列舉)19.以下所列舉的五種府會常見的『議題』類型,尌您長期觀察與了

()縣市長政見(如敬老津貼等)相關議題。

()意識型態(統獨、族群)議題。

()地方建設(選區建設、工程分配款)等分配性議題。

()法規(如勞工安全法規或各項單行法規)等管制政策

議題。

()其他。

20.在下列各項中最有可能導致地方府會衝突的因素

□泛政治化的意識型態(如統獨、族群)。

□府會首長個人施政風格(如不妥協性個性、無法溝通)。

□議會內有嚴重派系對立(議長-縣長派;選舉恩怨等)。

□議會有黨團嚴重對立(國民黨-民進黨)。

□利益分配不均(如工程分配款之分配及額度、地方建設等)。

□地方自治制度設計不良(如質詢權、預算審議權等)

□其他。(請簡述理由)

21.您對本研究問題的建議: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協助完成問卷題目。謝謝您!】

●已全部作答完畢!謝謝您填答所有題目,並請您檢查是否有遺

漏之處。

●研究者將於本研究結束後將結果製成電子資料檔,若您對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