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

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

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建筑史一名词解释1 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古典建筑:古希腊罗马建筑2 狮身人面像:拥有狮子身躯与人头结为一体的神话中的怪兽式神圣动物的雕像3 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流行于BC1550 即中王国及古王国时期,因体型呈四角尖锥形与金字相似,故呈金字塔。

4 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从亚细亚海,地中海沿岸,以致黑海沿岸的某些地方古典建筑:广义,旨在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

其共同特征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5 古典柱式:是欧洲古典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包括柱,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

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到前脚凹槽,雕饰等处理都基本定型,各部分比例大致稳定,特点鲜明。

建筑物的风格,虚实形成于希腊,在罗马得到发展6 美加仑:最早用于爱琴文明建筑中,是古希腊神殿平面的原型,平面像横向的工字型,在中央的横墙上开门洞,有时在前面设一对柱子,夹在两侧墙头之间,或称为正厅。

___氏族的崇拜象征。

5 巴西里卡:大厅性公共建筑。

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侧或一端有半圆形象。

纵向___排柱子把它分为长条空间,中间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

中厅比侧廊高,在两侧开高窗。

结构简单,容量大。

便于群众集会。

原为古希腊罗马的一种形制,后被教会用来建造基督教堂。

6 罗马风建筑:建在古罗马教堂的废墟上,用原先的材料极力模仿古罗马建筑风格吗,在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广泛使用,创造了扶壁,肋骨柱与_____柱。

7 都铎式建筑:在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在英国庄园府邸的室内装饰中,大底用浅灰色抹灰,作曲线和直线结合的格子,格子中心,是一个钟乳状的装饰,一些重要大厅用华丽的锤式屋架。

这是一种很富有装饰性的屋架,由两侧向中央逐级挑出,逐级升高。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考生们在复习《中外建筑史》时都知道有很多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专项试题: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1. 主流建筑风格; 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和相应的建筑型制和建筑风格主流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统一性和稳定性三大特征2. 吉萨金字塔群;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斯4. 山岳台建筑;古代西亚,用于崇拜天体、崇拜山岳、观测星相6. 帕赛玻里斯;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8. 希腊三柱式;1、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代表着男性的阳刚之美2、爱奥尼柱式-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代表着女性的阴柔之美3、科林斯柱式-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代表着生命的华贵之美9. 雅典卫城;古希腊最代表性的建筑群,几乎影响了此后欧洲几千年的建筑,现今仍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建筑群之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冈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

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像,主要建筑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卫城山门和卫城中心的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从城下仰望,都能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

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希腊的精神文化以及政治中心。

包括:山门、雅典娜神像、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

其建筑特点:1、突破了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原来分别流行于大希腊和小亚西亚的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雅典卫城建在希腊雅典城中央的一个突起的不大的山冈上。

剧场会堂建筑代表:麦迦洛波里期剧场。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

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

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2.抬梁式: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

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3.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4.巴西利卡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5.黄肠题凑:汉时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黄肠本谓柏木之心。

柏木心黄﹐故称黄肠题凑。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7.山岳台建筑物。

8.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9.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5.木构架建筑特点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

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

2.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

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

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3.牌楼门(Pylon) :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

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

4.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5.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

6.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

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

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

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简述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特点:1、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以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

柱子以暗绿色为主,亦有部份是深红色;2、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以金箔。

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接线处,以包金的铜箍镶饰;3、穹顶和拱顶全用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作装饰,以金色和少量蓝色作底子。

地面上亦以马赛克镶嵌成图案,因此上下左右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琳琅满目。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缺点:1,优点: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2,缺点:易燃易腐蚀;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1、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2、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举架: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折:因屋架个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成一根曲线。

券柱式:券柱式其实是券柱式的组合,主要是在古罗马建筑上发展起来的。

就是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术语。

本文将对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达到巅峰。

它以装饰华丽、曲线繁复、造型流畅为特征,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

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包括圆顶教堂、镀金雕塑和壮丽的宫殿。

二、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

它以尖拱形和飞扶壁为特点,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

哥特式建筑常见于教堂和大教堂,如巴黎圣母院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三、殖民地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殖民地建筑是指欧洲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地区兴建的建筑物。

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混合了殖民者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文化特色。

殖民地建筑通常具有较简洁的设计和防御性结构,如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建筑和印度的英国殖民建筑。

四、瓦尔哈拉(Valhalla)瓦尔哈拉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座宏伟宫殿,被认为是战死英雄灵魂的归宿。

瓦尔哈拉的建筑风格受到古代北欧和凯尔特文化的影响,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长方形平面布局。

