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
浅论办公局域网安全防范体系设计的九大原则
一
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 , 使整个系统安全地互联互通 、 信 息共享 。
五 、 术与 管理 相结 合原 则 技
办公局域网的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涉 及人 、 技术 、 操作等要素 , 单靠技术或管理都 不可能实 现。 因此 , 必须将各种安全技术与运行管理机制 、 人员思 想教育与技术培训 、 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八、 动态 发展 原 则
根 据 网络 安 全 的变 化 不 断 调整 安全 措 施 ,适 应 新
的网络环境 , 满足新的网络安全需求 。
九、 操作性 原 则 易
首 先 , 全 措 施 需 要 人 去 完成 , 安 如果 安 全 措 施 过 于 复杂 , 对人的要求过高 , 其本身就降低了安 全性 ; 其次 ,
进行保护。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 系统 , 自 身物理上 、操作上和管理上的种种漏洞构成 了系统的 安全脆弱性 , 尤其是多用户 网络系统 自身 的复杂性 、 资
源共 享 性 使 单纯 的技 术 保 护 防 不 胜 防 。攻 击 者 使 用 的 “ 易渗透原则” 最 ,必 然 是 在 系 统 中最 薄 弱 的 地 方 进 行 攻击 。 因此 , 充分 、 面 、 要 全 完整 地 对 系统、 险、 风 代价 平衡 分析 的原 则
对一个 网络 进行 实 际分 析 , 就 是要 对 网 络面 临 的 也 威胁及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
然后制定规范和措施 , 确定本系统 的安全策略。保护成 本、 被保护信息 的价值必须平衡 , 如果采用的技术和设 备价格超过被保护信息的价格 ,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 的。 二、 网络信 息 安全 的木桶 原则 所谓 网络信息安全的木桶原则是指木桶的最大容 积取决于最短 的一块木板 , 因此要对信息均衡 、 全面地
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原则
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原则第六章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原则在进行网络系统安全方案设计、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6.1 需求、风险、代价平衡分析的原则对任一网络,绝对安全难以达到,也不一定是必要的。
对一个网络要进行实际的研究(包括任务、性能、结构、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并对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然后制定规范和措施,确定系统的安全策略。
6.2 综合性、整体性原则应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分析网络的安全及具体措施。
安全措施主要包括:行政法律手段、各种管理制度(人员审查、工作流程、维护保障制度等)以及专业技术措施(访问控制、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攻出检测技术、容错、防病毒等)。
一个较好的安全措施往往是多种方法适当综合的应用结果。
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环节,包括个人(使用、维护、管理)、设备(含设施)、软件(含应用系统)、数据等,在网络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也只有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才可能得到有效、可行的措施。
不同的安全措施其代价、效果对不同网络并不完全相同。
计算机网络安全应遵循整体安全性原则,根据确定的安全策略制定出合理的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6.3 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主要是指网络安全问题应与整个网络的工作周期(或生命周期)同时存在,制定的安全体系结构必须与网络的安全需求相一致。
安全的网络系统设计(包括初步或详细设计)及实施计划、网络验证、验收、运行等,都要有安全的内容及措施。
实际上,在网络建设的开始就考虑网络安全对策,比在网络建设好后再考虑安全措施,不但容易,且花费也少得多。
6.4 易操作性原则安全措施需要人去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其次,措施的采用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6.5 适应性及灵活性原则安全措施必须能随着网络性能及安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容易适应、容易修改和升级。
6.6 多重保护原则任何安全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攻击,设计和实施一个可靠的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讨论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设计模型。
一、网络安全框架设计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当综合考虑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确保全面对抗各种潜在威胁。
2. 灵活性:安全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需求。
3. 完整性:安全框架应包含完整的安全措施和机制,从预防、检测、响应到恢复全方位保护网络。
4. 可持续性:安全框架应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体系,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技术变革和安全需求的变化。
5. 节约性:安全框架设计应该经济合理,避免过度依赖高昂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应尽可能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要点1. 安全策略与政策: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策略与政策,以规范各项安全措施的实施和运行。
2. 预防措施: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是预防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手段,以保护网络免受非法入侵和威胁。
3. 检测与监控:除了预防,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应该包含有效的漏洞探测和实时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威胁。
4. 响应与应对:当网络遭受攻击或发生安全事件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快速隔离、恢复网络系统。
5. 安全教育与培训: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需包含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提高员工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三、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基于以上原则和要点,我们提出一种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边界划分: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首先需要划定安全边界,将网络系统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内外网络之间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以确保内部网络相对独立和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方案
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方案第1章安全防护体系概述 (4)1.1 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分析 (4)1.2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目的 (4)1.3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原则 (4)第2章安全威胁与风险管理 (5)2.1 安全威胁识别 (5)2.1.1 网络攻击 (5)2.1.2 恶意软件 (5)2.1.3 内部威胁 (6)2.2 风险评估与量化 (6)2.2.1 风险评估方法 (6)2.2.2 风险量化指标 (6)2.3 风险控制策略制定 (6)2.3.1 技术措施 (6)2.3.2 管理措施 (6)第3章安全防护体系框架设计 (7)3.1 总体架构设计 (7)3.1.1 安全策略层: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明确安全防护的目标和方向。
73.1.2 安全管理层:负责安全防护体系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7)3.1.3 安全技术层:包括安全防护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安全响应技术等,为安全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7)3.1.4 安全服务层:提供安全咨询、安全培训、安全运维等服务,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7)3.1.5 安全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设备、安全软件等,为安全防护提供基础支撑。
