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范文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范文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范文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书籍,书中介绍了如何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书中提到了很多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那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立、逻辑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孩子在数学学科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帮助他们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在幼儿园阶段如何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思考、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

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学直观感知能力,让他们通过感观经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数学的影子,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而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孩子们可以培养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用逻辑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视野开阔、好奇心旺盛的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多样化且有趣的数学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在数学学科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读后感一:《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书籍,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主题是通过对话教学,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儿童教育的热情和对于数学教育的深入理解。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话,可以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学科,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确实如此。

比如,在英语学科中,通过对话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

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话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从这些案例中,我看到了对话教学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一个案例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合作和沟通。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对话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也对于儿童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要具备儿童视角,这样才能看清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才能在跟他们对话中充分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读后感二:《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对话方法,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首先,作者强调了对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话是儿童获取知识、表达思想、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话,儿童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符合现代教育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理念。

其次,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对话方法进行数学教学。

他提出了多种实用的策略和方法,如引导式对话、开放式对话、反思式对话等。

让幼儿在主动中学数学[论文]

让幼儿在主动中学数学[论文]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从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三个方面,对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数学教学幼儿探索活动在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口,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认为,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关于探索与数学的关系,《纲要》是这样阐述的: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皮亚杰称之为“逻辑数理知识”的数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教的。

儿童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

头脑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产生抽象的数概念。

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思维发展的“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

例如,认识数字“2”,幼儿就要接触大量的数目为“2”的物体,知道“2”可以是2块饼干、2只小猫、2个玩具……幼儿在获得了关于”2”的感性经验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增加了对数量认识的抽象成份,最后幼儿点数数量为“2”的物体后说出总数,这个总数就标志着初步的抽象的数概念,因为这时幼儿说出的总数,已不单指最后的那一个,而是概括了前面已经数过的1个在内,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开始萌发了对“2”这个数的抽象认识,而这个抽象认识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得到的。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承担培养明日栋梁的重担的教育必须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

幼儿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哪些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关键因素呢?1.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有些行为不合乎成人的逻辑,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后感《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这本书给了我很深思的启示。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将数学主题悄然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数学教育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我被书中所采用的对话形式所吸引。

在故事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对话,这些对话贯穿了整个物语的主线,也是引导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的形式,作者让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而是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书中所提倡的针对性学习方式很值得借鉴。

作者在对话中灵活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思考和发问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这种方法很有启发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孩子们可以培养出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也深受书中所强调的“错误并不可怕”的观点所触动。

在数学教育中,很多孩子对犯错有着很大的抵触心理,害怕被批评或者被认为是笨的。

但事实上,数学中的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书中的对话中,父母鼓励孩子们思考和纠正错误,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

这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心态非常重要。

最后,我觉得书中所强调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我深有感触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在孩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家庭可以是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场所,父母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教育。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学。

总之,《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对话、针对性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教育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思路。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书笔记(二)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书笔记(二)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第一部分读书笔记(二)一、阅读摘要:1、多角度联系生活讲故事。

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或许就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问题,你要鼓励儿童细心观察生活。

2、在讲故事中提出新问题。

在儿童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听的人除了会理解小作者讲的这个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个,还可能会根据这个故事提出新的问题。

3、创作自已的数学故事绘本书。

你可以在儿童讲数学故事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数学故事绘本书,并可以在班里一个学期开展一至两次分享自己的绘本故事的活动。

二、阅读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的引入,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去学习。

而在数学故事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

本书讲到要想让儿童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你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教师的好奇既可以源于数学现象,也可以源自生活现象;本书有个好建议,开展“每周一问”分享活动,对儿童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持续交流。

由学生自主申报,围绕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发现分享给同学。

学生可以运用“观察—思考—提问”设计问题单,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发现,我最感兴趣、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什么。

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学生就会从敢问、想问,到会问、爱问。

本书《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教会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提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很实用。

这跟我们需要的课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很多的课堂老师们提的仍然是事实性的问题,我们的课堂需要核心问题。

这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通过本书的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学到了一些教育教学中比较实用的策略,会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1这本书主要讲述16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

每个人的故事各有不同,有的"系出名门",一毕业就分到省级或市级的实验小学或重点小学,拜特级教师为师,有着很高的起点,经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有的从普普通通的小学甚至是偏远的村小,艰难跋涉,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辉煌。

