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的互补与物体的颜色
简述物体色彩在光照的色彩变化
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表面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
当光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回来。
通过人眼接收这些反射光的信号,就能感知物体的颜色。
物体颜色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材质和表面特性物体的材质和表面特性决定了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情况。
粗糙的表面会使光线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反射,产生漫反射光,而光滑的表面则会产生镜面反射光。
这些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影响了物体表面的色彩表现方式。
2. 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直接影响了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的颜色和强度。
不同色温和光强的光源会使同一物体表面产生不同的色彩表现。
白炽灯的光色偏暖,而荧光灯的光色偏冷,它们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会有所不同。
光照强度的不同也会使物体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饱和度。
3. 视野角度和观察位置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和观察到物体的角度也会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影响。
由于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当观察者的位置或角度发生变化时,反射回观察者眼睛的光线也会有所不同,导致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变化。
物体的颜色在光照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多种变化。
不同的物体材质和表面特性、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视野角度和观察位置等因素都会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影响。
在进行色彩设计和表现时,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以达到准确、鲜明的色彩表现效果。
在物体颜色的呈现过程中,光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物体的颜色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光照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对于色彩设计和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以人眼感知颜色的方式入手。
人眼中有许多感光细胞,其中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对颜色的感知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视锥细胞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敏感。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被吸收的波长除了会影响物体的颜色外,剩余的波长也会影响到人眼的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物体的颜色可能会产生视觉上的差异。
光照的方向和强度也会直接影响到物体颜色的呈现。
光的散射与吸收与物体颜色的关系
光的散射与吸收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中传播时会与物体相互作用。
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散射和吸收现象,这些现象与物体的颜色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散射现象。
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表面的微小颗粒或分子会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散射。
散射使得光在空气中呈现出不同的方向传播,从而使物体周围的空间被照亮。
例如,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气中的尘埃颗粒上时,光就会被散射,形成一个明亮的白天。
而在晴朗的夜晚,由于尘埃较少,光线几乎不会被散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漆黑的夜空。
然而,散射并不是唯一的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方式。
光还会被物体吸收。
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的分子会吸收光的能量,使得光的能量转化为物体分子的内部能量。
这种吸收现象导致物体表面的颜色出现变化。
我们常见的物体颜色,如红色、蓝色、绿色等,就是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不同而产生的。
为什么物体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呢?这与物体的分子结构有关。
物体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每个原子都有一定的能级。
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会与物体分子的能级相匹配。
如果光的能量与物体分子的能级相同,光就会被吸收。
而如果光的能量与物体分子的能级不匹配,光就会被散射或透过物体。
以红色为例,当红色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的分子能级与红色光的能量相匹配,因此红色光会被物体吸收。
而其他颜色的光,如蓝色、绿色等,它们的能量与物体分子的能级不匹配,因此会被物体散射或透过物体。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是红色的。
除了吸收和散射,物体还可以反射光。
反射是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现象,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
当光线反射时,它的颜色不会改变,因为反射只是光的方向改变,而不涉及光的能量。
综上所述,光的散射和吸收与物体的颜色密切相关。
物体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取决于物体分子的能级结构,不同颜色的光与物体分子的能级匹配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或散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三基色、对比色、互补色之间的关系,图片调色基础