(7)3.2 安全防护层次模型 (7)3.2.1 物理安全层:保证网络设备和系统硬件的安全,包括机房环境安全、设备防盗、电源保护等。
(7)3.2.2 网络安全层:保护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隔离等。
(7)3.2.3 系统安全层:保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的安全,包括安全配置、漏洞修补、病毒防护等。
(7)3.2.4 应用安全层: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
(7)3.3 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8)3.3.1 安全防护技术 (8)3.3.2 安全检测技术 (8)3.3.3 安全响应技术 (8)第4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8)4.1 边界防护策略 (8)4.1.1 防火墙部署 (8)4.1.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4.1.3 虚拟专用网络(VPN) (9)4.1.4 防病毒策略 (9)4.2 内部网络防护策略 (9)4.2.1 网络隔离与划分 (9)4.2.2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9)4.2.3 安全配置管理 (9)4.2.4 数据加密与保护 (9)4.3 安全审计与监控 (9)4.3.1 安全审计 (9)4.3.2 安全事件监控 (10)4.3.3 威胁情报应用 (10)4.3.4 定期安全评估 (10)第5章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10)5.1 数据加密技术 (10)5.1.1 对称加密技术 (10)5.1.2 非对称加密技术 (10)5.1.3 混合加密技术 (10)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1 数据备份策略 (10)5.2.2 数据恢复策略 (11)5.2.3 备份安全策略 (11)5.3 数据防泄漏与权限管理 (11)5.3.1 数据分类与标识 (11)5.3.2 访问控制策略 (11)5.3.3 数据防泄漏技术 (11)5.3.4 安全审计与监控 (11)第6章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11)6.1 操作系统安全 (11)6.1.1 基础安全设置 (11)6.1.2 安全审计与监控 (12)6.1.3 系统加固 (12)6.2 应用系统安全 (12)6.2.1 应用层安全防护 (12)6.2.2 应用层防火墙 (12)6.2.3 应用安全审计 (12)6.3 系统漏洞防护与补丁管理 (12)6.3.1 漏洞扫描 (12)6.3.2 补丁管理 (13)6.3.3 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 (13)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策略 (13)7.1 应用层安全威胁分析 (13)7.1.1 SQL注入威胁 (13)7.1.3 CSRF跨站请求伪造威胁 (13)7.1.4 文件漏洞威胁 (13)7.1.5 其他应用层安全威胁 (13)7.2 应用安全开发规范 (13)7.2.1 开发环境安全规范 (13)7.2.2 代码编写安全规范 (13)7.2.3 第三方库和组件安全规范 (13)7.2.4 应用部署安全规范 (13)7.3 应用安全测试与评估 (13)7.3.1 安全测试策略 (14)7.3.2 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 (14)7.3.3 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 (14)7.3.4 渗透测试 (14)7.3.5 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 (14)7.3.6 持续安全监控与响应 (14)第8章终端安全防护策略 (14)8.1 终端设备安全 (14)8.1.1 设备采购与管理 (14)8.1.2 设备安全基线配置 (14)8.1.3 终端设备准入控制 (14)8.1.4 终端设备监控与审计 (14)8.2 移动终端安全 (14)8.2.1 移动设备管理(MDM) (14)8.2.2 移动应用管理(MAM) (15)8.2.3 移动内容管理(MCM) (15)8.3 终端安全加固与防护 (15)8.3.1 系统安全加固 (15)8.3.2 应用软件安全 (15)8.3.3 网络安全防护 (15)8.3.4 安全意识培训与教育 (15)第9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 (15)9.1 云计算安全挑战与策略 (15)9.1.1 安全挑战 (15)9.1.2 安全策略 (16)9.2 大数据安全分析 (16)9.2.1 数据安全 (16)9.2.2 数据隐私保护 (16)9.3 云平台安全防护技术 (16)9.3.1 网络安全 (16)9.3.2 数据安全 (16)9.3.3 应用安全 (17)第10章安全防护体系运维与管理 (17)10.1 安全运维流程与规范 (17)10.1.2 安全运维组织架构 (17)10.1.3 安全运维流程设计 (17)10.1.4 安全运维规范与制度 (17)10.2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7)10.2.1 安全事件分类与定级 (17)10.2.2 应急响应流程设计 (17)10.2.3 应急响应组织与职责 (18)10.2.4 应急响应资源保障 (18)10.3 安全防护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18)10.3.1 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与监控 (18)10.3.2 安全防护策略调整与优化 (18)10.3.3 安全防护技术更新与升级 (18)10.3.4 安全防护体系培训与宣传 (18)10.3.5 安全防护体系持续改进机制 (18)第1章安全防护体系概述1.1 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分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网络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方案
网络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第1章网络安全防护概述 (4)1.1 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4)1.2 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4)1.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第2章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评估 (5)2.1 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5)2.1.1 外部威胁分析 (5)2.1.2 内部威胁分析 (5)2.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5)2.2.1 资产识别 (5)2.2.2 威胁识别 (5)2.2.3 脆弱性识别 (5)2.2.4 风险计算与评估 (6)2.3 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 (6)2.3.1 定性评估方法 (6)2.3.2 定量评估方法 (6)2.3.3 评估工具 (6)第3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制定 (6)3.1 安全防护策略概述 (6)3.1.1 安全防护策略定义 (6)3.1.2 安全防护策略重要性 (6)3.1.3 安全防护策略内容 (7)3.2 安全防护策略的制定流程 (7)3.2.1 安全需求分析 (7)3.2.2 安全防护策略设计 (7)3.2.3 安全防护策略实施 (7)3.2.4 安全防护策略评估 (7)3.3 安全防护策略的优化与更新 (7)3.3.1 监测网络安全态势 (8)3.3.2 更新安全防护策略 (8)3.3.3 持续改进 (8)第4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8)4.1 防火墙技术 (8)4.1.1 防火墙原理 (8)4.1.2 防火墙部署策略 (8)4.1.3 防火墙配置与优化 (8)4.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8)4.2.1 入侵检测技术 (9)4.2.2 入侵防御技术 (9)4.2.3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 (9)4.3 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 (9)4.3.2 VPN应用场景 (9)4.3.3 VPN部署与运维 (9)4.4 数据加密技术 (9)4.4.1 加密算法 (9)4.4.2 数据加密应用 (9)4.4.3 加密技术应用与实施 (10)第5章网络设备安全防护 (10)5.1 交换机与路由器安全防护 (10)5.1.1 基本安全设置 (10)5.1.2 访问控制 (10)5.1.3 防范DDoS攻击 (10)5.1.4 系统更新与漏洞修复 (10)5.2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 (10)5.2.1 无线网络隔离 (10)5.2.2 WPA3加密协议 (10)5.2.3 无线接入控制 (10)5.2.4 防范无线钓鱼攻击 (11)5.3 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安全防护 (11)5.3.1 系统安全基线配置 (11)5.3.