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郎官考辨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篇一:东汉官制简表 东汉官制简表 州 刺史(牧) 县 县令(县令) 乡 乡佐游徼三老有秩 亭 亭长 里 里魁 篇二:汉代官吏选任制度 汉代官吏选任制度 在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西汉王朝,最高统治阶层注意总结前人尤其是秦朝用人经 验和教训;根据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形,建立和推行了一套新的选官用人制度。

一、惩秦之弊,信用士人 “士人”、“士子”、“儒(生)”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俗称。

西汉创建者刘邦,由秦的泗水亭 长起家,曾经对“儒”等有识之士颇为轻视。

《史记》郦食其传载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 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称帝后,著名辨士陆贾劝导他,在马上打天下,不能在马上 治天下,应该依靠武力夺取政权,而以知识治理天下国家,“长久之术”在于“文武并用”。

刘邦 从此开始改变对士人的态度。

在倒秦战争中, 刘邦又亲眼目睹了秦王朝短命而亡的情景。

因此, 当西汉王朝一建立,刘邦便比较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吸取了秦朝排斥士人参政暴 虐而亡的教训,开始信用士人。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百端待举。

原秦博士、投奔刘邦的大儒叔孙通提出建议:制定朝 纲国典、礼仪制度。

刘邦采纳了,征集原鲁国地区的儒生 30 人,研究和制定国家礼仪,以明 君臣、上下的尊卑秩序。

刘氏朝廷因之威风肃凛,等级森严。

刘邦情不自禁地说: “吾今日乃 知为皇帝之贵也。

”他懂得了信用士人作用何在。

此后,西汉王朝政府对知识分子是比较信用 的。

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采纳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此 后长期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指导思想。

董仲舒做了一件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很不利的事 情。

但由于对汉王朝专制统治益处很大,所以备受重用。

从此汉朝君主已经不再存在信用士人 与否的问题,而是要更重用代圣立言的儒士。

汉昭帝死后一度掌管朝政的霍光,也曾深有体会地说:“公卿大臣当用有经术明于大义者”。

《白虎通义》的分类

《白虎通义》的分类

《白虎通义》当如何分类?摘要:《白虎通义》是东汉时期经学的集大成著作。

但《四库提要》将其归为子部,本文从此入手,详细地描述《白虎通义》一书在诸种目录学著作中的记载情况,并分析《四库提要》将其列入子部的原因,并认为这个分类不妥,应采取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的分类,定为经部礼类三礼总义之属。

如今学界一致认为,《白虎通义》是一部解释六经的著作,其在经学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会后,章帝命班固作《白虎通德论》,《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传》:“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又《后汉书·儒林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

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

”以上三条,是学界目前一致认定的关于《白虎通义》的可靠记载。

可见《白虎通义》的思想内容与经学有关。

但《四库提要》卷一百一十八将《白虎通义》归为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子部的庞杂暂不赘述,我疑惑的是:《白虎通义》这本解释六经的著作,为何被《四库提要》分入子部?这先要从《白虎通义》一书在《四库提要》之前的诸种目录学著作中的记载入手。

一、《白虎通义》在诸种目录学著作中的记载考察一本书的流传情况,只能查找正史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的内容,以及私家藏书目录中的记载。

按:《隋书·经籍志》论语类的后序:“《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则《隋志》认为《白虎通义》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而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则《白虎通》中又言谶纬,兼谈解经,因此划分为经纬类。

宋代的《崇文总目》沿袭了《隋志》的分类方法,以后历代沿袭,无所转移。

考察官德的难题

考察官德的难题

考察官德的难题作者:张晓政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089东汉中后期的中国,仿佛进入一个道德社会,善人善事层出不穷。

比如,青州就出了一个大孝子。

此人名叫赵宣,父母死后,他在父母墓隧中守丧,3年不够,一守就是20多年。

事迹传出,连当时的大名士、新上任的太守陈蕃都慕名前来拜访。

没想到一聊起来却发现,这个赵宣居然在“守丧”期间接连生下了 5个孩子。

陈蕃大怒,斥其“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当场将其拿下治罪,赵宣守墓也成为天下笑谈。

饰伪求名者代代皆有,但像当时那样将行善事、做善人当作一种“风尚”的却堪称唯一。

难道是那时候的人们境界尤其之高吗?当然不是。

这就不能不说到两汉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态了。

汉代标榜以孝立国,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以道德教化为主旨的儒家学说迅速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更重要的是,汉代在选人用人上实行的是察举制,这项制度始终高举一面旗帜,即德行为先、孝悌最重。

