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教案: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师:班级:人数:人课次:时间:第周(一)本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运动负荷,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2.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惯。

3.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组织方式与组织措施:1.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引出本课研究内容。

2.研究提高部分: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惯。

二)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四)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2分钟)教师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无需刻苦锻炼,不必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刻苦,练的越狠锻炼效果越好。

这两种观点正确吗?学生回答:各抒己见,两种观点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师归纳、讲解超量恢复原理,导出本课研究内容。

教师书写课题“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2.研究提高部分(14分钟)一)什么是运动负荷(4分钟)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运动负荷概念。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小结。

二)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0分钟)活动目的:初步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学会合理安排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活动形式: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具体步骤: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结合运动实践和已有经验,说一说,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有哪些?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你认为教科书“生活现场”中那两位同学的做法合适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学科:体育与健康年级:九年级授课教师:一、教材分析:《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2011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理论课中一项重要的教材内容。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在锻炼时只有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效果;过大,又超出了人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学会在实践中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水平四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示范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知道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学生结合体育锻炼的经验和教师的讲解,知道在实践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

3、学生学会测定心率的方法以及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五、教学过程:(一)问题、视频导入1、教师提问:为什么运动可以增强体质?2、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超量恢复现象的视频,并引出两种观点(练的越狠效果越好;锻炼无须努力),提问两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2、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影响因素?3、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运动负荷: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包含运动强度与负荷量。

其中运动强度又包含运动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

负荷量又包含运动的距离、重复次数、持续时间。

备注:部分学生会把运动负荷和负荷量的概念混淆,如遇到应及时给予讲解。

5、提出问题,请学生判断。

结合形象的动态画面与问题,加深学生印象,并进一步巩固、理解运动强度和负荷量的含义。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使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来进行自我监测,并记录下监测结果。

3.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2.课堂教学2.1 课前准备在进行本节课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心率监测器。

2.运动时计。

3.备好课件,准备讲解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

2.2 教学过程2.2.1 知识讲解首先,教师需要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包括:1.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得到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等因素。

2.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指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采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对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2.2.2 操作演练接着,教师会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操作演练。

首先,需要让学生佩戴心率监测器,并记录下自己的静态心率和最大心率。

然后,让学生在跑步机上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记录下自己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

最后,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2.2.3 讨论反思最后,教师会针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和调整计划进行讨论和反思。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训练效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3.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包括:1.计算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记录下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

2.使用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思考如何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是否理解了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了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教学设计
二、热身活动后监测心率并记录
1、组织学生热身慢跑并完成徒手操的热身活动。
2、组织同学们监测心率并记录
1、热身慢跑并完成徒手操的热身活动。
2、监测心率并记录
要求:监测心率实事求是
监测时积极主动
10分钟
三、讲解示范间歇性训练的动作与要求并组织练习一次
1、讲解示范间歇性训练动作
(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弓箭步跳、平板支撑、立卧撑、拉伸)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品质,并能坚持间歇性的锻炼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教法)
学生活动
(学法)
组织与要求
评价点
时间
(次数)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清点人数
3、宣布课堂内容
4、安排见习生
5、安全强调
迅速集合并清点人数,做好课前常规工作。
迅速集合,并听从老师口令做好课前准备。
集合做到快静齐,着装正确。
动作迅速,清点到位
2分钟




一、课前讲解和监测课前心率并记录。
1、讲解什么是运动负荷?
2、讲解进行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方法。
认真倾听什么是运动负荷,如何进行自我监测,
X X X X X
X X X X X
0 0 0 0 0
0 0 0 0 0
找到脉搏位置。
脉搏位置的准确性
4分钟
2、完成间歇性训练
3、监测心率并记录
要求:坚持完成间歇性训练
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10分钟
结束部分
一、课后放松并监测心率
二、课后小结
解读监测情况
通过放松让心率降低,并解读本课心率发展的过程。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增强学生对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2.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经常参与的各种体育运动。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身体疲劳或不适?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讲解运动负荷的概念(10分钟)介绍运动负荷的定义和含义。

分析运动负荷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3.分类讨论运动负荷的类型(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讨论该项目的运动负荷类型。