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1)5.3.3 安全审计与监控 (11)5.3.4 防火墙与安全策略 (11)第6章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防护 (11)6.1 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11)6.1.1 基本原则 (11)6.1.2 安全措施 (11)6.2 数据库安全防护策略 (12)6.2.1 访问控制 (12)6.2.2 数据库防火墙 (12)6.2.3 数据库安全审计 (12)6.3 安全配置与补丁管理 (12)6.3.1 安全配置 (12)6.3.2 补丁管理 (12)第7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2)7.1 网络应用安全概述 (12)7.2 Web应用安全防护 (12)7.2.1 防护策略 (12)7.2.2 防护措施 (13)7.3 邮件安全防护 (13)7.3.1 防护策略 (13)7.3.2 防护措施 (13)7.4 移动应用安全防护 (13)7.4.1 防护策略 (13)第8章网络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 (14)8.1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 (14)8.1.1 流量监测 (14)8.1.2 入侵检测与预防 (14)8.1.3 恶意代码检测 (14)8.1.4 安全日志审计 (14)8.2 安全事件分析与处理 (14)8.2.1 安全事件识别 (14)8.2.2 安全事件定性分析 (14)8.2.3 安全事件定量分析 (15)8.2.4 安全事件处理 (15)8.3 应急响应流程与措施 (15)8.3.1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5)8.3.2 应急预案制定 (15)8.3.3 应急响应流程 (15)8.3.4 应急响应措施 (15)8.3.5 应急响应评估与改进 (15)第9章网络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15)9.1 安全防护管理体系构建 (15)9.1.1 确立安全防护目标 (15)9.1.2 制定安全防护策略 (15)9.1.3 设计安全防护架构 (16)9.1.4 实施安全防护措施 (16)9.2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与规范 (16)9.2.1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6)9.2.2 制定网络安全操作规范 (16)9.2.3 建立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16)9.2.4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6)9.3 安全防护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 (16)9.3.1 安全防护管理人员培训 (16)9.3.2 培训内容与方式 (16)9.3.3 安全防护管理人员考核 (17)9.3.4 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 (17)第10章网络安全防护案例分析与实践 (17)10.1 网络安全防护成功案例 (17)10.1.1 案例一:某大型企业网络安全防护 (17)10.1.2 案例二:某城市政务外网安全防护 (17)10.2 网络安全防护失败案例分析 (18)10.2.1 案例一:某电商平台数据泄露事件 (18)10.2.2 案例二:某大型企业内网被攻击事件 (18)10.3 网络安全防护实践与展望 (18)10.3.1 实践 (18)10.3.2 展望 (18)第1章网络安全防护概述1.1 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网络安全配置设计原则
网络安全配置设计原则1. 多层次的安全防护在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应该采用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策略。
这意味着在网络中应该有多个层次的安全控制,以确保在一个层次上的安全防护被攻破时,能够有其他层次的安全措施起到补充和防护的作用。
2. 最小权限原则最小权限原则是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最小权限原则,应该仅为系统和用户提供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和访问权限。
这可以减少攻击者在系统中获得的权限,并降低潜在威胁的影响范围。
3. 防止安全漏洞的原则在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安全漏洞的产生和利用。
这可以包括及时应用补丁、使用最新的软件版本、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限制对系统的访问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网络安全漏洞的风险。
4. 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必须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这可以通过合适的身份认证机制(如双因素认证)来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和数据。
此外,限制和管理用户的访问权限,并使用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敏感数据和资源。
5. 安全审计与监控安全审计和监控是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安全审计和监控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响应潜在的安全威胁,并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日志记录、行为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等,以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感知和响应能力。
6. 定期备份和紧急恢复定期备份数据和系统配置是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定期备份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和配置损坏,并为紧急情况下的数据恢复提供支持。
此外,还应该进行紧急恢复计划的制定和测试,以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恢复操作。
7. 常识教育和培训网络安全配置设计应该包括对员工和用户的常识教育和培训。
通过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可以减少社交工程、钓鱼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
常识教育和培训应该成为网络安全配置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以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防护能力。
这些网络安全配置设计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安全的十大原则
网络安全的十大原则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企业、个人及政府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均面临被攻击、窃取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对于防范这些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网络安全的十大原则,帮助用户和组织科学合理地保护其信息安全。
一、最小权限原则最小权限原则要求用户在进行操作时,仅授予其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最低权限。
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和程序只能访问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
这一原则有效减少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即使用户账户被攻击者破解,攻击者也无法通过获得不必要的高权限来进行恶意操作。
实行最小权限原则需要对组织中的每个角色、用户及其功能进行严格审查,从而确保他们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权限。
此外,定期审计和更新权限设置也是十分必要的,以防止因员工变动或角色调整而遗留过期权限,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二、默认拒绝原则默认拒绝原则是指在一个网络系统中,默认情况下应拒绝所有连接,只有经过明确授权的数据流量才能被允许。
这一原则通过限制不必要的流量进入网络,从而减少潜在的攻击面。
为了有效实施默认拒绝原则,组织应配置防火墙和其他网络设备以拒绝所有未请求的入站流量。
同时,为确保合法流量能够顺利通过,应鼓励及时审查和更改访问控制列表。
三、数据加密原则数据加密是保护敏感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明文数据转换为不可读的密文,加密可以有效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保护通信内容,而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据进行加密则能防止物理设备被盗时的信息泄露。
组织应选择强大的加密算法,并在所有通信渠道(如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中广泛应用。
此外,对于敏感数据,还应结合使用访问控制措施,提升其整体安全性。
四、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程序漏洞常常是攻击者入侵系统的重要途径。
因此,及时对软件、固件及操作系统进行更新,以应用最新的安全补丁,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重要信息和个人隐私,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安全框架的定义、要素和设计原则,并介绍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步骤。
