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一、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二、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三、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 “乃”“则”“即”“皆”“耳”等表 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 示否定的判断。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 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常见 的固定句式有:
1、 表疑问 2、表反问 3、表感叹
4、表揣度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链接高考
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 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 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1、吾从而师之 省略句 2、居是州 省略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因坐法华西亭 省略句 5、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6、始指异之 省略句 7、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8、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9、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省略句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岁,元和四年也。
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千里者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忌不自信 1、不拘于时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3、輮以为轮 省略句 判断句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判断句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7、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固定句式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省略句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省略句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而耻学于师 6、其皆出于此乎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学于余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略句
1、輮以为轮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吾从而师之 5、居是州 6、因坐法华西亭 7、始指异之 8、故为之文以志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就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与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就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就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不”或“岂不也就是……不”。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1. 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解释:……是……的意思。

2. 固定句式:不亦……乎。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解释:不也是很……吗?
3. 固定句式:以……为。

例句:先即制,后retaliating。

(《左传》)
解释:把……作为。

4. 固定句式:与其……孰若。

例句:与其临渊羡鱼,孰若退而结网?(《淮南子》)解释:与其……,不如……
5. 固定句式:……非……则。

例句:非得劲儿,则不能自好。

(《史记》)
解释:如果不是……,就……。

6. 固定句式:所+动词。

例句: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
解释:“所”字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结果。

7. 固定句式:无以。

例句:吾不能无睹矣。

(《孟子》)
解释:没有什么用来……。

8. 固定句式:有以。

例句:臣今日得与将军相见,有以知将军之非窃器者也。

(《三国演义》)解释:有用来……。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高一文言文知识讲解之文言特殊句式

高一文言文知识讲解之文言特殊句式

2.定语后置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 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把定语放 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把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并用“ 结句, 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 中心词+后置定语+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 后置定语+ 的形式。 +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判断句: 判断句:2、3、4、6、8、9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9.刘备,天下枭雄
带陆离之长铗兮,冠崔嵬之切云 陆离之长铗兮, 崔嵬之切云 长铗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之四海
3. 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 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 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于蓝, 于蓝。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泣下沾襟 。(欧阳修 司马迁《 2.顾未有路耳。(司马迁 信陵君窃符救赵》 2.顾未有路耳。(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徐公美。(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与妻 与使吾先死也 汝先吾而死。(林觉民 书》) 5.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 5.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 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 传》)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太行、王屋何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君之力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7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7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7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7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4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把……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连魁父那种小丘陵都不能破坏一点。

还能把太行,王屋那种大山怎么样呢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①“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太平广记·报应十六》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抑君有命,可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3、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父母之仇如之何《礼记·檀弓上》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焉》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此天所置,庸可杀乎?--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②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5、“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却唯独害怕廉颇将军。

6、“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可是这座山唯独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人的心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你不听我的,是为什么呢?7、“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③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我的君啊,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8、“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何陋之有《陋室铭》9、“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①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二)表示比较说法:1、“……何如……”怎么样、①今日之事何如。

--《史记·项羽本纪》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④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⑤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若……”. 如何,怎样①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春秋·问上十八》明白君王教化民众是怎样的。

②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史记·苏秦列传》3、“……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②“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自为墓志铭》2、“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③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④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⑤今日之事何如?(三)表示反问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不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②“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空城计》怎能不被司马懿擒住呢?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无礼,并没有施舍给我们好处(还施舍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那样作)呢?或者是(那样作)干什么?还辞谢什么呢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

颜渊》君子只要内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彩去显露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式》是我国的臣属国为什么还要讨伐呢……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①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4、“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但最终还是在五国之后灭亡了,是为什么呢?5、“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①隗且见事,况贤於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不辱使命》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我为何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担忧匈奴为患呢6、“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①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恐怕是因为军事上的临机应变、用兵策略,不是他(诸葛亮)的长处所在吧!7、“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靠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罢8、“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②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

你也是有小妾的人,为何单单不允许我纳妃子呢?9、“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①“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胡笳十八拍》10、“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第九》11、“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2、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不被酒所困扰,对我来说(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呢?”13、“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4、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恐怕……吧、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得无教吾猎虫所耶?(《促织》))15、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欤)”,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大概有十五年却不不能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的吗?16、“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离骚》17、“(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即便是普通人都会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将军和丞相?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死马都用五百金买下了,何况活马呢?18、“无乃……与(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