但是他们的成长却有许多共同的轨迹与规律。

首先,他们对教育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立足脚下,不断实践。

夏青峰,一毕业分配到只有七八个老师的杂草丛生的村小。

但是,他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不断读书充电,最初只是想考研,却被最纯真的孩子打动,决心留下教书,但是一颗想飞的心,从未放弃过对蓝天的渴望。

村小工资少的可怜,为了贴补家用,暑假到苏南打工,走进了华西村,走进了华士中心小学,找到了校长,自我推荐,校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优秀,于是他成为了华士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此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的修炼过程。

不断听老教师的课,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夜深人静时经常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试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走上了专业阅读之路。

他说——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我走进了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开始走进我的视野。

那是一段更为艰辛的阅读,因为读理论无疑要有啃书的勇气和耐力,一次次烦躁地放下,又一次次珍爱地拿起,一遍遍对自己说"读下去,再读下去".正是由于他坚持读书,不断反思课堂,两年后他获得了全国比赛课一等奖的第一名,写出了近百篇的论文,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现在又调到北京当校长。

他的成长源于他的不断的读书、反思和实践,这便是这些特级教师成功的普遍规律之一,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介绍了他们的读书、学习加反思之路。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书心得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书心得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读书心得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我发现,让儿童在对话中学习数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通过与同学或老师的对话,他们可以在实际交流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儿童在对话中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

数学对话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对话中,他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倾听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对话中的互动来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与同学的对话,一起讨论如何使用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种互动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

数学对话可以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对话中,他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争论来培养逻辑思维。

例如,当他们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与同学的对话来共同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对话来验证这些假设。

这样的对话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对话还可以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对话中,他们可以与他人共同思考如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他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解决一个应用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对话来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对话来检验他们的解答是否正确。

这样的对话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

数学对话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数学思维习惯。

通过与同学或老师的对话,他们可以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在解决一个代数方程时,他们可以通过对话来描述解方程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解释他们的思路。

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维的习惯,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自如和准确。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习数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通过与同学或老师的对话,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建立数学思维习惯。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走进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

当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首先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否善于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是否能排除自我交流、沟通、协商?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具有自我批判的勇气与气度。

一个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教师是难真正看清孩子眼中那片美丽的风景的。

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否定、改造他们的想法,还是更愿意相信他们思维的合理性,更愿意从肯定、理解、揣摩的角度去对待?事实上,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是生活丰富了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的丰富又能拓展了我们的数学和教育。

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数学教育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开阔的高原,数学课堂亦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流动不居、更富理智挑战的崭新历程。

童年的数学可以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能包容错误与偏颇。

它用一个宽阔的胸怀包涵着孩子们并不完整、科学、精确的数学思考,叭独怕自己的苛求磨灭了孩子们探索的激情与冲动。

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加法”后,我发现学生在平时的过家家游戏中,都喜欢“买东西”,连原来较受冷落的小银行也倍受欢迎,幼儿都很喜欢去小银行换钱后去买东西然后饶有兴趣地去各个“场所”消费。

我想,这不就是一个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吗?于是,在接下来的“复习6以内加法”的活动中,我请幼儿和我一起设计我们的“数学角色游戏”。

我请学生自己订一下可以用钱消费的角色区,为大家找了很多可以消费的地方,如:去医院看病要用钱、去小餐厅吃饭可以用钱、到小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到理发店洗头也要用钱……。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6元钱,怎么样来分配到这些地方消费用的钱呢?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请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

a说:“我们只要把这些地方分出1块钱、2块钱、3块钱、4块钱、5块钱就可以了啊。

《数学的教育》读后感

《数学的教育》读后感

《数学的教育》读后感
《数学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了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引发了我对数学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书中强调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数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强调记忆和机械运算,缺乏启发和创新。

而现代的数学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数学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总的来说,《数学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让数学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学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动起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数学

动起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数学

动起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数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数学课堂几乎成了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单纯的知识传递场所。

这样的课堂,儿童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流失,多彩的童年生活也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新课程要求我们脱去数学教学僵硬的外衣,还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想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充满生活气息,我觉得应该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游戏操作中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儿童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

可以这么说,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儿童是伴随着游戏一天天长大的。

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让他们学得更积极主动。

前段时间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执教教师让学生分组做游戏,通过游戏的折和叠,发现了一些图形的特征,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探讨得更是尽善尽美。

在游戏中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力,既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也发现了数学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当今美国教育就奉行这样一种教学观:“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

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学中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他们容易疲劳、厌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聪明的老师会创造条件让孩子动起手来,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活动面。

学习了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提问: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文具街看一看,顺便买一些必需的文具用品。

