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杂志简介

合集下载

《2024年《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现代文化的生长点》范文

《2024年《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现代文化的生长点》范文

《《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现代文化的生长点》篇一一、引言《东方杂志》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期刊,自1904年创刊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崛起与转型。

本文旨在通过对《东方杂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现代文化中的生长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东方杂志》作为中国早期的重要刊物,其创办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使得文化界产生了强烈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一背景下,《东方杂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关注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积极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三、《东方杂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内容概述《东方杂志》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其中,文化类文章尤为突出,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

此外,该杂志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反映民意,为当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特点分析《东方杂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二是视角独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四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东方杂志》在现代文化中的生长点(一)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东方杂志》通过关注社会变革、传播新思想、推动文化创新等方式,积极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其倡导的现代化理念、民主思想、科学精神等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东方杂志》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其通过对比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东方杂志》作为历史悠久的刊物,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东方文化周刊》媒体分析

《东方文化周刊》媒体分析

专或以上的教育。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较高的受 教育程度往往与较高的收入水平相关。在《东方文化周刊》的读者 群中,这一结论同样有效。
CMMS —— 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的完美结合, since1997
Ⅲ 读者生活态度分析
读者的广告观(%)
CMMS —— 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的完美结合, since1997
小结
◆《东方文化周刊》读者性别比较为均衡。由此,在读者感兴趣
的核心内容中,既包含了女性青睐的情感故事、服装/服饰,又包含 了男性关注的汽车、体育报道,这使得杂志在内容栏目的选择和创 新上,与南京其他青年时尚类杂志/周报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此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大学及以上
注:读者这里定义为“过去一年阅读”的读者
Base: 南京
Source: CMMS2005(A)பைடு நூலகம்
CMMS —— 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的完美结合, since1997
Ⅱ读者结构分析
有收入的读者税前月收入构成(%)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城市居民总体 东方文化周刊 36.7 11.4 16.4 38.5 37.7 7.1 5.1 12.7 10.5
CMMS —— 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的完美结合, since1997
Ⅱ读者结构分析
读者学历构成(%)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城市居民总体 东方文化周刊 25.0 9.1 27.0 33.0 43.0 16.5 31.0 15.4
说明:就读者的受教育 程度而言,在《东方文 化周刊》的读者中,大 专及以上者占到了 64.0%,初中及以下仅 为9.1%。考虑到其读者 学生队伍庞大,我们有 理由相信,其读者的受 教育程度整体上还有上 升的趋势。较高的受教 育程度预示了较高的文 化修养和消费品位。

《东方文化集成》书目

《东方文化集成》书目

《东方文化集成》是为了让东方(让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发出自己的强音,以便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和交流。

全书共10编500种,每年出版20-25种,预计20年完成。

第一编:《东方文化综合研究》15部。

《东方文化概论》,《东方宗教史》,《东方文学史》,《东方美术史》,《东方哲学》,《东方美学》,《东方戏剧美学》,《东方艺术》,《东方教育思想》,《东方各国文化交流史》,《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东西文化议论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中医在东方》,《佛法与宇宙》;第二编:《中华文化》100部。

《中国文化史》,《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西学东渐史》,《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稿》,《中国易学哲学史》,《中国哲学争论之问题》,《孔孟哲学》,《老子研究》,《庄子研究》,《墨子研究》,《荀子研究》,《管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王夫之研究》,《浙东学派宋理学》,《魏晋玄学》,《孝经通论》,《清代哲学》,《名家研究》,《兵家研究》,《中国禅宗思想史》,《儒道佛三者关系论》,《西藏佛教》,《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艺批评史》,《“文心雕龙”研究》,《中国神话》,《中国民俗与民谣》,《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与新格律诗的创造》,《中国诗学》,《中国音韵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通史》,《中国石器时代》,《二十世纪中国考古》,《中国商周文化》,《敦煌文化》,《古滇文化》,《中国茶文化史》,《中国侠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台湾文化》,《中国民族交往史》,《藏学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中国建筑文化史》,《中国园林艺术》,《中国陶瓷艺术》,《中国岩书》,《中国戏剧史》,《中国杂技史》,《中国服饰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法律史》,《中国教育史》,《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国历代官制研究》,《中国方志学》,《中国人口历史的变迁》,《中国古文字学》,《汉语语法学》,《汉藏语导论》;第三编:《日本文化》50部。