每组代表介绍他们选择的运动项目及其对身体的负荷特点。

第二课时: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讲解运动负荷量的重要性(10分钟)说明适当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好处。

强调过大或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2.介绍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5分钟)解释如何使用心率、呼吸频率和主观感受等指标对运动负荷进行评估。

提供常用的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信息。

第三课时: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分组讨论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重新分组,讨论过大和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不同影响。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总结运动负荷的重要性及自我监测的意义(10分钟)强调运动负荷量的合理控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自我监测是合理调整运动负荷的关键。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评估;2.学生对运动负荷概念和自我监测方法的理解评估;3.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对身体影响的总结能力评估。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运动负荷量,尝试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2.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如睡眠质量、饮食等;3.探讨运动负荷量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的影响差异。

六、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投影屏幕;2.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介绍资料;3.白板和黑板书写工具。

体育与健康《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体育与健康《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如何避免受伤
分享如何避免运动中的受伤,包括正确的技术和合适的装备。
如何设置目标并量化效果
指导如何设定运动目标并量化运动效果,以确保取得可观的进展。
检测结果如何解读
解释如何正确解读自我检测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检测对特殊人群的重 要性
阐述运动负荷检测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等的重要性。
体育与健康《学会运动负 荷的自我检测》
本演示将帮助您了解运动负荷与自我检测,以提高身体状况适应性,并避免 运动过度或不足。
介绍运动负荷与自我检测
探索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自我检测的重要性。
身体状况与适应程度的重要性
了解身体状况和适应程度对于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的重要性。
常用的运动负荷计算方法
介绍常用的运动负荷计算方法,包括心率、METs和卡路里消耗等。
男性与女性的自我检测区别
探讨男性和女性在自我检测过程中的差异,以便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
年龄差异对自我检测的影响
介绍年龄对自我检测结果和运动负荷选择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自我检测在健身房的应用说明如何自我检测应用于健身房训练中,以优化训练效果。
自我检测在户外运动的应用
探索如何在户外运动中使用自我检测方法,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运动负荷。
了解专家指导下的运动负荷检测的重要性,并如何寻求专家的帮助。
如何正确选择运动负荷
提供选择合适运动负荷的实用建议,根据个人目标和条件进行选择。
如何避免运动过度
提示如何避免运动过度,包括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和合理安排休息。
如何避免运动不足
提供避免运动不足的方法,包括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合理目标和制定计划。
自我检测方法总览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2、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3、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2学习内容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3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讲授】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第一章:运动负荷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运动负荷的概念,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

1.2 运动负荷的重要性讨论运动负荷对于身体健康和运动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第二章:自我监测的方法与工具2.1 自我监测的方法介绍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和疲劳程度评估等。

2.2 自我监测的工具介绍用于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工具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计步器和运动手环等。

第三章:心率监测与运动负荷的关系3.1 心率监测的原理解释心率监测的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心率。

3.2 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心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心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四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4.1 了解个人体能水平介绍如何通过自我监测心率等方法来了解个人的体能水平。

4.2 制定运动计划讲解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来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

第五章:运动负荷的调整与进阶5.1 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介绍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包括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

5.2 进阶运动负荷的方法第六章: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6.1 呼吸频率的测量与监测讲解呼吸频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在运动中如何监测呼吸频率。

6.2 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频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七章:疲劳程度评估与运动负荷的调整7.1 疲劳程度的评估方法介绍评估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如主观疲劳感评分、面部表情评分等。

7.2 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讲解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疲劳程度来调整运动负荷。

第八章:运动中的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8.1 水分补充的重要性讲解水分补充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运动中的水分需求。

8.2 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补充水分以维持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面色及出汗情况监测等。

3. 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负荷对运动效果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2. 讲解:讲解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3. 示范:教师演示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等。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监测运动负荷。

5. 总结:讲解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熟练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学生能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合理调整运动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自我监测方法等内容。

2. 心动计时器:用于测量心率。

3. 呼吸频率表:用于测量呼吸频率。

4. 面色及出汗情况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面色和出汗情况。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培养自我监测和调整的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运动负荷,确保运动安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实践过程中使用自我监测方法的心得体会。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运动过程中因未正确监测运动负荷而导致不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引以为戒。