一、网络安全框架的定义和要素网络安全框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和利用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它包括以下要素:1. 规范和政策:制定适用于组织的网络安全规范和政策,例如访问控制、密码策略和数据备份策略等。
2. 人员:拥有熟悉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和管理网络安全措施。
3. 技术:采用适当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算法等,来保护网络和信息系统。
4. 流程和程序:制定网络安全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程序,例如事件响应、风险评估和漏洞管理等,以确保网络安全的运行。
二、网络安全框架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网络安全框架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该综合考虑组织的业务需求、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因素,确保全面的安全保护。
2. 分层次:将网络安全划分为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多个层次,针对每个层次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3. 预防性:采取预防性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和安全漏洞的发生,例如加密通信、访问控制和安全审核等。
4. 实时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具备实时监测和响应的能力,及时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5. 灵活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威胁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步骤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需求分析: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安全目标,确定网络安全的需求和功能。
2. 系统设计:基于需求分析,设计网络安全的系统结构和模块,包括网络边界、内部安全区域和用户访问控制等。
3. 技术选型:选择适当的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算法等。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一、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策略,旨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设备、应用程序和数据免受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攻击。
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边界防御:建立强大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防御系统,监测和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此外,对外部网络进行合适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阻止未授权的用户和恶意软件进入网络。
2. 内部网络安全:在网络内部实施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限制员工和用户的权限和访问范围。
同时,对内部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行为。
3. 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记录和审计网络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登录、访问和操作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回应安全事件。
同时,建立适当的日志管理机制,存储和保护网络活动日志,以便进行调查和追踪。
4. 数据保护和备份: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此外,定期备份数据,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以防止数据丢失和不可用。
5. 安全教育和培训:组织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教育员工和用户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最佳实践,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二、网络安全防范设计原则:网络安全防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 最小权限原则:给予用户和程序最少必要的权限和访问权限,以减少潜在攻击面和风险。
2. 分层防御原则:通过在多个层面和关口部署安全措施,增加攻击者越过所有关卡的难度,并提供多重防御机制。
3. 强化身份验证原则: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如密码、令牌、生物特征等,确保用户身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安全更新和漏洞修补原则:及时安装软件和系统的安全更新和漏洞修补程序,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和弥补系统的薄弱点。
5. 持续监控和响应原则: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网络活动和日志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适当的响应措施。
6. 内外一体原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结合起来,共同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安全防御体系。
(完整)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上的原则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上的原则一、引言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信息资源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但是,紧随信息化发展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出,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二、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ITU-T X.800标准将我们常说的“网络安全(networksecurity)”进行逻辑上的分别定义,即安全攻击(security attack)是指损害机构所拥有信息的安全的任何行为;安全机制(security mechanism)是指设计用于检测、预防安全攻击或者恢复系统的机制;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以抵御安全攻击、提高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的服务.三、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框架结构为了能够有效了解用户的安全需求,选择各种安全产品和策略,有必要建立一些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网络安全防范。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是其可顺利实施的保障。
图1给出了基于DISSP扩展的一个三维安全防范技术体系框架结构。
第一维是安全服务,给出了八种安全属性(ITU—T REC-X.800—199103—I)。
第二维是系统单元,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维是结构层次,给出并扩展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框架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单元都对应于某一个协议层次,需要采取若干种安全服务才能保证该系统单元的安全。
网络平台需要有网络节点之间的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平台需要有针对用户的认证、访问控制,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需要有抗抵赖和审计的功能,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针对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如果在各个系统单元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来满足其安全需求,则我们认为该信息网络是安全的。
四、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层次作为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结构,我们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1.物理环境的安全性(物理层安全)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线路备份、网管软件、传输介质),软硬件设备安全性(替换设备、拆卸设备、增加设备),设备的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不间断电源保障,等等。