《东方》杂志老刊物的新意义

《东方》杂志老刊物的新意义

文化本栏编辑:宁二编辑信箱:cu ltsocial@ya hoo.co m1904年3月,中国还处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东北,日俄战争正炽,当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笼络了一批江浙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一本名为《东方》的小杂志,刊载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种种议论,没有人想到,这本小杂志,自此开始一直到1948年,一口气办了45年,书写了中国期刊界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东方》杂志的作者从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到鲁迅、胡适,再到钱穆、冯友兰、朱光潜、费孝通等等,几乎囊括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卓越的一批知识分子。

其议题涉及那40多年间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科学进步、公路铁路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外交关系等方方面面,其影响力更是无需赘述。

百余年后,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依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将这本一个世纪前的老杂志重新翻检,当超过一亿字的老杂志被数字技术全部呈现在互联网上时,仍然备受读者好评,陈旧的历史被数字技术整合出一股鲜活之气,除《东方》杂志外,商务印书馆还计划将112年来的历史出版物全部数字化,超过100亿字的出版量听起来相当庞大,且耗资颇巨。

但是,越来越习惯了互联网阅读的年轻一代读者,谁还会对这些陈旧而严肃的历史读物感兴趣呢?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那些刻板严肃的读物已经越来越难以赢得受众的青睐,“《东方》杂志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验。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刘成勇说,希望能够为这些有巨大传播价值却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历史读物,在数字出版的新时代找到一个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兼具的新形式。

杂志里的国家历史不管是历史教科书,还是流行的影视剧、畅销书,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都被描述成一段革命的历史、战争的历史,国共两党从主义之争到军事斗争,贯穿始终。

但是,《东方》杂志里呈现的国家历史,却是另外一种风貌。

战争和革命之外,那些贫苦百姓、社会精英是怎样在生活,思考;筑路、纺织、冶炼等等工业技术如何一点点艰难进步?国家的法律、经济、文化、娱乐等等事务如何在行进?这些革命之外的议题占据了这本杂志的主要版面。

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介绍(1919—1926)

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介绍(1919—1926)

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介绍(1919—1926)作者:臧玉燕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东方杂志》是中国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又完全民办的综合性杂志,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生长点。

若想研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传入,发展过程等问题,它能够提供很好的素材,还原1920年代布尔什维克走进中国知识分子视野的缘由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

布尔什维克作为外来文化,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很多处于观望状态,更有甚者认为没有推崇的必要。

但《东方杂志》作为当时的主流报刊,很多知识分子在上面传播布尔什维克,一定程度上使布尔什维克走进了更多知识分子的视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东方杂志》《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开始于清末1904年3月,以“啟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是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

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

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

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

《东方杂志》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跟时代脉搏,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

因《东方杂志》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化,那它也一定见证了布尔什维克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布尔什维克何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如何活跃在思想家的文章中,是否从布尔什维克进入知识分子视野时就受到青睐?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虽然影响深远,却没有第一时间传入中国,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义。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才逐渐觉醒反思,吸收周边国家的先进思潮,渐渐引进布尔什维克这一概念。

从上图表中可看出,关于介绍俄国的文章确实在十月革命后就出现了,但大多为现实状况的反应,真正开始将布尔什维克主义引入中国知识界是从1919年开始的,从五四运动前后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开始增多,在1920年达到了三十多篇。

《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

《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

《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在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长河中,《东方杂志》成为了一面独特的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教育风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

在清朝末期到民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当时教育领域的两大支柱。

学校教育主要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而社会教育则通过民众教育、扫盲教育和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东方杂志》作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始终着教育领域的发展。

杂志中刊登了大量有关教育的宣传文章,涉及面广泛,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问题。

这些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时的教育形势,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这些宣传文章对于提高民众教育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方杂志》还传播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如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等。

杂志通过译文、专论等形式,将这些思想引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理论传播,《东方杂志》还十分教育实践。

杂志中登载了许多来自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教育现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杂志》在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努力。

《东方杂志》在民国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既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教育风貌,又是教育的宣传阵地和教育思想的传播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教育发展历程,为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东方杂志》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但并不能完全代表那个时代的所有声音。

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考察其他媒体和舆论对于民国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东方文化中期刊美的展现(1)

东方文化中期刊美的展现(1)