该词汇也常用于形容壮丽的建筑或宏伟的结构。

五、回廊(Colonnade)回廊是指由一排连续的柱子或立柱组成的有屋顶的通道。

回廊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外部或内部,为人们提供遮荫和通风的场所。

回廊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中常见,如帕特农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

六、窗洞(Oculus)窗洞是指建筑物上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通常用于教堂、穹顶或圆顶等建筑元素中。

窗洞的设计可以增加自然光线进入建筑内部,并且在艺术上起到装饰效果。

典型的窗洞建筑包括罗马巴拿马竞技场和法国圣心大教堂。

七、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元素,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外墙和穹顶。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术。

在探索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旨在对中外建筑史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础概念1. 建筑史:建筑史是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建筑作品的发展脉络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一定区域内建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和风格。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等。

3. 结构技术:结构技术指的是建筑物支撑自己重量并保证稳定的构造技术。

常见的结构技术有柱状结构、拱顶结构、砖木结构等。

结构技术与建筑的气势、风格紧密相关,对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起着重要作用。

4. 建筑类型:建筑类型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将建筑作品分为不同类别的划分方式。

常见的建筑类型有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二、1.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柱式是古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子和柱式的分类系统。

主要有三种风格:多立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简洁、粗壮,伊奥尼亚柱式细长优雅,科林斯柱式装饰华丽。

2. 拱:拱是由砖石或其他材料构成的弧形结构,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常见的拱有圆拱、扁拱、拱顶等,广泛用于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哥特等风格的建筑中。

3. 巴洛克式:巴洛克式是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强调装饰和奢华。

其特点是曲线、复杂的装饰、雕塑和夸张的比例。

巴洛克式建筑在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广泛流行,代表作品有法国凡尔赛宫和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

4. 哥特式:哥特式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风格,以尖拱、飞扶壁和高大的尖塔为特点。

中外建筑史论述题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论述题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论述题、名词解释中外建筑史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有:(1)建筑造型: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2)中国建筑的间:是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单位,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3)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

(4)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砖石拱(5)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重檐、攒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

(6)布局:a.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b.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序布局。

(7)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a.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b.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c.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细。

d.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e.抗震性能好。

f.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2、试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建筑的艺术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主要武器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文化。

主要内容是反封建、反宗教。

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创建新的建筑形式―圣马可图书馆、圣马可学校、罗马市政广场 2.追求开放风格、采用柱廊式―育婴院、巴齐礼拜堂、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帕拉第奥母题:几种不同形体、比例、尺度的构图组合在一起,各不相同又和谐统一 3.强调集中式布局―坦比哀多、圆厅别墅、圣彼得大教堂 4.用绘画和雕塑表现人体美―美是客观的、美有规律性―美是和谐与完整、人体美是范例。

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

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1、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台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中外建筑史资料

中外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2大木作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3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屋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后者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4.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包括释名、名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部分。

5.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不断变化,①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目前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社会城址有30余座。

这些城垣都同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最大面积2.5平方公里,最小约1公顷左右。

著名的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和商朝的几座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等。

②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确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饿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必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里坊制度产生。

著名的有曲阜鲁故郡、苏州吴王阖闾古城、易县燕下都故城、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七章名词解释精选第一节中国建筑史部分®一、石作与木作1•磉墩:用砖或石砌的柱基础,上置柱顶石。

2•柱埭:置于柱础之上、垫于柱脚之下的构件。

3•礓碴:用砖石棱角侧砌成的锯齿形的斜路。

4•象眼:台阶侧面的直角三角形部分,许多象眼还作层层凹人的处理。

5.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6•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7.砚窝石:踏垛最下一级,与土衬石齐平,比地面略高。

8•分心石:大型礼制建筑中阶条石与槛垫石之间的位于中轴线上的长石板。

9•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0•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髙度为10份。

11•马头墙:防火山墙的一种,因其高出屋面随坡跌落部分形似马头,故称。

也叫跌落山墙。

12.五花山墙:悬山山墙的主要做法之一,随着各层排山梁柱和瓜柱,砌成阶梯形,直接勾出构架的结构。

13.斗子墙:即空心砖墙,又叫空斗墙。

分有眠空斗墙(平砖、立砖交替砌筑)和无眠空斗墙(只用立砖不用平砖)。

14.金镶玉:北方包砖墙的一种做法,墙体四周砌砖,中心填以碎砖或土坯。

南方空斗墙内填碎砖土等的做法则称为“金满斗”。

15•萧墙:即影壁、照壁,古时也称为屏。

16•云墙:墙头为波浪形曲线,常用作园林的隔墙。

瓦口子: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又称当勾。

位于瓦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又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又称斜当勾。