也就是说,要想当官,首先必须道德好、品行高。

在这个背景下,德行自然也就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追逐品。

重视德行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好事未必容易办好。

由于德行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当时只好将德行与时评联系起来,即默认名声响著,则德行自高。

这或许就是“月旦评”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又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重德轻能。

由于过分偏重德行,导致才能因素逐渐被忽视。

这在国家动荡、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非常时期尤为致命。

有感于此,东汉末期,曹操先后颁布《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法令,其主导思想就是“唯才是举”,甚至干脆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亦当举为所用。

二是饰伪求名。

许多人为求官入仕,挖空心思作秀成名,甚至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比如前述赵宣。

东汉桓灵之际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表明在大面积作假的情况下,以道德为导向的察举制实际上已经不能起到选贤任能的功能了。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从体裁上来说,《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从写作目的上来看,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一样,王辟之脱离仕宦,悠游林下,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博记杂识,主要是为了“谈谑”。

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吧!卷一·帝德西都北寺应天禅院,乃太祖诞圣之地,国初为传舍。

真宗幸洛阳,顾瞻遗迹,徘徊感怆,乃命建为僧舍。

功成,赐院额,奉安神御,命知制诰刘筠志之。

仁宗初,又建别殿,分二位,塑太宗、真宗圣像,丞相王钦若为之记。

后园植牡丹万本,皆洛中尤品。

庆历末,仁宗御篆神御三殿碑:艺祖曰“兴先”,太宗曰“帝华”,真宗曰“昭孝”。

今为忌日行香地,去留府甚远,故诗曰“正梦寐中行十里”,此之谓也。

开宝中,教坊使魏某年老当补外,援后唐故事,求领小郡。

太祖曰:“伶人为刺史岂治朝事,尚可法耶!”第令于本部中迁叙,乃以为太常太乐令。

兴国中,张观、乐史锁厅合格,不得进士第,止以为幕职官。

太宗之爱惜科名如此。

庆历中,郎官吕觉者勘公事已回,登对自陈衣绯已久,乞改章服。

仁宗曰:“待别差遣,与卿换章服。

朕不欲因鞫狱与人恩泽,虑刻薄之徒望风希进,加入深罪耳。

”帝宽厚钦恤之德如此,庙号曰仁,不亦宜乎!明道二年二月十一日,仁宗行籍田礼。

就耕位,侍中奉耒进御。

上搢圭秉耒三推,礼仪使奏礼成,上曰:“朕既躬耕,不必泥古,愿终亩以劝天下。

”礼仪使复奏,上遂耕十有二畦。

翌日,作《籍田礼毕诗》赐宰臣已下和进。

寻诏吕文靖公编为《籍田记》。

时许开封国学举人陪位,因得免解。

宝元、康定间,西方用兵,急于边用,言利者多捃摭细微,颇伤大体。

仁宗厌之,乃诏曰:“议者并须究知本末,审可施用,若事已上而验白无状、事效不著者,当施重罚。

”于是,轻肆者知畏而不敢妄言利害也。

仁宗朝,南剑州上言:“石碑等银矿可发。

”上谓三司使曰:“但不害民,则为国利;或于民有害,岂可行也”上之恤爱元元至矣。

晁文元公迥在翰林,以文章德行为仁宗所优异,帝以君子长者称之。

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取仕制度,选拔官吏的方法大相径庭,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在这些不同的取仕制度中,有些名称是相同的,比如说“举人”和“秀才”这两种称谓。

虽然目的都是选拔官吏,但这两个称谓在不同阶段所代表的意义上,则完全不同。

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中,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第一道环节。

而在中国历史上取仕制度发展过程中,隋朝是个最重要的分界线。

因为,隋朝创立了科举制。

在隋朝以前,有汉朝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这两种制度大多由地方到中央,从仕阀门族中推荐和察举。

而科举制,则上到豪门贵族,下到寒士贫门均可报名参加科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的取仕制度,自隋朝以后,被历朝历代所延用,并不断裨补缺漏、发扬光大,一直到清代结束,时长一千三百多年。

综上所述,在名称上,察举制的举人、秀才和科举制的举人、秀才名称一样,但制仕方式和所代表的意义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应该说,科举制的举人、秀才只是名称上沿用了察举制的举人、秀才而已。