三基色、对比色、互补色之间的关系,图片调色基础在中学的物理课中我们可能做过棱镜的试验,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
其中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
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
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
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
红绿蓝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红色+绿色=黄色绿色+蓝色=青色红色+蓝色=品红红色+绿色+蓝色=白色黄色、青色、品红都是由两种及色相混合而成,所以它们又称相加二次色。
另外:红色+青色=白色绿色+品红=白色蓝色+黄色=白色所以青色、黄色、品红分别又是红色、蓝色、绿色的补色。
由于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相同的单色的感受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强度的三基色混合时,假设得到白光的强度为100%,这时候人的主观感受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蓝光最弱。
除了相加混色法之外还有相减混色法。
在白光照射下,青色颜料能吸收红色而反射青色,黄色颜料吸收蓝色而反射黄色,品红颜料吸收绿色而反射品红。
也就是:白色-红色=青色白色-绿色=品红白色-蓝色=黄色另外,如果把青色和**两种颜料混合,在白光照射下,由于颜料吸收了红色和蓝色,而反射了绿色,对于颜料的混合我们表示如下:颜料(黄色+青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颜料(品红+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颜料(黄色+品红)=白色-绿色-蓝色=红色以上的都是相减混色,相减混色就是以吸收三基色比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颜色的。
所以有把青色、品红、黄色称为颜料三基色。
颜料三基色的混色在绘画、印刷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颜料三基色中,红绿蓝三色被称为相减二次色或颜料二次色。
在相减二次色中有:(青色+黄色+品红)=白色-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用以上的相加混色三基色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RGB模式,而用相减混色三基色原理所表示的颜色模式称为CMYK模式,它们广泛运用于绘画和印刷领域。
光色的互补名词解释
光色的互补名词解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各样的颜色。
对于颜色的理解,除了通过视觉感知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颜色的描述与命名来传达和交流。
在色彩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互补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一种颜色与其相反颜色之间的对比和关系。
本文将探讨一些光色的互补名词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和用途。
1. 明与暗明与暗是最基本的光色互补名词对之一。
明指的是光线充足、明亮的状态,而暗则指的是光线相对较弱、昏暗的状态。
明与暗的对比创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对比来突出某个物体或者区域。
例如,在绘画或者摄影中,黑暗的背景可以使明亮的物体更加突出。
2. 红与绿红与绿是一对相互补充的颜色。
红色与绿色在色谱中位于相对的位置,它们代表了强烈的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应用在标志、交通信号等方面。
这是因为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醒目的效果。
此外,在情感层面上,红色与绿色的对比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红色通常代表着热情、活力与激情,而绿色则象征着平静、和谐与自然。
3. 蓝与黄蓝与黄也是一对典型的互补色。
蓝色与黄色的对比通常会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在广告设计中,蓝与黄的对比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达出积极、愉快的情感。
蓝色与黄色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情绪。
蓝色常常给人一种冷静、沉稳的感觉,而黄色则充满了阳光、活力与快乐。
4. 青与橙青与橙是另一对互补色。
青色是蓝色与绿色的混合,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凉爽的感觉。
橙色则是红色与黄色的混合,给人温暖、兴奋的感觉。
青与橙在一些生活场景中常常被用来制造冲突和张力,这种对比可以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通过了解光色的互补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颜色之间的对比和关系。
利用这些互补色的对比,我们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并且通过颜色的选择与组合来表达情感与意义。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光色的互补名词都是我们创造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识别物体颜色
识别物体颜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识别物体的颜色是非常重要的。
物体的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交流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以识别物体颜色为话题,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准确识别物体的颜色。
一、光的色彩与物体颜色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物体的颜色与光的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是由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不同波长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后,会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颜色。
二、物体的色彩主要因素1.物体的固有颜色:物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其表面的材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例如,红色的苹果表面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只反射红色的光线。