网络安全规划原则
网络安全规划原则网络安全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需求、技术能力和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是网络安全规划的几个基本原则:1. 综合考虑:网络安全规划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包括业务需求、IT基础设施、技术人员能力、预算等方面。
要确保网络安全规划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匹配,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不过于复杂和昂贵。
2. 防御深度:网络安全规划要采用防御深度的原则,即在网络的各个层次和环节都要设置安全机制,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这样即使一层的安全措施被攻破,其他层次仍然能够保护网络安全。
3. 合理划分网络区域:网络安全规划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对企业网络进行合理的划分,将不同的业务系统、用户群体、安全级别的网络资源隔离开来,形成独立的网络区域。
这样可以避免攻击者在一次入侵中获取到企业所有的数据和资源。
4. 强化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网络安全规划要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访问控制,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能访问企业的网络和系统资源。
可以采用多因素认证、单点登录、访问控制列表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5.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规划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安全事件处理等方面。
要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有效运行,提高对安全事件的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
6. 定期演练和改进:网络安全规划要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模拟各类安全事件和攻击,检验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响应能力。
同时要根据演练和实际安全事件的反馈,及时对网络安全规划进行改进和优化,保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7. 持续监测和应急响应:网络安全规划要建立持续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实时监控和安全事件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
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要能够迅速做出应急响应,快速恢复系统的运行,并进行事后的溯源和分析。
通过遵循这些网络安全规划原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并保护企业的重要信息不被泄露、篡改和破坏。
通信网络中的网络安全设计原则
通信网络中的网络安全设计原则在设计通信网络中的网络安全时,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被遵循。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网络的安全性,防止恶意入侵和信息泄露。
以下是一些通信网络中的网络安全设计原则:1. 最小权限原则:网络中的用户应只能访问他们所需的资源和信息,不要给予过多的权限。
这样可以降低被攻击者利用的风险,即使一个账户被破坏也不会对整个网络造成灾难性后果。
2. 防御深度原则:即多层次的安全防护。
不依赖于单一的安全措施,而是通过多层次的保护来提高安全性。
这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多种安全措施的结合使用。
3. 安全访问控制原则: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机制来提高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确保不合法用户无法访问敏感信息。
4. 数据加密原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解读。
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或窃取。
5. 预防性原则: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网络受到攻击。
包括定期的漏洞扫描、安全培训、定期的安全审计等方式来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
6. 及时更新原则: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修补已知的漏洞和安全问题。
保持系统处于最新的安全状态,及时应用安全补丁,降低网络遭受已知攻击的风险。
7. 安全策略制定原则:建立明确的网络安全策略和流程,包括人员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事件响应等各方面的规定。
指导员工如何处理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安全措施和应对措施。
网络安全设计原则的遵循对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综合考虑不同的原则,才能建立一个稳健、安全的通信网络系统。
通过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和原则,可以降低网络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保护网络中的敏感信息不受到泄露和篡改。
在网络安全设计中,重视这些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入侵防御设计方案
网络入侵防御设计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入侵是一种严重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对公司、组织甚至个人的资料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制定有效的网络入侵防御设计方案,保护网络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
黑客通过漏洞利用、木马病毒、密码破解等手段,对目标网络进行恶意入侵。
常见的攻击手法包括DDoS攻击、SQL注入、跨站脚本等,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二、网络入侵防御设计原则1. 多层防御: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多层次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网络安全等级。
2. 网络监控: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日志记录和异常检测等手段,及时发现、阻止潜在的入侵行为。
3. 安全策略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管理体系,包括权限控制、访问控制、漏洞补丁管理等,加强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的管理。
4. 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训,做好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减少人为因素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三、1. 部署防火墙:设置网络边界防火墙,过滤恶意流量,限制对内部系统的访问,有效防范外部攻击。
2. 搭建IDS/IPS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监控网络流量,及时检测和阻止潜在的安全威胁。
3. 加密通信:采用SSL、VPN等加密通信技术,保护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和窃取。
4.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建立有效的数据恢复计划,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 安全审计与监控: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审计,检查网络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漏洞,及时修复漏洞,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四、总结网络入侵是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建立有效的网络入侵防御设计方案,对保障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层防御、网络监控、安全策略管理和安全意识培训等手段,提高网络安全等级,有效遏制网络入侵行为,保障网络数据和系统的安全运行。
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与优化
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与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风险。