学生欣喜地开展着销售和购物活动的游戏。

游戏中,学生不仅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还能进行一些复杂的运算呢!这不正是兴趣的作用嘛!游戏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练习巩固的过程,是提高加深的过程。

二、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学数学,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2022数学新课标引导教学新策略:问题、对话、涂画

2022数学新课标引导教学新策略:问题、对话、涂画

2022数学新课标引导教学新策略:问题、对话、涂画当下,基于“核心素养”这一热点教育理念,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将研究视角更多地指向“数学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显然,数学关键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与外在表现。

与之对应,儿童数学关键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与外在表现。

如何发展和提高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人大代表、国家督学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提出,要让儿童通过“问题”、“对话”和“涂画”来学数学——原来儿童应该这样学数学!一、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实际上,儿童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正如一位儿童这样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学习就是你带着很多很多的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它们,接着又产生了很多很多新的问题,再去解决,如此反复的过程。

”因此,儿童的问题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将一直引领着学习的发生和深入,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在问题中学习数学。

我们提倡儿童基于自己的真实问题开展学习,具体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学会提问:发展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愿与能力是学习的重要目标。

第二,因问而学:真正的学习从儿童发现和问题开始,不断产生问题也成为学习的动力。

第三,问学交融:儿童一方面在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密切关注儿童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吗?他们是真正出于好奇心提出问题,还是将已经知道的答案转换为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儿童有时会根据要求提出已经知道答案的“习题”,它的作用更多地是帮助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问题”。

因此,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的重要特征是:儿童想要知道,但不能直接获得答案或者解决方案,而解决的过程会有助于他们产生思考和自己的发现。

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

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的目录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 童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话形式引导儿童学习数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掌握数学知识。这种独特的目录结构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 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本书对于儿童数学教育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拉 近儿童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对话中,儿童不再是 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教育者需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儿 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参与到对话中来。然后,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思 考和探索。
目录分析
本书目录按照数学知识点和难易程度进行编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基础概念篇:介绍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形、量等,通过对话形式引导基本运算,通过实例和对话,帮助儿童掌握 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目录分析
几何初步篇:介绍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等,通过对话和图 形展示,让儿童对几何有初步的认识。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是一本旨在通过对话形式引 导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教育书籍。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旨在帮助读 者了解这本书的框架和重点。
目录分析
目录作为书籍的导览,为读者提供了快速了解书籍内容的途径。本书目录设 计独特,采用对话形式,旨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读后感

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读后感

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读后感篇1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

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助呢?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

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

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

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读后感篇2新学期开始了,按照学校工作安排,重新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三篇范文精选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三篇范文精选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三篇《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是由吴正宪老师所著,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范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2018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可以在走在教育改革前端的。

书中说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产生的,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其实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很好的体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失去或者被老师剥夺了提问的权力,为了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平时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我很愿意接收这些新的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因此之前,就在高新区教研员游群英老师的带来下,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再课堂上敢问、会问、乐问,但拜读了这本书后,又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比如: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用好教学情境图;创设裸情境促发学生产生问题;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使儿童找到提问的感觉;解决问题后还要再引导儿童产生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享—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不过现阶段我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期:学生们很会提问了,但脱口而出的大多都是: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得到的、、、、很多时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迎合我、陷入了一种套路,知道这节课我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让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了解或者经过深度思考得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还缺乏联系,有解决一个问题后就段篇儿了,那么,如何使帮助学生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点亮儿童学习过程,使儿童能够不断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1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的律动般有力量。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灵动,让人荡气回肠。

那问题究竟如何产生、如何运用于课堂、又有哪些价值呢一、问题产生的途径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好似习惯性地无视儿童提问的天性。

新授课上,多半是教师牵引着学生给出问题,引导交流,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

这样的学习不是儿童内发的自主学习,感受往往不深。

倘假设教师善于倾听、鼓励和引导,用心呵护儿童提问的天性,让提问成为数学课堂的一局部,那么儿童会更加自主地学习、专注地学习、深入地学习。

所以,儿童应该成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

1、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古代教育家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说做学问先要学会提问。

说明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应是学习的重要局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某某年版)》那么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

而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虽然普遍存在教师引导儿童提出问题的现象,但是很多情况下儿童是在揣测标准答案的心理下提问,不是自发地好奇心驱使进行提问。

这样的提问目的性和功利心太强,仿佛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甚至给人一种牵强之感。

