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为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康河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再别康桥》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重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康桥有关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康桥”。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比较《再别康桥》与《庐山谣》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

(2)仿写一首以“告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1. 诗人简介2. 诗歌主题3. 诗歌结构4. 意象分析5. 修辞手法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康桥”为背景的现代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组织一次以“康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2)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理想;(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境;(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3)让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美;(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3)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巩固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2)选取其他徐志摩的诗作进行鉴赏;(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对于培养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 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鉴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4.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诗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及其注释、徐志摩生平介绍、相关学术文章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结构等基本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揭示诗人的情感世界。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对离别的不舍。

(2)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但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简介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篇其他优秀的现代诗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魅力,体会诗歌中的人文精神;(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再别康桥》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3)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转化和情感表达;(2)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简要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组成部分。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总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特点。

4. 教师讲解:(1)讲解徐志摩的文学地位和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诗歌形式,创作一首小诗;(2)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再别康桥》的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3. 推荐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徐志摩与其他诗人之间的差异;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 运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再别康桥》创作的背景,徐志摩在剑桥的留学生活以及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1.2 作者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分析其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主题解析2.1 主题: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再别康桥》的主题,即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2 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离别的忧伤到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结构:解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节奏。

3.2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第四章:诗歌意象与象征4.1 意象: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理解其内涵和表达意义。

4.2 象征: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探讨其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欣赏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5.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创作与《再别康桥》主题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并分享给大家。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6.1 语言特点: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6.2 表达技巧:探讨徐志摩在诗歌中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反复等,以及其艺术效果。

第七章:诗歌的审美鉴赏7.1 审美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再别康桥》,如形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

7.2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

第八章:与其他作品比较8.1 比较对象:选择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或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

8.2 比较内容:从主题、风格、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第九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9.1 传承:了解《再别康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其后诗歌创作的影响。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再别康桥》这首受欢迎的诗歌作品,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文具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图片展示康桥的美景,点名学生们是否听说过《再别康桥》这首诗。

2. 播放一段康桥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再别康桥》投影出来,分段给学生朗读。

2. 解释诗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涵,并给予个人阐释。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押韵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

2.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康桥、台阶、船和湖等,让学生能够从意象中体会到诗的情感和意义。

四、朗读和表演(10分钟)1. 将诗分段给学生朗读,帮助他们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表演,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诗的意境。

3. 让每个小组展示表演,让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创作(10分钟)1.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康桥为主题。

2.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的节奏、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3. 让学生朗读、展示和交流他们的创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几位学生分享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堂上朗读和表演其他经典诗歌,分享给同学听。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典诗人或现代诗人,并写一篇关于他们的介绍和解读。

3. 邀请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语1. 这座桥,风景秀丽,著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爽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观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相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会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状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高校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高校、伦敦高校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高校皇家学院特殊生转为正式探讨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出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登记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妙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辞了,千缕柔情、万种感受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软、舒缓。

再别康桥教案锦集八篇

再别康桥教案锦集八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锦集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朗读:(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和停顿。

3. 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难点。

5. 表达与创作:(1)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小诗。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 深入了解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下周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既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又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诗歌创作的投入度。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模仿徐志摩诗歌风格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的能力。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旧文化束缚逐渐被打破,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

康桥背景: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是徐志摩留学的地方,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早晨》等。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之痛。

追求理想: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放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2.2 诗歌结构分析:四节结构:每节四行,共16行。

韵律特点: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节奏感不强,但有韵律感。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3.1 意象运用:轻云、星辉、月光等自然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优美的画面。

软泥、水草等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3.2 修辞手法:比喻: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了水草的姿态。

排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第四章:诗歌情感表达4.1 离别之情: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但又透露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理想的放弃。

4.2 对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康桥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早晨》5.2 思考与讨论:探讨徐志摩诗歌中的“新月派”诗歌特点。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六章:诗歌创作背景深挖6.1 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诗歌创作风格趋向自由化、个性化。

6.2 诗歌创作的心理背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四、教学过程(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诗中也有写‘我’”“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六)赋康桥以生命,让康桥与诗人互相道别教师进一步诱导:既然作者与康桥是这样的眷恋,康桥与作者又是那样的深情,假如我们赋予康桥以生命,康桥一定会对作者倾诉衷肠下面是老师替康桥写下的《再别志摩》:再别志摩康桥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是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愿我波光里的艳影,能在你的心头荡漾我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你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是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你我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也为你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你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指导学生采用对读的方式进行配乐朗读,具体过程:男生读《再别康桥》一小节,女生读《再别志摩》一小节,一呼一应读完全诗——反复朗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末节三遍听着学生的朗读,我分明看见了两位依依不舍的知己在道别,听着他们的倾诉,我们不由得受到感染,学生和听课者都有种出自内心的感动,因为所有的人已完全浸入诗的意境中(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