2.光线的照射:光线的照射也会影响我们对物体颜色的感知。
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线会发生散射和折射,导致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3.周围环境的影响:物体的颜色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物体周围的光线倾向于某个特定的波长,那么我们对该物体的颜色的感知也会受到影响。
三、准确识别物体颜色的方法1.光源的选择:在识别物体颜色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然光照。
自然光是由太阳发出的光,其光谱比较均匀,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颜色。
2.观察角度:观察物体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因为物体的颜色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3.比较法:当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物体的颜色时,可以通过与周围物体进行比较来识别。
例如,将一个待识别物体与已知颜色的物体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颜色。
四、误判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来尽量准确地识别物体的颜色,但还是有一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误判。
1.色盲:一些人患有色盲,其感知和辨别颜色的能力会受到限制。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色彩识别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2.光线条件:光线条件不理想时,我们可能会被误导。
例如,在强烈的荧光灯下观察颜色时,荧光灯的发光色温会对我们的视觉产生影响。
五、应用领域准确识别物体颜色在很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1.设计与艺术:在设计与艺术领域,了解物体的颜色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物体的颜色和光线
物体的颜色和光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颜色和光线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元素。
光线对物体的照射可以引起物体的颜色变化,并且在我们感知物体颜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颜色是如何与光线相互作用的,并且讨论一些相关的现象和原理。
1. 光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组成的,我们所能感知的光波长范围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从380纳米到760纳米不等,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红、橙、黄、绿、青、蓝和紫是我们熟悉的七种颜色。
物体的颜色是通过光线的反射和吸收来表现的。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线会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被物体反射。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颜色,实际上是物体反射光线的颜色。
例如,当太阳光照射到一个红色的苹果上时,这个苹果会吸收太阳光中的其他颜色,只反射红色光线,因此我们看到的就是红色的苹果。
2. 物体颜色的改变物体颜色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光线的照射条件实现。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改变物体颜色的情况:2.1 光线的亮度物体颜色的亮度与光线的强度有关。
当光线足够强时,物体呈现出鲜艳明亮的颜色;当光线较弱时,物体颜色会变得暗淡。
2.2 光线的角度光线的角度也会影响物体的颜色。
当光线以垂直角度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颜色最为鲜艳。
而当光线以较倾斜的角度照射时,物体颜色会有所改变,甚至可能产生明暗不均的效果。
2.3 光线的光谱成分光线的光谱成分对物体颜色的表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光谱成分是指光线包含的不同波长的比例,而这些波长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不同的光谱成分会导致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自然光和白炽灯光所呈现出的颜色就有所不同。
3. 光的折射与散射除了光线的反射,光的折射和散射也会影响物体颜色的感知。
3.1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和速度,从而影响我们对物体颜色的观察。
比如光线折射经过一个棱镜时,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互补色
美术概念
01 美术中的
03 相关理论 05 阶段模型
目录
02 光学中的 04 色盲介绍
基本信息
互补色分美术互补色和光学互补色两种。美术互补色定义,色相环中成180°角的两种颜色。光学互补色定 义,两种色光以适当比例混合产生白光。
美术中的
美术中的
光学中的互补色有红色与青色(水蓝色)互补,蓝色与橙黄色互补,黄绿色与蓝紫色互补,青绿色与品红色 互补。在光学中,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
按照黑林的意思,红绿是一对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等于白色。而按照我们日常对“红”、“绿”的用法, 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或一对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后 面我们谈到流行的阶段模型时还要谈到)。
用黑林的理论可以这样解释负后象现象: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绿”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以 至白色变成“绿色”。其实三色素理论解释负后象现象更加直观: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色敏感细胞敏感性 降低,以至白色显现出绿色,即(B,G,R)由(1,1,1)变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 (1-Δ,1-Δ,1-Δ)和青色(Δ,Δ,0)。
谢谢观看