18•签尖:即墙肩,常见做法是将墙的顶部做成斜坡或曲线形,以将墙厚减薄,与其上的梁枋衔接柔和。

19•墀头:硬山建筑山墙的上部称为墀头,由戗檐砖、盘头等组成。

20.戗檐砖:立于墀头的盘头之上的方砖,砖面超前,微向下倾,上雕花纹。

21•盘头:戗檐砖之下、枭混之上叠砌的出砖二层,称为盘头。

而其转向山面后成为沿山尖①注:本名词解释是对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教材附录的补充,凡教材有的,此处不再列出;此外,对于其他常识性的名词也不予列出。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

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

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23.寄畅园: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24.硬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25.槽:大而深的沟。

26.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上半叶法国路易十五王朝时期兴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

装饰题材排斥建筑母题,常用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等曲线花纹,局部点缀人物。

色彩常为白色、金色、粉色、嫩绿、淡黄等娇艳的颜色。

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和直角,而用多变的曲线、卷涡以及水草、璎珞等图案。

室内喜用闪烁光泽的镜子、吊灯、帐幔和陈设。

由于路易十五的偏爱,又名路易十五式。

27.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认为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雨从山里来,山水注满了河流28.阿尔罕布拉宫:西班牙的著名故宫,为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

“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

为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之称。

始建于13世纪阿赫马尔王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

:21.穿斗式: 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2.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

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23.漏窗: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24.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25.留园: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6.肋架拱:古罗马4世纪后,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卷上,以摆脱承重墙。

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模架,这一项新创造有很大的意义,但当时罗马已经很没落,建设规模很小,这类新技术来不及推广和改进。

后来,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大大发扬了这种肋架拱。

27.巴洛克: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引艺术风格。

28.琉璃:又称流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27.攒尖: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29.《建筑十书》:罗马帝国初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总结当时的建筑经验,在公元前1世纪末写成一本著作。

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里亚和罗马早期建筑创作的经验,从一般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筑地段、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

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一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2.拉丁十字式:中世纪基督教堂典型平面形制。

在长方形巴西利卡平面的基础上,入口在西向的短边,信徒在中厅和侧廊,东端是半圆形的圣坛,圣坛前是祭坛,在祭坛左右建横向的巴西利卡,高度与宽度与正厅相等。

信徒所在的正厅比横向的侧厅和圣坛要长得多,这种平面形式称为拉丁十字式。

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耶稣十字架受难的象征意义。

3.坦比哀多: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

平面是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

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

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4.山节藻梲:古代天子的庙饰。

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

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5.子罗城:春秋时期,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渚邑,今人俗称“子罗城”6.砖细:是指将砖进行锯、截、刨、磨等加工的工作名称,砖细抛方为抛枋及其墙体其他部位用砖的加工项目,分为平面加工和平面带枭混线脚抛方两种。

1.大角斗场:古罗马时期剧场建筑,世界名胜。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2.骨架券: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并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

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

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了券脚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

3.洛可可装饰: 洛可可装饰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最爱用的是千变万化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爱用娇艳的颜色;喜爱闪烁的光泽;喜爱多变的曲线,并且常常被装饰打断。

4.无梁殿: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明代重建,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没有飞檐、也无斗拱,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故俗呼为“无梁殿”,堪称一绝。

5.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3.巴洛克建筑:17世纪由罗马教廷中的耶稣会所倡导的建筑风格,最初的目的是在教堂中制造神秘的气氛的同时标榜教迁的富有,常用的手法有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形成动态建筑;利用透视术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体积感强;建筑部件断折、不完整,形成不稳定形象,如断折或双层檐部与山花;柱子不规则排列,增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室内应用曲线曲面及形体的不稳定组合,产生光影变化和虚幻的气氛。

4.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

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

春秋时期,追求宏大的外观,采用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房。

5.佛图:又作十法界图、佛法双六、名目双六、净土双六。

借佛教之名相,依转迷开悟之理所绘制之游戏图1.纪功柱:为了纪念皇帝的功绩和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石柱。

柱子是罗马多立克式的,多有大理石建造,里面是空的,可以上到柱顶,一般有20~30米高。

柱身上是叙述功绩和胜利的浮雕,柱顶上是被纪念的人的塑像。

2.罗曼建筑: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等。

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3.帕拉第奥母题: 帕拉第奥母题是指对已建大厅进行改造,增建楼厅并加固回廊设计。

原厅层高、开间和拱结构决定了外廊立面不适合传统构图,史创造性解决立面柱式构图,后人称——帕拉第奥母题。

4.抄手游廊:抄手游廊的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 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5.嫩戗发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