一,汉代的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实质上是一种推荐制度。

即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央推荐合乎标准的人才。

这些科目分孝廉、贤良方正和秀才。

然后经过适当的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

考核察举分两大类,常科和特科。

孝廉和秀才属于常科;贤良方正属于特科。

1.察举孝廉 :按照孝子、廉洁之士的标准察举人才的科目,称做孝廉。

是汉代最常见的察举科目。

源于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发明而兴起。

西汉时的规定是每一个郡每年举荐两个人。

到东汉和帝时期,由于各郡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存在着名额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采纳丁鸿、刘方的谏议,遂改为按人口比例岁举的办法:二十万以上人口的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人口的,两年推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人口的,三年推举一人。

(《后汉书》丁鸿传)为了照顾国境别郡,有特别规定:“缘边郡国十万以上人口的一年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的两年一人;五万以下,三年举一人”。

山西平遥县和诚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西平遥县和诚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

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

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填补心灰意冷陆陆续续不约而同B.补充心灰意冷络绎不绝不远万里C.填补兴味索然络绎不绝不远万里D.补充兴味索然陆陆续续不约而同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秦守官、假官制度綜考——以秦漢簡牘資料爲中心

秦守官、假官制度綜考——以秦漢簡牘資料爲中心

秦守官、假官制度綜考——以秦漢簡牘資料爲中心**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印集成暨新秦印文字編” (16BYY120)的階段性成果。

① 高敏:《從雲夢秦簡看秦的若干制度》,其著《雲夢秦簡初探》(增訂本),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193-196頁;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362-365頁;武普照:《秦漢守官制度考述》,《山東師大學報》(社科 版)1988年第4期;]日]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24-441頁;安作璋:《秦漢官吏 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65-70頁;王剛:《秦漢假官、守官問題考辨》,《史林》2005年第2期。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偉内容提要“守官”與“離官”相對而言,是指長官在職但因外出、病休等不在署時指派的臨時居守者, 是依據法律規定臨時指派符合某種條件(如秩級達到一定要求)的官吏駐守官署并代為處理相關事務的 一種便宜措施。

“假官”與“真官”相對而言,是“真官”離職(職位空缺或無法行使職權)時的代理者,一般 由官員自薦或上級(包括“真官”)授權,使任“假官”者在約定時間内假借真官的職權行事,也可以離署 辦事。

關鍵詞秦守官假官秦漢簡牘“假官”“守官”均見於文獻記載,是秦漢官制中一項特殊而重要的内容,舊有的注解和 今人的研究結論均有較大分歧。

①隨着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里耶秦簡和嶽麓秦簡資料 的相繼刊布,其中有關官吏選拔和某守、假某的内容使“假官” “守官”的問題有複雜化的 傾向。

一秦漢守官、假官研究概述(一)先秦兩漢時期的“守官”戰國時已有守官。

《戰國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爲守相。

秦下甲攻趙,司馬空説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爲尚書,習秦事。

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臣少爲刀筆吏,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爲兵首,請爲大王悉趙兵以遇。

'”高誘注:“姚本:‘守相,假也。

汉代兰台考辨

汉代兰台考辨

汉代兰台考辨
吴从祥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34
【摘要】由于职务之需,汉代兰台不仅是国家法规和皇帝诏令等的保存之处,也是秘书和图谶等的收藏之所.在汉代,兰台令史地位不高,秩仅为百石,《续汉书·百官志三》所载“兰台令史”俸禄当为“兰台令”之误.在东汉明、章时期,兰台令史地位有所
提升,初仕兰台令史的著名文人后皆获超迁.自和帝之后,随着兰台著述地位的下降,兰台令史地位又回归到从前.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吴从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1
【相关文献】
1.汉代“兰台”为史学名著《汉书》作出的伟大贡献 [J], 董鹏昭
2.汉代皇家典藏三地:石渠阁、兰台、东观 [J], 张文馨
3.汉代皇家典藏三地:石渠阁、兰台、东观 [J], 张文馨
4.从兰台、东观看汉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 [J], 王春阳
5.不负韶华筑梦兰台——一名兰台新兵的梦语 [J], 江明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1. 羊耽妻辛氏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晋书列女》【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1. 察举制:这是一种由三公九卿、太守等高级官员根据一定标准,将符合道德、品行、才能等方面要求的人才选为官的制度。