假如两种色光(单色光或复色光)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 色”。例如,656nm的红色光和 492nm的青色光为互为补色光;又如,紫与绿、橙黄与蓝,亦即三原色中任—种 原色对其余两种的混合色光都互为补色。补色相减(如颜料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时, 就成为黑色。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体叫白体;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叫黑体(绝对黑体)。
美术中的色相环为红黄蓝(RYB)色相环,因此互补色略有差异,红色与绿色互补,蓝色与橙色互补,黄色 与紫色互补。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光的互补作用及色彩的心理属性
光的互补作用及色彩的心理属性光的互补作用1.互补色光:两种适当色光按适当强度比例混合后可得到白光,则此两种光叫互补色光。
2.互补色光示意图互补色简单计算法这个是色相色谱,位于180度夹角的颜色就是互补色,要计算某种颜色的互补色首先取得这个颜色的RGB数值,再用255分别减去你现有的RGB值即可比如纯黄色:r255 g255 b0那么通过计算 r(255-255) g(255-255) b(255-0)互补色为:r0 g0 b255就是纯蓝色注:只有在8位通道模式下使用255(2的8次方)若是16位通道下则要用65535(2的16次方)来减Photoshop默认使用8位通道模式,该模式可以显示1677万色(256 x 256 x 256)已经超出人眼所能分辨的色彩总数了(故又称真彩色)因此更高的通道级别就肉眼看来没有区别第一节颜色立体一、色彩的心理属性(一)、心理颜色: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
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X,Y,Z);(R,G,B);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
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
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
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
这样的分组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例如,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
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也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
主波长对应于色相。
人们常说的红色就有一定的波长范围,红色在色度图上也只是一个区域,人们绝不会把500nm的单色光称为红色。
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在相同的背景上,亮度小的颜色一般总是比亮度大的颜色显得暗些。
光学的互补色
光学的互补色光学的互补色是颜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当把一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并且两种颜色彼此互补,产生新的色彩。
色彩是指一种色调,它可能是纯净的色调或是混合色调,取决于色调的数量。
这里讨论的光学的互补色在色彩中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创造出美丽色彩的基础。
光学的互补色,它的原理在于,当两种纯净的色调相结合的时候,将会产生一种新的色调,而这种新产生的色调与两组纯净色调之间是互补色关系,互补色的组合可以产生特定的色彩。
光学的互补色是两种色彩相互结合产生新的色彩,原理是两种色彩之间互相抵消,使新产生的色彩显得更加醒目,因此,互补色在印刷、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光学的互补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纯色互补色,另一种是混合互补色。
其中,纯色互补色是指,当把两种纯净的色调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色调,这种新的色调比两种原色更为饱和,显得更加明亮。
而混合互补色是指,当把两种有渐变色调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色调,这种新色调比两种原色更为柔和,显得更加灵动。
光学的互补色在绘画、设计、摄影及其他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绘画及设计领域,通过使用光学的互补色可以使色彩看上去更为丰富多彩,并且可以突出人物、场景的空间感,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
在摄影样板中,通过使用光学的互补色可以使照片更加引人入胜,并同时有可能使图像变得更加有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此外,光学的互补色在多媒体及网络领域也可以被广泛应用,比如设计网站页面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来提高网站的可视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访客。
因此,光学的互补色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被使用,它是激发色彩、创作美丽色彩的必要基础,是许多技术、艺术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色彩概念,对于以上一切,光学的互补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2010年10月26日可见光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就是简单来说的七色光。
如果照射在某个物体上,物体主要对某种频率的光反射,而其他频率的光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就能看见反射回来的色光了。
这就是颜色的产生。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能反射,吸收较少。
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大多被吸收,反射的少颜色与光的关系色彩学上有一个概念:有光才有色.本质上,人眼看到色是光剌激的结果.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则是因为剌激人眼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不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不同,如630-76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570-60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黄色的感觉。