龙源期刊网 东方文化中期刊美的展现作者:魏永涛来源:《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我认为,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

通常,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如日本、朝鲜、印度,以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到了现代,我们理解的东方,更多的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

这里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

东方的期刊,必然首先为东方的文化教育、社会生态、政治经济服务。

要体现一种东方美,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美。

虽然杂志期刊是印刷品,随着印刷工艺、印刷科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印刷生产的日渐精美、精致、奢华。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期刊纸质的灵魂是内容、是主题、是文图的质量与品位。

现在,很多期刊都喜欢用翻译摘要来体现国际风格,形式和外观来看,似乎是给期刊增加了美感,洋味儿,但是我们的期刊,一来没有发行到国外,就算发行到了国外,德国、法国、葡萄牙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怎么看?难道也翻译为其他语言?二来翻译质量错误太多,首先就是专业词汇使用不科学。

多半是一些非专业人员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专业学术现象和过程。

所以,改进和提高摘要的翻译水平,迫在眉睫、首当其冲。

另外,很多期刊不愿意使用图片,导致了期刊的文字化,科学研究、社科论坛等,都是一种丰富的实际过程,是一种多面的活动,必然会产生和需要出现大量的、配套的图片,所以,尽量多的使用现场图片、实景图片、实验图像、图表,不仅仅使文章的内容能够很好表达,而且也使得纸质媒体本身的审美更加丰富多彩,采取应用大量精美图片的板式方式,可以更加体现专业学术期刊的美学元素、让读者、作者能够产生阅读的欲望、收藏的欲望。

《东方杂志》前期的近代女性形象呈现

《东方杂志》前期的近代女性形象呈现

《 东方杂志》迎来2 0 年 内女性内容报道最高峰 , 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国外的女性地位与女性参政权利。
( 一 )女 性 地 位 的 变 化
通 过 对前 2 0 年 的 杂志 内容进 行 题材 分 析 , 可 将 内容 大 体分 为负面新 闻、 女子学堂 、 女子职业 、 女性权利 、 婚姻家 庭, 随着时间推移, 内容重心有 明显变化。
《 东方杂志 》1 9 0 4 年3 月1 1 日由商务 印书馆发行 , 其创
办人夏瑞方主办, 徐柯、 孟森、 杜亚泉等编撰 , 月刊、 终刊于 1 9 4 8 年1 2 月, 共 四 十 四 卷8 1 9 号 ( 期) 。发 文2 2 4 4 2 篇、 图画 1 2 0 0 0 多幅 、 广告 1 4 0 0 0 多则等 , 历时4 5 年。 《 东方杂志 》是 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老期刊 , 中国杂志 中 “ 最努力者” , 也是 “ 创刊最早而又养积最久之刊物”( 王云五 ) 。文章刊 载中外大事记 、 时事汇录和各类汇志 , 全部按照月份详尽辑 录了重大政治 、 经济 、 文化与教育要闻 , 同时选 录了各报 的 重要文论, 对当时的重大事件都逐一报道 , 详加评论。《 东 方杂志 》前期正值 中国思想启蒙的节点 , 西方思潮大量涌 入 国内, 影响甚广 。刊物对女性 的报道反映了中国社会女 性的地位变迁、 中国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女性解放的进程。 2 0 世纪 初期 中 国女性 的地位 变迁 在传统社会 中, 中国女性依附于男权之下 , 缺少独立与 自由。女子要有 “ 三从 四德” , “ 三从” 出 自《 仪礼 ・ 丧服 ・ 子 夏传 》 ,“ 妇人有三从之义, 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 , 既嫁 从夫 , 夫死从子。 ” 说的是女子未出嫁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 , 出嫁后要礼从夫君, 如果夫君不幸先离世 , 则要抚养孩子 , 尽一切可能让他更好生活。“ 四德”出 自 《 周礼・ 天官 ・ 九 嫔》 , “ 九嫔掌妇学之法, 以九教御: 妇德、 妇言 、 妇容、 妇功。 ” 说 的是身为女子 , 有四德 , 即 “ 德、 言、 容、 工” , 第一要紧的 是品德, 正身立本 , 其次是 “ 言” , 有修养 , 言辞恰 当, 语言得 体, 再次是 “ 容” , 相 貌 要端 庄 沉 稳 , 不 可轻 浮 随 便 , 最 后是 “ 工” , 懂得治家之道 , 相夫教子 、 尊老爱幼等生活细节。在 男主女从 的婚姻家庭制度 中, 男性 占据了充满发展潜力与 无 限可能的外部空间, 而女性据守在封闭琐碎循环往复的