其中,孝廉、茂才、察廉等是主要的科目。

2. 征辟制:这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官员的制度。

3. 任子制:这是任用官员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任命一个儿子为郎官。

在东汉末年,官吏的任命权掌握在皇帝、中央和地方官员手中,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世家大族和官僚们把控入仕之门,将会任人唯亲、任人唯财、任人唯势。

因此,寒门有识之士很难入朝为官,以致于天下衙门都被其子弟和门生故吏充满,天下舆论也被他们所操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吏选拔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首先,察举制和征辟制往往受到世家大族和权贵们的影响,他们通过推荐或征聘自己的亲信和门生故吏来掌握官吏的任命权。

这导致了官场上的任人唯亲、任人唯财、任人唯势的现象,使得寒门有识之士很难有机会入朝为官。

其次,任子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虽然这项制度旨在保障官员子弟的权益,但是它却剥夺了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

在任子制下,官员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权势和财富轻松获得官职,而寒门子弟则很难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导致了官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使得寒门有识之士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汉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他们废除了任子制,并加强了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寒门有识之士入朝为官的机会,例如设立科举制度,使得有才华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也为寒门有识之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尽管进行了改革,但是官吏选拔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察举制和征辟制仍然受到世家大族和权贵们的影响,而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苏武传-重点实词、虚词、句子

苏武传-重点实词、虚词、句子

一、重点实词益的解释[yì]1. 增加:~寿延年。

增~.损~。

2. 好处,有好处:利~。

~处。

公~。

权~。

受~非浅.3。

更加:~发。

日~壮大。

4. 古同“溢”,水漫出来。

当的解释[dāng]1. 充任,担任:充~。

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

~权。

~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

~代。

~初。

~今。

~即(立即)。

~年.~街.~院。

4. 面对着:~面。

~机立断。

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

理~。

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dàng]1. 合宜:恰~。

适~.妥~.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

长歌~哭。

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

~世。

6. 吃亏,受骗:上~.7。

抵押:抵~。

押~。

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后缀。

龙潜庵《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坐的解释[zuò]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

~待。

~垫.~骨。

~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

~禅。

~功.~骑.2。

乘,搭:~车。

~船。

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

~庄。

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d.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地方职官杂考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地方职官杂考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地方职官杂考郭俊然①(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出土资料中有很多文献所遗的汉代职官,如均平官,有均长、均监、平丞、酒平;太守府属吏,有助府佐、用算佐、小府啬夫;地方县官,出土资料所见更多,有狱丞、官啬夫、官有秩、录事书佐等;里吏,有里唯、里治中、唯长史。

这些内容可补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的汉代官制之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代;官制;出土资料;地方汉代官制史研究历来是秦汉史研究的重头戏,长期以来学界基本上局限于传世文献所载的内容。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1]一书利用传世文献对秦汉官制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一部秦汉官制史研究的集大成和里程碑式的著作。

此后,如果仅仅利用传世文献研究秦汉官制史,是很难超越该书的高度的。

但是,如熊铁基先生常说的那样:“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新问题会层出不穷。

”随着大量秦汉简牍、印章、封泥等实物资料的陆续出土,利用实物资料证、校、补传世文献所载内容便成了秦汉史研究中最大的新问题了。

笔者在梳理汉代出土资料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文献所遗的职官,现作一分类考述。

一、均平官,出土资料所见而文献所遗的有四个:(1)均长,实物有封泥“辽东均长”[2]62。

两汉皆设有辽东郡,《汉书·地理志上》载:“辽东郡,秦置。

属幽州。

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

县十八:襄平,有牧师官。

莽曰昌平。

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

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莽曰长说。

房,候城,中部都尉治。

辽队,莽曰顺睦。

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

莽曰辽阴。

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

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

莽曰桓次。

平郭,有铁官、盐官。

西安平,莽曰北安平。

文,莽曰文亭。

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3]卷28上《后汉书·郡国志五》载:“辽东郡(秦置。

雒阳东北三千六百里。

案本纪,和帝永元十六年郡复置西部都尉官。

各朝代的中央地方选官制度检察考核的笔记

各朝代的中央地方选官制度检察考核的笔记

各朝代的中央地方选官制度检察考核的笔记科举制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基本沿袭秦汉制度。

汉代察举制主要以举孝廉为主要选拔标准,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为始,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历朝历代均以察举制为主要选拔标准,虽然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但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察举制选贤授能,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制度的重要一环。