颜色介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色光介质,如电脑的颜色;一类是色料介质,如颜料,油墨染料.不管是什么介质,其呈色都是离不开光.色光介质的颜色感觉是色光直接刺激人眼的结果;而色料介质则是可见光(白光)照射在色料上,经色料吸收,然后反射剩余色光的结果,也离不开光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当一束白炽光作用于某一物质时,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物质呈黑色;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区各波段的光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物质呈透明无色;若物质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段的光都透过,物质则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物质分子吸收的是其他波段的光(非可见光)时,则不能用颜色来判断物质分子对光子的吸收与否。
表11-3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物质颜色吸收光颜色吸收波长范围(nm)黄绿色紫色 400-425黄色深蓝色 425-450橙黄色蓝色 450-480橙色绿蓝色 480-490红色蓝绿色 490-500紫红色绿色 500-530紫色黄绿色 530-560深蓝色橙黄色 560-600绿蓝色橙色 600-640蓝绿色红色 640-750关于颜色的基本理论常识1.颜色的属性。
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用色相、饱和度(又称色彩度)、亮度(在色彩心理又称明度)来描述,即HSB,其中H=Hub为色相,S=Seturation为饱和度,B=Brightness为亮度。
光学中的互补色
光学中的互补色假如两种色光 ( 单色光或复色光 ) 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
例如,波长为656mn 的红色光和492nm 的青色光为互为补色光;又如,品红与绿、黄与蓝、亦即三原色中任—种原色对其余两种的混合色光都互为补色。
补色相减( 如颜料配色时。
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 ) 时,就成为黑色。
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 ( 如颜料 ) ,主要取决于它对外来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该物的颜色与照射光有关。
一般把物体在白昼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称为该物体的颜色。
如果将白昼光照射在黄蓝两种颜色混合后的表面时.因黄颜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红、橙、黄和绿四种色光,而蓝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红、橙和黄三种色光,结果使混合颜料显示绿色。
这种颜色的混合与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称为减色混合。
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体叫白体;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叫黑体 ( 绝对黑体) 。
编辑本段互补色理论、色盲及阶段模型互补色理论德国生理学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颜色的互补处理(opponent process)理论.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三对互补色是:蓝黄,红绿,黑白。
每一对中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两种互补,只能有一种占上风。
三对互补机制输出的信号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觉就不同。
黑林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受到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
颜色负后象现象比如,长久注视红花之后,再观看白色背景,你会看青色的花。
参看图7。
先注视红花上的“十”字半分钟,在看白纸,白纸上就会隐约显示出青色的花来。
如果花是黄的,白纸上就会显示出蓝色花,如果花是绛色,白纸上会显示出绿色花。
图7 红花绿叶的负后象颜色按照黑林的意思,红绿是一对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等于白色。
而按照我们日常对“红”、“绿”的用法,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黑林说的“红绿”是我们现在说的红青,绛绿,或一对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
光的散射与吸收与物体颜色的关系
光的散射与吸收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颜色。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花朵、树木,还是人造物品中的衣物、家具,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然而,你是否曾经好奇过物体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光的散射与吸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光的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子组成。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光子会与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光的散射和吸收。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的一部分会被物体的分子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物体的分子散射。
被吸收的光子能量会转化为物体分子的内部能量,而被散射的光子则会以不同的角度传播出去。
物体的颜色是由吸收和散射光的过程共同决定的。
当物体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子时,它会看起来呈现出相应波长的颜色。
例如,当物体吸收了所有的波长,它会呈现出黑色。
相反,当物体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光子,除了某一特定波长的光子被散射出来时,它会呈现出相应波长的颜色。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体的颜色。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光的散射与吸收与物体颜色的关系。
拿一块红色的布料和一块蓝色的布料,将它们分别放在阳光下观察。
你会发现,红色的布料吸收了蓝色和绿色的光,只散射出红色的光,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红色。
而蓝色的布料吸收了红色和绿色的光,只散射出蓝色的光,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蓝色。
除了吸收和散射,物体的颜色还与其表面的反射特性有关。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线会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出去。
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光的反射程度也不同,这也会影响物体的颜色。