为了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设计和优化网络安全防护方案已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紧迫任务。
本文将探讨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优化现有的网络安全措施。
设计原则1. 多层防御体系:网络安全防护方案应该建立起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
例如,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安全设备来保护网络的边界,同时也需要在内部网络中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来防范内部威胁。
2. 统一身份验证:采用统一身份验证机制,如单一登录(Single Sign-On, SSO)系统,能够减少用户登录的繁琐性和密码的泄露风险。
通过设置强密码策略和多因素身份验证,进一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3. 加密通信:在网络通信中使用加密技术,如传输层安全协议(TLS)、虚拟私有网络(VPN)等,可以有效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或者伪装。
尤其对于关键业务和敏感数据的传输,加密通信是一项必要的安全措施。
4. 实施访问控制:为了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行为的威胁,需要严格限制网络的访问权限。
通过使用访问控制列表(ACL)、规则基础访问控制(RBAC)等技术手段,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定和授权,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5. 持续监测与及时响应:网络安全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建立安全运维团队,负责监测网络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利用安全信息事件管理系统(SIEM)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等工具,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安全事件。
优化措施1. 漏洞管理: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评估,修复系统和应用程序中的漏洞,以减少黑客攻击的风险。
同时,及时更新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避免被恶意利用。
2. 社会工程防范:加强员工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对社会工程攻击的警觉性。
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及管理
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及管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安全事件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因此,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尤为重要。
一、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意义网络安全体系是由策略、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构成的一整套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全程覆盖原则。
网络安全体系应从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等全流程覆盖,保障网络安全的全程可控。
2、多层次防护原则。
网络安全体系应该采取多层次的防护方式,确保网络安全可靠。
3、集成化原则。
网络安全体系应该具备集成化的架构,能够有效地集成各种安全防护技术、工具和设备。
4、科技创新原则。
网络安全技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网络安全体系应该具备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体系构建需要依托于各种硬件、软件和服务等基础技术。
其中,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对于构建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尤为重要:1、网络边界防护技术网络边界防护技术是网络安全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范、威胁情报分享、恶意软件检测与清零等技术手段。
2、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监督、应急响应等技术手段。
安全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3、网络安全监控技术网络安全监控技术能够对网络中的安全漏洞和攻击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测,快速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四、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网络安全体系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是要通过管理来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因此,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也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安全责任制是网络安全体系管理的重中之重。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上的原则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上的原则一、引言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信息资源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但是,紧随信息化发展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出,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二、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ITU-T X.800标准将我们常说的“网络安全(networksecurity)”进行逻辑上的分别定义,即安全攻击(security attack)是指损害机构所拥有信息的安全的任何行为;安全机制(security mechanism)是指设计用于检测、预防安全攻击或者恢复系统的机制;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以抵御安全攻击、提高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的服务。
三、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框架结构为了能够有效了解用户的安全需求,选择各种安全产品和策略,有必要建立一些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网络安全防范。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是其可顺利实施的保障。
图1给出了基于DISSP扩展的一个三维安全防范技术体系框架结构。
第一维是安全服务,给出了八种安全属性(ITU-T REC-X.800-199103-I)。
第二维是系统单元,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维是结构层次,给出并扩展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框架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单元都对应于某一个协议层次,需要采取若干种安全服务才能保证该系统单元的安全。
网络平台需要有网络节点之间的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平台需要有针对用户的认证、访问控制,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需要有抗抵赖和审计的功能,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针对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如果在各个系统单元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来满足其安全需求,则我们认为该信息网络是安全的。
四、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层次作为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结构,我们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
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为了保护网络安全,防范和应对各类网络攻击威胁,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概述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通过监控、分析和响应的方式,旨在发现和阻止各种网络攻击行为,保护网络资源的安全。
其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分析攻击行为、生成警报和响应措施等。