2、创造丰富而有价值的情境一节新授课,导入局部很关键。

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并适当改造教材中的情境图,借助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产生问题,引发儿童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为了使课堂更加完整,情境图可以反复使用,加快教学的进度。

最后,甚至可以借助情境图做适当的拓展,激发儿童课后继续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

以二年级上册《把两种物体摆的同样多》为例,给出小军和芳芳两人穿彩珠的情境图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很多学生提的问题一般都是比多比少,或者求一共的问题。

如果没有学生提到如何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李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思考一下: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的`方法,观察比拟,往往可以顺利总结出来三种方法:少的添上、多的去掉、移多补少。

最新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

最新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这段时间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有幸选择了马云鹏教授所讲的《小学数学教学》一课,本课程主要讨论: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的主要特征、数学的发展过程和数学学科与数学科学的关系。

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师范时学习的差不多,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

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第十章的第六单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

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一棵带有枝枝权.杈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程中讲述了这五种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对积极动脑的习惯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其中第二点: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感触最多。

2022《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2022《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
“儿童数学教育丛书”从“在问题中学数学”“在对话中学数学”“在涂画中学数学”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提供了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种途径和方式,最终实现“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这一目标。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让我明白发展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愿与能力是学习的重要目标。

使儿童一方面在不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让我真正学会“对话”这种强调沟通合作、注重互动交往和创造性开发的教学方式。

把“对话”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为教学带来全新的活力。

本书从对话需要读懂、对话需要伙伴、对话需要分享、对话需要活动、对话需要环境等五个方面给了我操作性极强的策略和建议。

《让儿童在涂画中学数学》一书让我明白,儿童在涂画中学数学,能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开启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的自身潜能,唤起儿童的创造活力,还能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观察、分析、想象的能力。

《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一书提出,儿童数学关键能力是与一类或几类课程内容的焦点相对应的,直指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

它有利于我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并在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

如何让幼儿在“问”中学习数学

如何让幼儿在“问”中学习数学

参数法 是指 在解题 过程 中,通 过适 当引入 一些 与题 目研究 的数学对 象 发生联系 的新变 量 ( 参数 ) ,以此作 为媒介 ,再进行分 析和综合 ,从而解 决 问题 。直 线与二 次 曲线 的参数 方程 都是 用参 数法 解题 的例证 。换 元法 也是 引入参数 的典型例 子 。 辨 证唯 物论 肯定 了事物 之间 的联系 是无 穷的,联 系 的方式是 丰富 多采 的,科 学 的任务 就 是要揭 示事 物之 间 的内在 联系 ,从而 发现 事物 的变化 规 律。参 数 的作 用就是 刻画事物 的变化状 态 ,揭示变化 因素之 间的 内在 联系 。 参数体 现 了近代 数 学中运 动 与变化 的思 想,其 观 点 已经 渗透 到 中学数学 的 各个分支 。运用 参数法 解题 已经 比较普遍 。 ( 七 )反证法 反证法 的证 题模式 可 以简要 的概括 我为 “ 否定 一推理 一否 定 ” 即从 否定 结论 开始 ,经过 正确 无误 的推 理 导致逻 辑矛 盾 ,达 到新 的否 定 ,可 以 认为反证 法 的基本 思想 就是 “ 否 定之否定 ”。 应用 反证法 证明 的主要三步 是: 否定结论 一 推 导出矛盾 一 结 论成立 。 总之 ,如何 学好高 中数 学 , 实 在不是 一个 简单 的问题 , 上述 只是笔 者 在实践 中一点肤 浅认识 ,愿与 同仁们一起 探讨 、商榷 。
( 四)定义法 所谓 定义 法 ,就 是直 接用 数学 定义解 题 。数学 中的定 理、 公式 、性质 和法 则等 ,都是 由定义和 公理推演 出来 。定义 是揭示概 念 内涵 的逻辑 方法 , 它通 过指 出概 念所反 映的事物 的本质 属性来 明确概 念 。 定义 是千 百次 实践后 的必 然结果 ,它科 学地 反映 和揭 示 了客 观世 界的 事物 的本 质特 点 。简单 地说 ,定 义是基 本 概念对 数 学实 体 的高度 抽象 。用 定义法解 题 ,是最直接 的方法 ,本讲 让我们 回到定义 中去 。 ( 五 )数学 归纳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1
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的律动般有力量。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灵动,让人荡气回肠。

那问题究竟如何产生、如何运用于课堂、又有哪些价值呢?
一、问题产生的途径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好像习惯性地忽视儿童提问的天性。