《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探究

《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探究

《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探究摘要:在《东方杂志》45年的生命历程里,刊登大量教科书广告和杂志广告,《东方杂志》的广告式文本颇具现代性。

这些广告涉及图书、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现代文明的门面标记”。

《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既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反映着政治生活某些方面。

广告使《东方杂志》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社会效益。

关键词:《东方杂志》;广告文本;传媒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69-02《东方杂志》是我国近现代期刊史上连续刊行时间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文化期刊。

创刊于1904年3月,初拟刊名为《东亚杂志》,后改名《东方杂志》。

该杂志是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后在上海创刊的。

创办和出版这份杂志的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是该馆负责人张元济。

《东方杂志》文本种类多样,有文学文本、评论文本、广告文本、政治文本……,涉及文学、政治、商业、教育、科学、法律等各个领域,这些庞杂的文本在一定限度内完美结合,这样它兼容并蓄地包容了来自世界各个领域的特色话语。

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

细数中国杂志上的广告,最早印刷广告出现在1904年的《东方杂志》中,开了杂志广告先河。

广告使《东方杂志》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社会效益。

严格意义上说,广告不属于《东方杂志》文本内容,但是它实实在在地站在艺术范畴之内,与文学文本一样,广告文本也是艺术性语言的整合。

南帆说:“如果仅仅考虑到艺术的表象形式,不论这种表象是由线条、青铜、音符还是影像构成,与审美意义上的感性欢悦,人们没有理由将广告挡在艺术范畴之外。

”从《东方杂志》创刊起,广告就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而且《东方杂志》的广告式文本也颇具现代性。

发行了44年的《东方杂志》,它的广告也无疑成为了自晚清到民国末年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再现了那个时代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生活。

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Viyella自1929年初至1930年底,两年来一直在当时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东方杂志》上刊登广告,广告人物主要有长袍马褂的中年男士,贤惠温良的妇女,恬静美丽的旗袍少女和清秀少年等四种形象,并配以经典广告语“闻名世界、精心裁制、质量上乘、畅销世界”。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摘要:1904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

是年,白话文运动、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与研究范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求新求变依然是该年度文学界发展变迁之大势。

关键词:1904;近代文学;白话;报刊;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4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年。

是年,“诗界革命”的实验已近尾声,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的黄遵宪已于前年去世,旧诗坛也似乎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文界革命”的高亢热情已经衰退,“新文体”的风靡时期成为过往,一代古文大师吴汝伦已于上一年去世,革命大文豪章太炎则因“《苏报》案”身陷囹圄;“新小说”已于上一年出尽风头,小说界巨子李伯元、吴趼人、刘鹗等都已爆得大名。

然而,1904年在近代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风头正旺的新小说高潮迭起,继续傲视文坛;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于是年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或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

这些极易为一般文学史家所忽视的事件的发生,注定让1904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年份。

一“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

”①1901年《清议报》上的这则极具历史眼光的名言,道出了近代报刊杂志的兴起对文章体式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已被历史证明是晚清最具预见性的论断之一”②。

不过,正如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不仅仅是狭义的文章(散文),现代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无不受‘报章兴’这一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