它主要通过考试、论辩和考核等形式来考察应试者政治品德和综合能力。

下面,我以西汉为例,简单梳理一下汉代察举制的基本内容。

一、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汉代,除孝廉、举孝廉外,又分置明经、明算等科目,由皇帝亲封察官、赐给官职;汉文帝时,又设立九品中正制,由朝廷选派官员,监察百官、考核百官等官职升降。

察举制选贤任能,主要通过由皇帝直接任命、受封察侯、察举孝廉等方式进行。

选官主要依靠科举考试,但科举考试又是选拔官员最主要的方式。

为了扩大考试规模和提高考试效率,武帝始行自前元四年(前122)开始的科举考试被称为“举孝廉”或者“举明经”、“举明算”等,并且规定只有皇帝亲封察官才能“直取庶人”;汉朝以后则是“举明算”等形式,但最终还是统一实行“察官”一职。

察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虽短,但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选官制度察举制自汉武帝始,历经六朝,历经唐宋。

选官制分为察举和赐爵两大类,即以“举孝廉”“举明算”等方式进行选拔;而以赐爵为主要形式,即以科举考试作为主要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历朝历代,察举制中有着举荐与封授两种方式。

举荐是由中央直接选任,而封授则由地方进行。

虽然封授是从基层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但因为是自上而下进行,往往需要层层上报,而且需要通过一定审批程序才能得到;封授则是向中央直接选派官员,而由于受到地方势力制约和官吏阻挠,封授难以进行至基层,因此被推举到中央做官更为容易。

在察举制开始时,仅仅通过封授而不是直接任命官员方式产生了许多人才:例如汉文帝、唐高祖等等,在选官制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汉官吏考核制度

秦汉官吏考核制度

秦汉官吏考核制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明主治吏不治民。

”这是治国经验的历史总结。

只要把官吏治好,民的问题就好办;治不好官吏,国家绝不会兴旺发达。

所谓“治吏”,关键在于考核严明以及赏罚公平。

秦汉时期,对于“治吏”比较重视,主要是通过上计来考察官吏。

上计与考课战国时各国所推行的上计与考课,就是对官吏的考核制度。

这种考核制度在秦汉渐趋完备。

秦的上计,一年一次。

上计不仅要将地方上各方面的情况登记造册,而且还要将有关物品一并送上,在史书中称之为“与计偕”,即与上计簿使偕同前往。

汉代的上计考课,大体上承袭秦制。

每年年终由郡国上计吏携带计簿(书面汇报)到京师上计(汇报),这叫常课。

三年一考察治状,叫大课。

汉代的考课制度,大体说来,有两个系统。

一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主官各课其掾属,这是上下级系统。

如公府掾属、诸卿属官、守相掾史,均须依其职务由主官加以考核,按其能力高低和功劳大小,作为迁降赏罚的依据。

至于无具体职务的散官,则另立条格,加以考核或考试,光禄勋岁以四行科第郎官即属此类考核。

一是朝廷课郡,郡课县,这是从朝廷到地方的系统。

下面即着重叙述这一系统的考课。

1.朝廷对郡国的考课。

由于上计考课事关国家大政,故汉朝廷对此非常重视,皇帝不仅往往亲自主持其事,有时行幸郡国,也常就地上计。

然而,朝廷负责上计的常设机关是丞相、御史二府。

丞相主要负责课殿最(上功曰最,下功曰殿)上闻,御史大夫主要负责按察虚实真伪,二府相辅为用。

丞相、御史大夫亲自主持上计,具体事务则另委派官吏专管,如汉初萧何为相国时,张苍曾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之事,故称为计相。

东汉以三公分掌丞相之职,所以郡国上计亦由三公分管。

据《后汉书·百官志》所载,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掌四方民事功课,司空掌四方水土功课,皆于岁尽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但在实际上,自西汉末叶以至东汉,上计考课的实权即逐渐转归尚书。

尤其是东汉,正如蔡质《汉仪》所说尚书“典天下岁尽集课事”,上计考课的实际权力已经完全掌握在尚书台。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杨英《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5期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呈现出兴旺的局面。

本年度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山西大同召开,有近200位海内外学者参加,是历届年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日本学者近40人。

此外,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三联书店)在近年来15篇最新研究成果中引入“品位”、“职位”等新概念,对乐师、史官文化的传承,汉代的禄秩,北魏、北齐、北周乃至隋的官品、散官等作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将传统的典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考察了北魏政治史中后党、迁都、六镇等重大事件及其对北齐、北周政治的影响。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六朝疆域变迁、政区沿革等作了综合研究。