例如,金属表面的光反射率较高,所以金属物体看起来比较亮。
而木材表面的光反射率较低,所以木制物体看起来比较暗。
除了物体本身的颜色,我们还需要考虑光源的颜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光源的颜色会影响到物体吸收和散射的光的波长。
例如,当白光照射到一个红色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掉蓝色和绿色的光,只散射出红色的光。
但如果我们使用蓝色的光源照射同样的红色物体,物体会吸收掉蓝色和绿色的光,只散射出红色的光。
光和物体色与色彩的关系
<四>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 性。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感觉温和、静态、舒适。
(6)中弱调 如4:5:6等,感觉平板、含混、单调。
(7)灰强调 如1:3:10等,感觉大方、高雅而又活泼。
(8)灰中调 如1:3:6等,感觉相互、沉静、较大方。
(9)灰弱调 如1:3:4等,感觉雅致、细腻、耐看、含蓄、朦胧、较弱。
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弱。
如将灰色至纯鲜色分成10个等差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纯度区,8——10划为高纯度区,4——7划为中纯度区。在选择色彩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弱对比。据此可划分出九种纯度对比基本类型。
(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叉点。
<五>色彩的肌理对比
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 感受。
(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互补色光名词解释
互补色光名词解释
互补色光是指两种颜色在视觉上互补的现象。
换句话说,当你将两种具有相反色调的颜色放在一起时,它们就会抵消彼此的色彩,由此产生新的色彩。
互补色光中每两种颜色都是彼此对立的,都遵守着类似“冷色”与“暖色”的对立规则,比如绿色(冷)与红色(暖)相对立,蓝色(冷)与黄色(暖)互补。
它们是颜色的两个极调,形成“完美比例”,当它们同时存在时,就可以形成鲜明清晰、完美平衡的色彩。
互补色光经常用于绘画、照明、设计等视觉领域中。
它可以提升绘画的色彩感,增强设计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增加室内照明的色彩活力。
光谱互补色
光谱互补色
光谱互补色是指在光谱中,两种颜色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产生白光,则这两种颜色被称为“光谱互补色”。
在可见光的光谱中,红色和青色、绿色和品红色、蓝色和黄色是互补色。
当两种互补色光同时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物体将呈现出一种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性灰色。
这种现象被称为“互补色效应”。
互补色在视觉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以使用互补色来增强画面的对比度和视觉效果。
在摄影中,摄影师可以使用互补色来突出主题或创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互补色对之外,光谱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互补色对。
这些互补色对可以通过混合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来获得。
同时,在使用光谱互补色时应遵循科学原理和安全规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互补色法立体观察原理
互补色法立体观察原理互补色法是一种用于立体观察的技术原理,利用颜色的互补关系来增强深度感和立体效果。
它是基于色彩理论和光学原理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互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上互相对立的两种颜色。
在RGB色彩模式中,红色和青色、绿色和洋红色、蓝色和黄色分别是互补色。
而在CMYK色彩模式中,青色和红色、洋红色和绿色、黄色和蓝色则是互补色。
互补色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和明暗感,能够迅速吸引人的注意力。
互补色法的立体观察原理基于颜色混合原理。
人眼通过同时观察两种互补色,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当我们同时观察红色和青色时,两种互补色的光线会以不同的频率进入眼睛,使相应的感光细胞产生不同的电信号。
大脑会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由于互补色的对比度很高,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图像中的物体更加突出和立体。
互补色法在立体观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常常利用互补色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例如,在红绿色3D电影中,左眼和右眼分别观察红色和青色的图像,通过眼镜的滤光片将红色滤掉,只让青色进入左眼,将青色滤掉只让红色进入右眼,以此来模拟人眼的立体视觉。
这样观众就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距离和深度。
互补色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和设计领域。
通过合理运用互补色,设计师可以增强图像的深度和立体感。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通过放置互补色的物体,可以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而在网页设计中,利用互补色的对比效果,可以提高用户对导航按钮和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提升用户体验。
互补色法也可以应用于绘画和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可以通过巧妙运用互补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立体感和形象的深度。
例如,在画面中使用红绿或黄蓝互补色的搭配,可以使物体在视觉上更加鲜明和突出。
总结起来,互补色法是一种立体观察的技术原理,利用颜色的互补关系来增强深度感和立体效果。
通过观察互补色的对比效果,我们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距离和深度,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对应关系_互补色关系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对应关系简单的讲,颜色常见的方式有3种:第一是吸收色,它一定是需要一个光源的。
如太阳光于叶绿素,太阳光照射到叶子上,被吸收掉蓝光与红光之后,留下绿光,进入到人眼。
所以叶子是绿色的。
又如印刷行业中的cmyk印刷色彩模式(与RGB发射色构成白光同等重要)。