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

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

他那厚 重 的学术著 作《 元戏 曲史》 。 9 1 4月 , 宋 ④ 12 年
有一半算 是 白费 。因为他们若 肯把精 力用 到别个 方 向去 , 成就断不 止此 。但这是 为时代 性所 限 , 我们 也
王 国维 又在 《 东方 杂 志》 发 表 了《 煌 发见 唐朝 之 上 敦
通俗诗 及通俗 小说 》 一文 , 研究 的 内容虽 为唐代 的通
大原 则 的评 析 , 于尊重 客观事 实 、 能强史 就我原 关 不 则 的强调 , 于研 究不能 只重视 史之躯 干 , 要关注 关 更
不 同政治倾 向 、不 同文学 派别 的近现代作 家在 该刊
发表 过创 作或 论 文 。这 是 中 国三代 作家 先 后走 上 文坛 的一个 共 同的创 作平 台。
第 1 第 1 卷 期
21 0 0年 3 月
汉语 言 文 学研 究
V 1 o1 o 1N . .
Ma .2 0 r 01
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
— —
从现代文学史料 学的视 点解读《 东方杂志》
刘 增 杰
摘 要 : 着 中国现代 文 学研 究的深入 开展 , 随 现代 文 学报 刊研 究也 日渐升 温。 是 , 但 对现代 文化 刊 物的研 究则显得 相对 冷 落。 这是 一个不该 发 生的疏 忽。 文从现代 文 学史料 学的视点 , 本 通过 对《 东 方杂志》 的个案考 察意在说 明: 现代 文学 生长过程 中, 在 文化 期刊 同样发挥 着 不容忽视 的作 用。
2 0世纪 2 O年代 中期 到 4 0年 代 后期 , 然 随着 虽 国 内和 国际 上斗 争形 势 的发展 ,文学 上 意识形 态型
人 斯坦 因在敦煌发 现 的唐 写本 , 内有 韦庄《 秦妇 吟》 一

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近现代史的资料库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是近现代期刊史上一份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刊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11日,至 1948年12月终刊。

其间休刊四次,其中三次是由1932年的 “一·二八”事变、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和1941年12月日寇攻陷香港直接造成的。

但屡仆屡起,不久复刊,刊龄长达四十五年。

1967年7月,王云五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复刊《东方杂志》,出版了若干年。

如果把这段时间也算进去的话,刊龄还要更长。

《东方杂志》是一本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初期辟十五个栏目,即:社说、谕旨(清末的立宪派刊物都设这一栏)、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杂俎、小说、丛谈、新书介绍。

此外,还刊登中国和世界的大事记,有一时期甚至刊登“京官表”、“外官表”、“金银时价表”,真是上至天地之大,下至昆虫之微,无所不包,确实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杂志”。

清末民初,新闻出版业集中在上海,内地报刊极少,得到一本《东方杂志》“亦足周知中外近事”,所以它的包括各种信息的“杂”反映了客观的实际需要。

以后的年代里,《东方杂志》的栏目曾经有过重大调整,但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这一条始终不变。

刊期最初为月刊,中途改为半月刊,最后恢复为月刊,创刊时为24开本,后改为16开本。

首任主编是教育家蒋维乔,一名年轻助手为王迈常(铭远)。

以后担任主编的有徐珂、孟森、杜亚泉(陈仲逸)、钱智修、胡愈之、苏继 等;章锡琛、俞颂华、张明养、张梓生、吴景崧、冯宾符等先后在《东方杂志》担任过一般编辑。

他们大多数是学者和专家。

四十多年期间,《东方杂志》的政治倾向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内容的侧重也明显不同,这与各个时期商务印书馆当局及各主编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东方杂志》创刊时,正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与日商金港堂合资时期,所以《东方杂志》在其初期曾刊登过日本人的文章,如署名长尾雨山的《对客问》等。

《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共3篇

《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共3篇

《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共3篇《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1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化界开始迎来一股东方主义的浪潮,随着西方先进工具和理念的引入,中国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阶段。

其中,文学谷怀旧、白话运动等诸多文化运动的兴起,也造就了很多历史上的经典作品。

在这一时期的机关刊物中,以《东方杂志》最具代表性。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是当时颇有潜力的读物之一,它是国家条件初步发达的新政治和文化所集合的一场新的启蒙思潮,是当时文化富裕地区的流行趋势和本土文化的潮流。

这本杂志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刊物内容上,无论是历史、文学、绘画、医学等领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东方杂志》的编辑团队非常优秀,其中的许多人曾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等方面进行过很多重要的推动,他们的贡献被广泛地认同和评价。

《东方杂志》被视为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并在第一时间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关于社会发展、文化变革等诸多领域的最新动态。

从1904年创刊到1948年,《东方杂志》一直秉持着“执信达理,笃志求真”的口号,为当时的中国文化艺术、历史遗存和国家发展作出了为人民、为国家的积极贡献。

《东方杂志》在内容上极其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它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文化水准和历史演变,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内容涵盖制度、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医学等领域,既有域外的文化传承,又有国内的文明创新。

特别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东方杂志》对于东方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而在中国国内,它则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国土、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总之,《东方杂志》这段光辉岁月的历史记录,充满着历史的风云和文化的变革,让人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