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运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方志笔记等,并吸收天文、地理、建筑、艺术等多种成果,是近年来六朝史研究内容最全面的著作。

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人民出版社)对魏晋南北朝并州地区的人文、宗教、政治形势及其演变等作了全面研究。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分城址、石窟寺、帝陵和石刻、世家大族墓等九个部分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及研究状况。

此外,《中华姓氏谱——卢》(卢美松著)、《中华姓氏谱——萧》(杨师群著)(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二书分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将魏晋南北朝门阀土族当作传统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将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视角。

除了专著外,论文集有: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本年度发表的230余篇学术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

从数量看,政治史最多,约有50多篇,思想、文化、学术史其次,约有近40篇;社会史类约有近20篇。

草味时期的选官制度

草味时期的选官制度

草味时期的选官制度说起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

比如,汉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常制,唐代选拔官员除了《唐律疏议》规定的五等爵位制、《开元天宝遗事》中的三等国子监学生外,还有六种选拔方法。

东汉中后期,由于汉末战乱不断,汉王朝对人才进行了多次调整。

经过汉末的四次大规模人才调整,到东汉末年,汉廷将当时世界上各种优秀人物荟萃一堂的局面基本形成。

在这次人事调整中,在选官制度上主要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拔方式采取“察举制”或“推举”;另一类是任用手段采取封建制。

这两种方式在人才数量上各有特点。

一、察举制察举制,是指从国家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这种选拔制度是由西汉中期实行的察举制度演变而来。

察举制建立于汉武帝年间,其选拔对象是在地方上有能力的官吏和学者,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郡国定期举办考试,由中央命官进行考核,然后任命县令;第二种方式是郡国每年举行考试;第三种方式是州郡自行举行考试。

郡国选拔官吏时,必须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郡国长官为国家公职人员,其职位由国家给予俸禄;考试必须真实地考试合格;根据成绩任命官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地方各级官吏提供机会和晋升途径。

察举制出现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科举东汉末年,为了改变门阀制度对人才的侵蚀,防止宦官专权导致士族寒门无出路的现象发生,汉末三国时,国家实行科举制,并逐步发展完善。

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拔官员必须具备一定文才、智谋、品德、才识五项,其中“文”指文章;“智”指才识,即学识;“德”指品德;“才”指才能;“识”指官德。

考试分为三等,即乡试、殿试三级考为上等。

为了防止寒门出身的士人凭借自己的才能谋求升官或进学做太尉、太傅等官职。

科举以察举制为基础,考试时间、内容都与察举制相同。

在选拔对象方面,除察举制中的举人外,还对应试者进行考试的科目也有不同之处,例如:举荐人只能选从六品以上的人参加考试(从六品以下的不能参加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清代皇室谱牒的价值
周详可靠得多。通过研究皇室谱牒,我们可以 关联,故而对清代皇室谱牒展开研究对完善、
皇族是一个宗族,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 了解到清代皇族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补充、勘正野史,乃至正史的误证、误传,完善
宗族,它是封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特权家族, 情况,展开研究,总结其中客观规律,对现代 清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览,一份存入宗人府备查,内院、礼部各存一 等问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参考。
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份。顺治十八年(1661)真正纂修时则实为缮
清代皇室谱牒对清代皇室人口史的研
清代皇室谱牒还是证补清史不可缺少
写三份,分藏于皇史宬 (明清时皇家档案 究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谱牒之中最为主 的文献资料。尽管目前传世的清代史料很多,
左右,现可考人数为 307 人,但问题是西汉 可考者仅仅 21 人,建立在这种文献不对称 关系上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需要审慎对 待的[1]141。这些细节上的不同在处理一些具
为郎、才学为郎、以父兄军功为郎等,也是郎 官拜授的主要途径。
一、东汉郎官的身份特征及其范畴 东汉郎官主要由孝廉拜授而来,但郎官
东 汉 的 区 别 通称为郎中,严耕望在对汉碑碑主除郎情况 为武士所充当的局面,是以武帝后郎官来源

