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爱情·婚姻(二)
鲁迅 《伤 逝》
关键问题: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 情况;
2、理解鲁迅小说创作成就。 3、理解《伤逝》悲剧原因及小说人物形
象;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19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樟寿,字豫才,周树 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 名,1918年发表《狂 人日记》时署名鲁迅 。
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 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 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
三、《伤逝》解读
❖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一、小说坚持启蒙主义,关注底层人的精神世 界,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 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 的灵魂进行剖析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 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如果说《呐喊》是为他人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彷徨》是为自己的。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同居之后变 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
三、《伤逝》解读
❖ 艺术特色: ❖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小说采用的是“第
一人称”,表现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 。
❖ 浓烈的抒情色彩。然而这种感情的抒发又
是有节制的,当感情的抒发将要到极致时, 鲁迅常常运用“但是”等转折连词,让感情 慢慢回落,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压抑。 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悲剧的气氛,增强了 小说的感染力量。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经历要点: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
省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
闷 北京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 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 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 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 于五四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 ”之名,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 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 大夫家庭,少时正值 “家道中落”,亲历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 困顿”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 异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 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 开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 代科学文化知识 。
底层农民:阿Q、祥林嫂、润土等 知识分子:涓生、子君、魏连殳等 群体形象:《示众》《药》《孔乙己》《祝福》 统治者形象:鲁四老爷、赵太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四、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 造者。使现代小说走向成熟,被称为“现代小说 之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三、《伤逝》解读
❖ 涓生形象:涓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他是一个觉醒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恋爱前: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翻译作品 失业后:奋斗、挣扎、烦燥、寻求新的出路 分手后:忏悔、痛苦、悲哀
三、《伤逝》解读
❖ 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 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 院,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
四、思考与讨论:
❖ “伤逝”之“伤”是伤什么? ❖ 你欣赏子君吗? ❖ 如果你是子君,你会选择涓生吗? ❖ 如果你是涓生,你是否也会选择离开? ❖ 小说以涓生手记、即涓生的忏悔的方式展开叙述。涓生的
忏悔中,是否存在着自我的辩护?这辩护有没有理由? ❖ 涓生和子君为何分手?是因为艰难的生活本身?还是因为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二、鲁迅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清 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心灵变迁图。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三、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 型人物。
投身革命文学论争 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 四高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 是五四落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 定了不同的创作面貌。
❖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电影《伤逝》(1981)海报
三、《伤逝》解读
故事情节:
开端:新式思想熏陶,毅然为爱结合 发展:沉溺于日常琐事 同居后的寡淡生活
高潮:隔阂日益加深 子君失望离开 结局:新路难以寻觅 陷入悔恨空虚之中
三、《伤逝》解读
❖ 子君形象: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
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恋爱前的子君:纯真,有求知欲 恋爱中的子君:勇敢,快乐 同居后的子君: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 无助
位》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一 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 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是 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国 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 喊》多得多,这里的“我”,并非《呐喊》中仅仅 是的小说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 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判的对象,即使那 些不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小说,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 照色彩。
❖ 《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是《彷徨 Fra Baidu bibliotek的主干,它们的存在,使《彷徨》显出了强烈的 自我色彩。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 学地位。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彷徨》的封面设计是有“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一 人”之称陶元庆。橙红底色 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黑色太 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合 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行 ,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们 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则与 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 鲁迅曾说,这一“书面实在 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
❖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 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
❖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回国初期(1909-1918)
❖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 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 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鲁迅 《伤 逝》
关键问题: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 情况;
2、理解鲁迅小说创作成就。 3、理解《伤逝》悲剧原因及小说人物形
象;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19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樟寿,字豫才,周树 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 名,1918年发表《狂 人日记》时署名鲁迅 。
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 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 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
三、《伤逝》解读
❖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一、小说坚持启蒙主义,关注底层人的精神世 界,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 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 的灵魂进行剖析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 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如果说《呐喊》是为他人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彷徨》是为自己的。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同居之后变 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
三、《伤逝》解读
❖ 艺术特色: ❖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小说采用的是“第
一人称”,表现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 。
❖ 浓烈的抒情色彩。然而这种感情的抒发又
是有节制的,当感情的抒发将要到极致时, 鲁迅常常运用“但是”等转折连词,让感情 慢慢回落,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压抑。 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悲剧的气氛,增强了 小说的感染力量。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经历要点: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
省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
闷 北京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 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 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 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 于五四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 ”之名,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 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 大夫家庭,少时正值 “家道中落”,亲历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 困顿”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 异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 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 开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 代科学文化知识 。
底层农民:阿Q、祥林嫂、润土等 知识分子:涓生、子君、魏连殳等 群体形象:《示众》《药》《孔乙己》《祝福》 统治者形象:鲁四老爷、赵太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四、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 造者。使现代小说走向成熟,被称为“现代小说 之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三、《伤逝》解读
❖ 涓生形象:涓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他是一个觉醒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恋爱前: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翻译作品 失业后:奋斗、挣扎、烦燥、寻求新的出路 分手后:忏悔、痛苦、悲哀
三、《伤逝》解读
❖ 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 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 院,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
四、思考与讨论:
❖ “伤逝”之“伤”是伤什么? ❖ 你欣赏子君吗? ❖ 如果你是子君,你会选择涓生吗? ❖ 如果你是涓生,你是否也会选择离开? ❖ 小说以涓生手记、即涓生的忏悔的方式展开叙述。涓生的
忏悔中,是否存在着自我的辩护?这辩护有没有理由? ❖ 涓生和子君为何分手?是因为艰难的生活本身?还是因为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二、鲁迅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清 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心灵变迁图。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三、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 型人物。
投身革命文学论争 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 四高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 是五四落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 定了不同的创作面貌。
❖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电影《伤逝》(1981)海报
三、《伤逝》解读
故事情节:
开端:新式思想熏陶,毅然为爱结合 发展:沉溺于日常琐事 同居后的寡淡生活
高潮:隔阂日益加深 子君失望离开 结局:新路难以寻觅 陷入悔恨空虚之中
三、《伤逝》解读
❖ 子君形象: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
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恋爱前的子君:纯真,有求知欲 恋爱中的子君:勇敢,快乐 同居后的子君: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 无助
位》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一 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 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是 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国 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 喊》多得多,这里的“我”,并非《呐喊》中仅仅 是的小说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 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判的对象,即使那 些不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小说,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 照色彩。
❖ 《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是《彷徨 Fra Baidu bibliotek的主干,它们的存在,使《彷徨》显出了强烈的 自我色彩。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 学地位。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 《彷徨》的封面设计是有“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一 人”之称陶元庆。橙红底色 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黑色太 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合 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行 ,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们 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则与 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 鲁迅曾说,这一“书面实在 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
❖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 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
❖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回国初期(1909-1918)
❖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 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 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