在互补色中,红色对应的靛青,绿色对应的是品红,蓝色对应的是黄色。
所以在UV-Vis吸收谱中,如果450nm及以下有强吸收,那么这种物质多半是黄色的(吸收色),如果550nm及以下有吸收,那么多半是红色(吸收色)的,如果700nm及以下都有吸收,那么一定是黑色(吸收色)的。
第二种是发射色,就入lz所说的PL发射色了。
各种波长对应颜色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450nm蓝色,550nm绿色,650nm红色;420nm以下是紫色,480nm 是青色(靛青),580nm是黄色(正黄),600nm是橙色,绿色的波长范围是最宽的,大概从510-570nm都是很夺眼的绿色。
第三种就是衍射色了,常见的如贝壳的那一层珍珠膜的颜色,还有已经over的光子晶体。
还有种常见的就是吸收色和发射色的叠加。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ter’s Color and Color Absorbed序号(No.)物质颜色(Matter’s color)吸收光颜色(Colorabsorbed)波长范围(wavelength)λ/nm1 黄绿色紫色400~4502 黄色蓝色450~4803 橙色绿蓝色480~4904 红色蓝绿色490~5005 紫红色绿色500~5606 紫色黄绿色560~5807 蓝色黄色580~6008 绿蓝色橙色600~6509 蓝绿色红色650~750吸收波长 ( λ波数 ( ν ) / cm -1被吸收光颜色 观察到物质的颜色 ) / nm400 ~ 435 25000 ~ 23000 紫 绿黄435 ~ 480 23000 ~ 20800 蓝 黄480 ~ 490 20800 ~ 20400 绿蓝 橙490 ~ 500 20400 ~ 20000 蓝绿 红500 ~ 560 20000 ~ 17900 绿 红紫560 ~ 580 17900 ~ 17200 黄绿 紫580 ~ 595 17200 ~ 16800 黄 蓝595 ~ 605 16800 ~ 16500 橙 绿蓝605 ~ 750 16500 ~ 13333 红 蓝绿人的眼睛對於某對應波長的光的敏感度人眼睛對顏色感覺的相對強度。
光色的互补与物体的颜色
光色的互补与物体的颜色关于物体的颜色,往往有人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或透射)什么颜色的光”,甚至有的说“物体所以呈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的缘故”.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妥乃至是错误的.非发光物体的颜色取决于施照光源的颜色和被照物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在没有光源的黑暗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不会呈现其颜色.只有在光照射下,物体才可呈现一定颜色.同一物体在颜色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呈现着不同的颜色,而在同一光源照射下的不同物体一般也呈现着不同颜色.通常所谓物体的颜色是指这种物体在白光(阳光、白炽灯光、日光灯光等)照射下的颜色.众所周知,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在科学技术上,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单色光源,单色光源只有一种颜色,从波动理论讲,单色光就是波长单一的光.迄今波长最为单纯,颜色最为鲜艳的光应推激光.平常人们熟知的白光可由七色光复合而成,却很少了解白光也可以由较少颜色的光复合而成.实验表明,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可以形成白光.这样的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图1是互补色示意图,图中每条直径两端的单色为互补色.如红光与青光为互补色光,等等.图1当白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而使物体呈现了不同的反射颜色.若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完全吸收,则物体呈现黑色;若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若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现灰色;如果物体有选择地吸收某一或某些波图1长的光,那么这种物体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来决定,即反光物体的颜色是与其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颜色.例如,树叶由于吸收了阳光中紫色而呈绿色.当白光照射透明或部分透明物体时,因其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透射的程度不同而使物体呈现了不同的透射颜色.若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透过的程度相同,这种物体就是无色透明的;若只让一部分波长的光透过,其他波长的光被吸收,则这种部分透光物体颜色就由透过光的颜色来决定,即透光的物体呈现的是与其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透光颜色.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现紫色的透光颜色.总之,物体反光和透光所呈现的颜色都是由与物体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光而决定的颜色.当然,如果物体选择吸收的不只是一种颜色的光,那么物体(反光或透光)的颜色就将由几种吸收光的互补光复合而成.下表列出了物体吸收光的波长与呈现颜色的关系.物体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表吸收光物体颜色颜色波长/nm400~450黄绿紫黄蓝450~480橙青蓝480~490红青490~500紫红绿500~560紫黄绿560~580蓝黄580~600青蓝橙600~650青红650~700假定白光由一对互补色光构成,用它照射某物体,若该物体恰好能完全吸收这两种色光中的一种,则此物体就呈现着另一种光的鲜艳的颜色.如果白光由两对以上互补色的光构成,用以照射物体时,当物体仅选择吸收一种颜色的光时,物体将呈现着该吸收光的互补色的颜色,而其他互补色所复合的白光则作为此物体呈现颜色的背景光,此时物体的颜色就不是鲜艳的.犹如对白光下的白色物体,再用红色激光照射,其反射红色是以白光为背景的,这种红色也不是纯净的.而在黑暗中用红色激光照射该物体,这时的反光颜色就成为最纯净的红色.根据上述分析,不难解释本文开头提及的说法的不妥及错误.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是不妥的.因为反射的光往往不只是一种颜色的光,其中尚有一对或几对互补色的光.至于说“物体所以呈现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它颜色的光都吸收的缘故”则是错误的.根据组成物体的原子的能级理论,通常物体只是有限地选择吸收某一或某几种光,一般不会将一种颜色之外的所有其它光都吸收殆尽.剩余的反射(或透射)光中,有的是互成补色而复合成白色光作为背景,从而呈现其与吸收光成互补色的光的颜色.。
美术基础知识颜色之间的互补关系
美术基础-色彩教程什么是互补色、邻近色与同类色?颜色之间的互补关系(对比关系)与邻近关系是学习色彩的又一重要问题。
色彩学上称间色与三原色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
意思是指某一间色与另一原色之间互相补足三原色成分。