3. 经验分享:邀请有经验的运动员或健身教练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测经验和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提高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运动效果和避免运动损伤,初中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学会使用自我监测的方法来控制运动负荷,从而保证运动效果和自身的安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分类2.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体育运动负荷与运动效果、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

2.2 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包括心理负荷、生理负荷和技能负荷。

2.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负荷在实际运动中的表现。

第三章: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3.1 生理指标监测法介绍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3.2 心理指标监测法讲解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如疲劳感、兴奋感等,在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中的作用。

3.3 技能指标监测法介绍运动技能水平、动作准确性等技能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践操作4.1 实践准备讲解实践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设定运动目标等。

4.2 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动,并运用自我监测方法观察和记录体育运动负荷相关指标。

4.3 实践总结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数据,总结经验教训。

第五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应用案例5.1 案例介绍介绍一个关于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际应用案例。

5.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方法、过程和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我监测方法优化运动负荷。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误区和注意事项6.1 误区分析讲解学生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常见的误区,如过分关注生理指标、忽视心理感受等。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摘要本教案主要介绍如何进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在运动场上,我们常常听到教练或运动员讲到运动负荷,但是什么是运动负荷呢?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在体育科学中,运动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和物理方面的各种刺激和影响。

简单地说,运动负荷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负荷一样,是让我们运动身体、耗费能量的标志。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合理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但负荷过大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疲劳、身体疼痛、过度训练等,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自我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运动负荷?(一)测量自己的心率运动前、中和后,测量自己的心率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法。

通常,运动前的心率是很平稳的,运动中的心率会逐渐升高,达到最高点后会迅速降低。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率超过了最大心率的70%~80%的范围,就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

(二)运动时感受行“感受心率”是指个人感受到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强度的关系。

在运动过程中,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例如呼吸急促、汗水流出、气喘吁吁等等,可以通过判断这些身体反应的轻重程度来评估运动强度。

如果感觉过度疲劳或者受伤,就需要适当停止运动。

(三)使用运动手环运动智能手环也是一种非常直接、高效的自我监测工具。

它不仅可以测量心率、计步、消耗热量等运动指标,还可以提供睡眠监测、健康提醒、社交互动等多项功能。

四、总结自我监测运动负荷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在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注意休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通过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可以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自我监测是体育与健康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运动计划。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测,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本教案将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采用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指标进行自我监测,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运动负荷。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增强自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方法,掌握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运动负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图片、视频、心率计、计时器、运动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自我监测的兴趣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1)给学生讲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即通过记录和分析身体指标,来评估自己的运动负荷和身体状况。

(2)介绍常用的自我监测指标,如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并解释它们与运动负荷的关联。

(3)讲解自我监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监测指标、测量和记录、数据分析和运动计划的调整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案例,例如通过心率监测,学生可以掌握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过大或过小,从而调整运动负荷。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自我监测的原理。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自我监测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心率、呼吸率等指标,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情况。

(2)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自我监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任课教师教学对象课时一节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科学发展体能。

本节课的主题是科学健身,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使用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科学健身的观念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目标:树立合理、科学健身的理念。

社会适应目标:学生能踊跃发言,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所授班级为我校高一(2)班,共55个学生,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城市,多少了解一些科学健身的知识。

身心特点:我班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知识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水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科学健身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概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开始教师:上课!向同学们问好:同学们好!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老师好!导入部分(2分钟)教学内容—问答法,导入主题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在体育锻炼中有没有出现过很轻松或者很疲劳的情况?出现过这些情况就说明你没有科学健身,在体育锻炼中太过轻松是运动负荷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太过疲劳是因为运动负荷太大,影响身体健康。