还 是 非 常 重 进行研究后认为,史书中拜“郎”为拜“郎中” 也自然可分为两种类型:尚武与主文。
案 要的,比如孝廉为郎的问题。始于武帝的孝 之省称。又议郎一职并不在三署郎中,它通
东汉时期,以父兄军功拜郎者仍是很常
明的主体性。 《汉官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 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4]727 虽然郎官原
这 个 判 断 大 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 意只是宿卫宫中,郎中令职责也是掌宫殿掖
致 上 是 成 立 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 门户,但后来郎中令下属发展出来的大夫一
溯 源
廉拜郎是两汉仕进的主要途径,据黄留珠推
常与郎官并称,不由孝廉征拜,据此则郎中
见的事情。比如耿秉“,以父任为郎,数上言
………………………………………………………………………………………………………………………………………………………
后再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 士来典领,经过层层官员把关,较为真实地记 康熙朝为例,清圣祖皇帝康熙共有 35 个皇
士组成正副总裁官负责审校和总纂,确定无 录了满族皇室各个支系、世系、辈分、行次、男 子、20 个皇女,其中有 12 位皇子,10 位皇女
误后再抽调 36 名笔帖式进行誊抄,誊抄本会 女及亲族关系“,奠世系,辨昭穆”,明晰了觉 死于 5 岁之前。我们知道皇室生活锦衣玉食,
由宗人府府丞仔细校对,完成后的玉牒会再 罗与宗室、宗室与皇帝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有成群的宫人服侍起居,有知名的太医诊治
由皇帝亲自审阅。据统计,清代皇室谱牒的每 突出了帝王本支的地位,从而为权力和财富 调理,各方面的条件远比民间优越得多,但为
次纂修都要耗费白银 20 万两左右。清修纂 的分配提供依据,也为我们研究清代皇室人 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死亡率?为什么会不同于
玉牒之初设想要缮写四份,即一份供皇帝御 物历史,以及皇族宗室间彼此关系、社会影响 现代,皇女的平均寿命要比皇子短?这都是值
馆)、宗人府和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 要的部分就是对家族世系的记录,而这一记 其中既有官修的正史,还有众多的私家著述,
改为缮写两份,分贮皇史宬和盛京敬典阁。 录中对本家族的人口数目、人口的社会组成、 各种文集、笔记等等,但作为重要历史档案资
嘉庆十二年(1807)则将存至皇史宬的玉牒 结构、封爵、生卒情况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描 料的清代玉牒,从另一个侧面更为真实地反

时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个 体的问题上是需要具体分析的,本文主要辨 队伍中并不仅仅只是“非文吏即儒生”,还有 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东 析东汉郎官制度的独特性及其与东汉官僚 一部分武官充列其中。郎官之得名源于其最
蹞考
田 瑞
辨文
汉官制独特性的关注。目前 体系的关系。
初宿卫宫中,近居殿阁廊庑,故蒙“郎”称[3]329。
移至景山寿皇殿。此外,玉牒还有副本和备 述。皇室作为清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群体,在玉 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满族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
查本存在宗人府。下次纂修所参看的底本就 牒家谱中对皇室人口基本情况的记载更是详 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重要皇族人物还会
是副本,正本珍存不会轻易拿出。
细而缜密,远比正史、传记等其他相关记载要 附有传记,往往是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相
□ · ·dang'ansuyuan

近些年学界关于秦汉 测,从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到东汉结束的 主要由孝廉经考试后拜授。除此之外,贤良 郎官制度的研究已经非常 350 年间,两汉共举孝廉的人数在 7.4 万人 方正敦朴士为郎、征拜为郎、荐举为郎、迁转
汉 蹝郎
深入,如严耕望《秦汉郎吏 制度考》,黄留珠《秦汉仕进 制度》等,这些著作对秦汉 制度的研究都很深入,但同
说 没 有 太 大 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 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
的变化,并不 选。”[2]261 又“(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
具 有 自 己 鲜 郎。”李贤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2]1885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
的,但是在一 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2]193 这里 职已经使郎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郎官不
些 具 体 的 问 三署郎虽为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种,然 仅负责守卫安全而且掌顾问应对。武帝元光
题上,西汉、 而在东汉实际上已非如此,光武省并三署郎 元年,以孝廉充郎官,则从制度上改变了郎官

学术界通常都将东汉官制
郎官主要由孝廉拜授而来,但中间尚需 郎官一词的最初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宿
附于西汉官制的研究,认为 经过考试环节才能充任三署郎。阳嘉元年, 卫宫中,以卫国君。秦官有郎中令,其具体职
东汉官制相对西汉官制来 《孝廉限年令》中规定“:郡国举孝廉,限年四 责及属官是:“掌宫殿掖门户……属官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