而在当前大气候下,《东方杂志》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东方杂志》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的一部重要杰作,其在社会发展、文化变革等诸多领域均作出了积极贡献,被广泛认同和评价。

《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东方杂志》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知名期刊,始终屹立于东方文化的前沿,以其独特的办刊特色吸引着广大读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东方杂志》的办刊特色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东方杂志》自1904年创刊以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之一。

杂志以“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为办刊宗旨,致力于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东方杂志》的办刊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选题上,《东方杂志》注重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例如,杂志曾专门开辟“中国与世界”栏目,探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为读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栏目设置上,《东方杂志》注重创新与多样性。

除了固定的“学术”、“随笔”、“书评”等栏目外,还不定期开设特别策划、专题报道等新栏目,以此吸引读者的。

同时,杂志还鼓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开辟了“读者来信”、“作者答疑”等栏目,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在文本表达方面,《东方杂志》注重文字的简练与深度。

杂志的文章大多篇幅适中,既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无味,又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杂志的编辑们也十分注重文风的清新与自然,使文章更具阅读性和启发性。

《东方杂志》的技术手段运用也相对领先。

杂志社积极引进新技术,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

例如,开辟了、官方网站等平台,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便读者在线阅读和下载。

《东方杂志》的办刊风格逐渐形成,与主编的领导风格、编辑的创意、设计师的视觉理念等密不可分。

主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为杂志指明了发展方向。

编辑们则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文字处理能力,为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文章。

设计师则将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杂志打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展望未来,《东方杂志》将继续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势,结合行业趋势、市场需求、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办刊策略。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颇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以近百页的篇幅刊出142人的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颇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以近百页的篇幅刊出142人的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颇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以近百页的篇幅刊出142人的
东方杂志发行于1933年,成为近代中国一份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

当时有142人被刊登在该刊上,它们既包括政治领袖,也包括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等。

他们不仅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的热烈欢迎,而且也是杂志的主要推动力。

东方杂志让这142人的故事和思想被讲述出来,它把文化、历史和思想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大家参与的有益讨论。

这些故事和思想能够展示出当时中国思想的风貌和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进程,给中国写作一个很好的平台,更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此外,东方杂志注重推介新事物,开拓了一个国内外新思潮的广阔平台,它不仅收录地方小说,还收录法国作家的短篇小说、日本小说、外译文章等等,开拓写作者在思想上的自由,让文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开拓和发展。

总的来说,东方杂志的出现,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带来了相当多的积极作用。

它不仅让142名人物的故事和思想得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尤其是近现代的文学和思想自由的开拓和发展。

《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传媒

《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传媒

海格尔 学说一斑 》 ,分别介绍了无政府主义、文学思潮 入商务印书馆不久 ,就和 商务书馆 的另一个创办人夏瑞 芳一 瞑 的 《 中写实主义和德 国哲学家 黑格尔思想 。 时任 主编陶惺 存在《 今 起积极筹划 《 东方杂志 》出版 的相关事宜 。在 《 东方 杂志》 . 当知世 界大势 , 4 5年 的 生 命 历 程 中 , 曾 4 次停 刊 ,4 次 迁 移 ,先 后 在 上 海 、 后 杂志界之职务 》提 出了六条 编辑标准 :1 不 固 步 自封 。2 . 当 适 应 时 势 ,勿 拘 牵 顽 旧及 忘 记 时 代 责 任 。 长 沙 、 香 港 、 重 庆 、 上 海 等 地 出版 ,共 4 4卷 。《 东方杂志》 . 切合人生实用 ,不 尚虚饰 。4 . 为未来世界进化作准备 ,不 为 内容非常庞杂 ,包 罗万象。先后负责编辑工 作的有徐珂 、孟 3 过 去时代 留纪念 。5 . 持论 当以真理 为依归, 不感情用事 。6 . 理 森 、杜亚泉 、钱智修 、胡愈之 、李圣五 、郑允恭等 。
日风 光 的杂 志 , 今 日泛 黄 的 期 刊 ”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传 媒 中 的地 步 杂 志 攻 击 。五 四运 动 高潮 期 , 《 东 方 杂 志 》迫 于 社 会 形 势
位和影 响。