例如,绿色是由黄加蓝而成,红色则是绿的互补色,橙色是由红加黄而成,蓝色则补足了三原色;紫色是由红加蓝而成,黄色则是紫的互补色。
如果将互补色并列在一起,则互补的两种颜色对比最强烈、最醒目、最鲜明: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是三对最基本的互补色。
在色轮中颜色相对应的颜色是互补色,它们之间的色彩对比最强烈。
而邻近色则正好相反,邻近色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朱红与桔黄,朱红以红为主,里面略有少量黄色;桔黄以黄为主,里面有少许红色,虽然它们在色相上有很大差别,但在视觉上却比较接近。
在色轮中,凡在6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都属邻近色的范围。
同类色则比邻近色更加接近,它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
例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等种类,黄颜色中又有深黄、土黄、中黄、桔黄、淡黄、柠檬黄等等区别。
这些同类色变化多样,千姿百态,在色彩训练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需要调配出更多、更丰富的同类色,那我们的色彩表现力就会越来越强。
如果你能热练地区别和调配出几十种不同的绿色,那么在风景写生时你就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大自然中不同绿色的变化,而不会只用一种单调的绿色去画。
表现其它物体也是如此。
—个人掌握的词汇越多、越丰富,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强、越精彩,绘画也是同样。
所以熟练地掌握同类色的变化,并能随心所欲地调配出来,对于丰富我们的色彩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
黑、白、灰色我们曾经说过,无彩色的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
黑色与白色时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
太极图案就是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永恒的运动的。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色的互补与物体的颜色
关于物体的颜色,往往有人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或透射)什么颜色的光”,甚至有的说“物体所以呈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的缘故”.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妥乃至是错误的.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取决于施照光源的颜色和被照物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在没有光源的黑暗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不会呈现其颜色.只有在光照射下,物体才可呈现一定颜色.同一物体在颜色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呈现着不同的颜色,而在同一光源照射下的不同物体一般也呈现着不同颜色.通常所谓物体的颜色是指这种物体在白光(阳光、白炽灯光、日光灯光等)照射下的颜色.众所周知,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在科学技术上,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单色光源,单色光源只有一种颜色,从波动理论讲,单色光就是波长单一的光.迄今波长最为单纯,颜色最为鲜艳的光应推激光.
平常人们熟知的白光可由七色光复合而成,却很少了解白光也可以由较少颜色的光复合而成.实验表明,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可以形成白光.这样的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图1是互补色示意图,图中每条直径两端的单色为互补色.如红光与青光为互补色光,等等.
图1
当白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而使物体呈现了不同的反射颜色.若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完全吸收,则物体呈现黑色;若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若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现灰色;如果物体有选择地吸收某一或某些波图1长的光,那么这种物体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来决定,即反光物体的颜色是与其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颜色.例如,树叶由于吸收了阳光中紫色而呈绿色.
当白光照射透明或部分透明物体时,因其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透射的程度不同而使物体呈现了不同的透射颜色.若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透过的程度相同,这种物体就是无色透明的;若只让一部分波长的光透过,其他波长的光被吸收,则这种部分透光物体颜色就由透过光的颜色来决定,即透光的物体呈现的是与其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透光颜色.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现紫色的透光颜色.总之,物体反光和透光所呈现的颜色都是由与物体选择吸收光成互补色的光而决定的颜色.当然,如果物体选择吸收的不只是一种颜色的光,那么物体(反光或透光)的颜色就将由几种吸收光的互补光复合而成.下表列出了物体吸收光的波长与呈现颜色的关系.
物体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表
吸收光
物体颜色
颜色波长/nm
黄绿紫400~450
黄蓝450~480
橙青蓝480~490
假定白光由一对互补色光构成,用它照射某物体,若该物体恰好能完全吸收这两种色光中的一种,则此物体就呈现着另一种光的鲜艳的颜色.如果白光由两对以上互补色的光构成,用以照射物体时,当物体仅选择吸收一种颜色的光时,物体将呈现着该吸收光的互补色的颜色,而其他互补色所复合的白光则作为此物体呈现颜色的背景光,此时物体的颜色就不是鲜艳的.犹如对白光下的白色物体,再用红色激光照射,其反射红色是以白光为背景的,这种红色也不是纯净的.而在黑暗中用红色激光照射该物体,这时的反光颜色就成为最纯净的红色.根据上述分析,不难解释本文开头提及的说法的不妥及错误.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是不妥的.因为反射的光往往不只是一种颜色的光,其中尚有一对或几对互补色的光.至于说“物体所以呈现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它颜色的光都吸收的缘故”则是错误的.根据组成物体的原子的能级理论,通常物体只是有限地选择吸收某一或某几种光,一般不会将一种颜色之外的所有其它光都吸收殆尽.剩余的反射(或透射)光中,有的是互成补色而复合成白色光作为背景,从而呈现其与吸收光成互补色的光的颜色.。