新授课上,多半是教师牵引着学生给出问题,引导交流,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

这样的学习不是儿童内发的自主学习,感受
往往不深。

倘若教师善于倾听、鼓励和引导,用心呵护儿童提问的天性,让提问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部分,那么儿童会更加自主地学习、专注地学习、深入地学习。

所以,儿童应该成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源泉之一。

1、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古代教育家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说做学问先要学会提问。

说明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应是学习的重要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则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

而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虽然普遍存在教师引导儿童提出问题的现象,但是很多情况下儿童是在揣测标准答案的心理下提问,不是自发地好奇心驱使进行提问。

这样的提问目的性和功利心太强,仿佛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甚至给人一种牵强之感。

不过,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提问与课堂核心问题毫无联系,也应该及时肯定学生,并鼓励他课后继续研究。

唯有如此,发现和提问的种子才会在儿童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2、创造丰富而有价值的`情境
一节新授课,导入部分很关键。

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并适当改造教材中的情境图,借助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产生问题,引发儿童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为了使课堂更加完整,情境图可以反复使用,加快教学的进度。

最后,甚至可以借助情境图做适当的拓展,激发儿童课后继续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

以二年级上册《把两种物体摆的同样多》为例,给出小军和芳芳两人穿彩珠的情境图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很多学生提的问题一般都是比多比少,或者求一共的问题。

如果没有学生提到如何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李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思考一下: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的方法,观察比较,往往可以顺利总结出来三种方法:少的添上、多的去掉、移多补少。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做书后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借助情境图,做适当的变式练习,比如说:如果小军又穿了6个珠子,现在你有什么方法使两串彩珠同样多。

改变的原来两种物体的数量:多的变少了,少的变多了,灵活地训练了学生对三种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让儿童亲身体验
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有些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产生冲突或者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唯有学生对事物有了真正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他们才有可能提出真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

以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课的一开始,先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大小不同的3个长方形,初步感知3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等于长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乘宽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

随机,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到长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的长度,宽里面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宽的长度,进而得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接着学生画不同的长方形加以验证,得出结论。

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类似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整节课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根本上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基于学生体验的课堂,猜想是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验证的过程学生兴致高昂,整节课感受怎会不深。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可能不尽相同。

有些课比较简单,只需解决一道独立存在的问题。

而有些课为了解决最终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与之相关联的若干问题。

问题链不单单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置的一串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后形成的问题串。

自主提问、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像这样自主的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以四年级上册《垂线、直线和角》为例,通过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板贴,并有意的编排解决问题先后顺序。

随后,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借助生活实物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归纳出射线和直线的特征。

然后,请学生交流合作,自己先想办法画一个角。

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三角尺描出了一个角。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角,总结归纳出角的组成部分: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

最后,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提出的若干问题,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整节课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三、解决问题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将二维课程目标扩充为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中还训练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如果学生长久地在问题中学习数学,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数学视角,习惯性地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更多的问题,以便将来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和生活。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2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是由吴正宪老师所著,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范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20xx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可以在走在教育改革前端的。

书中说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产生的,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其实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很好的体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失去或者被老师剥夺了提问的权力,为了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平时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我很愿意接收这些新的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因此之前,就在高新区教研员游群英老师的带来下,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再课堂上敢问、会问、乐问,但拜读了这本书后,又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比如: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用好教学情境图;创设裸情境促发学生产生问题;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使儿童找到提问的感觉;解决问题后还要再引导儿童产生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享—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不过现阶段我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期:学生们很会提问了,但脱口而出的大多都是: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得到的、、、、很多时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迎合我、陷入了一种套路,知道这节课我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让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了解或者经过深度思考得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还缺乏联系,有解决一个问题后就段篇儿了,那么,如何使帮助学生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点亮儿童学习过程,使儿童能够不断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此书再次给了我很大的激发。

书中写到为了促使儿童持续思考,有这样一些方法:鼓励儿童展开丰富的联系;将疑问深化为猜想;开展问题接龙活动,让学生产生问题链(这是学生深度思考活动真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设立提问本和提问角(这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提真问,储存真问题并不分课中课后都进行连续思考的好方法,是我将会学以致用的方式,我其实之前也有尝试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收集本,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坚持,主要是缺乏引领,读了这部分非常详实的内容后,我就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我会继续坚持使用问题本和问题角来促使儿童持续思考)。

以上这些观点我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使用,并且根
据自己学生的真实学情来进行应用,希望自己能够在本书的引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让自己教的轻松,也能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