急 剧 变 化 ,从 1 9 2 0 年 起 , 开 始 使 用 白话 文 ,也 开 始 采 用 一 些
东 方 杂 志 》 改 革 意 义 非 常 巨 在 《 东 方 杂 志 》 改 革 的 步 伐 中 ,它 的办 刊 宗 旨也 在 发 生 论 与 方 法 并 重 。这 六 条 标 准 对 《
” 。 着变化 , 经 历 了“ 启导 国民、 联络东亚” 、 “ 舆 论 的顾 问 者” 、 “ 分 大【

《《东方杂志》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1904-1937)》范文

《《东方杂志》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1904-1937)》范文

《《东方杂志》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1904-1937)》篇一一、引言《东方杂志》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综合性刊物,自1904年创刊以来,一直承载着记录和反映社会变迁的使命。

在广告中,儿童形象作为广告的重要元素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东方杂志》广告中的儿童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讨这一时期儿童形象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东方杂志》广告中的儿童形象,探讨其历史演变、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当时社会对儿童的认知、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以及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揭示广告如何通过儿童形象来塑造和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东方杂志》的广告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涉及儿童形象的广告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形象进行深入解读。

四、儿童形象的特征1. 形象多样性:在《东方杂志》的广告中,儿童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有的广告以健康活泼的孩童为主角,强调儿童的成长和快乐;有的广告则以文静、乖巧的儿童形象为主,强调儿童的教养和品行。

此外,还有一些广告将儿童与科技、知识等元素相结合,展现儿童的智慧和才能。

2. 儿童与家庭的关系:在广告中,儿童往往被描绘为家庭的中心和家庭的未来。

许多广告通过展示家庭和谐、亲子互动的场景来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消费文化的体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儿童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广告中,儿童往往被用来作为商品推销的“代言人”,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同时,一些玩具、食品等商品的广告也直接以儿童为目标受众,通过展示商品的可爱、有趣等特点来吸引儿童的关注。

五、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东方杂志》广告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社会对儿童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东方散文》杂志简介

《东方散文》杂志简介

《东方散文》杂志简介《东方散文》是一本专注于传播和推广东方文化的文学杂志。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刊物之一,它秉承着传承东方文化精髓的使命,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展现了东方散文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本散文类杂志,《东方散文》以散文作品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散文创作,包括人文思考、自然景观、历史回顾、社会观察等。

每一篇散文都经过精挑细选,力求展现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同时也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

《东方散文》杂志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的关注。

它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分享优秀散文作品的平台,使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除了展示散文作品外,《东方散文》还不断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如散文征稿、散文大赛等,为具有写作激情的人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杂志为更多优秀的散文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散文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方散文》注重培养新生代散文作家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杂志定期举办各类写作讲座和座谈会,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点,为新生代作家提供了学习和启迪的机会。

同时,杂志也会在每期杂志中推出一些新锐作家的作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东方散文》秉承着传承东方文化的理念,致力于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它通过深入挖掘东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探索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价值,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东方散文》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读者们呈现一份精美的散文画卷。

《东方散文》杂志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视角和卓越的文学品质,在传播东方文明和促进文学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一本散文杂志,更是一扇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和理解东方精神的机会。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能在《东方散文》杂志中找到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滋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化》杂志简介
《东方文化》是一项跨媒体的文化传播工程。

主要是传播先进文化,反映中国文化的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精髓,弘扬和美与共的情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

《东方文化》通过大众传播渠道,把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给社会、传播给世界。

《东方文化》系列活动是跨越电视、书报、手机、博览会、中外论坛及演唱会、文艺晚会等多种传播形式的文化品牌。

其中,《东方文化》(暂定名)杂志是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东方文化基金主办。

东方文化基金,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二级基金,全面体现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宗旨,为争取海内外热爱和关心中国文化的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和赞助,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创立的。

重点是支持《东方文化》项目。

《东方文化》读者目标指向:中国国家机关部委办、各省级机关领导、外国驻华机构、全球500强企业领袖、中国重点企业领导及中国文联机构领导。

国内正式出版刊号,发行量:2万份
首期创刊号为迎接十八大召开,出版特刊,主要编目为:首期策划:“爱在香格里拉”、“文化部长谈中国文化潮流与趋势”、天地神赋:杨元惺与他的摄影世界等,重点把握中国文化潮流,打开非文化遗产的窗口,剖析现代文化现象。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北京环球星视点广告有限公司
2012年9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