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减少攻击对网络的影响,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
二、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和实现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多层次防御:网络攻击防御应该采用多层次的策略,包括外围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形成一个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完整网络安全体系。
2. 实时监测与分析: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应该能够实时监听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对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和判定,准确识别出攻击行为。
3. 自动化响应机制: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应该具备自动化响应机制,能够针对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止损,减少攻击对网络的影响。
4. 实用性与易用性: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应该具备实用性和易用性,操作简单明了,能够提供直观的监控界面和报告,方便管理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实现步骤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系统架构:根据网络规模和需求,设计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组件以及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关系等。
2. 收集和分析网络流量:网络攻击检测与防御系统需要收集和监控网络流量,利用流量分析技术对流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可疑的网络行为。
3. 建立攻击样本库:建立攻击样本库,包括各种网络攻击的特征和行为模式,用于与实时监测的网络流量进行比对,识别出攻击行为。
浅析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
删 一 8 0标 准 将 我 们 常 说 的 “ 络 安 全 ( ew rscr y ” T X.0 网 ntokeu t ) i
进 行 逻 辑 上 的 分 别 定 义 , 安 全 攻 击 (eu t tc ) 指 损 害 机 构 所 即 scry at k 是 i a
数 据 处 理 系统 安全 和信 息 传 输安 全 的 服 务 。
三 、 络 安 全 防 组 织 规 则 等 。 管 理 的 制 度 化 极 大 程 度 地 影 响 着 整 个 网 络 的 安
为 了 能 够 有 效 了 解 用 户 的 安 全 需 求 . 选 择 各 种 安 全 产 品 和 策 全 , 格 的 安 全 管 理 制 度 、 确 的 部 门 安 全 职 责 划 分 、 理 的 人 员 角 严 明 合 略 , 必 要 建 立 一 些 系 统 的 方 法 来 进 行 网 络 安 全 防 范 。 网 络 安 全 防 色 配 置 都 可 以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降 低 其 它 层 次 的 安 全 漏 洞 。 有
随 着 信 息 化 进 程 的 深 入 和 互 联 网 的 快 速 发 展 。 络 化 已 经 成 为 胁 。 网 企 业 信 息 化 的 发 展 大 趋 势 , 息 资 源 也 得 到 最 大 程 度 的 共 享 。但 是 , 信 紧 随 信 息 化 发 展 而 来 的 网 络 安 全 问 题 日 渐 凸 出 . 络 安 全 问 题 已 成 网 急 , 果 不很 好 地解 决 这个 问题 , 将 阻碍 信 息 化 发展 的进 程 。 如 必
采 取 若 干 种 安 全 服 务 才 能 保 证 该 系 统 单 元 的 安 全 。 网 络 平 台 需 要 有 安 全 防 范 体 系 在 整 体 设 计 过 程 中 应 遵 循 以 下 9项 原 则 : 网络 节 点之 间 的认 证 、 问控 制 , 用 平 台需 要 有 针 对用 户 的认 证 、 访 应 访 问 控 制 , 要 保 证 数 据 传 输 的 完 整 性 、 密 性 。 要 有 抗 抵 赖 和 审 需 保 需 络 系 统 , 果 在 各 个 系 统 单 元 都 有 相 应 的 安 全 措 施 来 满 足 其 安 全 需 如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
网络安全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 (2)1.1 网络安全概念 (2)1.2 网络安全威胁 (2)1.3 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3)第二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3)2.1 防护体系框架 (3)2.2 防护体系关键要素 (4)2.3 防护体系实施策略 (4)第三章网络安全风险识别 (5)3.1 风险识别方法 (5)3.2 风险评估与分类 (5)3.3 风险应对策略 (6)第四章网络安全策略制定 (6)4.1 策略制定原则 (6)4.2 策略内容与范围 (6)4.3 策略实施与评估 (7)第五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8)5.1 防火墙技术 (8)5.2 入侵检测与防御 (8)5.3 加密与认证技术 (8)第六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 (8)6.1 监测系统设计 (8)6.1.1 设计原则 (9)6.1.2 监测系统架构 (9)6.2 预警机制构建 (9)6.2.1 预警指标体系 (9)6.2.2 预警阈值设定 (9)6.2.3 预警信息发布与处理 (10)6.3 安全事件响应 (10)6.3.1 响应流程 (10)6.3.2 响应措施 (10)第七章网络安全应急响应 (10)7.1 应急响应流程 (10)7.1.1 事件监测与报告 (11)7.1.2 事件评估与分类 (11)7.1.3 应急响应启动 (11)7.1.4 事件处置与恢复 (11)7.1.5 事件总结与改进 (11)7.2 应急预案制定 (11)7.2.1 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11)7.2.2 应急预案内容 (11)7.3 应急资源保障 (12)7.3.1 人力资源保障 (12)7.3.2 技术资源保障 (12)7.3.3 物资资源保障 (12)7.3.4 资金保障 (12)第八章网络安全培训与教育 (12)8.1 培训对象与内容 (12)8.1.1 培训对象 (12)8.1.2 培训内容 (13)8.2 培训方式与方法 (13)8.2.1 培训方式 (13)8.2.2 培训方法 (13)8.3 培训效果评估 (13)第九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14)9.1 法律法规概述 (14)9.1.1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4)9.1.2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4)9.2 政策措施分析 (14)9.2.1 政策措施背景 (15)9.2.2 政策措施内容 (15)9.3 法律风险防范 (15)9.3.1 法律风险识别 (15)9.3.2 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15)第十章网络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发展趋势分析 (16)10.2 技术创新与应用 (16)10.3 行业发展前景 (17)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1.1 网络安全概念网络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采取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对网络系统及其数据造成非法访问、篡改、破坏、窃取等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框架结构、体系层次、设计原则三个方面讨论了网络安全防范体系问题。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信息资源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但是,紧随信息化发展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出,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二、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
ITU-T X.800标准将我们常说的“网络安全(networksecurity)”进行逻辑上的分别定义,即安全攻击
(security attack)是指损害机构所拥有信息的安全的任何行为;安全机制(security mechanism)是指设计用于检测、预防安全攻击或者恢复系统的机制;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以抵御安全攻击、提高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的服务。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框架结构
为了能够有效了解用户的安全需求,选择各种安全产品和策略,有必要建立一些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网络安全防范。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是其可顺利实施的保障。
图1给出了基于DISSP扩展的一个三维安全防范技术体系框架结构。
第一维是安全服务,给出了八种安全属性(ITU-T REC-X.800-199103-I)。