那怎么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运动负荷自我检测的方法。

板书: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1.学生认真听教师的提问,并思考教师的问题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主题教学(8分钟)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引导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通过大家平时的体育锻炼,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检测运动负荷的大小呢?2.学生展示:教师请学生谈谈个人对于运动负荷的检测方法的猜测及认识。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熬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相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人教版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一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状况,同学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相宜运动心率的计算、推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熬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相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熬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非常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支配和调整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肯定的操作性学问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老师重点讲解有学问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化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同学对有关相宜运动心率的计算、推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详细学问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同学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相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相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同学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终对怎样推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同学一般都能看懂,建议老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同学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学问,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运动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想要减肥塑身,还是想要改善身体机能,都必须从加强运动开始。

但是,过度运动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教案实战操作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自我监测技能。

一、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活动时,由于肌肉大量活动而产生的负担和压力。

健康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身体中多余的能量,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

但是,过度运动会使运动负荷增加,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自我监测的目的按照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自己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记录和评估,是自我监测的主要目的。

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1. 避免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和损伤;2. 调整运动负荷,让个人的运动计划更加合理有效;3. 评估个人的运动能力及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运动计划;4. 激励个人继续坚持运动。

三、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计步器或运动手环来监测。

还有以下的方法可以使用:1. 身体感观:通过感官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

比如:通过心跳频率、呼吸频率、汗水的沁湿程度等来自我评估出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和负荷。

2. 记录运动时间和强度: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因人而异,需要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的百分比。

可以使用计步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装置进行记录。

3. 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身体感觉,进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四、教案实战操作除了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教案充分练习和掌握自我监测的技能。

在实战操作教案中,需要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等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初次运动时,先记录当前体征(如体重、身高、BMI等),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八年级(2023年修订)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八年级(2023年修订)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高斌
一、指导思想
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学生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也能在体育锻炼中有科学的指导依据,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在锻炼中增长知识,增加信心,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资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第三章第一节,可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可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可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通过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在九年级紧张的学习和大强度的训练过程中能增进身体健康,发展体能,同时达到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3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训练中来,但是对自身的情况还是不太了解,都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

少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训练不太认真,达到的训练效果也不理想。

总体来说需要在理论上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合理参与运动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目标
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指导那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时间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时间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1.1《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九年级大强度学习。

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作者:梁海燕(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1 / 591
•发表日期:2010-12-03 09:49:50
人教版课标初中体育七年级-九年级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考身体锻炼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七年级(1)(2)(3)(4)个班体育课教学,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3.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4.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
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5.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

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

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 + 安静是的脉率(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马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4.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10,就是此时的脉率。

(三)注意的问题
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刻脉率,造成测定结果不准。

三、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
持续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

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的状态,然后再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如下曲线图表)。

在运动刚刚结束后的一分钟内,有一个心脏恢复的重要时期。


这一分钟内,你的心脏恢复越快,说明你的心脏功能越好。

先在运动结束后即刻测6秒钟的脉率,运动结束后1分钟再测一次6秒钟脉率,利用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 =(运动心率 - 恢复心率)/ 10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一)用晨起安静脉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后心脏机能增强;安静时的心率应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相反,脉率反倒增多了,就是表示运动负荷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晨起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自我感觉判断法
对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

如果锻炼后,经过合理休息后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好,说明运动负荷比较合理。

相反,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至第二天仍然没有消除,出现心慌、头晕,没有食欲,睡眠不好,并对再次参加锻炼感到厌恶等不良症状,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休息调整
五.参考资料
(1)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

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

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

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

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2)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
运动过度是指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承受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

一般表现为参加锻炼后的第二天,锻炼者感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现所谓“锻炼的延续效应”。

严重者还会产生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

出现运动过度的一般症状后,可以通过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减小锻炼的运动负荷等方法加以缓解。

但严重者,还需要采取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措施,尽快使机体得到恢复。

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恶化。

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运动过度症状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饮食质量差、营养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8.课堂练习: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超量恢复、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运动后的心率恢复、心脏恢复水平等内容,讲授时最好与图示、图表等形式配合进行。

如有条件,可将本课时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讲授时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技术或其他电教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输出的高效性和直观性。

9.作业安排:熟练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
10.自我问答: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

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作者:郑光泽(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6 / 147
•发表日期:2010-12-01 20:08:42
人教版课标初中体育七年级-九年级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考身体锻炼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自我问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