第二维是系统单元,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维是结构层次,给出并扩展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框架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单元都对应于某一个协议层次,需要采取若干种安全服务才能保证该系统单元的安全。
网络平台需要有网络节点之间的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平台需要有针对用户的认证、访问控制,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需要有抗抵赖和审计的功能,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针对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如果在各个系统单元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来满足其安全需求,则我们认为该信息网络是安全的。
四、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层次
作为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结构,我们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见图2)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
1.物理环境的安全性(物理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
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线路备份、网管软件、传输介质),软硬件设备安全性(替换设备、拆卸设备、增加设备),设备的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不间断电源保障,等等。
2.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 2000等。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
二是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
三是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
3.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4.应用的安全性(应用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主要由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产生,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DNS等。
此外,还包括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5.管理的安全性(管理层安全)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
管理的制度化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它层次的安全漏洞。
五、网络安全防范体系设计准则
根据防范安全攻击的安全需求、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对应安全机制所需的安全服务等因素,参照SSE-CMM("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和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等国际标准,综合考虑可实施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系统均衡性等方面,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9项原则:
1.网络信息安全的木桶原则
网络信息安全的木桶原则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的进行保护。
“木桶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本身在物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种种漏洞构成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尤其是多用户网络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资源共享性使单纯的技术保护防不胜防。
攻击者使用的“最易渗透原则”,必然在系统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
因此,充分、全面、完整地对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测(包括模拟攻击)是设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必要前提条件。
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设计的首要目的是防止最常用的攻击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最低点"的安全性能。
2.网络信息安全的整体性原则
要求在网络发生被攻击、破坏事件的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快速恢复网络信息中心的服务,减少损失。
因此,信息安全系统应该包括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和安全恢复机制。
安全防护机制是根据具体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采取的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非法攻击的进行。
安全检测机制是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
安全恢复机制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尽量、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供给的破坏程度。
3.安全性评价与平衡原则
对任何网络,绝对安全难以达到,也不一定是必要的,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实用安全性与用户需求评价与平衡体系。
安全体系设计要正确处理需求、风险与代价的关系,做到安全性与可用性相容,做到组织上可执行。
评价信息是否安全,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和衡量指标,只能决定于系统的用户需求和具体的应用环境,具体取决于系统的规模和范围,系统的性质和信息的重要程度。
4.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
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安全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使整个系统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5.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技术、操作等要素,单靠技术或单靠管理都不可能实现。
因此,必须将各种安全技术与运行管理机制、人员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6.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由于政策规定、服务需求的不明朗,环境、条件、时间的变化,攻击手段的进步,安全防护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在一个比较全面的安全规划下,根据网络的实际需要,先建立基本的安全体系,保证基本的、必须的安全性。
随着今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及应用的增加,网络应用和复杂程度的变化,网络脆弱性也会不断增加,调整或增强安全防护力度,保证整个网络最根本的安全需求。
7.等级性原则
等级性原则是指安全层次和安全级别。
良好的信息安全系统必然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包括对信息保密程度
分级,对用户操作权限分级,对网络安全程度分级(安全子网和安全区域),对系统实现结构的分级(应用层、网络层、链路层等),从而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提供全面、可选的安全算法和安全体制,以满足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各种实际需求。
8.动态发展原则
要根据网络安全的变化不断调整安全措施,适应新的网络环境,满足新的网络安全需求。
9.易操作性原则
首先,安全措施需要人为去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
其次,措施的采用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结束语
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的安全缺陷,以及在网络环境中数据信息存储和对其访问与处理的分布性特点,网上传输的数据信息很容易泄露和被破坏,网络受到的安全攻击非常严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就更为迫切。
实际上,保障网络安全不但需要参考网络安全的各项标准以形成合理的评估准则,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网络安全的框架体系、安全防范的层次结构和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网络系统的各个不安全环节,找到安全漏洞,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